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理论上的研究

1993至2004年的10年问,工学结合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關注,这期间以工学结合为题发表的论文仅7篇,主要是介绍职业学校探索工学结合经验的文章,鲜有学者对工学结合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思考。2005年随着国家再次大力倡导与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才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在最初的研究中,学者们并没有对“工学结合”给出理论上的定义。到2006年以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本文由收集整理始關注并研究工学结合的内涵。

在《“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陈解放,2006)中,该文作者认为产学研结合是中国的国情所引出的极具特色的概念,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则在国外早已经存在。陈解放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徐涵则通过对“工学结合”概念的梳理,提出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在职业教育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目前学术界關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仍然有着不用的理解。

二、实践上的分析

很多学者针对具体的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分析,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秦现仓指出,武安市职教中心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将其归结为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借主导产业发展之势,谋职业教育发展之策,专业与地区社会经济结合紧密;与企业协商共同制订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由企业负责验收培养质量。很多学者在对我国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观点主要集中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市场紧密结合;健

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法规;找准工学结合的结合点(如: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实行课程体系改革、共同考核学生质量等),实现双赢,等等。但也有些学者同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俞位增认为构建政府统筹为主、多方参与为辅的工学结合配套保障机制,建议引进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增强工学结合的服务功能。

三、国外的启示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2篇

现如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持续百年之久,运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使得中职教学管理实现了提高中职学生们就业能力的目的,促使中职学生们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市场,提高中职学生们自身的竞争力。但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教学管理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教学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教学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学集合模式;中职;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职教学管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存在的不足

第一,很多中职教学中工学结合的观念过于保守化和单一化。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情景、教学场所、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很多中职教学观念比较保守,教学理念单一和闭塞,不能根据多变的市场来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学习专业,不能依据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没有有效的发挥工学结合的最佳效用。第二,很多中职教学管理中缺乏实用性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中缺乏对工学结合机制的管理,忽视了工学结合机制管理对于学生和中职学校的重要意义。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中,比较缺少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组织或者部门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管理和安排,有的中职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但是发挥的实用性作用并不大,没有充分的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去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们去协调好工作和学习,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第三,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条件不足。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不足以支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的场所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的课程内容单一且过于理论化、教材落后守旧、教育资金缺乏等,很多中职学校在运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觉悟并不高,他们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不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更和改革教学课程的内容,不能够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之各个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方式下的教学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撑工学结合的教学体制。第四,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古板不化。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古板不化,墨守成规,不能够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中职学校的教师聘用上,没有实行一视同仁的统一标准,而是采用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对于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有所建树和成就的教师没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不能够有效的激发中职学校教师们的教学激情。第五,很多中职学校缺乏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在教师们实际的教学当中,中职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实际的教学质量如何不得而知。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职学生们工作和就业意义非常重大。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实质就是为企业提供和输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对学生们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实地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没有比较完善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接洽机制[1]。第六,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方面的教学评价机制仍然不完善。目前,依然有很多中职学校只注重学生们实际的卷面理论性考核,以理论性考核结果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结果的考评依据,而忽视了学生们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内容也偏于理论性,其考核的内容多源于机械的书本和教材,缺少开发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部分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考核没有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不能使学生们很好的受益于工学结合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学管理的有效解决对策

第一,转变中职学校的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及多元化的管理。目前,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闭塞和单一,为此,中职学校应该转变其教学观念,走开放式的管理道路,不断的跟随市场形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教学管理的观念,突破旧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的实现教学场所的多元化、教学课程的多样化,将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帮助学生们能够实时的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掌握和理解最新的教学课程内容,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企业,实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2]。第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在中职学校中建立健全有效的专门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结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机制,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教学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在学校内组织和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小组,将工学结合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分配,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将工学结合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佳,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校企联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共赢发展。第三,提高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条件。其一,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应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现有的市场情况和行业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和行业的不断变化来变革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课程内容,用市场和行业的标准去培训学生们,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基地,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课程的内容,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课程质量,提高中职学校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使得中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其三,中职学校应该不断的支持与鼓励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的教师们走出校园,亲自去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对中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教学,提高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其四,中职学校应不断的提高教学条件,实行专款专用的教育资金使用机制,为学生们的岗位实践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对于中职教师们的薪酬福利应该一视同仁,制定合理的薪酬发放机制,激发中职学校教师们的教学动力和激情,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将学生们的工作与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中职学校们利用企业为学生们提供的职业为方向,结合中职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学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校企有效的链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就业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们适应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3]。第五,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中职学校中建立一个有层次有组织的教学质量监督平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中职学校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够及时的发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误区,提高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第六,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模式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不应该只注重理论性的考核,还应结合实践,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考评机制,破除旧有的考核制度,不断的创新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就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们,中职学校应不断完善其本身的各项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们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加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和创新力,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15(1):41-43.

