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帮扶计划

高校帮扶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帮扶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1篇

随着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因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依赖性强而产生违纪、延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情况不断发生。学籍异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动的学籍管理已然无法满足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原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从监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面向每一名学生构建多元一体的警示工作系统。下面我从预警的工作原则、类别和等级、程序及帮扶措施等方面介绍如何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制度是通过对学生每学期的出勤、违纪、成绩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因学习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违纪、学业滞后、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退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帮扶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改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制度。

(一)预警工作原则

学业预警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坚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和默契;将“外部监控”与“内部机制”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形成学生、家庭、学校间积极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将“普遍性监控”与“个性化帮扶”相结合,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爱心帮扶体,以帮助高校中学习困难、心理困难、面临学籍异动的学生走出困境;将“静态档案”与“动态跟踪”相结合,为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经常性跟踪学生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二)预警类别、等级

1.预警类别考勤预警、学分预警、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处分预警。2.预警等级学校实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对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个级别,同时对于没有预警的学生标注绿色。

(三)预警程序

1.确定预警学生名单。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2.下发预警通知。向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书》,并将名单发给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进行重点关注。(1)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2)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前因后果、帮扶转变情况等,建立受预警学生档案。(3)制订整改计划。依据个人特点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内容和时限等方面。(4)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学生受预警等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及家长。

(四)预警学生帮扶措施

1.建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2.建立帮扶机制。对受到预警的同学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3.建立重点关注机制。重点关注受预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4.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定期与预警学生的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现状。5.建立分级监护机制。实行三级预警监护,一级监护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二级监护是学院管理者;三级监护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建立家长监护制度。6.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情况反馈,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间、与学生家长间、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反馈,辅导员与学院管理者的反馈与汇报,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反馈与汇报。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我们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预警制度实施前后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中发现,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学风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毕业前补考人数减少,延长修业年限人数减少。2012年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16%,2013年延长修业年限比例为2.90%。2.学生因学习成绩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减少。2013年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72.79%。3.学生受到各类预警人数明显下降。以2009级学生为例,2012年有315名学生受到预警,2013年仅21名学生受到预警。4.学生受到预警的级别在逐渐降低。大部分受到预警的学生在经过帮扶后取得了较大进步,有89%的学生预警级别从高一级别降到低一级别,也有43.3%的学生解除预警。5.学风逐渐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课堂出勤率、自习室利用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次逐渐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过程有效督促了学生按照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学业,加强素质修养,减少或避免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校园稳定。由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平台,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大大减少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预警的警示作用,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尤其是二次违纪开除学籍的违纪现象,控制了校园稳定高危人群的扩散。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学业预警制度更加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更加关注、尊重和爱护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人民风采社会聚焦[OL].[http://].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3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日前,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推出5个方面18条政策措施,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促进2014年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

今年,各地、各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地确定。各城市按照文件要求,要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提供便利。

今年继续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全省安排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500人,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招募1600人,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服务社区计划各招募300人。此外,继续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继续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和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教师资助计划。进一步落实服务基层期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比例;县及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也将安排一定比例,聘用符合条件的服务基层毕业生;加大乡(镇)事业单位对服务基层期满毕业生考核聘用力度,鼓励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留在服务单位或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从2014年起,参加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生活补贴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600元提高至2000元,参加服务社区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生活补贴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800元。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各地、各相关部门将依法简化注册登记手续、降低创业门槛,使毕业生能够高效、便捷申领证照;明确一次性开业补贴、带动就业奖励、创业场所租金补贴、社保补贴等具体标准和申领程序;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省财政投入1300万元由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我省今年继续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按每人800元标准给予专项补助。各设区市、省级基地、有关高校根据年度培训任务,结合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类型等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各高校校园网面向社会公布,符合培训条件的大学生均可报名参训。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继续遴选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每个省级资助项目给予3万~10万元的资金扶持;支持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省市共建福建省(福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孵化服务。

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

2014年全省将举办80场公益性大型专场招聘会,目前省人社厅已牵头举办了2014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春季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建设行业、交通运输行业、IT行业等6场综合性、行业性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170家用人单位累计提供了近7万个岗位信息。毕业生可登录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各高校校园网查询招聘活动和岗位信息。省财政继续对举办毕业生公益性专场招聘会、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档案保管、转递服务等就业公共服务的人才服务机构给予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专项补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将启动三期建设项目,开发建设“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网上办事系统”、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系统、开发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各地将加强实名登记和就业跟踪服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活动,重点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全省将组织1万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其中省级就业见习计划1000名。各地、各高校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制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继续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

