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调控总结

宏观调控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宏观调控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1篇

2005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召开,其对宏观调控的阐述表现了一些新的更加成熟的理解。"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我们在充分运用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产水平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5/1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以上这六个"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宏观调控思想上的成熟化,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宏观调控的卓越思想。其中,"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实施这些宏观调控思想的基础,是达到以上这些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方式"。这说明一个重要道理:过去的宏观调控,往往被理解成是在市场经济之外而对经济与市场进行行政干预的行为;而这里则强调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从而使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之基础上,使宏观调控变成了市场经济所内在地包含着的方面。宏观调控成为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而不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外,再另外对市场经济施加某些外在力量(通常是行政力量)的调控措施。

要实现这样的一种科学的宏观调控,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认识市场经济运行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比如市场经济既是按通常的供求关系来运行的,但又往往以相反的方式运行,如价格上升往往会抑制需求,但市场又往往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即价格上升反而会刺激现有需求能力的更多释放,需求扩大,从而使价格上升导致更大程度的价格上升,同时也导致投机行为的出现;一旦投机行为出现,那么价格将会轮番上涨,价格上涨越快,投机就越剧烈,投机越剧烈,价格上涨越快;最终将所有可用购买力资源耗尽,泡沫破灭,经济陷于危机。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也是其一个"坏特征",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这样形成的。我们了解了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及其形成的规律性,就可以想办法控制与缓解这个市场问题。如何控制呢?就是在价格有上涨的苗头时想办法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价格呢?中国的习惯做法是以行政指令来限价,但这种非市场经济的做法已经显出了其不可取之处。根本的做法仍然是市场经济性质的,因为,抑制价格上涨、抑制投机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供给量,通过扩大供给量抑制与调节价格的过快上涨。比如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存在价格不断上涨并容易引起投机行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仍然是扩大商品房的有效供给,而不是人为的价格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来抑制需求,也是一个抑制价格上涨的市场性办法。这个办法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最经常采用的。中国政府也很想采用这个办法,但由于中国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它对中国经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比如国有经济,政府工程等),对成本的多少并不太在意,甚至许多贷款在贷款之时就不打算要归还,这样,利率的多少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以上事例说明宏观调控是在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调控手段,而不是处于市场经济之外,抛开市场经济的规律性,采取与市场经济相反对与抵触的手段,去进行宏观调控。就象我们要把人类送上太空,一定要充分认识许许多多自然规律性,尊重与利用这些规律性,才能实现那样。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认识、尊重与利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达到调控国民经济的目的。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回顾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稳步快速发展,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把握经济方向与生存命脉,在波动中不断的探索。近些年,在全球化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性和整体力量更显得重要。但是对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式,在推动经济体系有效转变和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分析,笔者做出了思考与分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总结与分析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复苏的征兆,但是目前的复苏仅为萌芽阶段,还未能达到全面复苏的形式,多数情况下仍需依靠各类国家政策支持,形成了一种以政策驱动为导向的市场格局。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投资需求的刺激以及GDP的回升具有较明显的价值,这从2009年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贡献率超过9成得到证实。然而,经济增长结构仍处于恢复期,尚未开成正常态势,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以应对危机的状态对待变革,还没能够将其放在经济常态上来。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仍然蕴含了大量不确定因素,就2010年全年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动力仍显不足,甚至受到一些阻力的影响较大。同时来自国际经济的波动――如美国对华的贸易、成本、汇率政策等――都将我国的经济形式推入到一种更加复杂与艰难的境地。

贫富差距一直以来都是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探讨的话题之一。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的缩小贫富差距,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突破1万元,而2009年又进一步拉大到3位以上,被认为是改革开放来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在短短的几年问,中国的财富正在逐渐的向更加少数的人群聚集,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显示无限活力的同时,无形中暴露出财富分化格局的失衡状态。因而,无论再怎么宣传扩大内需,都必须首先从贫富差距人手,建立起合理的分配机制,为财富再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我国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

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规模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外汇占款较多等因素,导致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重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明显上浮,就连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蔬菜价格也一路飙升,致使CPI在2010年4月份就已经达到了2.8%。诚然,在调控的形式下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少量回落,但总体而言我国物价指数仍属上涨趋势。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应该对此采取警惕,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来避免过高的通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打击。

