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会计内部控制的内涵

会计内部控制通俗来说就是为保证一个单位各类业务工作能被顺利有效开展,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和安全,并通过内控措施有效预防、发展以及纠正各种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确保会计信息和管理的合法性、完整性和较高的真实度而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以及方法。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暴露的不足

由于会计项目不断增加使得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使在内部控制实施和其作用充分发挥受到阻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暴露出一些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十分规范,主要表现在对原始凭证管理、财务核算处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制原始凭证时不能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内容填写,并且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经手手续制度。在账务核算处理上,常将预算外收入划入往来账中以达到隐藏真实收益的目的。在资产管理上,存在帐外资产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单位的账面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不对等,资产被非法转移现象较为严重。

备用金管理较为混乱。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备用金管理出现混乱局面,一方面是由于财务部门缺乏足够的责任监督意识,没有定期及时的与借款人沟通协调,使借出的备用金缺乏相应的监管。此外,个别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明显存在缺陷,当遇到人员调动和解聘情况时,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做好协调工作,导致备用金无法收回。

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单位岗位设置、授权审批方面。在岗位设置上,由于单位编制有限,人手紧张,多数单位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兼岗现象,不能严格遵守会计法的对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相关规定。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会计内部控制中,常会发现出纳兼任记账、出纳兼任档案保管等现象。在授权审批方面,存在金额界限不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的授权审批制度,对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没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单位资金安全性存在风险,对财务控制的效果造成影响,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检查被迫停留于表面。

业务流程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有些经济事项没有较为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导致一些单位为相关的项目购买设备时,在没有订立合同和对应发票的情况下就直接支付入账。其次,部分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往往进行事后审批,而缺乏对应的事前控制程序。最后,在费用报销方面的流程控制先后顺序不够合理,先审批后审核的控制流程会干扰正常的审核工作。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

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由此,可以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在促进他们夯实内部控制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进一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应把集中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应经过集中决策,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规定一个金额起点,位于金额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可以通过授权审批制度来进行控制。同时应进一步划分和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牵制,确保每个部门所设岗位都在授权的范围内认真工作,不能超越审批权限。对于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根据管理层给出的审批意见来执行业务操作。对于每一个经济业务步骤都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员工或者独立的部门来进行,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部门在其他职员和部门未进行核算的情况下私自完成某项经济业务。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经过批准的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重要依据。部门预算直接规定了单位的支出方向及规模的大小,因此应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定期对单位预算执行进行分析,确保预算执行完成情况,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对重点内部控制内容加强控制。应加强货币资金的会计内部控制。严格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规定,将出纳与稽核、档案保管、记账、银行对账核对、收款票据管理、付款审批和执行等岗位相分离。在支持审批方面,应明确授权审批方式、授权审批的权限与责任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此外,应进一步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及监督检查人员的权责,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检查制度。要求物资保管员对收付物资进行谨慎核对的基础上,应实行财务物资全面或局部清查的制度,以保证账实相符,保证财产物资的完整和安全。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程数据;健康管理;PDCA;循环;数据质量

1.引言

中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记录专利申请行政审批过程的信息,包括审查流程各阶段信息,案件中间状态,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费用,审查员使用费用记录、所下结论、审查意见等等。这些数据通常在专利局内部使用,具体专利申请的信息一般只面向该专利申请的申请人或者机构,社会公众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查阅部分信息。尽管如此,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对专利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数据是专利审批业务开展的基础。专利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已实现无纸化审查、电子申请、网上交费等便捷高效的工作模式,业务开展已经完全离不开数据。数据是信息权威性的保证。专利局承担专利事务行政管理职责,定期向公众相关信息,其权威性依赖于内部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数据是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策的制定既需要历史数据作为依据,政策出台之后的效果和影响也需要通过数据来评估和验证,并有利于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专利审批流程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管理者对数据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集中开展专项数据清理活动,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负责数据修正、系统改进实施过程的管理。在上述数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数据管理者构建了日常数据错误处理长效机制,即审批系统数据维护机制。这些管理活动在短期内大大改善了数据质量,优化了数据操作管理,规范了错误处理流程。事实上,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业务规模,仅有这些活动还不够。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在《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或《DAMA-DMBOK指南》)中专门描述了数据质量管理的职能,旨在定义、监控和提高数据质量[1]。波音公司建设了“飞机健康管理”1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维修历史录、实时监控数据的检测和分析,在飞机抵达登机口前预先报告、诊断机械故障,提前安排维护计划,进行维修资源调度,当飞机着陆后即可马上实施维修活动,有效缩短了飞机在机场停留的时间,大大降低航空公司成本。上述知识体系和商业应用为我们进行专利审批流程数据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上的参考,本文提出基于专利审批流程数据的健康管理思想,旨在建立持续的、主动的、以数据为出发点的服务模式,达到不断改善数据质量的目标。

