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立足水利系统的相关情况,概述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的内涵、要求和意义,分析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提升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水准的建议。

关键词:

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精准扶贫

一、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的内涵、要求及意义

水利系统涉农资金主要是列层级水利机关部门所使用财政资金中和农业、农民关联度较高的系列资金,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费、防汛费、水资源费、渠道岁修工程费,等等。和一般意义上的涉农资金不同,虽然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终极目标是为改善农民生活、落实惠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但资金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水利领域,本身没有直接运用到农民身上,基本上不存在直接拨付给农民的款项。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是对如上所提及的系列资金在具体支付及使用方面的管控举措及机制的集合。和从系列层级政府角度出发的涉农或惠农资金管理不同,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尤其是基层水利机关的涉农资金管理,主要关注既定额度的对应财政资金的支付和使用,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筹资方面的事项。所以,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是确保支付程序的合规及时,规避程序性风险;其二是确保资金使用方向符合既定目标,避免资金流失风险;其三是确保资金使用效果或绩效水准,避免明显低效风险;其四是形成系统而真实的会计信息或轨迹,基于分析为资金统筹安排优化提供价值的参考信息。强化推进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其一是能有效提升对应资金的适用绩效,确保相关资金用到实处,产生较高效益,切实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其二是能倒逼提高水利系统尤其是基层机关财会管控水准,在基于如上所提及的第四方面要求强化考虑基础上,还能推动基层水利机关践行探索管理会计。其三是能确保水利资金在惠农政策方面发挥应有的效力,进而能切实推动精准扶贫的落实和实现,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二、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顶层设计角度看,目前缺乏专门的指导规范文件。虽然,扶贫精准化呼声的不断高涨,涉农资金管理逐渐成为热点,各级政府业已形成了系列规范文件。不过,具体到水利领域,或者说针对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目前却没有自身专属的文件,水利部及地方水利局至今没有因此厘定相关规范,各级政府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规程中基本上没有关于水利系统的对应专门规定。所以,从整体上看,目前缺乏专门的指导规范文件,或者说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目前并没有坚实的制度依据。2.从管控程序角度看,往往被异化浅层次的财务控制。从逻辑上说,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应该覆盖到资金拨付、运用乃至决算及整改等后续环节,应该是全流程的。不过,在具体实务层面,往往单纯偏重于支付程序及相关方面,把涉农资金管理异化为浅层次的财务控制,而对诸如岁修工程等缺乏过程管控落实,导致在微观层面出现成本偏高的风险问题,比如在B处自查自纠发现人工工资与市场价格偏差较大等现象非常严重,类似现象背后隐含有权力寻租、职务犯罪、采购及招标违规等系列严重问题。3.从管理制度及机制方面看,存在规范疏阔落实乏力及整体残缺问题。基于涉农资金管理的推进,水利系统系列基层组织在部分规程中曾经给予规范说明,不过和水利部及省水利厅的情况类似,没有形成专门的文件,相对于实务层面的需要来说偏于疏阔,在落实层面的情况更不乐观。另外,实际上也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管理机制及内在要求在部分方面存在残缺及可行性问题。比如农民用水协会返还水费问题,在票据方面没有充分考虑村落的具体情况,偏重于追求过于僵化地教条倾向。另外,单纯重视费用退还程序的控制,对于退回费用的流向及具体作用发挥情况,则基本上没有顾及,即便是宁夏等地的规模性自查自纠活动,也没有意识到对类似环节的管控。4.从管理思维方面看,对较深层次管控缺乏意识和行为落实。无论是制度规定,还是实务层面,抑或自查自纠等活动的目标任务设置上,都偏重于针对违法、渎职、违规等风险情况的规避及防止,对应绩效问题部分单位重视,不过另外部分单位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于在形成真实系统财会信息及适当分析的基础上为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单位涉及,甚至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所以部分单位的部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规范度不高,自查自纠发现严重问题的背后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缺乏。另外,从涉农资金管理实务层面看,部分基层单位稍显粗枝大叶,精细度不足,为系列渎职、权力寻租、违法及不作为行为提供了不良机会,是修养护工程偏低、零星工程档案管理不到位等系列微观风险问题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水准的建议

