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猪的养殖问题

生猪的养殖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受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供求关系波动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全省有7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猪调出大县(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内外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福建省生猪养殖的现实条件探讨福建省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总体发展形势

1.1 世界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生猪生产养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逐渐趋向工业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猪品种和类型不断转变,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第三,饲料工业发达,加大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第四,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如采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种猪繁育体系、杂交优势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高效益饲养管理新技术。

1.2 我国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趋势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 000亿元以上[1]。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 335万t,年末生猪存栏47 492万头、出栏69 628万头[2]。根据USDA2013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 261.5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而我国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3]。

虽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但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 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 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从养殖场(户)数来看,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5.71%,50 000头以上全国仅有121家养殖场(户)(见表1)。而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 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与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在生猪养殖业技术壁垒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技术壁垒较低。虽然近几年养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但总体上农户圈养、散养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规模化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实践中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散养模式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小、弱”养殖户的风险,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体现以及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工销售渠道的拓宽,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按业内认定的标准,规模以上为500头)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数量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为34.54%,与1990年以前散养模式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相比有很大进步。散养户的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鼓励大企业进入,促使生猪养殖业朝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方向整合。未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潜力更大,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等转型升级的压力。此外,从地方政府的意识层面看,普遍存在不支持和实际反对扩大生猪生产规模的意识和导向。生猪养殖不用纳税,不仅不能为各地政府带来税收,反而带来大量污染,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配套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发展生猪养殖业。

2 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2.1 总体状况

近几年福建省的生猪养殖发展比较快,10年前福建省的生猪自给率还很低,猪肉要靠从外省调配,但是目前福建生猪量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还卖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

从规模上看,福建省生猪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福建省生猪业总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2009年生猪业产值超过了200亿。2010年,福建省大小猪场(户)共611 59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有7473个,占总数的1.22%(全国为0.36%),这些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出栏数的52.36%(全国为34.54%),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424个,10 000头以上的148个,10 0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0.14%(全国为6.63%)(见表1)。年产10万头猪的特大型养殖企业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等,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等。从产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龙岩、福州、漳州、泉州和南平等市,五个地区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业正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从养殖水平看,福建省生猪饲养技术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2012猪肉产量155.55万t(占全国总量的2.92%),年末生猪存栏1 340.8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2%)、出栏2 069.0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97%)[4]。生猪年出栏率159.4%(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 146.6%,且为历史最高)。2010年福建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共有200多家种猪生产企业领取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基本满足全省养猪业发展对种猪及猪苗的需求,猪苗外调减少。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每年扶持多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连续数年资助部分标准化场建设。

2.2 突出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关键制约、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综合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与技术服务体系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实际支持动力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土地问题上,福建省用于规模化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传统生猪养殖占地多,污染大,“猪肉要吃,生猪少养、不养”已成为一些沿海县市,特别是工商业发达县市心照不宣的“发展战略”。

第二,在上游饲料供应上,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及水源保护要求,全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 000万吨猪粪、1 700万t猪尿和7 000万t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由于没能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猪粪污染问题还无法有效消纳解决。

第四,在养殖规模上,全省仍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2010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604 118个,占总数的98.78%,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1.18%,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8.99%(见表1)。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存在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等现象,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随着今后城市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订单农业发展,小规模猪场将更难生存。

3 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

3.1 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战略,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控制总量转方式、丢小扶大提质量”的发展主线,坚持规模大小适度化、生态养殖无害化、科学生产标准化、效益提升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中的规模分散问题,缓解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等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进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走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2 主要路径

3.2.1 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 采取“一拆、二控、三治、四关、五转”手段,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综合措施,推进阶段性生猪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生态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控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依法治污,土地、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审批工作,加强对新、改 、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管理,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罚或予以关闭。同时,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排污达标情况的督查监控,对违规超标排放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新建的养殖场坚决予以依法取缔,特别是对违法在禁养区和禁建区内抢建的养殖场的,坚决予以和行政处罚[6]。

3.2.2 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疫病防治 巩固提高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制定标准化、高水平的养殖发展规划,尽快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通过改造使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广泛应用标准化技术。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在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养殖过程、产品检测、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规程,强化标准控制,提升整体实力[7]。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逐步建立猪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要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做大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素质。

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疫苗安全供应,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扑杀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快速扑杀补贴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控制疫情。

