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联动机制

校园联动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1篇

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依靠教育教学质量支撑的,研究和选择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是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抓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质量检测统考或抽考、教师培训等三项工作联动起来,建立“赛考培”联动机制,并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实施方式策略;夯实教学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策略;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实施创新策略。

关键词:

“赛考培”联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近年来,各地中职学校都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各学校常见的做法是: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开展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的统考或抽考,开展教师培训。中职学校应将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质量检测统考(抽考)、教师培训三者联动起来,建立“赛考培”联动机制。

一、研究意义

(一)中职学校抓“赛考培”及其联动就是抓教学管理

学生技能大赛工作涉及组织安排和管理策划,也涉及选拔训练、内容设备、教师激励等;学生统考或抽考工作,不仅涉及组织安排,还延伸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师培训,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检测等,这都是教学管理。因此,抓好“赛考培”三者联动是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二)研究并实施教学管理有效策略能和谐校园氛围、形成合力

如果管理者强加给被管理者条条框框,被管理者自然不愿接受或被动接受,容易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严格地说,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规范教学活动,并达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管理意图和目标的执行者、实施者,学生是体现者。因此,教学管理既要注重科学性,也要注重人文性。中职学校“赛考培”三者联动揭示的是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研究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就是要研究使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制定最好的激励制度和机制,使教师在开展“赛考培”三项工作中体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图和目标,主动执行,同时高标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用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去影响学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训,充分发挥潜能,挑战自我,赢得成绩,成就自我。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将教学管理的意图和目标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合,改变了过去管理者唱独角戏的尴尬,也使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更加和谐。

(三)研究并实施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有助于校企合作,使中职学校办学始终扎根于地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土壤中

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最核心的任务是根据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赛、省赛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应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修订、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提高教师教学技艺和专业技术技能。这些工作不能在校内闭门造车,而应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来实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既要注重“赛考培”与当时当地行业接轨,也要注重随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具备前瞻性,校企合作能带给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丰富的“营养”。

二、研究方法

(一)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

先将组织学生技能大赛或训练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整理罗列出来,再分别将组织准备统考或抽考和开展教师培训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整理罗列出来,通过比较、提炼、筛选,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作为抓“赛考培”工作的重点内容,构建“赛考培”联动机制。

(二)遴选常规的教学管理策略

通过“赛考培”联动,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将常规的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进行整理遴选,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提炼以及调研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测评等,保留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进一步规范。

(三)围绕职业教育特点和任务,创新教学管理策略

通过“赛考培”联动,中职学校围绕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从教学管理的宏观到微观,从引导到过程到结果以及资源、人力配置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通过实践验证、修改完善,形成新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

三、构建“赛考培”联动机制

“赛考培”联动就是在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研究行业、掌握课标,提高教学技艺和专业技能;实质上就是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技艺等,通过提升教师水平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促进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水平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好“赛考培”联动机制,就是要使“赛考培”在动态变化中产生联动,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联动提高、联动完善的有效机制。中职教学管理不是死板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抓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抓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就是抓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抓教师培训就是抓教学质量管理。因此,运用好“赛考培”联动机制,是中职教学管理真正的抓手。

四、选择中职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实施方式策略

1.改课后管理为课前管理

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再要求改正、弥补。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实训、作业批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与评估,这就是课后管理。课后管理虽然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费时耗力,多数教师被动接受,有抵触情绪,不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效果不佳。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我们可以借抓学生技能大赛、抓统考抽考工作,让教师充分讨论和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研组内充分酝酿、探究,统一意见形成较好方案后实施教学。课前管理是激励管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激发教师潜能。

2.改单一的行政管理为全员参与的集体管理

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通常就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的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行政管理,或者说是管理者“唱独角戏”的管理。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将教学质量目标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抛给大家,引导大家通过讨论、探究来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也就是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至教研组,让大家共同参与,集体管理,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3.改批评惩罚式管理为奖励激励式管理

