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一、检索情况
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检索,相关的科研研究性的文献共有1589篇,其中期刊类714 篇 、学位论文有575篇、会议14篇、报纸62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157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篇名搜索到116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关键词搜索到45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84篇文章。
二、检索分析
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搜索,搜索结果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硕博论文非常少。所以笔者接下来所分析的文章是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主题搜索的硕博士论文结果。
与本文研究方向相似的文章有18篇,研究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章并不多,与西安地区相关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献是没有的。总体来说,社区音乐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还是很薄弱。
通过与文献论文的比较,与笔者论文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不同。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自发性为主,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本学科的研究中还相对比较薄弱,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笔者论题立足社区音乐教育实际,以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托,以开发实践方案为主要目的,旨在推动相关研究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是以曲江新区社区音乐教育为例,通过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所设立的针对小区居民的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设施、场地等。提出了笔者对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使社区居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优质化。
(二)研究方法不同。笔者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和调研。积极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文献,认真进行研究分析,使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互对应,相互结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对社区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研究。并且积极参加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动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
(三)达到的目的不同。笔者研究的新区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居民素质相对较高,音乐教育活动可开发性强。再加上笔者多次调查和参加过社区的音乐教育活动。且因社区音乐教育开展不均衡,条件不达标,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沟通不足所造成的业主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故需结合实际调研活动应用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提出社区音乐教育推广的基本思路。开发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结合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校、区共建音乐教育活动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胡中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基于上海部分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调查.[D].上海音乐学院 硕士.2012年
[2]宋艳玲.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
[3]徐璐.北京市海淀区社区音乐多元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4年
[4]李小缨.城市社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
[5]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11年
[6]王Z .西安社会音乐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2014年
[7]马达.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8]金世余.马达.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9]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08/03
[10]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1/04
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库区社会实现急剧、突变式的跨越进步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作为管理、控制和规范社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社区警务就是公安机关适应库区移民开发建设的需要,积极改革警务工作机制的新的治安工作模式,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坚持和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路线的有效载体与新发展,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参与、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与形式。它对于维护库区社会治安,促进库区社会长久治安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社区这一概念包含有在人们松散的社会群体中,可以预期的温暖和亲密度关系的意思。20__年11月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我国历来重视社区建设,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积极推行了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建设。20__年底中办和国办联合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在20__年9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要求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新体制,建立和完善责任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它包括政治(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的建设等)、经济(发展社区经济)、文化(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以及社区医疗卫生、社区社会福利、社区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社区治安是社区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社区警务就是为适应社区治安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警务保障机制。所谓社区警务是指警察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警务工作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它强调了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和预防犯罪,重视与社会的协调与合作,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协作;二是预防为主,先发制“敌”;三是警察工作的重心在社区,警察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治安问题,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警勤服务。
