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联动机制

安全联动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全联动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建立“责权明晰、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依据《食品安全法》,决定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镇、街道办事处的信息互通与联动配合,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无缝隙、全覆盖”监管。

(二)基本原则

1.定人定片。整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力量,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每个监管部门为每一个镇办固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将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实现定人定点定责,到位到点到人。

2.定时定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会同镇、街道办事处,按照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定时组织食品安全巡查。建立食品安全巡查记录档案,对巡查中掌握的情况、采取的措施、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详细工作记录,规范归档管理。

3.定权定责。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和综合信息的采集、整理和记录,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数量、位置、经营及信用状况等信息,做到“六清”,即监管范围清、监管企业底数清、经营状况清、重点企业清、执法情况清、监管责任清。

4.定奖定罚。定期、不定期对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定,评定结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成绩,并兑现奖惩,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彰,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恶劣后果的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二、落实监管责任

1.区食安办负责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具体要求,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镇、街道办事处联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掌握全区食品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好来自镇、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分类登记和处置工作,协调难度较大、涉及多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隐患处理工作;向市食安办上报本级职能范围内无法完成整治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2.各镇、街道办事处按照监管联动机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应建立各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配合上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工作;掌握本行政区内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建立食品安全企业电子档案;及时将排查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上报区食安办协调处理。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能开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掌握所监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处理区食安办转办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组织对镇、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确保监管队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食品安全监管有关规定,在各自辖区内开展日常巡查,掌握辖区内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排查发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按规定建档立帐,上报有关信息。对于较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依据相关法律督促生产经营企业限时整改;对于其他情况较为复杂、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上报并进行跟踪落实,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3月15日-3月31日)

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完成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的前期动员和相关准备工作。

(二)摸底排查(4月1日-5月31日)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细致梳理,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分区域定位,以职责为标准分人员定位,建立区划明确、职责明晰的被监管企业名录,并向各镇、街道办事处公布。

2.镇、街道办事处对行政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突出对小作坊、小门头等“小、散”食品经营业户的摸底排查,对所有排查业户建档立案,同时对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被监管单位名录,及时将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业户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由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经营业户办理相关证照。

3.区食安办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探索建立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的网上实时查询,全面掌握、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全区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三)推进实施(6月31日-12月31日)

按照“统一部署,上下结合,互为联动”的原则,根据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确定的内容和目标,结合各自实际,按照以下程序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1.各镇、街道办事处在本行政区内开展日常巡查,排查各类食品安全隐患,相关信息由镇、街道办事处登记上报区食安办。对于较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的食品隐患,督促相关生产经营企业限时整改。

2.区食安办利用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完成各类信息的汇总、分析及登录工作。对应相关监管部门职责,将未完成整改、性质单一的隐患问题按监管职能发送到相关部门处理。对于性质较为复杂、跨区域、跨部门的安全隐患,由区食安办统筹组织联合查处。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及时处理区食安办转办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职能范围内的应主动解决,及时反馈整治情况;对于情况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应主动协调,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对于不属于区级职能范围内的应及时向区食安办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并主动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4.完成隐患整治后,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将整治情况逐级反馈至区食安办登录结果,区食安办将反馈信息转至相关镇办,由所在镇办对登录的结果进行核实,经核实完成整改的,区食安办登录结案。

四、工作考核

(一)考核主体。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对全区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的考核,具体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对镇、街道办事处主要围绕组织食品安全巡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围绕组织实施工作、执法任务完成情况、落实联动机制工作目标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

(三)考核办法。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考核坚持日常检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验收相结合的原则,以区食安办的专项检查和日常督察为主,按照联动机制工作目标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对镇、街道办事处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定,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能力水平的新型监管模式。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要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及时调度解决推进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矛盾;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抓,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健康运行,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注重配合。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要围绕联动机制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大局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区域优势和部门职能优势,科学整合监管资源,健全完善监管网络,推进实施信息共享,主动担当,配合联动,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2篇

