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政务概念

电子政务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子政务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1篇

同时,众多的应用系统所带来的身份的认证和管理的复杂性既使得管理成本不能降低,又使得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可整合性降低,这已成为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要想改变电子政务信息化水平的现状,整合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公共数据平台,它是在政府部门原有的各业务系统层面上搭建的一个高层应用平台,将各业务系统的异构数据集成应用,向下屏蔽各异构信息源异构性,向上提供数据集成基础服务,实现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数据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规范的信息管理。近年来,随着语义Web的发展,其核心技术本体在数据集成方面得到了应用。本体作为共享领域概念模型,可以通过定义领域内一致的术语和术语间的关系来描述异构信息源的语义信息,从而消除异构数据源的语义冲突。

在国外,对本体的研究较早,本体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相比国外,国内对本体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电子政务方面,缺乏一致的本体模型,相关的应用也少。目前,本体技术很少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因此,如何把本体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异构数据管理集成中,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构建,消除电子政务各信息系统异构数据库模式的语义冲突,从而解决电子政务中异构系统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以便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电子政务与本体

1.1电子政务与本体概述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内部和外部(社会)的责权与职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技术进行集成、整合、优化、重组,做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突破部门分割和传统组织、工作方法与工作流程的限制,力求全方位地、有效地施行与提供安全、高效、优质、规范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本体是为了某种目的描述世界时的一组抽象化概念,并且该组概念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以规范化形式描述的。根据定义描述本体时目的的不同,本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依照领域依赖程度,可以细分为顶级(top—leve1)、领域(domain)、任务(task)和应用(application),这里研究的是领域本体,领域本体由属性、对象、关系和子领域本体组成。引入本体的思想,借助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详细描述,以抽象出概念化的语义层次,为进一步研究语义化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基本的语义层次2J。从形式上来说,本体由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种元素组成。本体中的概念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策略推理过程等;关系表示概念之间的关联;函数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公理用于表示一些永真式;实例是指属于某种概念的基本元素,即某概念类所指的具体实例。

1.2本体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案例

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建设是很多文献介绍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本体方法建设电子政府数据库J。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IndianaFamilyandSocialServicesAdministration(FSSA)本体,属于最上层的域本体设计,它在“家庭与社会服务”这一本体下定义了9个本体(即低收入、处于危险的儿童、精神病与吸毒、弱智、区域健康与人性化服务、医疗补助、政府机构、法律实施及财政),建立了最上层的概念关系,并用图形和箭头形式标示出了各下层本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个专业本体里所包括的术语。

1.3电子政务中本体的核心概念及抽取方法

目前,大多数本体学习方法和本体学习系统都是直接将术语识别为概念。术语的抽取被认为是进行本体自动构建的关键。针对术语抽取的研究主要有基于语法规则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ICT—CLAS系统法J。利用语法规则的方法来进行术语抽取具有提取术语准确度较高、处理过程简单、计算量较小、能够有效提取低频术语等多项优点。但是,由于语言学规则本身难以掌握,尤其是针对开放性的语料,语言学的规则更是难以准确应用,利用人工来研究语言学的规律越来越难以实现;使用统计的方法来抽取术语可以高效地识别领域术语,只要一个词在文本集中出现的频率高,就可以被有效抽取出来,可移植性较好。但是,这种方法计算量大,在处理低频术语的时候,效果较差;ICT—CLAS系统法主要采用ICTCLAS系统对内容进行分词处理,然后对分词进行抽取处理,这样抽取的优点是抽取内容比较全面,但效率比较低,并且需要人工手动处理。

以上抽取方法都有优缺点,在本体抽取中单独地使用其中一种方法都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笔者把以上多种方法混合起来,采用程序自动分词合并方式,加入TF—IDF算法,增加对领域术语的相关度的计算,筛选出与领域相关度低的术语,从而提高领域术语抽取的正确率。基本步骤如下:

1)采用语法规则的方法提取相关候选术语;

2)采用程序自动处理方式,对相关候选术语进行分词;

3)采用统计法对分词进行统计,根据频度提取术语;

4)使用TF—IDF算法对提取的词进行相关度计算,求出每个候选术语在政务领域文本中的相关性,抽取出政务领域独占性强的词作为政务领域术语。

2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架构

为了确保异构数据获取和更新的准确性,同时又不改变原有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构数据库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集成后的数据必须保证较高的集成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是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

2.1本体模型构建

电子政务中大量不同的应用系统,其异构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向下屏蔽异构数据,建立数据中心,向上提供公共数据平台,就必须构建本体模型对元数据进行抽象概念化处理。电子政务本体构建中的2个核心问题是概念抽取和概念关系的获取,概念抽取是对数据源进行分析,抽取出概念集合和每个概念的属性集合。概念抽取本体有很多方法,可以由领域专家手工进行,也可以利用领域概念词典,自动抽取数据源中的概念。概念关系的获取可以通过2种方法实现,即基于语言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所有数据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中所涵盖的术语,进行概念抽取,定义共享的词汇表,根据相关本体规则进行本体抽象和语义处理。

2.2公共数据平台架构

使用公共数据平台的好处在于所有的共享数据被存储在中心数据库,可以向上层提供统一的数据,便于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而电子政务网内各应用系统中异构数据库就拥有了完全的自治性,这样首先需要对底层异构数据库进行本体抽象处理,向下屏蔽异构数据,然后采用数据交换技术和数据同步技术保持中心数据库数据和底层异构数据库数据的实时同步。

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架构分为应用层、异构数据集成层、本体模型层和异构数据本体库层,如图2所示。异构数据本体库层主要包含各大应用系统异构数据库,通过不同的连接器及适配器向本体模型层提供本体的元数据;本体模型层对元数据进行概念化,按照本体规则进行抽象处理和语义处理;异构数据集成层在本体模型之上利用AGENT同步模块对数据进行交换、同步而实现数据集成,公共数据都集中到中心数据库,向上层提供公共数据平台;应用层主要是用户访问层,针对不同用户提供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陆。