3.2.3 发展立体农业,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型发展 积极引进总量控制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技术,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采取种养结合、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多级氧化塘、堆积发酵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生猪粪便等废弃资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草、林、菜、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生态治理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扶持猪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组织生猪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3.2.4 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生猪良种培育和供应,将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养猪业协会为平台,做好生猪养殖服务和销售信息沟通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推进生猪屠宰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推广以养殖排泄物为原料发酵沼气为村民、公司员工提供生活燃料,为欧柑、烟叶、蔬菜、百合花等提供肥料的做法和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适时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生猪养殖粪尿制作有机肥料。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安全饲料生产、无公害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实现生猪市场价格预测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生猪的产销衔接,建立物流服务,稳定销售渠道。通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分工合作,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养殖发展的路子。

3.2.5 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扶持壮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带动力强、在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从事产品深度开发。针对福建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企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订单”进行生猪收购、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养殖模式内养殖企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关于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遏制肉价上涨的建议[N],证券时报,2007-11-26.

[2]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李方新.变革中的生猪养殖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生猪养殖[N]. 华泰证券,2013-08-28.

[4] 福建省统计局.201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 王有木.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畜牧兽医,2009,31(6):43.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猪产业;问题;对策;湖南省

课题项目:本文是长沙市农业局课题“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扶持政策研究(BK1153)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3

中国是世界生猪养殖量和消费量的第一大国[1]。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生产优势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规划了全国437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其中湖南省占有50个,成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中的核心区域,是中部地区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省[2-3]。目前,湖南省3万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先后创建512 个省级以上示范场,规模养殖户达29万户,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8.3%。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不仅有利于提高湖南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对稳定全国畜产品供a应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助推我省经济的腾飞起着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生猪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畜禽饲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明显改善,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较大增长,畜产品的总量大幅增加等等。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中央和我省强农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城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当前,我省生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环节的发展现状

湖南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存出栏双增长,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生猪出栏6220.3万头,比上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4188.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猪牛羊禽肉产量54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458.1万吨,增长6.4%。但由于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下降,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散养户加速退去,规模户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带动生猪生产发展的良好态势。

1.1.1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呈现规模养殖趋势 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重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猪散养户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散饲养进一步减少。根据湖南省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生猪散饲养正在加速退出。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我省监测的1431个散养小区,生猪散养户退养加速,散养小区42863户农户的生猪散饲养的仅10124户。由图1可见,2014年比2013下降10.2%;比2012年下降15.1%,散养户数逐渐下降。由图2可见,2014年年末存栏比2013年减少13100头,比2012年减少2600头,据有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生猪散养户养殖比重不断下降,养殖户户均存栏量逐年上升。

图1 2012年~2014年散养户数基本情况

图2 2012年~2014年散养户年末存栏基本情况

1.1.2 规模户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量稳定增长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我省生猪规模养殖存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户57户,占规模养殖户数的0.6%,但其生猪存栏量却占规模户存栏总量的18.5%。生猪存栏量在1000~5000头之间,养殖户数为1109户,存栏生猪216.8万头。规模户养殖稳定增加。

由图3可见,湖南规模化养殖呈加速发展趋势。2014年生猪规模养殖户数(期末存栏生猪400头以上)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比2013增加130户,增长1.6%,比2012年增加211户,增长2.67%。

图3 2012年~2014年规模养殖户数基本情况

1.2 加工环节的发展现状

红星实业、伟鸿食品、唐人神、联海食品是湖南省4大龙头生猪加工企业,其中,唐人神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伟鸿(湘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其下属有1个万头原种猪场,9个万头母猪扩繁场。为打造五星级企业,全国规模猪场几乎都是用长白、杜洛克、大白猪等国际通用品种猪,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加工,推动生猪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新常态、新机遇、新起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要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农业现代化超常规发展之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养殖业由传统型向生态科技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安全型转变,实现我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腾飞。

1.3 价格行情的现状分析

常言道:“暴涨惊市,暴跌伤农”,湖南生猪生产价格波动,对生猪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当然,价格波动是生猪产业多年来不可避免的风险,从全国各地市场仔猪价格来看,仔猪价格上涨速度继续疯狂。虽仔猪价格出现上涨,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反应根本抓不到小猪,局部地区出现了疯抢现象。