2009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占到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的3成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尤其是当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时,过量的外汇储备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隐患。目前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的稳定性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而人民币汇率已经逐渐形成政治化,这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使美元大量贬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规模缩水,对国内的经济形式可能造成威胁。

二、几点思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延伸,并对宏观调控起到有效的放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质下,地方政府已经从调控主体的角色转变为被调控对象,原本的两级调控如今变成了一级调控,甚至有人认为,如今的个别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反调控”现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可能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在此基础上,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打起了人才、物质等的争夺战。中央政府的调控逼于无奈不得不“一刀切”,但这样做势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指责。进而又出现了差异化调控,有保有压,但是如何取舍、孰重孰轻,又很难权衡。因而,地方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发挥怎样的职能,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近几年的调控中,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物价和加快经济增长之间徘徊。一方面国际形式严峻,使国内的经济环境也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也使我国经济在冷热两重天中振荡。刚刚把通胀问题解决,就出现了通缩,通缩还没有解决好,通胀的新一轮浪潮又出现了。其实,如何在控制物价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是目前应该着力解决的。

总之,目前我国在宏观调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并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经济稳步的提升与转变。

参考文献:

[1]赵玉香:对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反思[J],现代经济探讨,2010,9:20-21.

[2]钱津:后危机时代:走向酱市场的宏观调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5-11.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实践;机制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及物质能量流的载体,其后续产品状况及其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中的运行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认清调控形势,总结调控实践,建立调控机制,对于新形势下构建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产资源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保障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紧、任务重。

1.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障压力加大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从国内已探明储量来看,我国45个主要矿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仅9种,其中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铂族金属、金、钾盐、金刚石等13个紧缺矿产的供需形势尤为严峻,国内保障能力不容乐观。二是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37.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22%;其中,石油消费量达到5亿吨,比2009年增长30%。我国精炼铜、铝、铅、锌、镍、锡的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高。2013年我国铝土矿、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逼近60%,铜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铬对外依存度高达97%。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尾矿利用率不到10%,采、选、冶总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10%至20%。二是矿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矿山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层次的原料生产和加工端,出现初级产品出口与深加工制品进口并存的现象。三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大,全国每年各类矿山排放废水30亿吨,排放废气5400多万立方米,矿产开发产生的废石、尾矿、废渣等固体废物以每年约10亿吨的速度增长。

3.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一是矿产资源配置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矿产资源的投资需求和财富需求影响和冲击着对矿产资源的实体需求,并通过预期和反身性机制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和全球均衡。二是全球矿产品市场垄断程度加剧,一些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多数优质资源、储量和产能,极大增加了供应风险。例如,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家公司铁矿石出口量,智利国家铜业、必和必拓及英美资源三家公司铜矿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均超过60%。三是以矿产资源定价权为核心的全球矿产资源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一些矿业发达国家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获得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形成矿产资源价格垄断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矿业市场上缺乏定价权,包括稀土、钨等优势矿产资源贱卖现象十分严重,贸易争端接踵而至。

二、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探索与实践

自中央赋予宏观调控职能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实践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在保障矿产资源供需平衡、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引导矿业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1.完善供应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探索完善资源供应政策、保障矿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监测统计工作,统筹调控矿业权投放数量、结构和时序,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出台矿产品收储计划,启动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等,不仅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运行对矿产品的需求,而且有效抑制了部分工业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结构调整。

2.加强规划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

规划是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是调控总量与结构最有力的手段。当前我国正积极研究编制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首次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并全面落实。通过规划实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供需保持了基本平衡,矿山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3.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2009年起又开展了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行动,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年度检查制度,开展“三率”检查、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通过整规、整合工作的开展,治散、治乱、治本取得重要进展,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学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于2010年12月5日,会议总结了2010年一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指出,2011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2011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联系一年多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我们可作以下经济学思考。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自2009年10月份,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2.通货膨胀的压力仍未减轻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由于投资过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仅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的4个月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就达7.1%,2010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达6.1%,全国的房价水平在前9个月上涨了14%,钢材、有色金属价格平均上涨20%―30%以上,生产成本又在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抑制通货膨胀。