3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设计

3.1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方法步骤

W3C组织推荐的在语义网上应用的标准本体表示语言是OWL,目前本体的构建方法主要有TOVE法、骨架法、KACTUS工程法、SENSUS法、IDEF5法、七步法等。这些方法大多数是以不同领域为背景,从个案的开发过程中通过逆工程总结出来的J。例如:TOVE专用于构建TOVEOntology,是关于企业建模过程的知识本体;骨架法专门用来构建企业本体;KACTUS是指“关于多用途复杂技术系统的知识建模”工程,目的是要解决技术系统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知识复用问题-l;SEN。SUS法是开发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SensusOntolo。g)r的方法路线¨;IDEF5法是用于描述和获取企业本体的方法-l。;七步法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主要用于领域本体的构建_l。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都不是针对电子政务领域的,没有充分考虑电子政务领域的特点。笔者结合电子政务领域特色,提出基于电子政务业务模型,抽取概念,建立电子政务领域知识本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1)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应用的目的、范围、表示方法和用途等。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要对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体”(知识体系)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达到需求分析的定位准确、涵盖得当。

2)概念化及抽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主要概念,确立概念间等级关系,并用精确无歧义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该领域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获得领域信息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

3)概念间联系,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概念间联系,如属性、种属关系、总体与部分关系、领域中的特有关系;对所收集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罗列重要的词和短语,并将其归类。还要确定概念间结构,定义类别和等级结构。

4)本体生成,采用SFCA算法,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自动生成局部本体,再采用PROMPT算法,把局部本体合并,生成全局本体,存放在本体管理器中。

5)本体编码,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对“概念化”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进行编码,使机器易于处理,尽量将相关领域已存在的本体集成到要构建的政务领域本体中,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

6)确认、维护与评价。对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价,包括本体的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等;随着电子政务领域知识的增加,本体要不断更新、不断进化,增加本体概念,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3.2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设计

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是在原有的各业务系统层面上搭建的一个高层应用平台,将各业务系统的异构数据集成应用,向下屏蔽各异构信息源异构性,向上提供数据集成基础服务,实现电子政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一致性,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规范的信息管理。设计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平台,首先研究数据集成方法与本体技术及基于本体的语义集成,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共数据平台异构数据库集成框架,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库集成框架是设计公共数据平台的基础。目前数据平台的建设主要有3种模式:全局中心数据库模式、数据交换模式和共享数据中心模式。全局中心数据库模式: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各应用系统直接应用于该数据中心之上,逐步取消原有业务数据系统;数据交换模式:保持原有业务数据系统,用数据缓存的模式进行各业务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和抽取;共享数据中心模式:原有各业务数据库保持不变,通过触发器或者开发数据接口抽取需要共享的数据,并且进行转换,汇总生成共享数据库。上面的模式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不足,这里提出一种统一公共数据平台模式,即制定统一信息编码标准,从而建立核心数据库,存放最基本的公共信息,保留原各业务数据系统。这样公有数据存放在中心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另一方面各专业数据仍保留在原系统中,保证了数据独立和安全。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在中心数据库之上,中心数据库中存放的公共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交换、数据同步的方式更新到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同步更新采用事件驱动方式,通过触发器和AGENT同步模块来更新数据。AGENT同步模块基于本体模型之上,本体模型层对元数据进行概念化,按照本体规则进行抽象处理和语义处理。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区别于电子商务和传统的政府公务,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政务的特点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公务处理的结合,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形式,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政府要实现电子政务需要改革重组政府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改变和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来适应网络管理和网络行政的需要。电子政务在狭义上是指政府公务处理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和开展,以及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主要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在广义上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政府行政管理系统,实现系统信息化管理。也就是政府的所有公共部门都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电子政务是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政府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发展趋于形式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成熟、政府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够等因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趋于形式化。由于受到传统政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理解,不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在推行电子政务发展中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浅显的认为电子政务就是实现政务计算机化,把发展电子政务定义为建立官方网站,缺乏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很多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认为是技术人员的职责,缺乏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电子政务敷衍应付,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资源不丰富、信息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缺乏互动性等。很多政府部门缺乏对电子政务的深入认识,传统观念没有改变,造成电子政务发展趋于形式化。

2.政府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缺乏联系。

由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原因,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联系比较少,而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然而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政府部门信息资源是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网络信息平台,无法连接其它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利用相对独立,不能实现政务处理互联互通,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的形态,形成“信息孤岛”。我国不同的政府部门建立不同的电子政务体系,独立完成网站建设和数据格式设置,电子政务管理不统一,资源难以共享,也无法形成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这种“信息孤岛”式的电子政务体系造成了电子政务管理混乱和资源的浪费,部门之间也无法协同办公,严重影响政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3.相关法制建设滞后。

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很多重要信息,所以敏感度更高,要想顺利推行电子政务必须确保信息安全,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发展。在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自己电子政务的保护政策,如:美国《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英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等,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但是还是存在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存在法律空白,缺乏纲领性法律,不能有力的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安全无法保障,造成电子政务发展遭遇瓶颈。

4.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电子政务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工具,电子政务信息敏感性高,信息安全水平要求高。信息安全是确保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保障政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中,并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问题,缺乏核心安全信息保障技术,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网站容易遭到恶意攻击,利用政府公务信息诈骗或造谣的违法犯罪越来越多,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树立和公信力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电子政务发展。

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对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电子政务是政府开展改革的重要措施,是符合信息时展潮流的,是创造民主、公开政府的必然选择,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电子政务是政府开展的现代化形式,是推行政府政务系统改革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工作,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责任到人,全员参与,自上而下的转变传统政务工作观念,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促进电子政务的推行和发展。

2.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标准。

由于我国政府机构众多,要想实现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需要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标准,实现不同部门政务协同、信息交流安全可靠,有助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需要重视研究适用于我国政府公务系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标准,制定符合我国政府公务管理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框架,编制标准化指南,创建电子政务标准化执行规范,确保各个政府部门按照标准执行,完善标准服务与咨询体系建设,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3.完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建设。

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电子政务保护法律体系,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立法保护工作,制定纲领性的法律法规,为保护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在制定电子政务保护法律法规时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弥补法律漏洞,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最后,我国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法规的建设,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电子政务稳定健康发展。

4.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

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是确保电子政务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规范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加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力度。国家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加大电子政务核心技术的研发,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5.实现电子政务互联网+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主流趋势,政府通过在线服务及时处理相关政务信息,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同时,为了加强人民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线上线下的O2O政务服务体系,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政务信息平台,如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形式政务信息,加强与人民的交流,了解群众需求,全面、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创建高效、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平台,除此之外,建立线上和线下结合新的政务处理模式,实现网上预约办理业务,线下实体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章.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3.

