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统一认识,创新审计理念。服务“三农”是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是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和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审计工作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行业的审计都要关注新涉农资金,各项工作都要有机地融入到服务“三农”这个主题中来。要站在全局高度,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审计监督。

二、整合资源,拓宽审计渠道。首先,整合审计机关内部资源。审计机关内部实行上下联动、农业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联动开展,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扩大农业审计覆盖面。其次,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预警机制。加强与有关涉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政策与信息,对各级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程监控,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预警机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后,在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中突出涉农资金监管。结合县、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结合预算执行审计,检查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农机、扶贫等有关部门涉农资金是否存在项目管理混乱,资金分配不科学,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促进严格管理,规范使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财力保障。

三、全面履职,强化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保障涉农惠农资金的安全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是审计监督的职责所在。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审计,强化政府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二是要积极维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对民政资金主要是济困扶贫资金的审计,使各级政府对农民的关怀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对涉农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要揭示和反映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检查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是否保持了一个合理的结构和增长幅度。

四、关注绩效,探索效益审计。促进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涉农资金审计的一项目标。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效益审计,在审查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照项目可研报告、立项批复和有关农业、农村经济政策,检查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揭示和预防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影响涉农资金使用效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提高农业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部署要求,以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农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检查的内容和范围

(一)2011年至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2011年至2012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性水稻种植补贴的面积核实情况(资金发放情况由财政局核实)。

(三)2011年至2012年能繁母猪数量核实情况(资金发放情况由财政局核实)。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4日-5月10日)

1、成立机构。成立县农业和粮食局民生资金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2、动员部署。召开局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全面做好自查和迎检准备。

(二)自查自纠阶段(5月11日一6月3日)

各相关站(室)重点围绕政策落实情况、部门监管履职情况、资金运行情况、资金审批拨付情况和资金专账管理情况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深入剖析,认真填报自查表,查摆存在的问题。各相关站(室)自查自纠情况与6月3日前报局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抽查整改阶段(6月4日-8月5日)

专项检查工作期间,领导小组将根据相关站(室)情况反映和有关群众举报,对涉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重点案件进行查办,对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四)总结提高阶段(8月6日-10月5日前)

各站(室)要对专项检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治本之策,建立健全覆盖民生资金涉农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和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专项检查工作在局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单位要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涉农资金;统筹安排;监管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各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涉农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涉农资金是涉及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分为工程项目类资金和补贴补助类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村合作医疗等多个项目。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70%,各类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如何,值得关注。

一、河南省涉农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支持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财政整合扶贫资金,用于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

近年来,河南省财政集中8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用于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经过多年努力,已完成4 800多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2008年全省共有10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从2006年起先后在20个贫困县、185个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截至2008年底,全省互助资金规模达到1 916万多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 350万元,农户入股资金534.51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 341.91万元,累计到期借款338.57万元,到期借款归还率达100%。①

(二)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

一是在中央财政投入方面,2003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2.77亿元。尤其是在安排2009年预算资金时,国家农发办安排河南省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总计7.25亿元,约占13个粮食主产省的8%,占全国的5%,充分体现了对河南省的倾斜。二是在地方财政投入方面,河南地方财政每年除按照政策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外,近几年省级财政还安排8 400多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在整合其他支农资金方面,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在24个重点县,近四年统筹涉农项目资金5.84亿元。2003年至2009年,地方财政累计筹措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9亿元。三是吸引、统筹其他资金共同开发。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民群众为其受益的项目建设筹资投劳,2003年至2009年,累计投入达15.1亿元。同时,通过投资参股、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78.17亿元。以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项目区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7.7亿元。②

(三)积极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2009年河南省财政筹措47.6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8年的91.8%提高到94.2%。省财政落实1亿元,支持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河南省财政拨付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0.6亿元,低保对象扩大到363.6万人,人均月补差标准提高不低于52元,落实2.2亿元,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和加强敬老院建设。三是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2009年河南省财政筹措4.9亿元,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四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公路、户用沼气、饮水安全建设投入、支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当前河南省涉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中主要问题所在