2.中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在人体全科医学领域,健康管理是一门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兴学科,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2]。同理可以定义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的内涵,以数据为基础,以提高业务质量为目的,通过数据描述、实现逻辑、业务规则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对系统数据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估,识别可能影响业务正确运转的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的服务。因此,相较于已有的针对数据进行的管理和维护活动,数据健康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健康管理是面向健康的,侧重对数据潜在质量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而数据维护是面向治疗的,旨在尽快修复已经识别的错误数据。(2)健康管理侧重数据整体质量状态的检测和评价;数据维护主要针对具体症状,即具体数据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健康管理通常是由数据管理者或运营者有计划的发起,是一种主动的改进数据质量的工作方式;数据维护通常是由数据的使用者在业务活动中发现,是一种被动的影响数据质量的业务过程。(4)健康管理以数据为出发点,分析过程自下而上,从数据分布到专利业务;数据维护和数据监控则通常以专利业务为出发点,分析过程自上而下,从业务规则到数据记录。

3.中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2,提供了一种全面质量具体的说,在计划阶段,需确立数据健康检查的目标、相关的专利审批业务问题、检查的数据范围、时间开销、人员投入、执行方案以及预期的产出等等;在执行阶段,获得相关数据资源,实施检查、分析过程,报告健康检查中发现的存在潜在风险的数据;在检查阶段,根据执行过程和结果回顾计划合理性、执行过程合规性和确认检查结果有效性;在处理阶段,修正识别出来的异常数据,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业务规则,完善实现逻辑,规范用户操作,以便持续改进后续过程。结合专利审批业务实现的特点,在进行数据健康检查时,可以从物理数据、逻辑结构和业务概念三个层面从下而上开展,如图2所示。物理数据是指能表达独立意义的数据项,通过大量数据的分布规律、完整性,数据项之间一致性等方面的检查,反映出专利审批流程数据本身的质量状况。逻辑结构是指专利审批系统的实现过程,所有数据的产生都依赖于信息化系统的运算和处理,通过产生数据的抽象模型、设计文档、源代码等的资料,可反映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质量水平。业务概念是指专利审批业务的规则,业务过程既是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的出发点,也是用以解释和分析物理数据的根本,通过数据对应的专利审批流程、用户操作等的研究,可以反映业务质量的情况。因此,通过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可以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异常数据修正建议。数据健康检查可初步确定存在潜在风险的数据范围、可能的原因、后续的影响等,为数据处理过程提供直接的、针对的、可操作的方案。(2)信息化系统实现逻辑完善建议。通过数据出发对信息化系统中相应模块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发现系统实现中存在的设计缺欠,指出增强系统强壮性的方向,尤其是校验和提示功能。(3)专利审批业务规则完善建议。数据是对专利审批业务开展情况的反映,通过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业务规则逻辑的完备性,发现改善业务规则的契机,特别是当专利审批业务发生变化时,数据可为业务变化提供历史事实支持。(4)用户操作规范建议。当前的专利审批系统功能复杂、操作繁多、用户庞大,误操作在所难免,而这些不适当的操作最终都体现在数据上。因此,通过分析找出常见易出错的操作点及其注意事项,帮助用户规范操作过程,避免不当操作。(5)数据监控建议。通过数据健康检查可以发现风险较高的关键业务数据,为尽早介入异常数据干预过程,基于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的建议,在数据监控方面既可以增加监控点,也可以检验已有的监控点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4.中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的优点

根据上述分析,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数据管理服务,具备下述优点。(1)反映数据质量整体水平。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从数据出发,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手段,找出数据的整体分布特征和规律。(2)尽早识别出潜在风险数据。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在预防,采用聚类分析、异类查找等方法,从庞大的数据中发现疑似异常点,并及时预警,通常此时还处于数据可能发生错误的早期阶段。(3)缩小异常数据影响范围。专利审批业务过程各阶段环环相扣,一旦数据错误产生,就可能会对后续的审查过程带来不利影响。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可以尽早识别出潜在风险点,提醒数据管理者注意,采取干预措施消除风险,避免将异常数据负面影响扩大化。(4)降低系统运维和管理的成本。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已运行五年,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审批系统正从成熟期向发展期迈进,这就要求系统维护采取更多的预防性措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重防范的理念,可以帮助尽早查找异常数据和系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议,缩小影响范围,因此,从总体上看有利于降低系统维护用于修正错误消除影响的开销。