3.国家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和趋势,早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当控制国家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并提出2011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发挥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存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只有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5.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更灵活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货币政策的“杠杆性”作用功不可没

在控制信贷发展方面,央行早已连连出手,通过2010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到,全年通过几十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超过1万亿元,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2010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提高二套房贷款利率,要求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7、8、9月央行连续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金融机构防范各类信贷及流动性风险,从2010年11月29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8%。

这些政策在2010底已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以来,央行针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调控的力度和重点,7月6日,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宣布从7月25日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0.5个百分点。这一连串的政策措施,意在收紧银行资金流出的“阀门”。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7.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8.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银行通过资金活动,一方面,促使企业内部的产、供、销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又像纽带一样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连接起来,沟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是观测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气象站”“寒暑表”,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根据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的快慢,现金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动趋势等信息,全面掌握社会经济的动态,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1.1完善市场经济

市场调控出现错误判断是对市场发展非常不利的,这可能导致市场产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市场中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供不对求,生活需求就得不到相应满足,这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再分配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个别行业发生垄断情况。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市场经济发生混乱,正常分配将无法正常进行,这使得经济问题协调和解决困难大大增加。如果政府不能合理解决问题,过度追求企业的生产力,很可能给企业在管理思想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在管理思想上可能出现混乱,造成思想膨胀。此类情况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把企业思想引向正轨,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在不断向前探索中,这也一定程度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并且受外界影响较大。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完善是势在必行的,这对整个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1.2施行宏观调控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对市场健康运行和政府体制完善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就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带来一定局限,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存在一定阻碍和问题,市场调节过程中,对进行经济调控的一些调节手段还不够健全,这非常不利于市场秩序的恢复,这是在经济把控中宏观调控难以进行的根本原因,并且對经济把控的作用也不太明显。经过系统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政府应加强科学宏观调控,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来缩小和打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切实加强公有制经济体制,运用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改善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并且政府应切实完善宏观调控制度,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家和企业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2.加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建议

2.1从市场背景发展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化的生产不可分割,在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社会分工过程中,国民经济已经逐渐向共同竞争和相互依存的良性竞争中发展,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对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经济建设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其能充分探索和讨论去设立一些解决措施。严格去贯彻实施按劳分配制能使市场竞争更具有序性和积极性。要使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只控制和约束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两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企业奉行利益至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很大原因,还可能使得企业违规操作,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合格率较低,不仅达不到国家质检标准,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效的调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去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其中要着重考虑的是对资本的管理不能只关注个别行业,要强化有单个企业之间共同建立的联系,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时,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防止调控时出现进行混乱的状况。

2.2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分析

经济体制建设对市场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不断变化发展,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也随之改变,许多经济再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例如,国有企业为使经营活动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使其管理方式能与现代市场管理方式更加贴近采用职权分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调控国计民生的相关经济行业和经济体制,这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需挑选相对适合的方案,做出正确有效的决定去管理市场经济的供应和分配。市场经济能在市场竞争在良性状态不断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在管理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但如果政府对市场竞争情况没有切实的管控,这将很大程度的把市场竞争推向恶性循环发展。到那时再去做补救措施,就有一定的滞后性,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对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有及时明确的认知,并及时讨论出干预措施,以此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2.3对市场缺陷的完善分析

政府进行职能上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中是十分寻常的,但并非是政府对市场状况直接干预,而是间接干预,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出台调控方案一定要非常慎重考虑,因为一旦调控方案不够完善,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混乱,甚至引起经济危机,这将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所以,在完善市场缺陷时,要着重对潜在的经济危机进行有效预防,把可能因市场缺陷造成的重大危害降到最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更为有序的调控市场经济,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6篇

一、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又称“宏观经济调控”,最初使用于经济管理语境,我国宏观调控结合了宏观调节与控制两个含义,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的主要形式。

由经济领域产生出来的含义及其相关形式能否自然地移植到社会领域,以形成“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其形式?基于理论与实际的分析,同时类比于宏观经济调控,我们尝试性地给出一个描述式定义: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系指社会管理主体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为预防和控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因素出现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社会、行政、经济、法律、道义等相机管理行为。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外延