1.推动集中研讨,提升理念层面的明确度。首先应该从理念层面给予明确化,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相对于整个涉农资金管理的独特之处进行规模性的研讨,将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的特殊性、管控流程覆盖面、管理范围涉及面、管理要求深度、和财政部门等相关方之间的分工合作及沟通等方面事项系统地给予明确,以为制度和实务层面提供理论依据,规避可能滋生的各种错误倾向。2.多层级上下联动,打造专门而系统的支撑机制。立足于中央及高层级政府的相关制度的零星规范,水利部及高层级水利机关应该围绕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事宜,制定专门的制度规范,以为各层级水利机关的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各基层水利机关应该立足于所负责的具体工作需要,制定具体的实务指南、厘定工作流程,在组织规章制度中明确尽量细致的要求。对此,需要注意三点,其一具体机制构建尤其是流程设置,尽量细致,避免粗枝大叶;其二是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或要求需要充分兼顾可行性,避免因没有充分顾及基层情况而出现难以落实的情况;其三是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作机制本身的严谨度,避免因散沙倾向而为资金流失或低效提供不良机遇。3.多维度推进重点突出,强化落实基于全流程的管理实务。应该依托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的多方面要求,在具体管理实务层面,不仅确保系列违规违法风险问题的成功规避,而且需要为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同时,还需要同步生成系统化的真实财会信息,以为下一年度或阶段的资金整合优化决策提供参考。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应该强化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执行落实使用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尤其是确保后期监管和监督的到位,避免虎头蛇尾;其二是强化渠道岁修工程等系列环节中的资金使用及效果分析,避免存在把较深层次的分析排除在涉农资金管理之外的思维,以提升涉农资金管理的深度,进而为水利涉农资金在战略层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其三是强化对整改工作的强化,即如宁夏水利厅在部署水利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时候所言要做到“逐项整改,不留死角”。4.践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控效果水准。一应该思考强化对道德、党性及财经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以规避水利系统职工渎职甚至刻意寻租等风险动机及事件出现;二应该强化约束及问责,在系列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说明中给予明确规定,而且在风险问题出现的时候厉行问责,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三应该强化相关激励举措的出具,尤其是在较高深度及层次的要求落实的过程中,更需要同步配备激励举措,确保涉及人员的工作能力最大化发挥,进而有效规避不作为导致的系列风险问题。另外,提升水利系统涉农资金管理水准,还应该强化创新思维,尤其是思考借力信息化乃至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境遇的系列技术优势。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相关监控系统,可考虑与时俱进的升级优化,以便为监控水利涉农资金使用过程情况提供更到位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肖智勇.贵州水利涉农资金监管实现全省联网[N].人民长江报,2010-06-19(A02).

[2]王亚军.当前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5,(07):28-30.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一、该市强化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一)找准“切入点”,自查自纠。该市专门制订下发自查自纠具体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结合财政财务大检查活动,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查收支看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强化支农资金监管检查这一重点,督促被查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按规定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二)主攻“突破点”,制度规范。经过深刻剖析,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把强化制度规范作为抓好监管工作的突破点,对原有的专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紧密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制订了一整套财政支农资金监管规章制度,并以手册的形式编制成《市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制度汇编》,分发到各级各有关单位。