近些年来,湖南生猪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的局面,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1994年猪价最低3.6元/公斤,2006年因生猪周期性下滑,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低位,给全国养猪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2007年5月以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但随即在2008年10月生猪价格跌入低谷,2009年生猪价格迅速上涨,2010年11月生猪价格跌到低谷,2011年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猛增至历史最高,全国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高位,超过常规的可控范围。生猪养殖又进入大幅盈利期,2012年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并在低利润水平上小幅波动运行。2013年下半年价格上涨,2013 年年末开始小幅下滑。2014 年年初快速下跌,1 月中旬跌破了盈亏平衡点,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5]。受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仔猪、猪肉价格均有所下降。2015年1~2月,全国猪肉价格处于历史中位偏上水平。

2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猪养殖户技术缺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农村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养殖人员养殖技术出于个人想象、跟着干、模仿别人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农村畜牧养殖户治疗兽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6%。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39%,根据广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农村养殖户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知识相对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养殖户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候往往养殖亏损了,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养殖户还没有从传统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里,主要以散养为主,摆在一个家庭副业位置,思想意识、生产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都难以跟上现代养殖业的步伐。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养殖户组织起来,搞培训、做讲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只重在号召,发动,雷声大,雨点少,造声势,做样子,搞形式。在技能培训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计划,缺乏久久为功精神。但是由于养殖户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足,接受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面临困难。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大规模养殖专业户的重大障碍。生猪养殖户要想成功致富,就必须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同时,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人才,把生猪养殖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2.2 质量安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13年我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的商品,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省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猪业质量安全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生猪产业的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畜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一些病毒发生变异,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人类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有100多种,比如禽流感、猪流感、猪囊虫病、结核杆菌病等危害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这些动物疫病不仅可以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当前,如何处理好生猪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迫切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随着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6]。由于一些饲料原料过度使用过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导致了化学性污染。饲料问题、兽药、农药残留物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畜产品安全。有些养殖户为了加快家畜生长,提高牲畜的出栏率,更快创造经济效益,经常会使用饲料添加剂、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导致动物组织内药物的高残留,从而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2.3 畜禽养殖污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生猪产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发展生猪产业面临的严重挑战[7]。目前,无论是以工厂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场,还是以“散养”为主的家庭养殖户,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未采取相应的环保举措,缺乏废物处理系统,未经处理采取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这样直接危害人体生命安全,制约了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大部分种植农户使用化肥撒入田里,畜禽排泄物不再还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减少与严重污染。而且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的养殖户很少种田、种地,大量堆放的粪尿未经彻底处理,影响了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了社会矛盾,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另外,如果畜禽粪尿堆放过程中的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200多种有害气体。这些恶臭气体加剧空气污染,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着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牲畜的健康。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较晚,考虑具体的畜牧业生态问题较少,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完善、不配套、不健全的状态。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动物疫病法》和2006年7月1日《畜牧法》颁布的实施,近几年来,我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大体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然而,政府在生态畜牧业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立法创新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多侧重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可能会导致监督失职、决策失误、违法违纪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粗放型加工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工过程相对薄弱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打造出全国有名的企业,龙头企业少,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二是畜牧产品产业链较短,精细化加工少,粗放型加工多,加工层次低,经济增值不容乐观,有些特色产品没有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如宁乡花猪、沅陵野猪等等,从而束缚了畜牧加工业的发展;三是生产设备利用率较低。全省冷库运用到畜禽加工业加工、冷冻的不到30%;四是畜牧加工场生产条件较差。由于受场地条件设置的限制,屠宰场规模小,加工后的废水、废弃物等不能及时处理,这样就导致了二次污染。

目前,全省肉类加工的比重还不到15%,深加工产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之比仅为1∶5,且现有的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绿色农畜产品口碑虽好,品牌偏少。畜产品流通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加工不够深、市场不够宽。加工业也存在优势企业不突出的问题,品牌杂乱影响肉类的价格。尤其缺乏像雨润、唐人神等涵盖良种、养殖、饲料、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 促进湖南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提高生猪产业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来,湖南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数量增加,但养殖效益增强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要加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畜禽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培训。聘请畜禽方面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生猪、牛、羊、家禽等产业,开展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授课培训。有条件的养殖户、龙头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去发展生态畜牧业较好的地区学习技术,从而增强自己的本领;同时,基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有所需要的养殖户进行入场入户面对面指导。要以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为导向,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让养殖户彻底掌握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专家、专家的讲课录音、视频,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手段传给养殖户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3.2 强化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省畜牧水产局与食安委、公安局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7月中旬举办全省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要求各地强化对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要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开展打击运输贩卖、加工、销售环节非法处置病死动物及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畜禽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规模户、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监管,中央编办于2010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0〕105号),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对生猪养殖、贩运、加工、销售所有环节对“瘦肉精”的查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处理,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举措。

