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1篇

    一、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从结构上包括三大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和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一)内审制度

    内审(InternalVerification,简称IV)是保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够符合组织计划,实现组织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3]

    1.内审制度的制定

    (1)目的内审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本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设定内审标准和管理流程,并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利用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师教学、作业、报告、考试的设计、成绩评估等流程的标准化并达到既定培养标准。(2)内审员组织架构内审员的工作是在各院校内审小组的领导下完成的,内审小组由资深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和领导组成,组长负责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仲裁。内审员负责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支持和保证。每个内审小组根据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情况可以按照年级来划分,也可以按照课程的相关性来划分。内审小组1中,教师1担任内审员工作,对组内的3-5名教师的教学质量负责,但教师1的教学和评价资料不能自己审核,必须交由其他内审员完成,以达到公正和质量统一的目的。(3)内审员工作流程为了确保每学期的工作标准切实得以落实,内审工作流程如下: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为每门课程确定内审员,教师根据大纲设计作业、实训项目和考核、考试文件,编制教学和考核计划,交内审员审核,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内审员有权要求教师根据大纲重新设计;若内审员审核无误,则填写《初审表》将内审意见和结果完整记录,教师则开始批改第一份作业/实训报告并将评价样本提交给内审员再次内审,内审认定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教师需要重新批改,纠正错误。之后,教师根据统一评价标准完成全部学生的评价,内审员审查各项考核资料,审核通过后,填写《考核抽样表》记录内审意见。最后由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内审负责人总结内审意见,提交给外审员。上述工作流程是一个基于工作结果,对工作流程各节点进行监控的质量管理模式。为保证内审质量,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审制度》,内容包括内审员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确保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内审员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可向内审仲裁委员会申诉,请求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各内审组长组成。该流程中,各工作环节都需要将内审的证据保留完好,以便外审专家进行核实。

    2.内审员的责权

    内审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完成,每位内审员都是内审整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保证了整个专业的教育水准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一向教师解释教学和学生评价标准;二保证教学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彻底执行;三提供教育管理支持。内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内审员每学期要求教师按时提供所需内审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教学设计、作业、实训等的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考核标准及考核过程的资料等。针对教学部分,内审员首先对教师拟定的作业和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对不能完全满足大纲要求的设计,内审员有责任确保教师已将偏差完全纠正后才能下发给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实训项目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训条件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完成相关调研和实操,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大纲学习目标的全部证据。对于学生上交的报告、作业、考卷等,内审员主要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审查,包括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考核过程和方式,保证对每位学生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教师在给学生做评价时是否给出详细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来帮助学生分析课业未达到要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要求全部教师能够用统一标准为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对不恰当评价,内审员有权要求重新评价;内审员还必须保证所有教师的全部课程的评价标准一致。对内审员和教师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由内审组长裁定,内审组长也无法确定的由内审仲裁委员会决定。以上内容都通过详细填写《内审表》反馈给教师,同时《内审表》也是内审员的工作证据。内审员还有随时进入教师课堂听课,给予教师反馈和指导;随时向内审组长汇报内审情况的责任和义务。

    3.内审员的选拔与激励

    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这些内审员的候选人可能是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或顾问,他们通过培训上岗。一个新内审员上岗是否需要培训、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取决于他们过往的经验。对于整个内审小组而言,必须确保整个专业内审工作的是连贯的、结构化的;确保所有内审员都能执行同样的标准进行审核并形成相应的内审文件和材料;定期举行内审会议进行培训和工作检查。

    (二)外审员工作职责

    外审(ExternalVerification,简称EV):即外部审计,通常指第三方审核,是外审员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3]

    1.外审制度

    外审制度是由工商管理教指委统一制定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外审的时间、外审员的工作方式、外审结果的形成及作用等。但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各院校而言属不可控因素,必须在教指委的统筹下才能完成,因此,其质量高低,甚至能否贯彻执行则取决于教指委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2.外审员的责权

