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查办案件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办案观,紧紧抓好抓实查办案件这个工作重点。

牢固树立办案工作的大局观。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确定办案工作重点,把惩治腐败、减少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贯穿于查办案件的全过程。一要突出查办违反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案件。二要突出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查处在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中规避招投标、非法分包转包和围标、串标的案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三要突出查办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严肃查办在行政执法中乱收费、乱罚款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案件,查办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纪律松弛、态度冷漠、吃拿卡要等行为,全力营造高速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牢固树立办案工作的政绩观。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是政绩,保护干部更是政绩;惩治腐败是政绩,预防腐败更是政绩;查办大案要案是政绩,查办一般案件也是政绩的观念。在办案工作中,突出做到三点:一要既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又重视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认真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企业改制、教育收费、医药购销、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发生的损害群众和投资者利益的案件。二要既重视查处,又重视保护,在依法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要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通过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效能告诫等方式,教育挽救犯错误的干部。同时,及时为受到错告、诬告的同志澄清是非,使他们轻装上阵投入工作。三要既重视惩处,又重视预防,坚持以查促教,充分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制作警示教育片、编印案件汇编、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印发案件通报等多种方式,开展生动有效的警示教育。坚持以查促纠,通过办案发现部门和行业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坚持以查促建,督促发案单位堵塞漏洞,并举一反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而达到“查处一个案件、推进一步改革、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的目的。

牢固树立办案工作的惩防观。要在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一要坚持教育促廉,通过设立廉政专栏、廉政网站,组织领导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全面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二要坚持监督促廉,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前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重大工程廉政预警等工作,突出对重要人员、重点时段、重大事项、关键环节的监督,继续开展好廉政巡查工作。三要坚持制度促廉,围绕管人、管事、管钱等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四要坚持改革促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招投标交易中心的作用,推行阳光工程,有效防止暗箱操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2篇

一、*土地市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如何盘活土地,抓好土地储备交易工作成为经营城市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改造旧城、开发新城工作中,为实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完善土地储备交易制度方面结合县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成立机构建章立制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产生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调控土地二级市场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县城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城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过去长期实行无偿、无期限的土地使用制度,大部分存量国有土地以划拨方式进行转让,非法入市现象严重,应征土地出让金随意减免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政府难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瘟床。针对这一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15号)和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等文件精神,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20*年8月,我县成立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隶属*县国土资源局,定编5人,主要从事土地征收征用、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等工作。

确定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是接受县政府委托实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工作的法定机构,代表县政府对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统一征收、储备、经营和管理,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国有土地收储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县国有土地收储运营程序》和《*县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为规范有序地实施土地储备交易提供了保障。

(二)清理整治土地市场,优化土地储备交易环境

20*年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下发相关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土地管理松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场混乱问题,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为优化土地储备交易环境,我县以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为契机,抓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促进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划拨供地范围,切实抓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自20*年以来,我县就完善土地储备交易机制,加大土地市场配置力度,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结合我县实际,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的土地管理“五统一”的原则;根据土地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改我县的城镇规划区基准地价,并就土地储备范围、土地储备工作程序、储备土地的处置程序等内容进一步明细化、规范化;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镇规划区内土地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管理、严禁非法买卖土地*转让土地的通告》,坚决冻结县城区内建设用地的供应和审批,查处非法买卖、转让土地。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搞好土地收购储备和规范土地市场提供了法律法规支持。

(三)多形式并举,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

为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县在宣传力度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土地国情、国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采用书写张贴悬挂标语、出动宣传车、利用网络、广播电视、举办专栏板报、演讲比赛、印发资料、召开座谈会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每年开展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宣传活动,使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我县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白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以此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全面提高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觉性。这样,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也为我县推进土地储备工交易工作和规范土地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认真履行职责,实施土地交易“阳光工程”

招拍挂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是《土地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公开土地出让的方式。法律规定,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着力于挂牌出让精心打造土地交易“阳光工程”。全县经营性用地挂牌出让一律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并通过《中国土地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张贴公告等形式对外公告,实施阳光交易。参加竞买土地者有县内、县外,州内、州外,也有省内、省外的投资商、开发商。每宗地挂牌出让公告期满后,有两家以上要求现场竞价,均由县政府牵头组织新区建设指挥部、国土资源、建设、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联合举行现场竞价会,在媒体上交易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规定对国有土地实行统一征用、储备、经营和管理,依法按程序对全县经营性用地实施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自土地储备交易成立至今的5、6年时间,*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在*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以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土地资源为工作出发点,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2.4840公顷,其中划拨21.39公顷,出让11.0940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5*4.2625万元,为*县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解决了72个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单位的办公用地问题,为*县城特别是县城新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土地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土地市场建设正处于发育起步阶段,经过五年多的培育和规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出让供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供地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由于行政行为和部门利益驱动,在发展经济、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供地操作不够规范,低价出让、甚至减免出让金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还有待加强。土地市场发展的前提是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但社会上部分人员国土资源政策、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占地、随意占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开发商与乡(镇)、村违法私自签订用地协议圈占土地搞建设,多头分散供地久治不绝,影响了政府对土地供应宏观调控的实施和耕地保护。