3.3 注重优化生猪产业及生态环境

按照《湖南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全省迅速行动,抓紧部署,年初即完成对湘江干流两岸规定区域内规模养殖情况的摸底调查,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湘江干流两岸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衡东县、祁东县率先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部退养任务。大部分市(州)严格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禁养区养殖场必须抓紧落实退去或搬迁,限养区、适养区要稳定和控制养殖总体规模,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对设立的养殖场要严格进行环境污染影响评价,该关闭的要限期关闭,应达标的要限期实现达标排放。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比如长沙市、湘潭市推广种养平衡、生物垫料、发酵塔等生态清洁养殖技术。同时要积极探索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养殖项目扶持相挂钩。着力推广三级沉淀、干湿分离等先进治污模式,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养殖。加快提升治污科学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快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养殖业先进技术科研攻关,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紧紧围绕生态环保养殖、动物防疫、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动物防御体系,大力解决制约生猪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生猪生产优势市县、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在科技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强组合。大力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等适应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养殖水平。针对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技术缺乏的情况,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技术讲座,要“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帮助养殖户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瑶生,王健,刘小红,郭惠武,王晨.中国生猪产业新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5(02):8-14,19.

[2] 武深树.湖南生猪养殖生产的发展趋势[J].饲料广角,2015(05):25-30.

[3] 易泽忠.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 潘国言.湖南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 湖南生猪价格稳步上升 稻谷价格上涨乏力――2014年8月湖南价格指数点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9):80.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3篇

生猪价格下跌成本上涨

据调查,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南充生猪价格呈逐月下滑走势,养殖户生产经营由保本转向亏本状态。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一是毛猪价格下跌。据生猪监测调查点监测资料显示:出售毛猪的平均价格不断下降,3月份猪粮比价跌至5∶1,跌破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而且远低于7.5∶1的合理比值,部分养殖户已陷入深度亏损区。二是市场猪肉价格下跌。据调查:猪肉价格春节前每公斤26.0元,至3月上旬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2元。

存栏量普遍有所下降

通过对8户不同规模的养殖户进行走访,了解到目前养殖场(户)有纷纷缩减存栏量的趋势,由于目前猪价持续不景气,养殖成本过高,缩减存栏可以直接降低亏损压力。

养殖成本增加

一是人工成本增加。调查显示,目前南充市从事畜禽养殖的工人月均工资为1500元,2009年畜禽养殖工人的月均工资标准为800元,5年时间内人工成本上涨了近1倍。调查中了解到,即使上涨工资,养殖户的雇工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短缺,同时养殖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较大,年轻人不愿干,年纪大了又干不动,养殖户只有用较高工资才能雇到合适的劳动力,雇工难导致养殖业人工费用普遍提高。二是饲料成本增加。据调查,2014年3月育肥猪的全价料为每吨3750元,与2013年3月相比每吨上涨150元;中猪的浓缩料为每吨6500元,与2013年3月相比每吨上涨200元。三是仔猪成本上涨较快。目前自繁自养的仔猪成本为每头360元左右,去年同期为每头300元左右,同比上涨近17%。

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

按照目前每公斤11.6元的生猪价位,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损每头200元左右。以兴隆养殖场为例,其生猪平均出栏时间为6个月,出栏重量为100公斤,一头生猪总计成本为1368元,而收购价格为1160元,亏损208元。通过调查走访,养殖场负责人表示由于仔猪、饲料、人工费用的普涨,生猪盈亏点已经达到每公斤14.6元,此价位是生猪养殖的保本价格。

“猪周期”与养殖成本是亏损主因

南充生猪价格之所以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受春节因素的影响

南充居民有在春节前腌制储藏腊肉的习惯,加之春节回乡过节的民工陆续返回务工地,导致节后对鲜猪肉的需求量减少,猪肉销量明显回落;

受“猪周期”缩短影响

以前是三年一个“猪周期”,呈“U”型曲线,现在缩短为一年一个“猪周期”,呈“V”型曲线。2013年的情况是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回升,去年7、8月仔猪价格低,猪肉价格回升,导致养殖户大量补栏填槽,导致育肥猪供过于求。