(三)狠抓“着力点”,跟踪落实。着力抓好“四落实”:一是落实支农资金分配程序。围绕项目立项,依据项目方案设计、资金预算以及实施效果预估等内容,提出精细化支农支出预算进入盘子,根据收入进度和资金调度情况逐一认真执行,按工程进度给予落实到位。二是落实优先保证支农规定。每年编制年初支出预算都优先保证支农预算,对农业的投资都严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的规定,逐年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落实县(市)级报账制。对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造福工程”资金等一律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执行“三专”制度。四是落实“一折通”兑付惠民直补资金制度。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设账户,建立专户,将惠民直补项目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四)掐住“关键点”,阳光运作。把阳光运作做为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关键,实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四公开”,即政策、项目、资金和程序四个方面都要向社会公开,有效确保支农资金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使用。突出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专家咨询评审制度。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纳入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库,采取“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对重点项目,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坚持公开招投标制度。对中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等投资项目总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单项资金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支农项目建设,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通过漳州招标与政府采购网实行公开招投标,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管理责任有人负。

(五)抓好“结合点”,联动监管。采取监督部门和职能部门联动监管办法,组织监察、审计、财政和农口部门,结合全市财务专项大检查活动,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支农项目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二、该市在细化支农资金预算上取得成效

在编制支农资金预算时已要求部门对项目实行细化,避免了在预算执行时再进行二次分配的弊端。

(一)注重财政支农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应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金收益应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全部、土地出让金15%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应确保兑现到位。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政策应确保落到实处。

(二)注重项目管理,提升建设质量和标准。首先,加强支农资金项目库管理。落实动态管理要求,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纳入支农项目库,适时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更新。其次,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实行公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对农桥建设项目要坚持“五统一”,坚持现场察看,做到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预算与决算引入中介机构审核把关,工程完成后落实管护责任。第三,强化项目监督检查。建立项目责任人和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安排专人监督进度,加强竣工决算、竣工验收管理,将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资金整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合力。在原有整合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吸纳社会资本入驻项目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对以市场为主体经营开发的农业项目,可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引导资金投入到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上来。

(四)注重程序规范,提升财政报账管理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应着重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入手,具体要做到“四个规范,一简化”,即规范会计核算、规范报账手续、规范资金使用、规范资金拨付、简化报账流程。规范会计核算就是要严格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到建账记账规范、科目运用准确、报表编报及时。规范报账手续就是要做到原始凭证真实、发票签批完整、凭证附件齐全、监管机制健全。

(五)注重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受“吃饭财政”、“消费财政”的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停留在“合规”管理阶段,资金分配不科学、不准确。探索绩效财政管理方式,以绩效评价结果为资金分配依据,实现支农资金的量化评价,资金管理转向“经济、效率、效益”目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一、预防力量下沉,着力营建乡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网络

为不断推动预防进乡村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洛宁县人民检察院把乡村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预防工作进乡村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预防工作进乡村活动,要求每一名党组成员、每一个科室都必须有一个乡镇联系点,有一个联系村,全院一盘棋,共同参与预防进乡村活动。自“五进入”活动开展以来,该检察院党组和科室干警40多人次参加了送法下乡、预防咨询、预防调查以及帮扶活动等,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实现了检力下沉。二是建立预防联络员制度,聘用15名政治坚定、清正廉明、综合素质较高的国家工作人员担任基层乡镇、村预防联络员,作为预防工作进乡村的稳定据点,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3次,收集各种预防信息20余条,针对乡村预防工作中的问题共同探讨研究预防对策10余条。三是设立洛宁县农林检察室,通过派驻检察官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在预防农村职务犯罪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努力构建与农业、林业、森林公安、烟草等与“三农”密切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预防职务犯罪的格局,推动“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预防调查下沉,准确把握乡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症结

预防进乡村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乡村干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针对该县乡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多发、易发趋势,洛宁县人民检察院把乡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作为进乡村活动的一项重要抓手,及时切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涉农案件,扎实开展预防调查,努力从中发现隐患、帮助堵塞漏洞、消除职务犯罪的隐患。2013年以来,该检察院共开展预防调查6件,其中涉及乡村干部和涉农问题的预防调查4件,占到67%。通过开展预防调查活动,转自侦部门立案1件,“刘昌明、宁朝阳贪污土地补偿款的预防调查”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十佳精品预防调查”;先后形成情况反映和检察建议7份,其中《农村土地补偿款发放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应引起重视》被洛阳市委办公室《每日汇报》全文转发,并得到了洛阳市委原书记毛万春的批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在四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预防调查分析报告》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存在五大突出问题的预防调查分析报告》,引起洛宁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责成纪委部门牵头对全县各乡村政务公开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并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为有效遏制农村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预防教育下沉,不断增强乡村干部抵抗力和免疫力

