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建立法制健全、秩序稳定、功能完备和运作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财务会计工作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随着社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而中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法律作为社会运转的保障,是我们今后生活和成长路上的行为规范。新《会计法》的制定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单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对企业会计法律责任的规范和约束,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过我国现阶段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述及组成

会计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他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严守的底线,是财会行业正常运行的基石。会计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1、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规是所应承担的一种行政法律责任,后者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管理职权,对违反行政法上的强制性义务或扰乱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所实施的一中行政制裁措施。

2、刑事责任。针对我国的国情,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已经到了必须严惩的程度,加强形式责任就成为了治理不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措施。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会计人员、单位财务负责人伪造或销毁会计资料以进行偷逃税或者贪污犯罪,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

3、民事责任。该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平等主体间的会计关系越来越多。由于现代化经济生活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的加深,提供一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会计法》虽然强化了企业和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减少了舞弊贪污的发生,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还有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意识浅薄,职业道德低下,同时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了仍有造假账、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1、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低下,对法律本身存在误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目前,我国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新《会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取得和继续教育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外,对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作为了资格认定的重要环节。可现实中,会计从业人员对其行业基本职责的掌握和对法律责任的遵守是非常贫乏的。究其原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的国际化让一些人看到了机遇,想大捞特捞一把。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还存在一些漏洞,相关人员为了迎合上司,而出现了一些造假账和偷税漏税的情况。

2、单位负责人只重视大的决策而对自己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现实中很多的单位负责人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自己只负责本部门的统筹决策,只注重本单位部门的向外扩张,而会计工作属于部门内部范畴,应该由本部门的负责人负责。长此以往,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不完整,形成了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也让那些想打球从中捞取好处的人得偿所愿了。故而,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公司的领导层抓起,提高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使其认识到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促进其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考核机制。

3、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存在一定的误区。

新《会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监察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在会计信息的监察中,由于执法、司法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使得只通过司法监察部门进行认定很难实现信息的真实性。本人认为对会计信息的监察认定应该使用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方式,国家监察部门在提高执法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考虑聘请社会中专业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对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对会计违法行为缺乏惩治力度和有力的保障体制。

《会计法》在行政处分的规定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单位负责人作为行政责任主体的承担者,其缺乏对自我的监督惩罚动力,容易产生不作为的违法行为。行政和刑事责任界定不够清晰,使得执法时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现象。对国家事业单位和中小企业的监管不到位,民事责任未明确涉及到上述两者的相关责任问题,缺乏第三方的公平监督。

三、针对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由于会计行业既包括了会计从业人员,还涉及到单位企业的管理层,因此要全面有针对性的做好对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1、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观念的培养。

人民群众是国家存在的基石,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从基层抓起。国家应该加大对《会计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会计从业人员、单位负责人和主管财务的领导,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宣传。重点要放在增强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上,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使人们从主观上认识到违法乱纪的可耻。比如单位可进行定期的职业技能考核,把法律规范的宣传融合到考核中去,对考核成绩优秀、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和团体加以奖励。对考核不合格,和现实中法律观念淡薄的人进行说服教育等。

2、完善单位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增设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会计监察机构,但监察二字,顾名思义是要先监督再治理,能在监督阶段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留到造成损失后再处理。我国的这些会计监察机构把重点都放在了事后处理上,缺少事先的监管控制功能。针对这些缺陷,国家可以对相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多方面的治理完善,在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管的同时,可以雇佣社会性组织或专业人士进行协助管理。

3、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保证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

会计行业健康发展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依法严惩违法的会计行为,是保障会计工作秩序正常发展的重要措施。《会计法》作为会计行业主要的标尺,政府部门要严格依照该法办事,要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明确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的区分。相关部门要强化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充分利用通报、罚款等手段,对违法单位负责人加以严惩,对触犯刑法的行为,追究其刑事责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

[2] 刘燕,《会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支票的管理与控制

支票领用方面

首先要建立支票领用簿,出纳购买支票后要将支票按支票号顺序登记在支票使用簿上。内容包括:领用日期、支票号、用途、支付对象、金额、经办人签字,会计签字,财务经理签字、公司经理签字。

空白支票和财务印鉴要分人保管,空白支票每日用完后,存放保险箱里保管,支票签发时年月日、金额、收款人、印章要齐全,不能签发空白支票。

支票的领用由业务部结算员根据业务支票领用单的实际用途、金额、去向等填写"支票使用明细簿",主管会计审核签字,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设定金额逐级审批。如:2000元以下的由财务经理签字,2000元以上的由经理审批签字后,审批齐全出纳员方可签发支票。结算员要在支票根上签字,由出纳员保管支票根,并据此督促结算员及时报帐。