[2]潘玉山.中职校”教产结合”的定位误区与破解之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6):11-12.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not onl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the basis relied om vocational staff. Through the wide investigation on some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found that the investigated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have view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nd made in-depth analysis on school-based sampling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found the problems i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nd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工学结合;调查研究;对策思考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77-03

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学结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采纳,但在其开展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显现。找到工学结合中的症结,才能对症提出解决方案。2012年3月至7月我们面向企业员工、我校学生,编拟二套调查问卷展开广泛调研。

调研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二种形式。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答卷324份,回收率92.6%,向企业员工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85%。访谈则是以学生及各系开展工学结合的负责人,教师,及企业合作部门负责人为对象,访谈的结果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具体实践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提供了客观详尽的材料。

1 调研概况

1.1 被调查学生对工学结合现状的看法

1.1.1 学生对工学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参加的态度

通过调查可以反映出:99%的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工学结合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热情高涨,由此可见,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1.1.2 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和收获

从表1中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积累了经验,有利于就业(91.55%),有助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90.18%)和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有助于成熟择业心理(89.48%),而选择对后续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占到67%。

1.1.3 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脱节(31.2%),缺少企业工厂师傅的指导帮助(29.3%),人际关系处理不好(22.1%),从学生转变为企业一员时出现的心态问题(17.4%)。

在访谈中,工学结合负责老师觉得虽然学校已经让专业老师们经常到企业去锻炼,但学生项岗实习时仍旧反映学校所学和企业所需有一定差距。在与富士通电子零件(常州)有限公司合作经理李某的访谈中,李经理表示,公司一般对于来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比较头疼,万一出现一些意外事故,问题的处理也比较麻烦。公司员工也不愿意指导这些新手,吃力不讨好。

1.1.4 工学结合的总体效果(图2)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分析,可以认识到工学结合开展对学生、教师及学校,企业各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更看到了学生对工学结合开展的热盼。

1.2 被调查企业对工学结合现状的看法

1.2.1 所调查企业都愿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这个已经达成了共识。

1.2.2 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的理由

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的理由主要是引进热情与活力(97.1%),为将来物色满意的新员工做准备(91.2%)。

1.2.3 缺少法律政策的保障 在积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度法规还不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制约了工学结合有效教学的开展。

1.2.4 企业在接受学生工学结合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未出台相应政策激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工学结合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担心接收学生实习会影响生产的安排和产品质量,学生实习一般只安排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没有像学校期望的那样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学生的安全也是企业比较担心的问题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部分领导、教师认识不够到位,工学结合深度广度不足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创新学校管理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调查中发现,某些学校领导、教师怕麻烦,对开展工学结合也不愿意从学生真正需求出发,只是更多地做表面文章,应付差事。教师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校企结合不紧,“两张皮”现象还比较普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在许多方面仍然貌合神离。当前工学结合绝大多数仅局限于实习阶段、实训阶段,没有融入到教学中去,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中去。基本上是学校搞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企业提供一些实习、实训场所。

2.2 合作形式单一,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未达到互惠双赢的局面 学校对工学结合开展比较主动,积极性较高。企业目前参加工学结合工作,既不能获得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又难以通过接纳学校的学生短时间内给其带来经济效益上的提高。受企业用人观念的制约,一些企业负责人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不愿接受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主要因为很多学生达不到他们的职业要求,企业会对参与工学结合丧失信心。有的企业虽愿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但不愿意付给学生合理的报酬,或是只付给很少的报酬,不能实现工学结合应有的功能和意义,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带来困难。

2.3 相关法律文件支持不够,可操作型不强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但是这些规定比较宏观,缺乏强制性,操作性不强,尤其是缺少鼓励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用工政策、分配政策;另外,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技术保密和成果分配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从而抑制了企业参加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

3 对策和思考

3.1 政府——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督

3.1.1 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将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具体的细致化分析,使学校在办学的时候明确自身的目标,并确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各个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在企业方面,颁布相关鼓励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对于参与职业教育却不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惩罚性的政策,并将政策进行法规性予以约束。

3.1.2 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

国家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协调,并对合作的过程进行合计和监管,考核等。在地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相关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积极与职业教育合作的实施。

3.1.3 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

在政府的指引下,行业内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鼓励。在政府的指引下,相关政策在颁布之后更加能够落实,并且在行业内部的审核,选定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资格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事业中去,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企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的发展纳入到自身企业发展的规划中去,政府可以对在校企合作中效果明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政策支持。