社区警务的基本特征是:(一)警察形象“有情”化。在群众面前,警察不再是令人生畏的严厉的执法者形象,注意人际关系的沟通,善于听取意见,做群众工作,全方位提供警勤服务,随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察不以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自居,与社区居民团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制定、实施解决社区问题的对策。(三)警务工作社会化。社区警务体现了公民直接参与影响邻里生活安全和邻里关系事务的警务观点。社区群众中蕴藏着同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热情和潜力,社区警务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社区资源,把社区居民、团体参与治安的热情和潜力,转化为维护治安的巨大物质力量,使治安工作有更广泛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四)治安对策前置化。警察不仅是打击犯罪意义上的执法者,更是日常治安防范事务的协理员,工作的着力点是治安事件的起因,而不是针对治安事件的后果所作出的反应。
“社区警务”概念最先是西方警学专家提出并运用于警务实践的。“社区警务”概念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公安理论界和各地公安机关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社区警务”理论的合理成分,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了“社区警务”实践,使之从理论到实践更趋完善合理。1997年重庆市公安局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完成了《重庆市城市社区警务研究》课题,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社区警务实践。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三峡库区广泛而规范地推行和深化社区警务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在三峡库区推行社区警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推行社区警务适应了库区移民开发建设的需要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和改革的并行推进,使库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库区移民的迅猛推进,在城市形成了众多的移民新区,尤其在农村,移民新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使过去相对分散居住的农民聚居起来,组成了一个又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中国社科院提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制度的创新,形成新的机制”,各级党政根据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决策,社区警务就是社区建设的子系统和有机配套。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入,计划经济背景下“单位制”已被打破,社区保障的载体从单位过渡到一个个微型的社区,通过多年的倡导和实践,“社区服务”已被证实为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社会保障方式,治安安全的保障是“社区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行社区警务适应了库区社区建设全方位服务的需要。
(二)社区警务适应了当前库区治安状况的需要
总体上看,当前三峡库区社会政治稳定,移民开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移民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且呈日趋严峻之势,对移民开发建设的平稳推进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不愿看到中国强大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加紧了渗透破坏活动;群体性闹事等不安定因素明显增多;恶性刑事案件上升,恶势力有组织犯罪突出;盗掘、走私文物犯罪猖獗;经济犯罪、腐败犯罪案件不断发生;流动人口、民爆物 品等社会控制和各种治安管理难度增大;水域治安问题凸现;农村移民治安隐患多;与治安灾害、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面对这些复杂而严峻的治安问题,单靠警力有限的公安机关,要维护好库区稳定,为移民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寻求新的机制,必须发挥社会的力量,充分挖掘社会集体的智慧,采取新的措施和手段。社区警务就是强调公安机关与社区的协调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和预防犯罪。因此,推进社区警务适应了当前库区治安状况的需要。而且推行社区警务对库区各地正广泛开展的安全文明小区、“无毒社区”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深化作用。
(三)推行社区警务适应了库区公安工作改革的需要
库区公安机关努力克服维护治安稳定和自身移民搬迁等重重困难和压力,积极为库区移民开发建设保驾护航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应当承认,库区治安对策,事实上是“事后”控制的较多,“事前”的防范较少,针对治安事件后果反应的较多,针对治安事件成因的较少。究其成因,除了公安机关对一些造成治安问题的成因不能为之外,一个十分主要的因素就是公安工作一些传统的、被动型的工作机制制约了公安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我们必须看到,移民开发建设一方面加大了公安工作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公安工作的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库区公安机关应当抓住移民契机,积极改革那些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的旧的工作机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机制,采取的新对策措施。推行社区警务就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公安职能作用挖潜升位的有益选择和有效形式,是库区公安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强调快速反应向更强调以防为主方向的改革。
三、社区警务运作方式
中办和国办联合转发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加强社区治安,要根据社区规模,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结合库区实际,库区推进社区警务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社区警务系统,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置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