如果任由这种“新剪刀差”恶化下去,会严重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危及到未来的我国粮食安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破解“新剪刀差”,让农民能够安下心来从事粮食生产?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其一是建立农资与粮食的联动机制。为了防止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国家应该完善粮食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国家应该建立农资与粮价的联动机制,来决定对农民增加多少补贴,同时应适当对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遏制愈拉愈大原农资与粮价涨幅差距。

其二是建立我国粮价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我国的石油价格已经建立了一个国际联动机制,国内石油价格随着国际价格的上涨而上涨。我国粮食价格未来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动机制,大幅度提高保护价,使我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

其三是应该大幅度增加种粮农民的直补。目前种粮补贴主要是按承包的耕地补贴,导致有不少农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从事粮食生产,也能够拿到国家补贴,而那些在家乡租种别人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拿不到补贴。这样的补贴方法让那些多生产粮食的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未来应该慢慢过渡到按照农民所交粮食数量进行补。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散货码头 视频联动 优先级 控制权释放

中图分类号:U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4-02

散货码头现场的装卸设备、运输设备较多因而环境较为复杂,这给港口生产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布点不足以同时显示生产作业全貌,如需进行全面监控则必须频繁的进行手动监控摄像机的控制。依靠现有调度人员难以全面、实时的进行如此复杂的操作,因此单靠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的生产监管效果有限,需要实现生产作业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间的自动联动解决这一矛盾。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视频监控数字化的发展及其在散货码头的集成应用,为实现上述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1]。

1 系统的联动方案

生产作业系统对视频监控前端设备控制的实现,是视频监控系统与散货码头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基础。实现了对前端设备的控制,进而即可利用生产作业系统所掌握的生产作业信息结合各类散货码头特殊的生产工艺,实现视频监控与散货输送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动。

实现视频监控与散货输送自动控制系统联动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分别是视频监控的联动接口、视频联动机制、控制优先级划分、控制权释放机制。

2 视频监控的联动接口研究

2.1 硬件设备接口

硬件设备接口方式是利用特定的硬件设备与其它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在国内的散货码头,这种交互的数据大多为红外对射、门禁、玻璃入侵、压力传感等各类的报警信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报警接口单元和可编程报警服务器两种。

2.2 软件接口

软件接口实现方式是在利用现有的生产作业系统的PLC设备、视频监控系统的PC机或服务器等通用现有设备,通过软件读取标准接口数据的方式完成视频监控的联动接口实现。

与硬件设备接口方式相比,以软件方式实现视频系统的联动接口功能则显得更为灵活。与基本用于处理报警信号响应的硬件设备接口不同,软件接口可以实现与绝大多数的散货码头应用系统的融合,并响应该系统的联动指令。按数字接口实现过程来说,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接口实现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层:数据提取层、数据通讯层和数据处理层,并可应用OPC、Socket通讯和数据库信息交互等技术方式实现。

3 视频联动机制

3.1 工艺视频联动机制

专用的散货码头专业性比较强,装卸工艺也比较复杂,大型散货码头工艺流程动辄数百条。对生产工艺流程执行过程的监控难度大,主动发现问题的方法常常采用人员巡检的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码头广播、警示铃声等被动提醒方式有难以确定控制效果,给生产作业带来了安全隐患。

在散货码头生产工艺执行,调度人员、操作人员常常需要对工艺流程涉及的皮带机,转接塔,门机,斗轮机等生产作业设备上是否有残留物料、危险区域是否有人员停留等情况进行反复确认,十分费时费事且效果并不理想。生产工艺视频联动针对散货码头的各条生产工艺特点,筛选出需要进行视频监控联动的生产工艺流程,并编制出符合生产工艺需求的视频监控联动流程。这种视频监控联动方式可以在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时就将各条联动流程编入操控系统程序中,在日常生产时,仅需根据生产作业任务自动或人工启动所需的视频监控联动流程,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人员的操作压力。

3.2 报警视频联动机制研究

散货码头的报警视频联动是由各类报警触发的视频监控系统相应动作。生产作业系统对码头中各种设备设施的各类报警信号进行采集,并通过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控制实现对各种不同的报警信号的视频监控响应。