只要提到教学管理,常常就是找问题、找差距、批评人,教师往往不理解,也不易接受,效果也差。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学校可以围绕解决三者联动的核心问题和学生技能大赛的成绩、统考(抽考)的成绩以及教师培训学习后教学能力提升等设立一系列奖励方案,使教师在参与“赛考培”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获奖,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成功感。

(二)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夯实教学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策略

1.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形成制度、形成规范,应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分别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艺和专业技术技能。首先是依托行业企业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采用所有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锻炼、派教师参加行业协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和技术示范指导、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深度校企合作等措施来实现。然后依托学校优势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艺,采用引导师傅型教师在学校氛围下自主学习、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开展“五课”教研常态化、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赛课等措施来实现。现有教师的培训是中职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规范。其次是招收或引进专业骨干教师。招收和引进教师是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工作中要注重招收和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

2.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

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是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教学文件包含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开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方案等。目前,乐山市制定下发了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公共文化课课程标准,中职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就我校而言,在几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有统一标准的按照市里的标准执行,其余的按照学校标准执行;此外,还制定了各专业实训教学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学籍管理规范、学生考试考核及毕业要求规范、教师教学检查考核细则、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抓好这些教学文件的制定、修订和执行,就是中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最基本的规范。

3.以课程标准进课堂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教学过程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标准进课堂。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训以及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等不能因为授课教师的不同而改变,应要求和督促所有教师按标上课,让课程标准真正进课堂是缩小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差异的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教学过程管理还包含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训教学、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情况等,但是这些都应该围绕课程标准进课堂来开展。

(三)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实施创新策略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和行业、面向未来的大众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目标是培养产业和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深层次的目标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把自然人培养成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职业素养,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能适应自身生存和职业发展的社会职业人。因此,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必须在面向未来和研究行业的基础上进行。

1.中职教学管理的机制创新

中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在机制上做文章,要在研究产业行业发展,融入产业办学,服务产业办学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中职教学管理改革与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变化联动的机制。各学校要在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同时,建立骨干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室或者叫专业委员会工作室,聘请行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加,定期开展研究,从而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这样的机制运行下,使中职学校与产业行业的捆绑越来越紧密,对产业行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对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2.课程标准动态完善与创新

课程标准动态完善与创新是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形成联动机制后,行业需求的不断升级变化,就不断促使中职学校动态地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既要满足现实需要,也要考虑行业发展后的需要,使课程标准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先进性。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修订与创新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于涉及面广和受一些时效因素的局限,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易操作又权威统一的评价体系。因此,修订与创新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中职教学管理创新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地域特点,又要考虑当时当地职业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和社会责任。具体地说,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每年全市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成绩情况;二是学校各专业对应的市内外相同行业企业的认可和评价情况;三是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情况(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或学生巩固率来体现);四是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抽考、寻访、调查调研、检查评估等方面的认可和评价情况;五是同类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认定和评价情况;六是市内外中职学校之间和市县内初中学校的评价情况;七是中职学校自身的考核评价情况。

4.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改革与创新

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各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和技能训练,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今后技能大赛的改革与创新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要不断向行业靠拢,可以在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二是技能大赛的形式、内容和标准要不断向省赛和国赛靠拢;三是技能大赛要始终围绕全市统一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进行。这样才切合本市中职教学改革实际,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试行,对促进各中职学校开齐开足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该坚持。但是,目前题库题量较小,还不能完全促进课程标准进课堂,还有个别教师存在不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只让学生背题库来应付考试的情况。因此,应该将现在的题库增量3至4倍,覆盖课程标准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防止教师走捷径。或者取消题库,寻找市外第三方出题,并严格将范围控制在课程标准以内,控制难度,扩大知识覆盖面。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提高检测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大章 单位:四川省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0(19):165-16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1.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机制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应有师范特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显现出重要的地位与功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机制是一项多因素、多维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既要突显出师范特质,同时也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向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过渡,校园文化建设随之也要体现出应用型特征。探索合理、协调的校园文化机制,是加强和推进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构建师范院校文化机制,使之走向良性发展态势,同时,也可以推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更好促进师范院校的综合性转型发展。