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社区警务室是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的延伸,它是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它由社区民警和社区治安事务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社区民警是承担社区治安管理,以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为重点,以为民服务为先,充分体现公安警勤服务功能的新警种,他既不是过去户籍外勤民警的变称,也不是治安警与户籍警的简单相加。社区警务室管区的大小和社区警力的配备,要根据社区的规模、地域的大小、治安状况、社区人口等综合因素而定。社区规模较小的可实行一区一警,社区规模较大的应适当增加警力。无论社区的大小都要科学划分责任片区,实行一包到底的责任制,由社区民警负责责任片区内的各项管理工作。警务室内部实行“警长负责制”管理,警长是社区警务室的负责人。社区民警一方面对各自的责任区负责,另一方面向警长负责。
(二)明确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
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的主要职责是担负公安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工作任务。具体任务主要是:1、指导治保会等群防群治组织的工作,组织社区公众参加治安活动,建设社区防范网络;2、管理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熟悉社区人口的基本情况;3、管理社区的危爆物品、枪支弹药和管制刀具;4、负责社区日常巡逻,管理和处置报警案件,执行110受警任务,就地查处治安案件,协助刑警侦破刑事案件;5、依法监管法定监管违法人员;6、清查收管盲流人员,制控精神病人滋事;7、搜集敌、社情;8、协助完成特定目标警卫任务;9、对社区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劝解、制止民事纠纷;10、参加社区联动服务工作;11、调动社区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治安联防的积极性,发挥社区警务的整体优势。
(三)社区警务基本工作方法
1、按照“两依靠”的方法开展工作,即依靠社区党政组织和依靠社区群众。一方面要坚持和贯彻“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和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以提高“两个效率”为主要工作目标,一是提高对社区居民的熟悉率,二是为社区群众提高警勤服务的办事效率。
3、收集敌、社情。要运用观察法、谈话法、综合分析法和结合其他警务警勤服务工作,广泛收集各种治安信息,群体性闹事苗头的情报线索收集是其中一个重点。信息工作要体现五性,即社区工作的指向性;联系公众、走访群众要体现治安职能性;发现信息要有敏锐性;上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信息积累的条理性,要为实现计算机储存检索作准备。
4、日常工作实行“有情操作”。社区民警不以管理者自居,以谈心和交友的方式出现在社区群众面前,关心社区群众的冷暖疾苦,热心济贫扶残。了解情况可采取迂回调查、多线了解、访谈亲属、正面传唤、突出清查等多种方式方法。
5、防范工作经常化。一是加强对移民中不益公开处理的为首操纵者的监控;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口的帮教;三是对重点单位和易发案部位实行重点防范;四是坚持“两谁”原则,加强社区单位、团体的自防工作;五是坚持人技结合,加强管钱管物单位的技术防范手段;六是认真指导社区治保会等群防群治组织的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团体保安专业队伍或经警等队伍的建设。
四、当前库区推行社区警务必须解决的问题
1、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强化实施社区警务的政治保障和业务技能保障。库区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切实加强政治教育,使社区民警能够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扎扎实实地为社区移民群众提供警勤服务;同时,认真开展社区警务的培训教育,既要进行库区治安的形势、状况、成因、发展趋势、总体应对策略的教育培训,又要对他们进行适应社区警务的业务技能培训教育,使之适应移民治安工作的社区警务工作的需要。
2、切实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库区各级公安机关应当调整警力分布,把警力重点摆在基层,摆在社区,摆在移民治安工作的第一线。
3、加强财力投入,提高以信息通讯和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警务科技含量。社区警务工作往往单独工作的时间较多,加强社区民警之间、社区警务室与派出所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沟通是十分紧要的,因此必须认真解决好信息通讯工具,有条件的还应积极建设社区警务信息平台,以保持密切的联络,加 强警务协作。此外,还应加大财力投入,切实解决好社区民警的交通工具,以及其他警务装备和夜勤补助等问题。
关键词 长株潭 体育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城市群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从城市群的角度统筹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化长株潭体育资源配置,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竞争力,是目前实现长株潭体育资源一体化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群区域体育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一)城市群区域理论研究
(1)城市群概念
城市群概念最早由牛津大学教授Jean Gottmann于1961年提出,目前国内外普遍比较认同的概念是“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城市带”。
(2)城市群特征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界定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城市比较密集;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经济联系密切;
有将核心城市联系起来的方便交通条件;
区域人口需达到2500万以上;
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通枢纽作用。
(二)体育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1)体育资源开发定义
由于体育资源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发展性和稀缺性,因此体育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同城体育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充分运用体育资源、尽可能挖掘和利用体育资源以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所采取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技术措施和活动。”
(2)体育资源开发方法
根据体育资源发展的不同,体育资源的开放方法可分为外延式开发和内涵式开发两种。
外延式开发
体育资源的外延式开发是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手段来增加体育资源的数量、种类以实现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开放方法。
内涵式开发
体育资源的内涵式开发是指通过对现有体育资源的重新组织、调配和挖掘来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增加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益的开发方法。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与分析
(一)长株潭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1)体育场馆资源:体育场地建设初具规模
体育场馆资源是发展体育的硬件条件,是体育健儿展现运动才华的舞台,也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共享欢娱的中心,还是大型群众集会、文化交流的最佳场所。目前,长株潭各市均配置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所,且各具特色。由于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湖南省60%以上的高校,而各高校均拥有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及游泳池等体育场所,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场地建设出具规模。
