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老的文化底蕴

古老的文化底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1篇

2、东栅: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成为江南古镇中的佼佼者,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

3、老邮局的造访率最高,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古老的邮局。从清光绪年间开办,至今仍在营业,并且依旧按照旧时的通邮方式,进行通信往来。可以在这里写一张明信片或者寄一封信,盖上乌镇的邮戳,投入邮筒。

4、宏源泰染坊:是一个始创于宋元年间的染坊,现已改造成为乌镇的一个旅游景点,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2篇

关于“耍孩儿”,民间流传着这样古老的传说:一说唐明皇有一子终日啼哭不止,屡医不治,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太子听后破啼为笑,明皇大喜,遂赐曲名为“耍孩儿”;一说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出关后看到黄沙遍地、触目荒凉的山川,怀念起亲人,不禁悲从中来,咳声不已,琵琶弦上弹出了一种腔调。当地群众为纪念昭君,遂将这种腔调取名为“耍孩儿”……而戏曲工作者根据“耍孩儿”的词曲结构、音乐特色、唱腔唱法等,则认为它系元曲“般涉调・耍孩儿”的遗响。虽然至今仍拿不出有力的史料加以论证,但据应县北楼口关王庙戏台题壁记载:“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由此可知,耍孩儿的形成时间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时期。

“耍孩儿”以其婉转流畅的“咳咳腔”、独特的剧目和独特的表演艺术而日益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咸丰五年(1855年),晋北严重荒旱,大批农民到“口外”谋生,耍孩儿戏也随之流布到内蒙以致更远的地方。虽然生活很苦,虽然求生不易,但都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喜爱,对它的精神依托。也许人们从这熟悉的乡音中汲取了力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大约在清末光绪年间,“耍孩儿”的艺术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班社兴盛,剧目逐渐增多,至多时有传统剧目4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有30多出,其中《对联珠》、《金木鱼》、《三孝牌》、《狮子洞》、和《白马关》等戏,在群众中影响颇深,老辈人不无自豪地津津乐道:“耍孩儿”有“七十二调”,调调都别有韵味。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后,“耍孩儿”这一古老的剧种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足以说明其艺术生命力之顽强。而这顽强,源于其与其他古老剧种的绝不雷同、反映晋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独门功夫”;源于其独一无二的后嗓发声方法、小旦的挖步(脚尖点地往后挖去)、独树一帜的文武场伴奏方法等。提起“耍孩儿”,有这样几个艺名必须提及:“飞罗面”、“小飞罗面”、“小小飞罗面”……在他们身上,浓缩了几代“耍孩儿人”执著坚守、艰辛奋斗的历程。当然,在耍孩儿的发展史上,应该记住的名字还很多很多……1992年,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参加了文化部调演,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并荣获“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3篇

扬州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她的文化底蕴,而是她的现代气息,汽车站颇具点现代气息,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城市的文明,干净,和谐。在乘公交途中,我惊奇的发现了一段路旁的人行道很大一部分被一些小摊给占了,我对旁边的同学说,“这有点不适合扬州吧,城管还管不管?”,我觉得同学说的有道理,“这些人都是没工作的,没办法,这样做也是没办法,政府能忍心?”是的,不仅对于扬州,对于其他一些城市也是一样,这丝毫没有影响扬州的气质。

要是说,扬州没有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就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了,扬州的那种“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城建方式,让人称赞不已。第一,古城区的保护修缮的好,这样做,对得起祖宗的留给扬州一笔文化财富,对得起子孙后代享受熏陶的要求,比方说,文昌阁,石塔寺的保护,这些并没有给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通过这样的“古典和现代”保护,增添了她的城市魅力,气质,进而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相比于那些只顾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化保护,是何等的明智。在东西方向的公交车上,古城区,新区,都布置很好,扬州这种做法值得思考思考。

顾坚的《元红》描写的那种繁华,古老,一点都不失真,在双博馆,广陵潮的汹涌澎湃足以见证她的苍桑与亘古,古代国际化的大都市,装在一个博物馆里,时间的匆匆,那些文物是来不及去仔细分析的,匆匆浏览,足以花你好长时间,我对旁边的同学说“在扬州这样城市里上学,不错啊”,我想我和在扬州上学的同学也许都是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不管说我同学在扬州呆三年,还是我在扬州停留一天,但是我们都在这城市留一下我们的脚印,足矣!