三是由于我县是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年供地量不大,竞争力不强,加上收购土地的资金无来源,财政提供不了专项周转金,银行贷款困难,造成收储资金无着落,从客观上给土地“招拍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四是土地私下交易行为比较突出,少数单位和个人为逃避税费,不依法申报办理变更手续,部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原划拨土地直接非法入市或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造成土地交易市场混乱。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国土部门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建设项目用地选址随意性大,未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选址,在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往往实行规划跟着项目走,随意调整规划。多数情况下,用地单位或个人忽视城市规划,认为只要获得政府批准的土地,建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不严格执行供地过程中的规划设计要求;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不够,宗地管理无法实现,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的职能不到位,政府不能集中统一供地,多头供地现象依然存在,使“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三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土地政策、法律法规意识不强,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乡镇过分强调发展经济,随意提供工业用地,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计划。为引进资金,兴办企业,一味迁就企业不合理要求,以牺牲土地和农民利益为代价,不要求企业主严格地完善依法用地手续,造成农村土地市场混乱。四是缺乏土地储备资金,从而对老城区企业改制、划拨用地改变用途等国有土地管理的难度加大,无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五是利益分配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未按上级要求管理、分配使用,致使在应对上级检查时捉襟见肘。

三、解决*土地市场建设问题的对策措施

规范土地市场就是政府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国有土地,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资产,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行为,它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我县土地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从发展和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大力宣传规范土地市场、实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重要意义,为深入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公开供应制度。建立土地市场集中统一供应制度,国有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和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促进土地“招拍挂”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三是要同相关协作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土地招拍挂工作中的问题,完成供地前期规划、供地后期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验收工作;建立统一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和培育规范的土地市场。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3篇

一、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政府采购制度是“阳光工程”。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项内容。它包括政府采购行为、采购资金管理、采购方式以及采购政策等内容的公共采购管理制度。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形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购买性支出一直采用粗放型管理,由财政部门拨款,单位自行购置和结算的办法。这种管理办法的弊端:一是各单位分散购买,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许多单位不重视优化资源配置,而是以种种理由申请追加支出预算,盲目重复购置现象非常严重。三是资金流通环节多,不利于支出管理,产生单位挪用截留资金等问题;四是各单位自行购买过程不透明,往往极少数人说了算,存在着一些不规范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宗旨是政府花纳税人的钱要尽可能取得最大效益。采购方式是主要以竞争性招标和邀请招标公开竞争。采购范围由货物扩大到工程及服务领域。如计算机、办公用品、会议接待、汽车维修、网络开发、建筑设计等。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不仅可以克服以上弊端,而且还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监督管理能力,消除政府采购中的种种腐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因为它公平、公正、公开,它是“阳光工程”。

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将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采购市场的相互开放,已成为世界贸易追求自由的重要目标。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相互的,一方面我国产品要进入其他国家的政府采购市场,必须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为前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对外开放,外国供应商就要与国内企业争夺国内政府需求份额。使我国企业不出门也能面临国际竞争。按国际通行方法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市场,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均等的商业机会、开拓了国际合作新领域。

3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相关条件。一方面我国政府采购具有较大的规模。若按国际上政府采购一般占gdp的10%考虑,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我国财政的收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政府采购的规模会达到可观数字上万亿元。规模庞大的政府采购对供应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市场供应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整体上看,基本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环境。

二、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采取集中支付,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保障

1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库单一账户是指将所有的政府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集中于一家银行的账户,同时所有的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均能通过这一账户进行。取消各预算部门,预算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内资金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账户。各部门、各单位发生的支出,直接从国库单一账户支付给个人或商品供应商及劳务提供者。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单一账户集中化管理,灵活地调度和使用资金,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促进政策资金使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强化了约束力和社会监督力,从源头上堵住了政府资金使用的行政干预和腐败现象。和腐败现象。

2 国库单一账户相关的职能机构。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国库”概念进行新认识。我国历来把国库界定为对财政收支进行会计核算的机构如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即使用的是狭义的国库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实现从单纯核算财政收支,扩展到对财政收入实行全面控制,即使用的是所谓广义的国库概念。拓宽了的国库概念,目的旨在促进财政资金优化管理,使“国库”不再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而借助于因收支核算而掌握全面、准确、及时的收支信息,对收支活动展开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因此需要一是在人民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资金由原来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变为预算资金在没有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统一保存在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管理。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职责主要是负责国库单一账户和分类账户的开立、设置,办理财政收入、支出的资金清算。二是设立财政国库机构。建立统一的资金账册,将预算资金由原来通过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整笔拨给各预算单位,改变为财政国库机构根据各部门、各预算单位用款情况和实现的购买行为开具集中付款申请,直接通过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财政国库部门是预算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财政资金的调度和各预算单位的协调,负责预算执行。三是建立一个政府采购机构。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内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采购,采购内容跨行业、跨部门。政府采购机构主要职能:第一,分析集中采购需求,建立项目有关标准。第二,预测并承担可能采购风险。第三,制定采购方案,确定采购方式。第四,根据产业政策分析供应商群体,第五,分析采购效益。