从理论上看,社会发展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内涵的演变而演变,有时代性;同时也由于理论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范围,是从管理工作层面和解决社会问题层面进行划分的。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按照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存、发展和安全是三个递进的层面。每个层面按照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又包含若干社会领域的行业。生存层面上,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特殊人群基本保障的领域和部门,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发展层面上,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人力保障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领域和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安全层面上,是为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领域和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检察等。

从实践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围也即调控客体主要包括:

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败,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医疗卫生。从国际管理经验看,在医疗方面,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关注基本医疗体制建设,公共卫生方面的重点则是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政和社区。家庭与社会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环节是“社区”,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人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一般重视到高度重视、从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实施的公共福利事业,基本内容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国际经验表明,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可以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防止社会成员陷入贫困,构筑社会公共安全网。

就业。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

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保护。社会中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生活状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责任,需要通过社会发展领域各行业的发展规划,落实对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教育。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2--33%。

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依据功能定位,文化领域可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体育。包括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体育产业也正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象征。

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发展的第三层面是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稳定机制的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同或者外延不是静态的认定。当社会发展实践表明,一些原本并不重要或被人忽视的领域日益成为重要的或必须加以调控的领域时,宏观调控部门应将其纳入到调控范围内。动态地跟踪和掌控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适时加以必要的调控,本身也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题中应有之意。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一)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所以在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由其所具备的功能所决定的。主要体现为:

它是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行动纲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活动十分广泛,每个社会活动领域都有自身的管理问题。要把分散的各个具体的社会管理行动统一协调起来,必须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这就使得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必然具有社会管理行动纲领的功能。

它是采取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如社会计划、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等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所有这些手段措施提出的依据,可能多种多样,但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是其十分重要的依据。只有通过周密的战略部署,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才能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它是政府社会管理行动的公开宣言――当今世界,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关心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通过制定一项周密的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起到面向大众和国际国内展示社会发展成就,表明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意图和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从事并参与社会发展活动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定期制定并执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按照管理理论,构成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布局和战略

措施等六个要素:

1、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常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协调和适应、把社会活动的社会效益发挥放在第一位。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曾经组织草拟了《1996―2010年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未正式),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心,坚持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进,坚持以深化改革和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

2、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般应包括:主要社会活动的重要目标、上述所选目标的定量、战略总目标与战略分目标的关系。

3、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的选择标准包括发展过程中遇到重大障碍的环节、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域和全国关注的社会活动等。方法上一般对社会活动各个行业做出序列划分,然后确定重点,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没有不变的重点或永恒的标准。

4、社会发展的战略阶段

战略考虑的是较长时期的发展问题,因此要有时间上的考虑与安排。社会发展只有经过分阶段的设想及安排,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分阶段的意义,就在于它实际上就是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实施过程。根据我国国情,在15年内的全国社会发展纲要中实际上就有“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计划时期。但在实际社会管理工作中,依据近细远粗的惯例,采取的是滚动式计划方法。

5、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战略在空间上需要有规划布局安排。这一方面是因为空间布局是始终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的大国。由于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如果没有不同空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将会从根本上和在长期内扩大区域之间不同的发展差异,并引发深层次矛盾与冲突。

6、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依据长期的战略设想而持之以恒的政策手段。在我国,实施长期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既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基本措施。短期的宏观调控因为要应付随时发生的问题而伺机调整变动,但是宏观调控所依循的基本措施,还是战略与规划所设定的基本之道、根本之策。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

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有效地运用以政府为主体的强有力的干预,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公正地转化为民众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以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管理经验,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可有以下设定:

一是调控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用于社会发展的投入水平,保证各项社会事业以合理的速度和规模获得同步的发展。

二是调控社会事业各行业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并且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要素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条件。

三是调控社会发展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使其增强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四是调控社会发展中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使社会的发展更为公平和公正。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社会资金投入、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社会预测与监测、社会劝告等,由此也即构成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

1、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

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是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具体延伸,作为手段的规划与计划着重关注的是社会计划及其管理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计划是逐步从经济计划中独立出来的,它一般以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为计划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计划与经济计划有联系也有区别。

所谓社会计划体系,是指各种社会活动计划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社会活动计划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计划划分是根据计划期限分成年度、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根据管理行业分成人口、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社会计划尤其是专项规划工作,相继制定了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若干计划。