受国家储备猪肉轮换影响

一月下旬以来,国家储备猪肉轮换,冻猪肉投放市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供给,导致价格回落。

受饲料原材料价格影响

目前我国生产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豆和玉米,60%靠进口,受国际行情的影响,进口价格步步高升。大型生猪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宁愿直接进口生猪而不愿意进口饲料原材料饲养生猪再加工销售,因为获得的收益前者高得多。受生猪进口量大幅增加影响,导致全国生猪收购价格普跌,进而波及南充市场行情;

生猪养殖户面临困难

从走访的生猪养殖户情况看: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快速下跌,目前基本上压栏惜售,养殖户面临的出栏压力已明显增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明显降低,补栏意愿跌至冰点,一些养殖大户甚至关停猪场或退出生猪养殖行业。随着市场形势的日趋严峻,养殖户的养殖预期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的几个问题需引起重视。

大多数生猪养殖规模户资金短缺

南充市生猪规模养殖户用于生产的资金,绝大多数是自筹,因抵押条件受限,养殖户在正规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近两年来,养殖户的收益水平下降,资金积累能力有所减弱,导致大多数生猪养殖户资金短缺。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养殖户都存在赊欠饲料款的问题。养殖户介绍,若资金充足,养殖户更倾向于现款购买饲料,因为现款购料可以在饲料价格上与经销商或生产商进行讨价还价。但如赊欠饲料款,那么养殖户在饲料价格上就失去了话语权,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据养殖户介绍,赊款购买饲料比现款购买每吨贵100元左右。

市场价格波动和疫病风险导致整体养殖风险加大

一方面市场行情不稳定,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养殖户难以及时把握价格变动规律,养殖效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市场流动性加大,畜禽疫病呈多样性、复杂性、频繁性的发生态势,加之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疾病防控能力差,养殖风险增大。

生猪养殖户养殖信心不足

目前南充市生猪养殖可以概括为:投入大、风险大、回报低。多数养殖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猪养殖形势变化越来越快,并且生产风险也越来越大,对未来的养殖信心不足。生猪价格在去年下半年短暂回升后持续回落,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之后,生猪价格再次跌至每公斤12元以下;按照以往规律,生猪养殖业在年底时受节日经济影响,基本会呈现价涨量增的特点,但2013年却出现年底价格下挫的情况,养殖户对当前的生猪养殖形势比较迷茫,养殖信心受到影响。

发挥政府作用确保生猪养殖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涉及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各级政府有责任把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波动稳控在有效范围,以确保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整合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目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项目资金较多,建议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态势,整合资源,重新研究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加大国家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一是恢复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是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基础;二是加大保险补贴力度。目前生猪保险保额较高,养殖户普遍反映负担较重;三是建立生猪养殖风险调控基金。当生猪养殖效益居于盈亏平衡点以上时,政府可用基金作为担保,扶持部分大型生猪养殖场向银行贷款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市场供给;当生猪养殖效益居于盈亏平衡点以下时,则加大国家冻猪肉收储力度,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四是对主要畜禽养殖户贷款实施贴息政策。

扩大规模养殖,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政府应着力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业主开展生猪规模养殖,在政策配套上给予全方位支持。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既可以保障市场供应,又能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同时,着力引进或培育生猪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力度

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预警预报、应急反应和公共保障机制。强化执法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和降低生猪等畜禽流行性疫病的风险。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4篇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猪;健康养殖;畜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3

1 健康养殖的内涵

从广义层面来看,健康养殖就是保护动物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做到无害畜牧业生产,其以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核心,内涵是发展安全、高效、优质、无公害的畜牧养殖业,逐步从数量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过度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3项并重的现代养殖模式[1]。从狭义层面来看,健康养殖指的是专业的养殖人员在良好的养殖环境中,应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将优良健康的畜禽变成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

2 生猪健康养殖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1 能够满足国内国际形势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猪肉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猪健康养殖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然而,当前我国养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畜牧养殖业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家畜养殖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据调查,猪肉安全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些生猪养殖场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超量使用抗生素、防腐剂、类激素、矿物质等产品,不仅使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而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在世界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给予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并且世贸各成员制定了动物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竞相研究健康养殖技术,然而中国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健康养殖推行较晚,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强化健康养殖方面的工作。