三、国库单一账户管理的具体运作

1.国库单一账户设在人民银行有利于国库资金的管理。首先,人民银行是国库资金传统的基本阵地,有比较成熟的核算系统。将属于公共资金性质的政府资金存放在具有政府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符合人民银行法中“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的职能要求,也符合国际惯例。其次设在人民银行不仅是负责办理国库预算收支的出纳工作,而是一种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避免由于政府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直接注入金融市场,影响社会资金流量及资金供求,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第四有利于各级政府准确地掌握财政资金整体状况,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便于中央银行分析和预测政府资金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2.国库单一账户的收支方法。收入操作程序:收入不论是税或者非税都按现行办法缴入国库指定的经收处,该处于当天划入国库,国库在查清科目,分清级次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划各级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操作程序:一是政府采购支出,取消各支出部门、支出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内、预算外资金账户。预算资金由原来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变为由财政部门把国库资金统一保存在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管理。由政府采购中心根据采购预算分批采购完成后,再由政府国库部门根据采购品种、数量、金额、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等用款情况和实现的购买力开具付款申请付款凭证,通过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二是工资支出,财政国库机构在商业银行开设工资账户,并根据工资预算按月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给商业银行的工资账户,商业银行再根据各预算单位开具职工工资表,将资金拨付到职工个人工资账户。三是拨付下级财政部门但尚未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由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将核定的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入下级财政部门。四是零用经费支出。如差旅费、提取零用现金等。根据各支出单位公务、业务活动需要,按部门、按行业核定活动经费,按月从国库单一账户拨入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用资金专户。

3.政府国库资金的核算管理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核算管理相对应。同时设立国库资金分类账户。在人民银行国库按照资金的用途包括职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用款部门或单位设立分类账户,反映财政部门及各支出部门、支出单位的实际资金支出。在财政部门中的分类账户,反映财政部门授权各支出部门和支出单位进行支出的权限,支出权限在各分类账户之间进行划转,不需要通过银行系统的清算过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掌握财政资金运行情况,一方面有利于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国库之间的对账,加强互相监督与制约。

4.实现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国库核算联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的进程,国家预算收支范围逐步扩大,迫切需要将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国库三家分散核算方式统一起来。必须使用联网通讯。达到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利用,信息共享。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税款报解速度,减少在途资金占压,又能迅速、准确、及时传递经济信息。

四、监督、管理国库单一账户资金,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1.加强对国库单一账户资金管理、监督,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益。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与财政部门国库部门共同为各级政府服务,实现国家预算收支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与财政国库部门要在国库单一账户资金运行和政府采购资金运用过程中加强监督与管理。对预算收入征管、解交、入库、退付全过程的监督,全面提高预算收入质量。同时,严格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将应纳入预算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及时足额上交国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对政府采购资金支出要通过对需求、立项、拨付、使用和效益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监督,及时发现政府采购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构造财政支出的约束机制。在管理监督过程中,人民银行除侧重对本身国库机构设置、核算操作、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约束与规范外,还应侧重对国库单位,经收部门以及财政、税务、政府采购机构等方面合规性监督。从而保证国家预算收支活动,符合国家经济政策。

2.加强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资金分析,研究财政政策对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国库单一账户改变了财政支出资金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更有利于中央银行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中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结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行政手段去解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行政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对国库单一账户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特别是分析和预测政府公共部门支出资金需求,以及预算资金的流动及变化,对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投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预测到财政在国库单一账户上资金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时,说明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实行总量扩张时,将直接引起社会需求扩张。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需采取国债等短期融资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当出现支出小于收入,实行总量收缩时,将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收缩,可能会使经济衰退。需采取中央银行向商业发放贷款或市场债券回购操作,保证社会资金需求。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出现了农村技能型人才日趋短缺的现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但是,目前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抓住农民学习行为的特点,没有从农民学习心理的层面来研究教育培训活动,造成教育培训内容不适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模式雷同的现象,导致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针对性、目的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因此,了解和掌握农民学习行为的特点,探索和研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农民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

农民与在校学生的最大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数众多,区域特点明显;二是人员层次多,且因农村社会生活方式而相互影响大。人数众多容易造成大量的农民闲散在农村,由于缺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而最终变成“固着化”状况的农民[1];层次多的特点体现了农民群体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充分把握农民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研究其在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特质。

(一)学习意识农民的学习意识是农民对习得知识、掌握技能潜在的看法,是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比较稳定的因素。一般来说,多数农民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但是农民对于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学习意识淡薄的情况。

(二)学习兴趣农民的学习兴趣是农民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感状态,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农民对知识的兴趣,是建立在能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之上的。农民的学习兴趣也体现在教育者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模式上,倾向于直接交流和手把手的传授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喜欢多次重复的“整体学习”方式,将每一次学习内容都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反复练习、多次重复;从教学知识点本身看,他们的兴趣集中在简短或能用通俗语言表达的材料上。

(三)学习信心农民的学习信心是其对学习信念的坚定程度,是决定学习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讲,青年农民由于刚出校门,表现出对农业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的不积极态度,而且他们在学校学习时表现出的信心不足心理会迁移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上来,这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是采取实际动手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反复学习而不必接受学不好时的惩罚,使他们的学习信心慢慢增强;对于处于“固着化”状态的农民来说,影响他们学习信心的主要因素是日常生活的不规则,如果学习模式和方法得当,他们的学习信心可以很快树立。