[2]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11.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3篇

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近年来相关的文章大量涌现,必须通过适当的分类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笔者认为,可以从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类梳理这些观点,这样便于人们更清楚地把握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变革的影响,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反作用。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从电子政务自身的技术和业务特点出发,分析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胡永佳[1]认为,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现出如下特色:管制职能的淡出与治理职能的强化;政府全能主义的消解与有限政府的强化;统治职能的弱化与服务职能的强化。

李文良[2]认为,电子政务的自身特点使得政府职能发生改变,使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经济型向公共产品供应型政府转变等。这类观点的出发点是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与透明性能及扁平化作用等特点对韦伯的传统官僚制的科层制及职能分工的特征产生严重的冲击,并使政府职能发生重大的改变[3-6]。因此,电子政府与传统政府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参见表1)。另一类是从目前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对政府职能转换的定位来论述电子政务对实现这些政府职能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仅仅将电子政务看作是传统条件下政府行政的一种辅助工具。例如,刘庆龙等[8]认为,党的“十六大”将政府职能概括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那么电子政务就是要将政府的这四大职能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以提高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为此,该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讨论了电子政务的应用及其作用。例如,关于电子政务对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作用,认为凭借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可以建立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便利的网络沟通及快捷的反馈机制,提高政府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从而随时对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实施引导和组织,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效率和水平。由于这种分析能够迎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因而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很具代表性。又如,有的研究报告就以这四大职能将国务院所有的政府部门进行分类,并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进行部门职能的描述[9];还有些地方政府,如广东省在制定本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时,也是按照这四项职能安排自己的电子政务发展重点。将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两者对比分析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因为中国仍然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对政府职能尚未建立起规范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也就一再为人们所强调。因此,中国学者在讨论电子政务时,总要将它与政府职能挂钩,希望电子政务能够为当前的政府职能转变服务。

而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这一点却强调得不多,特别是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在这些国家,政府职能已经是个很明确的问题,法律对此已做了明文规定,如何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政府效能最大化才是发展电子政务的目的所在。因而在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般比较难于看到目前中国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研究电子政务的情况。实际上,美国政府在制定有关电子政务发展的计划时,往往是从上述第一类情况出发的。也就是说,美国主要是从电子政务的自身规律来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从最初的单机应用、部门局域网、第一政府网站,一直到建立联邦组织架构(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FEA),都是随着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成熟与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共享是美国整个政府信息化的一条主线,这也是发展电子政务的最基本条件,更是最主要的困难与障碍。欧盟在讨论电子政务时,除了关注电子政务的四种业务形式(即G2G、G2B、G2C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府内部管理效率的作用)以外,更多的是从信息提供、服务传送以及公民参与(InformationProvision,ServiceDelivery,CitizenEngagement)三个方面来讨论电子政务[10],不过这些仅是电子政务的功能而不是政府职能。而就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定历史阶段审视,单从上述两类情况中的任何一类情况出发都不能全面认识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第一类情况出发,显然没有考虑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职能的转型性质;而仅仅从第二类情况出发,却又回避了信息技术对政府职能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大职能考虑的是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更多的还是传统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关系。

现实世界的政府职能,有一些可以在经过数字化之后进入网络世界,通过网络工具辅助实施,例如,在网站上政策法规、传送公文、申请身份证、缴纳税收等等;还有些政府职能是不可能被数字化的,因而也是不可能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实施的。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公共领域,从而派生出新的必须由政府来完成的职能,如网络立法、维护网络安全、提供数字身份认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这些是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这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第三类政府职能。因此,网络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与现实世界的政府职能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政府职能。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从本质上讲,所谓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讨论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问题,更宽泛地而言,也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政府职能。因此,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上述三种有关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分别命名为技术决定型政府职能、现实依赖型政府职能以及网络生成型政府职能(参见图1)。从后面的分析我们还可知道,就“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而言,这三种政府职能还不够全面,都只偏重于各自的问题,不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政府职能。

二、基本概念:电子政务、政府职能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分析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首先必须认识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可能蕴涵的深层次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前很多文章和报告在讨论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的关系问题时,对这两个概念根本不闻不问,完全不顾它们结合在一起后可能产生的更为复杂的情形。特别是电子政务,无论是从技术手段、政府对企业和公民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方式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基础性需求来看,它都完全有别于传统人工环境下的政务(为便于比较说明,本报告将传统政务称之为“手工政务”)。因此,脱离其基本内涵而泛泛地谈论电子政务及政府职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本节即对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为此后的分析提供基础。电子政务其实与政府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电子政务可以说是政府职能体系中的业务类型层次,而政府职能则由业务及其类型来体现。当然,如果我们对电子政务作广义的理解,那么就可以将目前所理解的电子政务看作是狭义电子政务,而将政府职能层次的电子政务看作是广义电子政务。不过,由于目前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已经基本定型,下面仍然从当前约定俗成的含义出发来界定和分析电子政务。实际上,这样反而能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

从有关电子政务的参考书、大学教材以及互联网资料来看,笔者在2001年所作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已成为电子政务的标准定义。因此本文仍然将这个定义作为基准定义,并结合有关研究进展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电子政务所处理的公开事务可以从其范畴来理解:从狭义上看,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从广义上看,电子政务则还应包括与政权有关的其他公共事务,例如立法、司法及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如社区管理等)。第三,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上述第一方面的信息概括了电子政务中“电子”的内容,第二方面的信息概括了电子政务中“政务”的内容,而第三方面的信息则提出了“电子”与“政务”之间实现有效融合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要安全、有效地实施电子政务,国家层面必须具备五大要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服务内容——结合政府行政职能完善支撑行政管理活动的信息应用系统;业务基础——信息资源库;保障条件——电子政务身份认证及安全保障体系;支撑环境——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组织体系、人才体系等电子政务建设环境。当然,整个社会也应该相应地具备电子政务的应用基础,即整个社会不存在“数字鸿沟”。从理论上来讲,要使电子政务真正充分地发挥效益,上述几个要素都必须同时具备,而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通常都难以在短期内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只能从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逐步地在上述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并取得进展。因此,电子政务本身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

最后,有必要对“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因为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在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奇怪的是,在国外,他们用得最多的是电子政府(即e-government),而电子政务这个概念却用得很少。从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国外学者对“电子政府”的认识与我们对电子政务概念的定义很相似,认为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开展行政管理业务就是在建立电子政府,对政府机构的业务流程重组和机构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各政府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强调得不多。实际上,“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在笔者看来,所谓电子政务,即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各类政府行政管理业务,与此同时,为了开展这些网络政务,有必要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不断的重组,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也必须逐步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网络经济与管理的需要。而电子政府则是与现有的有形政府(是一级政府,而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结构形态,是在电子政务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状态、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业务流程以及政府组织结构都已经按照政府职能进行了充分的重组与调整、完全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之后的全新的政府组织结构形态。一旦实现电子政府,人们现有的按照工业化时代所设计的各种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管理结构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扁平的、高度一体化的政府组织结构。显然,从现有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看,我们尚未达到这种程度。因此,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的基本过程,而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政府职能