目前我国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选择、确定和落实社会计划指标,指标管理成为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社会计划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等,由这些指标形成社会计划指标体系。

2、社会资金投入

所谓社会资金投入,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对社会活动的人力及物质投入和支付。从管理上讲,它分成社会事业经常性经费开支和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两个方面。社会资金投入中的建设投入部分最终形成社会资产,即各种社会设施和设备。社会资金与资产的性质比较复杂,可以从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消费性与非消费性、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福利性与非福利性等多重属性来加以理解。

目前,如何建立积极、稳定、有效的资金筹集和保障机制,是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产品与服务特性及其对筹资机制的要求,为社会事业筹资机制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努力构造形成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使社会事业总体发展以及薄弱环节都能够获得又好又快发展机会的筹资机制;形成普遍性、大众性社会服务和特殊性、个性化社会服务均能获得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自愿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市场体系及功能完善的筹资机制;形成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有效分工与组合的筹资机制。

如何用好、用活来之不易的社会资金,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过去仅仅将社会资金作为非生产性(纯消费)、纯公益性、纯福利性投入,存在片面性。根据国际经验,社会资金的使用完全可以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获得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因此要积极探索社会资金使用的创新机制。

3、社会立法

社会立法最初是指保护处于经济劣势状况下的群体生活安全所进行的社会安全立法,如救贫法、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工厂法等,

主要着眼于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后逐步发展,将预防社会问题的立法也包括在社会立法范围内,如亲属法、婚姻法、优生保健法、环境卫生法、职业训练法、居民住宅条例及其它一切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都归入社会立法的范围。这实际上扩大了社会立法的范围,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立法。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立法已经初具规模,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立法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有些方面还不健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某些方面欠缺、甚至存在空白;某些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某些法律的立法主旨比较陈旧,不仅影响了法律效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4、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强调计划管理,尽管存在一定形式的政策管理,但其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管理日益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计划管理手段相比,社会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活动更加灵活的干预形式。

社会政策管理行为表现在:政府及其代行机构(政策主体)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通过设定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政策目标),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政策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所以说,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构成了社会政策的三大要素。社会政策干预的对象是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对应,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现实中也存在着统一协调的基础。一方面,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最重要保证是两者主体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从具体目标来看,经济政策目标和社会政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同时,两者的管理对象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现象,社会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经济政策效果,经济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社会政策的效果。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协调经济政策手段和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

5、社会监测与预测

社会监测是对近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社会现象、突发社会事件、严重社会问题的跟踪与评价,并依据监测结论做出政策建议。社会监测为社会预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预测是指对未来社会现象、过程、事件的可能性的科学判断,即专门研究和分析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旦发生变动时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结果,并据以制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应付方案。

社会预测不是主观臆测,而是以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因此,制定的应付方案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社会监测与预测彼此并不能严格区分,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动中是相互重叠的。

社会监测与预测内容十分广泛,现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目前常用的社会监测与预测方法有外推法、类推法、单位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交叉影响分析法等20几种。

社会监测与预测的过程包括,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监测与预测对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确定监测与预测工作涉及范围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应用一系列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并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统计手段和技术设备来研究社会现象,探寻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以便监测与预测社会现象的发生,并做出相应对策。

6、社会规劝

社会规劝一般是指调控主体利用舆论媒体和各种影响关系,对调控对象进行游说、劝诫、训诫等等说服性活动。由于社会发展中利益多样化产生出来的意识多样性,使得以社会规劝方式进行调控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社会规劝在进行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规劝本质上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特别适合于对社会事件中的人群的管理。比起其他强迫性方法来,它可以从人的心理内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第二,社会规劝体现的是对话及民主协商的精神,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主体通过开展对话和民主协商说服管理客体是常用的方式。第三,社会规劝也体现了在的过程中逐步凝练社会意识形成社会共识的目的。尤其当各个社会主体利益发生冲撞、各执一辞时,社会规劝可以发挥在基础上形成社会基本共识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

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是指社会调控主体根据一定的调控目标,确保调控任务的完成而采取的制度化措施的总称,包括确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设置的调控组织机构等等。体制的核心在决策和组织,从本质意义上说涉及两对重大关系的明确及其调整:

其一,社会调控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我国社会调控主体主要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说到底就是中央说话要算数的问题。社会调控客体是社会成员及其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由此结成错综复杂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很重视和开发非政府组织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过程中的有益作用。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7篇

Abstract: Outdoor advertis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Image. This paper present some examples of the creative designed outdoor advertisement to prove that originality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create an active city scenery. Moreover, the street scene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even found 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people's mind. To avoid the visual pollution cause by the mess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the city administrators have to take Marco-control as a method. From the reg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o control outdoor advertisement it's a common way in city managing. However, it'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is too low, and the way to achieve Marco-control is not perfect in China. After all, Marco-control and originality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make the city image better.

关键词: 户外广告;宏观调控;个体创意;城市意象

Key words: outdoor advertisement;Marco-control;originality;city image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15-03

0引言

①户外广告的定义。户外广告设施是指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场地设置的霓虹灯、展示牌、电子显示装置、灯箱、实物造型以及其他形式的向户外空间广告的设施。②户外广告对城市意象的影响。从人对城市获得感知的渠道来看,我们对于城市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从人自身的尺度出发所接触到的环境。怎样的街道物质环境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呢?芦原义信先生从东方的角度提出了肯定人,为了人,认清自身的风土民俗,创造富有人情味的街道的观点。[1]

根据凯文・林奇于《城市意象》一书中对城市意象五元素的定义认为,城市的户外广告应该属于城市的标志物的范畴内:“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其他的标志物主要是地域性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特定的道路上才能看到,比如那些数不清的标牌、商店立面、树木、甚至是门把手之类的城市细部”。[2]这些城市的细部是城市居民最直接得到的城市感受,是观察者对城市的印象、记忆、感受的组成部分。因此,户外广告是构成城市居民和游客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户外广告个体创意增添城市的活力

1.1 单一的创意户外广告活泼特定的城市场景户外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例子说明,户外广告还是目前城市景观必不可少的构成物。当地的审美文化、社会文化在户外广告之上也能得到有趣的反映。图1是几则户外广告的实例。

1.2 群体的户外广告组合成城市街道的各种意象从以上的几则户外广告的例子可见,单一的一则户外广告可以通过无限的创意来形成特殊的美感,为城市的街道营造各种意象。广告在城市中几乎无处不在,一段街道的户外广告甚至能形成一个城市的标志与特色,形成大家心中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记忆。

城市中的户外广告本质是商业主体的代言,但当它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与城市街道的各种物质环境联系起来时,甚至能侧面代言城市的特点,映衬城市的性格,反应城市居民的生活。

2户外广告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

户外广告作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份子,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常有密切联系。与此同时,户外广告既能成就城市的自豪,也有可能成为居民的烦恼。一些户外广告的具体设置就对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间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其中,这些不良影响以广告牌的光污染、采光阻挡为主。在城市总体形象上,户外广告制作不美观、无序蔓延的状态也同样值得人们注意。

2.1 导致光污染问题的户外广告牌受到居民投诉作为“不夜城”的香港,广告牌造成的光污染问题甚至成为了国际话题。据报道,有当地的环保团体指出,商业广告招牌渐趋使用更刺眼的LED灯,而涉及政府部门的投诉更有恶化之势,其中路政署和康文署2009年接获116宗投诉,占总投诉个案30%。在向游历者展现其繁华光彩的街道景观的同时,当地的居民却深受彻夜明亮的广告牌灯光的滋扰。为此,香港的环保团体主动承担起管理户外广告灯光问题的责任,开始了“夜间熄灯活动”的呼吁。

2.2 不美观与无序蔓延的广告影响空间质量尽管户外广告的特殊创意有可能成为城市的一景,大部分的户外广告还是中规中矩的只需实现基本的宣传要求即可。一些广告为了追求引人关注的商业目的,甚至不得不见缝插针地抢夺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种位置。在华美的街道景观之下,户外广告有时候在不经意中使城市居民陷入了尴尬。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经济行为的驱动下,户外广告在城市中必然以自发无序的状态蔓延,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光靠社会团体或居民自发的投诉与倡议往往不能解决问题。