(四)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农民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行为倾向,是农民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体验。农民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是长期生活经历磨练形成的。调查中得到的基本印象为,成家后的农民,由于受到家庭和生活的磨练,对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他们对能改善实际生活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最感兴趣。

(五)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方式。调查基本印象为:一是青年农民的学习习惯不如长期在农村劳动的农民;二是农民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从众性强、自觉性差,传统性强、创新性差,知识经过别人验证后才容易内化,不注意知识的积累,随学随用,学成后一旦不用,很短时间就会荒废。

(六)学习方法农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表现出群体的复杂性。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很难把握住农民的学习方法,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必然不易被农民接受。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口语化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

二、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评价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应符合农民的认识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的要求,从邯郸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看,比较受农民欢迎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阳光工程“阳光工程”[2]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自2011年起,“阳光工程”培训模式转变为短期(7天)农民科技培训,目的是为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产业大军。在培训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创造性,采用“参与式”培训方法,取代传统的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促进农民主动从干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农民之间的交流、观摩及相互学习,实现提高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2011年,邯郸市“阳光工程”培训规模达1.8万人。培训内容涉及种植生产,畜牧和渔业生产,兽医,农机,农业经济与管理,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等6大类20个专业。这种模式由于实施分类培训以及采用更符合农民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村科技服务远程教育工程为配合“吨粮市”建设,按照《邯郸市农村科技服务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安排,2010年9月,邯郸市科技局邀请专家采取直播讲座和现场授课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邯郸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就小麦备播、品种选择、播种技术和苗期管理等内容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对全市近10万名农民进行了直播授课。直播讲座直接解答农业生产的各类技术问题,受到农民热烈欢迎。该培训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且由于培训内容直接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农民的学习态度都非常积极。

(三)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3]是河北省委组织部、省农工办、省教育厅共同推出的一项惠农工程,在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不花钱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该工程在建立农民学习信心和培养农民良好学习习惯上效果明显,受到农民,特别是中年农民的欢迎。让学员边学边实践,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11年,邯郸市农业学校、农机学校、农广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及部分民办职业学校等30多所教育机构组织实施“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完成招生1.48万人。从学习积极性来看,农民学员对这种培训模式认可度很高。

(四)田间大课堂“田间大课堂”培训模式把农民当成主角,把田间当成课堂,专家、农技人员作为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和讨论,培养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田间大课堂”注重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模式。2010年,邯郸市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培训活动,农业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讲课,提高了农民技能水平。2011年全市举办的农民田间课题培训班培训农民11万人次。这种“短、平、快”式的培训模式基本不受时间、地点、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有效地满足了农民的技术需要,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农民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并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五)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学校开办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学校,是根据农民群体特征和学习特点,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分层次梯级开发的综合教育培训模式:对适龄人群实施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初步创业条件的人群实施创业培训;对其他有学习意愿的人群实施农业科普教育。在教学组织上,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案例分析、交流互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学习兴趣。2012年春,邯郸市农业学校试点这种教育培训模式,在4个县区建设了6所学校,实行校村共管,计划每年为每村培养中职生50人,培训创业农民50人,农业科普培训100人。首批招生工作已完成,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这种综合教育培训模式由于符合农民层次多,经济、文化等条件参差不齐的基本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受教育需求,并且教学手段灵活,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总体来看,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这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前提。但从邯郸市2011年具体的教育培训过程看,问题也很突出:首先,全市有600万农村人口,但全年各类培训总量只有30余万人,培训规模还远未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其次,一些培训机构不按规范组织培训,导致培训项目流于形式,给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由于各类培训项目之间缺乏统筹,条块分割严重,出现重复培训等现象。

三、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形成主体部门牵头的联盟式教育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很多部门参与,且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应当将这些部门的优势资源有效集中整合,建立一个由农业教育机构牵头,农业科研、农技推广、职业技能鉴定等机构联合组成农民教育联盟。牵头的部门应具备两个优势:第一,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农民需要各种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的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培训时,必然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第二,了解农民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农民所思、所想、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农民学习的特殊规律,达到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农业职业院校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知识和技能储备量大、教育设施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育对象等诸多优势,所以建立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现有的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整合,是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的有效举措。组建一批以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按照服务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素质的目标,以农业产业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在人才需求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培训、学生行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经济组织的作用,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教学手段创新,实施感性的教育培训模式针对农民的学习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强化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依托卫星电视、农业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开展远程教育;大力推广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特点的新型教育培训模式。努力实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目标。注重农民学习行为细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第一,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农民生活贴近的教育培训情景;第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农民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使教育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农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5篇

黑龙江省垦区与市县区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充分进行垦区与县区的各项资源共享,利用各自优势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顺利实施宏观调控和快速提升黑龙江省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开展场县合作共建基本情况

(一)资源开况

土地资源。2013年九三管局实现农机跨区作业600万亩,与嫩江县“三代”(代耕、代种、代收)作业面积达350万亩,其中农场模式化栽培150万亩;机械整地200万亩。旅游资源。共同建设开发10个景点,九三局直、嫩江农场源明湖公园、森林公园和狩猎场、科洛河漂流、鹤山农场仙鹤湖公园、大西江农场生态旅游、山河农场和科洛镇生态旅游、嫩江县临江博尔气生态旅游度假村、嫩江高峰森林公园、嫩江九龙山庄等。