    外审员的职责包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标准对该学期的每门课程进行考核设计和评价结果的审查,重点是学生呈现的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评价情况及内审的标准和结果是否恰当等,此外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与评估标准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教学中的新突破,内审机制是否健全,内审制度的运作是否高效、合理,内审抽样是否符合要求,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是否规范,文档是否健全等。[4]外审专家主要通过审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内审组织运作、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各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外审员的权利包括:向教指委提供客观的审查结果,形成外审报告;外审员有权要求各院校对未达标的部分进行修正并在下一次外审中重新审查;外审员有权要求不合格的院校取消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的资格。

    3.外审员的任用与培训

    外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为了保证其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外审专家的薪酬和具体管理都应该由第三方完成。为了避免出现熟人之间碍于情面的情况,外审专家还应该每两年换一家院校进行审查。同时对各中心派出的外审专家也应视每家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资历浅的到资历深的原则委派外审专家,不断帮其提升和改进。教指委必须为外审专家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以保证外审工作的一致性。为了保证客观的外审结果,外审报告中应提供学生评价资料样本具体审查情况和其他资源审查情况。在工作方式上,除了现场检查、观摩外,还包括抽查学生的作业、实训报告、考试考核文件、全部内审记录等,还会与教师和学生见面,倾听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反馈,进行360度的检查和反馈为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内外审之间的关系

    每学期初,各工商管理专业需根据拟改进的方面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内审制定,将内审结果提交外审。内外审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也是一个质量不断改进的闭环系统,在这个循环里,每次外审专家的意见都有利于内审员不断修正、调整内审方案,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见图3)。

    二、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其他问题

    (一)内外审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内审、外审制度是质量管理中的舶来品,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实施内外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碍于面子,内审员不好意思对教师严格要求;内审员与教师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内审员的质量意识不到位,对教师的工作降低要求;外审员与所审查的院校比较熟悉,难以达到认真审查的实际效果,变成走过场;外审员对工作的执行尺度不统一;外审结果对于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意义不大,导致大家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等。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2篇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1963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1986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20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定位,为审视阅读教学提供了依据。我理解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是……重要途径”的表述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而是的阐释。其核心理念是“阅读功能多重论”,从而否定了与人相对的“阅读功能单一论”。

我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和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识,但在相当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更由于误解和曲解,阅读功能单一论或者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事无成,白白糟蹋了本应用于阅读的大好时光。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②这种阅读基本观点表明,阅读自有写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认为:阅读文章有认知、实用和审美三重功能。认知功能:文章是社会进程的永久档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是思维创造的物化形态。阅读文章是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实用功能: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可靠载体。阅读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美功能:阅读文章可以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审美观照的结晶,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观象③。我还曾认为:文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有力武器④。当然这里讲的包括文章写作、传播、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我们曾指出,阅读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四个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还从教育、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论证了阅读的经国济世功能⑤。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地位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列举的阅读四重功能,“搜集处理信息”是实用功能,“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认知功能,“获得审美体验”是审美功能。这是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对现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是语文课程“工具人文统一”的性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阐发,又是语文课程“多重工能”观的体现,还与课程总目标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前后照应。四者依次对应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有利于把基础教育的宏观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之中。

我把阅读的多重功能比喻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乐器的演奏同一乐曲。如“钢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声部虽有高、低、刚、柔之别,但旋律是和谐的,节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阅读过程,可以同时实现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多重功能。

二、实用是阅读的首要功能

阅读“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调,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这正如“弦四重奏”以两把小提琴为主,“钢琴四重奏”中钢琴是核心。

我曾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实际应用,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从社会实践看,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⑦。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行政管理人员读公文,经营管理者读商务函件,师生读教科书,一般人读报刊、书信、电报,都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把“搜集处理信息”这一实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了求实精神和现代意识。

从课程设置看,开智、立德、审美,都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职责,而培养语言能力则责无旁贷。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⑧。

我国的文学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纲、课程标准加强文学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唯一内容,则是不明智的。

这里大约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只有文学作品才具备审美功能。其实审美教育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丰富的美质,文章阅读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文章教学的美育天地十分广阔⑨。学生阅读实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实用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应该占有适当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文学阅读的分量。

