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海东市810700

【摘 要】目的:了解海东市乐都区2014年传染病发生及变化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网络直报的2014年海东市乐都区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海东市乐都区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893例,发病率为341.01/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2.53%。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100.05/10万)、肺结核(79.81/10万)、手足口病(69.12/10万)、其它感染性腹泻病(38.95/10万)、梅毒(25.20/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总数的84.66%。无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乙肝、肠道传染病是危害乐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疫情特点;流行病学分析

法定传染病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及时报告的传染病。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是我国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了解当前我区法定传染病发生水平、构成及流行特征,给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今后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信息和参考依据,现将2014年海东市乐都区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我区医疗机构及外地报至本地病例修正统计年报。

1.2方法

首先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下载。然后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使用发病率、死亡率和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014年全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893例,报告发病率为341.01/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2.53%。无死亡病例。

2.1甲乙类传染病

2014年全区未报告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11种577例,报告发病率为220.34/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15.52%;无死亡病例报告。

2.1.1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排在前10位的是肺结核、乙肝、梅毒、丙肝、痢疾、麻疹、甲肝、淋病、戊肝、肝炎(未分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65%。与上年比较,肺结核由去年的第2位升至第1位,乙肝由去年的第1位降至第2位。

2.1.2流行病学特点分布

按时间分布: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多的分布在3、4、5月份,占全年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2.41%,与2013年相比,高发月基本一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最低的为10月份,占全年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41%。2014年各月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分布比较均匀,原因是报告发病数较高的前4种传染病每月分布差异不大。

2.2丙类传染病

2014年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316例,报告发病率为120.67/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68.05%,上升的疾病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2.2.1发病位次

在丙类传染病中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包虫病,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05%。

2.3疾病分类情况

2.3.1疾病分类

乙类传染病11种557例,其中呼吸道传染病3种226例,构成比为25.31%;发病较去年同期上升3.20%。分别为肺结核209例、麻疹15例、猩红热2例。肠道传染病4种36例,构成比为4.03%;发病较去年同期下降5.26%。分别为菌痢17例、甲肝12例、戊肝4例、肝炎未分型3例。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种315例,构成比为35.27%。发病较去年同期下降26.06%。分别为乙肝198例、梅毒66例、丙肝45例、淋病6例。

丙类传染病7种316例,构成比为35.39%;发病较去年同期上升68.09%。分别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02例、手足口病181例、风疹12例、流行性腮腺炎16例、流行性感冒2例、包虫病2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例。

3讨论

我区2014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341.01/10万,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2.53%,这主要与肺结核及手足口病的上升有关。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梅毒为我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其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梅毒主要发生于农民,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好发于春夏季;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主要发生于散居儿童,好发于夏秋季;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流感冬春季发病率较高,报告病例为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鉴于以上情况应加强与教育部门间的协作,做好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监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都存在重复报告,诊断不准确,报告卡填写不规范现象,成为影响传染病发病水平和发病趋势准确的主要因素,因此统一、规范诊断、报告标准,将利于提高对传染病疫情的分析判断。

今后慢性传染病的肺结核、乙肝是加强疫情管理的重点疾病。农民、儿童、学生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农村及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是传染病防制的重点地区。

参考文献

[1]张更荣,李自钊,马桂芳,陈益洲,李瑞兰.1980~2003年河南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953-955.

[2]刘灿兰,赵琳娜,秦元安.手足口病及其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331-332.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漏报;原因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44-02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掌握的重要渠道就是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只有及时、有效、准确地报告疫情,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争取消灭传染病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展[1]。而传染病报告作为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准确及时地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既能使得政府决策部门全面掌握本地的疫情,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蔓延,又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和法律意识,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做好疫情的报告工作,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漏报,确保报卡的质量,我科对住院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每日及每月自查,查询门诊与住院患者的传染病漏报情况。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通过统计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自查资料,其包括门诊日志及就诊信息、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每月传染病自查小结以及疫情网络直报的传染病导出表。