在散货码头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报警信号和报警信号源。系统建立时需要根据码头具体情况对各种报警信号源所包含的每种报警信号逐一制定报警视频联动响应方式。根据报警类型的重要程度可以将报警视频联动分为强制响应和可选响应。

4 视频控制优先级划分

在散货码头的视频监控系统中,控制权优先级极大程度上的决定了对前端摄像机得控制权归属。因此控制优先级应按照操作所在应用的时效性和重要性进行划分。据此,可按应用用途将控制优先级分为三大类:应急应用监控,“一关两检”监控和码头日常生产监控。

应急应用是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情况下,为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迅速了解现场情况,应对突发事件所实施的应用操作。应用需求时效性和重要性并重,因此是优先级最高的应用操作。

“一关两检”监控是指海关、边防检查站和检验检疫局对港口口岸及通过口岸货物进行的监管、征税、缉私等活动时所需要的视频监控。“一关两检”代表着国家对该区域行使相应的,重要性程度不言而喻,因此为中等程度的应用操作。

码头日常生产监控的应用所需时效性和重要性并不高,但与散货码头生产作业息息相关。因此控制优先级虽然设置最低,但平时应用最为广泛且频率最高。

5 视频控制权释放机制

5.1 施放机制的必要性

在控制权限施放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则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控制权不释放时,低优先级的操作将永远不被执行;操作结束即施放控制权时,高低优先级操作将争夺系统控制权,造成前端抖动或某些高级任务无法执行。因此视频控制权释放机制的建立,是视频监控前端摄像机多应用共用的前提。

5.2 施放机制的实现架构

视频控制权释放机制可以说是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特权,因为在常用的视频控制协议中,并没有控制权延时释放的定义,前端设备也无法实现相应功能。在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中,高优先级操作占用控制权的方法不外乎持续不断的进行操作,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实现视频控制权延时释放功能,既由视频监控服务器统一进行操作指令发送的管理。在某优先级操作执行完毕后,设置一定的缓冲时间。在缓冲时间内,仅允许高于前操作优先级的操作指令执行。

5.3 释放延时设置

根据视频控制优先级划分理念,视频控制权释放延时的设置也应按照不同的优先级给予不同的延时时间。总体来讲,较高的优先级代表着需要较高的操作时效性和重要性,因此需要设置较长时间的控制权释放延时。同时,也需要考虑具体应用的特性,例如部分类似视频巡逻功能,则需要较高的延时时间,门禁、入侵等报警联动相应则不需要太长的延时时间。

6 研究结论

自动控制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机融合,改善了视频监控系统与散货码头结合不紧密的现状,有效的满足了散货码头日益增长的对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生产安全的需求,可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散货码头视频监控与自动控制融合技术向散货码头提供了生产工艺视频联动和设备报警视频联动的有效功能,解决了如今散货码头视频监控和生产作业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是散货码头提高系统融合度和生产管理水平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TV213.4;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24-01

水污染问题是一直困绕我国人民用水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点问题,加之我国水资源相对贫瘠,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由于我国水域的特殊性质影响,我国较早提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合治理的管理方案。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对于解决我国水安全问题,改善我国用水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现状概述

1.1 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恶化愈发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工厂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并且多数污水未经相关的处理,即排放至自然水体,我国水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相关科研数据显示,我国5133处评价水功能区中,复合水域功能要求的仅占总量的49.5%;

1.2 多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

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对城市居民饮用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近期发生的丹江口水库面源污染问题。此类问题,不仅破坏了水源生态,还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1.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出现频繁

受多种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出现频繁,例如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广西贺州镉污染等。此类事件不仅影响较大,还会造成不成程度的经济损失。

2 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联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目标

就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各部门间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管理目标,严重阻碍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主要对多种水污染物排放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我国水利部门的管理方式以防为主,从水资源功能的角度,对其承受污染能力进行相应的划分,并执行“至上而下”的管理措施;而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则是由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入手,结合现场水域污染实情,实施以治为主的管理。不同的水资源管理主体间不能形成相对统一的管理目标,就会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对于污染指标和排污总量指标等污染指标的核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阻碍了各部门间的联动。