一、加强领导小组建设,形成科学联动机制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校园精神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构建校园文化机制的过程中,要使校园文化显现出师范特质,体现师范院校人文精神。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各级部门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参与,学工部团委为核心管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严格监督,制定相关制度政策。

二、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成合理资源匹配

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凝聚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实践心血。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内容都应该有自身的特色,树立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就是体现出师范性。学校中各类社团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科技活动的大力开展,形成一股“师范”文化,调动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术思维和提升素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将师德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创造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促进师范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建立全程督导,形成健全组织制度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相互发生作用的系统工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需要全程督导,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保障制度。为了使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全程督导。学校应设立相应的督导机构,定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展开检查,并作出适当调整。在开展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要遵循师范特征,把师范技能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决定着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如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优秀社团文化活动评选方案》等,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方向上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科学、良性方向发展。

四、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形成完善保障体制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开发利用各项人力和物力资源,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师范院校应加大对活动经费的投入,确保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师范特色,将培养合格教师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第一,在人力和物质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第二,在各项资源的分配方面,协调资源最大化利用,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第三,学校要提供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机会,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直接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让广大师生员工感受师范大学的文化内涵。如河北师范大学的“孔子行教塑像”、安徽师范大学的“陶行知塑像”、华东师范大学的“塑像”等。总之,建设师范院校校园文化,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合理有序的运行机制,才能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始终围绕着教师教育特色展开,传承师范院校传统的文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王微.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9).

[3]袁向荣.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人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一)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

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通过分析与总结,文章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二)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三)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一)国家层面

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但是,相对地,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二)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高校大学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利,各高校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三)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四)受众层面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少数民族;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优秀代表,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言语沟通等不同,已经逐渐成为高职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的稳定、民族矛盾的协调。如何在新时期和新媒体时代有效教育、引导、管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1.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较强,容易受到不正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渗透和利用

由于长期受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意识到自己是本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并跟传统宗教联系在一起。特别到了不同传统文化的地域后,这种表现更强,不仅自己热爱、尊重本民族,而且要求别人也要尊重。顺则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则易产生消极对抗、自卑的情绪。

1.2少数民族大学生小团体意识较强,和其他普通大学生融合较慢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独特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而的原生环境中,他们己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活习俗,他们进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难以在较短时间融入到全新的大学集体生活,进而经常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他们甚至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多数以高年级学生代表召集,多数汉族学生也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团体圈子中,使得交际圈子小,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接触不多。

1.3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和汉语水平较弱,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新疆等地民、汉教育质量差距很大,三十年来,包括实施双语教育的最近十年,这种差距没有根本的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语言,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自己的母语,到大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全部是汉语的,虽然有一年预科可以学习汉语,但到专业课阶段,还是有很多词汇我们根本听不懂,预科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的语言问题。

1.4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特殊照顾”心理,依赖性比普通大学生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增大,各个高校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上都采取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要有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点,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其中不乏对特殊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政策,如加分、降低标准、奖助学金倾斜等。更有甚者,少数民族学生希望学校在成绩核算、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

1.5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途径较多,还没有形成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由于这些学生的加入,使内地大学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每个学校根据其学校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都有其自己的经验,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

2.高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应对方法

2.1进行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防止不正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渗透

每个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1)坚持用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宗教,认识宗教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各个高校对无神论教育要有足够的重视,需要举行一些以科学无神论教育为主题的校内调研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校内优质课评比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促进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育效落实。(3)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抵御非法宗教向学校渗透。信息时代,“微”力无边。高校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建立目己的官方微博,创立公共微信账号,大量转载相关的视频和文章,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正面的观点,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4)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先入为主做好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进校初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自立自强自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养成教育等,并进行监督检查。

2.2开展带有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的参加,加快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融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歌善舞,参加文娱活动非常积极,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上寻找支点,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其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框架中专门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校园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真正体现出文化建设的内涵,调动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纳的意识,激发各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2.3加强汉语教学和就业引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首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有关,正如滕星教授所言:“语言更深层的影响是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高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其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引导,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专业基础薄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很多单位,特别是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单位还是非常愿意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促使学生去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2.4重点关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淡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照顾心理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要重点关爱,第一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的情况。第二可以积极开展学业援助。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底子较差的情况,学校要在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方而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加强主干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课程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要严格执行学校纪律,要以法律纪律教育为抓手,结合特殊时期教育和常规管理,发挥常规管理中校规校纪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少数民族学生违反校级校规以后不能放宽处理尺度,做到同汉族学生一样。同时在管理中要善于抓特殊时期、抓特殊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5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管理的研究和交流,建立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

