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消费环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流通环境;有序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23-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Ding Chaoxu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aking some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ural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tention and consumption enthusiasm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rdered Probit probability mod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is that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rural areas is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suggests to promote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growth by greatly developing new rur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mproving the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mproving the rural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ural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and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circulation environment; ordered probit model

家“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流通”指导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健全流通体系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问题。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健全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河南省是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39万人,占53.15%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规模却只占全省总消费量的1/5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加深了河南省农村和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1]。为此,我们深入调研河南省农村流通环境和农民消费的现状,通过计量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有意义的结论,为促进农村消费和经济增长献策。1 农村流通环境影响居民消费的问卷调查过程

基于对“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研究小组历时约两个月时间调查了包括洛阳市孟津县的朝阳乡、白鹤镇,信阳市的平桥区,商丘市的梁园区等在内的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调查采用结构化访谈和问卷结合进行。同时,我们对当地道路交通和流通体系等与农民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观察和分析,大致了解到了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我们调查了400户农户,回收了380份问卷,形成了有效问卷320份。

2 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调查结果

2.1 流通体系的完善情况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

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家庭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有大约91%的居民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都处于基本完善或完善的程度,而对于平均水平及以上的其他9%的居民,其消费结构和其他居民有所不同,这导致虽然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不完善但是其消费水平依然很高,这说明消费水平高的居民其居住地流通体系的建设水平也高。调查还得到:对于平均消费水平以下的居民,大约有82%的居民其住所附近的流通体系都处于基本完善或者极其不完善状态。居民有消费意愿但是没有可供消费的场所。可见,排除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影响外,居民消费状况与附近的流通体系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关系,村庄的便利店的建设和集镇的大型商场的建设以及一些其他流通体系越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

2.2 流通基础设施(水、电、交通等)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由图2中可以发现,对于平均消费水平以上的居民,有80%的居民其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较好或相对较好的程度。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水、电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由于在购物路程上花费的时间超过整个过程的一半,居民因此尽量减少消费或者避免消费。由此可见,对于河南省农村来说,要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那么与消费有着很大关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紧跟其发展的步伐,建设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设施。

3 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流通体系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而言,乡镇的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及夫妻店等流通组织作为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渠道,所提供的商品不仅可以节约农村居民对消费品购买的搜索成本,而且代行了农村居民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的职能,这无形中对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起着非常大的作用[2]。从流通环境来看,流通组织的地点远近、规模大小和购物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农村消费来说,流通体系的完善可以节约消费的各项成本。流通体系的存在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搜索经济等创造出节约交易成本的机会[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提高现代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而使商业活动的效率提高,有利于降低商品流通的交易费用,进而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4 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用流通交易方式、流通服务业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业态状况这几个方面的指标对流通体系进行衡量。在此用农民购买商品的主要途径作为流通交易方式的具体内容,用城乡产品价格/质量差别、假冒伪劣商品等反映流通服务状况,用农村的水电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来反映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用城镇和农村是否有一些便利店、大型商场和邮政快递配送系统来体现农村流通业态状况。农村消费指标变量用农村居民家庭年支出来衡量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示。本文数据采用团队实地调查数据,并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到。

4.2 模型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是以农村消费水平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在选取数据和分析的过程中离散因变量模型是理想的方法。由于因变量农村居民年消费支出是一个有序的等级,所以本研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建模。模型中,采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Y(去除支出严重偏高或者偏低的异常数据),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Z)作为控制变量,其他流通环境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受流通体系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本文把流通环境解释变量分成四组,各项内容为:

第一组为X1,是流通交易方式。按照农民日常购物的主要途径,将其分成四类,分别是超市、附近便利店、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这四类显示了在农村流通体系中,农民习惯于以何种方式进行消费。第二组为X2―X6,是流通服务业建设。城市和乡村的商品价格、质量的差别,流通体系中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流通体系的建设能否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反映了当地流通服务业的建设情况。第三组为X7―X8,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选取水电和交通来反映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所在乡村交通是否方便反映了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出门消费的意愿,所在乡村水电设施是否齐全反映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购买家电类产品。第四组为X9―X10,是流通业态变量,农民在家是否网购过、所在农村是否有淘宝代购点,所在乡村设有城乡邮政物流分等配送服务机构,体现了流通业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农民对于消费品的方便选择程度。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被解释变量Y是分类变量(均值是2.500 0),即农村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在15 000元左右。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的均值为1.789 4,说明大部分居民选择附近的便利店或者村里的超市作为平时消费的主要场所。根据郝爱民(2010)[1]的研究,居民主要消费途径是传统集市贸易。

4.3.2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分析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进行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对居民消费模型进行分项解释:

第一,根据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抛开流通体系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年收入仍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收入对农户家庭消费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第二,闹副曛胁荒芽闯觯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与所在地的流通业的发展呈现正相关,且所在乡村或镇政府所在地是否有大型商场对消费的影响在流通业的种类中最大,现代流通业的建立可以明显促进农村消费。

第三,从表中可以看出,用水用电不便,交通不便对农户的消费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并抑制居民消费。水电交通设施越不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越低。

5 结论与对策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农村流通业态,流通组织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因素对农村消费都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第一,农村流通交易方式对农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表1中,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的系数为0.065,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影响。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已经不能刺激农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种类齐全、任意挑选的超市更能有效刺激农民消费,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建立符合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农民生活消费向多样化发展,如此才能促进农民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农村流通服务业建设对农民消费意愿与热情有重要影响。村里的同类商品价格与城里的价格相比较的系数为负数,说明价格对农民消费有负面的影响。“购买商品地点种类齐全”“商品质量好”等都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农民消费,就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拉动内需的商品价格,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流通服务业的完善来加大对流通体系的建设,以此来满足用户消费需求。

第三,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区的供水、用电、道路和电视信号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无法使用家电产品,有了水、电等基础设施,但收费太高,降低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为此,通过政府来努力打造符合农村居民现代消费的公共基础条件,加大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农村电视、广播、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与管理力度,是促进农村居民产生更多消费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郝爱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5):22-26.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2篇

笔者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多年,从所从事的评估业务的范围来看,主要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破产清算、抵押贷款、中外合资、出资注册等经济行为;从评估业务的分布来看,主要是保定市及23个县市区。笔者所在公司作为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评估机构,已为联社评估抵押贷款项目千余项,一般抵押物都是个体工商户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而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应面对的主体——农民户本身,委估资产案例接近于零。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下面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含义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学领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一书中,把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本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从内生环境和外生环境两个层面来理解的。农村金融生态的内生环境是指在农村金融系统内部由农村居民、农村企业和基层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与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机制和环境;外生环境则是指农村金融的消费群体和金融主体生成、运行和发展所依赖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外部的体制、制度和环境。

(二)农村金融生态内生环境存在的问题

金融的本质就是资金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内生环境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主体和消费群体之间的资金流动关系,即农村金融消费的供需状况。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村金融消费的供需不平衡。

首先表现为金融消费“量”上的不平衡。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较大和长期以来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致使大量资金被转存到中央银行,流出农村。其次还表现为金融消费“质”上的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即资金流动的载体)不充分,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我国农村居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旺盛。然而,农村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偏少,面对庞大消费群体,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金融生态外生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经济水平、社会信用体系、金融运行独立性、法治、文化等外生层面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农村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环境作为金融生态的外生环境之一,其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城市比起来,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薄弱。信用是指交易主体具有偿债意愿和能力。它包括人格信用和财产信用两个要素。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重要的外生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薄弱,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在人格信用方面,存在债务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财产信用方面,则存在难以提供贷款抵押物等现象。