乡、村缺少预防教育平台、老师和经费,是导致乡村干部工作政策把握不准、法治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素质不坚定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洛宁县人民检察院在预防进乡村活动中,突出“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这一主题,统筹协调、积极作为,采取“联合教育、专家授课、典型引导、同步跟进”四步工作法,努力推动预防教育资源向乡村干部倾斜。一是联合教育,由单兵作战转向共同应对。该检察院与县纪检委、组织部、财政局等部门会签了《关于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干部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的意见》,与县委党校就廉政教育进党校达成共识,充分整合各部门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实现单一平台多种教育的效果。2013年以来,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培训5期,全县有680余名农村干部接受教育,并将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课纳入春、秋两季科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教育全县党员干部300余人次。二是专家授课,由面面俱到转向有的放矢。积极邀请上级院预防专家、行业部门专家以及自侦部门一线干警参加乡村巡回宣讲,通过专家授课、学员提问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解决乡村干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三是典型引导,由远处听景转向身边看人。坚持一案一预防,积极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活动,结合办理的乡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组织教材,到所在乡村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乡村干部,取得了“警示一例,教育一片”的预防效果。四是同步跟进,由短期任务转向长效工作。该检察院将乡村干部警示教育活动,作为预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常抓不懈。通过发送廉政警示短信、在电视上播出廉政公益广告、下乡个案巡讲等方式深入开展同步警示教育,长效防范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2013年以来,该检察院先后在节假日向农村基层干部发送廉政短信1000余条次,发放《警示教育宣传手册》400余册,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廉政公益广告15期。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一、项目实施情况

在资金投入方面,2008―2012年,累计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3.46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补助和奖励资金15.39亿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0.51亿元,盟市旗县配套资金6.31亿元,整合资金12.24亿元,社会投入资金19.01亿元。实现了中央投入1元钱,引导地方和社会投入4.8元的效果。

从项目实施效果看,2008年17个旗县、2009年19个旗县、2010年28个旗县、2011年43个旗县、2012年57个旗县,先后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形成了大兴安岭东南沿线、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中部4个盟市16个旗县玉米产业带;浑善达克沙漠南部、大青山南北麓两线4个盟市10个旗县马铃薯产业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畜牧业、沿黄河两岸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舍饲畜牧业5个盟市17个旗县肉羊产业带;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中心城市4个盟市17旗县蔬菜产业。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全国优势主导产业带最集中、跨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受益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通过5年的集中建设,内蒙古16个玉米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0.2万亩,平均亩产提高2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38.2万人;10个马铃薯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1.8万亩,平均亩产提高10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44.3万人;17个肉羊产业项目旗县建设肉用种羊核心场190 个,育肥园168个、家庭牧场及杂交繁育场5249个,建设标准化棚圈 64.53万平方米,受益农牧户1万多户;蔬菜17个旗县共新建设施面积9.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据统计,2008―2012年,内蒙古项目区新增玉米产量35.9亿斤、马铃薯产量123.3亿斤、蔬菜产量124.9万吨、肉羊出栏 1133万头(只)。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现代农业项目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3%。

二、基本经验

(一)统筹规划,在项目选择上求特色。自治区在充分调研和对比分析各地农牧业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基础好、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玉米、马铃薯、肉羊、蔬菜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各项目旗县对项目实行统一谋划,统一决策,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做到规划跟着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突出重点,在支持环节上求实效。按照“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能考核”的要求,分别选择一两个关键环节支持。如对玉米、马铃薯产业,重点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肉羊产业,重点支持高标准育肥园区、杂交繁育场以及标准化家庭牧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蔬菜产业,重点支持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建设。