各高校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建设,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继续实施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校园行”活动,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重点宣传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2014年起,我省各高校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省人社厅与省教育厅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将就业状况作为有关经费安排、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招生计划。各高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消除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公平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警机制 学业帮扶 绩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38-02

1 绩效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预警”即为“预先警示”,是通过预先发出警报,以利于预警主体做出相应的对策性决定。“机制”则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因此,预警机制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机制。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业预警机制应运而生。学业预警机制就是指高校在学生的学业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及早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学业问题并向其本人和家长告知,警示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管理制度。

学业预警不是处分,而是一种“严肃的正式的提醒”。该机制主要应用在学生课程管理、日常考勤、学籍管理、学业完成等方面,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的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或现实的问题,并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业轨道,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学业预警并非单纯的信息沟通机制,它是一项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措施,是对学生一种善意的警告和关心爱护,并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业提高的一项措施。

2 研究内容

2.1预警机制研究

目前学校及学业预警体系不完善,无法利用教务学籍系统建立学生预警数据库,目前学校只是推行了学业预警,但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学生预警档案信息全部是手工操作,无法充分利用学籍系统软件对学生学业预警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我们通过探究,予建立现代化的预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软件,在软件中添加学业预警查询模块。学生可随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业预警查询模块了解自己不及格课程的学分数、未取得学分的课程名称等;而校系领导、教学秘书、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此系统软件查询到受到学业预警学生的名单以及他们的具体信息。学校可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学生登录自己的学籍系统时,系统自动告知并醒目提示学生的学籍状况,这既具保密性又达到了实际性的警示效果。具有主动性、超前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够在预测范围之内把风险与损失降至最低。建立起一种学校主动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家长积极参与的多方协作高校管理模式。

2.2帮扶机制研究

对于那些学习已经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帮助学生度过学业低潮期。学业预警机制的成效取决于预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柔性管理,一是心理上的帮扶。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问题;二是学业上的帮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努力为学业出现问题的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从而提高预警学生的成功转化率。

3 研究思路

3.1构建学业预警与帮扶体系

学业预警与帮扶体系涉及到学院、教务科、学生科、任课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密切配合,因此必需搭建一个领导有力、执行有效的组织系统。应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成立由分管书记、院长负责,以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为主,由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干部、家长等参与的执行小组。

3.2制定科学的流程

教务部门借助计算机软件监控学生的学业状态,借助学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也可以以书面信函的形式通知。学生管理部门在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协同家长、任课教师等人员会商,制定帮扶策略,再分别实施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学业帮扶。帮扶工作涉及面广,任务复杂,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相关部门都应有所记录并跟踪结果,以方便监控和评估。

3.3进行学业与心理帮扶

辅导员在获得学业预警名单后,应在第一时间与受到预警的学生进行座谈,通过他们的班级同学、舍友了解其学习、生活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帮助措施:对于有生理、心理障碍或其他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提出辅导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那些仅仅是学习方法上有困难学生,可通过任课老师加强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可以采取帮扶措施,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那些因学习目的不明确,虚度光阴的学生,可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那些已经达到劝退或处于劝退边缘的学生,应该通知他们的家长来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座谈,制定出帮助学生的措施,并加强家长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评优评先制度来促进预警学生的转化率:如把预警学生的转化率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辅导员、班主任的参考条件之一。

4 预警过程研究

学业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任课老师共同合作,需要学院、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因此,学生的学业预警一般应包括以下工作程序:

4.1统计预警名单

每学期开学补考后,学院教务科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及学分取得情况进行统计,准确地统计出进入学业预警范围学生的信息,包括预警等级、预警原因等,提供给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4.2学业预警谈话

辅导员或班主任要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对于预警级别较轻的学生进行集体谈话,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求。对于受到红色预警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指出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后果,帮助其制订下一步学习计划。此项工作是学业预警的重要环节,是学业预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4.3实施帮扶计划

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学业预警工作取得实效的可靠保障。要在了解问题出现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计划是要靠学生来执行的,忽视了执行主体,计划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商讨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二是要加强督促、提醒等后续工作。执行主体可能会由于意志力等因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这就需要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时督促、提醒和鼓励学生,或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其查缺补漏、树立信心,尽快迎头赶上。

4.4联系家长

学院应将《学生学业预警通知单》以适当的形式交给学生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通过家长的配合做好教育工作,电话联系的详细情况应在《预警学生谈话记录表》上予以记录。对于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学生,也可视情况邀请家长到学校面谈。