⒈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

政府具有两重属性: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对公共事务行使管理职责;作为一个具备专门的管理体系的组织统治工具,致力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这种两重属性就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应该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以及必须履行的职责。政府职能与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等一起构成国家职能体系,共同执行国家的意志[11]。政府职能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2],它反映了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实质内容,规定了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究竟管多少、管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指明了政府管理活动中基本的、主要的工作。任何政府活动的内容、目标和任务都要在政府职能范围内根据政府职能来决定:如果政府机关的规定了超出职能以外的目标和任务,那就要管理许多不该管的事,结果是管不了也管不好;而如果政府机关较少地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就会有许多该管的事没有去管,无法全面地履行政府对社会所负有的历史职责。虽然政府职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政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多变性,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政府职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无论哪一种职能都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实际的内容,成为政府机构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结合政府职能的基本属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研究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我们确定网络环境下政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提供前提和依据。

⒉政府职能的结构与类型

政府职能的结构极为复杂。从横向来看,政府的地位决定了自身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职能涵盖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从纵向来看,政府职能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其行使职能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11]。例如,就内容来说,政府职能有基本和具体两个层次:基本职能是政府的根本职能,主要有政治统治、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当然三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具体职能是政府基本职能,在实施过程中分解为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方面的职能,并由相应的政府部门负责执行。依据不同的标准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政府职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体现国家职能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包括阶级统治职能和一般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从政府管理的作用性质来看,又可分为统治性职能、保卫性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等。而按照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2],从政府管理过程来看,政府职能可划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和监督控制职能等。有人则从上述的基本内容出发,从政府管理的领域将政府的根本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三种类型[11]。

政治职能是指通过行政强力机关行使约束性、控制性、防御性、保卫性以及镇压性的功能,防御外来的入侵和渗透,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与内外环境,妥善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其核心功能是巩固国家政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政治统治的职能;保卫国家的职能;惩罚犯罪和维护治安的职能;保障、促进人民民主建设的职能等。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依法履行的职责及其功能。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成为全部政府职能中最重要的职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基础;有效配置资源;收入分配;宏观经济调节及稳定物价等。社会职能由于与每个国民密切相关,因此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就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不过,有的学者将这些职能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11]: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功能。而世界银行[13]则根据“政府能力”的大小将政府职能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个层次(参见表2),认为只有依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政府能力的大小,依次拓展政府职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综合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就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而言,政府职能应该从政府管理的领域出发来分析,其职能除了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三种类型之外,还应该包括表2之中的“法律与秩序”的职能。笔者认为,之所以应该将“法律与秩序”纳入其中,是因为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实行的是不同的技术交易过程,理应施行不同的交易规则,因此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法律与秩序”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只有固化为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因此,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法治四个方面来概括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此即为“四分法”。

三、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一)基本内容

其实,无论是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及法治这四个方面都能够涵盖政府职能的全景。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及法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分解出电子政务的许多具体职能(参见图2)。与图1相比,图2所示的政府职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1是根据政府网络业务的生成特征而划分的政府职能,无法涵盖政府职能的全景。例如,虽然现实依赖型政府职能包含“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但是这些主要仍属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电子政务的政治职能强调得不够。这种划分是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相适应的。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表现出很多的政治特征,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毫无疑问将对此进行控制、管理或服务。技术决定型政府职能则是从政府职能边界的伸缩、行政手段与方式的改变来说明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影响,由于所考察的着力点的不同,这样就很可能难以反映政府职能转变的全部内容。同样,网络生成型政府职能更是不能反映政府职能改变的全貌。“四分法”虽然来自现实的物理世界,但是对网络世界仍然适用。现实依赖型政府职能、网络生成型政府职能和技术决定型政府职能这三种职能内容,在根据其性质与特征进行适当的分解之后,都可纳入图2的“四分法”之中。实际上,“四分法”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结合起来,反而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二)主要特征

网络技术对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它相对于传统的政府职能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则反过来对网络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边界、行政手段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对界定未来政府的职能、组织机构设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⒈同构性与统一性

与物理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最大差异,就是由于各信息化应用领域的同构性,传统的职能领域分离的情况已经大为减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趋势性日益明显。也就是说,同构性产生了政府职能的统一性。这一点可以从网络安全领域得到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就电子政务还是电子商务而言,网络安全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防护措施以及制度建设都很相似,有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

⒉阶段性及层次性

电子政务在发展初期,更多的是将一些从技术上易于数字化处理的业务内容搬上互联网,主要是一些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的内容,而且一般是基于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的,因而难以对政府职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时,只有电子政务业务类型的概念,人们在讨论电子政务时,主要考虑以何种形式满足现行政府职能的要求。这时,电子政务尚处于“五阶段论”(即起步阶段、单向在线服务阶段、双向互动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无缝集成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只有在电子政务发展到第三阶段之后,对原有的政府职能加以转变的要求才得以提出来。因此,现在很多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章虽然都谈及政府职能的问题,但是却难以深入下去,更做不到详细地论述了。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和分析电子政务的业务类型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很有必要。其实,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与业务类型之间存在着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在发展初期,人们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具体政务处理过程,例如将文件公告、各类通知等信息由原来的纸质媒介搬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或是通过信息网络交换、传送大量的数据与文件(如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通过数据库技术存储本行政机关的业务数据(如表2所示)。随着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业务的行政机关的增加,以及随着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政务类型的增加,相应地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这个时期,人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技术做各种相同或不同的事务,从而造成重复建设的情形;同时,人们也很可能使用不同的技术做各种相同或不同的事务,从而造成无法连通的局面,即形成信息孤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业务整合或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在整合的过程当中,人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人们最终将不得不回归到政府职能的方向上来。而且,随着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提高,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只有从政府职能的高度,我们才能完全地理顺复杂多样的电子政务业务类型。政府职能要通过若干个相应的业务类型来实现,如果因此而混淆甚至是等同业务类型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差别,则可能妨碍我们认识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制度的革命性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缺乏对上述政府职能的阶段性及层次性的认识是造成目前学术界对网络环境下政府职能转换难以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发现,对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来说,完整的政府职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参见图3),即基本职能、具体职能以及(政务)业务类型。目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位于底层的电子政务业务类型、政务处理过程及其流程,较少从政府基本职能的角度去认识网络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换问题。在此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对电子政务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很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放任不管。实际上,尤其重要的是,在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如何根据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梳理错综复杂的政务流程,将是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的重要课题,而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政府职能的层次性,有一点必须要说明,当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具体开展网络行政业务的政府机构,在讨论电子政务时,往往将其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网站联系在一起,而网站所展现的内容仅仅是各类电子政务的具体业务类型,这就使得人们难以全面地认识网络世界的政府功能与职责。图3 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的层次性其实,从图2可以看到,在网络世界,政府所应担负的职责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图3的角度才能完整地认识电子政务的政府职能。