3以法律与规划为手段的户外广告宏观调控

为了解决户外广告自发侵扰公共空间景观与居民生活质量问题,一些宏观的调控手段应运而生。实际上,为了避免户外广告为城市景观及居民生活带来的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城市都做出了一定的规范条例对户外广告进行规划上的调控。

3.1 国外户外广告管理立法以下以一些在城市形象营造上较为成功的先进国家对户外广告的管理概况与其对广告体所控制的主要内容为例,简单总结一下各国对于户外广告形态的主要控制内容。

从上面的列举来看,三国对户外广告的控制侧重点各有不同。各国针对自身的城市景观特点与目标订立的户外广告管理条例为城市街道空间的塑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保障。

3.2 我国户外广告管理立法案例我国也有相应的宏观调控对户外广告的形态与分布进行管理。现今我国的户外广告宏观调控管理手段主要有管理条例与专项规划。其中一些国内大城市已有较长时间的户外广告管理经验。

3.2.1 广州的户外广告管理手段广州市作为繁荣的千年商都,户外广告早已在城市中泛滥。因此,广州在国内是率先户外广告的管理办法的城市。相关条例及规划时间如下表:

目前广州现行的户外广告调控手段以技术标准与专项规划为主。根据《广州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2010-2015),将范围内的路段划分为一般设置区、严控设置区以及禁止设置区三类进行管理。[5]如,上下九商业区、中华广场商业区等被划入户外广告严控设置区,不得设置户外电子显示屏广告;海印桥-琶洲大桥的珠江沿岸,也禁止在建筑立面设置户外广告;东风路仍未被划入可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3.2.2 上海的户外广告管理法规再以上海为例,上海也于1991年公布《关于加强本市户外广告管理问题的通知》,并于1999年正式《上海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对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专门立法管理。经过多次修改,现行的最新法令为2010年公布的《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法例中对户外广告的设置原则,户外广告阵地规划,禁设地点等等作出了规定。[6]

对比上海99年版本与10年版本对户外广告关于形态和内容的法律条例,能看到上海对户外广告管理的要求条文随着时展的演进。如:①应对技术发展的改变,增加了电子显示装置的规定;②针对户外广告规划的条例增加,对规划编制进行更明确指导;③对没有对应技术规范要求的创新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建立法制管理通道;④肯定创新性户外广告设立的可能性。[7]

4我国在户外广告宏观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尽管国内许多城市对户外广告进行宏观调控已有多年经验,我国在户外广告的宏观管理上仍有不足之处。

4.1 各地在户外广告形态宏观管理的程度把握差异甚大,各有极端首先是对户外广告宏观管理程度上的把握上,城市之间的管理程度差距甚大,一些城市十分严格,一些城市则较为宽松。严格如重庆市自2010年开展全市的户外广告牌拆除整治以来,提出核心商圈之外,将基本再无广告牌的设想。国内许多城市一些管理过于严厉的管理手段甚至威胁到了相关行业的经营,有违背市场运作的嫌疑。因此,不少利益相关团体在网络媒体上强烈地表达了反对与不满的意见。另一方面,一些宽松的城市则有户外广告受市场运作操控过度而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困扰的情况。

4.2 公众参与的力量微薄,易造成误解其次,对比国内许多城市对比国外发达地区,在户外广告管理的过程中,广告行业协会与居民等社会团体的力量十分微薄,这既不利于户外广告宏观调控的初衷也容易造成居民对户外广告宏观管理形成误解。

如何合理把握宏观管理的度,如何合理采纳公众的参与,这两方面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5总结

户外广告是城市印象的重要构成,某种意义上更是使街道充满人情味的典型景观。户外广告的良好创意不仅使其商业功能得到实现,更使街道的空间充满了活力与趣味。但我们不能忽视户外广告对居民生活及城市面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问题大多能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对户外广告的设置进行的法律调控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许多城市也早已开展了宏观调控户外广告的行动,其中以法律条例和专项规划为最主要的手段。但相比国外,我国在户外广告管理上,广告行业协会与居民的参与还并不广泛,在管理的具体实现手段上,还未尽完善,这些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06).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04).

[3]宋金民,刘延民.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初探[J].规划师,2000,(03):96-97.

[4]真荣城德尚.日本及户外广告规划管理研究[D].2008.