(2)体育经费资源:以财政拨款和商业赞助为主
长株潭城市群高校众多,体育资源大多集中在高校中,而高校的体育经费渠道主要来自政府和学校的拨款,而对于市政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费则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商业赞助,如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场馆先后承办过全运会、中美男篮对抗赛、CBA、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等多场体育赛事。同时近年来也承担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艺演出,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五月天等明星演唱会和各种具有湖南特色的文艺演出等商业活动。
(3)体育组织资源:三市各自管理尚未统一规划
体育资源开发需要对体育发展有影响力的各类组织资源实体统一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目前,长株潭三地的体育资源分别属于不同地区的体育局主管,三地体育局分别承担所属地区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组织或机构。
(二)长株潭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体制制约
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投入,行政手段主要是调控的手段。地方政府掌握各地体育资源,其中,优势体育资源更为各地政府严格控制,导致体育资源的行政区域化分割,对外交流阻滞,闭门造车现象普遍。
(2)金牌意识过强
金牌意识是指过分的强调运动成绩,唯金牌、奖牌论成绩的思维模式。对金牌意识的深层造视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的过分单一化的产物。由于各地政府是体育成绩的利益主体者,金牌也成为了衡量当地体育行政部门,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对于运动的金牌、奖牌、积分的集中诉求。
(3)缺乏统一规划
在这种背景下,在省运动会上长株潭三市相互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为了提高成绩,各市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进行体育军备竞赛,相互攀比,重复建设严重。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本市运动员,教练员的流动,防止各种优势资源的共享。这些现象经常的出现,对于三市的体育一体化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提高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效果的建议
(1)完成数据统计
区域体育资源基本数据统计是对于长株潭三市体育资源构成要素,包括体育人员、教练员、训练基地设施、训练投入、运行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于长株潭三市体育存在的共同点与差异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为后续体育的开发规划提供设计依据,提高体育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指向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能性。
(2)进行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实现长株潭三市体育资源一体化开发进行的理论构建,对具体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整体规划是建立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实际就是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长株潭体育资源一体化就是要把三市所有的资源当做一盘棋来下,协调异同,共同进退。
(3)成立资源共享机制
长株潭三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大幅增加,但与居民旺盛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应该积极融合各家企业事业单位和各高校体育资源,带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平稳发展,得到资源的共享与人力的优化。长株潭集中了全省91%以上的高等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是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巨大财富,应加以利用。
在社区体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老年人时间充裕、积极性高的特点,组织表演性的社区体育团体,聘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团体进行指导及训练,以形成较高水平的表演团体,可以承接一些诸如单位开业庆典之类的表演,在培养老年人体育成就感的同时也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4)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体育资源的调控与可持续发展中,逐渐形成能自我发展,并向社会贡献经济、社会价值的产业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为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长株潭体育资源开发应以实现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为开发目标、形成良性开发发展状态,实现长株潭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包括各种具体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长株潭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体育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作为整个战略阶段的重点;“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是中期战略阶段的重点;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则是远期战略阶段的重点。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体育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2C0223)。
参考文献:
[1] 胡国雄.“长、株、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
[2]刘可夫,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 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9-13.
关键词:社区医疗废水;处理措施;优化建议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作为配套社区服务设施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也在原有医疗体制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在我国95%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进行建设,伴随着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对于医疗污染重点之一的医疗废水的处理措施选择,已成为控制医疗废水污染环境的重点研究对象.[1]。
2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第一时间与社区人群接触的初级卫生保障服务部门,始终与社区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且相互影响,是整个卫生体系的基础,其本身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广泛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2]。