3.2 学校——建立全新观念,保持服务于学生的心态

首先,从学校上说,必须要更新观念,要明确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宣传倡导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模式,将“工学结合”模式当做我国带动我国地区发展的一项关键的对策进行实施,并且作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未来,“工学结合”将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的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在办学机制上都要打破常规,力图突破。其次,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心态。在学生的服务的上要重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在学生的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最终体现在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要摆正心态,积极发挥自身力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这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行业企业——转变观念,逐渐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 行业企业的观念对于工学结合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要从自身的观念上,对工学结合这种模式认可,并以一种回报社会,服务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来完成,从这一方面讲工学结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有利主要表现在能够帮助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并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是企业寻求高水平人才的地方,而在通常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满意,而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标准作一个指向,不仅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提高毕业生的水平,还能够帮助企业在学校寻求到自己满意的人才,这种措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不仅服务了职业教育,还服务了企业本身。首先,企业要把工学结合定位在为本企业长远发展而培养、选拔、储备和技术人才的层面上,定位在为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层面上。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和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实现整合、优化企业及学校资源的目标,逐渐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许秀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3]邱萍,赵瑞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6.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想动态 学生管理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36-04

[收稿时间]2013-06-07

[基金项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科研项目(编号:2012008)。

[作者简介]樊卫强(1985-),男,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确立,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工学结合入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管理,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环节服务。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

工学结合是一种适应高职最前沿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全国各类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都纷纷采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将工学结合引入学院的课程教学环节,形成“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典型产品为导向,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交替结合进行,既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拓展,又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生不仅学到了企业文化,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学生同时拥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2011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四个班202名学生通过在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进行为期6周的工学结合教学跟踪调研,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解到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前后思想的动态如下。

(一)工学结合前期

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之前,学生对工学结合了解较少,家长也和学生一样,但家长很支持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之前根本没去过企业,对企业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期待、高兴和好奇,学生希望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或班主任在企业中参与一线管理,对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岗位抱有和机制专业相接近、对口的思想,同时认真对待工学结合,希望去工作不苦,技术含量高的一线操作岗位,工作的时间为每日8小时,期望深入了解企业,多换几个岗位试试,多体验、积累工学结合的经历。

(二)工学结合中期

学生一到企业,随之而来的首先是生活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大多学生被安排在老员工宿舍,很不适应,闹情绪,对于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作息时间不适应,对于习惯于以半天为时段的作息生活的学生来说,从早8点到晚18点的上下班时间,中午午饭一个小时,中间无其他休息时间的作息规律,令学生短时间内很不适应。再加上劳动强度超出了学生的心理预期,在企业流水线管理制度下,对所操作的产品既有速度、数量方面的要求,也有产品合格率所带来的质量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们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使学生极易感到疲劳,对学生体能提出了挑战,不仅如此,工作岗位还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始终是站立的,同一个工种,同一道程序,同一个产品的重复劳作,每天进行操作8小时,甚至更久,学生两三天下来,感觉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兴趣,这些都是学生工作前无法预知的,不管是从体力还是思想动态上,都很难很快适应。更有企业管理模式下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使学生们感到孤单,感到烦躁。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上,员工的职责只是低头做自己的加工部分,班组长要求学生不允许与旁边的老员工进行交谈,这样一做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学生会感到非常疲劳,进而也失去了在休息时间与人谈话的兴趣,早早地休息了。此外,还由于企业老员工的竞争意识非常强,在技术岗位上,即使有师傅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企业的正式员工也常常会故意保持与工学结合学生的距离,在关键技术上,更是避免让学生插手,基本上也只让学生做一些最简单的、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这样一来,在学生心目中,就与老员工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疏离感。但学生学习能力很强,能很快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流程,也很快能适应。

(三)工学结合后期

工学结合结束后,机制专业的学生都写了一份工学结合的心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交流,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感悟,绝大多数同学都感觉到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在为人处世、学业造诣、工作责任、职业道德、学校念想方面感触颇多,学生到企业体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体会到与别人打交道时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自己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距,明确了提升自身素养和素质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这些零碎的感受体会和思想动态对于以后的顶岗实习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感受和认识,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经验总结,对后面参加工学结合的学弟学妹们来说无疑是前进路上的灯塔,也为学校的管理留下了可考的例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

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管理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学管理。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教学管理组织结构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保证作用。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动态的管理,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对策,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和改进管理。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去企业工学结合前,针对学生一定程度上担心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不适应的焦虑,都要召开全面细致而且深入到位的思想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与之前工学结合相比较,总结动员后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和适应程度,我们认为动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明确工学结合的目标和意义