⒊政府职能的技术实现

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的是,信息网络技术不仅能替代体力劳动,而且能替代脑力劳动;在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减政府职能——技术开始与政府“竞争”,逐渐地承担部分由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所承担的业务与职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面所讨论的政府管理过程当中的“监管职能”以及图2中的“身份认证与网络安全”来说明。以前的政府监管通常都是派出专门的工作小组或人员亲临现场,通过实地调查或是查阅有关财务报表和业务台账等资料,来了解实际情况的发展程度;而在电子政务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都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流程或在线报表而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控制,例如,在电子海关,多重的电子数据比对就有效地避免了虚报出口退税的现象,可为国家挽回巨额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打击虚报出口退税的犯罪行为。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4篇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

(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

(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

(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

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

(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

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

(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

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③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

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

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

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

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

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

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

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

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5篇

1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阐释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从顶层、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在我国,顶层设计现已成为一个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顶层设计代表的是一种系统论思想和全局观念,通常是指从全局视角出发,围绕某个对象的核心目标,统筹考虑和协调对象的各方面和各要素,对对象的基本架构及要素间运作机制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顶层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切实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政务和技术方面的众多要素,因而更加需要开展顶层设计,对这些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健康有序运作。我国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什么是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在认识上还不统一、不到位。结合我国国情及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关于国家、某个地区、行业或者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或总体框架的详细设计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效组合运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的模型化设定,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功能相互协调,结构基本一致,资源互相共享,标准基本统一[2]。

这一定义的具体含义包括:

•设计对象的多样化。顶层指的是概念层级上的顶层,是自高端开始对全局进行总体设计,而非在设计对象上是顶层,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设计对象就不限于国家层面,还包括对省、市、区县甚至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从顶层、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跳出局部环境、局部利益的约束和限制。

•所包含的要素内容非常全面。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政务层面的内容,如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及其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设计对象自身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还应考虑设计对象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部门内各种要素之间的运作关系,还应考虑该部门在政府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上的相互协调。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各要素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的电子政务来说,需要探讨如何推动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如何确保工作流程、信息系统、数据以及相应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还缺乏指导电子政务从政务使命、绩效目标、业务规划到技术实现的规范的顶层设计体系,加快顶层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十分迫切。

2EA的基本认识

EA被普遍译为“企业架构”、“实体总体架构”、“总体结构”,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IT规划、管理和复杂系统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EA已经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政府、军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

2.1EA的概念及定义

EA的历史源于1987年,当时任职于IBM的约翰•扎克曼(JohnZachman)在IBM的内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文章,提出了“信息系统架构框架”(即Zachman框架),被认为是EA领域的开创性工作,Zachman本人也被公认为EA理论的开拓者。1997年,经过10年的完善和改进,Zachman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完整的框架,并最终确定为“企业架构框架”(frameworkforenterprisearchitecture,又称为Zachman框架)。最初Zachman提出的EA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设计。随后,在其基础上,各类EA框架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EA的应用范围也迅速从企业扩大到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和其他组织。此时的“enterprise”一词就不仅仅指企业,而是引申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的集合,可以是政府或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完整的公司或企业、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子公司、一个单一的大型业务或技术部门,甚至可以是一个由具有共同性质但地域上分散的实体连接起来的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对EA的翻译应是不同的。在企业领域,EA可以直译为“企业架构”,但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EA被称为“政府总体架构”更为合适。政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EA体现了整体和全局的规划和设计思想,因此采用“总体架构”更能体现EA之于政府的价值。目前,对EA概念还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有:①Zachman的定义:“EA是构成组织的所有关键元素和关系的综合描述。企业架构框架(EAF)是一个描述EA方法的蓝图”[3]。②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颁布的A-130公告中的定义:EA是业务和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当前和将来关系的清晰描述和记录[4]。③开放群组(OpenGroup)的定义:EA是关于理解所有构成企业的不同企业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怎样相互关联[5]的方法和工具。④美塔集团(MetaGroup)的定义:EA是一个系统过程,它表达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以及它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关于信息技术怎样以及应该如何在企业内实施,EA提供了一个一致、整体的视角,以使它与业务和市场战略一致[6]。笔者认为EA是指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将组织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化技术创造性地融合起来,系统考虑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相结合,从而指导信息化工作。

2.2EA的定位及核心特征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根据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来制定IT规划,但由于使命和战略目标非常宏观,很难具体指导IT规划,因而往往造成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甚至是无效项目的产生。EA强调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描绘出一个未来组织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它是组织的战略与IT规划之间的桥梁(见图1)。“蓝图”的设计是EA的核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对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为此,人们开发出各种EA框架理论用于系统地指导蓝图设计和实施过程。目前影响较大且使用较广泛的EA框架和方法主要有Zachman框架、TOGAF框架、FEAF框架、DoDAF框架等。详细介绍EA框架和方法的文章很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框架之所以被称为EA框架,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三个共同特性:一是强调架构的设计是基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二是总体架构的组成均包含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即均包含对业务流程、信息、应用系统、技术的描述和综合考虑,要素全面且构成有机的整体;三是架构设计的原理是从现状向目标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设计、规划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解决方案,可实施性很强。

3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美国FEA

谈及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FEA。FEA即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亦被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考和借鉴。FEA是在EA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功案例。