根据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领用支票后,应及时尽快到财务销帐(原则为领用支票后24小时内)。出纳员应电话提醒当事人及时到财务报帐,通知部门经理督促报帐,定期公布违反财务部规定未能按时报帐人员名单,做好支票使用管理。

支票存款方面,出纳收取各部门业务部上交的支票时,要求交款人填写一式三联的支票交款单,交款单上应写明交款部门,日期,支票的来源,支票号,金额以及对应的业务发票号、单据号等入账信息,交款人签字,相关部门会计审核签字,出纳审核无误后签字收支票,一联交款人留存,一联出纳留存,另一联由会计留存,形成交叉管理和监控。

二、现金的管理与控制

1.现金交款要填写“现金交款日报表”

交款人要填写一式四联的"现金交款日报表",内容包括:来源、金额、交款日期、交款人、业务号、发票号等相关信息。由会计签字后交给出纳,出纳将所收现金与日报表上的合计金额核对无误后签字,留存第一联被查和第二联转存时使用,交款人和会计各留存一联监控出纳入账。

2.现金报销及借款的规定

由报销人员填写"现金报销单",整齐地粘贴好报销单据,现金报销单上应写清附件张数、报销日期、报销项目及金额,注明此张报销单金额大小写。报销单首先由报销人和部门经理签字,业务垫款需要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公司经理签字;根据公司情况可设定审批权限,视金额大小由不同的人签字。

出差或领备用金时,借款人需填写“借款单”,由本人、部门经理签字后报财务经理或公司经理签字。出差人员归来后,3日内到财务报帐,撤出借条。对于时间较长的借条,出纳应列出明细说明原因上报公司财务经理和经理。

业务借款作为备用金使用时,根据业务量的大小,限定借款限额。对限额之内的借款,可以在年底前一次清理,要求全部归还,下一年再重新核定的限额,重新办理借款。

所有业务借款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各部门结算员、会计对本部门的业务借款要负责管理和监控,做好登记备案,保证借款的合理使用和按时归还。每月财务部要对借款使用情况进行清理,请各部门认真遵守借款制度,从而保证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出纳将报销后的每张单据加盖"现金付讫"章,做出现金收付凭证,摘要处填写现金用途,业务垫款的要写上什么部门谁垫款。根据"现金收付凭证"序时逐笔登记现金日记帐。

3.盘点库存

每日出纳根据现金日记帐,将库存现金盘点与日记帐余额核对,库存现金应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财务主管采取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方式对库存现金进行管理,并写出盘点报告给财务经理。

三、发票的管理与控制

财务部要有专人负责购买、保管发票。建立发票登记簿,内容包括:领用日期、发票号、领用人、会计审核、返还日期、是否审验等信息。

业务结算员领用发票时应在《发票登记簿》上签字,并按照税务局的规定填开发票。会计收到结算员返回的发票时,严格按照发票填开的规定,认真审核发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或追回开错的发票。

财务部将返回的发票存根整理好,审核无误后及时去税务局校验,校验完的存根要妥善保管。

四、财务印章管理

财务类印章包括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公司预留银行主要负责人名章等(以下简称印章)。

1.印章的刻制

各公司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预留银行主要负责人名章原则上只能刻制一枚。由于企业各部门分布于不同办公地点距离较远,使用一枚印章对工作确有影响的,可申请增加印章数量,在刻制印章时,必须在印章中以数字编号加以区别。

2.印章的保管

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根据《会计内控制度》中的有关原则,各公司在印章保管中应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禁发票专用章与发票保管人同属一人,严禁财务专用章与预留银行人名章同一人保管,要实行分人保管,相互制约。

3.印章的使用:

财务专用章主要用于开具支票、银行开户预留印鉴等。发票专用章主要用于开具发票、收据时使用。公司负责人名章主要用于开具支票、银行开户预留印鉴及办理其他经济业务需加盖负责人名章时使用等。

财务专用章在开具支票使用时,必须按照公司制定的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能使用。公司负责人名章的使用,按规定需要有负责人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经本人签字确认或授权后才能使用。

五、内控审计管理

企业应设专人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业务流程、资金的审批流程、资产使用保管、会计操作等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整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公司领导,日后还要做好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固定进行清查盘点,检查资产是否合理使用,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做好内部监控。