二是认为能读文学作品就会读一般文章。文学作品诚然是广义文章的高级形式,但能读《离骚》未必会读《资本论》,能读《三国演义》也未必会读《相对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朱光潜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讲过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阅读的目的兼顾向善、求真、审美。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实用还是第一位的。阅读教学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审美教育作为潜在功能,才是符合实际的。

三、阅读是和谐的心理过程

从行为结果看,阅读的多重功能用我国的成语“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一车杀四卒”来比喻也未尝不可。我喻之为“四重奏”,有三层意思。

首先,阅读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四重功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致同时完成的。一个阅读主体,每次阅读的目标可能并不一样,有时重在求知,有时重在消遣,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功能也随之得以实现。浏览一部小说,本业间在消遣,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同时思维得到锻炼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是不易察觉的,但又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和谐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种乐器,虽然声部有高有低,但节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谐的,高音低音组成和弦,风格统一,不谐调的就成为噪音。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图像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其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谐。

第三,阅读的潜在影响深远。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时间,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功能的诠释,比较全面,表述也恰当。其内涵很丰富,应该仔细领会。我理解“认识世界”应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还包括反观自身,认识自我。“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还有创造性思维。“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阅读的重要功能。但阅读的实用功能不限于搜集处理信息。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件下,从作者到读者的传输时间已经缩短到最低限度。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查阅刚刚发表的论文,可以读到朋友几秒钟前发来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时在网上聊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搜集处理信息”改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体现现代阅读双向互动的特点。审美阅读过程一般要经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等阶段,理想的结果是引发审美创造。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更恰当的表述也还可以考虑。

上述肤浅体会,恳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注释:①甘其勋《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勋《文章的功能》,见《文章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勋《论文章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3篇

2013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学科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和专业面,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凡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必须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仅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也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专业学位),对学术型研究生要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对应用型研究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与技术创新。每个一级学科下设3-5门核心专业学位课,进行重点建设。新修订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23个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和11个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覆盖了全校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四个专业学位类别和17个工程领域。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了学科特色、前沿性、综合性。充分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组织编写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地执行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质量,使每门课程在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我们组织全校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重新编写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考核方式;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审定。审定原则包括: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课程内容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能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和学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围绕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做到分量适当、深广适宜、表述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特点。通过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审定工作,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料齐全、规范,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进行了具体分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负责组织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教学、成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的确立。学院设有专职的研究生秘书来负责教学计划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院及主管校长批准。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对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课程开设要求、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用以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1.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我校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各学院从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中聘任,因特殊情况需要聘任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承担课程任务的需所在学科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研究生院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安排课程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职责: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开课前准备好教学日历、教案、教材、参考书等教学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注重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任课教师应认真听取研究生所在院、系及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④任课教师应积极编写适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材、专著和电子课件。2.课程教学管理。①任课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②任课教师不得随意中途停课,如确有特殊原因,需经所在院主管领导批准、研究院培养办公室同意并备案。但一门课程累计停课次数不得超过3次,累计停课时间不得超过2周。耽误的课时,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补上,总上课时数不得因停课减少。任课教师未经允许不得自行变更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若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上课时间、地点,必须在开课前至少三天(提前不超过两周)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停课、他人代课等情况,将按教学事故处理,并在网上通报批评。③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位任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内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不超过三门,博士生和硕士生合班上课的按一门课程计算工作量。3.监督机制。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意见反馈。①实行经常性的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由研究生院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研究生教育质评组,深入到研究生课堂,全面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②实行定期的课程教学情况检查制度。包括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全面教学检查、学期中的开课情况抽查,定期召开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③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将质评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的网上评教结果汇总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并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建设,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制定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五年来,共有105门学位课得到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通过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2.加大投入,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综合实验课程建设。为了积极发展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制定了《工程硕士实验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首批批准立项,资助十门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十个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校所有工程硕士领域建立起综合实验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配合,解决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外实习、实践问题。3.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每年立项支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校级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项目,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考核,优胜劣汰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强管理 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途径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就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几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剖析,找出差距、规范管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严把招生质量关,选拔合格人才