(三)突破传统,在支农方式转变上求创新。

各项目旗县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用活政策,用活资金,普遍树立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念,实现“要”为“我要干”。自治区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财政补助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基层政府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地积极创新支农方式和资金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建设成效。对项目旗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整合力度、资金管理成效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意愿等情况,实现项目的退出和准入。

(四)改革创新,在项目管理机制上求突破。

在部门协作上,注重部门间的联动,发挥整体效益,如财政部门通过资金引导把龙头企业引进来,帮农业部门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在资金使用上,财政部门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把现代农业的基础打牢;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县级为主、市级监管、省级备案”,将项目立项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由地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自主确定立项产业、支持额度、支持环节、支持区域和具体项目,并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偏差,指导思想不明确,态度不积极,主动性不够强。

二是个别旗县对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缺乏深刻理解,把该项目视为简单的项目资金,没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资金整合的优势和积聚效应,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是受现行制度及部门条块分割等体制影响,一些涉农部门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仍然存在部门利益化。

四是上下之间和部门之间联动措施不够,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是在旗县级进行,上级部门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同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四、工作建议

(一)坚持“中央宏观调控、地方自主选项”的基本原则不变。现代农业项目实施以来,坚持“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取消项目申报制度,下放审批权限,完全由地方自主选项并组织实施。

(二)推行“中央宏观指导,县级为主、市级监管、省级备案”的监管新模式。中央层面应加大制度建设,如报账制管理办法、资金监管办法以及建立资金使用动态反馈机制。省级层面应细化实施方案编制内容并量化到统计表,按照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和“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能考核”的原则以县级实际执行数进行编报和审查,可有效增强资金可预见性和灵活性,并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财政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其管理使用情况一直倍受各方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解决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期,我们选取全市X个县和X个有代表性的乡镇,精心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X份。在前期深入摸排的基础上,赴X县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掌握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为领题调研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现反馈如下调研材料。

一、县级财政保障基本情况

2016年以来,各县级财政坚持全面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将支持全市脱贫攻坚和做好定点帮扶摆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研究部署,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坚持做到“扶贫精神及时落实、扶贫工作主动规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政策足额配套、扶贫事项提前安排”。按照“脱贫、提升、振兴”三步走战略,牢牢把握现行标准,根据自身财力用足用好财政工具和政策,三年来,各县本级财政脱贫攻坚资金共支出X亿元,其中:2016年X亿元、2017年X亿元、2018年X亿元。2019年,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扶贫资金X万元,同比2018年X万元,增长X%。

二、县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

产业脱贫。支持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

就业扶贫。支持扶贫对象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就学补助、实施“雨露计划”等。

易地扶贫搬迁。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支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生态保护脱贫。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防灾减灾避灾,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

智力扶贫。支持贫困地区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农村贫困工区科技扶贫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社会兜底脱贫。支持扶贫线和底保线“两线合一”,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等。

健康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项实施,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财政补贴等。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等。

金融扶贫。支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助,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培育,设立扶贫融资担保机构或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

社会扶贫。支持“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等。

三、县级扶贫资金管理的模式

根据财政部、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目前,县级财政部门在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执行在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主要模式是扶贫部门负责根据扶贫资金预算安排情况,制定资金统筹分配使用方案,指导监督扶贫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绩效管理。财政部门根据扶贫部门的年度扶贫计划制定资金的筹措方案,落实本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严格财政资金的监管,各项目实施单位制定本单位统筹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具体方案,加强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县级履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绩效主体责任,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并落实绩效管理各项要求。

四、县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的问题

一是扶贫工作体系不健全。各县扶贫办是对扶贫开发统筹协调的管理部门,承担着扶贫工作的主要职能。但是,扶贫工作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扶贫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另一方面,除扶贫部门外,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医疗、保险、住建等部门都会涉及到扶贫工作的开展。由于涉及到扶贫工作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容易导致扶贫资金投入项目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比率较差。