(二)产业发展情况

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共同整合产业资源,将区域内油脂企业由原来的7家减少到目前的2家,面粉加工企业由原来的30家减少到3家。紧紧围绕完达山乳业、辰鹰乳业发展,继续打牢九三局8万头奶牛牧场和嫩江县4万头奶牛基地的建设。双方对规模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牧场实行同等奖励政策,同时,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先后组织了多期“阳光工程畜牧管理人员培训班”,加强对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品种升级,牧草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依托商贸流通龙头产业,拉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三)城镇建设情况

嫩江县与九三管局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发展,围绕共同制定的总体规划,先后完成总投资达19717万元的双吉住宅小区建设,配套的供热管线,给、排水管线全部达到垦地贯通;建成连接嫩江县与九三管局的铁路跨线桥一座,并整合九三管局局直和嫩江县双山镇、山河农场和科洛镇交通设施,建成山河农场至白云乡公路69.03公里,并对公路客运实行统一管理。

(四)服务体系完善情况

在教育共建方面,九三管局23所学校与嫩江县10余所学校之间,取消了户口限制,互免借读费。在卫生事业共建方面,嫩江县中心医院与九三管局中心医院互为“医保”定点医院,并有三个农场级医院被确定为农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社会服务保障方面,九三种业在嫩江县各乡镇建设了6个种子销售处,嫩江县与九三管局气象台共同开展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九三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向嫩江县开展相互制农业保险服务,并出台了优惠政策,承保面积达140万亩。

二、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场县合作共建的制约因素

(一)生产资料的制约

1.土地经营规模经营分散

近年来,农场为实现土地集约配置,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大地块、大机械、大机群,而县乡依旧是土地承包到户,流转率不高。

2.生产要素条块分割严重

场县合作共建中的生产要素分配,依然摆脱不了行政影响的盲目性与市场分配的滞后性,体现在垦区与地方农村之间、资源大场与资源小场之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布局零散,从而互动性差,产业集群建立难度大,职能互补与城镇辐射作用有限。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

1.产业结构布局相对局限

合作共建的区域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大量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集中于第一产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辐射功能差,仍然是“重农轻工”的产业格局。

2.工业带动作用相对滞后

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场县合作共建中,仍然以农业发展为主线,以农业服务与扩展形成相应的教育、科研、工业、仓储、旅游等产业,工业带动作用就相对滞后,从而产业之间不平衡的同时,产业内部发展弊端也很突出。

(三)组织管理职能的制约

1.场县管理体制分化

农垦系统的农场和县域的城乡在同一区域内自然环境和区域优势虽然相同或相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二元结构,但政策和体制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九三管局没有相应的财税职能,而且尚不能全部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土地有偿使用费返还等财税政策尚未落实到位等。

2.场县共建机制保守

农场作为特殊的经济单元,多重管理机构和多种管理体制并行,既要承担起经济职能,还承担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管理复杂化,并且降低管理效率。

三、嫩江县与九三管局场县合作共建的发展建议

(一)实现农业资源共享

1.区域内经营土地整体流转

深化土地流转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具引进更新力度,加大农业标准化作业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大股份制合作社发展力度,打破了旧的格局,实现单项代耕向全程代耕推进,由小规模代耕向整村代耕推进,由代耕服务向土地承租经营推进,逐步扩大代耕范围和土地承租规模。

2.区域内生产要素整合

建设区域跨界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产业、生产和生活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衔接、社会事业发展等区域功能布局。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构建区域城镇体系框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二)实现产业升级

1.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发展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大农业”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大产业”转变。

2.依托龙头企业带动

着力建立糖业产业集群、建立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立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绿色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和食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实现政策制度完善统一

1.统一场县运行管理体制

确立常规工作机制、推进落实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农垦与地方建立联络机制,如局市例会、场镇例会、情况通报、信息反馈、高层互访、干部挂职(交流)等。将场县管理工作目标整合落实。

2.创新场县共建合作机制

建立现代农业创新体制综合试验区,构建场县合作的激励机制,扩大场乡、区村人才合作管理共建覆盖面。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6篇

,办公室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实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统一了思想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桑农增收、产业增效,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为工作重点,促进我县蚕桑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生产情况 (二)养殖蚕种。全年养殖5批次,养蚕种2804.5张,完成市下达2978张的94.2。其中:春蚕养殖635张,占22.6;夏蚕养殖659张,占23.5;正秋蚕养殖858张,占30.6;晚秋蚕养殖400张,占14.3,晚晚秋养殖252.5张,占9.0,养蚕农户892户。 (四)优质茧率达95,超额完成市下达92指标,超3。蚕茧质量是省内外为数不多优质茧之一,各项指标较高,夏茧庄口上车率达96,清洁91,解舒率69,平均丝长1117.2m,是缫制5a级生丝优质原料。 (六)重点户。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5—10亩,养殖蚕种6—12张,有123户,种植桑园10亩以上,养蚕种12张以上8户。养殖最高收入2.46万元。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在县、乡蚕桑办,佳浩公司共同努力下,今年对种桑养蚕做了较多富有成效的工作,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势利导,加大种桑养蚕宣传力度,提高桑园管理及养蚕的积极性。