3.?农村金融运行独立性差。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是金融生态的外生环境,金融机构独立运行是金融生态有效循环的表现之一。只有金融独立运行,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我国农村金融运行独立性差,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较多。例如,在陕西省周至县2004年度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行政贷款就占了36%。

4.?农村金融法制缺失。法制环境也是金融生态重要的外生环境。法律以其稳定性、长远性、有效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在金融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制体系缺失。关于农村金融的法律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门针对农村政策性、合作性以及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的建立、运行和发展的法律;同时执法程序不规范,打击农村金融非法活动力度小,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5.?农村文化习俗保守。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伦理规范、道德习惯等)作为非制度性的外生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生态。我国农村的文化习俗大体上是偏向于保守的。多数居民认为,消费应该有节制,“量入为出”,甚至有些偏激地认为“大进小出”更好;农村居民对理财的观念普遍停留在储蓄阶段,一般不愿意借钱,认为这是贫穷的表现,即使需要借钱,借贷行为也多发生在亲友间,对正规的现代金融的接纳程度不高。

二、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脆弱的,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原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生环境和外生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4篇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综合十七大和十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指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总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重点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自律地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开发行为。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邢台市借鉴多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1生活垃圾产生量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0.86kg/人,其中随意堆放量为0.32kg/人[1,2]。按照邢台市农村人口654万人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t,其中约80万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堆放方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因素,可见,如果没有合适规范的堆放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大,其随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

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尚处于分类收集的初级阶段,村民只是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据调查,邢台市农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农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日趋升高,但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却不及增长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为焚烧、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农村生活垃圾还没有达到城市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台市处理农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烧,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大部分选用村庄废弃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简单填埋。垃圾焚烧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造成新的污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多样化,其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同以前的以厨余垃圾为主相比,邢台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属、电子废物、塑料等废弃物的产生量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0%。

3.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源分析

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产生量,此文明状态下,村民人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显然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高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种分散居住的方式决定生活垃圾设施购置和系统运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转站、运输车辆等环卫设施的人员配置数量大,垃圾收集、运输路程远,交通成本高,环卫人员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

3.2村镇经济承受能力弱,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虽然农村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治理生活垃圾的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近3年来,邢台市加大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但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治理负担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且利弊各异。卫生填埋法虽部分地解决了简单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资大、占地多的缺点。高温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处理设施,规模大,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高。焚烧技术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热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资建造的费用很大,目前只在极少数城市规范采用。因此,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有效、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供农村地区选择。

3.4环境教育缺失,村民环保和消费知识欠缺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环境教育的相对缺失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在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识仍相对淡薄,同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农村居民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做法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村民并不理解消费领域的“意义”消费,在认识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变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途径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产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现状不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经济手段等方面多层次寻找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依据地方需要,丰富细化国家有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实施细则,加强在农村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农村小型的垃圾贮存场和填埋场,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长远和实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成立专业化环卫机构,强化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对乡镇进行公开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乡镇领导干部和村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强弱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目标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有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下基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积极组织多种环保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3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根据当地条件,在农村配备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设施,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村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乡镇的环保机构要进一步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村民从自身的垃圾分类做起,积极投身农村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通过农村的告示栏、橱窗、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向村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推广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动信息,促使生态文明理念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4.4转变消费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农民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村民节约保护资源、环境友好地消费。首先树立村民的节约意识。在农村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开展节能减排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次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为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需要农村居民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自觉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能,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良好互动,培养可持续消费的市场。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居民;消费

一、引言

中国“以农补工、以乡保城”的制度化模式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由于城市和农村产业的劳动分工不同,城镇与农村居民在教育、公共服务、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在经济发展的三大拉动因素中,消费的效应相对较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掣肘。孔祥利等(2013年)认为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才能快速提升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完成消费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主要是推动农村居民向城镇地区转移,为农村居民在城镇地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同时城镇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因此,城镇化水平会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深入考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以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本文以2011-2015年为样本期进行分析;考虑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异,本文对样本作进一步划分,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剔除地区差异会扭曲全国样本数据分析准确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比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消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