六、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对于大的公司可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帐户分为为“收入户”和“支出户”两类,正常情况下,所有的收款都存在“收入户”,所有的支款包括业务款和费用款都在“支出户“支付,收入户的资金定期转入支出户,从而有效监控资金流入流出情况。

集团公司月底可对分公司的大额资金进行归集,大区内可进行资金调配。根据各分公司的资金情况,初步核定各分公司的银行存款持有量,超过限额的应汇到总部。分公司由于业务发展的原因而需要增加资金量,可以书面申请总部资金支持,这样使整个公司的资金运用做到平衡发展,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即保证了业务的需求,又减少了资金的浪费。

七、人员使用及培训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财务人员招聘要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要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好。新员工要从业务干起,熟悉业务流程及操作规范后,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财务部。 要让那些能力强、有责任心、恳吃苦、讲奉献的优秀的财务人员有机会和条件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建立一支过得硬的财务队伍,对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工作中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随时掌握国家新的会计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家、国际的经济形式、货币政策、汇率走向,做好风险防范。为企业领导起到参谋和警示作用,使企业正规化、合法化。

八、岗位轮换制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模式;会计环境;会计管理体制

我国已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主义市场下的会计模式的完善既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又要面向世界,与会计的国际惯例协调,以面对日益加强的国际交流。

世界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分为五大模式[1],即美国会计模式、英国会计模式、德国会计模式、法国会计模式和社会主义会计模式。这几种会计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会计模式遵循公认会计原则,主要是保护投资人,尤其是保护潜在权益投资人的利益;英国会计模式注重真实和公正,会计制度主要是保护债券、股票持有人和债权人;德国会计模式是以德国及北欧国家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以强调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规则应面向公司、保护公司利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国际会计模式;法国会计模式是以法国及周边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以强调会计处理应服从税法税则的要求、并与其保持一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国际会计模式;社会主义会计模式是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一种曾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国际会计模式,这种会计模式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革而逐步消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正形成着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而法国会计模式的决定因素和会计环境与我国很相像,因而它的改革经验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法国会计模式

(一)法国会计的经济与环境[1]

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指导相结合,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这种状况使得法国政府在会计规范中占有主导地位,由财政部的国家会计委员会全面负责会计的各项工作,这与英美各国由会计职业界自行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法国法律体系中与会计密切相关的是商法、公司法、税法和一些会计法令。会计规定都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非常详细。各项会计计量、处理、报告方法都在有关的法律中作出了规定。法国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法和会计是高度相关的,税收在会计中起主导作用,会计规范只能依靠税法的支持才能得以推广。

(二)法国会计制度的特征[2]

法国会计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系统表述统一会计制度的文件是“会计总方案”。会计总方案也是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的。目前有效的会计总方案是1982年根据欧共体第4号指令修订的方案和1986年根据欧共体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第7号指令补充的方案。它包括财务会计的原则和规则、统一的会计科目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要求和规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有非常详细的会计操作指南。它在实施运用上是很灵活的,主要体现为根据规模的大小来确定适用范围,扩展方案适用于上市公司,标准方案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缩简方案适用于小型企业;其次,它考虑了行业差异,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专业会计方案;最后,它为适应跨国公司发展,制定了独立的合并会计方案,与非跨国企业的会计方案相分离。由于实施了这种统一的会计制度,为服务于国家的宏观决策、制定政府导向机制方面,以及为服务于企业间业绩评比、沟通宏观与微观信息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三)法国会计的管理机构[2]

国家会计委员会是财政部设立的一个独立管理会计事务的机构。改革前它主要负责修订并监督执行会计总方案等工作,不具有制定法律法规的权力。它所提出的建议和修订意见都需要通过财政部门的批准。1996年,法国政府颁布会计规范化管理改革法令,改组了国家会计委员会,改组后的国家会计委员会由52名成员组成,主要包括职业会计师代表、企业会计负责人、工商企业界代表、公共权利机构代表。这样使会计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各有关方面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另外,法国财政部又建立了一个会计标准化委员会。它是一个权力机构。它能够将国家会计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转变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法令,使会计规范化管理和会计立法趋向一致。

(四)法国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首先,政治上法国一直是一个具有高度集权传统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在会计规范中的指导作用很强。法律上,法国是实行“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这种法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法律采用详尽成文的形式,具体细致。法国的各种法律都具有这种特点,与少量成文靠大量判例来补充的法律形式不同。