工学结合动员时,关于安排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的目标和意义,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到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去?去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了解什么?最终要学会或体会什么?一个专业或一个班的学生同时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会分配到企业流水线的各个岗位,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满意或者喜欢他们所分配的岗位,学生的思想会有波动,所以在工学结合前,一定要召开动员大会,尽可能让学院、系部层面的领导参加,以示对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视。同时邀请指导老师和企业主管参加,动员时,从各个层面对学生予以讲解,要在去企业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带着了解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管理、生活的目的去参加工学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告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

2.阐明工学结合的管理办法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环节。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是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检验,保持与学生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因此针对学生工学结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工学结合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从学校各部门、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到要求;从学生的安全制度、纪律要求、工学结合任务到考核办法;从企业的参与管理、培训到考核鉴定都有章可循,动员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阐述清楚,让学生按照各项规定实施,按要求去工学结合,达到最终结合的目的。

3.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和安全教育

工学结合初期,学生刚到企业,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和抵触情绪,所以在进厂前要学习企业文化,先行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接受企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学生所去的企业为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在去之前,学院领导、系部领导、指导老师、班主任和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对所有学生召开工学结合动员大会,通过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动员,让学生充分了解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文化、制度、管理等等,这对工学交替的开始会有良好的帮助。安全重于泰山,动员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企业一般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其后才是生产,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要求,以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要求学生,并且让学生告知家长,请家长放心。

4.清楚工学结合的工作模式

企业以追求生产、利润为目的,在生产线上,各个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耽搁,因而不同的企业会根据产品的生产需求规定有不同的时间运转模式。对于工学结合的学生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机制,基本上是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致,不会因为学生而改变企业的运转模式,这一点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清楚工学结合是“学生线”、“对班倒”或者是“插入企业员工线”的工作模式,并且针对不同的模式、机制,会存在相应的困难、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注意,包括出现困难、问题后如何反馈、解决等等。

(二)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企业在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要设法调动企业,使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学校也要积极转变思维,积极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学校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从动员开始,邀请企业负责人员参与,通过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培养教师给企业介绍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认识水平、专业技能和个体能力,让企业负责人充分认识、了解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完美对接。在整个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也应当安排专人带领学生了解工厂环境和工作性质,掌握实习工种及工艺流程,让学生尽快适应,进入员工角色。同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操作技能,锤炼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做好关心学生生活的工作

在工学结合期间,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四者之间要保持多角度、多层次、多概念的联系,共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心理引导,做好关心学生生活的工作。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工学结合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结合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要和学生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通过交流缓解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生离开了父母来到学校是独立生活的开始,工学结合使他们真正地步入独立生活。在学校,辅导员、班主任是24小时手机开机,白天都在学校上班,有任何问题辅导员、班主任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在工学结合,由于作息时间变化较大,而且学生基本集中在生产流水线上,劳动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沟通相对少,不像平时在学校上课,课间有休息,中午有午休,可以交流。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多抽时间到生产线,巡视和看望学生,利用他们的休息间歇,询问他们的情况,调动他们积极性,同时还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各方面生活的情况,基本一周固定一个时间,师生一起开个例会,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对人际交往倍感困惑,员工间的人际关系不同于同学间的关系,要重点关注,合理引导,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做好学生的思想跟进工作

工学结合中,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同步跟进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做好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跟进工作。一个学生在进入“工学结合”后,经过培训后被分配到各岗位时就面临着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而这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从工作环境的适应到与企业其他正式员工的交往都会伴随产生心理情绪的波动。在各个岗位独立开始工作前一周的时间,是最困难的。学生一周下来,会发现各个岗位的工作大多是细化的、机械的、重复的,觉得专业知识好像无处发挥,从不适应到工作中与其他员工交往的疏离感,这些心理矛盾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倦怠感,随着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非常渴望有个可以信任的对象进行倾诉和交流。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个时候一定要从正面引导、鼓励、安慰他们,告诉他们现在虽然是学生身份但也是企业的员工,大三面临的是顶岗实习,要进入社会,现在所有经历就是真实的社会。在思想跟进工作中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和交流沟通,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身份、角色的转变,要多表扬、多鼓励、个别谈心,出现不适应是正常的,让学生加把油,咬咬牙渡过这个过渡期。多倾听学生的唠叨、抱怨,有的时候学生也许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毕竟还是学生,发泄、哭诉完了就好了,又投入工作了。所以,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全程的思想跟踪和过程中同步及时的跟进工作尤为重要,这样学生会感到学校没有不管他们,始终在他们身边,从而产生安全感。