1.2 方法

疫情报告的相关管理人员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形成书面自查小结,对照疫情报告员的登记及网络直报的传染病与查出传染病的资料和疫情直导网络的导出表,若传染病登记本上没有记录及网络直报系统查不到的,就定为漏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6.1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

2 结果

2.1 2010年与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情况

3年共查出应报的传染病有11811例,其中漏报的有25例,漏报率是 0.21 % 。而2010年传染病3412例,漏报15例,漏报率0.44%,2011年应报的传染病有4557例,漏报7例,漏报率是0.15%,2012年应报的传染病有3842例,漏报3例,漏报率是0.08%,从统计结果上分析漏报现象逐年降低,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住院部应报的传染病有4922例,漏报5例,漏报率是0.10% ,门诊就诊病人应报的传染病有 6889例,漏报20例,漏报率是0.29% ,住院部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2.2门诊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全部的门诊科室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统计,整个外科系统应报1099例,漏报11例,其漏报率1%,内科系统应报5790例,漏报9例,其漏报率0.16%,外科系统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2.3住院部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涉及全部的临床科室,外科应报的传染病有1571例,漏报4例,漏报率是0.25%,内科应报的传染病有3351例,漏报1例,漏报率是0.03%,外科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门诊的传染病漏报病种较多,住院部传染病漏报的病种涉及7种,尖锐湿疣和肺结核两种传染病各自应报的构成比都比漏报构成比小很多,但在总漏报的病例中两者占取的比例却超过70%,说明2010-2012年我院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高主要的原因是医疗人员少门诊量大,远远超出医疗人员工作量及医疗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传染病报卡指征掌握欠缺。

3 讨论

3.1 传染病漏报的特点[2]

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2010年及2011年。其二,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三,外科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四,重点检测传染病的漏报率比较低。

3.1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究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个别医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有些医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以及传染病报告法律意识,单纯觉得预防传染病只是防疫部门的事情,而医院只是以医疗和护理为主,认为填报疫情卡大大增加自己负担,因此不及时填写或者不填写。对于传染病报告,有些医师很被动,依赖心理比较大,觉得有专职人员收卡与督察,就一拖再拖,进而导致发生传染病疫情的迟报与漏报。第二,学习传染病的防范知识的力度不够。有些医师不注重学习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法,对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有的医师甚至记不熟39种法定的传染病,不清楚报告的时限,觉得有些常见的传染病报不报无所谓。甚至有的医师把疫情卡放在病例中,导致不能及时上报疫情卡。第三,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相关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医师不知道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是首诊医师负责制,虽然医院成立的有专门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以前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视程度不够,病人较多,传染病专职管理人员少,必须到科室查其漏报情况,因此督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虽然管理上对积极上报疫情卡的意识有奖励,但是针对迟报和漏报的情况,处罚较轻,使得有些医师存有侥幸心理。第四,临床医师的流动性和工作压力比较大。由于医院急诊和门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比较集中,造成接诊患者时间比较短,加之工作忙乱,因此大大增加急诊和门诊漏报可能性。同时医院实习、进修和轮转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极易导致培训的遗漏。尤其是有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在初诊时没有明确地诊断,等到各种检查结果都出来后已经发展成为传染病了,因疫情报告工作不注重完整性和连续性,极易导致疫情的迟报和漏报[3]。

第五,患者自身认识不足,患者对预防保健不重视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欠缺,对主动体检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有些患者对传染病存在畏惧、害怕、羞于言表。六,督查力度不够。我院公卫科成立时间较短,有些工作方面未完全理顺,传染病发病病种逐渐增多,传染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感染病报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人员配置未完全到位,导致督查力度不够。