由于监管体制不够健全以及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多种原因,在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当前河南省涉农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显不足

据对17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144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的调查③表明,河南省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和管理中问题重重:一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被调查的144个村中四成以上的机电井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坑塘、堰坝及小型水库则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过几十年运行,因疏于管护、年久失修而毁坏严重。二是部分工程质量差且利用率低。三是重建轻管,毁坏严重,特别是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长期以来处于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无管理经费的“三无”状态,导致部分设施毁坏严重。被调查的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当中无专人管护的占47.4%。四是重大轻小,投入不足。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病险水库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能够使农业生产直接见效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按照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中央财政投入,省级政府配套;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县乡政府负责,对个别特殊项目省级政府进行适当补助。但近年来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力对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支持,导致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涉农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安排

由于涉农资金投放数量大、渠道多,政府对涉农资金缺乏统一管理调度,涉农部门各抓一块,资金管理较松散。一些地方在同类型项目的申报、审核及实施等环节上缺乏统筹安排。个别项目资金,本来资金总量就不大,由于各地争项目、争资金,资金管理部门为平衡关系等原因,将资金分散下拨,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影响了涉农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部分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开工前未经过招标投标,建设期缺乏有效监督,建成后未经过竣工决算。工程实际造价无从知晓,工程质量更难有保证。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因经济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占挪用或套用项目资金等不良现象。二是项目配套资金缺乏。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只局限于涉农项目本身争取的资金,较少或没有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资金,致使项目必要的配套工程缺乏相应的建设资金,影响了主体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投入使用。三是由于涉农资金拨付环节多、监督体制不健全、少数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涉农资金违纪违法案件呈易发多发趋势。仅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河南省共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927件1 163人,涉及农村建设、道路交通、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医疗、土地开发、抢险救灾、农村低保等多个领域,涉案总金额2.5亿元,查办案件总数居全国第一。④

三、加强河南省涉农资金规范管理的思路

(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突出支农投入重点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配合搞好中央大中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着手搞好农业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力解决好中小型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无来源、维护无人管的问题。解决该问题,既要发挥好财政的支持作用,也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对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可实行财政补助;对受益对象明确的项目可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标委托社会力量进行经营、收费和维护。采取定期招标以确保中标者经营、收费和维护的合理性,财政对中标者予以适当补助,可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

(二)建立整合涉农资金资源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涉农资金名目繁杂,来源渠道广,管理部门多。可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的原则,建立统筹安排各部门、各渠道、各层次支农资金的整合机制。基于现实,最好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将分割在发改、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等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一归口到财政管理,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运行机制。若以县为单位整合,既缺位又越位,因为受现行资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上级对资金性质和用途有明确规定等限制较多,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支农资金整合最好是从中央级、省级为龙头,再到地、县级实施。整合资金的同时,应加强涉农项目整合,由政府牵头组织领导,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围绕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公益事业项目等,相对集中管理项目,统一上报和审批项目,统一实施和验收,可有效避免多头申报多头审批、各行其是、擅自调整改变项目,导致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情况,从而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投资效益。

(三)加强涉农资金监管,促进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日趋规范化

一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本地实际和项目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安排项目的配套建设资金,从而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及时峻工并投入运行。二是要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制,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监管。规范项目招投标制度,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直至项目建成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明确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峻工审计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和监督措施,并且责任落实到人。三是严格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强化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重点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涉农项目资金等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字: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涉农补贴;问题;解决措施

一、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现状

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乡镇财政安排、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集体经济收入。由于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的经营并不理想,财政收入仅依赖上级的财政转移。近几年,许多地区合并村组织,加大了村干部的工作量,但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有限,严重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村级组织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村干部的工资报酬、日常的办公费用以及各项必要支出等。经费的不足导致各项活动不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组织的收入偏低,支出较大

目前,许多村级组织的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实力不强。村级组织不能够从集体经济中获得财力支持,严重影响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政府的财政拨款根本不可能满足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办公费用需求。由于缺乏充分的资金,村级组织很少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村民生活比较单一,严重的影响了村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此外,村级组织干部的薪资报酬也需要大笔费用支出,由于农村进行了相应的合并,造成了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比较重,而薪资报酬过低,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村级组织的经费财务管理问题较多