3.1FEA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效益低下等问题。美国国会决策者们一直都在关心联邦政府运作可能产生的低效率和无效能,特别是当其涉及到每年700亿的电子政务投资决策时[7]。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克林格-科恩(Clinger-Cohen)法案(又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法案要求各个机构开发和维护信息技术架构从而使得政府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为此,在早期EA理论的基础上,1999年9月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框架》(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Framework,FEAF),旨在为联邦机构提供一个架构的基础性结构,促进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政府实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互操作以及通用业务过程的共享开发。FEAF是一个概念化的框架(见图2),说明了架构组件的整体结构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发和维护FEA,但却没有包含具体的架构内容。为使FEAF能够更具体地指导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互操作,2002年OMB启动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A)项目,并为此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FEAPMO)。自2002年项目启动开始,FEAPMO相继开发出五大参考模型、一系列实施指南和管理工具。经过10多年的发展,FEA已经成为联邦政府在各机构中间发现差距、共享、合作和复用机会的重要工具,成为顶层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方法,在美国电子政务集中统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FEA的顶层管理思路

FEA的顶层管理思路概括为自顶向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匹配。自顶向下的设计,就是OMB站在联邦政府战略全局的角度,运用EA的设计思路提出FEA参考模型,作为通用的业务、绩效、技术的定义和结构,并通过一系列指南指导各机构的架构开发和IT规划工作。自下而上的匹配,就是各联邦机构在开展自身的EA工作时,需要确保机构架构与FEA参考模型之间的匹配,并且提出的每一项IT投资规划均需要实现与FEA参考模型的映射,从而确保顶层的设计能够转化为各机构的具体目标和项目建设。

3.2.1FEA的顶层架构

参考模型是FEA的核心,分别从绩效、业务、服务、数据、技术5个角度勾画出5个详细的模型,作为联邦政府的顶层架构。这个顶层架构是以绩效为导向、以业务为驱动而设计的,各模型之间的关系见图3。简单说来,5个参考模型中,绩效参考模型是政府业务目标的导向,位于最顶层,提供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业务参考模型是电子政务“电子化”过程的驱动,从政府职能视角(而非机构视角)提出一种旨在促进联邦政府业务线的框架,避免机构业务之间相互孤立,便于机构发现相互协作的机会。FEA业务参考模型共包含4个业务域、39条业务线和153个子功能,是对联邦政府所有业务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服务构件参考模型用于建立业务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提供了电子政务服务域横向业务线共有或常用的功能模块,便于实现部分业务的重用,共包含用户服务、业务流程自动化服务、业务管理服务、数字资产管理、业务分析服务、内勤服务和支撑七大领域的通用构件。数据是由业务过程产生的,因此数据参考模型与业务参考模型紧密结合,提供一系列标准规范,旨在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识别和共享。FEA参考模型自2002年以来,不断调整更新,并年年用于联邦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

3.2.2FEA的实施管理

FEA的精髓并非体现在其参考模型中,而是其动态地实施管理。为发挥参考模型在统筹指导各联邦机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2007年11月,FEAPMO《联邦政府总体架构实践指南》,指南中为各机构开展自身的EA工作以及与参考模型的匹配提供了标准的流程。同时,为确保FEA方法的有效执行,达到顶层管理的目的,OMB不断强化和完善以下工作:•开展定期汇报和评估工作。为了解各联邦机构的EA开发和利用情况,促使各机构利用EA驱动绩效改进,OMB要求各机构每季度都要向其提交分块报告和机构EA自评估报告。这些报告既作为评估机构EA工作成熟度的依据,又是OMB后期审查IT投资项目的基础。在定期汇报的基础上,OMB每年都会组织开展EA评估工作,并为此颁布当年的评估框架———总体架构评估框架(EAAF),确定当年的评估内容、指标和评分标准。

•提出跨机构协作项目。为进一步促进跨机构协作,OMB于2006年6月开发了《联邦转换框架》。联邦转换框架是一个跨机构电子政务行动的目录,所列行动既包含了由OMB早先发起的电子政务行动和业务线行动,又包含了其他一些政府范围内的跨机构协作项目。该目录每年更新并与总体架构评估框架一起,用以确保各机构的EA与跨机构行动保持一致,并更好地指导电子政务投资的决策。跨机构协作项目的定期有力地促进了联邦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和互操作,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分散化建设。

•统筹管理各机构的投资项目。近些年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对IT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OMB对这些投资的监督工作也在不断改进。2006年6月,OMB对其通告A-11《预算的准备、提交与执行》进行了修订,要求联邦各部门和机构都应向OMB证明其电子政务投资符合FEA标准和指南,以便于他们获得投资审批。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将FEA与电子政务投资控制紧密结合,借助FEA的整体性规划来统筹管理各机构的电子政务投资项目。FEA从顶层和全局的高度将所有联邦机构纳入一个单一、通用的架构之下,促使政府从机构分割走向跨机构的协同工作,从而避免重复性投资并改进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运作的绩效。FEA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4应用EA开展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EA作为将组织战略目标映射到IT总体目标的蓝图设计,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广泛使用的IT规划和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设计方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目前还较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方法支撑。

4.1EA之于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价值

4.1.1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顶层”性

“顶层”是强调全局和整体,强调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要有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框架主要是根据目标和任务而设计制订的,在规划与工程项目之间缺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层次———顶层设计工作,从而造成电子政务项目与政府使命及目标之间缺乏清晰连接,跨机构的合作项目也缺乏发现和发起的机制。因此,开展顶层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从顶层和全局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和跨部门协调。EA是一个自顶向下、业务战略驱动的过程,它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和技术,构建业务、信息、系统和技术相互融合、彼此互动的总体架构。顶层设计中采用EA可以确保设计的“顶层”特性,同时确保将与电子政务紧密相关的业务、信息、技术等要素全面、有机地予以考虑。

4.1.2EA能够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提供一种通用框架和共同语言

在我国,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在内的大系统,不管是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还是省、市、县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抑或是某个纵向行业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都将面对极其复杂的条块关系,涉及众多部门和机构。EA是设计和开发大型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它自顶向下将系统内的各个对象和要素纳入统一的框架之内,便于达成共识,也便于建立跨机构合作项目的发现和发起机制。我国电子政务是个条块交错复杂的大系统,各个条和块的顶层设计既要确保其内部对象和要素的统筹协调,又要确保条与条的顶层设计之间、块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条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的协调和相通性,因此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更加需要EA提供通用的框架和用于描述业务、信息、技术的共同语言。

4.1.3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落地实施

顶层设计不仅仅强调“顶层”的战略高度,也强调“设计”的清晰和可实施性。既有高度又要能落地实施,这是顶层设计的精髓。EA不仅仅有目标架构的设计方法,更强调从现状到目标架构的实施路径安排或IT路线图设定。在国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EA往往将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规划。因此,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有效应用亦需要EA实施方法的指导。