3医疗污水的产生及特征
一般医院医疗污水来自住院部、门诊室、实(化)验室、试剂室等.[3],根据《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对医院污水的解释为:医院污水指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该解释主要是针对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而言,但诠释了医疗污水的基本特征,只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医院,其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程度的不同,即病原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消毒剂、药剂以及化学试剂等多种化学物质的使用。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基础医疗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基础人群,服务内容包括预防、家庭式的治疗、康复以及日常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基础医疗保健.[2],由于服务对象及内容的制约,其医疗污水相比传统医院医疗废水有较大区别,相比而言患者人数不多且较为固定,疾病种类单一且简单。
总体来说,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污水水质具有一般医疗废水的特性,但污染物相对固定简单且处理量不大。
4医疗污水处理措施
结合医疗污水自身污染特征,目前国内主要采取的消毒方式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冷冻、辐射、紫外线和微波消毒法等,现阶段主要集中应用于实验室中,未产业规模化。化学法是使用各种化学药剂,利用与污水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以期达到对污水的消毒效果。目前国内常用的消毒工艺有液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法消毒等方法。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常用化学法进行具体论述比较。
4.1液氯消毒处理工艺
液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应用领域广泛,是国内迄今为止用于水处理消毒应用最为普遍的消毒剂。液氯消毒法是指将液氯汽化后通过加氯机投入水中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特点是成本低、工艺成熟、效果稳定可靠,设计经验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缺点是由于加氯法一般要求不少于30min的接触时间,因此接触池容积要求较大,增加投资费用。同时氯气是剧毒气体,存储氯气的钢瓶属高压容器,有运输、使用过程中存在潜在威胁,需按国家相关安全规定建设加氯间和液氯储罐库等;同时液氯消毒将生成有害的有机物废水,特别是含腐殖酸的水,能生成卤代烃(三卤甲烷,氯代烃等),存在对人体细胞组织破坏、致癌的危害。除此之外,液氯消毒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采用液氯法消毒,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病毒对氯化消毒产生较大的抗性.[4]。
4.2臭氧消毒处理工艺
臭氧是一种常温、常态、常压下无色,有腥臭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臭氧灭菌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无残留,杀菌广谱,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等。另外,臭氧对霉菌也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在臭氧的环境中5min,杀灭率可达到99%以上,消毒效果较好,细菌去除率为99.9%以上,亚硝酸盐类79.5%,类蛋白氨11.9%。
通过上述臭氧处理效果可知,臭氧消毒工艺以臭氧的强氧化性及O.3气体本身迅速弥漫,使灭菌无死角,该处理工艺更适合于专门接收SARS病人、SARS疑似病人的医院以及各种专业和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处理,其缺点是运行费用比传统使用的液氯消毒要昂贵.[5]。
4.3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ClO.2是带有浅绿色的黄色有毒气体,有刺激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属强氧化剂,其有效氯是氯的2.6倍。
ClO.2消毒属于氯消毒一种,但与传统液氯消毒存在较大差异。ClO.2是中性分子,水中的溶解度是氯的5~8倍,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以其强氧化作用,穿透细胞膜,渗入细菌细胞内,阻止细菌的合成代谢,使细菌死亡而达到消毒效果。相比氯消毒水中杂质产生要少得多,灭菌效果为氯气的10倍,次氯酸钠的2倍,抑制病毒的能力比氯高3倍,比臭氧高1.9倍,具有杀菌快,pH值范围广(6~10),不受水硬度和盐分影响,具有持续消毒能力等特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高效、广谱、安全环保的杀菌消毒剂,缺点是处理成本高,储运安全要求较高。
4.4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工艺
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是钠的次氯酸盐,属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分解生成次氯酸(漂白剂的有效成分)。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其中强氧化性是杀菌主要机理。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与细胞壁发生作用,因分子小且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其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高效的消毒效果。
目前国内次氯酸钠处理工艺主要区别在于次氯酸钠投放方式和设备的不同,分为人工和自动发生器,具体如下。
(1)人工投药优点在运行成本低,易操作,目前主要应用于患者少且水质简单的农村乡镇医院及社区卫生所等,缺点是人工操作添加消毒药剂,难以保证灭菌效果。
关键词 社区参与 政治参与 经济参与 文化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71
Study of Urba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ZHOU Yanyan, YANG Shijing
(School of Law,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Broa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ommunity.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Chengdu residen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in which the participation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ffairs better than the particip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conomic participation, is the main organization involved in participation; behavior compared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esidents community involvement higher willingness to appear out of synchroniz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conomical participation; cultural participation