5.中国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管理今后发展方向设想

在实践中,开展数据健康管理活动也受到了一些制约,例如数据内容的丰富性和数据结构的多样性引入大量的数据预加工工作等等。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服务,持续改进系统和改善数据质量,建议在以下方向优化服务过程。(1)深入开展异构数据的整合和规范化,建立数据内容完整、范围全面且格式标准的专利信息数据仓库。专利审批流程数据的形式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关系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申请人提交的文件、通知书等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文件,还包括专利局对公众的公布公告信息,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中,特别是实体文件的内容都是非结构化的。事实上,在开展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中往往需要花费七成以上时间进行前期数据加工和处理,之后才具备分析和调查条件;进行不同问题分析时,还存在一些数据处理过程重复,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注意到,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高,无需在生产数据上开展。因此,建立适合进行健康检查的专利审批流程数据仓库,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异构数据的预处理,避免重复的数据加工过程,为更大规模更深入的开展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做好数据准备。(2)业务管理、应用系统运维和数据管理之间应加强联系,互相促进。应用系统运维承担着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变更和实施、数据修改实施的职责,这些活动改变了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中逻辑结构层的检查对象,会影响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准确性,对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具有指导意义。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健康检查直接从数据出发,不仅验证系统修改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也在帮助提出系统完善建议。更进一步,不管是应用系统维护还是数据管理,最终都是为专利审批业务服务,而反过来,专利审批业务也是衡量应用系统和数据质量的标准。因此,业务管理、应用系统运维和数据管理之间应密切联系,及时沟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6.结束语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进行集中采购的时候必须有科学的组织机构,这样不但使采购工作更加高效顺畅,还能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的运作效率。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现状,作者认为,最好使用细致分工、简化流程、规范操作的方式拆解企业的所有采购工作环节,并明确不同环节的责任部门或者责任岗位,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具体见图2: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整个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结构见图3:

(一)成立预算管理组织 国有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负责管理与监督企业进行的物资采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了提升该组织的权威性,作者认为,最好能够将组织划归到董事会直接领导机构的列表中,具体管理形式见图4:

(二)实施全面预算编制管理机制

(1)预算编制。在整个对采购进行的预算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预算编制。作者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的采购现状,认为预算编制主要包括:一是以经营计划为基础,确立集中采购的预算目标。国有企业的预算管委会应该以经营计划为基础,确立集中采购的预算目标,从而保证采购真正起到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重要辅助的作用。二是逐级进行预算的编制与汇总。国有企业的规模通常都非常大,分支机构与下设单位的数量很多,因此,进行集中采购预算编制的时候最好可以逐级进行。简单来说,就是最基层的单位编制预算之后,提交至主管单位;主管单位汇总各下属单位的预算编制结果之后,再提交至上级主管单位。以此类推,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集中采购预算。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公司的预算以各单位的运营实际为基础,从而实现预算对运营的指导意义。

(2)预算审批。最终汇总为整个企业的集中采购预算之后,管委会需要对预算进行审批。审批过程包括调研与论证,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确定为企业集中采购预算总方案之后,上报给董事会;然后董事会按照企业的审核程序对预算进行审议,如果审议通过则可以落实预算执行,如果审议没有通过就会发回进行修改与调整,直至最终通过审议为止。

(3)预算下达。预算获得董事会审议通过之后,就需要下达至各下属单位。为了提升下达效率,作者认为国有企业最好制定规范的预算文件,从而让各下设单位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据可依。

(三)实施全面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1)细化并落实预算指标。一是执行单位或部门细化预算指标。得到了预算指标之后,各层级执行单位或部门需要进行指标的细化工作,并分析各项预算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能够控制指标的核心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如果从时间角度来分析的话,执行单位或者部门应该将指标细化到各月,这样不但可以让预算目标更加明确,还能提升控制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国有企业的集中购部门必须明确自身的预算执行责任,并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以责任规范自身的行为,最好和企业预算管委会立下军令状,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各方的检查以及监督。

(2)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一是加大对采购资金收付预算的管理力度。国有企业需要加大对采购资金收付预算的管理力度,合理安排采购资金的支付程序,控制好各项资金的申请与使用,尽量平衡企业总体资金运行情况,从而降低资金支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二是规范购资金的审批与管理。国有企业必须规范集中采购资金支付的审批流程,如果资金是预算范围之内的则可以进行审批;如果是预算范围之外的需由主管领导审批之后,提交至更高管理层审批;如果是超预算的,那么就需要由预算管委会审议,若是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还需要提交至董事会决议。三是监控购预算的执行情况。国有企业需要在集中采购预算执行之后,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从而实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保证预算按照企业原计划那样有条不紊的执行,进而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3)进行预算分析。一是制定预算分析制度。为了提升对预算执行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国有企业还需要进行预算执行分析,不过开始这项工作之前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让分析人员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据可依,对预算执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寻求解决对策。二是优化预算分析流程。集中采购预算分析涉及到国有企业采购的方方面面,不但分析工作量很大,分析的内容也非常复杂和琐碎。所以,分析流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合理的流程能够提升分析效率,改善分析质量。所以,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运营的实际情况优化集中采购预算分析流程,从而让分析能真正为企业完善集中采购预算执行提供有意义的对策与建议。三是处理预算执行偏差。预算出现偏差的真正原因有很多,因此,进行的处理也有所不同。作者建议,国有企业可以进行以下处理:如果是集中购部门没有进行有效执行而造成的偏差,就需要明确具体的责任岗位以及责任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找出完善途径;如果是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出现了改变而造成的偏差,就需要分析这种改变会不会对企业未来的采购行为产生影响,并在编制后续预算的时候综合考虑这种影响。