4.2基于EA开展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

借鉴EA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提出当前我国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以及需要后续深入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4.2.1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首先,国家尽快提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这个框架包含了顶层设计应该考虑的几大要素,作为国家自顶向下的参考模型统一指导和约束各地方和行业的顶层设计。基于EA的四大核心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笔者认为这个基本框架结构应包含管理体制架构、绩效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其中,管理体制架构是整个电子政务有效运行的保障,绩效架构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导向,业务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协同与整合的驱动,信息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基础,技术架构是电子政务目标实现的技术支撑,各个架构相互配合构成统一整体。由于各地、各行业电子政务建设存在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这个基本框架重在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内容较为宏观才具有全国指导性。其次,依据基本框架分层开展顶层架构设计,即将顶层设计工作分成中央和省、地市和区县两个大的层次来开展。中央统筹中央本级各部门和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各省统筹本省各政务部门和下辖各地市、区县的顶层设计工作。这样,既能够确保顶层设计工作的上下一致,又有效缓解了“条强块弱”的矛盾。再次,顶层架构成果动态应用与实施。采用EA从现状向目标的转换方法,各地方基于自己的顶层架构,首先选择几个重点领域和社会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成果的应用探索,例如通过业务架构中业务条线的组合,发现并规划需跨机构的拟建项目和需整合的已建、在建项目,通过信息架构规范信息的开发、利用、共享要求,通过绩效架构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价值导向。随后,基于个别领域的应用经验逐步推及至全面应用。顶层架构成果的应用重在探索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政务目标和社会问题动态地组合电子政务系统内的各类要素,特别是通过业务条线的组合来规划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项目。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6篇

一、政府职能变迁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传统的政府形态在以信息化为引领的二十一世纪发生着根本理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以政府职能的变迁为主要标志。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这一浪潮。传统的政府职能在这场浪潮中得以扬弃,开始由统治和管制职能为主体逐渐向以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体的质的转变。而建立面向公众的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成为政府改革领域之中引领世界的潮流。

二、电子政府——政府改革的新思潮

电子政府(E-Government)概念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政府职能改革的双重轨迹。信息技术进步是电子政府实现的技术依托,而政府职能改革则是电子政府实现的内在动力。尽管电子政府的建设往往以政府信息化或政府上网为先导,但其随后的发展,将逐渐超越这一技术层次的内容。

随着电子政府在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开展,人们对电子政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清晰:

1.联合国组织

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司(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两大国际组织在2001年联合发起的对全球190个国家电子政府的调查中认为,广义上的电子政府包括所有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手段(从常见的传真机到先进的无线掌上设备等)来实现政府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的一项永久性承诺,通过对服务、信息与知识的高效便捷、成本合算的传递,来增进公共部门与个人公民之间的关系。它是对政府所要提供服务的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实现。”

2.世界银行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改变与居民、企业及其它政府内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的目的:实现政府对居民服务更有效的传递;增进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互性;居民对信息更广泛的获取;以及政府的更为有效管理。

3.美国政府

作为电子政府的倡导者与领先者,美国白宫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的报告中这样提到:电子政府提供了更多机会以提升对公众信息传递的质量。电子政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战略,可以实现联邦政府管理的巨大变化,包括:简化对公众服务传递;消除政府管理中的层次性;可以实现居民、企业以及其它级别的政府及政府雇员更为容易获取信息并得到联邦政府的服务;简化了各政府结构间的事务处理流程,通过整合集成、消除冗余系统达到了降低成本的运作;流程化了政府的运作体系,提升了对公民的回应力。

4.欧盟组织

欧洲联盟组织在推进“电子欧洲”的部长级宣言中提到“信息与通信技术革新(ICT)是实现政府优效管理强有力工具,包括五大核心大因素: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传统政府要实现到电子政府的转变必须要提升这五大因素”。

5.私有部门

全球知名的思科公司(Cisco)如此定义为:“电子政府是建立技术性的、快速变革的综合性组织,以实现灵活性及高效性……保持国家实体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力。建立电子政府的基础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知识实现在教育、政府服务以及参与性民主的深刻变革。”

由此,人们对电子政府的认识逐渐清晰。

电子政府,从未来的国际性的发展方向上看,是指实体政府借助信息和技术为其对象构建的,旨在为其提供实质性政府服务的“虚拟政府”,“是现有的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所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李广乾)。在中国,电子政府的实现过程也被狭义地称为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政府信息化过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崭新的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变。电子政务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服务的有效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政务,则成为信息时代的政府实现其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成为政府改革的全新方向;而面向电子政府的发展理念,则成为政府改革的崭新思潮。

三、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内在关系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并不是对等的概念。电子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形态,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即一种以信息和技术为依托,以实现完善的政府服务为目标的“虚拟政府”。而电子政务,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实体政府利用信息和技术以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种方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电子政府,则是电子政府发展的长期目标。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架构在现实政府与未来政府的一座桥梁。因而,从电子政府实现的角度考察当代的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未来目标,有利于引导电子政务的理性发展。

四、政府网站在电子政府中的核心地位

未来的电子政府,是依托信息和技术的虚拟政府,这便使得政府网站成为电子政府最为关键的实现方式,成为当今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

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府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平台,是政府和公众间的最为重要的接口。与传统实体政府相比,政府网站取代了窗口和部门式的政府服务方式。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不再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其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站,便可以获得足以满意的政府服务。而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亦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予以实现。政府网站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成为电子政府建设的主体内容。

政府网站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府的服务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政府网站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府建设的进程。因而对政府网站的评测,即是对电子政府绩效的考察。

五、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发展概况

随着当代政府改革运动的开展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富有远见的政府相继展开的国家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的建设。随着政府信息化运动的发展,这场革命性的变革逐渐超越了最初的定位,演变成为以“电子政务”概念为旗帜的电子政府建设过程。

在这场伟大的改革中,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达国家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府建设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以下几个:

加拿大

尽管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展开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让人震惊。根据艾森哲近期对各国电子政务进行的整体性调查,加拿大名列前茅,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名是美国。

加拿大的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后来居上,得益于加拿大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拿大是全球联网率最高的国家,其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讯上网费用全球最低。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光纤网早在2001年就已建成,其技术甚至比美国领先了6个月。

通过政府在各个行业和居民生活中大力推广电子政府服务,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政府电子化服务,而且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和集成新的政府门户网站,先后建立了加拿大政府门户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加拿大青年网站等诸多政府网站。