2.2 管理规范与标准兼容性差

我国多个部门涉及到水资源管理工作,包括水利部门、国土资源部们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而这三个部门依据自身工作重点,均制定了相对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其中水利部门侧重于对地下、地表水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水质分析以及质量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资源调查和质量监测;而环境保护部门则侧重于污水、地表水环境、水污染源监测以及水质鉴定等工作。一方面,三者受工作侧重影响,均有自己独特的水体监测指标,,不同部门间存在较大的监测指标差异,导致联动困难。另一方面,各部门进行同一目标的检测时,也会存在操作规程和测定方法上的差异。并且,针对不同的技术,对于水样会要求不同的采集、处理、保存方法。以上两种差异,使得三种部门间很难形成同一的意见,在对同一水源进行联动管理时,易受到彼此影响,不仅未达到联动管理的目的,反而造成诸多工作不便。

2.3 水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统筹联动

水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统筹联动,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第一,水质监测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水利部门针对我国地下水和地表水相关监测工作内容,设有全国性水质监测网络;而我国环境保护系统,依据其工作数据,设有国家地表水监测网。不同的监测主体部门、监测体系,在监测内容、监测频率

以及监测站点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作配合和统一规划,导致工作重复,从而造成物力、人力、设备的浪费。第二,区域和流域管理机构,是分别负责区域环境监督执法和辖区水资源行政管理的主要部门。但从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情况来看,二者缺少有效的联动、协作,很难互补发挥出联动的实际效用。第三,当相关部门发现水污染源之后,行政执法责任不明。针对不同水环境问题,其监管主体、执法对象、执法主体以及执法内容,均或发生不同的变化。整个执法过程缺乏有效衔接、协作,从而导致排污问题屡禁不止。

3 完善联动机制的有效措施分析

3.1 统一各部门管理目标

针对各水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差异,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使其在管理标准上取得相对的同一,从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首先应加强对各水域对排污的管理,即优先统一环保部门与水利部门,在水域允许排污总量上的认识。水利部门应就各大水域的水体总量,核算其承受污染能力,并依据各流域特点,细分至省交由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再依据实际监测情况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分化。

3.2 规范水体监测管理

我国应统一制定水资源管理相关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逐渐统一水利、国土资源以及环境保护部门间的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从而推动各部门间有效的联动协作。

3.3 水体监测与水环境管理联合执法

对水资源管理执法而言,应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执法模式。针对不同水域的监测主体不同,将水资源细分为地表水执法、地下水执法、流域执法以及区域执法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多种监管主体联合执法的形式,提高水执法效率。

结语: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故而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而言,仍存有管理目标不一、管理标准不兼容、管理统筹联动性差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水资源管理上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医学;早期生命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94-01

我省地域广阔,有丰富经验的医疗救治专家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在基层每年有大量的急性高原病、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创伤等需要早期救治的患者,基层缺乏早期救治的医疗人力资源,尤其是此类患者需要救治的场所、时间不定,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早期生命救治体系,建立省与基层有针对性的远程医疗急救联动机制,加强我省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对于需要早期救治的患者具备正确识别能力;提升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规范的早期救治能力;以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早期救治所需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支持、生命监护、检验、放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设备器材,早期救治所需的药品肾上腺素、多巴胺、激酶类、晶、胶体液、甘露醇等网络设备由四部分组成:中心管理平台、医疗现场视讯采集设备、WCDMA通信网络、专家坐席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及计算机。

1.2 方法

当遇到需要早期救治的患者,施救者在救治现场运用掌握的早期生命救治手段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利用前端采集设备(如便携式视讯设备、车载视频监控设备)将患者本身视频、救治者语音以及病例文档、监护仪信息、心电图信息[1]、X线检查及检验结果等信息进行采集,利用WCDMA通信网络传输到中心管理平台的应用服务器,完成实时视频监控、录像存储,并传输至专家坐席,专家通过计算机终端、手机终端实现对医疗现场的访问和指导。