二、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对比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分类,居民消费包括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与服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其他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等8类支出。借鉴夏杰长和毛中根(2012)的做法,将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与服务支出属于居民的基础性生活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属于提升性生活支出。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度量城镇化率水平,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衡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比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我国的新型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表1所示,2011-2015年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水平逐年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缓解。城镇化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工资收入,降低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此外,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居民会受到城镇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到农村,从而改变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使得农村居民更快的接受新事物和新的消费观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如表1所示,2011-2015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逐年下降,意味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在日趋缩小。

这与新型城镇建设所引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联系。进一步地,将居民消费划分为基础性消费和提升性消费,并统计两类消费的城乡差距。统计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础性消费差距和提升性消费差距都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是基础性消费差距和提升性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城乡居民间的提升性消费差距较基础性消费差距更加突出,这可能是由于提升性消费主要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与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具有较强的联系,虽然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是制约农村提升性消费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地,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子样本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果同全国样本的结果是一致的,这再一次证实了样本分析的稳健性和分析结果的可信度。相对比而言,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逐次增加,这与东部地区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就业环境密不可分。就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言,东部地区的最小、西部地区的最大,这印证了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结论。基础性消费差距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逐次增加;然而,提升性消费差距在东部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农村居民难以承担大额的提升性消费支出,造成城乡提升性消费的差距较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取得实质性的改善,并且城镇地区的消费环境在不断的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随之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有所缓解,基础性消费差距和提升性消费差距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提升性消费的城乡差距明显高于基础性消费,着力提高农村居民提升性消费水平既是拉动我国消费水平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在城乡消费差距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应当强化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居民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首先,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提供好的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其次,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提供工作能力;此外,在农村地区开展文化宣传,使得农村居民接触新的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71-76.

[2]朱诗娥,杨汝岱.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J].经济评论,2012(1):76-107.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6篇

2、公平正义,消费和谐。

3、倡导诚实守信,共铸消费和谐。

4、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搞好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6、健全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共创和谐消费放心环境。

7、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

8、有效化解消费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9、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0、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11、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增强消费者维权能力。

12、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宣传消费政策 提振消费信心 促进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维权 提振消费信心 促进经济发展。

15、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6、优化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17、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优化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村消费需求。

19、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20、平安家乡大家建,根治制假是关键。

21、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22、为了你我他的人身健康、抵制假烟。

2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

24、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发展。

25、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好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26、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7篇

一、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观念还有待“解放”,消费信贷意愿并不强烈,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的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外,还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大宗物品购置、旅游、美容娱乐等消费。二是农民预期收入不乐观,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都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意愿。近几年受我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再加上近期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预期收入并不乐观。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还没有实现普惠制,农民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预期消费压力较大,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意愿。三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表现尤为强烈,仍然坚守“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消费信条,对“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借钱消费”行为还难以完全接受。