(4)调整预算。一是规定调整预算的要求。集中采购预算一旦下达,没有发生特殊情况是绝对不可以进行调整的。国有企业必须规定调整预算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要求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预算的调整;如果不满足条件,那么就算申请部门有再多理由,也不能批准其调整预算。二是明确预算调整规范。对集中采购预算进行调整也要把握好限度,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对预算执行中根本性的偏差进行调整;同时调整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调整之后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实施全面预算考评机制

(1)完善考评制度。一是进行考评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评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二是制定规范的考评制度,并在考评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自身的预算执行考评办法;三是定期进行考评,从而将考评与预算执行工作有效衔接起来。

(2)科学选择考评主体。国有企业执行集中采购预算的单位或者岗位都可以作为考评主体,不过选择考评主体的时候应遵循重要性原则,也就是先考评重点预算执行对象,之后考评次要预算执行对象,最后考核一般预算执行对象。

三、优化物资集中采购流程与控制采购风险

()识别集中采购流程中的风险点 借助分析与优化集中采购流程业务,我们能够识别出其中存在风险的核心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监控,具体过程见图5:

(二)控制集中采购风险

(1)计划管理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控制集中采购计划过程中的风险:一是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计划编制的时候,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并综合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合理制订采购数量,避免出现物资短缺或积压的现象。二是注意计划编制时间的控制,计划提交之后的审批过程应尽量简洁,从而提升计划的时效性。

(2)供应商管理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控制集中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是国有企业采购部门负责管理供应商的人员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供应商选择规范,公正、客观地选定供应商,从而在源头上控制好供应商风险。二是国有企业最好能够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但能提升企业采购物资的稳定性,还能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因此集中购部门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并将供应商分为不同等级,与评级高、运营前景明朗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最终实现双赢的理想局面。

(3)绩效管理方面。这部分主要是对集中采购进行绩效考评,考评指标的设置见表1。集中采购部开展绩效管理之前,需要连同人事部进行绩效培训,让员工明确工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培训目的见表2。绩效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员工的具体参与内容见表3。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部应保证绩效考评的公平性与客观性,从而提升考评结果的说服力与反映员工真实工作绩效的能力。具体如表4所示:

四、打造物资集中采购电子信息平台

(一)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国有企业需要组建专门的电子信息化采购小组,全面分析企业当前的采购业务流程;在分析流程的基础上,规范业务操作,从而准确定位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或者节点。

(二)提高网上采购的比率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之中,因此,讲求的是高效率。国有企业应该认识到网络传输信息的便捷性,通过培训提升采购人员操作电子信息平台的能力,从而进行网上采购。不过,如果发现网上采购的过程中存在了之前没有预计或者忽略了的问题,则必须进行马上处理,保证网上采购以健康的方式逐渐推进。

五、完善物资集中采购信息报告体系

(一)定期报告 如果是一般性的采购,则可以定期进行报告,并在报告中说明这段时期内各项物资的出入库情况。

(二)即期报告 对于那些重要的采购活动,或者是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采购活动,则需要进行即时报告。国有企业采购部应衡量采购活动的重要性,虽然得到了正规的审批与授权,也需要在采购之前进行报告,从而保证信息传达的正确性,避免出现购买出错的情况。

六、建立物资集中采购内审体系

(一)内审组织设置 企业很多内审组织的设置形式可以选择,当中最科学以及最能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莫过于图6所示的这种。因此,作者建议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这样的内审组织设置方式:

(二)内审流程安排 有了科学的内审组织之后,国有企业需要定期进行物资集中购内审。整个内审过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循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只有完整的内审流程,才能真正找出企业当前集中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从而改进国有企业的集中采购工作,进而提升工作质量。具体的内审流程见图7:

参考文献:

[1]叶隼:《神华集团集中采购管控模式探讨》,《企业研究》2011年第12期。

[2]谭颖:《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管理新探》,《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3期。

[3]颜清风:《B2B电子商务平台集中采购模式分析》,《中国招标》2012年第1期。

[4]陈红泉、赵萌:《国有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基于某大型国有集团的研究》,《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5]田立钢、李治淳:《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企业导报》2011年第8期。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销售业务 内部控制 控制缺陷 加强内部控制措施