其次,与外向型融资方式不同,法国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是法国经济的主体,他们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家庭集资和利润再投资;而大企业的资本构成也比较单一,或者是国家投资,或者是大企业之间相互投资,股权分散度很低,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对薄弱,政府作用相对较强。

最后,法国的文化传统对会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国都是中央高度集权,天主教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反商业、反竞争的传统观念,导致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增强,体现在会计领域就表现出政府在会计规范制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法模式的相似性

无论是会计体制本身还是会计环境,中法两国之间都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我国会计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我国会计规范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也是以条文的形式公布并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第三,我国的税务与会计也是长期合为一体的,实施各类财务通则及财务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一致性。我国会计模式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中国几千年的形成了体制统一集权的传统,我国现行的主义体制更要求保证中央在国家的核心地位;第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来源比较简单,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如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等,股权构成比较简单;第三,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样对会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民尊卑礼让,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观念体现在会计规范上,就表现出会计人员普遍认同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样,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强,体现在会计上就表现为企业和会计人员对于公布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比如对股价的波动、投资者的质疑感到不安等,所以,企业和会计人员就对公开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比较抵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法国会计改革对中国的借鉴

1996年以来,法国会计的一系列改革,对会计模式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改革措施对中国会计模式的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法国采用了企业会计与合并会计相分离的[3].分别制定了适应上市公司、中小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会计规则,这些都在修订后的“会计总方案”中有所体现。在企业会计方面,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商法》、《公司法》中的有关规定,符合税务和会计统一的原则。跨国公司可按照合并会计的规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告,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中国也存在规模、类型不同的企业,如果要求所有的企业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制度,既不能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适应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建设和完善会计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和借鉴法国改革的经验,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制定各自适用的会计制度。现在,财政部正在探讨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思路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保留、运输等几个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并专门为个体和小型企业制定一套简易会计制度[3].

同时应该注意,这样的会计制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助于国家根据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法国会计改革的另一个可借鉴之处是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体系方面。

首先,应该进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既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又要求国家放松管制以适应新的市场条件。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建立,金融市场和会计职业组织还不够发达,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承担对会计的有效管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十分必要。所以只能对现有的会计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要求政府财政部门进一步简化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加强间接管理;又要充分发挥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会计职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参谋和咨询作用,建立健全会计自律性组织,使之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全社会的会计管理工作。

其次,应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会计法》是一个有力的法律监督手段,但是它虽然具有法律效力,却原则而抽象。会计违法行为实际上是以会计制度作为判断标准的,《会计法》没有真正明确规定会计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使制裁会计违法行为缺乏直接法律依据。虽然修改后的《会计法》在有关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方面比以前更具体,但在实际中仍存在很多。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可借鉴法国的做法,在会计规范机构上进行改革,成立一个类似法国的“会计标准化委员会”的机构。该机构应独立于财政部门,由国家立法机构授权,成为具有会计立法职能的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和颁布重要的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一经该机构批准颁布,就具备了法律效力,必须严格遵守[4].同时,也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适当降低行政监督的力度,构建一个集法律性、行政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1]郝振平。国际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28~31,50~60.

[2]周晓苏。中国会计模式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6~118.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先起源于企业管理,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管理学》中,提出了控制就是根据既定的计划、目标和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根据已变化的情况对原有的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是区别于企业的财务控制的,其控制目标必须和控制规模相适应。事业单位必须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控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问题及出现的原因分析

当前,由于事业单位的透明度较差,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严重失真,内部出现了多种违规现象。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对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有效发挥事业单位效用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出现的问题

1、财务预算审批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财务改革,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审批机制依旧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上,依旧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编制方式,根据上年的收支和本单位自身的业务进行核算,但是在对于具体项目的预算没有涉及,预算编制细化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在预算实施方面,刚性不够,预算缺乏预见性,同时在费用审批支出方面,缺乏相应的控制,尤其是行政经费的支出,实报实销较多,而且在日常的管理中,事业部门的专项经费被挪作他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2、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随着我国的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的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方面有了较好的控制,但是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依旧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控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沟通衔接较差,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造成账物分离,经常会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及时入账和定期盘点较差,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不明确,经常容易出现帐外资产。

3、财务部门的职能弱化

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部门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财务部门的职能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于事业单位中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控制均不会参与;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容易受到利益相关性的影响,而对业务部门的财务决策实施管理和内部监督作用较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运营基本上处于脱节的状态。

(二)财务控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的环境变化较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的变革全部都反映到事业单位的财务中,现有的财务控制手段多数都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财务控制制度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我国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无法可依。