3.2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领导要加强疫情报告的重视,健全完善传染病防范小组。第二,我院于2012年底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健全了各项传染病防治制度等,临床科室每科指派了一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主要督促本科室的传染病及时准确上报,并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职责。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报告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第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法制意识。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进而提高我院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及报告意识。同时结合各科的特点,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包括医、技、护人员,对新入院职工做好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随时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第四,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做好管理及监查工作。要完善疫情的管理、报告、自查以及奖惩等各项制度,经过标准、考核和奖惩三方面的管理,确保疫情报告能够有据可循。另外还要加大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量化管理。第五,定期开展传染病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拓宽传染病普查渠道,加大传染病普查力度,提高全民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及早消除传染病。六,加强指导,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疫情管理中,信息反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互通情报,而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疫情管理的专职人员严把卡片质量关,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根据疫情报告的管理规范,自查传染病的漏报情况,及时查找和总结漏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加强和各科室主任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尤其是感染管理科室的有关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工作到位,从而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蔓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2] 舒明蓉,王星月,张卫东,等.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07,7(9):915-917.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免疫处处长李全乐称,乙肝疫苗事件后,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乙肝疫苗的报告接种率骤降30%。时隔4个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有所回升,但回升速度缓慢,过程艰难。

乙肝疫苗是免疫规划中重要苗种,由财政埋单,在中国出生、居住的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6月龄和初中一年级,均可在就近的预防接种门诊,免费接种一针乙肝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乙肝疫苗的报告接种率稳定在98%左右。

去年底,各地出现婴幼儿疑似接种“康泰”乙肝疫苗后死亡案例,虽然其最后被政府证实质量合格,但公众对国产疫苗的信心却降至“冰点”。

乙肝疫苗接种率骤滑

今年1月初,中国疾控中心对包括北京在内的10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紧急调查评估显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左右,其他免疫规划内疫苗(指为儿童免费接种的麻疹等另外10种疫苗)的接种率则平均下滑15%。

李全乐说,对疫苗预防传染病而言,一般要达到90%以上的接种率,才能在人群中建立有效免疫屏障;而针对麻疹这种急性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更是要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应达95%以上。

各种疫苗接种率骤降,或令中国针对主要传染病的人群免疫屏障濒于失守。

“如果上述状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在一些地区出现免疫规划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流行,也不排除出现疫情暴发可能。”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王华庆表示。

接种异常反应拟定期告知公众

为此,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总局正在商讨,将中国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数据定期向公众、解析,让公众认识到,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个案,会长期、客观存在。

其中,不排除疫苗质量问题或预防接种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也包括心因反应、疫苗本身引发的小概率不良反应及其他疾病的偶合。具体原因,针对每个具体的严重异常反应病例,都会有专家组鉴别溯源。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县的肉牛养殖实际情况,探讨牛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原理。

[关键词] 口蹄疫 预防与控制 疫苗 原理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7-0191-01

一、前言

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且脂肪含量低于其它常用肉类。长期食用牛肉能够提高人体抵抗力,起到滋养脾胃、止渴止涎和强健筋骨的作用,牛皮革制品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因此牛的养殖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南涧县作为全国闻名的养牛大县,对牛类疾病的防控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手段,尤其是对于口蹄疫这种容易发病、不易治疗且传染性强的疾病,当地更是尤为重视。下面我们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预防和控制角度分别介绍口蹄疫这一牛类顽疾的防治手段和其内在作用机理。

二、牛口蹄疫的发病征兆与预防手段

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出水泡、体温升高、口流泡沫状涎和蹄部溃烂。该传染病具有潜伏期也可传染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病,极难控制。下面详细介绍牛口蹄疫发病时的一些征兆和常用预防手段。

1.牛口蹄疫的发病征兆

牛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并不会立刻产生症状,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最快三两天,最慢要一个月才会发病。发病后主要有以下特征。

1.1体温升高

在发病初期,牛的提问迅速升高到到40℃以上,导致牛日常活动减少,显得精神不振,不愿进食。

1.2口腔流白色泡沫状涎

发病之后,可见发现的最明显特征就是牛口腔经常性的流涎,且呈白色泡沫状堆积,与正常牛的反应截然不同。

1.3舌面和口腔内粘膜上出现溃疡

在发病一段时间之后,掰开牛嘴,能够发现其口腔内有严重的溃疡产生,这也是其不愿进食的一个原因,由于其日常饲料大多粗糙,且牛进食较快,所以口腔溃疡的产生使得牛不愿进食,只少量的饮水。有时甚至在舌面上也能发现溃疡斑点。