1.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职权不明确,责任混乱。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并不是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而是全部由村级组织的干部参与管理。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重大财务问题的决策由上级部门决定,往往脱离本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状况。

2.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不强,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村级组织不注重财务预算的编制,资金使用随意性比较强。编制的预算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组织的预算涵盖面比较局限,只是对部分资金或者部分项目进行了预算,并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二是村组织的预算贯彻性和实施性不强,多数预算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应对上级的检查,并没有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细致的编制。

3.村级组织的账目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对村级组织的账目进行管理,村级组织对财务的管理只是流水记账。由于原始凭证的不足加上账目的核算周期较长,有些干部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修改账目,导致集体财产流失。村级组织对外部的借款追要不及时,存在许多坏账和死账。村级组织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债务,债务负担过重,旧的债务还没有解决,新的债务已经生成。村级组织不可避免的会与上级部门存在财务往来,由于工作效率低下,款项到位不及时,给公共事业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影响。

(三)村级组织对国家的涉农补贴管理不完善

1.涉农补贴的落实不够有效。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对于社会的发展作用也日益凸显。国家近几年加大了惠农政策,涉农补贴的项目比较多,主要表现为生活保障金(农村低收入保障,军属生活补助以及计划生育奖励等)、农业生产的补助金(粮食直接补助,农业设备补助金,农药以及肥料补助金等)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补助(家电下乡补助,家电以旧换新)。管理涉农补贴的部门比较多,且工作效率低下,资金经过多次周转后,到达农民手中比较少。涉农资金的发放不及时,不能够在农民需要资金的时候提供帮助,严重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效果。

2.涉农资金发放缺乏公平性,违背了涉农补助资金的初衷。涉农资金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设置的,但是在实际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由于现在种植粮食的收益比较低,多数农民都将土地进行了承包或者是改种其他的经济作物。涉农补助实际操作过程比较混乱,一些种地的农民得不到补助,反而一些不种地的人员却领取农业补助,补助的对象不够明确,严重挫伤了种植者的积极性。村级组织对农民的种植面积和种类缺乏精确的实地调查,缺乏充足而准确的数据,导致对补助的发放不够准确。

3.涉农补贴的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国家采取的是“一卡通”转账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专项资金的挪用与占用。但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核算、审计、会计等工作由同一个人担任,缺乏监督与审核机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账目。村级组织对涉农补贴的金额不进行明确的公示,资金的使用缺乏农民群众的监督,因此,涉农补助存在严重的代领和冒领现象,给某些人员挪用专项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涉农资金的监管不到位,给提供了温床。

(四)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较为缓慢,严重影响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工作

首先,农村的硬件设备建设比较缓慢,不注重网络手段的应用,信息的共享性比较差,对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落实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其次,村级组织的软件更新比较缓慢,没有根据农村近几年的变化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也缺乏专业人员对软件进行维护,存在大量的过时数据,对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起不到作用。最后,村级组织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比较差,不利于吸引专业的人员到乡镇进行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对资金进行管理,导致了村级资金管理的混乱,不能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

三、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措施

(一)加大资金转移力度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确保村级组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要加大资金的转移,将政府资金进行相应的划分。其中要将村级组织的办公费用和管理费用划为保障的范围,确保村干部在满足日常生活物质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搞好全村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薪酬奖惩机制。通过将村干部的薪资报酬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促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以往的村干部整天没有事情可干的局面,激励村干部积极结合本村实际调动村民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将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结合本村的地方特色发展产业经济,村干部要对本村的经济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积极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利用上级政府以及国家的项目资助等优惠政策,促进村集体经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农村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给村组织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完善村级组织资金管理机制