第二,从主观方面看,一方面,事业单位对于财务控制的意识淡薄,在领导层方面缺乏对财务控制基本知识的理解,重视事业单位的业务运营,对于财务控制则有所忽视。在财务工作人员方面,财务人员重视供给,对于财务监管则相对忽视,财务检查监管不负责,甚至因为自身利益的影响,不敢进行监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由于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进行制定的,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事业单位的控制法规,各个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不同,一般是采用日常的财经规章制度代替,给单位的资金安全带来了影响,而且虽然有了财务控制制度,但是对于其执行效果不予以监控,导致单位有章不循,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规范的财务控制制度。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措施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人员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建立健全激励约柬机制,创建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根据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财务控制负主要责任,因此强化财务控制的宣传力度,加强单位责任人和员工的培训,帮助其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便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合理设定单位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单位财务控制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第二,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完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是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利用内部审计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控,了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可以真正起到作用。在具体的审计机制的构建完善中,首先,要保证单位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审计部门人员可以独立的进行审计工作。其次要建立起会计部门监督,财会人员监督和全体员工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做到全方位的监控。同时,一定要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内审队伍。

第三,坚持授权批准控制与不相容职责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计;审计现场;管理与控制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审计现场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重视查问题、轻视管理;二是审计计划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三是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僵化,审计项目组各自为战,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审计现场时间管理随意性大;五是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还不尽人意。部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凭主观经验多,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的意识不强,我国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体系及制度也还不完善,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应重点做好审计现场各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1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 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控制点如下: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六)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

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娄尔行主编. 审计学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晓霞. 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高校审计编写组.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冯均科主编. 审计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何庆林主编. 企业审计技术.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 张庆龙. 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设计;措施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把教育工作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我们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企业、社会接轨。因此,笔者挑选了文秘、会计两个专业进行专业调研,希望以此为契机,寻找基础课增强职业素养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高职文秘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本人针对高职文秘专业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文秘专业教师在谈到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时强调:我们培养的文秘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素养,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让企业单位放心。在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都是以这个为指导思想。

在和企业人员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企业认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个性特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自信、细心、热诚、稳重、诚信、宽容、乐观、严谨,诚实守信、严谨踏实、朴实大方、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责任意识、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强,主动的沟通协调、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亲和力、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但是,他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个性特质主要是服务意识、保密意识以及灵活性。一位医药公司老总说正准备辞掉他公司的一位文员,笔者追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是:“这个文员的工作态度太不认真了,经常迟到,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太多事情做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了解业务,而是在上淘宝网,经常会听到她接快递的电话声音,这样的员工要尽快地炒掉。”由此可知,企业需要的人员并不是说要求有多高深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的10位同学做了调查,几乎100%的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在你的工作中,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勤奋、认真”放第一位,可见,职业道德的第一条“爱岗敬业”的重要性,75%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道德中第二重要的是“诚实守信”。50%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在工作中升职必须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出一定要有责任感

二、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在开展文秘专业调研的同时,进行会计专业的调研工作。调查对象主要有会计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会计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会计专业教师谈到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能胜任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作为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基本的诚信和需要认真仔细的从业态度。

在和一些相关企业的人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诚信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持续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内外协调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

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与他们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发展。一个企业的老总说他公司不招应届毕业生,问其原因,他说:“应届毕业生傻乎乎的,不会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误区,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老老实实算好几个帐就可以了。

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意见100%认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放在了第一位,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勤奋、认真也是必须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渴望,也就是持续学习,这是和会计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很多的同学都想拿更高一级的证书,会有更好的工作待遇,这样提醒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更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

通过开展以上两个专业的调研工作,笔者对于如何更好地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课程第四章的内容: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如文秘和会计虽然是比较接近的专业,同属于管理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区别,搞清楚其中的异同,对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上课更受益。

(二)具体课程设计

导入:以两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的案例入手,案例可以是从正反面反应出不同的职业素养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由此扩大到道德的含义。

1、结合课前的案例讲解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

2、例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讲述从古至今在职场上都需要过硬的职业素养,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始终不能放弃,到今天对同学们修身、齐家、治天下依然非常有用,如“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7篇