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环节,所以精心选苗,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挑选优质生源。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此充足的生源,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招收研究生时应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招生方面采取“守株待兔”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进行宣传。我院通过网络宣传,还以学科分专业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由学科带头人、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并且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调剂优秀生源、完善入学考试和复试中各个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1.1 规范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工作是招生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于硕士生入学考试,考前学校应组织好各招生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把好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考试这一关。让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召集学科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科目设置。

对于命题工作更不可忽视,在内容上要有难有易,保证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能够考试合格,且较难得到高分才行。学科领导小组应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要不断总结经验,严把这一环节的质量关。

1.2 加强复试,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合格考生的复试工作。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测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改进完善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中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使教师感到有责任,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确定相对稳定且不同院校相兼容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位课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要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使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课程相区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要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分开档次,博士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我院召开学科带头人会议,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工作,在学时及学分的分配上、开课时间及听课人员所需基础方面做出明确说明。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新课和一定的选修课,但新课需经试讲和论证方可开设,选修课要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选修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开课。

2.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院一些研究生专业课人数增加较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有一定开放度的教学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研究生学位课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选修课考试方法不断完善,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我院从2001年起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测控技术”会议,并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我校主办“2009年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国际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是慕名而来。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眼界,拓宽了知识面。

2.4 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机仪学院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于每年下半年创办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主管科研院长牵头,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承办。

论坛凝聚了机仪学院最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通过“研究生主讲,青年教师点评”的模式,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繁荣了学术发展。

3.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材过程。对导师遴选制定相应规范,对导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导师的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的选题及论文的质量负责,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向学科发展的前沿迈进。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重要原著及有关的中外文期刊,写一些读书心得,开展学习讲座与讨论,逐步要求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写一些学术论文,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为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4.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学位授予

4.1 规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对研究生是否具备开题条件进行审查,具体安排是: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审查;由导师负责审查学生开题前的文献阅读、方案论证等准备工作是否达到开题应具备的条件;由院系主管领导综合考核学生在校表现,如认为不宜继续培养则不能开题。其次,认真做好开题报告的审查组织工作。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实行集中开题,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位论文开题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分学科组织专家对论文开题进行检查,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各专家小组应从选题意义、设计方案、论文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生和导师要认真听取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开题审查不通过的要在两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资格。

4.2 做好论文中期检查。

整个论文工作过程要进行一年,工作过程较长,难以控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到论文答辩时才严格要求,往往为时已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论文中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论文完成质量。论文研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明确以后,导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每一时期的子目标。在中期检查时,有关领导和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认真完成进度的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并督促其限期完成。

4.3 做好预答辩工作。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并进行认真修改,对预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各学科对预答辩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按5%~7%进行末位淘汰,要求限期重新修改,或者直接推迟答辩。

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要抓好预答辩这一环节,我院采取集中预答辩方式,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全部完成。研究生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我院由主管研究生院长召集学科带头人,对预答辩的具体安排如下:

预答辩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内容,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须获得导师认可,才能参加预答辩。导师应在预答辩之前在《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中填写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名。

预答辩时间安排:

本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集中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或寒假假期内进行,在第五学期春季学期开学2天内应全部完成集中预答辩;每名硕士生预答辩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硕士生论文陈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

预答辩结论及处理办法。

(1)预答辩结论为通过者,由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可正式提出学位申请(《评定书》第4页);如预答辩结论为通过,但预答辩小组认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由预答辩小组填写《论文修改意见书》,送达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完善,经原预答辩小组指定专家审查通过后,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正式提出学位申请。

(2)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者,由预答辩小组在《论文修改意见书》中说明修改意见,学位申请人参照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三个月后,提交论文修改说明和预答辩申请,再次参加学科组织的预答辩。

如再次预答辩仍为不通过,三个月后,学位申请人可第三次申请预答辩。三次预答辩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学科将不再受理其预答辩申请,按研究生结业处理。

推迟预答辩的处理办法:

如有因不满足集中预答辩条件,不能参加集中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其预答辩可以单独举行,但必须推迟至少二个月,其学位申请应推迟到五月份以后。

4.4 严格评审论文。

在研究生的论文评审过程中,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回避制。学校按规定比例抽查进行论文盲审,学院对每个学生论文请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来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材、实验条件、分析方法、所得的结论、文献综述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相应的项目进行定量评分,判断论文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论文的否定方面的意见。如对某篇学位论文评审后,意见分歧较大,则应整理后,反馈给导师和研究生,加强论文的修改工作。

4.5 实行论文集中答辩,严格管理。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 一体化 教材开发

计算机专业是各职业院校的热门专业。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产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在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兴起。一体化教学,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完成具有岗位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学习某项综合性的知识或技能。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使毕业生在知识性、技能性、拓展性等方面得到普遍提高。为了更好地推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开展,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也成为当务之急。

一、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为更好地保障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正常实施;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三是便于进行学习效果的考核;四是有利于参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流程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需要经过科学的开发流程,通过多方专家的认证和多种途径的意见征集与反馈才能最终形成。闭门造车是无法开发出能体现职业特色、高效实用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规范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开发流程。

1.专家会议

由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组成开发团队,共同商讨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制定出一体化教学项目,确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主线和提纲。这种讨论形式必须贯穿整个开发过程。

2.课程大纲、计划及标准的制定

开发流程前期必须先制定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计划和标准。这些资料都将成为一体化教材开发的主要依据,也将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准则。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典型工作任务的主线,在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上充分体现教学生产化的特色。以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项目任务,以实际的工作流程来设置教学过程,参考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和用人单位的考核办法来制定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活动的考核方案,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4.划分任务模块及子模块

根据前面已制定好的一体化项目,进一步划分任务子模块。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到知识点的分布、难易程度的逐步控制、各任务模块之间的关系、教材的衔接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5.分别确定教材模块的结构

明确了所有的项目和任务模块后,应当分别确定教材撰写的具体模块结构。建议采用头脑风暴法来完成。

6.确定量化考核方案

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专门的量化考核部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明确、可量化、易操作。考核的内容建议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部分。

7.确定任务分工及任务完成阶段

及时确定好任务的具体分工和任务完成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可以确保任务及时、顺利完成。

8.编委互审,集中讨论、修改

教材开发初稿完成后,应当进行多轮次的编委互审、集中讨论和修改,直至参编人员一致通过书稿。

9.主编终审、定稿

完成复审后,主编还应当对全部书稿从整体的结构到知识点的链接进行再三推敲,确定没有问题方可定稿。

10.正式出版

将完成的书稿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整个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初期开发基本结束。

三、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的注意事项

在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高校计算机教材低水平重复或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材质量,内容质量是基础。作者和编辑应该相互配合,从教材的选题、大纲编写、书稿审定、编辑加工到出版,紧紧围绕内容建设开展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教材;内容质量;作者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1 教材质量的构成元素

什么是教材质量?它由哪些元素构成?我们可以先从图书“质量”说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工作等的优劣程度;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中对图书质量的管理范围作了规定,包括选题、内容、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图书的质量概括地说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装帧质量三个方面。

一本合格的图书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装帧质量这三个方面都是合格的,三者缺一不可。但从这三者的关系来看,内容质量是核心,是根本,其他两个方面都是围绕内容质量开展并为其服务的。图书的内容质量主要表现为图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学术规范性等,其最低要求是对社会和读者无害。若一本书内容平庸、陈旧,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即使它的编校和装帧质量很好,也是一本不合格的书。那些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质量高,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出版社进行的编校、装帧等工作是以内容作为对象的,目的是使在内容表达上更加准确、规范和完善,其呈现形式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目前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这就是只重视图书的编校质量和装帧质量,而不重视图书的内容质量;有的甚至只重视图书的装帧,忽视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这样的图书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显然这种认识和做法将严重影响到图书的质量,也很难出版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图书。