也许这一次没时间去瘦西湖,大明寺,二十四桥,也许算是一种遗憾。但是能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不虚此行!

南京篇

到南京已是晚上,在火车站前面看南京,感觉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感觉,灯红酒绿。足见城市魅力。

早上醒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给这趟旅行增添了一些活力,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走在玄武湖边,一点感觉不到这个城市的喧闹,而是现代文明与生态和谐的统一,南京,真的很有底气,路边的那些梧桐,足现六朝古都的神韵。南京,生活的节奏正的很快,从行人的走路,从公交,地铁的速度,一切都很快。

走进的东南大学,来给我的是一种严谨从实的学风,典雅古老的建筑风格,朴实从容的优秀学生,走进这所大学,一下子觉得自己渺小许多,可是这是多余的,没有人觉得你渺小,他们的教授骑得依然是破旧的自行车,那些学生依然是朴实的穿着,他们学生看上去都很忙,相比,我们是都么的浮躁。东大,真是不虚此行。匆匆的过客,却收获了很多,勉励自己,踏踏实实,只要心在,梦在!

一路步行,感觉着这个城市的多样性,有当街乞讨,卖唱求生的年轻人,有大声叫卖的生意人,有皮包领带的白领族,匆匆走路的行人,在路边打盹的摆摊老头。在夫子庙,可以想像当年的繁华,但我无缘感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听不到商女犹唱花的声音。江南贡院,作为古代最大的科举考试试场,想想明代的八股取士,还是有点伤感的。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4篇

有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颜色。如果看到了这个城市的面孔,就能看到整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提起北京,就能让人想到灰色的老胡同和青砖堆砌的四合院,凸显看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派;想到青岛,就能让人心中勾勒出一幅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画面,倾诉着这个海滨城市的美丽与繁华。我似乎从未如此认真深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了许多年的城市――这个被人们称为“泉城”的地方,原来是如此多姿多彩。

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颜色的济南向世人呈现着她的耀眼、闪亮。在济南,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那细细流淌的泉水。或汩汩奔腾,或涓涓细流;或清澈透底,或碧波荡漾。整个济南仿佛是透明的。那倒映在水面上的古老建筑,伴着微风,折射着天空的颜色,显得更加栩栩如生。晴天芙蓉街尖顶白墙的教堂的倒影,傍晚时分倒映在五龙潭湖面上昏黄色的亭台,让人不禁怀疑: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如果你以为济南仅仅是一座古城,那你就错了。泉城济南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也有时尚动感的一面。宽阔的经十路上,以奥体中心为代表的错落有致的钢筋水泥建筑比比皆是:繁华的经四路上,座座高档的商业购物中心更是鳞次栉比。而这只体现了济南现代化的一部分。古城济南正越来越多地注入时尚新鲜的元素。置身于泉城,仿佛来到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泉城济南,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灵性的地方,处处都充斥着五彩斑斓的景象。那一盏盏色彩缤纷的灯笼,一块块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将济南这个“天下泉城”的古老与现代展示得天衣无缝,让人时而感叹她古老的情怀,时而赞誉她的时尚现代,深深地眷恋着这片热情的土地。

刚被水面的倒影弄得分不清真假,又看到那古老的关帝庙,在红砖绿瓦间昭示着泉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气息。那片片红瓦,记载着济南这座古城的一段段历史,那青色的石砖,见证着济南的古往今来。再看那水面上古香古色的画舫,红色的船身映衬着灰色的房檐。若在夜晚的时间登上一艘画舫,畅游在众泉水汇集而成的护城河上,欣赏着沿途的景色,更让人流连忘返。泉城好像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个穿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社火;文化