2.2 能够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较多的问题,健康养殖管理制度、产品检测技术仍然讯在较多的缺陷,许多地区的生猪都是无标生产,无牌销售,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申报品牌,而且农业部还批准了较多的无公害品牌,但是生猪产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抗生素、瘦肉精等导致动物产品残留超标事件还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大企业已经意识到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意义,开始正式进行试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2.3 能够推进现代畜牧业的进程

我国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已经逐步推向国际市场,而且世界范围内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基本上达到一致,国际检测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而消费者不会因为生产技术落后就降低质量要求,所以在推行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同时,必须要利用现有条件抓住关键环节,在保证畜产品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4 能够满足从业者的利益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养殖模式大都采用的是庭院式养殖,养殖主体大都是农民。但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导致原有的生态养殖模式被打破,养猪业的利润不断降低。部分农民开始转向经营式和规模化养殖,然而在市场、病控等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增加了养殖难度。生猪健康养殖强调的是数量、质量和效益3项并重,在该理念的引导下,农民的养殖技术得到提升,生猪产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3 常用的生猪健康养殖模式

3.1 六方合作养殖模式

六方合作具体包括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协会农户、种畜场、饲料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农民组织的养殖协会为主要单位,村兽医站是养殖载体,2者将其他主体串联起来,达到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标准生产的要求[2]。该模式具体的操作方式为:政府针对种畜场和饲料企业,向其下达相关的饲料粮储备计划,金融机构为储备粮贷款放低利息,农业担保公司为带宽提供信用担保,饲料企业滚动轮换储备粮,加工饲料后以最低的价格,采用赊销的方式直接向协会农户配送,种畜场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仔猪,协会农户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饲养仔猪,养大的生猪直接由肉食品加工企业收购,此外风险企业为农户养殖提供相应的保险,为自然风险提供保障。

3.2 八项统一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中,主要的参与单位有:政府部门、受控猪场、加工龙头企业、兽药企业、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饲料企业和金融机构[3]。政府相关部门在统筹八方资源的前提下,创建猪业集体户发展联合会,同时设置各种机构,比如:金融保险部、技术服务部、市场信息部等。其中该模式的核心单位为肉类加工企业,标准化养殖场被当做受控养殖场,肉类加工企业与其他企业分别签订相关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到圈舍、品种、投入品、防控、饲养、监管、保险、销售等八项统一,保证生产出安全的、健康的猪肉产品[4]。

3.3 八项统一改良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在八项统一发展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其进行改良简化。指导农民对圈舍进行改造,同时统一供料和供种,制定饲养管理方案,最后收购产品,此外还需要对农户饲养的生猪制定最低保护价,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样既能为生猪安全提供源头保障,而且还能消除各种隐患。

3.4 设备改造简化模式

如果农户没有条件改建圈舍,那么需要指导农户改造设备和升级管理,具体内容有:猪舍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增设猪仔保温灯、料槽、自动饮水器等,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如有车辆进出注射,必须要注意消毒工作,对猪场总其他动物进行控制。针对发病或者死亡的猪,应该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做好疫情预防工作,定期打扫猪舍,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饲料等。

参考文献

[1] 郭成辉,刘志海,武凤华等.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调查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3,41(9):1-4.

[2] 徐阳,刘红,宋健等.浅谈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58(14):248-248.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镇养殖 防疫问题 解决 措施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6-0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生猪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养猪方式也从每家每户转型为集中化、规模化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猪场防疫、检疫等安全问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养猪场饲养集中,疾病种类复杂,若是发生疫情也很难控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采取合理的防疫措施去克服现实存在的威胁。

一、乡镇猪场防疫存在的威胁

1.消毒不科学,防疫不规范

乡镇猪场由于规模条件有限,在基础设施上本来就不及大中型养猪生产户,良好的消毒是预防疫情产生的关键,消毒的目的也是为了阻止病毒病原体在外界的传播,只有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抑制疫情蔓延。在消毒过程中盲目选择消毒药水、药水配制浓度不符、消毒程序不落实都会导致消毒不彻底、不科学。这样的不完全消毒,效果明显没有正规程序消毒来的有效,给猪场的生产带来了不安全隐患。免疫注射是各种预防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可现在的集中养猪户把重心都放在了药物预防和治疗上,免疫注射得不到重视,这是十分危险的。“避重就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医护人员对动物进行防疫注射的操作时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操作水平,防疫过程很可能是不规范的,达不到应有的防疫效果。