新加坡

新加坡的电子政务早在1981年就已经悄悄展开,目前其电子政务的发达程度已备受世人瞩目,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政府均以新加坡为样板来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府。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完全是受国家控制,没有私人的参与。尽管政府每年要在这项工程上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其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

新加坡政府的目标是使其电子政府的发展成为世界的典范。在2001年底,新加坡电子政府将为其公民提供200项以上的电子政务服务。为此,新加坡政府投资了15亿新元以进一步发展其电子政务计划:首先,是对政府原有的网上服务进行评审、归纳和总结,并迅速实现电子支付;其次,是扩大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实现以宽带接入为基础的、新的、安全的政府网络体系结构;最后,是不断发展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利用企业的力量和经验发展电子政务。

如今,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其电子政府,已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具有高度在线服务能力的一站式电子政府典范。

美国

早在199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就在其任期内首倡电子政务。随后的1995年和1996年,克林顿政府先后出台《政府纸张消除法案》和“重塑政府计划”,要求政府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此举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电子政务进程。

2000年3月,美国政府在全面评估其电子政务进程方面的进展后,提出了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未来目标和长期规划。2000年9月,美国政府开通了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电子政府网站——“第一政府”网站极大的加速了美国电子政府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60%以上的因特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行政管理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从电子政务的字面上来理解,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按目前通俗的说法,就是“政府上网”。

二、电子政务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公开化。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随着法治国家的逐步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大势所趋,各地都陆续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无论是在公开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上,信息公开仍然是政府网站现在未来一直都要承担的首要功能。

(二)优化服务。现在对机关办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机关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办事流程繁锁,效率普遍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部门多、层级多,要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好多趟。电子政务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打破部门间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并以一个窗口对外服务,从而大大方便民众。

(三)提高效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政府管理能力,节约企业和社会的行政成本,例如网上审批可以简化审批程序,从而缩减业务成本。

(四)推进民主化进程。由于当前网络的开放性、服务的全民性、信息的交互性,电子政务从本质上具有民主性。例如:网上调查,网上征集意见,建议提案网上办理、政务论坛等等。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一)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其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化,提高政府透明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绩效。我们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全面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行政信息共享化、标准化、政府服务的电子化成为新的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必然会大大简化我国行政运行的环节和程序,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建立更加廉洁、开放透明和更加负责任的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竞争力。

(三)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相关领域的带动,必然会成为我国信息化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生巨大的综合性效益。

四、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能够推动促进行政组织行政理念的创新。通过电子政务,使公众获得了更多、更方便的机会和方式了解政府行为,与之沟通交流,反映他们的心声,这些都为提升行政组织决策理性,提高行政组织决策质量,实现对行政组织的更为有效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与途径。同时,行政组织通过电子政务及时了解公众意见与要求,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指定调整政策,增强行政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行政组织的服务职能。

(二)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行政组织的组织绩效。各级政府,由于行政划分,形成了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的分隔,他们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管理与服务,即政府之间的工作,由于空间的限制和信息量的限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有了逐步完善的电子政务,政府间的工作效率就能大大地提高。

(三)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行政组织的政策水平。首先,电子政务提高了政策的民主性,由电子化、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电子政务,公众与政府之间能够直接沟通交流,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这样交流有利于提高其决策的民主性,从而获得使公众认可和接纳政府政策。其次,电子政务能够强化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政府电子化、信息化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出现政策受阻,不管执行人员还是公众都可迅速准确地将情况反映给政策制定者,使之能及时的对政策做出解释、调整。政策制定者也可及时将调整方案传递给执行者,使政策得到顺利贯彻。

五、结语

电子政务能够促进行政组织在行政理念上的创新,增强行政组织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电子政务的推广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的失误,使政策更好更快地贯彻下去,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减少政府的办公成本。同时,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一些政策信息让民众来参与,增强了民众的主人翁责任感,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 苏新宁,孔敏,俞华.电子政务理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

电子政务概念范文第8篇

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广义电子政务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狭义电子政务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

1.2 电子政务的内容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1.3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在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可见政府信息网络化在社会信息网络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内部,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向各部门做出各项指示。这将带来办公模式与行政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2 高校电子政务开展的重要性

2 . 1 高校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目的和实质

(1)高校电子政务的服服务对象 :本机关内部师生、其他单位以及社会公众。

(2)高校电子政务的目的 :提高工作效率;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以高校的信息化推动全民信息化。

(3)高校电子政务的实质 :高校电子政务外在表现为行政手段的改变,其实质却是行政内涵的深化,是一场革命。推行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建立起电子化的政府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公共部门在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管理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转换“,全心全e”的为人民服务。

2.2 高校电子政务开展的重要性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传播的殿堂——传统高校,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高校电子政务,正脱颖而出。当前,如何提高高校电子政务的时效性、保证高校电子政务的安全性,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3 . 1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开展现状

3.1.1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涉及系统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涉及系统有办公系统、教务系统、图书馆、社区交流四大版块。

3.1.2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开展的优 势

(1)艺术性。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成果显著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四川音乐学院,其网站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有独特的艺术氛围,除了信息交流的功能外,网站也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给予大众视觉与听觉的文化传播及享受。(2)信息量小。相较于其他综合类高校,作为专业类学府的四川音乐学院,师生数量少,信息量也小,有利于网站的设计、监控及信息处理。

3 . 2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开展的不足之处

3.2.1 信息和网络技术利用率不高

四川音乐学院共计22个专业教学院系,将近一半的院系教务系统没有联网,对于数据统计较为庞大繁复的成绩计分、课程选修、课程安排、人数统计等仍使用人工制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在学生信息录入输出方面,没有使用同一套软件,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做重复工作,使得效率变低、费用增高。

3.2 .2 信息内容不够饱满

我院网站在各个院系部门间,信息滞后、空洞,对于向外界展示我院风采的窗口,不够重视。有些院系网站的信息长久不更新,资料不健全,给查阅者造成不便、甚至引起误解,影响学院的整体形象。

3 . 3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政务开展的对策

3.3.1 整合资源 ,有效利用办公系统

教务与学工系统应不断沟通,建立统一完整的信息体系,不重复同一项工作,使得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提高。

3.3.2 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通过不断扩大有用信息的公开度,健全我院的电子政务制度,使得对外信息真实、有效、饱满,在公众间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通过网络系统的资源共享,可以轻松实 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