第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速”,农村消费市场并不繁荣,部分消费品在农村颇显“水土不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水、电、交通、通讯、服务等基础建设还难以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限制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且目前农村仅有小型的商品便利店,还没有较大的商品超市或百货商店,更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集贸市场,商品便利店仅能为农民提供一些简单便宜的生活日常用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各种消费需求。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市场并不发达,农村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市场,而对于大型家电、耐用品市场以及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交通通讯等消费市场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尚处于“处女地带”,再加上目前农村市场上仍存在许多消费品为城市的淘汰品、滞销品及残次品,这都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潜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三是目前农村消费品市场上大部分消费品都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嘴脸”,有着深深的城市烙印,还没有针对农民进行开发设计,没有生产出具有农民特色、农民喜爱的农民消费品,农民在农村消费城市化的产品有着颇多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从而影响到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第三,欠发达地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信贷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周全”,发放消费信贷意愿不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贫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民消费信贷服务供给不足,一方面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村甚至成为金融服务的“盲区”,由于机构数量问题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消费信贷服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满足农民消费信贷有效需求,如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对于农民消费信贷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邮政储蓄机构大量资金流向城市,目前还没有发放农民消费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还未彻底,不能提供农民消费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发放农民消费信贷。二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怕风险,对于农民消费信贷的发放还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时由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对农村消费信贷认识不足,对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缺乏应有的研究;加之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属于零售业务,业务对象多、金额小、手续多,在目前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相对不足及信贷责任追究较严的情况下,很难调动起金融机构开发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农民消费信贷产品设计亟需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产品品种较少,仅有助学贷款、农民建房贷款、农机贷款等业务品种,还没有开办汽车贷款、大宗物品贷款、耐用品贷款、医疗消费贷款、子女婚嫁消费贷款等消费贷款。并且开办的消费信贷还存在着手续复杂、利率高、额度小、期限短等技术因素,也限制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四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农民消费信贷缺乏必要的宣传,造成很大一部分农民并不知道还有消费信贷,且不知道如何申请办理,农民对消费信贷比较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第四,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信贷担保机构等中介组织还有待“补充”,农民消费信贷保险业务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后顾之忧。主要表现为:一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发放农民消费贷款往往需要农民提供必要的抵押品及担保,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品,提供担保相应简单些,但由于单个农民自然人能够提供的担保非常有限,此时就需要担保机构进行消费信贷担保。而欠发达地区担保机构本身就少得可怜,能够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的担保机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即使有也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很少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担保。二是由于农民消费信贷风险较高,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和保险公司合作,从而降低贷款损失,但欠发达地区保险公司却很少涉足农民消费信贷领域,没有针对农民消费信贷开办保险业务,使得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民消费贷款时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办理农民消费贷款。

第五,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需“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基层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以县域为特点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得到改善。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加上执法出现偏差,一般贷款都难以按期收回,不良贷款多,即使依法都难以执行,赢官司赔钱的事并不鲜见。而消费信贷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对银行来说是一种冒险贷款。且农村金融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年龄偏大,一般的消费信贷后期管理难度就力不从心,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近几年虽然在农村信用社的实施中得到了发展,但信用评级还不科学统一,透明度也不高,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和入股联社股金余额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还有部分信用评级随意性较大,并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较少,这都使得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实际参考作用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提振农民消费信贷发展的措施建议

第一,切实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需求基础。经济学理论表明: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现实的需求,而支付能力(或购买力)大小与收入状况直接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的增加问题。一是继续落实好国家惠农相关政策,坚决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提高农民在社会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减少不必要的收费,尤其要制止农民教育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行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靠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尽快完善农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广度,深入实施好农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医保标准,同时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民年老后养老有保障,从而解决农民攒钱防疾病、防养老等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四是扩大财政对农民消费品领域的补助补贴范围和额度,在积极推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基础上,推行“手机下乡”、“电脑下乡”、“农机具下乡”等活动,将补贴逐步扩大到整个大件耐用品消费领域,尤其要扩大到节能环保产品的消费领域,进一步调动农民低炭绿色消费。五是加大消费宣传力度,逐步转变农民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增强对“借钱消费”观念的认知程度,同时合理引导农民的消费预期,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步增加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第二,全面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为消费信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整体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但农村消费市场亟待进一步繁荣。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每个乡村都快速全面开花,并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农村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民消费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促进信息通信、旅游休闲、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的发展,刺激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扩大有效需求。二是着力建设农村消费市场,根据各地生产生活特色建立农村消费品集贸市场或农村消费超市,不断丰富农民消费品品种,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等各种消费品,为农民消费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满足农民消费的需求,刺激农民消费欲望。三是不断增加针对农民消费特点和消费实际需要而专门为农民消费设计的既经济实惠又方便节能消费品,为市场提供符合农民消费口味的消费品,靠特色消费品吸引农民进行消费,靠产品质量和适用赢得农民的青睐,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消费品种,增强农民对消费产品的选择范围,从而繁荣农民消费市场,取得农民消费信贷的有效需求。四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标本兼治,加大整顿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欺行霸市行为,为农民消费创造安全、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农民能够放心消费。