4.5建立预警管理档案

学院应给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建立个人动态的、持续的档案资料,及时收集和汇总有关材料(预警学生谈话记录表、学业预警家长通知单回执、学业帮扶措施及成效等),并予以保存。全方位的反馈信息收集,周期性跟踪调查大学生的学业情况,分析存在的原因与障碍,创新学业辅导方式方法,总结并不断完善学业预警工作,提高大学生学业辅导的质量。

实施学业预警是对学生进行学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育人为先理念的具体体现。本着学生本位的原则,通过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预警机制,及早关注学业困难的学生,了解问题之所在,对预警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分析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切实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改变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以充分的耐心关怀帮助他们,真正体现人性关怀,这对预警的学生是一种关怀,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提示。

参考文献:

[1]杜小刚,张慧,魏哲.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构建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120-121.

[2]肖肃萍.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8):14-16.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5篇

1.1 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现在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并且围绕促进就业开展各类帮扶和就业援助项目。比如说,像吉林省的教育部门就采取了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拓展的计划,17期培训班令3557名双困生受益;河北省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免费提供实习、就业、培训机会;陕西省的部分县、区对接受贫困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还进行财政补贴支持。

1.2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优先推荐,培训实习的强化,心理辅导的实施等方面。如湖南大学就构建了学校―学院―导师三个层面的求职困难的特困生就业工作帮扶体系,从就业困难学生申报、资格审查评定到资料入库,从一对一的咨询答疑、职业个性测评到推荐就业单位,实现了“绿色通道”管理的全程透明,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

2 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各部门协调一致、资源充分整合的统一性就业援助和帮扶平台。举个例子,人事部门就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指引政策和有效措施,而教育部门在人事方面又没有相应的权力,而劳动部门和民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没有完全顺畅,民政部门关于贫困生的分布状况、群体数量等数据,不能被劳动部门所完全掌握,使得劳动部门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援助活动难以有针对性。而地方政府在关于贫困生的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没有有效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援助和帮扶政策的落实造成了诸多实际困难。

(2)就业援助手段单一,对毕业生群体培训针对性不强。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基本上雷同于“4050”人员的培训方法。培训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科目缺少针对性,难以跟贫困生的实际需要相匹配,没有很好地兼顾他们的学历水平、自主择业的意愿,以及他们实际拥有的技能和优势。

(3)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的相关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缺口较大。导致援助和帮扶的覆盖面受限,离贫困生对就业帮扶和援助方面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3 对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的设想

3.1 围绕贫困生就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政策到位的援助和帮扶平台

各地政府的人事部门应当责牵头贫困生的救业帮扶工作,通过与教育部门的高度协调,资源共享,联合民政、妇联、劳动、工商、工会等多部门,成立联合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要通过专业、科学、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全面深入地摸清贫困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调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应届贫困生,更要追溯到往届贫困生,建立贫困生的就业档案和数据库。整合人事、劳动、民政等各部门的网络平台资源,将己经掌握的数据和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动态管理和省、市、区、街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和保障相应项目和计划的具体落实。

3.2 围绕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加强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培训

(1)针对贫困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应当积极主动地纳入当地的就业培训系统。对于己经办理了失业登记的贫困大学生,劳动部门应当负责为其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要做好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要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寒暑假以及大学毕业生实习阶段,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见习基地”,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过渡性见习就业岗位。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向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见习补助或生活补贴。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尽可能地邀请创业路上的成功者或有丰富经历者,以及心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联系生活实际和理论法规,在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的引导、人生规划的制定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对贫困毕业生展开针对,帮助他们的实际困难。

3.3 围绕贫困生的就业,应当多条腿走路,大大拓展就业渠道

(1)通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积极创造机会推荐贫困生就业,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吸纳贫困生就业。对贫困生求职就业开展一对一的就业追踪服务,进行重点帮扶。

(2)要积极倡导贫困生进行自主创业。对创业愿望迫切,又具备创业条件的贫困大学毕业生,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有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优惠措施和政策,并且在其申请创业贷款、接受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鼓励和扶持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3)对确实想就业,但因为种种原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未能成功就业的贫困大学生,政府要实行“兜底”安置。可以援助一部分过渡性就业岗位,提供给贫困大学生。通过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就业能力,搭建一个稳定的就业平台。

3.4 围绕为贫困生就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宣传的功能,健全督导检查机制

(1)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大力度宣传,为贫困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向广大贫困大学生宣传就业援助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使更多的贫困生从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中获益,为其顺利就业或者是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的督导和检查,使其成为常态工作;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停留于做表面文章,要对工作的实际成效建立常态性的督导和检查机制,加强考核。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义,采取实际措施不断改进工作,确保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卓有成效。