当前,四川省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各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不断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的社区参与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常出现居民社区参与行为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从而制约了自身发展及其与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居民社区参与问题十分有必要,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揭示这一社会行动,从而提高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范围与层次,有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1 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采用多阶段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出3个区、6个社区的居民。调查于2015年1月3~7日进行,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41份,其中有效问卷631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6%、97.1%,达到既定的要求。对回收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录入和纠错工作,并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
在631名被调查者中,性别上,男性占59%、女性占41%;年龄上,青年(18~34岁)、中年(35~55岁)占绝大多数(91.1%),少年(18岁以下)、老年(55岁以上)则很少;受教育程度上,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技校、初中、小学及以下者的人数比率依次为31.1%、28.7%、23%、17%。
2 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
所谓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主体和客体,参加社区公共活动或事务,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行,维护自身权益,增进社区福利的行为和过程。本文主要从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社会事务参与四个方面,对其社区参与的行为与意愿进行考察。
2.1 社区参与行为
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首先表现在有无参与具体社区活动方面,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被调查者的各种社区参与行为都处于中等水平,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文化参与(55.1%)、经济参与(50.2%)、社会事务参与(45.8%)和政治参与(44.2%)。
在有社区参与行为者中,详细考察其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社会事务参与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参与方面,参与“选举”者的人数比率较高,超过70.5%;参与“社区居民大会”者的比率也超过三分之一;而参与“党的方针政策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宣传”、“发展党员活动”者的比率较低,均占14%左右。第二,经济参与方面,参与“社区企业经营”、“项目招标”、“土地征用”者的人数比率均超过四分之一;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征集”者的比率也超过五分之一;参与“房地产开发”、“社区集资”者的比率相对较低,均占14%左右。第三,文化参与方面,参与“节日庆典活动”者的人数比率较高,超过57%;参与“文娱活动组织”、“文艺节目公演”者的比率均占43.5%左右;参与“文体兴趣小组活动”者的比率相对稍低,不足30%。第四,社会事务参与方面,参与“医疗卫生活动”、“社会保障活动”者的人数比率较高,均占58.5%;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者的比率亦占近45%;参与“教育培训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活动”者的比率接近,均占32.5%左右;而参与“社区治安维护活动”者的比率相对较低,不足五分之一。
进一步了解居民社区参与的方式,调查结果(见表1)可知:政治参与方面,“组织参与”者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48%,比“两者结合”的高8.5%;“个人参与”者的比率较低,仅占13%。经济参与方面,“组织参与”者的比率较高,超过44%;“个人参与”、“两者结合”的比率相对稍低,均占28%左右。文化参与方面,“组织参与”者的比率最高,超过41%,比“两者结合”的高6%;“个人参与”者的比率相对稍低,不足23.5%。社会事务参与方面,“组织参与”、“两者结合”者的比率接近,均占39%左右;“个人参与”者的比率相对较低,占22%。
2.2 社区参与意愿
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主要体现在参与社区活动行为倾向的强度上,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政治参与意愿方面,“愿意”(包括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下同)参与社区活动者居多,人数比率占近67%;表示“一般”的也占近四分之一;而“不愿意”(包括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下同)者的比率很低,不足9%。经济参与方面,绝大多数人表示“愿意”,人数比率超过80%;表示“一般”的比率相对较低,不足17%;“不愿意”者的比率更低,不足4%。文化参与方面,“愿意”(包括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下同)参与者的人数比率较高,占近75%;其次是表示“一般”的,人数比率超过22%;“不愿意”者的比率非常低,不足3%。社会事务参与方面,绝大多数人“愿意”参与相关活动,人数比率占78%;表示“一般”的比率相对较低,不足14%;而“不愿意”者的比率更低,不足9%。
3 小结与思考
综合分析上文内容可以发现:第一,成都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总体情况不甚理想,曾参与社区活动者不足半数,参与程度不高,四种社区参与类型按参与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文化参与(55.1%)、经济参与(50.2%)、社会事务参与(45.8%)、政治参与(44.2%)。居民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有“节日庆典活动”、“选举”、“医疗卫生活动”、“社会保障活动”、“文娱活动组织”、“文艺节目公演”、“环境保护与治理”,可见其文化参与和社会事务参与度相对较高,而政治参与和经济参与度相对较低。居民社区参与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参与”和“组织与个人参与结合”,尤其是组织参与发挥了较大效力,而“个人参与”则有待于进一步提倡与加强。第二,成都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的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参与意愿较高,四种社区参与类型按参与意愿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经济参与、社会事务参与、文化参与、政治参与。可见,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并不一致,尚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居民的社区政治参与和经济参与。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初步考察了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基本情况,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受到经费、人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的范围不够广、样本量不够大、抽样方法不够规范,这些都影响到结论的科学性与普遍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
项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参与研究――以成都市为例”(项目编号14SB0047)
参考文献
[1] 梁金凤.广州市民社区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6-68.