(五)做好鼓励、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因为角色的改变,面临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非常重要。工学结合之前,学生虽然离开了家,进入学校,面对的、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师和同学,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所以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工学结合后,在同一批学生集中的学生流水线上情况还好点,如果插入企业员工流水线,那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很重要。作为刚去的机制专业学生员工,在生产流水线上,速度稍微慢点,产品到他(她)这里就会积压,上下线着急,学生也急得不得了,而且压力很大。这些学生有些内向,不开口,这个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可以和上下线的同事打个招呼,请他们稍微帮忙带一点或者退一步,找班上速度稍微快的同学帮助。经过老师的鼓励和班级同学的互相帮助,这些学生适应很快,学会了互相帮助,请上下线的同事帮助。特别,班上男生对女生更为照顾,自己工作做完了,就帮着她们干。

个别学生如此,集体也如此。2012年5月4日,正值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教师、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去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调研,看望了解学生工学结合情况。一开始,经过简单地与企业负责主管对接,会议室沟通交流后,就一起去了企业生产一车间流水线上看望学生,大部分学生见了学校老师非常激动、高兴,和老师简短交流体会、心得,但手上的工作还在依旧,丝毫不耽搁流水线。5月份,天气已经渐热,日立家用电器的产量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都在加班加点赶生产。看望到二车间机制专业8名女生和部分男生所在的流水线时,刚好碰到了学生和班组长、老员工争吵,导致流水线停产。学生一看到老师,个个跑了出来,哭诉着要回学校上学,不愿参加工学结合了,经过一系列的安慰,倾听她们诉说,最后了解到事情的原因是和企业老员工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觉得吃不消,企业班组长要求太苛刻,让她们一直站着,线上暂时做完都不能有一丝休息,同时流水线上的老员工存在欺负新员工的情况,让学生多干,甚至还有言语的辱骂。学生有意见反映很正常,班组长不予理睬,整条线人际关系紧张,导致了停产,影响很不好。最后在学校老师和企业上层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共同安抚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稳定下来,给予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企业了解到学生的状况,适当地降低了学生的工作强度,将学生换岗到了一车间其他流水线上,将那条线上的班组长也撤换了,最终该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六)做好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工作

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使家长理解并支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家长的态度、意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工学结合中,要让家长参与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管理中,家长与子女应多交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主动给予关心和抚慰。工学结合中,部分学生家长打电话反映工学结合违反劳动法,时间太长,学生在企业生产流水线上吃不消,要求学生返回学校,这时就要将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充分地告诉家长,同时将企业的作息时间详细地解释给家长。学校老师应一方面及时找学生了解情况,必要时申请调换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家长的顾虑、担忧和学生思想问题,让家长满意,让学生重新投入工作中。

三、小结

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尤为重要,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让学生改变观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工学结合管理,特别是在工学结合前一年,强化学生在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三自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各时期的思想动态,分析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管理模式,做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运用跟进式的管理手段,据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调整管理对策,通过学院工学结合环节进行实验、反馈、修改、应用,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共建共管,最终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运用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环节,让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取得辉煌的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2] 王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 毛建梁.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学生管理,2007,(26).

[4] 罗敏杰.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管理,2008,(6).

[5] 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6]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河南高职教育,应依据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趋势,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探索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对接和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引进高级管理人员.但唯有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技能型工人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的。”[1]这充分表明了建立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面。目前,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诸如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结构不合理、质量评价方式有待完善等问题。只有积极探索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实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将河南丰富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接融合的需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从河南省目前高职专业设置来看,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文化教育类专业点数相对较多,而与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对接的材料与能源类、环保、生化与药品类、交通运输类专业设置不足。因此,河南省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发展产业、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结构发展相适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接融合。

(三)对增强我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必将需要大量的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空间。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面对当今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好的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促进就业。

二、探索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一)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实验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课堂开在实验室和校办企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采用“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即按照企业需求,在相近或社会通用专业中选拔在校生组成“订单”班,这种类型的班级由学校、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共同确定授课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合作完成教学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体现了高职教育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时代要求,有效避免了高职教育与地方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3.“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在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全日制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项目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战”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工程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项目工程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整个过程能始终贴近生产第一线,有利于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5.“校企融合式”。“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有的直接冠名“XX 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运行机制

要推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具体要求为:

1.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发挥作用――实施工学结合的法制保障。政府不但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如《职业教育法》,还要建立起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支持的监督机制。教育部门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方面采用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培养训练模式,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培养训练目标,组织实施教学,把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课程考核合格、毕业和就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2.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工学结合的“软件”保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一点不能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上不去。”[3]要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企业进行轮训。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把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能传达给学生。

3.加强校外校内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实施工学结合的“硬件”保障。实验室和校办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基本最具可实施性的条件。政府要以法律、政策的方式强制性规定高职教育实验室建设规模、标准及更新制度,鼓励高职教育开办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高职教育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在公司企业有足量的实训实习岗位,从而使学生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中,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使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社章,张庆霞.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张瑶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职业圈,2007(11).