2.5.1建立联动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的大量增加,地方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政府需要多次组织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建立起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

2.5.2搭建共同教育平台

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法制意识,民族宗教部门领导每年参加高校组织的民族年系列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司法部门安排法律工作者经常到校向少数民族学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卫生部门落实人员到校宣传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复合式管理,实现“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建设目标,即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的建设者和促进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国家职教思想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和守护者,为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滕星,王铁志.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73.

[2]王斌,彭松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5).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工作 创新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10-02

一、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立足行业、全心服务、全程指导、科学发展”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构筑全员化、全程化就业工作格局

一是“以生为本”,就业工作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根本,引导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质量立校”,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三是“立足行业”,就是根据学校学科特点,重点围绕专业优势,坚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四是“全心服务”,建立健全学校主导、党政齐抓共管、系(部)主体、全校教职员工合力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氛围;五是“全程指导”,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六是“科学发展”,对当前就业形势科学研判,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思路,实现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此,全面构筑“学校主导、部门统筹、系(部)主体、学生主动、家庭支持”的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全程落实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创新就业工作载体与方法,注重就业工作“三个结合”

(一)注重“招生、培养、就业”相结合,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有效预警

“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杠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招生计划。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完善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准就业方向。

(二)注重“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毕业教育是一种感恩教育,母校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主阵地,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心怀感恩,反哺母校”是每位莘莘学子怀揣的情节;就业教育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价值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重点强调学生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面试技巧、就业途径的掌握和实践;思政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育人是千秋之业,应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毕业和就业之中。

(三)注重“校园市场、网络平台、行业资源”相结合,积极培育就业市场

一是“走出去”,一方面通过走访重点用人单位,回访优秀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请进来”,大力邀请优质用人单位来院参加“大型校园双选会”和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培育校园市场;三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丰富就业指导方法;四是密切加强与省政府劳动力促进会、省市两级人才以及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全面实施就业工作“五个促进”

(一)有力保障促就业,落实“四到位”,全面创造就业工作有利条件和浓厚氛围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设置,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学校领导联系各系、系领导联系各专业、毕业班辅导员联系各班级的就业工作三级联动机制,以纵向联动,将学校领导、各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全员参与,全程落实。其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依据国家、省市就业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系列就业工作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提供力量支撑和人才保障。”[2]第四,加大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全心服务促就业,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1.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成立信息收集团队,由招生就业处具体工作人员、系负责就业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学生信息员组成。同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设置了信息部,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二是依托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共享企业需求信息;三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四是举办和参加网上供需会;五是通过信息员、就业QQ群、短信、电话、公告栏等多手段、多渠道传递信息,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2.积极做好困难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对毕业生的帮扶政策,使毕业生广泛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制订具体帮扶措施。

(三)创新创业促就业,全方位提供扶持与服务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研室。

2.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三结合”,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开设《创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加强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经常性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3.整合资源,多渠道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四)全程指导促就业,打造“四个结合”“五位一体”的全程化、专业化就业指导体系

1.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相结合,优化就业指导平台。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以小组讨论与课程作业相结合的考查方式为考核方式,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成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理论教学的实践拓展。”[3]为使就业指导课理论教学更具实践性,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着力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开展“回访优秀毕业生”活动,联系往届优秀毕业生,建立“优秀毕业生信息库”,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在校生座谈经验或播放工作现场录像介绍,提高在校生的就业意识和求职技巧。

3.校内教师与社会专家相结合,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开展就业指导课讲课比赛和经验交流会,备课,开发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

4.课堂教学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实施就业咨询服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4]通过SWOT分析和职业测评,提供就业心理咨询、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辅导、就业技巧讲授等方面的就业咨询准备,强化个性化教育。