高校计算机教材作为图书的一类,对其质量的要求既有一般图书的共性,这就是以内容质量为基础,与编校质量、装帧质量一起构成图书质量;同时又有别于普通图书的属性,即它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比一般图书更高。因而,提高教材本身的内容质量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2 高校计算机教材的质量问题

通过1999年以来的连续扩招,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而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学生数量,计算机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专业。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类高校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宽专业口径、优化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与之对应的是大量计算机教材需要改革或改编。除传统的计算机教材出版社外,很多科技类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也纷纷挺进计算机教材出版领域,高校计算机教材出版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经过教学检验的优秀教材,这些教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为出版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高校计算机教材的低水平重复或同质化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实际上这些问题主要是内容质量问题,概括起来说,高校计算机教材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无论是专业课程教材还是基础课程教材,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材,一门课程往往有多达几十种甚至超过百种可供选择的教材。例如,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甚至超过千种。虽然其中不乏有些优秀教材,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任何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同类教材低水平重复。

二是内容陈旧。很多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步伐。例如,在目前出版的各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有些教材甚至对正在试验的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IPv6不作介绍,对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也不提及。

三是内容粗糙。有些教材内容粗糙,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讲解不到位;有的教材东拼西凑,很难反映计算机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内容上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有些教材不恰当地引用、甚至抄袭其他作者的教材内容,使得全书的内容风格很不一致;有些教材的习题甚至和章节内容不一致。

四是语言文字水平低。有的教材语言水平较低,虽然没有什么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但句子很拗口,晦涩难懂。例如,有些作者在编写教材时,需要翻译引用国外文献,但在没有完全消化理解原文献的基础上直译引用,致使基本语句不通,从而导致内容难以理解。

3 以内容为核心提高高校计算机教材质量

教材直接反映课程教学内容,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把课程和教材建设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项目之一。而教材建设的重点是教材内容以及相关辅助教学资源,显然提高高校教材质量,内容质量是关键。

从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到出版的整个过程来看,教材的质量主要是由作者和编辑共同来把握的。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教材是作者智力创作的成果,作者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课程大纲,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成果以书稿的形式表现出来,书稿所反映的内容是图书质量的基础。编辑则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选题策划、组织书稿、编辑加工等方面对书稿的成书过程进行管理和处理,其目的是使作者的创作成果尽可能准确、完美地向读者呈现,从而满足高校对教材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编辑不是各自孤立的工作,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成就一本教材走向市场。但从根本上来说,编辑的工作不能取代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书稿好比是编辑的加工材料,可以使材料加工出来的产品更完美,但无法改变材料本身的属性,也就是说编辑可以影响作者的创作,但不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改变书稿的内容属性。可以看出,在出版的工作流程中,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保证教材质量的源头。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计算机教材质量,作者与编辑应共同围绕书稿内容从源头上提高书稿质量,具体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材选题的市场调研。编写教材的最主要目的是满足教学需要。因此,编辑与作者需要共同对计算机教材选题做市场调研,调研高校对计算机教材的教学需要。一方面要广泛地了解各高等学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另一方面要了解计算机相关专业和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趋势,了解高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和教材需求。只有充分的市场调研,才可能保证教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材编写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大纲,即教材编写目录,对保证教材编写质量非常重要,它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制定教材编写大纲之前,作者需要参考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报告或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课程改革成果,对教材所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大纲。在教材编写大纲最后定稿之前,编辑应找相关专家、教授对编写大纲进行审定,当然作者也可以同时找相关的专家、教授对编写大纲进行审读。作者应充分考虑审定人和审读人的意见,对编写大纲进行修改,目的是使编写大纲在课程内容上能够真正地反映教学需要。

三、作者对写作规范的了解。在教材写作之前,作者应主动了解有关的计算机教材出版规范和要求,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符号与图形规范、体例、出版要求和出版流程。树立出版规范与内容优先,兼顾层次结构和体例等的观念,同时语言表达要简练和流畅。另外,作者应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其中包括不要侵犯他人版权、适当地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叙述时要说明出处等。