关键词:城市化 城中村 改造模式 公众参与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和转型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城市化是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中村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城中村的存在,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脚步,制约了城市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对城中村改造的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1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需要
对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而言,城中村的存在导致作为城市宝贵资源的土地未能实现其效用、效益的良性循环,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很多城中村占据了城市比较优越的区位,但是在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区位条件差的城市地区。
1.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中村的改造不同于城市中的旧城改造,被认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宅基地、自留地以及工业用地,祖屋、新房、出租房,合法产权以及违章、违法建筑,形成复杂纷繁的土地、房屋关系;村民、集体、开发商以及全社会的利益,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
1.3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中村作为城市一类独特社区,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能够积极对待、扬长避短,加快促进其向社区居委会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城中村的社区建设,而且会大大促进整个城市的社区建设。
1.4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快城中村的改制和改造还是城中村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城中村以出租屋经济为支柱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缺乏后劲。城中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形式,即以股份制的方式促进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公司转变。
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还是从城中村自身发展来看,城中村目前的存在形式都有其严重弊端,如果不加以改造,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可以说城中村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2 城中村改造的常见模式
城中村改造要遵循合理的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村子具体的村民,分别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适合的策略方针。进行“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中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既要避免仅仅局限于房屋建筑形态的片面的改造模式,也要尽量将社会形态的改造融入其中。否则,虽然改造了“城中村”杂乱的建筑、混乱的环境,但“城中村”落后的社会形态、生活形态则可能依然如故,并且“城中村”存在的人员混杂、治安差、管理混乱的情况还将可能难以根本改观。对“城中村”的改造模式,由于各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也存在不同的改造模式。
2.1“城中村”自行改造模式
该模式要避免完全沿袭以前的出租经济模式,要通过建造单身公寓,然后分配给每户村民用于出租。要提倡建造商品房,限制并合理确定单身出租房的比例,这样有利于让拥有平等地位的商品房业主进入,从而有利于打破“城中村”的居住结构,有利于进行规范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尽快收回改造投资。在“城中村”建单身公寓,也要在设计上注意,利于将来可以将其改成套房出售掉。当然这些都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形势,并要与整个房地产政策相协调。尽管有专家可能认为建单身公寓经济回报高,但是如果全部建成单身公寓,当将来房屋出租市场萎缩时,不一定能保证长期稳定的收益。
2.2引入房地产商等外部力量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引入房地产商等外部力量的改造模式有助于减轻“城中村”改造的资金压力和管理理念的缺乏。虽然有人担心引入房地产商开发的办法可能导致容积率的提高,但我们认为这要分开来看。在一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好的地区,可以由房地产商开发,在合理利润的前提下,限制容积率。在一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敷、自身又无力开发的地区,可以采取由政府微利开发的方式,在核定各项成本、保证微利的基础上,由政府房屋建设部门进行开发,以避免过高的开发强度。
2.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实行整体搬迁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在根据城市规划需要实行整体搬迁的地区,采取货币和房屋补偿,就地或异地安置。但是,要注意在安置中使居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区中去。
改造“城中村”要有超前眼光。对以上这三种改造模式来说,都要做好统筹安排,既改造好“城中村”的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而且要使“城中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使改造有利于变革“城中村”的社会结构,而不是继续将“城中村”的初级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固定在‘‘城中村”的土地和房屋上,从而最终实现“城中村”与城市整体的完全融合。任何只顾眼前的改造思想和改造方式,都可能留下后遗症,给未来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3 城中村改造的创新与发展
如何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进行创新?鼓励公众参与城中村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树立起市场经济下的“公平自愿”原则,政府管理者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主体性地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政府应做到规划管理的适度放权和政务公开透明。
公众如何参与城中村的改造。笔者认为,由于居委会实质上是政府的一个基层组织,住宅合作社基本上又多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成立,自发性的组织又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们都不是公众参与过程中直接代表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所以为保障公众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有效参与,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
这就迫切需要政策和法律的保障。要尽快实行立法公开,拓宽社会公众的参与渠逍,确立公众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法律地位。要完善司法程序,切实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落实公众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实体性内容,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居民和谐共赢机制。
总之,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改造要有步骤、按计划、分阶段逐步实施。要在充分研究城中村的改造条件是否具备的情况下来决定优先改造对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逐步把市政、环卫、供电、供水、供气以及治安等纳入城市管理范畴,施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王劲.以有机更新的方式应对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规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1.02.
[2]郑静.论广州市城中村的形成、演变与改造对策[J].规划与观察.2000.01.
[3]赵美珠.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0.07.