2 结果

我们运用该系统救治了30例患者,实现了施救者在积极实施规范的早期救治的同时通过配备的便携式无线视讯终端,专家利用电脑或3G手机随时接入系统观看现场图像,进行对救治现场的远程会诊,实现了视频互动、语音对讲、资料传输。3G视频会诊系统,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将医疗设备采集的各种人体通过视频发送到远端,供专家进行远程诊断、分析、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医疗服务。

该系统整合了3G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优势,无论身在何处、任何时间,都可以迅速接入系统,随时随地的进行远程会诊,远程医疗。

3 讨论

早期生命救治是针对急性高原病、急性脑卒中[2]、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创伤等疾病实施紧急序贯早期救治的体系,分为早期初级救治包括通畅气道;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神经功能评估;主观、客观的系统检查和高级救治措施包括急性溶栓、射频消融、急诊介入、手术等。

该网络系统的运用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现场的救治,因此我们首先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早期救治的培训,使其掌握符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以下技术和知识:呼吸心跳骤停的识别,失血性休克程度的判定,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判定与识别,突发性意识障碍的识别,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判;呼吸道的管理,有无创面罩法、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可视插管、Heimlic手法、喉罩应用;循环管理,主要技术有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液体复苏,心电分析;外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损伤分级救治;损伤控制技术。通过培训保障早期生命救治知识、技术标准化、流程化。

同时建立和实施省级早期生命支持专家库:本项目专家库由急救专家、麻醉专家、呼吸管理专家、循环管理专家等组成,涵盖内、外、妇、儿各专业的业务需求。提供实时、专业、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指导。保障早期生命救治的规范性及有效性。

我们通过运用该系统救治30例患者得出如下经验,基层医生与省级专家利用网络实现省级与基层的联动机制,可在任何地点如交通事故现场达到信息技术共享,其主要联动方式含:远程网络技术指导,当基层单位在实施救治工作时通过专家库,提供专业专家与基层实施者直接知识及技术指导;省级医院提供远程救援协助,包括手术指导及技术帮扶;当基层条件受到限制时,指导基层安全转送及省级医院接纳救治工作;基层医务人员可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寻求知识、技术及疑惑咨询。当基层单位遇到早期生命濒危的患者时,通过联动机制做到信息、人员、技术三到位,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参考文献:

[1] Limido A, Mare C, et al. [PROVA E TRASPORTA Project: results of tele-transmiss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from community hospitals and emergency service ambul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G Ital Cardiol (Rome). 2006 Jul;7(7):498-504.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6篇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事件发生的突发性,涉及范围的公共性,事件伴随的危害性,发生发展的多变性。在不同的状态和情景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变化不同,导致没有一套有效的模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分类上来看,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安全事件、核与辐射事故、海上石油勘探污染、港口泄漏污染等,而且由于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不同,同样的突发环境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

2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2.1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基本建成

目前,环保部一共组建了六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分别是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且均已纳入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江苏、辽宁、吉林等省相继成立了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为妥善有效开展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2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逐渐完善

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颁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上述两个预案的指导下,目前全国已制定政府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3500多件,基本覆盖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3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开始建立

2009年12月,国家环保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长期建立稳定、可靠的突发环境事件和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联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2.4环境应急专家库逐步建立

实践证明,环境应急专家在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应急专家库是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国家环境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邀请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和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遴选了各个领域的环境应急专家300多名,又认真挑选了26位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这些专家在自己的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指导和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协调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水质监测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我国环境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3.1环境应急法制体系尚不完善

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不完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需要进一步在重大突发环境的事件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损害评估和赔偿等方面进行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与环境应急响应相矛盾的条款,需及时清理、调整。同时,现阶段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政府、企业、个人职责不清,导致环境供应及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具体明确。

3.2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突发环境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但是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部门间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甚至在环境保护内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环境应急管理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政府之间、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未形成制度化的联动协作机制。