Abstract:In the business rights structure, the financial authority is one kind most basic is also the most main authority,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investment and the profit, finally must completes through the capital and the property mutual exchange or the shift and has in the authority manifests. The establishmen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expands the socialized big produc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request inevitably, has become our country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the direction.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内部监管 管理模式

key word:The business finance manages internal supervision management patter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国企改革也在逐步深入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崭新的企业形式。企业治理的核心就是配置权、责、利。而在权利结构中,财务的权力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权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投资和利润,最后都要通过资本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移加以完成并在权力上有所体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企业的管理中,财权及其相应的责任和利益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大保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记帐”的错误观念。笔者经过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目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仍有一部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财务监督功能弱化,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失真现象存在。怎样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优化国有资产的组合,做好企业预算和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监管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重要领域,国有企业的管理核心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和监管,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科学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在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从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看,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体系不健全的弱点,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存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还是以记账、报账、算账为主要内容,有些企业的财务报表说明都做不到准确真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再者,企业财权集中掌控在管理者手里,某些国企管理者,利用职权恶意侵占、中饱私囊。面对管理层的强势作为,财务机构根本无法有效监督和控制。只有当出现重大的违法行为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和监督体系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但这样的监督成本太高了。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导致某些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走向失败甚至倒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是由企业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做后盾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资本的安全,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所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和监督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管理的任何一种体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国有企业是以国家作为投资人的企业,其特征就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不一致,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则以及财务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原则也和其他体制企业的管理有区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遵循下列原则:

1.集中性原则。集中性通常是指权利,也就是管理权利的集中性,财务管理的集中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集中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在这些因素的高度统一中,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2.内部控制原则。财务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接受国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和控制;一方面是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执行的控制。

3.风险预测原则。所谓风险预测原则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独善其身,那么企业的财务分析、会计核算、投资与筹资等因素就要科学精准并有预见性,能够使企业规避市场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利润分配以及投资融资等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都要充分预测其风险性。

4.制约性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的制约性原则是指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在外部或内部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1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充分认识企业财务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建立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中。

1.财务的核算职能。财务的基础职能是核算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的核算作用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优质的财务核算业务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细致和灵活性特征的企业的核算职能,是企业财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2.财务的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保护好或者盘活产,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又一内容。财务部门的义务和责任就是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及资产的保值。在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中,体现出财务的管理职能,合理利用资金为使企业财产增值达到最大化,是财务的管理职能。

首先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追逐利润是资本的特性和本质,企业的效益是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体现,财务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效益观念,一切财务活动都应建立在效益这个基础上。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效益可言,那么财务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观念,更要有市场观念,要着眼于市场这个大局,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既可以确保企业合法经营,又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其次是采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各项指标的编制、分解、反馈、控制、执行、分析、奖惩等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财务预测系统,财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对资金的调控。

3.财务的决策职能。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的财务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科学分析企业财务情况,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站在更高的层面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为企业的生产决策献计献策;从经营活动的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以及资金回笼率的角度,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帮助管理层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从宏观、微观、反馈调整三方面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根据资金、人力资源、销售计划、成本计划、市场状况格局调整计划、费用计划等信息,定期对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及未来两年发展趋势作出具体的量化分析,参与企业的宏观决策。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前提准备工作,就项目的财务状况作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广告效率予以量化,参与企业的微观决策。反馈决策:对企业管理的决策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发展的判断,即便是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并进行了量化的可行性研究,一些决策也总免不了偶然失误,财务管理就要对决策的执行过程跟踪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失误做出调整措施。

四、构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国家作为出资者不可能直接面对每一个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所以要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的保值、增值,必须建立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制度,构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财务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以保留选择经营者、收益分配、重大决策三项权利为条件授予人管理权的。政资不分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诟病,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和运营资本,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如何保障国家权力正确实施,避免国家的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健全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二)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企业的财政管理,建立与财务决策机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内部控的有效手段。不同的财务管理原则产生的决策效应也不同,对决策者采取激励机制,通过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奖金等形式,充分调动决策者的财务管理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在以上两种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对经营者财务预算、决算的审批制度,硬化财务预算约束。把财务管理的目标分解落实到财务预算当中,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的中长期财务战略规划的审批,比如年度财务预决算和年度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激励措施挂钩来考核资本保值的目标体系,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

(四) 国家主要采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国家审计进行审计的形式对国有企业实行定期的财务监督。逐渐取消稽察特派员、财政监察专员,理顺国家、社会审计以及公司自理的财务监督制度。创建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督制度,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良性发展。杜绝企业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惩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本流失现象的责任人。

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财务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改革传统财务管理方式,必须大力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把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对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认真学习和领会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新的会计法对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当前企业的财务工作,财会人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葛勇.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 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蔡端俊.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2期