二是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不完善。经现场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看,个别部门前瞻意识不强,项目提前谋划不够充分,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力度不够,扶贫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导致扶贫项目库建设滞后,存在资金等项目的现象,资金到位后项目才落实。尤其在制定立项方案时,缺乏科学理论支持,脱离扶贫对象的生活实际,如此一来除了抑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效果的发挥外,还对顺利实施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同时,项目的申报在乡村一级,受人口教育程度、能力水平及地理环境影响,选择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引领,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尤其是在项目选择上盲目跟风,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市场情况和做好风险评判和预测,一旦市场不景气,贫困户增收就难以实现。

三是扶贫项目推进偏慢。受前期工作不精不深、审批程序复杂、招投标耗时长等多种因素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偏慢。部分项目负责人在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疏于监管,未能及时跟进项目实施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按时推进,进而影响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同时,新增债券资金、中央和省级第二批扶贫资金都是集中在8-9月份下达,导致一些扶贫项目等待资金,前期工作难以开展,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四是扶贫资金管理存有缺位。由于扶贫资金管理的不到位,也容易导致扶贫资金不能真正用于扶贫项目,甚至出现资金闲置的现象。个别部门没有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使得扶贫资金管理难以贴合实际,加之项目资料管理混乱、资料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使得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展的一系列工程初期备案、招投标、终期审计和政府采购等活动缺乏对应责任人,监管不力,责任不清,项目实施效果不佳。

五是挪用截留问题依然存在。县级财政扶贫资金存在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各资金项目间的界定较模糊。调研了解到,乡镇一级制度不完善,一些上级的资金管理办法听说过但没有学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存有随意现象,从现场实际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审计环节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私自挪用或截留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问题,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实施单位私自挪用与截留扶贫资金,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以拨代支”问题。

六是存有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某些县级部门并未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相关政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致在项目实施环节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来实施项目方案,如此便出现了随意改动扶贫资金用途的情况,甚至有的部门将本该用于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用于了非扶贫领域,完全脱离了批复项目的初衷。

五、相关意见建议

(一)正确理解把握扶贫资金的扶贫性。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这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政策,是提高扶贫投入效益的首要问题。扶贫投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扶贫效益是指扶贫资金投入以后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扶持的程度及解决温饱问题的效果,也就是说扶贫资金的投入要从根本上代表贫困农民的利益,要真正瞄准“贫困”对象,切切实实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贫资金是一种“救命钱”,是专门救助贫困农民的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救命钱”,因此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扶贫,必须瞄准扶持最贫困的乡村和贫困农民。

(二)切实做到扶贫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的报帐制管理;广泛推行扶贫资金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对投资额度较大的扶贫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需要量较大的大宗扶贫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同时,要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规划,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库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质量;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坚持“四专”原则。

对所有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帐、专账核算。二是严格公示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群众公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拨款制度。坚决按项目实施合同书实施项目管理,必须按工程实施形象进度和规定程序、规定数额,凭合法手续分期拨款。四是强化报账制度。全面建立扶贫项目资金专户,推行县、乡、村三级,扶贫办与财政局两家共同参与的“三级两部门会审”报账制,坚持凭合法票据报账。五是强化全程追踪。坚持项目责任制、分片包干制、过程跟踪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过程监控,严防扶贫资金流失。

(三)创新扶贫资金日常监管方式。根据省委第五巡视组在对省财政厅脱贫攻坚专项巡视中的推荐意见,充分借鉴交城县扶贫资金监管经验,凝聚监督合力,由市脱贫攻坚领导组牵头组织,从涉及脱贫攻坚任务的市直单位和各县(区、市)抽调人员组成联合督导组,履行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职能。授权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全面检查,采取审核项目实施方案、申报材料、报账材料,以及复核计算相关数据、现场勘查项目实施情况、实地入户调查相结合等方式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针对涉农资金量大、涉及部门多、覆盖范围宽、监管难度大,且信息共享度低等问题,需尽快完善并推广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加快动态监控系统与其他财政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各级财政之间、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各类财政业务系统之间的互通,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持。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人才培育,建立技术人才库。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人才回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快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花生产业;优势;规划目标;保障措施;效益;山西汾阳