[4]宋言奇.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J].经济研究与方略.2005.06.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品牌特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53-01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加大,这也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群众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们自我开发、自我参与和自我娱乐的社会性文化,它的建设可以满足社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可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构件的步伐。但目前部分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存在形式单一、缺少共建、人才匮乏、特色少和内容单调等问题,在总体水平上已与一些发达城市的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部门应结合各地区的特色,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以把文化建设推向新的。
一、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内容多样化
作为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综合体文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既涵盖传统文化又涵盖现代文化,既涵盖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涵盖物质文化的涵义,既涵盖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涵盖外来文化的新内容。讴歌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接纳包容新时代新的文化元素,这是新时期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总体要求。社区群众文化同时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成为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社会文化。但从目前来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少吸引力;符合社区群众生活特点、适合社区群众欣赏水平的文化产品匮乏,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因此,当前应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内容多样化。一是办好节庆文化。随着物质生活不断的改善,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纯观赏型向观赏型与参与型转变。要紧紧把握节庆文化活动契机,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社区群众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施展才艺、健身强体、表现自我提供载体和平台,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提升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站服务基层职能。社区文化站是社区文化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带动和整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龙头,在社区居民文化中具有宣传教育、团结凝聚、文化继承、审美娱乐和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功能。
二、在形式上寓教于乐,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形式品牌化
社区群众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艺、社区体育等不同文化形式。社区群众文化只有寓教于乐,寓服务于乐,使其有更生动的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能使文化活动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用形象生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各社区群众的情感需求及精神需求是社区群众文化最直接的目的。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使得他们觉得工作越来越紧张,随之而来的精神压力也变得更大。而社区群众文化的出现,恰恰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度,这样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但从目前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活动群体较为单一,给人们造成一种社区文化以中老年人和退休人员为主的误解。另外,多数文化活动目的单一,以简单娱乐和健身为目的,偏重形式,而忽视社区文化工作的潜在效果。
三、在特色上挖掘培育,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品牌特色化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石,特色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由于各社区地域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的出现。此外,古代与现代、民族与民族、本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会出现新型的文化特色;同时,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文化也不断得以更新,从而在社区中新的文化形式和组织不断出现。寻找社区的特色,培养出有特色、有个性的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目标。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缺乏魅力。城市的特色来自于城市的文化,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本。但从目前看,社区群众文化特色不足,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当前应在特色上挖掘培育,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品牌特色化。
四、在资源上整合共享,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社会化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也成为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新理念。社会化是指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及个人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来。而由于社区文化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和交融性等基本特征,以及资源的整合、共享的基本原则,所以也就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社会化,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起健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从目前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还缺少资源上的整合共享,在鼓励社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上,还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建局面。因此,当前应在资源上实现整合共享,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社会化。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一方面,要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深入到群众中宣传,调动居民的参加的积极性,加快社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要构建和健全社区文化的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灵活的、高效的、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制度、评估标准等规定。二是构建资源整合、共享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所谓社会化运作是指基于社区的文化设施和人员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不仅社区文化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而且群众也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
五、在产业化上双轮驱动,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产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成文化逐步面向市场的新理念。文化不仅是一大产业,而且属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地位日益重要,不断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而它的发展水平则成为了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群众文化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从目前看,社区群众文化产业化层次低、总量少、规模小,难以适应开放开发要求。因此,当前应在产业化上双轮驱动,实现社区群众文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产业能直接提升城市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品位。
六、在人才上培养扶持,实现社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化
群众文化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群众文化人才队伍,才能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此,稳定的、高素质的、优秀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也就成为了群众文化建设所依靠的根本力量。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实现“人才兴文”这一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条件出发,加快实行“人才兴文”的战略,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文化的队伍,发展一批社区民间文艺团体和具备农村、企业业余文化的队伍,加快扶持一批文化志愿者、社区文化积极分子。但从目前看,社区群众文化缺乏原创,人才匮乏,需要培养和挖掘。因此,当前应在人才上培养扶持,实现社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实施“人才兴文”的战略,把文化人才队伍纳入人才富民强桂战略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而在文化部门和群众文化社团以及文化产业生产单位中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便为文化人才的个性创造和艺术流派的出现提供正确、宽松、和谐的环境,用感情留人,用机制激励人,培养和形成一支具备高素质、和谐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十分珍惜现有的群众文化人才资源,对有一技之长的群众文化人才,政府应尽量安排他们在各级文化单位、文化站就业,对社区业余文艺骨干尽可能安排在镇或村办企业工作,也可以组织他们从事第三产业。要保护好民间文化艺人,对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文艺工作者,要妥善解决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老有所养。
七、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部分应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地方独有的特色,发展有代表性的精品文化工程,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