[5]广州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2010-2015),2010.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防范;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11-01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波动现状

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某个行业经济活动出现明显的收缩、扩张现象,通常是波浪状,并伴随有反复性。这种波动代表的是,某个行业经济处于周而复始的收缩、扩张运动状态,是行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出现经济波动是常见的现象,房地产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流行业之一,其周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回首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它不仅具有波动性,还带有我国发展转变时期的波动特点。

纵观我国的几次房地产周期波动状况,不难发现房地产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越来越小,波动长度在逐渐增加,波动周期中的每个阶段都是呈波浪式变化。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波动情况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不过,在仔细发掘波动背后的影响因素时,就可以发现其实还存在许多潜在问题。按照性质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单一的数量型收缩、扩张状态。

(2)消费者的需求量不具有周期性。

(3)行业的波动状况明显受到我国政府政策调节的影响。

(4)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机制有许多问题,并且这些漏洞问题对行业波动也有影响。

(5)产品的波动性不是规律性波动,而是呈现倾斜性波动状态。

(6)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在经济发达地区波动性较大,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波动性较小。

(7)我国的房地产波动状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国外的房地产波动情况相差较大,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封闭型波动。

二、防范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剧烈波动的对策

(一)规范房地产相关法规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保证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具有规范性、严谨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为房地产行业构建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以各方利益协调稳定增加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锻造一个法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环境。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时期变动或人为操作,导致房地产行业发生不正常波动现象。

从行业性质上来论述,房地产行业属于经营产权的范畴,这种行业牵扯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它的整个经营过程都需要依赖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商品业不同,不是单纯的进行买卖双方交易。

(二)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1.明确宏观调控目标

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目标有很多,按照性质的不同,笔者将调控目标总结归纳如下:首先需要保证房地产行业整体处于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合理地解决影响波动周期的外来冲击问题。其次,将房地产行业的供求关系合理化,正视供求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促使国民经济和房地产行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最后,可以从房地产产业结构方面着手,将现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完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对于资源的利用水平也有提升作用。

2.构建房地产行业的监测预报系统

为了保证我国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效果,需要构建一个关于房地产行业的预报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加入仔细、严禁、科学的元素。这主要是可以实时掌握当今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这个行业的波动情况,以便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这种方式在现阶段还没有得到普遍使用,还处于试用阶段,但是它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理论含义。

3.改善房地产调控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都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为运营基础,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同样如此。

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行业的宏观经济运作和产业经营活动的连接体,在行业体制方面,应当充当管理和调控房地产经济的角色。

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调控时滞的现象,所以在调控时应当尽可能地提前做出反应。而周期预警系统就可以为人们提业信息,是行业的景气指标。及时进行调控可以阻止问题发展变大,避免因为急刹车现象,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巨大的波动状况。

调控政策是一个长期的制度,不能一味的增强调控力度。在笔者看来,中等的调控力度是最佳选择。调控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都具备针对性,所以在改善调控机制时,需要综合多种调控方式,结合当前的状况来规划。以此来保证行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调控能兼顾,尽可能地利用柔和的解决方式来处理问题,使宏观调控软着陆。

调控节奏也是影响调控效果的因素之一,对于这方面来说,主要还是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必要时候,可以利用反周期的反向调节方式,使紧缩和扩张交替进行,利用扩张性和紧缩性混合使用的调控方式,在保证了行业总体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行业结构调整。

4.选择恰当的调控方式

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调控方式主要采取的经济调控方式。这种方式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消费人群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种调控方式只是适用于当今的房地产市场,所以我们应当基于国家的形式和发展特点,对调节方式进行选择,保证行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调节特点,最终促使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调整该行业的投资政策

房地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这个行业的利润比较高,出现了许多“空手套白狼”的现象,激起了民众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投资现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投资变化情况,将投资主体内部的结构变化作为影响周期波动的核心因素,使投资主体和政策结构合理化。

三、结束语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状态具有明显的波浪式波动特点,站在国家发展和民生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房地产行业的波动起伏越大,对发展越不利。所以应当追求平稳、长期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的房地产现状,以及防范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剧烈波动的对策,希望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蒋晓燕.防范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剧烈波动的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2,09:190-191.

[2]迟韧.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与政府宏观调控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