1.建立比较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机构,明确村级组织的职责。财务管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并且制定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强化财务监督工作的落实,制定相应的政策依据。严格规范日常财务的运转,保证村级财务安全性,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的服务于老百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充分发挥村民在财务预算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让村民参与财务预算,确保村级组织资金用到所需要的地方。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要充分结合本村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最近几年的预算实施情况的数据。在日常生产工作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执行信息要及时的反馈。编制的预算要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减轻村级债务负担。村级组织要加强对资金收入的管理,对资金收入要进行及时的登记入账。对债务要及时追要,最大程度的避免死账和坏账。要严格杜绝向银行大批贷款进行形象工程的建设,避免造成村集体银行债务负担过重的行为。与乡级的账目要明确的记账,并且及时的完成资金的运转。

(三)加强村级组织涉农补贴资金管理的建议

1.要规范涉农资金的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涉农资金补贴依据,有效的保障涉农资金补贴的可操作性。涉农资金补贴的发放必须要体现其公平性,确保所有的粮食种植者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优惠。村级组织还要及时地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确保涉农资金发放的公平性。要严格规范涉农资金补贴领取的程序化,决不允许代领和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

2.要加强对村级组织资金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这要求村级组织要对相应的政策和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向群众进行详细的公布,补贴的标准、补贴的种类、补贴的金额以及相应的法规依据都要进行公示,以便老百姓对涉农资金有效监督。

3.村级组织可以将自己的财务管理业务委托乡级进行监督管理。乡级的账目管理相对于村级而言更加科学规范,确保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这种委托机制确保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并且对村集体的财务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规划作用。

(四)加强农村“双基”建设

1.加强农村机构的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监管机构。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薪资报酬,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对村级财务管理,结合本地区的地区优势和环境优势,将村集团经济做大做强。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推进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加大对本村硬件设备的购置,利用网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战略。利用网络便于农民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四、总结

村级组织对于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精细农业和落实惠农政策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资金管理是村级组织进行各项活动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要加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资金监管的有效性。积极的搞好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丹.谈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J].财会通讯,2011(16).

[2]朱静.村级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才智,2011(24).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强农惠农;资金;监管

[作者简介]郑雪蓉(1976—),女,南安市财政局中级会计师。(福建南安 362300)

随着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强农惠农方面的资金数量越来越大,据统计, 2009年至2011年本级及以上财政共投入南安市强农惠农方面的资金分别达到48151万元、94951万元、120584万元,其中占资金比重较大的项目有农村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三方面的投入资金比例分别达41%、60%、57%,其余的强农惠农资金涉及的项目有农资综合直补、石油价格改革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62项,进一步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其金额大、项目多、涉及面广,给资金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确保强农惠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首先在兑现拨付各项补助资金的方式方法上有了较多的创新,如对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农直补资金均采用“一折通”发放,确保涉农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其次,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采用市级财政报账制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在项目单位报账时我们对财务报账票据把关、资金使用范围、相关财经法规执行等情况进行严格监管;第三,随着国库直接支付改革进程的加快,对那些能够直接拨到补助单位的资金将由市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各用款单位,改变原来由市级财政拨到乡镇,再由乡镇转拨有关单位的做法,国库直接支付在缩短、简化拨款流程的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可有效防止乡镇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

每年单独或配合纪委开展多次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检查的对象主要是乡镇财政,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乡镇财政是否及时拨付补助资金、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通过检查发现,大部份强农惠农资金能按项目、用途专款专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乡镇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按规定乡镇应将各级财政拨付的预算内资金作为“收入”核算,但乡镇会计对那些属转拨的资金几乎都通过“暂存款”或“其他应付款”进行核算,这样的结果是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乡镇的实际收支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乡镇挤占、挪用行为;有的乡镇存在拨付不及时的现象,有的乡镇以镇财紧张为由变相截留补助资金,有的乡镇改变专项资金用途,将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弥补机构经费性开支。

针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监督管理责任

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财政部门负责强农惠农资金的申报、分配、拨付、监督检查等资金综合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到位。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村级组织负责本地和本单位强农惠农资金项目的立项申请、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全面实施、资金安全运行、工程优质高效。审计部门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监察机关和纠风办加大综合监督力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采取督促整改、查办案件、责任追究等措施,为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供有力保证。