(五)科学管理促就业,以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为工作载体,全力推动就业工作

一方面,通过网络、校园广播、通告栏和专题会议宣讲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与具体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就业政策,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关注毕业生就业状况,招生就业处每月进行一次就业数据统计,并定期公布统计结果,实施过程管理和督查,推动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一个思想、注重三个结合、实施五个促进”的就业工作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定能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史贞军,闫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2]步珏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20.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就业 互动机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结构域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没能相应调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更多的是以学科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而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求,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的培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的互动,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是各高校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近几年坚持以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为牵引,着力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互动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效果。

一、研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互动机制。

为了研究人才市场的变化,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学校自主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就业市场管理、毕业生信息管理、签约过程管理等大量信息,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可分析学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架起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桥梁。借助该信息系统学校建立了就业监控预警机制,开创了教学改革与就业互动新局面。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借助软件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研讨,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学成果。

1.借助互动机制,开展传统专业改造,突出行业特色,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1)开展双专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借助该系统提供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其他各类数据,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有关职能部门、学院进行针对性的研讨,针对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针对基层用人单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在不同岗位的适用能力,学校在一些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专业开展双专业教育(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修读会计学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历年的统计结果看,其就业率达到主专业的2倍以上。同时鼓励学生修读我校铁路行业急需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修读铁道工程方向),既解决了铁路行业的急需,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2)在全国率先开设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根据就业数据统计的结果并广泛调研,针对基层单位和城市社区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而这些人在基层往往还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的情况,我校对传统专业进行大胆改造,在全国首次开设了5年制“音乐学+文秘”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错位竞争。近2年,该专业的就业率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始终排在第一。

2.借助互动机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就业优势。

以铁路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该系统可全面提供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各专业就业进展等各类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校可较迅速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就业优势。我校软件工程就业率长期以来一直偏低,但铁路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通过充分调研,了解到铁路建设部门急需具备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工程背景知识软件编程人员,根据此信息,校领导亲自带队调研,教务处经过多方研讨最终开设“软件工程+工程背景专业”(如“软件工程+桥梁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与一般的软件工程专业有所不同,它注重软件的应用背景,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更可在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工作,且后者更具优势,由此全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就业率。

3.借助监测预警,实施就业分类指导,化解学生的就业困境。

多年来文科生、体育类毕业生、女生及贫困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通过该管理软件可以及时准确地甄别统计出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而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和帮助,化解就业困境。例如,在校园招聘期间,学校通过系统信息选取部分专业对口的就业困难学生作为用人单位联络员,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他们在服务单位的同时实现自我就业。

二、创新就业教育,制订培养计划,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仅限于专业教育,而现代社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拓展人才培养内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将就业教育系列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专业导论与就业前景》等与各专业课程密切配合,使其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在教学改革取得了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等一系列教学成果,而且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求职择业能力。

随着大学生就业直面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我校于2000年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其后又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等选修课,但由于该类课程没有明确的隶属学科,难以得到学院的重视,课程建设的薄弱使其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指导作用。鉴于此种情况,学校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聘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长的教师和校外职业专家,通过师资整合培训,打造出省内最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具备了重塑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创新重塑了从大一至大四的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融入了学校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2.重视就业教育课程建设,获多项教学奖励。

就业系列课程得到学校的重视,目前已实现多媒体教学、情境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络学习与讨论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在校园网上设立网络课堂,现已出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两本教材,分别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优化就业管理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建立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

通过开发及推广应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架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建立起由学院到学校职能部门、省就业办、教育部的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实现各学院和学校招生就业处毕业生信息实时共享,就业信息与教务处毕业生学籍及成绩信息互相导入,各高校与省就业办的就业数据的实时传送。多级信息实时联动机制的有效建立,是全国首创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微观层面看有利于学校开展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省和国家每周统计、实时掌控就业数据,为创新就业工作措施,出台就业工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形成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良好局面。

学校建立了就业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将就业管理绩效作为各学院年度工作、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抓,达成了就业工作“全校抓、全力抓、全程抓”的共识,完善了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上下联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营造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的良好氛围,开创了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为就业服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紧扣就业市场需求,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全面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4):42-45.