3.5 要出台和完善贫困生就业援助和帮扶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强化对贫困生就业援助资金的保障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6篇

本刊讯 2016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1+20”扶贫攻坚政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教育帮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区各级教育部门联同有关部门聚焦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全年实施了多项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明显增加。学前教育方面,我区2016年在54个贫困县投入学前教育发展资金4.82亿元,新建幼儿园78所,认定自治区多元普惠幼儿园600所。义务教育方面,我区下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建设项目资金28.74亿元,依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办学标准》的相关指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我区还投入2.54亿元实施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改扩建项目63个,统筹资金7 500万元支持15个贫困县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下达3 000万元支持优质职业院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二是进一步落实贫困地区学生帮扶政策。一方面,我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15年免费教育,投入资金17.73亿元,惠及学生122.24万人次,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实施100%就业帮扶,该群体就业率达99.97%。另一方面,我区多措并举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机会。2016年,我区多所普通高中开设了“圆梦班”,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3万多名;区内高校安排贫困专项计划2 950个,其中国贫专项计划750个,区内本科第一批重点高校贫困专项计划200个,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专计划2 000个,为家庭困难学生升学拓宽了路径。

三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我区举办了多个贫困地区校长业务能力和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贫困地区学校校长1 60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7 000余名,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地区学校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我区还支持贫困地区中高职院校建设1-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县级中职学校教师定向培养、特岗教师培养等工作,为农村地区学校输入新鲜血液,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责编 蒙秀溪)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7篇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柱,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塑造人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环节,而师范类大学是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只有培育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祖国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立物质生活保障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要教会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耻辱,要学会自立与自强,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高校帮扶计划范文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ed expension of college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t is the problems which is urgent to settle for colleges that how to efficiently manage detained student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producing detained students, and then explores the three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management of detained students from the theory of improving execution,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transmission process to daily management of detained students in practice, at last, makes a considerat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detained students.

关键词: 留级生;执行力;管理

Key words: detained students; execu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69-02

0引言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由于不能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修读任务而留级和接近留级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这无疑是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管理、安全、稳定及成效的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客观形势,如何与时俱进地探索留级生教育管理和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总结留级生管理的客观规律,并建立高效的留级生管理模式,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工作只有在有效执行和落实中,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留级生的帮扶教育也应当从提升执行力的角度来着手推进。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执行力;另一个是组织的执行力。个人的执行力可表现为对问题分析的深度还有广度,掌控事物发展规律之后采取办法的正确程度,行动过程中的办事速度与效果等。文章主要从促进学生个人执行力角度来探索对留级生的帮扶教育管理工作。

1留级生出现的原因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留级生的管理,我们应透过留级生学习困难的外在表象,全面系统地分析出现留级生的本质原因。归纳起来,也无外乎以下这几大方面:①思想因素导致学习困难落后。没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浑浑噩噩,没有远大理想,缺乏远景规划,从而造成“无志之人长立志”的现象,与有远大理想,建立远景规划同学的“有志之人立长志”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心理因素导致学习困难落后。意志力薄弱, 自制力差,从而造成一遇到困难挫折, 就乱了阵脚、逃避现实。由于常常遭到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指责甚至歧视,留级生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理较重,做事缺乏信心和勇气,严重者形成了自闭心理,防卫心理较强。③学习基础因素导致学习困难落后。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是导致学生留级不容忽视的因素。还有一部分同学入校时属于优秀分子,随着在学业上的逐渐分心,而致使自己的学习基础逐渐落后,最终成为留级生。④父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很多父母,对自己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从而过多和过早地剥夺了孩子接受磨练和养成坚强独立精神的机会,这也是在大学里出现问题学生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⑤学校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的战斗力。我们学校实行“考教分离”政策,也是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个别老师授课方面也存在满堂灌,甚至缺少引人入胜、化繁就简、轻松点化的授课技巧等也是一方面。⑥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随着现代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完成,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集体主义的行为生活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的浮躁、功利、不诚信等等的负面氛围,无时不处地侵蚀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学生出现留级,纵有以上不容忽视的因素,但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学生本人身上,因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言蔽之,学生个人没有做好与时俱进的适应调整。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探索留级生管理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2从执行力理论上探索留级生管理