3.3环境预测预警体系薄弱,预测预警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和使用可操作性较差。很多企业环境安全意识淡薄,还未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分行业、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套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环境风险排查与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主动预防还难以做到。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分布、分级、分类等信息掌握不清,重大环境风险隐患还未得到妥善治理,风险防范及预测预警能力亟待加强。

3.4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不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往往传播迅速,容易造成公众恐慌,及时、准确信息显得非常重要,是缓解公众恐慌心理,给事件处置争取宝贵时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往往不愿意进行信息公开或者时间延迟,结果得不偿失,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不利于后续的事件处置和报道。而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过程中,有关部门谎报、缓报、瞒报的现象屡见不鲜,事件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也使得应急处置工作出现误区,错过了应急处置的有利时机。

4提升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

4.1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企业的职责定位,制定具体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理顺政府与环保部门、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相关制度和程序,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害评估和鉴定机制。

4.2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环保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制定分行业和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管理办法,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辖区内重点风险源及环境敏感区域,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检验环境应急预案,锻炼环境应急队伍,提升环境应急水平。

4.3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按照国家应急管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理顺现阶段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职责。重点加强各地环境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环境应急管理中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

4.4推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协同策略 IDS 联动响应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199-02

1 IDS攻击对策响应原理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即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不仅能够检测来自网络外部的入侵,同时还能够监督网络内部用户的活动。IDS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对于IDS系统来说,响应机制是所有功能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攻击检测角度分,IDS响应可分为被动响应与主动响应;从响应方式来分,IDS响应可分为自动响应和手工配置响应。

1.1 主动响应机制

主动响应机制能够阻止正在进行的攻击,直接终结攻击者的继续访问。更为主动的响应则是IDS系统在检测到攻击时会对攻击者进行反击,这种响应机制会使得ID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会影响网络上的无辜用户,因此应该谨慎采用。

常用的主动响应机制包括撤销链接、断路响应等。

(1)撤销连接是指当IDS监视端口时,攻击者对被监视端口进行连接并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包,其中含有攻击代码,IDS根据攻击模式匹配库检测到攻击代码后,命令被保护主机撤销这个TCP连接。这种响应技术对一些已知的网络攻击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如果攻击者使用的入侵代码中包含缓冲区溢出攻击,这种响应就可能是徒劳的。

(2)断路响应。该机制一般发生在IDS所保护的计算机系统没有管理分析人员时。其原理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足够多的攻击,IDS就向一个逻辑控制继电器发出命令,将路由器的电源断路,使得受控网络节点从Internet中断开。用户应该谨慎采用这种响应方法,因为这样有可能引发拒绝服务。实施这种响应时,用户应该将警报级别定为高级,同时用户的IDS系统必须具有基于规则进行判断的功能。

1.2 被动响应机制

被动响应其实泛指自动通知,当IDS检测到入侵时,自动给管理员发出警报通知。这种响应机制比较简单,一般只起到提高IDS系统工作效率和缩短管理人员反应时间的作用,对于阻止入侵行为则是无能为力。在被动响应机制中,“隔离不信任连接技术”十分重要。当攻击者通过后门程序进入到用户系统后,撤销连接这种响应将无能为力,因为入侵者随时可以建立多条连接,这时隔离不信任连接就变得非常重要。隔离不信任连接可以对抗IP欺骗攻击、ARP欺骗攻击以及基于TCP连接欺骗等多种攻击行为,但是这种隔离需要人工进行干予,定期分析和配置。

1.3 告警机制

告警机制负责将IDS系统响应所产生的信息尽快传递到管理员手中,告警平台能够将入侵响应所产生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消息自动发送给管理人员。 告警平台机制利用的是简单的技术,使得系统环境下不需人工干预就能完成工作。考虑到IDS的可移植性、稳定性和易用性,人们应该将告警平台与控制平台安装在一起协同工作。

告警平台与IDS之间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协议实现通信。在运行前,告警平台与IDS通过网络协议,确定一个特定端口,告警平台监视这个端口。IDS的分析管理器每分析出可疑的入侵行为,就会向这个端口发送有关入侵响应的字符串信息。告警平台收到这些信息后,通过邮件和手机短消息发送给管理员。告警平台与IDS之间的通信也可通过用户控制平台进行。IDS将可能的入侵事件发送到控制平台,控制平台将其转存为一个文件,告警平台根据时间定时器进行轮询,当发现文件后,告警平台将内容以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