一、前言

静升,古称“旌善”,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之东,其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凭借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于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榜首,除却其备受关注的民居建筑“王家大院”和资寿寺外,专属于它的民情风俗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其中历史悠久、古老淳朴的静升社火就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静升社火的历史及特点

“社火”,是指古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鼓乐、杂戏等之类的活动。在今天,它专指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静升镇一带的社火活动被当地人叫做“闹热闹”。从前,静升镇“闹热闹”的主办机构叫作“火星会”,它是历史上当地群众自发自治的民间文化团体,因为主祀之神是火星娘娘,便由此得名为“火星会”。

静升社火有着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第一,表演机构固定,纪律严明。火星会是静升社火表演的主办机构,它的会规明确又严格,同时,组织性、纪律性也是一般民间群众团体所难达到的。在火星会中,上到纠首下到一般会员都是自觉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经济补助,每年闹热闹的三天,无论有什么理由都不能耽误表演,否则责罚严厉。

第二,表演时间固定。静升社火表演时间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到二十七,共历时三天。前两天的社火表演是在本村进行,而第三天是正日子,这一天邻近各个村的火星会、同乐会、自乐班等就都会应邀齐聚静升村五里长街进行盛大的表演。

第三,表演节目多样。静升社火表演这一仪式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但它的表演节目独具特色。“踩高跷”、“背棍”表演,精彩纷呈,欢乐尽现其中。此外还有“推车”、“旱船”、“竹马”、“跑驴”、“独龙杆”等等表演,它们都是扭着秧歌,步伐瞬息多变,表演风情万种。抬阁、颠阁是静升“闹热闹”的压轴表演,只见一张大方桌上铁棍撑起了二到三名化了妆的窈窕,她们组成一组组戏剧人物。桌上压坐着几名儿童,并在桌下放置着石磨盘,以使重心下降。八名壮汉伴随音乐的旋律抬着颠起舞步,恍如空中舞台,又如云中仙子。种种这些节目都伴随着乐队,只听擂打震天,庞大的热闹队伍,常常超过上千人。

三、静升社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静升社火的现状。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在我们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文化变迁推动着社火的不断改进,其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且其中不免还掺杂了一些主流意识和大众文化。近些年来,社火活动更加贴近老百姓,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如镇政府每年会为社火活动拨专款,置道具、服装、器乐等等,并且还有专门人员对其负责。

其中,传统社火活动项目“独龙杆”节目更是被选入了1986年由国家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舞蹈・山西卷》中。“静升民间独龙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盛行了130余年,起初它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的演变为了具有戏剧性的民间表演,如今它是静升古镇传统社火活动表演节目之最,主要作品有《七品芝麻官》等。此外,有“空中舞台”之称的抬阁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节目都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二)静升社火存在问题。民间社火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集众多的民俗事象和民间文化艺术于一体,这一行为文化可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静升社火现状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关注度减少。近些年来,人们的消遣方式逐渐的增多,闲暇时都将时间大量用于了跳舞、打太极拳、打麻将、打扑克等娱乐活动。并且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现代电视、网络、图像的高速发展,家家户户都借之来关注国内外的最新消息,欣赏大量的文艺节目,了解和接纳当代流行文化。同时,那些垃圾文化也随之进入他们的视野,因此也就使群众们对于社火表演的参与度、关注度逐渐减少。

2、表演水平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里拥有的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虽然,近些年静升镇经济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还是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濒临在被淘汰的边缘上。民间社火的数量在一年年的减少,并且这些表演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蕴含其中的文化意味也都在逐渐下降和淡化。

3、演员出现断层。社火表演较其他的表演形式而言具有一些特殊性,年轻人认为它既具有危险性又有些丢面子,比如其中存在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翻跟头、劈叉、抬杆等,另外跑旱船、扭秧歌等搞笑节目中也有一些小丑角色,故而现在愿意去学习的年轻人逐渐在减少。正是他们缺乏社火表演的热情和兴趣,又没有表演传统的学习和继承,使得这些“绝活”趋于失传,社会火表演的演员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四、对静升社火的几点建议