一、销售业务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控制经营风险,必须要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内控就是为此而产生和服务的。纵观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最初的内控还只是对企业资金进行保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控制的重点放在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等方面。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也做的越来越大,其内部控制就越来越全面和规范了。现在的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紫金财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从而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销售业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业务直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规范了销售业务的行为,明确各部门员工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管其事。公司要规范各项业务流程,要让每一条生产线和每一个销售过程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效地防范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舞弊和欺诈,为公司减少必要的损失,使公司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销售业务中通常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销售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销售策略不当,没有及时的掌握市场的瞬息变化,因此也就不能根据市场的动态来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这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产品出现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的现象,而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销售过程中业务流程不全面、销售政策和策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销售过程中控制环节,如货币流程的结算、信息流程中的记账、实物流程中的审核发货,分别决定着钱、账、物的控制成效,该环节若控制薄弱,可能导致的舞弊行为发生,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销售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销售环节中对客户信用调查了解不到位、客户信息资料掌握不全面,给予客户不合理的销售政策和结算方式,直接影响公司资金流、资金成本,经营利润,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坏账发生。因此针对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控制方面,导致坏账风险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控制环节中:

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方面的控制缺陷。企业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调查不到位,由于缺乏对客户的基本了解,就做不到科学信用的评估,因此,也就无法建立相应的客户信息档案。在对客户的赊销信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信用额度标准体系和信用额度审批权限控制体系,尚未针对不同信用客户制定不同销售政策,最终直接影响客户应收款的风险和质量。

销售合同签订方面存在审批控制缺陷。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一定要严格的审查,这点很重要,只要我们有一点疏忽,那么就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健全审批销售合同的一系列制度,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控制,要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对销售合同签订的严格审批。

销售发货环节控制要点不明确,缺乏发货审批流程控制。当前,有不少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发货登记制度,对销售合同协议、销售通知单、运输凭证、客户签收回执等环节缺乏流程控制,管理不规范,影响双方的债权债务的合法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双方纠纷不断,这就严重影响公司的经济利益了。

销售收款环节缺乏对赊销款的监控和催收管理控制。销售收款环节作为销售业务中最重要的一环,部分企业销售部门尚未建立赊销管理台帐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缺乏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跟踪控制,对赊销款的跟踪和催收不力,最终还有可是使企业发生坏账。

销售发票开具与销售收入确认不严谨,缺乏有效控制。部分企业销售环节开具发票尚未核对销售出库单、发货运输单等记录,存在随意开票、错开、虚开发票现象,销售收入的确认不符合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严重影响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及措施

销售活动是生产型企业最常发生和容易发生经营风险的日常活动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关键点之一。目前很多企业在销售业务方面的内控中存在的风险和主要环节存在的控制缺陷及问题,制造企业可以按照销售业务产生的流程和时间节点,针对每个业务环节设置一个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要让内控贯穿于整个销售业务流程。

(一)加强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环节的风险控制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下,企业的安危和市场的形势是紧密相连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市场时时刻刻的变化,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销售企业的直接销售对象就是客户,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客户这个群体,要牢牢的抓住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及时的调整销售策略,灵活的运用各种营销方式,壮大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企业知名度。在客户信用档案建立方面,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每一个客户信用档案。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并联审批机制,使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全市行政审批服务重要窗口,打造一流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心管理制度13项、政务大厅运行管理制度22项,形成了《**市行政审批服务规范化建设文件汇编》,对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正进行试点工作,逐步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方式;二是完成了《**市行政审批服务及监察信息化专项规划》(**年―2013年)草案,该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将信息化手段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采用信息化的监察手段,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先进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三是修订完善《**市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与市监察局联合印发《**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管理办法(试行)》,并于5月份试行;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考勤机制,新增安装了考勤人脸识别系统和指纹考勤机。严格组织实施了政务大厅考勤、考核管理;五是上半年有效处理各类建议、投诉40余起,回复率100%,上半年共收到各类表扬信(锦旗)175封(面)。

(二)加强对纳入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受理、办理情况的督查、督办,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再造工作。通过**市行政审批服务电子监察系统有效督办各类业务事项700余件(含业务分厅);通过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有效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49.84万件(含业务分厅),已办结149.43万件。

(三)进一步完善市政务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市级行政审批服务网上申报、受理、审批工作,确保**市网上审批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正常运转。一是完成市统计局、市工商局部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互联网受理工作;二是指导各区(市、县)做好政务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大厅业务办事系统、电子监察系统运行顺畅,市政务服务大厅从2008年1月10日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服务限时办理,高效办理和规范办理,政务中心门户网站访问量达93万余次。

(四)进一步改善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工作。一是推行政务中心政风行风值守制度、政务大厅行风建设义务监督员制度,定期召开行风建设义务监督员会议,自觉接受监督;二是在政务大厅发放征求意见表,在中心门户网站设置投诉专栏,开展服务质量调查回访活动,开通了办事群众满意度调查短信服务平台,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评议和监督。