四、书稿写作过程中作者与编辑的交流。为了保证书稿的内容质量,在作者写作期间,编辑应定期与作者交流沟通,向作者索取样章。这样,一方面可掌握书稿的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了解书稿的内容质量。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作者,与作者商量尽早把问题消灭在定稿之前。对于由多人合编的教材,编辑应与主编保持联系,促使主编履行主编责任,从总体上把握书稿的编写质量。

五、书稿的内容审定。在作者书稿完成之后,不要急于进入编辑加工的流程,编辑应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书稿内容审定,同时作者也可以找同行对书稿进行审读。教授或专家对书稿内容的审定与审读不同于编辑对书稿的初审,审定或审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所反映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技术内容、教学方法等,简单地说是审定书稿能否满足教学需要。作者应根据审定或审读意见并对书稿进行修改,之后书稿才可以进行编辑加工。

以上几个方面工作的目的是提高高校计算机教材质量,使出版的教材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学发展,而工作重点是围绕在教材本身内容质量上开展的。当然,从教材的选题到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作者与编辑的相互配合。总之,质量是教材的生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要出版高质量的计算机教材,应从选题和编写大纲开始,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做工作,从源头来提高图书的质量。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师;弹唱;教学;技能;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08-02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是一个亟待认真探究的全新而又重要的课题。弹唱教学的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二者是同步一体、相辅相成的。本文从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本质的一致性、内容的一致性、路径的一致性四大理论层面,对这一全新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探究。以求为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提供理性思辨与教学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探究的第一个层面,是二者目标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一定的弹唱技能和弹唱教学技能,以适应毕业以后从事幼儿音乐教学的需要。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属于素质范畴。

而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转变。

由此可见,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都是素质教育,显而易见,这一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本质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探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二者本质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本质,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核心。

同样,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改革的本质,也是凸显并强化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

所谓“美育”,“亦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有独特的内容、方法和效能。它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学的目的之一。艺术有其特殊的审美感染力量,是推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对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人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且有特殊的意义。”[1] 也就是说,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创造力。

而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本质,正是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因为弹唱技能,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的技术能力,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力。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的过程,不是纯技术的展示,更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有艺术生命的艺术创造工程。它涉及到作品情感的表达、风格的表现、意蕴的传达等更深层的内容。

而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改革就意味着除旧布新。

因此,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这二者的本质,是以共同的创新性形成无缝对接、同步一体的。这种本质的创新的一致性,又是与时俱进的21世纪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创新已成为当今全球各国家、各领域的一大主题。我国也将创新作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就明确地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三、内容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探究的第三个层面,是二者内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二者总体一致性的核心与依托,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也是其教学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同样,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改革的内容,也是其改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包括学生的弹唱技能与弹唱教学技能培养。弹唱技能是其基本功,是确保毕业后从事幼儿弹唱教学的艺术资本,即“教育者必首先受教育”、“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教会幼儿弹唱技能。幼儿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这种技能。而弹唱教学能力,是确保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幼儿弹唱教师,不仅具有弹唱技能,而且具有教学技能,不仅弹得好,而且谈得好、教得好。只有这样,才会胜任未来幼儿的弹唱教学工作,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在弹唱技能培养方面,又分为弹的技能与唱的技能培养两个小的方面。弹的技能,主要指的是器乐的弹奏技能,例如键盘乐器中的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和拨弦乐器中的吉他、曼陀林、冬不拉、三弦等的演奏技能。而唱的技能,主要指的是各种歌曲(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民歌、艺术歌曲、校园歌曲、儿歌、民谣等各种歌曲)的演唱。而这种弹与唱的技能,又是合二而一、集于一人一身的,而不是一分为二、分属两人的。因此,这种二元化的技能培养,其教学难度与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改革,核心与重点也恰恰定位在如何解决这种难度上面。

为了更好地实现弹唱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幼师专业课弹唱技能培养的教学,就自然选定“视唱(奏)练耳”课程为专业主课。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它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所设定的。与课程相匹配的,是教材,有的教材本身即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所编写或编选的供教师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

而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改革的重点,也是强化“视唱(奏)练耳”课与教材编写的创新实用上面。

由此可见,二者的内容,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路径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与教学改革探究的第四个层面,是二者路径的一致性。

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以强化实践性为重要路径,强调学生的训练、实习、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增长才干。全面落实“技能”的概念内涵:“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动自如的技能叫‘熟练’。……熟练的形成既能巩固和发展原有技能,又能形成新的技能。技能和熟练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3]

而幼师专业课弹唱教学技能培养的教学改革,也同样强调“实践第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

由此可见,二者以实践为重要路径的一致性,也是勿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11).