(一)应打造专属品牌。静升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文化之乡”拥有着百姓喜闻乐见的独龙杆、抬阁、背棍、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等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20余种。据考证,从古至今,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上街表演,再加上当地世代延续的民俗风情,使得这块古老的土地成为了历史文化涵盖面甚广的重镇,故县委县政府、镇政府应加大对其各方面的开发与保护力度,把其富有特色的民情风俗作为文化品牌加以开发。

(二)应努力开拓创新。静升社火来源于民间,主要进行街头表演,这就不免稍显松散。而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演出市场要求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可以考虑将其中的一些表演形式如背棍、独龙杆等搬上舞台,并对其多加改进以提高表演的艺术水平。同时静升镇的社火表演单单只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进行,如若将其表演场所、表演时间扩展增加的话,也将会有不错的运作市场,进而为静升旅游景点的文化作宣传并促进静升镇经济的发展。

(三)应注重文化传承。近些年来,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民间艺人钟情于民间的社火表演,但是随着这些老艺人的陆续谢世,就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应加大对老艺人的关注度,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老艺人进行登记、保护并发放一定的经费及进行奖励。此外,还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其进行专项文章和书籍的编纂,以及对社火表演声像资料的剪辑、整理、搜集,有效的挖掘、利用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

五、结语

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并不能仅仅着眼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具有导向性的意义。静升社火的表演,能够折射出人民大众的民间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一步步冲击下,它却处在消失的边界线上。面对此情况,我们应加大对其的关注和保护,以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繁荣和发展。(作者单位: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基金项目:民族大学研究生2013级高水平人才班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金钉,王儒杰,张百仟:《静升史海钩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6篇

1、北京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表面上它是现代大都会,但是内心却有抹不去的古朴和怀旧。逛逛胡同,尝尝涮肉店美味,体验真正的老北京味道。

2、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雅典、罗马、开罗),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时尚的现代化大都市。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作为中国着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这里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价值珍贵驰誉中外。最出名莫过于兵马俑、丰镐都城、秦咸阳宫了,当然还有着名的华山!

3、苏州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典雅秀丽且有“甲江南”的苏州园林,“东方威尼斯”的小桥流水环绕姑苏城内,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4、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一年接待几千万游客,旅游收入上百亿。所以很多人说它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生活节奏保持在一个极为人性化的速度上。当然,这个悠闲的城市,除了文化底蕴深厚,生活节奏慢,周边还有很多好玩的景点。

5、洛阳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7篇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地名洋化利弊谈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

古老的文化底蕴范文第8篇

开县县城的汉丰镇位于开县中部,在东河、南河交汇处,它北枕盛山,南凭瑞贤、毗卢,东临迎仙。东经为108°25,北玮为31°11,海拔约为176米,是开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上,开县曾有帅乡举子之乡和金开县的美誉。

虽然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许多事我已淡忘,但总有一些记忆难以抹去,总有一些情绪难以释怀。

2007年11月15日的下午,

“轰……”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旧城的主体区域内的4。3万平方米的13幢楼房在3。5秒钟内全部应声倒塌,这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城市,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被炸成了一片废墟,随即成为了我们所有开县人一段难忘的回忆。

记得那天的爆破,开县老城,万人瞩目,来自全县上万群众打着雨伞默默的站在绵绵的细雨中以深情的目光与老城告别,雨,陆陆续续的打着群众撑开的伞,天空中的眼不觉的与人们的眼一样的红,好像它也对这千年的古城感到无限的感伤。

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无法挽留,就让它成为回忆吧!相信在不久之后的滨湖开县一定比那逝去的千年古城更加美丽,更加迷人,当我再次带着旧时的回忆来到滨湖时,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观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