(五)进一步健全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涵,压缩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按照市政府要求,从事项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进厅办理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重新印制了办理事项告知单和办事指南等资料,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二是积极推进进驻政务大厅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对外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缩减50%,同时对进入“绿色通道”办理的审批项目,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办结;三是开通了**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为重大项目投资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全程跟踪服务;四是开设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窗口,使年检企业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五是开设增量业务窗口,为市直各机关、事业单位和金阳片区的企业单位办理单位增量业务提供了方便;六是开通市工商局和市统计局两家窗口单位作为互联网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和网上审批服务通道,服务相对人只需到政务大厅一次就可拿到办理的相关证照。

(六)加强对业务分厅的规范化管理和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为民服务全程制工作的业务指导工作。一是制定了《**市政务服务大厅分厅管理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对政务大厅各业务分厅规范受理、办理行政审批服务情况进行督查;二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指导和帮助区(市、县)政务中心建设和为民服务全程工作的开展。:

(七)认真搞好外地考察团来中心参观考察的接待和交流学习工作。一是今年我中心共计接待国家、各省、市、地区来中心参观考察团20个批次,在接待外地考察代表团过程中对中心运行管理模式,行政审批服务规范办理,行政效能监察,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运用等方面与外地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学习;二是中心着力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进一步压缩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确定了《着力推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强力打造一流服务平台》的调研课题,由班子负责人领题,深入到基层、企业、外省兄弟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形成并完成了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项目在审批环节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精简优化、审批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少数窗口单位对我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办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有违规受理和超时办理现象。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 内部控制 现状 改进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家推行了多项财务、会计改革措施,大部分高校能够根据新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没有一套统一的内控制度,内控措施和手段只是散落在各个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中,不利于实现对业务工作的全流程掌控,无法从整体上实现高校的内控目标。

(二)内控意识不强。就高校管理层而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他们更关心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如何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水平上面,忽视财务管理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普通教职工而言,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内部控制的参与性不高。就基层财务人员而言,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科长、处长的事,缺乏主动开展内部控制的意识。因此,在高校中,内部控制从上到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内控的范围和对象不完整。虽然高校已实行全面的部门预算,所有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和思维惯性的影响,高校在内控范围上比较注重对预算内资金的监管,主要是纳入校内综合财务预算的部分,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创收收入等传统的预算外资金存在着监督不力,控制不严的情况。财务部门在高校的行政体系中往往被定位为服务部门,高校对财务部门的服务态度、报账速度等要求较多,忽视对财务控制、财务监督的作用。加之,高校管理层和普通教职工都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事,内部控制的对象理应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

(四)内控基础薄弱。首先,岗位责任制没得到有效贯彻。经费管理任务重和专业财务人员紧缺的矛盾已成为高校财务部门的主要矛盾,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为满足教职工的快速报账需求,很多高校没有严格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在岗位安排上,存在着一人兼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多年不轮岗的情况,容易出现贪污挪用等腐败行为。第二,内部审计职能没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相关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缺乏独立性,高校审计部门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第三,财务报销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部分高校管理以“人治”为主,存在着主观决策、主要领导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改变报销制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第四,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和业务管理相脱节。很多高校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记账”、“付款”,资金支出的处理和报销基本凭经验、按惯例,没有把业务流程的设计、控制和学校的情况相结合,未能有效地实施对业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一)“一支笔”审批存在缺陷。在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下,“一支笔”审批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明确签字责任,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及官本位思想,对领导的报销审批权缺乏有效的监督,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一支笔”审批变成“一个人”审批,极易滋生贪污、挪用等行为。

(二)出纳岗位的管理还需加强。高校的出纳一般分为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有些学校还把现金出纳再分为收款出纳和支付出纳。出纳直接接触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岗位的重要性是天然的,高校很多财务腐败问题的出现基本都和出纳有关,出纳工作看似简单,但也是风险点最高的岗位之一,必须加强对出纳的管理。

(三)内部审计监督的缺位。内部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无论是哪个环节,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介入。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但目前的内部审计基本形同虚设,审计工作的范围、结论的形成和对责任人的处理基本服从领导意志,审计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制度,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特别要注意制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是强化刚性预算控制,杜绝无预算或超预算情况发生。二是加强对资金审批监督力度,通过党政联席制,全面落实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做到“一支笔”审批有依据。三是推行岗位责任制,科学划分岗位职责,合理控制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渗透到每个业务流程中,实现全流程管理。四是完善内部审核制度,发挥稽核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对支出严格把关和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转变观念,增强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单位全员参与。首先,学校管理层要从“重教学、科研,轻财务管理”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并从财务内部控制入手,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并带头遵守。其次,通过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普通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明确其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内控责任,形成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全员参与、责任明晰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内控的范围和对象。财务内部控制涵盖了资金管理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财政改革的深入,高校资金性质已没有预算内外之分,传统的预算外资金都要按要求纳入预算内管理,我们必须完整把握内部控制的范围,把单位所有的资金都纳入内控范畴进行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除了纳入内控的范围是否完整外,与内控所涵盖的人群对象是否全面也有关系。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针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还要对参与财务管理、从事财务活动的所有人员进行管理,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各职能部门及所有教职工,都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经济往来,必须纳入内部控制的对象范畴。