中图分类号 F3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5-01

花生是汾阳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又一主导产业,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已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贸易一条龙的花生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4]。为进一步推动花生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花生产业发展规划。

1 汾阳市花生产业概况

1.1 自然概况

汾阳市花生种植区域有冀村镇、肖家庄镇、演武镇、贾家庄镇等平川井灌壤土区,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品种品质结构优化。该区域农民素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并且所辖区域光照充足,区内土质为砂壤,土壤疏松,中性微偏碱,pH值适中,适合花生种植,所产花生颜色白、皮薄仁大、色泽好、商品性好,具备种植花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是花生生产的优生区。

1.2 生产现状

2009年,汾阳市实施花生高产创建田806.67 hm2,总产量3 630 t,平均产量4 500 kg/hm2,按5元/kg计,收入2.25万元/hm2;2010年,种植花生1 013.33 hm2,总产量4 682 t,平均产量4 620 kg/hm2,按7元/kg计,收入3.23万元/hm2。2011年,种植花生2 333.33 hm2,总产量11 025 t,平均产量4 725 kg/hm2,按8元/kg计,收入3.78万元/hm2。

2 产业优势

2.1 规模种植

近年来,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发展到3 333.33 hm2以上,冀村镇整乡推进集中连片种植1 333.33 hm2以上,尤其是东宋家庄村集中连片133.33 hm2以上,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2.2 加工贸易

近年来,汾阳市涌现出一批花生剥壳加工、分级包装、批发销售的贸易经纪人。同时,还将花生皮加工压饼作饲料用,增加花生的附加值。目前,年加工能力已达6 000 t以上,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疏通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花生仁主要销往青岛品品好粮油有限公司、山东鲁花集团等花生油大型品牌企业,形成了广购、远销、大流通、大商贸的花生米经营格局。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力地推动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2.3 技术支撑

汾阳市在花生生产中采取专家承包到村、技术人员承包到户、从种到收、一包到底的办法。从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定和关键环节指导等各个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加之省市农业职能部门开展包村联县驻点调研帮扶活动,推进了产业化进程。种植户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已经熟练掌握了种植花生的技术,提供了实现花生高产创建目标的技术支撑。

3 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建设原则

3.1 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支持、百姓受益”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依靠科学,发挥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量;通过高产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汾阳市优质花生种植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使花生在汾阳市油料产业中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3.2 规划目标

2012年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3 333.33 hm2以上,总产量达到1.5万t,到2015年形成面积稳定在5 333.33 hm2以上,实现总产量3.2万t,总产值3亿元的目标。

3.3 建设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品。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名牌,形成优势产业。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举。

4 技术及管理机制

4.1 技术引进推广

在花生种植区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新机具,普及推广下种、覆膜、覆土一次性机械作业、调控施肥、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为大面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在生产中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晋花7号、晋花4号、晋花3号等优良品种,优种率100%;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清棵蹲苗、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等关键栽培技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0%;全程机械作业100%。

4.2 管理机制

建立现代经营方式,明确经营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建立完整的生产管理记录,完善档案整理。

5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

(下转第309页)

(上接第305页)

要成立花生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涉农部门领导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二是增加投入,市政府要设立花生产业发展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整合使用各类财政资金,将各部门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花生产业倾斜。三是全方位搞好服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单位本部门职能职责,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农委负责方案的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及技术服务工作;财政局负责补贴和奖励资金的落实;水务局负责基地基础设施修复改善;林业局负责基地内农田林网建设;农机中心负责农业作业机械的配套与使用;农经中心负责土地依法流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指导;信用联社负责花生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的金融服务;所涉各乡(镇、街道)、村负责宣传发动及面积落实和具体组织实施。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员会。