目前,不少的IDS的响应系统仅具有报警功能却缺少主动对抗响应机制,加上IDS技术的局限和攻击手段的不断提高,入侵检测的响应系统还存在误报现象,由此产生错误响应。因此,IDS更需要通过协同策略和联动机制提高自身的防护性能。

2 协同策略与IDS联动机制

2.1 网络协同安全

网络协同安全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协同思想在入侵检测(IDS)和DDos攻击检测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为解决不同IDS之间的互操作和共存问题,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IETF合作制定了CIDF标准(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公共入侵检测框架),其目的是为部署在多个管理域的IDS提供一个互操作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平台。

基于协同策略的网络协同安全系统(Network Cooperative Security System简称NCSS)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协同构成的整体,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多种安全措施的协同工作,构造一个基于多层次、全方位的事件协同审计分析、协同防御、协同事故恢复、协同网络伪装、协同电子取证的动态自治网络协同安全环境.而基于协同策略的IDS主要提供入侵检测与协同防御的功能。

网络协同安全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伪装、防火墙、入侵检测、协同审计,协同事故恢复,协同电子取证六部分。各子系统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节点上,这些节点可能是服务器、网桥或者普通主机等,它们之间通过通讯Agent实现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协同控制,从而构成一个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防御平台,为其所保护的主机提供高等级的安全防护。

2.2 IDS与防火墙的联动

现以神州数码DC NIDS入侵检测与DCFW-1800E防火墙的协同响应机制为例,介绍联动的配置。

配置联动之前,首先要启用事件收集服务的自动启动SensorAdp

ater,然后遵循以下步骤。

(1)安装DCFW-IDS互动插件安装程序;

(2)在EC上配置response.cfg文件,这个文件在windows的系统目录中,如果是安装window2000 server,文件就在C:\winnt目录下。将其中URL的IP改成实际防火墙的IP地址。如果防火墙的OS使用的是4.X,则url为https://10.137.1.101:1211/cgi-bin。如果防火墙使用的OS为3.X,则URL为https://10.137.1.101:1211/dcfw。在防火墙上将EC的IP地址添加在adminhost中。

(3)在EC上使用cmd命令打开一个命令控制端口,然后键入命令行,

如果和防火墙联动成功了,在防火墙上使用freeze list可以看到响应的访问列表:

(4)在EC上配置根据具体的环境配置一个相应的策略,自带的策略模板有8个,可以根据默认的策略模板定义一个满足自己需求的策略模板,并派生一个新的策略。定义好策略后,就可以将策略下发给SENSOR,此时SENSOR引擎会重启,大约2分钟左右。

3 配置联动状态下的协同策略

在DC NIDS服务管理器中,启用DCFW-1800E响应,此时,联动策略生效,下面需要在策略中添加同DCFW-1800E防火墙联动,并应用到sensor中。假设告警策略的签名是ids1。在其中选择需要联动的签名,如flood,进入事件响应整体配置(如图1所示),勾选与发送响应值DCFW-1800E,如图2所示。

点击保存策略后,保存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解除编辑锁定,然后再将策略应用的sensor中,之后EC会将更改后的策略应用到Sensor中,应用策略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策略应用到Sensor中后,Sensor会重新启动自己的服务,此时EC的控制台中会看到sensor中断了,但几分钟后,会自动连接上。至此,联动及策略修改、策略应用的配置完成。

4 结语

采用适当的规则基于协同策略规划IDS的入侵响应机制,并使之与防火墙、网络伪装、协同审计,协同事故恢复,协同电子取证等功能协同工作。可以更大限度的提升IDS本身的准确性、处理性能;使IDS能够检测出所有攻击行为的能力。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攻击类型、攻击手段的变化很快,我们很难得到关于攻击行为的所有知识,所以关于IDS的检测完备性的评估相对比较困难。