二、加强宣传教育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把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编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农惠农政策的教育培训,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群众,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强农惠农资金是“高压线”的意识,提高掌握运用政策、监督政策执行的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规范资金运行及核算

各乡镇(街道)和强农惠农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各负其责”、“管事、管钱、监督相分离”和简便、易操作的原则,制定完善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核算、拨付、实施、使用、管理、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流程式管理、全过程监督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四、强化监督检查

1.落实资金项目公示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要在强农惠农资金安排后,及时将强农惠农资金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列出清单,通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方式向群众公开。不的工程类项目要在开工前将建设内容、投资、工期、质量、参建单位、受理举报电话、监督部门、责任人等内容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所在村(社区)予以公示。实施时间超过一年的项目,要在实施中期择时公布实施情况。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向群众公布实际工程量、资金决算等情况,对项目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要及时查处并回复检举人,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查处情况。

2.强化农民群众监督。对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类资金,要在乡镇(街道)、村级组织的领导、指导下由所在村(社区)村民(居民)或村(居)民代表公开评议,并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公示。对粮食直补等涉农奖励补贴类资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资金,市级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以及其他非工程类的建设资金,要有农民代表参与监督管理并切实保障其监督权。对不的工程类建设项目资金,要实行村级义务监督小组监督制度,由项目所在地村民选举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有一定威信和监督能力的村民代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

3.加强乡镇(街道)和部门监管。一是加强部门监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强农惠农项目实施,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自上而下加强监督检查,管好、用好本部门的强农惠农资金。二是强化乡镇(街道)职责。组织项目实施的乡镇(街道)负责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管理、竣工验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控制费用性支出,按规定使用强农惠农资金,其党政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组织实施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到位和资金的安全廉洁负总责。三是加强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对强农惠农政策资金预算、核拨、发放等环节全程监督检查。四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审计,每年按规定对资金的拨付、筹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通报。

4.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每年要通过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评议、全面督查、专项督查、分类自查、交叉互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要限期整改到位,严重问题要从严处理。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相关的执法机关要把严肃查处强农惠农资金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推动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有力抓手,建立健全执纪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通报制度,注重在监督检查、审计、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做到有信必查、有案必办,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贪污、侵占强农惠农资金的行为,以及在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失职渎职、、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等行为。要充分发挥查处案件的治本功能,达到加强监管、堵塞漏洞、完善机制、教育警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明珍.加强涉农资金监管,促进恩施和谐稳定[J].清江论坛,2008,(2).

[2]李连华.我国“三农”资金监管方式的效率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2010,(7)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六项涉农资金检查年限为20*年1月至20*年12月,我乡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乡党委政府组建了以乡党委书记余清华、乡长杨茂松同志为组长,副乡长陈剑清、纪检书记杨冈为副组长,财政所所长、出纳、会计、乡党委办、乡政府办、农经员、各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由财政所牵头衔接。截止8月20日,各涉农资金管理部门将六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办公室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六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农牧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粮食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二、自查情况

(一)资金拨付到位情况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20*年度县科技局拨我乡科技培训费190000元。

2、20*、20*两个年度县财政局拨我乡粮食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补贴财政专项资金总额152.411万元,其中20*年度41.546万元,20*年度110.865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年度县科技局拨我乡19000元科技培训费,于20*年11月、12月,在我乡7个村委会进行了科技培训,培训600人次,已全部支付。

2、涉农“三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1)、粮种补贴:20*、20*两个年度县财政局总拨我乡粮种补贴14.232万元,其中:20*年拨粮种补贴资金4.575万元,发放粮种补贴资金4.575万元,受益农户2327户,补助面积8200亩;20*年拨粮种补贴资金为9.657万元,发放粮种补贴资金9.657万元,受益农户2494户,补助面积10486.56亩。20*、20*两个年度粮种补贴已全部通过一折通拨付给农户。

(2)、农资综合直补:20*、20*两个年度县财政局总拨我乡农资综合直补金额97.209万元,其中:20*年拨农资综合直补助资金23.411万元,发放补助金额23.411万元,受益农户2474户,补助面积21478亩;20*年度拨农资综合直补助资金73.798万元,发放补助金额为73.798万元,受益农户2496户,补助面积21478亩。20*、20*两个年度粮种补贴已全部通过一折通拨付给农户。