第三,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提高农民消费信贷服务水平,为农民消费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取得农民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广大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增强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做好农民消费信贷工作。一是实施农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根据农民消费的特征和农民消费信贷的需求实际,在细分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农民消费需求专门为农民消费“量身定做”的农民消费信贷产品,积极开办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消费信贷业务,开办医疗卫生、通讯交通、文教娱乐等服务消费信贷业务,开办住房装潢等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办大型农机具消费信贷业务……,为农民消费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二是简化农民消费信贷办理手续和环节,降低贷款条件,适当延长消费信贷期限,在普遍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实差别化贷款利率,探索实施土地质押、林权质押等抵质押方式,并根据农民收入季节性特点实施分期还贷等,不断提高农民消费信贷服务水平。三是改善农民消费信贷的考核机制,合理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发放进行考核奖惩,并适当下放农民消费信贷审批权限,激励信贷人员发放农民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四是要深入农村、针对农民进行消费信贷宣传,通过宣传让农民了解清楚农民消费信贷产品的种类、办理条件、办理手续和程序、偿还方式、利率等具体事项,使农民在需要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信贷产品。

第四,积极扩充农民消费信贷服务金融网络,为农民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实现农民消费信贷的轻松发展,不断降低农民消费信贷风险。一是逐步增加农民消费信贷的供给主体,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不断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将开办农民消费信贷当作其信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而保证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同时现有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民消费信贷中心或分支经营网点,形成“农民消费信贷个贷中心”或“农民消费信贷金融超市”,为农民办理消费信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尽快由财政、企业、农民等出资成立农民消费信贷担保中介机构,为农民消费信贷的办理提供合理的担保,从而解决农民在办理消费信贷时担保抵押难的问题,让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放心办理农民消费信贷业务。三是积极开办农民消费信贷保险业务,在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助的基础上,保险公司要大力开办农民消费信贷保险业务,为农民消费信贷提供保险,尤其为长期农民消费信贷提供保险,从而降低农民消费信贷的风险,减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民消费信贷的损失度,实现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共赢。

农村消费环境范文第8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工商分局、xx村委会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广大党员、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共创活动中来,把共创活动开展成一个凝心聚力的群众工程,开展成一个群众支持的民心工程,进一步提高全村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意识,进一步推进全村改革发展稳定。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同时,农村消费安全与否事关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安全环境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没有市场环境的和谐,就没有农村的稳定。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农村市场主体面临着许多问题。营造诚实守信、消费安全的市场环境是推动农村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行动,对维护农村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xx工商分局和xx村委会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不仅将会有力地支持全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也必然会对进一步提升农村诚信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群众的消费环境、拓宽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产生积极作用。

二要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共同参与的群众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工商部门的积极支持,需要村委会的精心组织、需要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全面加强组织协调,尽快形成强大合力,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xx工商分局和xx村委会作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单位,要按照活动的实施方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抓好落实。村委会要发挥监督作用,主动对辖区经营主体的商品质量进行监督,引导经营户依法经营。工商分局要定期与村委会联合组织开展各类市场专项整治,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净化市场秩序。xx镇人大主席团要切实履行监督作用,组织人大代表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的对共创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使“守法经营、消费安全”创建成为共同的意愿和行动,确保共创活动取得实效。

三要丰富活动载体。要将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开展的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就必须选准载体、形成特色。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条幅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共创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要扎实开展“示范户”评选活动,扩大共创工作影响面,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有责、积极参与的局面;要组织村民小组组长、党员及经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培训,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要认真组织村民进行学习,发放宣传资料,将共创活动精神传达到每个村民,培育辨是非、知荣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