[2]陈春法.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互动体系的构建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5):34-35.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建设;校园管理;安全教育

目前普遍小学校园有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意识,但是往往相应的安全建设举措难以跟上,我们必须意识到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及举措上整改校园管理,建立相应的校园安全建设条例,保护小学生身心安全的相关机制,真正从制度上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这一重要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发展。

1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建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使小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当制度上出现了相应漏洞,或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事故发生时,就需要小学生们自身树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1]。所以我们要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学生有发散性的思维。但是在安全教育方面,相关人员一定要规范好小学生的行为思想,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印发相应的有图画、有文字的安全教育手册去帮助小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要,不能随意与陌生人搭讪或者与陌生人离开,在遭遇火灾、地震时应该有秩序地听从指挥进行疏散等,要让这些安全教育深植学生内心,使他们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在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也是为学生全方位安全建立的有效屏障。不仅仅是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2]。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微信群、QQ群、掌握学生家长们的详细联系方式、居住地址及工作单位等多种方法,来保证联系的畅通。

3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

教师及保卫处的保卫人员等都是最为直接的责任安全负责人,在校园中直接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往往小学校园都会采取在特定时间段进行校园封闭的管理办法,以此来保护校园安全,所以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不仅仅如此还要划分相应的责任范围,明确责任内容,才能促使校园安全建设更加具有秩序性。

4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

校园的安全建设不仅仅应该做好注重事件的预防,也要做好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所以在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过程之中,应该完善校园安全的应急方案,可以通过日常的消防演习[4]等进行对学生的引导和疏散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校完善应急手段,这样,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从而提升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

5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

学校应该与当地的派出所、社区及所属地区的相应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以此来完善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从制度上排查校园安全问题,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孩子走丢或是被陌生人领走等问题发生,联防联动机制[5]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事件的调查,或者第一时间阻止事件的发生,所以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可以在校园制度建立的层面上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发展。

6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

对于校园内存在的安全设施,学校应该定时给予更新,例如灭火器等,按照相应的《安全校园建设标准》等,保障安全通道的畅通以及应急灯的正常使用,安全设施的完善是从硬件的角度上保证校园安全建设的,也是安全建设的相应基础。我们要注重基础安全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校园安全的建设。目前的校园安全建设虽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校园安全建设观念,通过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和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等多种方式,去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吐尔逊江.尼牙孜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准东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114-115.

[2]杜玉玉.平安校园视域下社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研究[D].温州大学,2015.

[3]焦慧慧.拿什么来保护你,我的孩子!———论法制校园安全建设[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11.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第8篇

2006年2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听了张市长和李局长的讲话,深受鼓舞和启发。这次会议主题鲜明,令人振奋,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作为乡镇政府,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立足于镇情实际,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职能作用,倾力支持、鼎力服务,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一、多措并举,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投入教育。我们将继续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村上自筹和争取上级扶持等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加快推进通校沙石路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学生教育救助机制,逐步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开支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切实减轻困难家庭的教育负担。

二、狠抓治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我们将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继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由镇综治办牵头,协同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部门,对各学校、幼儿园周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网吧、电子游艺厅、歌舞厅、录像厅、音像制品店、流动摊点、出租房屋以及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的交通、治安、建筑施工等问题进行全面治理,严查严处,依法取缔查封,切实减少各类安全隐患,为学校营造安全、稳定、健康的育人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控辍保学”质量。不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实行政府、学校和社会三线“控辍保学”责任制,由镇政府与各村委会、各村民委员会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层层签定“控辍保学”责任书,切实把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切实承担起来。同时,实行“四包一保六到位”:即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校长包校、教师包学生,保证学生人人到校学习,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执法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学校必须做到找得来、留得住、学得进,从而有效杜绝辍学现象发生。

四、创设环境,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落实落靠各项教育法律、政策和法规,按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全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做尊师重教的表率和带头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的新,继续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支持和重视教育,全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