1.4蹄冠、趾间水泡、皮肤水泡

除了口腔内部的溃疡,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水泡。由于体温升高和病毒损害免疫系统的原因,牛的皮肤会出现大量的水泡,主要集中在腹部、、趾间和蹄冠等部位。导致挤奶时牛疼痛难忍,行走时跛脚,严重时蹄冠甚至会脱落。

1.5虎斑心

虎斑心只在犊牛感染口蹄疫时才会出现。如果在口蹄疫传染期间犊牛死于心肌麻痹,基本可以确定是虎斑心所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解剖加你眼可以发现病死犊牛的心肌散布有带状条纹,呈现浅黄或白色。

口蹄疫一般不会致死,但是该传染病对犊牛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一旦发生口蹄疫,尽量隔离犊牛饲养。此外,如果孕牛感染口蹄疫,极容易造成流产。。

2.牛口蹄疫的预防手段

对口蹄疫的预防一致是牛类传染病防治的研究重点。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制度,定期进行消毒、清扫,不给病毒滋生的环境;

2.2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没有遗漏,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潜伏;

2.3在引进犊牛时一定要事先做好体检,并接种疫苗之后再散养入群;

2.4牛场在建设初期的设计上,就要重视合理布局,避免发生传染病时无法控制;

2.5一旦发现任何疑似情况,立即隔离疑似患病牛,确认没有危险后方可解除隔离;

2.6饲养人员定期体检,避免由人的途径带入病毒。

这些只是最常用的手段,此外还有许多的有效手段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建议养殖户多进行交流,对口蹄疫保持谨慎的态度,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牛口蹄疫的控制手段和疫苗不良反应处理

1.牛口蹄疫的控制手段

一旦发现口蹄疫传染病的爆发,应该立即报告当地防疫部门,并迅速的隔离发病养殖场,对疫区尚未发病的牛和尚未产生疫情区域的所有牛进行疫苗接种,避免疫情扩大造成更多的损失。直到发病区域所有的牛都痊愈之后,才可解除隔离。一般的良性口蹄疫,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行恢复,但是为了加快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1口腔溃疡和流泡沫状涎的病牛,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0.1%)清洗,然后在溃疡处涂抹明矾溶液(2%),也可用食盐代替高锰酸钾。

1.2来苏儿可以用来清洗牛起水泡的蹄部,然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最后包扎起来直到康复。

1.3肥皂水和硼酸水对牛的部位清洗效果比较好,清洗后同样涂抹青霉素软膏。严重的病牛也可以打强心剂和葡萄糖水。

2.注射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有些病牛在注射了口蹄疫疫苗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体温身高、不愿进食等现象,属于正常反应。但是如果反应特别严重,或是出现了过敏、水肿或是抽搐的现象,那么就说明产生了严重的疫苗不良反应,必须立刻进行救治。

救治通常为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如果牛已经休克,还需要对其进行体外刺激,缓解休克症状。等牛严重反应缓解之后,可以后续对其进行静脉输液,促进其恢复。

四、结束语

牛类疾病的防控一直是畜牧养殖业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口蹄疫这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牛肉制品、牛皮革制品以及其它牛类衍生品的开发,牛的疾病防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相信,对牛类疾病防控的手段会越来越先进。同时,作为一名畜牧养殖研究人员,我们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方式去防治牛类传染病,为养殖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东宝.牛口蹄疫免疫周期抗体跟踪监测分析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2012(11):104-105.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腹泻病人耐药性分析,主要是痢疾志贺氏菌属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从我院2013年1-9 月份门诊及住院的腹泻病人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可疑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及K-B 法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89 株志贺菌,其中以福氏志贺氏菌(B 群)为主,占76.4%,宋内氏菌次之,占23.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8.5%,其次是复方新诺明(92.6%),头孢曲松(72.1%)等,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性高。结论我院儿科腹泻病人中以福氏志贺氏菌为主要菌群,其耐药性显著增加,临床用药应考虑以哌拉西林、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等抗菌药为首选。