每个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与成长有所憧憬和规划,与此相伴的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为实现预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是在被执行,但总是大打折扣,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总有距离,这种现象在留级生身上变得更为突出,这就是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弱的问题。发展生涯的规划目的就是要从大学四年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每学年的主要任务,理顺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将大学发展规划落实到各阶段各领域,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避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迷航现象。执行力被认为是搭建规划目标与发展结果间的一座桥梁,由此可见对规划目标的执行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就是把生涯规划目标变成现实。这中间要经过三个转化过程,一是把发展预期转化为头脑中的思想的过程,二是把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三是把行动转化为发展实效的过程。学生对发展规划执行力度不够,任务难以落实,目标实现大大折扣,往往就是因为这“三个转化”上出了问题。所以,应从这三个转化过程入手,从促进学生个人执行力角度进行留级生的帮扶教育,科学高效地完成对留级生的管理。

首先,引导留级生将发展规划转化为自身头脑中的思想。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帮助学生有效执行发展生涯规划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行动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创造和改变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并帮助人们采取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尽可能好的行动结果。因此,在管理留级生和成绩较差学生方面,应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坚持和学生一道分析造成留级困境的客观原因,更要指出其存在的主观过失,使其经常挂在嘴边的种种借口都失去存在的理由,彻底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促其从思想上产生强烈、客观、科学的发展需求。

其次,督促留级生将头脑中的思想需求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即将头脑中的思想需求有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一过程出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思路不清或根本没思路,缺乏奏效的举措,造成执行力度不够,从而进一步导致执行中出现随意变化或偏离预期计划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分阶段设置发展目标,并依据学生的思想、个性、学习基础、意志力等帮扶学生制定策略,不同层次地分化成具体行动。

最后,保障将行动转化为工作实效的过程,事实上是落实行动、督导激励的过程,这是学生有效执行计划的保障措施。这一过程常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学生阶段性目标标准偏低、偏高或干脆没有标准,不能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行动步骤紊乱,甚至造成后续工作瘫痪的情况发生,即“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计划破产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留级生的计划实施情况及时监控,比如,定期找他们谈心,了解前段时间计划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加以分析引导,指出存在的问题,更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并督促留级生调整前段时间的计划,做好下面的学习计划。

3留级生管理实践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三个转化”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导致管理留级生及留级生自我管理执行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留级生帮扶教育的工作中,应基于以上三个环节,在实践中将帮扶管理工作逐步展开,做细做实。①全面系统掌握学校、学院关于留级生的政策,帮扶教育的指示精神,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②全面及时与上一级辅导员做好工作衔接,掌握学生思想、个性、学业概况、现实表现等历史累积材料,并沟通对其帮扶教育的经验,做到知彼、有效定位。③及时与留级生家长联系,通报留级生学籍异动、学习表现等情况,并从其父母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父母期盼等,要求父母与学校一道,努力做好思想转化工作。④分步骤分层次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实行因人而异地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从人格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分析好留级生个人的优势、劣势,从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方向上引导学生,深刻反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避免盲目的回避。采取留级生集体谈话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形式,做好留级生的思想转化工作。⑤将留级生纳入正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辅导员到班级学生干部,在做任何工作时都优先考虑到留级生这个群体。及时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果转变成留级生的积极行动,应采取分阶段定目标的方法,比如每两周或三周找留级生谈一次话,了解学生前段时间的计划执行情况,并对其中困难及不足提出建设性建议。对于自制力差的同学,应及时加以思想引导,争取在学生本人自愿的基础上,规定其到固定教室去自习,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不定期抽查。⑥要对留级生积极督导和激励,使他们的行动转变成有效学习和成长的结果。每个学生都在性格或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人格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十分重要。对于在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计划执行较好,并取得较好效果者,应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通过将提高执行力的三个转化过程细化成以上对留级生管理的实践工作,留级生二次留级率会大大降低,初次留级率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

4对留级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教育要解决的是人的思考力问题。教育的落脚点应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一个人大学毕业时,应该具备核心竞争力即文化力。一个人的文化力取决于他的知识、能力、思考和行动的相互作用,其中思考力最为关键。由此,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上。思考力是人变化、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留级生管理上我们应该抱有这样的理念:对现有的留级生进行管理是为了有一天不再对其进行管理,更是为了预防新的留级生出现。

由以上理论及实践上对留级生管理探索可得一普遍的管理模式:首先,全面掌握信息,做足思想工作,然后,科学引导,变为行动,接着,监控到位,反思提高,重在执行,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其完全转化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这就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摸索,与时俱进地探索留级生教育管理和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总结留级生管理的客观规律,并将其落实在执行上。

参考文献:

[1]陈梦,李明等.对高校留级生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2010,(1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