6 预期效益

6.1 社会效益

本规划的实施,可大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花生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扩大油料生产规模,提升油料产业集中度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大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6.2 生态效益

通过有机肥、生物菌剂的应用,能减轻土壤中化肥和农药污染,培肥地力,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3 经济效益

2012年全市3 333.33 hm2花生平均产量4 500 kg/hm2以上,收入3.6万元/hm2以上,总产量1.5万t以上,总产值1.2亿元,综合利用收入达4.5万元/hm2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十二五”末,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 333.33 hm2以上,平均产量达到6 000 kg/hm2以上,收入达到4.5万元/hm2以上,综合利用收入达6万元/hm2左右,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7 参考文献

[1]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等.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13-16.

[2] 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河南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0-12,17.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兼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理财理念,坚持主动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创新理财的思路,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理财行为,为实现池州财政新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和技术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努力实现“五化”,即:执法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工作标准化、支出精细化、监督经常化。

二、主要内容和活动安排

“规范管理年”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在“五个规范”上,“五个规范”即规范收入管理、规范支出管理、规范行政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规范队伍管理。按照上述内容,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我局将坚持“制度约束、职责明晰、务实高效、协调联动”的原则,认真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收入管理

1、根据财政“十一五”规划和全市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当期收入目标,*年财政收入任务是确保完成26亿元;建立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分解任务,强化考核;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国税、地税等收入征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

责任领导:汪方应

责任单位:预算科、国库科

2、健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平台,深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理顺非税收入缴库级次,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

3、认真执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及处置收入管理办法,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处置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4、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及时上缴国库。

5、强化对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加大稽查力度,确保“两税”应收尽收、足额入库。

6、建立健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外资贷款。

7、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二)规范支出管理

1、严格执行《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加强项目库管理,逐步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滚动安排的管理机制,推行项目预算评审制度;建立规范的预算追加、调整制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2、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

3、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完善市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并轨运行机制。

4、健全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改进和加强涉农项目的检查和验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6、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

7、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

8、发挥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三)规范行政管理

1、按照政务公开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优化管理机制,明确操作步骤。

2、完善财政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事前听证、公示制度,规范行政复议,实行财政行政许可审批的“阳光”操作。

3、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责任,执法人员一律实行持证上岗。

4、全面推进“一线实”工作机制,开通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查询系统,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

5、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机要保密规定,完善来信来访工作制度,规范受理、登记、处理、督办等工作。

6、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公务接待管理及文档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7、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建立财政各项信息的网络传输系统,为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规范监督管理

1、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机制,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编制审查范围、重点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

2、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质量的监管,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以及专业技术资格管理。

3、继续把好会计核算“四关”,即严把票据审核关、专项资金拨付关、资金下移关、政府采购关,进一步规范市直单位财务行为。

4、强化国有资产监管。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与依法处置工作;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监管,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全部纳入产权市场公开交易。

5、加大对工程竣工决算审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财政基建资金使用。

6、加强财政内部管理,对局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实行财务监管,继续对中层干部离任开展审计。

(五)规范队伍管理

1、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轮岗交流制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制定规范、长效的干部培训计划,健全干部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加大干部教育和培训力度。

2、继续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重要参考依据。

3、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提升财政形象。

三、工作步骤和总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各位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指导和协调。

(二)拓展活动载体

一是开展“五五”普法专题讲座。活动时间为*年第一季度,请有关专家,结合财政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预算法》、《会计法》、《行政许可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二是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活动时间为*年第一季度,通过培训,确保全体人员掌握并熟练运用财政业务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财政信息化水平。

三是开展专项资金跟踪问效检查活动。活动时间为*年第二、三季度,确定部分重点项目,采取调账和进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拨付、使用情况,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的财务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

四是开展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专项检查。活动时间为*年第二、三季度,随机抽取有关科室(单位),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资金管理、内部管理等制度建设及其落实情况进行深入检查。

五是开展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专项调研活动。活动时间为*年第二、三季度,对民生工程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成效及创新管理方式、存在问题等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