[3]梁国胜.找个好的高职老师真难[N].中国青年报,2008-12-1.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完成学业,是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教育是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的雏形,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这种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所以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学结合的实施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首先在印刷专业教学中进行试点,所以以印刷专业为例。针对印刷专业的特色和印刷设备比较昂贵的特点,学校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建印刷实习厂房,如何解决学生的实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于是首先想到了学校对面的鲁中印务,经了解他们厂一年中会出现几次旺季和淡季这样的时间段,在旺季这段时间会临时需要大批量的人员,而淡季人员需求量较小,甚至出现部分职工轮岗或放假的现象。于是我们根据印刷厂的特点,在他们需要人的时候,分批安排学生到印刷厂工作,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轮换制,每天每个班级不超过5人,一般每天去10人左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学生回来上晚自习期间就可以把白天学习的内容补上。对于生活相对困难的学生周末也可以去,周末上班的报酬比平时还要多,所以有些即使家境并不困难的学生也比较乐意去干。

当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完专业课程,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刚开始进入印刷厂所从事的工作属于最末端的工作,但我们与印刷厂也进行了协商,在工作间隙允许我们的学生到其他车间参观学习,有些课程的实习可以直接安排到印刷厂。这样,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多了,对学习相关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的优势

1.工学结合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关于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感觉到言语苍白无力,一个简单的部件,可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具或表达方式,翻来覆去给学生讲了好多,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知识的学习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到生产实践中学习,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现场演练,语言变成辅助手段,知识的接受变的非常容易。工学结合恰恰将教学中的抽象变成了直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学结合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相对于参加工作是轻松和安逸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将来要面对的社会和从事的工作,有的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值太高,所以许多毕业生因为认识不到位对工作挑三拣四,错失机会,或者到了工作单位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于外边的社会一无所知,其结果就是出师不利。工学结合就是让学生认清现实,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磨练学生的韧性,在生产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工学结合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大学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多,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都掌握精通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时也很茫然,不知道学哪些有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走到生产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对现在和将来都有了准确的把握,有目的地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精学透,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目的之一。

4.工学结合使知识紧跟潮流。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不可否认,知识一旦写成书本,最起码落后二至三年,而专业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人才,因此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书本,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新知识。新知识往往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必将服务于生产实践。因此工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紧跟潮流发展,吸纳新知识,与最新技术、新人才培养接轨的途径。

5.工学结合使校企双赢。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生产性实训设备缺乏、实训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和生产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工作,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更好地实现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使社会资源有机地服务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本校的印刷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一台普通的印刷机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学校不可能一下投那么多资金解决实训问题,而学校所处的淄博地区,印刷企业集中,所以我们就与周边的印刷企业,如鲁中晨报、鸿杰印务签订协议,进行工学结合,学校不能做的实验转移到工厂一线去做,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专业的完善发展,另一面,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也为关系企业减轻了旺季的生产压力,实现了双赢。

四、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但在工学结合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工轻学的倾向。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工厂方面没有教育学生的任务,所以只工不学或重工轻学倾向严重。有些公司把“工学结合”参与实践的学生变相地作为企业的一种廉价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公司还是不少,特别是网上营销方面的工作,给学生的报酬非常低。

2.学生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由于这种分散的工学结合,不可能全天候派教师在工厂对学生进行管理,当学生在工厂工作期间,我们在学校也为他们安全担心。并且现在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只能靠在学校期间所投的意外伤害保险,学生个人和企业之间还容易产生矛盾,学校在中间也非常为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建议企业和学校之间安全责任分担,但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应该针对工学结合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问题。有些学生对这种方式不理解,学生认为是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有些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是为学校挣钱的手段,应该说从学生的报酬中适当拿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是可以的,但从中克扣学生太多的报酬是不可取的。

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从各公司招聘广告上看,人才需求一般都要求两年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就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实践之一。

2.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概而论。投入比较大或者不可能在学校完成的实训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而有些专业像计算机软件或设计类的专业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工学结合,即把企业的项目拿到学校来做,也同样可以像“教学工厂”一样,切实地保障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效果。

3.引企入校是大势所趋。可以说工学结合实施起来相对较难,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难度更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不愿意找那么多的新手去参与生产或建设,并且还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在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希望最终能实现“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如果能把工厂引入学校,不管从学生管理还是教师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大有裨益。

4.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该有别于中职和职业高中的“工学结合”,应该是适当的“产学研结合”。毕竟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研发功能不可缺少。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应该体现在和企业联手一起进行产品研发、进行技术应用转化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上。同时,学生和老师在企业中也要兼顾企业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和老师赶进企业而不管你去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或简单地把工厂搬到学校来。

5.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学结合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非常少,怎么能到企业指导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还有部分教师学科意识太浓,思想太保守,认为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很好地践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2]16号.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2006.