【关键词】腹泻; 志贺氏菌;耐药性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的肠道传染病,研究志贺氏菌群的分布趋势及耐药性监测,对探索其流行规律,控制发病率,改进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13年1―9 月份志贺氏菌群的分布趋势及耐药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89 例粪便标本均来自于2013 年1~9 月份传染病房及门诊患者。

1.2 培养基

SS、M-H 和中国蓝培养基、肠肝菌科生化鉴定管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厂,药敏

纸片(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吡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安曲南、亚胺培南)购自北京天坛药品生物技术公司,志贺菌属诊断血清购自兰州生物试剂厂。

1.3 培养及鉴定

标本接种麦康凯、SS 平板及克氏双糖铁(我院细菌室制备,培养基购自上海医

化所;诊断血清购自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分离方法按肠道常规方法[1]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 法(纸片由北京天坛药物技术开发部生产)。

2 结果

89 株志贺菌经鉴定福氏志贺氏菌68 株(76.4%),宋内氏菌21 株(23.6%);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该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8.2%,其次是复方新诺明(89.3%),头

孢曲松(72.3%)等,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性高。

药敏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志贺氏菌属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分布最广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数菌痢为散发病例,引起人-人之间的传播,偶可因污染了水和食物而引起爆发流行,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更为常见。志贺氏菌属的菌群分布各地之间有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菌群分布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流行菌群以B 群为主,D 群次之。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的:对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因进行分析,根据死因分析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制订相关干预措施,制订有利数据。方法:对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原因登记卡进行整理和统计,将2011-2013年的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居民位居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还有其他死亡原因:食管癌、恶性肿瘤、车祸、自杀、意外事故、糖尿病、溺水、其他疾病等;3年死亡居民性别数量看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男性略多于女性;死亡例数位居前3位的年龄段:>65岁居民、40~64岁居民、20~39岁居民;其中>65岁居民死亡人数最多,且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死亡人数。结论:危害东海县石榴镇居民健康的主要死亡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死亡原因均不相同,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特点,相关部门可开展疾病预防及控制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死因分析 性别 年龄段 排序

Analysis of the death causes of Shiliu Town residents of Donghai County

Shang Xiaojiang

The Shiliu Health Center of Donghai County,Jiangsu 222314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ath causes of Shiliu Town residents of Donghai County,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of death causes analysis,the releva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favorable data were formulated for the government.Methods:The record cards of death causes of Shiliu Town residents of Donghai County were arranged and statistics.Th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rom 2011 to 2013.Results:The top five leading death causes of Shiliu Town residents of Donghai County from 2011 to 2013 w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heart disease,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lung cancer,liver cancer,gastric cancer.There were other causes of death such as esophageal carcinoma,malignant tumors,car accident,suicide,accidents,diabetes,drowning,other diseases and so on.The number of gender of three years dead people showed that men and women were little changed,and men were slightly more than women.The top three age groups of death cases were more than 65 years old residents,40 to 64 years old residents,20 to 39 years old residents.The death toll of more than 65 years old residents was the most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death toll of other age groups.Conclusion:The main death factor of harming residents' health of Shiliu Town Donghai County wa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The death caus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between different ages were all not the sam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 groups,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can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It can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of resident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Death cause analysis;Gender;Age group;Rank

居民死亡原因,可客观地反应该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及健康状况,有助于评估当地居民生命健康中出现的问题和卫生工作应该注意的重点[1]。死亡原因登记报告工作不是单一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卫生、公安、民政多部门配合将统计资料完善[2]。本次研究将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原因登记卡进行汇总和整理,分析该地居民的死亡原因,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研究资料:东海县公安、卫生、民政部门提供的2011-2013年居民死亡原因报告,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直接下载死亡登记信息报告。