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第8篇

(一)现金及现金流量与企业生存、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众多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源头在企业。东南亚国家企业负债率“高高在上”,泡沫经济导致投出的资金流动性极其差,造成企业偿债能力低下,银行不良资产过多,终铸成金融危机。但是透过金融危机,我们也能看到那些自有资本殷实、负债率相对较低,特别是现金流量状况良好、现金充足的企业,由于“口袋有钱”,不仅未被金融风暴“刮倒”,反而得到投资人、债权人的青睐,借此“东风”扶摇直上,迅速发展。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现金及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更为显著。美国前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哈罗德。威廉斯曾说过:“如果让我在利润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之间作一个比较选择,那么,我选择现金流量”。特别在企业发展日趋成熟、企业组织规模增大、结构日趋复杂的大型企业管理中,由于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越来越关注现金流量信息。实践证明企业对现金流量的管理与控制已成为财务管理的关键。

(二)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现金流量的决策支持。

企业无论筹资、投资或利润分配均以现金为纽带,现金不仅是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现金流转构成企业资金流转的轴心。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尽管表现为资金及其流转,但又直接表现为现金及其流转。也正由于现金流转受到盈利、亏损等内部原因以及市场变化、企业间竞争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的不平衡,才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成为必要,并使其管理更为复杂。

现金流转内容的直接规定性,决定着管理目标在表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具体体现为现金性收益的最大化。按照财务管理分层管理理论,企业财务是由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组成的。其中,财务经理财务是最直接财务,是对企业现金及其流转的直接管理,属于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通过现金及其流转的直接管理实现现金性收益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现金及其流转的直接管理,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必须获得有关企业现金及其流转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为即将从事的财务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监督和控制。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现金及其流转情况,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关于现金及其流转信息的需要,为财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现金流量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现金流量既是财务管理的直接对象,又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金流量以现金为基础反映企业可用资金的能力,和营运资金相比较,在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反映企业现金流转情况,与利润相比较,提供的现金流转信息更加客观、可靠。

最后,现金流量转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最重要方面,现金流量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更佳计量。因为现金流量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计划和控制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企业外部使用者来说,也会提供他们非常需要的有关企业产生的现金流入能力、现金支出的需要量以及相关投资和理财活动的信息。所以,现金流量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更佳计量。

二、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企业财务预算应当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一)资金是企业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是企业的命脉与血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在一方面可看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该资源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资产,同时在另一方面应视为企业的负债或业主权益。企业的资金状况既是各方面的经济活动的财务反映,又是企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必备要素,企业的资金状况代表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反映着企业的资本构成和产权关系。因此,资金不愧为企业的命脉与血液,这一管理对象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抓住、抓好资金管理也就等于管理控制住企业的生命线和生存线。换言之,以资金作为企业管理中心,在对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以管理对象作为管理的中心应比以管理职能作为管理中心更具有客观性和优越性。

(二)企业本身驾驭资金的能力和效果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处理财务关系的关键所在。

投资人、经营者和债务人三者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只有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确处理上述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才能为自已的生存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氛围。然而,这样的氛围的形成,并不决定于形形的公关手段,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企业的支付能力,也即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经营资金的获利能力和盈利的分配能力。这些能力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综合反映就是企业驾驭资金的能力和效果。假如企业这方面的情况很好,能够说明它具有维护现有产权关系及其所决定的分配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心的选择和确立绝不能只囿于企业内部的考虑,应当将之扩大到企业与外部的经济联系上,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将使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和处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资金是处理企业管理中心与非中心之间关系的最牢固的联系纽带或链条。

企业如何正确处理管理中心与非管理中心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有关各方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中心”发挥不了中心的作用以致陷于孤立状态,而流于形式,而非中心则常常以各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中心”的工作,比较严重时,企业管理将会失去重心而难以协调运作。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各种管理职能和相应的管理部门没有找到共同的管理对象,缺少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或链条。现在看来,最牢固的联系纽带或链条只能是资金。只有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真正具有强烈的资金意识,赋予它(他)们适当的资金运作和管理权利并使其负有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考核制度,企业资金管理的纽带或链条就不难形成。一旦形成了这个纽带或链条,企业主要领导者势必会以更多的精力投入资金管理,从而改变以往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企业各部门会因自已负有资金管理的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努力管理好“自己的”资金;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的综合管理部门则将在资金的筹集、营运和监控等方面发挥独特的职能作用。