(3)、能繁母猪补助情况:20*、20*两个年度县财政局总拨我乡能繁母猪补助资金40.97万元,其中:20*年拨能繁母猪补助资金为13.56万元,发放补助资金1356万元,受益农户2094户,补助头数2712头;20*年拨能繁母猪补助资金27.41万元,发放补助[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金额27.41万元,受益农户2157户,补助头数2741头。20*、20*两个年度粮种补贴已全部通过一折通拨付给农户。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20*年度我乡参保人数6*1人,个人缴纳6*10元,县级补助6*10元,省级补助243240元,中央补助243240元,合计6*100万元。乡政府负责收缴个人缴纳部分,总收缴金额6*10元,已全部上交维西县合管办。20*年度按照新农合有关要求,我乡补偿参保人员门诊费66535元,住院补偿费95124元,总补偿金额161659元,已全部补偿给个人。

20*年度我乡参保人数7466人,个人缴纳74660元,县级补助37330元,州级补助37330元,省级补助74660元,中央补助522620元,合计746600万元。乡政府负责收缴个人缴纳部分,总收缴金额74660元,已全部上交维西县合管办。20*年度按照新农合有关要求,我乡补偿参保人员门诊费169565.92元,住院补偿费245320.25元,总补偿金额414886.17元,已全部补偿给个人。

从资金的收支情况来看,20*年、20*年我乡六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均已拨付使用到位。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项目实施规模与申报规模能够相符,不存在因配套资金不落实影响工程建设问题。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次对我乡六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惠农资金发放不够及时。有的上级资金当年已经下拨,由于我乡山高谷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办公设备落后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到农民手中已经是第二年了,时间跨度较大,不排除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存在(资金的迟拨上级、本级、下级均存在)。

(二)资金发放形式不够灵活。由于惠农资金的发放采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基层财政所和基层信用社也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有的财政所已经将资金拨付到信用社,但信用社有很多理由,没有及时将惠农资金进行上折发放(如网络升级、名称有误等)。由于我乡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很多农民为取应得的惠农资金,所花的费用甚至高于所得资金,建议以后发放的方式多一些,确保农民能受到更多的实惠。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在中国的财政体系中,涉农资金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也是关系到每个乡村的资金。但长期以来,“撒胡椒面”现象造成涉农资金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

怎么办?整合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选择。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试验田与先行区,正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机制,通过实践尝到涉农资金整合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安徽的整合是如何开展的?收获了什么样的红利?《决策》记者来到先行试验区六安市金寨县和阜阳市颍东区,从两地的涉农资金整合实践中,探寻答案。

碎片化的弊端

“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广,涉及项目分布多,上级拨付下来的涉农资金,分散到各个镇、村,犹如‘撒胡椒面’一样,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群众因而得到的受益十分有限。”颍东区财政局副局长邵爱华在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涉农资金碎片化,是长期存在的首要问题。资料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拨付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全国2800多个县级单位以及成千上万个项目,实际上就如同“大水漫灌”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支持作用。

部门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是第二方面的问题。“过去涉农资金以条条管理为主,主管部门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往往从部门角度考虑,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致使项目交叉、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金寨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冯俊对《决策》分析说。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涉农项目的规划,往往是单项的部门规划,比如交通部门只做道路规划,林业部门只考虑林业规划,但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或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上,规划的单一性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以及多种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三个问题是监督力度不足,涉农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金寨县财政局局长胡浩告诉《决策》:“由于牵涉部门较多,项目建设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滞拨、缓拨资金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安全。”根据2016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披露,2013年至2015年11月,全国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辗缸镒苁的22.3%,全国共查办35240人。

第四个方面的弊病,是大量扶贫资金在“睡大觉”。审计署40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8.43亿元扶贫资金处于长时间闲置,其中有2.6亿元闲置逾2年,最长的逾15年。“在过去,资金按项目下达,分条线考核,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邵爱华对《决策》分析说,一些资金由于找不到对口项目,只能陷入“睡大觉”的状态。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维光在谈到涉农资金的弊病时十分感慨:“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割项目管理体制下,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放权不彻底、指导跟不上、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近些年随着涉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越发明显,整合变得势在必行。”