研究方法:预防疾病控制中心从登记信息系统下载后经数据转换,经系统审核、检查,对存在疑问的死因卡进行再次核查,确定信息无误后再进行更正[3-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信息进行审核、复审、汇总。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数据录入死亡原因分析软件death 2005进行统计学分析[5]。

结 果

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人数分别为374例、548例、417例。在死亡原因中位居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还有其他死亡原因:食管癌、恶性肿瘤、车祸、自杀、意外事故、糖尿病、溺水、其他疾病等,见表1。

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死亡居民性别:2011年男220例,女154例;2012年男320例,女228例;2013年男155例,女262例,3年死亡居民性别数量看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男性略多于女性,见表2。

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死亡居民年龄段:65岁死亡1 024例,死亡例数位居前3位的年龄段:>65岁居民、40~64岁居民、20~39岁居民;其中>65岁居民死亡人数最多且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死亡人数,见表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居民位居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还有其他死亡原因:食管癌、恶性肿瘤、车祸、自杀、意外事故、糖尿病、溺水、其他疾病等;3年死亡居民性别数量看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男性略多于女性;死亡例数位居前3位的年龄段:>65岁居民、40~64岁居民、20~39岁居民;其中>65岁居民死亡人数最多,且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死亡人数。危害东海县石榴镇居民健康的主要死亡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且,2012年度各类疾病死亡人数较2011年有不同程度上的提示,但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各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说明这一期间内,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特别是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控制效果显著。

从以上对居民死亡原因的分析数据来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仍然在于:在重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重大传染病控制工作的同时,应对新传染病的挑战,关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建立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之上,开展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在内,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特别重视对中老年人群不良行为的纠正。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季奎,高亚礼.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6):405-408.

[2] 肖忠远,娄培安.2012年徐州市居民死因分析报告[J].中国校医,2013,27(11):826-828.

[3] 李晓铷,孙锋.合肥市居民死因分析及死亡报告存在的问题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195-196.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急重型;炎琥宁;病毒唑;联合治疗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5-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近几年来呈局部爆发趋势,有数据表明2008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万余例,死亡40例。多数患儿经对症治疗可治愈,而急重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若不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可致死亡。为此我院近年来对此患儿进行积极的综合性救治,下面就诊治过程与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6例,其中男孩22例,女孩14例,患儿发病年龄最小的1岁6个月,最大的5岁2个月,均为急重型病例。

1.2 临床概述 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急重型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灰、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并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可见紫绀,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脉搏减弱,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伴有并发症。

1.3 方法

1.3.1 基础措施 保持空气新鲜,进行呼吸道隔离,提供充足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监测心电异常、血压、血气及胸片报告。

1.3.2 药物治疗 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使用炎琥宁注射液80mg-16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一日1-2次;并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15mg/kg/d,分2次使用。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3.3 其他对症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进行降温、镇静、止惊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吸氧,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1.4 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儿1周后进行评定,显效:患儿用药后1d内意识、体温均完全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用药后2d内意识、体温均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好转:患儿用药后1d内意识、体温均基本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儿用药后2d内各种症状均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甚至出现了恶化。

2 结 果

36例急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经综合诊治措施治疗1周后,8例显效,22例有效,4例好转,2例患儿因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水肿,入院24h内即死亡。

3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引起感染。一般病情不严重,往往不需治疗便可康复,由于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则导致死亡。因此临床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采取综合性的诊治措施至关重要。对于急重型患儿,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抽搐、呼吸、心率异常、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则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还没有固定高效的治疗方法,除了一般疗法之外,多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1]。本组急重型患儿我们采取炎琥宁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炎琥宁,化学名称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药理实验表明能明显地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其毒性小、无刺激性;后者病毒唑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两药并用对于急重型手足口病有着较好的效果。此外,炎琥宁属于中药注射剂,对于病毒性的感染更有效,但应注意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出现[2]。