(四)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一要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和安排相关人员,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形成相互制衡和牵制机制。二要加强资产保全控制,定期或不定期对现金、重要支付凭证、重要印鉴进行检查,要采取合理的授权控制,对有些重要的资产采取限制接近的方式。三要完善系统自动控制,会计电算化在各高校已推行多年,我们要尽可能利用信息化的成果,通过系统权限管理和预警机制的设立,用现代化的系统自动控制替代传统的人工控制。

参考文献: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电力多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0年代,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经济战略大环境的影响,电力多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网省公司、市供电公司、县分公司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多经企业,解决富余人员就业问题、为主业服务、为职工谋福利,成了这些多经企业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市、县供电企业组建的小型多经企业,成了主业非正常开支的主要来源,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有的企业现金管理缺乏互相牵制机制;有的企业报销手续缺乏相应的审核、批准程序,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企业资金管理混乱,大额现金随意使用,有的银行对账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收入账外运行形成小金库,等等。

二、多经企业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隐患

多经企业自身资金管理不规范,对企业自身以及它所隶属的供电企业都将产生很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规范的资金运作与管理,容易引发贪污、挪用等现象,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随意的开支、缺乏审批手续的报账,易滋生腐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违规的资金运作,加大企业的法律风险,容易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隐患。

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当多经企业成为主业实际意义上的“小金库”时,部分职工可能会淡化对规范经营的意识,加大了侥幸心理,这样的情绪同样会影响主营业务的开展;部分员工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对于工作应付了事;激进的员工可能还会滋生事端,妨碍正常工作的开展。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范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在财务管理方面千疮百孔的企业来说,任何一个打击都可能是致命的。只有堵塞这些管理方面的漏洞,才可能有效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地发展与壮大。

三、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控制

实现资金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思想的转变。资金管理规范化不是走形式,而是要真正按照企业管理相关规范的要求,把资金管严、管好,让企业资金减小成本的同时发挥更大的效益。这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先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它的紧迫性,企业员工要认识到它的必然性,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实现资金管理的切实转变。

实现资金有效控制的基础是规范流程。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制定完整的资金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流程是有效控制资金的基础。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严格资金计划的审批程序:公司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

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拒绝批准;复核人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出纳人员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公司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相关人员各负其责是关键。只有各级岗位人员各负其责,才能真正实现流程的规范运转。公司领导要制定并严格计划审批制度,对于开支项目要认真核查,要定期检查财务工作;费用开支单位要准备齐全的报账资料,包括项目审批、合同、验收资料、出入库手续、各环节人员的签字等;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制定好本单位财务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并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费用报销的审核工作,定期检查出纳人员的工作情况,检查现金及银行对账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出纳人员要做好库存现金的收支工作,要保证库存现金账实相符,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规定,做到日清月结,要组织好备用金的明细核算,不能以收抵支、坐支现金,要熟悉银行结算方法,保证银行存款账实相符,要保管好各种票证,建立领用制度。各岗位人员在办理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公私分明。

审批流程规范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往来款项是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往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一种商业信用,它有效缓解了各经济主体营运资金一时短缺或紧张的状况,保证了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高校对内外交流及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往来款项作为其营运资金的有效补充,在维护教学科研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其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一、高校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经费由政府全额拨付,其资金来源单一,对外交流也不多,往来款项的数量与种类很少,基本就是少量的差旅借款等,金额也不大,管理也相对简单容易,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对当前高校往来款项管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疏于监控,给以后的管理留下了许多潜在的隐患。

(二)审批管理不到位,审批手续不齐全

往来款项的审批没有规章可依,其审批条件、审批权限与审批程序没有统一规定,经常是同类或不同类的往来款项审批标准不一致,可以批的没有批,不能批的却批了;同时,其审批手续也不齐全,同类或不同类的往来款项审批填制及办理的原始凭据与手续也各不相同,给往来款项的审批监管带来极大的困扰。

(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1.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格

对往来款项应填制与办理的原始凭证与手续没有明确规定,财务人员在审核相关票据及手续时无所适从,加之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原始凭据与手续不齐全、不完备的业务得以办理,日常财务监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往来款项属性分类界定不准确