课程大纲审核意见范文第8篇

北京林业大学2021年暑期学期工作计划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育人,开拓国际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选择,我校于2018年起实行暑期学期课程。2018年和2019年暑期学期按计划顺利完成,2020年因新冠疫情原因未开展。依照2020-2021学年校历安排,2021年暑期学期将于7月12日至23日开展。为保证2021年暑期学期顺利开展,教务处制定了2021年暑期学期工作方案,内容如下。

一、课程性质

培养方案内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性质不变,新开设其它课程统一按全校选修课管理。

二、课程类型及开课审核标准

2021年暑期学期课程分为三类,即精品公共课、国际课程(英语、日语类)、集中性实习实践课。

1.精品公共课

精品公共课原则上由国内讲授水平较高的教师开设的具有特色的通识课程,职称一般应为教授。

2.国际课程

国际课程由外籍教师开设,课程全程使用英语或日语讲授,在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日语类国际课仅限日语专业选修,除日语外其它专业仅限选择英语类课程。

国际课程原则上由外籍非华人教授、副教授以上开设。由外籍助理教授、外籍华人开设的可以用英文讲授的课程,需从严审核。

国际课程授课教师原则上应在国内,最大限度排除因疫情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在国内的,可以采取外籍教师在线授课、国内助教现场辅助的方式。

3.集中性实习实践教学

集中性实习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它实习实践项目,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中性实习实践课是与其他类型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不冲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三、课时费计算标准

外籍及校外教师课时费、助教劳务费参照《北京林业大学劳务费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北林校发〔2020〕19号)中第二章第四条、第五条标准,校内教师课时费参照2019年暑期学期发放标准,详见表2。

 

 

表2 2021年暑期学期课时费、劳务费发放标准

授课教师

费用

外籍及校外教授

1200元/学时

外籍及校外副教授

800元/学时

校内教授

750元/学时

校内副教授及其他

650元/学时

助教

400元/天

四、工作进度计划

1.拟开课程意向申报

2021年3月22日前,各学院填制完成2021年暑期学期拟开课程意向表。

2.课程申报

2021年5月24日前,完成开课课程的正式申报。教师需提交课程相关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设置目的、授课教师简介、授课对象、授课语言、先修课程、课程内容简介、章节大纲及考核方式。

3.课程审核与公示

5月28日前,教务处统一审核课程。审核完成后,反馈至各学院,并在全校公示。

4.课程表排定

5月29日-31日,完成暑期学期排课工作。

5.学生选课、预选、抽签和补选  

6月1日启动选课,每位学生每个暑期学期最多选2门课程,首轮选课限选中1门。首轮选课时间为6月1日-5日,6月6日进行首轮选课抽签。6月7日-11日为补选阶段,采取时间优先原则,即选即中、先到先得。6月12日起即可查询最终选课结果,工作计划进度详见表3。

表3 2021年暑期学期工作计划表

时间

事项

2021年3月22日

完成2021年暑期学期拟开课程意向。

2021年5月24日前完成课程正式申报

完成开课课程的正式申报,含课程名称、课程设置目的、授课教师简介、授课对象、授课语言、先修课程、课程内容简介、章节大纲及考核方式。

2021年5月25-28日

课程审核、反馈及公示。

2021年5月29-31日

完成暑期学期排课。

2021年6月1-5日

学生选课,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021年6月6日前

首轮选课抽签。

2021年6月7-11日

学生补选,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021年6月12日

查询最终选课结果。

2021年7月12-23日

正式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