[3] 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职教通迅,2006,(8).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电子专业 工学结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70-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其知识与技能是不够完整和牢固的,而必须要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例如,高职学生的现代企业理念、职业的行为素养、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都要经过实际工作才能获得。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依托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环境和资源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平台,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原则,使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的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分析高职电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办法。

一、实施工学结合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实习企业对开展工学结合并不积极。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持积极的态度。但是在一些企业,特别是电子类企业对开展工学结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开展工学结合来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是熟练操作工人,短时间大量使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支出,因为学生在操作中更容易出废品、更容易损坏机器。如果没有明确长远的用工目标,没有政府或学校承担一部分成本,在当前企业以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策略为主导的格局下,加上劳动力市场的充裕,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向学校寻求开展工学结合。

另外,不少企业都担心学生会泄露其核心机密,或者担心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实习的学生比较防范,涉及技术的东西,都不能谈,更不用说让学生到这类岗位实习了。所以学生的顶岗实习难以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缺乏与专业实习相配套的岗位。电子类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主要有电子产品装配、电子产品调试、质量检验与管理、物流与设备管理等。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企业更愿意提供给学生拧螺钉、焊接元件、装配外壳等一些低端的产品装配生产线上的岗位,通常这些岗位只需1~2天培训即可上岗,1周后即可达到熟练操作程度。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SMT操作、电子产品调试、维修等岗位,恰恰是电子专业学生需要实习的岗位,但由于这类岗位的培训时间长、产生废品率过高、损耗大,而实习的学生可能在刚刚掌握操作技能以后就会离职,企业会为此付出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考虑到这些问题,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高端的实习岗位。

(三)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难度大。一个企业的员工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构成,其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同的职能。任何企业都无法容忍工学结合影响其正常经营,不可能向一个专业同时提供整建制班的工学结合岗位,实习学生只能分散到各个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上。而且即使有些不对口岗位,出于企业利益考虑,也会安排学生上岗,学校只能服从。这样过于分散且不对口的实习,学校无法指导,也无法监督。所以实习的管理难度很大,实习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顶岗实习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学生在交通、生产的人身安全也脱离学校的监控。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刚到企业时,完全是一个非熟练工人,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产品质量下降、延长生产周期、损坏企业设备等风险。由于实习的学生本身是在校生,所以无论是学生人身事故还是生产事故,学校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现在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风险的机制。

(五)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开展工学结合不衔接。高职电子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程和诸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这类的专业基础课,之后是专业课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安排在三年级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习的梯度制定的,很少考虑顶岗实习课程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时间节点和课程内容的衔接。由于产品生产是根据市场订单动态变化的,顶岗实习的企业能够接纳学生到厂实习的时间与计划安排的时间不一定衔接。有很多时候,到了该实习的时间,企业却以没有订单为由,拒绝接纳学生进厂实习,使教学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到了企业实习,原来实习计划制定的实习项目也不一定得到执行。不少的电子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常采用两班12小时工作制。不少的实习的学生同正式员工一样,除了每天8小时正常工作外,经常加班3个小时,每周只休息1天。由于工作时间长,岗位不同且分散,实习的同学很难聚集在一起参加技术培训。另外,出于降低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考虑,企业也不允许学生随意换岗。学生往往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6个月。所以许多学生直到实习结束,也只掌握其所实习的岗位的技能,原来制定的实习任务无法完成。

(六)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高职院校应用,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而且高职学生学制只有3年,外出工作半年缩短了学习时间,会影响学业,同时外出也不安全。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完成对口,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岗位,工作时间长且比较辛苦。部分学生对工学结合有抵触情绪。

二、对策

(一)需要政府尽快出台一系列推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西方有些国家政府规定,如果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税收政策,需要政府尽快出台,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二)建立校企合作保证制度和长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促进工学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生就业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合作一般都建立在道义或友谊的基础上,没有制度或机制的保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没有利益均沾的基础,往往企业总是付出多,收获少。这种不对称的合作,对双方都没有约束。所以这类合作总体来说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片面的,受到各类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大。只有妥善处理校企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合作才能长久。