综上,炎琥宁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能较好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摆脱生命危险,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

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5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六、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七、信息监控、分析与反馈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分析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应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制度,每日对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汇总,并根据需要随时做出专题分析报告。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结果要以定期简报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向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同业务的专业机构反馈。

八、技术保障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为全国提供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网络平台,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信息系统覆盖中央、省、市(地)、县(市)、乡(镇、街道)。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负责辖区内网络密码的分配和管理。网络密码定期更换,不能泄露和转让。

九、监督管理与考核指导

(一)监督与指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二)检查与考核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本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按照本规范要求进行检查与考核。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初步报告进程报告(次)结案报告

填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报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人: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类别:1、传染病;2、食物中毒;3、职业中毒;4、其它中毒事件;5、环境卫生;6、免疫接种

7、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8、医疗机构内感染;9、放射性卫生;10、其它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等级:1、特别重大;2、重大;3、较大;4、一般;5、未分级;6、非突发事件

初步诊断:初步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订正诊断:订正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确认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订正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地区:省市县(区)

发生地区:省市县(区)乡(镇)

详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场所:1、学校;2、医疗卫生机构;3、家庭;4、宾馆饭店写字楼;5、餐饮服务单位;6、交

通运输工具;7、菜场、商场或超市;8、车站、码头或机场;9、党政机关办公场所;10、企

事业单位办公场所;11、大型厂矿企业生产场所;12、中小型厂矿企业生产场所13、城市住宅

小区;14、城市其它公共场所;15、农村村庄;16、农村农田野外;17、其它重要公共场所;

18、如是医疗卫生机构,则:(1)类别:①公办医疗机构;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③采供血机

构;④检验检疫机构;⑤其它及私立机构;(2)感染部门:①病房;②手术室;③门诊;④化

验室;⑤药房;⑥办公室;⑦治疗室;⑧特殊检查室;⑨其他场所;19、如是学校,则类别:

(1)托幼机构;(2)小学;(3)中学;(4)大、中专院校;(5)综合类学校;(6)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1、属地医疗机构;2、外地医疗机构;3、报纸;4、电视;5、特服号电话95120;6、互

联网;7、市民电话报告;8、上门直接报告;9、本系统自动预警产生;10、广播;11、填报

单位人员目睹;12、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______________

新报告病例数:新报告死亡数:排除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累计报告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

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主要症状:1、呼吸道症状;2、胃肠道症状;3、神经系统症状;4、皮肤粘膜症状;5、精神症状;6、其

它(对症状的详细描述可在附表中详填)

主要体征:(对体征的详细描述可在附表中详填)

主要措施与效果:(见附表中的选项)

附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则填写单位

联系电话:事件报告人的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

及级别等

信息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突发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

确认分级时间:本次报告级别的确认时间

初步诊断及时间:事件的初步诊断及时间

订正诊断及时间:事件的订正诊断及时间

报告地区:至少填写到县区,一般指报告单位所在的县区

发生地区: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如发生地区已超出一个乡镇范围,则填写事件的源发地或最早发生

的乡镇(街道),也可直接填写发生场所所在的地区

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事件发生场所: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如是医疗机构,其类别:选择相应类别,并选择事件发生的部门。

如是学校,其类别:选择学校类别,如发生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则为综合类学校,余类似

事件信息来源: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途径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详细来源,机构需填写机构详细名称,报纸注明报纸

名称,刊号、日期、版面;电视注明哪个电视台,几月几日几时哪个节目;互联网注明哪

个URL地址;市民报告需注明来电号码等个人详细联系方式;广播需注明哪个电台、几时

几分哪个节目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指传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

新报告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病例数

新报告死亡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死亡数

排除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排除的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病例数

累计报告死亡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指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接到报告时间:指网络报告人接到此起事件的时间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第一例病人的发病时间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到本次报告前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体征:填写症状的分类

主要措施与效果:选择采取的措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