除此之外,系统联动机制提升了IDS的及时性。及时性要求IDS必须尽快地分析数据并把分析结果传播出去,以使系统安全管理者能够在入侵攻击尚未造成更大危害以前做出反应,阻止入侵者进一步的破坏活动。和上面的处理性能因素相比,及时性的要求更高。这也是联动机制提高性能的关键所在。它不仅要求IDS的处理速度要尽可能地快,而且要求传播、反应检测结果信息的时间尽可能少。

参考文献

[1]NetSecu: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Security Platform for In-network Security Xinming Chen Beipeng Mu Zhen Chen.http:///10.1109/CMC.2011.94 2011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安全联动机制范文第8篇

相比较传统传媒而言,网络新闻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却是其的“优势”所致。

(一)新闻内容缺乏权威

与传统传媒的新闻不同,网络新闻在上网前往往缺少严格的审核手续和审批制度。与此同时,广大民众受到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内心中普遍认可传统传媒的权威性。而且,在网络传媒本身的互动性、及时性、草根性的优势推动下,极易对某些报道给予另类解读。从而,混淆视听。考察近年来的公共安全事件可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造谣滋事便是例证。

(二)新闻渠道缺少整合

相对于传统传媒来看,网络媒体目前虽然在逐步加强各网络之间的合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正因如此,网络新闻的相似度较高。这一现状不仅影响到网络新闻的可读性,还将导致各门户网站间的侵权诉讼大为增加。由此不难理解,网络新闻发展在目前还不成熟的阶段下,若不依托传统传媒的各项优势,将在自娱自乐中走向变形。

二、二者融合的切入点

惟有在考察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后,才能着手建构融合之路。从当前二者的优势与困境中,笔者将切入点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优势互补

根据学界和业界对网络与传统形式的理解,网络媒体所缺少的新闻采集资金和记者资源正是传统传媒所拥有的;传统传媒在新闻播报中所却失的新闻储存性,则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在面对诸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二者可以形成横向联盟关系。充分借助各自的优势资源,来推动各自新闻品牌的塑造。关于这一点,央视组建自己的网络频道就可见一斑。随着年底18大的召开,这便为二者的优势互补建立了极佳的实践平台。

(二)耦合共生

耦合共生性已在部分电视台、电台组建网络频道之一点上体现了出来。以广播为例,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一是因为它的声音稍纵易逝,不易保留;二是广播只闻其声,不见文字、图像,给人理解、查阅、重复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而现在有了网络,广播不再“稍纵易逝”,不再单一靠声音传播。广播借助互联网非但能够与其他媒体竞争,而且还有一定的优势,即在线收听。由此可见,以上两方面的切入点,实则为今后二者融合建立了思考的出发点。

三、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

在具体构建二者的融合路径时,应分别从:契约关系、联动机制、利益分配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契约关系

二者融合应建立在正式制度安排下,在此基础上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因此,网络新闻单位应与传统传媒单位建立起契约关系。受到促使二者融合的外部因素影响,笔者不排除未来二者走向兼并的商业模式。在契约上应明确:(1)对新闻信息的共享原则;(2)双方资源的介入模式;(3)针对成本支出的分摊结构等。

(二)联动机制

诸多新闻事件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特征,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应存在联动机制。该机制包括:记者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及图片上网,这三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作为两个独立法人实体的单位,如何做到上述过程的无缝衔接呢。笔者认为,须建立相互进行信息互联的组织机构。双方应向对方派出长驻联络员;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联动机制。

(三)利益分配

不难理解,“利益”是二者进行商业合作的基石。因此,利益分配形式的好坏,也成为二者能否持续合作的关键。这里并不强调货币形态的利益,而是着重考察非货币形态的利益实现。在此,网络新闻时应明确新闻来源渠道(与之合作的传统传媒单位)。从而,自然建立该传媒单位的社会声誉度。该传媒单位在发行文本新闻或是广播时,也可以指出:详细信息可登录某某网站查询。进而,增大该网站的点击量。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探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