1、积极做好桑园管理的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伐条翻挖,除草、施肥、排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2、全力巩固老桑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落实新植桑园面积,抓好536.2亩新植桑园管理与技术指导。

(二)统一渠道,规范订购桑苗和蚕种,搞好蚕种补催青。

1、为规范种桑养蚕市场秩序,杜绝非法购桑苗和蚕种,指定由佳浩公司统一渠道购进,同时在养蚕环节中,明确蚕种补催青责任,各项技术环节分工到人,严格消毒,规范操作,保证小蚕成活率和质量,力求做到养好小蚕一半收。

2、蚕种发种后及时跟踪调查,加强消毒防病,加强养殖技术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种桑养蚕科技培训,提高桑农科技素质。

蚕桑办及佳浩公司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下乡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组织临时现场会,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 2、印发《蚕桑饲育参考表》、《蚕室蚕具消毒药剂使用标准表》、《小蚕饲养技术要点》、《大蚕饲养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400余份。

3、利用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政府阳光工程等网络媒体将农业政策,蚕桑实用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提高桑农整体素质和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效益。

(四)积极引进蚕桑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扩大发展。继续推广方格族应用技术,配套方格族上族技术,科技人员驻点开展全程指导与服务。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

××种桑养蚕已有十多年历程,产业发展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没有惊人的成绩,但积累了一定经验,主要经验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保障。

1、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每年召开市、县级蚕桑工作会议,通报蚕桑生产形势,研究存在问题,制定扶持政策;

2、市、县、乡成立蚕桑办,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推广体系,对种桑养蚕全过程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

(二)依靠科技,提质增效,抓培训,促推广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桑产业要发展,必须抓好科技培训与推广工作,县、乡、村科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对桑农指导培训,重点放在高起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品上,做到蚕桑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技术现代化,激活机制,提高效益。

(三)加大投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

我县多数农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历来种桑养蚕投入主体是农户,投入低、见效低、产出低。对蚕桑产业各级投入力度不大,扶持措施少,各级能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蚕

桑产业会有较大的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桑养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面对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认识问题。蚕桑产业是我县一个重点产业,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植财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蚕桑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并不是产业本身问题,而是群众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对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导致部分群众对蚕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够合理,导致蚕桑产业停滞不前。

(二)产业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虽有佳浩公司一统全市蚕桑产业,但在资金扶持上

、技术推广上难于适应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需要,出现点多面广,缺资金,缺技术,缺乏激励机制等诸多被动局面,某种程度影响着蚕桑产业发展;生产主体与收烘部门利益不统一,好茧难以兑现优价,市场价格起决定性作用,有时蚕茧价格不能随行就市,挫伤种桑养蚕积极性。

2、产业规划布局未落实到位,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日渐显现,特别烟桑矛盾进一步加剧,挖桑弃养现象突出。

3、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所需的蚕室、蚕具、化肥等物资价格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过快,致使养蚕成本提高,蚕农收益不高,蚕桑生产是集种养为一体较为复杂且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产业,它需要房屋、生产工具和密集型劳动力,生产成本高,扶持政策低,挫伤了蚕农积极性。

(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建设滞后。

1、桑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2、专用标准蚕房少,小蚕共育蚕房少,没有蚕种催青室。

(四)产业技术问题

1、经费缺乏,新技术推广困难,竞争优势不强。由于我县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一些新技术推广难以做到“技物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造成蚕茧总体质量不高,单产低,行情不好时缺乏竞争优势。技术推广经费匮乏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

2、综合防病不力,蚕病偶有发生。尽管蚕农防病意识有所提高,但只局限于养蚕前的消毒,而忽视蚕期中的消毒和蚕后的“回山消毒”,消毒方法只重视洗、刷、晒等物现消毒,轻视药剂等化学消毒,造成周围环境遗留的病原多,导致蚕病易发生。秋蚕期,水稻治虫,烟地治虫治病喷施农药造成桑叶受农药污染,蚕儿中毒,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有的村(社)引发烟农与桑农矛盾纠纷。

3、蚕茧质量意识淡薄,长期使用不良族,造成柴印、黄斑等次下茧增多,解舒差、茧价低,影响效益。

五、2012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尽快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管理,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桑园间作,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全面普及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方格族应用技术,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帮助蚕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增强蚕桑产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计划指标。 2、计划全年发种3280张,张种产量38.2kg,产鲜茧125.3吨,总产值250万元。更新老桑园1000亩,新定植桑园1100亩。

3、强化蚕桑产业合作理念,推进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合作社组织是我国入世后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蚕桑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引导发展蚕桑产业合作化经济建设步伐,力争全年建立1—3个蚕桑产业合作社。

4、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桑园套种豆类、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杜绝桑园荒芜现象;探索桑枝生产食用菌;桑茶制作新技术等蚕桑产业综合开发新途径,提高桑园综合效益。

(三)主要措施

根据我县现有生产基础和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种桑养蚕作为我县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单产水平较高,蚕茧质量好,丝长无污染,不愁销路,迫切需要制定有关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长远看,种桑养蚕会得到实惠。历界县委、政府都把蚕桑产业确定为农村致富工程的重要项目和增加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强化宏观调控与指导力度,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真正把宣传工作做到位,提高广大蚕农市场意识,正视困难,立足长远,增强信心,立即纠正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尽可能地将蚕桑产业纳入大农业政策,补贴保险范围。从短期看,要制定奖励扶持政策激活种桑养蚕积极性。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7篇