“一个龙头出水”

作为安徽省率先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县域,2005年以来,金寨县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引导、应整尽整、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的思路,探索出“六统一”的规范运作管理模式。

“六统一是金寨县涉农资金整合的纲领。具体来说,就是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立项、统一下达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胡浩告诉《决策》,“通过六统一,不仅规范了涉农资金管理,创新了财政涉农方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项目和资金的碎片化问题,全部汇入到一个蓄水池,形成一个龙头出水。”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整合资金11.2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白塔畈镇油茶基地就是金寨县整合涉农资金“一个龙头出水”的真实写照。

2007年,金寨县政府结合白塔畈镇的自然生态条件、把握茶油产品需求量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机遇,决定把油茶作为绿化荒山造林的新型支柱产业。为此,金寨县先后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1.2亿元,引导大别山科技公司、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大户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流转山场、发展油茶规模基地7万亩,选育适合大别山区丰产栽培的5个油茶良种,建立起200亩油茶良种培育基地,扶持发展1家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的油茶加工企业。

“涉农资金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整合,不仅要产生物理反应,还要有化学反应。”作为整合试点的颍东区,在区财政局局长任俊喜看来,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必须从根本上破解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的小、散、乱和碎片化问题,集零钱为整钱,捏指成拳。

在顶层设计上,“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紧接着在5月,全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邵爱华对《决策》说道。对于邵爱华来说,这“一文”的印发和“一会”的召开,就是工作的“定心丸”。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更是指明了整合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颍东区先后印发了《关于颍东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过有序推进,2016年,颍东区统筹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林业改革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社会事业方面8个涉农项目,清理回收以往存量资金,累计整合8858万元,其中直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859.64万元,占资金总数的77%。任俊喜分析说:“整合涉农资金,实际上是为了激发颍东区内生动力,提高颍东的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整合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所需之处。”

从金寨县和颍东区两地扩大到安徽省来看,2016年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将3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陈维光对《决策》分析说:“涉农资金整合从财政角度来讲,已经提出十多年了,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提涉农资金整合,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这一次从中央到安徽省都在支持,所以现在是彻底地迈出了整合的步子。”截至2016年11月,31个试点县已整合使用涉农资金68.6亿元,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唤醒“沉睡”资金

颍东区的吴寨村,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成功吸引7家公司入驻,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循环种养带、设施蔬菜产业区、经果林经济发展区和现代休闲农业区“一带三区多点”的产业总体布局,实现村内4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平均每户租金及分红收入约4000多元。贫困户从2014年的280户、720人,下降到2015年的96户、192人,2017年可实现“村出列”。

“吴寨村目前所有的变化,都是整合涉农资金来做的,比如教育资金、林业资金、交通资金、农发资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些在吴寨的每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锐介绍说。

金寨县白塔畈镇油茶基地的实践,同样证明了整合的集聚效应。

“白塔畈油茶基地不仅将荒山变成青山绿地,还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每年茶树花开的时候,便是一个茶山花海,现在l展成为全县的一个旅游基地,2016年举办了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冯俊告诉《决策》。

据了解,早期栽植的13000亩油茶已进入结果期,预计2017年将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鲜果800公斤,产油50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500元。当地贫困户通过劳务、地租收益,户均年收入5000元―10000元,25年后油茶基地无偿返还贫困户,户均收入1.5―3万元。目前全镇挂牌3家农家小院,旅游从业人数18人,接待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白塔畈油茶基地建设,得益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投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冯俊分析说。

另一方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更能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25亿元,其中6.66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公路畅通工程176公里,解决290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合1.97亿元投入光伏等产业,分乡镇建设15万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3000元;整合0.82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74所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设备,为8.43万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整合1.8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从涉农资金整合的链条属性来看,在资金集聚效应迸发的同时,更使得“沉睡”已久的资金得到唤醒。截至2016年10月,颍东区清理回收2013年以前的存量资金6638万元,可统筹使用资金1755万元。任俊喜告诉《决策》:“这次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清除过去的存量资金,将其唤醒,充分发挥它的效益。”