通过组建电子教育集团合作理事会,让学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不失是一种好的办法。学校与企业各方在理事会的框架下,签订协议,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一是企业可以把如电路板装配、检测等工艺相对简单的半产品订单放到学校的生产性实习工厂中完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学校与企业结成生产伙伴关系。二是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向学校开放包括高端岗位在内的所有的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学校可安排学生到对口的岗位实习。三是学校提供技术力量和仪器设备,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形成技术合作伙伴。四是企业可以使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也可以使用企业的这些资源,还可进行教师、工程师互派。即企业派一个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而学校的教师则到企业,就在这位工程师的岗位上边实践边学习。五是形成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伙伴关系。企业需要培训员工,学校需要培训教师,它们之间又因为各自具有一些资源而同时缺乏一些资源,从而形成互补关系。这样一来,校企合作关系就很牢固了。

(三)修订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明确高职电子类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及必须学习的知识领域。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设置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模块。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习领域分解,将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按照基于工作领域进行整合,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以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工艺流程重新设计学习情境,确保学习的技能与企业要求相一致。四是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便于随时到企业顶岗实习都不会影响课程教学。

(四)加强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建设,让其承担在企业实习难以完成的任务,充分发挥其在工学结合的作用。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既能进行产品生产,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在设施装备、工位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生产要求进行设置。例如电子产品生产车间可配备元件成形机、插件装配线、波峰焊机、回流焊机、全自动插片机、老化箱以及检测仪器等。在教师方面,与传统的师傅应该有所不同,实习场所的教师应该是懂技术的、懂得教学的现代技能型教师。生产性实习工厂的生产订单由教育集团合作理事会成员单位提供。所以,通过精心设计,可使校内生产性工厂在许多方面是企业的真实车间所无法取代的。

(五)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要加大对校外顶岗实习的宣传力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宣传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校内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实践锻炼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工学结合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校企双方有效的共管机制、工学结合的评估督导制度,避免学生实习期间的“放羊”效应和不安全因素出现,确保工学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能实现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有益的举措。尽管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相信,经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努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郭苏华,隋明.职业教学产学结合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者贵昌.高等教育改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尧学.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7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为了迎合市场变化,各本科院校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以及进行必要的转变。本文对民办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内涵、特征、优点、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实施中可能暴露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1 民办本科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民办本科院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院校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通。工学结合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一定程度上其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它能够有效使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紧密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方式,让学校更直观的接触市场,与市场加强联系。对学生而言,其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具有更深入的了解;②这种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实现对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技能,以此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③学校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察觉市场的变化并调整能够适应市场人才培养的方案,跟随社会改变的脚步,提高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率。

2 民办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多数学校没有彻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没有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意义和特点。一般的民办本科院校机构较为精简、没有专门的对口机构进行调节并保证模式的实施。目前,许多学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主要由教务处进行负责和实施,就业及训练基地的建设则由学生处负责,职责的分散使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仍然较为落后,没有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建设配置。缺乏办学经费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校方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教师和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

2.2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双方互赢的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如拥有的资源不对称和不匹配、地位不平等。当企业的地位超过院校时,企业在合作中便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并在决策上处于领导地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利润,这时在与校方的合作中便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层次皆不高。另外,企业与校方辛苦栽培的人才,在其毕业后有可能不选择当前企业,而是选择更好的、能力更强的企业,因此企业面临如何应对人才流失、如何吸引人才保障自己的计划不落空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难处。

3 民办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策略

3.1 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观念

从学校方面看,校方要进行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培养联合人才模式的转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我国当前传统的培养路径和方式。学校要正确、深切了解和认识该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长期发展的深远意义。学校要转变人才“单向运输”的方式,从以往被动适应市场转变为主动适应市场,尽其所能让企业参与到校方的人才建设中,同时让市场来检测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学校要确立明确面对市场来培养人才的理念和目标。从企业来看,企业要认识到,自身不仅是人才能力发挥的平台,也是人才的培养者。其以组织学生实习参观企业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当前的情况和需求,同时可以和校方共同开发研究合作项目,吸引有意愿的学生,同时在探究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3.2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

想要落实好校企合作,院校应当深化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内容,加强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当前研发的最新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召开研讨会,校企之间要探讨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以构建学生、企业、W校共赢的模式。

3.3 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提升办学能力

只有学校的师资力量足够强大、各方面的建设完善才能吸引到高质量的企业,并得到最好的合作方案。院校首先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并加以改革、创新校内的体制和培养结构。同时要主动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适应不停变化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教学方面的各个环节,高校要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4 结 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能够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可以使校方和企业达到期望的效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需要院校和企业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制并结合市场,以提高人才综合能力,而企业应当提供院校所需资金和研究设备,让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