一、20*年农牧局工作情况

1、实施基地优化工程,种植业生产稳健推进

20*年,*县耕地土壤墒情略好于往年,备耕工作比往年提前,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储备充足,春耕生产小额贷款到位及时。全县按照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继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依托六大蔬菜市场、玉雄淀粉有限公司、中粮糖业有限公司等产业龙头,重点提升蔬菜、玉米、糖菜三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5.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64万亩。在全县播种总量中,玉米、蔬菜的播种面积又分别达到了44万亩、29.6万亩;特别是糖菜基地,新世纪后第一年规模发展,播种面积就达到了4.86万亩。尽管在生产期中,全县遭受了近年最严重的夏秋连旱、红蜘蛛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到了90多万亩,重灾面积达到了40万亩,但得益于抗防措施得力,再加上价格拉动,全县种植业仍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粮食作物总产达到了20.06万吨,保守收入可达2.65亿元;蔬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10亿公斤,实现收入12亿元;糖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13.75万吨,糖农收入8250万元。从生产资料、劳动工值、水电价格等生产成本要素变化情况来看,总体农业种植成本比上年增加了11%左右,但农产品单位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40%,特别是蔬菜产品,单位售价比去年上升了近100%。因此,生产成本的增加没有对农业生产形成摆动影响,反而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弥补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总体评价全县农业生产形势,可以概括为“有灾情无灾象”,20*年全县农民仅种植业一项,人均纯收入达近3000元,比上年增长17%。

2、实施试验示范推广工程,实用农业技术发挥威力

一年来,*县农牧局紧紧抓住“引进一试验一示范一推广”四个环节,持续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强与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引进新技术12项、新品种183个、新肥料10余种、新农药20种。全县玉米、蔬菜的试验、示范面积2500亩,涉及12个乡镇68个村,共80个项目点,共投入试验、示范费用12万元。一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主要在农业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同时,组织开展了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的重新认证工作,目前,胡萝卜、青椒、马铃薯、架豆又获得了农业部产地、产品认证;二是推广优良品种面积80万亩,优种覆盖率达到了95%。蔬菜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翠龙216、巨圆216、屯椒16青椒等,有星光118、晋黎316、金富早黄椒、金富600尖椒等;有早春红冠、红霸、东洋改良胡萝卜等,有双青玉豆王、高优2号、津良96、新育成8号架豆等,有夏波蒂、伏尔瑞它、摘花白马铃薯等。玉米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晋玉811、大丰5号、沈单16、潞玉6号、潞玉13号、并单1号、大丰20等;三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0万亩。其中,玉米18万亩,蔬菜30万亩,甜菜2万亩;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主要推广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化肥深施、叶面追肥技术,突出在蔬菜地增加钾肥使用;五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蔬菜种苗的植物检疫和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病虫草害进行物理、生物的综合防治,并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针对甜菜蟓甲、玉米红蜘蛛以及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此外,我们还重点推广了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等。特别是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在大黄巍乡4个村示范,面积达到了3000亩,机播大丰20玉米新品种,亩产达到了900斤,实现了旱地传统耕作方式的重大转变。六是加强植物检疫,开拓“促绿通道”。实行流程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加强产地检疫,严把调运检疫关。全年共签发鲜活农产品调运检疫证书7860批次,14.5吨,其中蔬菜7520批次,13.9万吨,瓜类340批次,16万吨。

3、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村一品建设步伐加快

20*年,我县被省农业厅优选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自承担培训项目后,我们持续推进以玉米、蔬菜、甜菜高产高效栽培种植和奶牛繁育管理为主的项目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共举行以县集中培训4期,受训农民达1500多人次;由2个授权培训机构在全县34个培训示范村定向培训农民1360人,每个示范村的集中培训时间都达到了15天以上。全县95%的受训农民掌握了1—2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90%的受训农民已经成为新型科技示范户和创业带头人。在实施培训中,全县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了领导组成员目标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二是实行“三个公开”,确定培训资格。公开确定了2个培训机构,公开招聘了34名培训教师,公开在各村选择培训对象。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实行阵地建设和培训内容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培训基地展示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全县培训了一大批种养带头人和乡土人才,有95%的受训农民成为胡萝卜、青椒、脱毒马铃薯、甜菜、奶牛饲养科技示范户,有435户农户成为种养大户;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大批胡萝卜专业村、青椒专业村、日光温室专业村、高产玉米专业村和奶牛养殖专业村等,促进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县广大农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普及*用水平,科技在全县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48%以上;项目实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农技人员明确了服务方向,找到了展示自身、实现自我的空间。