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一)、天保工程资金:

1、公益林建设:

2014年公益林建设规模5500亩,计划投资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万元,到位率为100%,其中:人工造林500亩,计划投资15万元,已到位15万元,封山育林5000亩,计划投资35万元,已到位35万元,到位率为100%。支出合计0.77万元,其中:封山育林0.77万元。

2015年公益林建设无计划。2014年公益林建设费用支出165.54万元,其中:2015年支付2014年度人工造林费6.5万元,封山育林费用24.97万元;2015年支付2012年森林抚育费用20.07万元,支付2014年费用107.78万元。

2、森林抚育:

2014年森林抚育建设项目规模10000亩,计划投资120万元,到位85.8万元,34.2万元预留到2015年,到位率为71.5%。支付2011年75.15万元,2012年费用91.1万元。当年支出7.67万元。

2015年支付2011年森林抚育费6.05万元,支付2012年森林抚育费用20.07万元,支付2014年费用107.78万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到位情况

3、2014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656300亩,其中:国有公益林建设项目197000亩,集体公益林建设项目459300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计划投资资金541.38万元,2014年实际到位506.12万元,其中:国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计划投资93.57万元,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412.55万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出总额861.10万元,其中:2014年支付2011年430.55万元,支付2012年430.55万元。均为集体公益林建设投资。

4、2015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计划面积656300亩,其中:国有公益林建设项目197000亩,集体公益林建设项目459300亩。计划投资771.03万元,到位资金771.03万元。2015年支付2014年615.69万元,支付2011-2015年管护劳务补助346.08万元,2015年支付651.35万元。

(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实施退耕还林和配套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几项内容。我县主要是由林业局负责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种苗采购、生活补助的发放、工程质量和造林的检查验收工作;粮食局和各乡镇负责退耕还林(草)粮食的发放;粮改现后由县财政局依据我局组织验收情况会各同乡镇兑现补助。

1、基建资金:

2014年第一轮退耕还林计划投资156万元,实际到位156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00%。实际兑现156万元,完善政策直补资金计划投资496万元,到位496万元,实际兑现4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计划投资336万元,到位336万元,实际兑现336万元,新增巩固退耕还林计划投资300万元,到位300万元,实际兑现163.4万元。

2015年完善政策直补资金计划投资589万元,到位589万元,实际兑现589万元,巩固退耕还林计划投资399万元,到位399万元,实际兑现399万元,新增巩固退耕还林计划投资300万元,到位300万元,项目在实施中。

3、均衡性转移支付

2014年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到位290万元。

其中:核桃基地建设10000亩,计划投资260万元,实际到位260万元。资金未使用,工程在在建中;

小杂水果基地建设1000亩,计划投资30万元,实际到位30万元。资金未使用,工程在在建中。

(六)、基础设施建设:

2、林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强县):

2014年林业产业化建设计划投资2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00万元,到位资金为年度计划的100%。建设规模4000亩。在计划投资资金中其中:省级资金2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66万元工程未结束,正在实施中。

2015年计划100万元,完成以前年度林业产业化建设投资114.6万元,工程未结束,正在实施中。

二、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严格按照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相关办法和国家的“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管理工程资金。坚持“层层”审批签字制,对来历不明的原始资料不予签字、不符合规定的会计资料不予报账。做到资金的统一安排、集中调度。始终坚持用好每一分钱。切实做到了:

1、各专项工程资金均进行单独建帐,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实行一级报账制核算管理,严格执行省、州、县制定的资金管理使用制度。

2、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涉农工程计划,无擅自改变上级下达的涉农项目计划和擅自改变工程建设地点及内容。

3、没有贪污侵占涉农项目工程;没有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涉农资金;没有公款消费损失浪费涉农资金;滞留闲置涉农资金;没有随意调项涉农项目资金。

三、工程资金自查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