往来款项分类属性界定没有统一标准,划分不清楚、不明晰,明细科目的余额不能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的真实发生数额,一旦需要汇总归集时就必须人工查询各个明细科目的相关数据并再分类汇总,费时费力,其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打折扣,增加了往来款项分类监管的难度。

3.核算科目使用不规范

⑴由于往来款项分类不准确,以致与其对应的核算科目设置与使用不一致,经常串用或混用,给往来款项实际发生数额的准确归集带来了困难。如应收下属二级单位教职工的代垫社保金,有时计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有时又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随意性极大,这样以上两个科目所对应的明细账户余额均无法反映出代垫社保金的实际支出与收回情况。

⑵明细科目设置不当,很多高校是对往来单位或个人分别来设置应收或应付相关明细科目,以致一个单位或个人名下挂着许多应收或应付往来款项,核对账目时需要查找各个明细往来账,大大增加了相关数据核对的繁复程度和工作量,很容易造成数据遗漏或丢失。

⑶人为将收支计入往来科目中,如日常经费或基建资金的收支等,以此来调整预算资金实际收支账目列示的金额,规避相关制度或法规的监管。

⑷往来款项账务处理前后不连贯、不一致,一是同一业务最初账务处理与后续账务处理不衔接,二是同样的往来款项分别计入不同的科目核算,三是财务人员离任交接不清,造成错账、串账或遗漏,相关账目数据无法全程反映对应业务的全面情况,以致有些款项资金最终不知去向,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4.业务办理流程不合理,往来款项收支涉及不同部门与人员,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与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来办理,容易形成资金监管漏洞。如应收代垫水电费或代收押金、保证金等在经济权利与义务发生时已由会计核算科室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中做了应收往来挂账处理,其款项划归收费科室收取时,收费科室只能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做往来挂账处理,若双方信息沟通与业务对接不及时,则会造成业务办理与账务处理不能一一对应,使得往来账目核对增添了许多麻烦,倘若相关财务人员收取款项而不入账来截留资金,也很难及时发现。

(四)清理不及时,追查责任未落实

往来款项没有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多方对账不及时,有些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没有及时处理,其账目数据与实际情况往往不相符合,高校与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往来账不实,相互串账或错账甚至遗漏的现象屡屡发生,无法及时准确地核实往来款项数额;同时没有建立往来款项追缴制度,已核实往来款项的追缴责任也没有落实到位,造成往来账目核实不清与追缴不力的局面并存,极大地增加了往来款项流失的风险。

二、高校往来款项管理改进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加强对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往来款项经济属性与构成类型的了解,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高校往来款项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明确管理目标,增强管理意识。

(二)加大往来款项的审批监督力度

制定往来款项审批的规章制度,明确其审批条件、审批权限与审批程序,明确同类或不同类往来款项的审批原则与标准,明确审批手续及应填制的原始凭据,建立重大事项联审批准机制,加大往来款项的审批监督力度,以降低个人行为给往来款项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1.严格原始单据的审核,确立统一标准

制定往来款项原始单据的审核标准,明确各类往来款项原始单据的内容、格式、填制方法及相关手续,明确其审核的要素及关键控制点,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统一规范往来款项原始单据的审核行为,加强日常监控力度。

2.严格界定往来款项的属性,拟定统一分类标准

严格界定往来款项的经济属性,统一拟定其综合分类标准,明确各往来款项的类别及归属,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根据预算资金的管理要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分别确定核算口径,以减少相关数据汇总归集的工作量与错弊或遗漏的风险,提高其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规范核算科目使用及账务处理

(1)根据往来款项已确定的类别,严格限定其对应核算科目的类别及性质,明确各类往来款项对应核算科目的唯一性,规范核算科目的使用,严禁各类别核算科目之间串用或混用,确保各明细科目余额真实反映往来款项的实际发生数额。

(2)合理设置明细科目,根据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在相关应收或应付科目下分别设置单位或个人明细账户,明确各往来款项的来源与归属,明确并简化账目核对应查找的明细往来账,减轻相关数据核对的繁琐程度与工作量,以免造成数据的遗漏或丢失。

(3)严格限定往来科目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杜绝人为利用往来科目列收列支,避免混淆往来款项与收支账目的现象发生,维护往来款项整体核算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4)规范往来款项账务处理,保持其前后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明确同一业务前后账务处理的规则,明确同类往来款项对应核算科目的唯一性,明确财务人员离任交接的内容与手续,以确保相关账目全程反映对应往来业务的全面情况,实现对往来款项的实时跟踪监控。

4.调整业务办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按照“收支两条线”与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适时调整业务办理流程,明确各类往来款项业务的具体办理程序与方法,明确其对应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划分与岗位职能及分工,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或环节,减少往来账目发生差错与遗漏的可能性。

(四)建立定期清理制度,落实追缴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