4、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看好

20*年,县农牧局把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1号工程,按照“一池三改”的沼气模式推进示范。组织乡(镇)领导到怀仁县和沈阳学习考察了“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和秸杆气化工程,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又组织重点推进村支部书记到右玉县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同时组织了全县34个试点村的瓦泥工100多人,分三批参加全市举办的沼气工技术培训班,其中有90人获得了沼气生产技工证书,为大面积推广沼气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上级沼气建设配套资金还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多渠道整合投入,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结合实际,严把工程进度关和质量关,加强监督检查,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共在12个乡镇100个试点村建成沼气示范池1201个,其中80%的沼气池已投入使用。同时,导入市场机制,吸纳民营资金,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总投入190万元,在大临河乡留义村启动了秸杆气化项目工程,可满足716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建设中。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更为下一步以沼气为纽带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5、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20*年,我县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3个培训基地共开设了计算机*用、餐饮旅游服务、建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6类专业12个工种,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22期802人,其中实现转移就业746人,转移就业率达93%,圆满完成了省、市阳光办下达的全年培训任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三是落实培训订单、加强技能培训,四是开展转移服务、推进稳定就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挥了培训示范作用,提高了农民竞争意识。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吸取“黑砖窑”事件和高危传染病在农村蔓延的教训,开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培训和艾滋病防治培训,共引导性培训农民2000多人。

6、实施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工程,农民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年来,县农牧局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产、加、销渠道,最大限度地缩短农户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得到实惠。至20*年末,全县累计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93个,经纪人队伍达到1000人,发展会员6800人,带动基地农户17800户。这些协会和经纪人在连接农户与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开拓市场、寻找货源、创造更多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中,从基地规划、环境监测、规范种植、分级包装、安全质量、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均由协会组织进行公开运作,既保证了生产,又保证了销售。今年,在移动大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由协会具体运作,实行了技术引进、设施安装、日常管理、生产服务“四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县150个移动大棚将建成无公害蔬菜优质育苗基地,可促进蔬菜产销期延长1个月左右。在发展经纪人队伍方面,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通过产销联合,努力使我县的蔬菜产品打出去,拓展外部市场,全县蔬菜产品已经远销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

7、实施农业执法保障工程,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良好

一是加大了种子经营市场的检查力度。在种子销售期间,我县及早组织执法和技术人员进行市场监督检查,共组织人员36人次,出动车辆12台次,对全县所有种子经营单位检查2遍,对重点地区、重点门市检查4遍。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县种子市场经营秩序好于往年,经营品种相对齐全,主推品种都能满足供*。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个别违规经营现象,个别门市存在散籽经营情况。针对违规经营现象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没收违规经营种子2000多公斤,召回缺陷种子10000余公斤,并责令违规门市限期整改,从而使我县种子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二是加大了农药管理工作力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监督检查和宣传培训相结合,特别是重点开展了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结合执法检查发放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禁用农药和限制使用农药宣传材料500余份,在无公害基地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并张贴上墙。及时组织人员对全县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贸市场开展了专项检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对全县4个经营生产企业和10个大小集贸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5种高毒农药进行了重点整治,没收不合格农药500余公斤。在抓好农业执法的同时,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加强领导,制定“三项补贴”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宣传,认真开展核实工作,共落实三项补贴面积57万亩次。补贴总金额1039万元,全部按规定程序下拔到乡村,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20*年种植业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试验示范经费不足。较突出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缺乏相*的仪器设备和系统的管理体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项目资金短缺。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县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手中资金短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能够支持农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不宽,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三是信息网络亟待完善,经纪人队伍和经济合作组织急需规范;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活动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乡镇农科站人员普遍年老龄化、知识弱化、能力退化,技术人才断档断层,影响了农技服务活动开展。

三、20*年农牧局工作要点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市场需求,毫不动摇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2、主要种植指标

粮食总播面积56万亩,总产量22亿公斤,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5万亩(新增面积主要发展旱作节水聚肥玉米基地)。

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比上年增10%,达到11亿公斤。

甜菜面积保证达到10万亩,总产24万吨。

3、工作任务

①继续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在完善20*年入户沼气工程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1500个(户),完成接马峪村大型秸杆气化工程,在全县新建3个沼气服务站,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②深化优化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全县34个试点村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工程,把此项工程列入全县年度大事实事之一。按照农民意愿,实行订单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建立“理论培训—地头指导—实地观摩—外送深造”四位一体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重点解决新技术的示范*用,实现农业技术的上档升级。期间,定向培训新型农民1360人,组织园区观摩3次,外派新型农民50人到北京农业院校学习深造。

③围绕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新目标,依托各蔬菜批发市场,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依托玉雄淀粉有限公司,发展“三高”型优质玉米30万亩;依托中粮糖业公司,建设西部万亩联片糖菜基地8个。

④推广绿色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等12项新技术。

⑤引进玉米、蔬菜、糖菜新品种126个,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区25个,面积3000亩。

⑥建设农作物质量安全和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

⑦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0个,整章建制,规范运行。

⑧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5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

⑩创新经营管理和农业执法工作。改革种子公司管理体制,大力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切实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在确保农贸市场健康运行的同时,重点探索加强植物检疫、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工作的新途径。

4、重点项目

①继续实施沼气能源建设项目。

②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③全力实施玉米示范基地县项目。20*年全省新增9个项目县,我县被列入玉米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项目实施期4年,计划建一个万亩丰产园区、10个千亩丰产示范村、1个百亩品比试验基地。

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第8篇

一、“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二)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

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六)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七)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有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继续增加农业投入

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   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三)加强农业支持保护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五)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实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高产体系创建,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园艺作物设施化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效设施园艺业、有机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的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物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