因此,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质上是以资金为纽带或链条将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共同的管理对象和职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赋予财务部门以外的管理部门资金管理职能,从而非常有利于处理、协调管理中心与非管理中心的纵向与横向关系,进而保证企业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实现资金管理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四)以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心比其他管理中心论(如生产中心论、营销中心论等)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长期适用性。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不论以什么为目标,其实质追求都是剩余价值或其转化形态,或者说以最优的成本或比价取得最佳的效益,这一点对任何企业都不会成为例外。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其本质特征在于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使企业的资金运动更符合它的客观规律和以更快的速度运行,以使资金的垫支性、补偿性尤其是增值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如果抛开企业间的差别,所有营利性企业在这一点上也是共同的。由于企业共同的追求、要求和任务都直接与企业的资金运动有关,这就使得以资金管理为中心避免了企业间的差异性,具有了最为广泛的适用性,这是其他管理中心难以做到的。

此外,综观其他管理中心论,都是在某一经济体制下提出的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阶段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因其与市场经济关系最为紧密且比较容易量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只要市场经济长期存在,这一管理中心就必将表现出它的长期适用性。

三、企业最佳理财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预算应当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企业理财目标是企业财务预算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对理财目标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五种,即:“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每股市价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等。但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这些理财目标如何才能实现?答案是:只有企业实现盈利,才能实现上述种种目标。

二是如何实现盈利?答案是:只有通过资金运动才能盈利,如果资金不运动,企业不运转,是不可能产生盈利的。

三是如何使资金运动最好,最有效?答案是:使资金在运动中产生最佳流量。

从上述简单分析中不难看出,以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是最佳的选择。

之所以选择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理财目标,其理由如下:

1.从财务管理的本质看,财务管理是综合性极强的价值管理。这种价值管理的特征与职能是其他管理所不能代替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特点和独特功能的深刻总结,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2.《企业会计准则一现金流量表》,对企业提供现金流量信息作出了硬性要求,要求企业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为确定以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家之所以颁布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是由现金流量信息的作用所决定的。因为现金流量信息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尤为重要的则是企业的变现能力,即企业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应是一个变现过程。企业的资本运动最初是从货币资金开始的,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依次由货币资本形态转为储备资本、生产资本和成品资本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从而完成了这个变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连续性强弱与周转速度的快慢,也就体现出企业的变现能力,同时亦可反映出企业的资产质量。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拥有大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但如果其变现能力较差,其中大部分难以在短期内变现,那么,它们对投资人和债权人而言,都将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意味着它的持续经营会发生困难,进而不得不通过举借新债或吸收新的投资以补偿各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对于企业并不是什么“福音”。

企业的偿债能力肯定以变现能力为基础,利润质量也要以现金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小和正常经营活动、非正常经营活动各自带来多少现金来加以评估,财务弹性事实上也集中地反映在现金数量上。

总而言之,现金代表着企业的综合购买力、支付能力和财富。以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是最佳选择。这个理财目标,避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陷。利润总额只是一个绝对数的概念,它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反映出企业永久性资本和负债资本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反映利润的货币时间价值,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更加要引起注意的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流量最大化并不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两者会发生严重背离的情况,即某一特定企业利润锐增而现金净流量却锐减的现象。此外,利润总额也不能直接反映出它的成因。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实现的利润有经常产生和偶然产生之分,但只看到利润总额并不能揭示这种区别,这些都是盈利质量问题,它与盈利数量之间并无固定和因果关系,而要正确评估盈利质量,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如现金流量表。还有,利润总额的计算过程需要依赖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如在物价和币值持续波动环境中,尤其是在物价长期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以过去取得的较低价格水平的生产要素消耗与现在取得的高额收入相配比,肯定会带来低计成本、虚计利润的结果,并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对配比原则的歪曲应用,如提早或推迟确认收入、任意摊提费用等,也足以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另外,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负责人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不得不迫使下级单位或强令会计人员调整数字,弄虚作假。许多利润不实的情况发生在诸如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费用不按期如数摊销。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粉饰利润的现象更为严重。所有这些,可折射出利润指标以及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和理财目标的种种缺陷。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以最佳现金流量为理财目标,与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方法更为一致,肯定是理财的新重点和新追求。

根据调查,某经济特区创建六年、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中,有三个主要是由于对现金流量安排不当而濒于破产的边缘。这种现象目前已引起有关方面和企业自身的高度重视。现在有一家集团公司总经理认识到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故要求财务部门每天编制现金流量表,作为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上海宝钢实行的就是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财务预算,要求每天编制现金流量表。

由此可见,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生死攸关的影响和作用,已开始显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者对它的认识逐步加强,以最佳现金流量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必将具有越来越充分的实践依据,相应观点的正确性也将得到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