2.猪场环境卫生治理差

我国猪场数量庞大,由于技术手段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养猪户的重心各有千秋,这一方面也体现在对猪场的格局布置和卫生管理上。猪场内各种物品设施摆放杂乱无章,内部卫生条件差,很容易滋生蚊虫与苍蝇等,这些都会影响生猪的健康发展。在养猪的生产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略,在整个养猪场的环境中,存在疫病的传染源和传染媒介,如果让生猪在这样充满病毒威胁的环境中生存,健康会随时出现问题。同时,猪舍内与猪舍周边的环境都要引起注意。猪舍内若是通风设施不合理,很容易使生猪得不到新鲜空气的呼入与呼出;猪舍周边若是没有防风林,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就不能被有效阻隔。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都会影响生猪养殖的发展速度。

3.档案不齐全,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低

档案是记录和检查的重要依据,养猪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生猪的养殖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记录,很难在出现问题时找出漏洞所在。生猪的生产免疫情况不全面,就很难为评估生猪的生产价值提供有力依据。在规模化、集中化的养猪场中,必须要配备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养殖人员。但在乡镇猪场养殖中,一般由于养殖人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养殖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这也是养猪场面临的一大技术短板。

二、乡镇猪场的防疫解决措施

1.场地布置合理,设施完善

乡镇的养殖场,一般规模都较小。场地的布置可以背风向阳,尽量选择地势高的场地,远离一般的生活区域。猪场内部要分工明确,该生产、该繁殖、该保育的都要在各自专门的区域内配备良好的消毒设施,养殖人员进入区域内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防止被携带病毒进入猪场内。猪场内部的相邻墙壁都要用空心砖来堆砌,在外墙上要加入保温材料,对生猪生活起居的一切都要照顾到。门窗的设计要讲究通风性,可以选择一些中空的自动塑钢门窗。

2.坚持科学饲养

对生猪进行科学的饲养,提供全方面的营养,使其能够健康正常的生长发育,是目前养猪户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的饲养包括猪舍的卫生安全,生猪的自繁自养,疫苗免疫程序的合理等。

(1)猪舍的卫生安全

养猪场在购进幼猪崽时要注意购进的猪崽有没有存在病猪或是携带病原体的猪,如果发现,应该立即进行处理,防止病毒蔓延。猪舍内的卫生一定要准时清洁,每天要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将粪便堆积发酵,尽量营造一种安静的氛围,保持适宜的温度,提高生猪的免疫系统,促使其发育完善。

(2)生猪的自繁自养

许多猪场出现径情的根本原因就是养猪户从外地购进猪崽。这些未经过严格把关的猪崽,很多都是病毒的携带者。短时间还难以看出,长时间下来猪场内所有的猪都会被传染,疫情就此扩散,造成严重损失。为了防止外来病猪带来的新的病毒或疫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生猪的自繁自养。这种方式不仅能防止外来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自养猪优良品种的繁殖,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养猪成本。

(3)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

猪场疫苗的选择和免疫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检测猪群的抗体水平,选择合理的疫苗免疫接种。科学选择疫苗时,不仅要考虑到疫苗的品种,还要考虑质量因素,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不要片面的根据价格来取舍疫苗,使用方法和功效更为重要。在运输疫苗时,要注意对它的保温工作,务必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

3.健全档案资料,提高人员技术

健全生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切档案很重要,对生猪饲养和疫情防范等资料,要做详细记录,以便在出现问题时,通过这一手资料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控制疫情的发展,生长记录档案对整个养猪场的科学合理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内部管理也必不可少。在规模化的养猪场内,必须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养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禁止使用不规范或是过期的药物;疫苗在用完后不能将疫苗瓶随意丢弃,这样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应该集中收集并焚毁;对于生猪的喂养要定期定量,严格控制,不能任由它们随意采食。养殖人员的技术提高要通过专门的指导培训,所以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培训,让小规模的养殖更为规范化。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7篇

一、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重要性。

(二)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养殖设施农用地政策。

(三)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和培训,结合实际了解设施农用地的办理流程。

二、存在困难问题

(一)土地复垦,因为设施农用地的使用在时间上和是否收取土地复垦保证金没有明确规定,主要与三方签订的协议为依据,项目使用周期比较长,并且在复垦上只有协议控制,最后可能导致复垦难以实现。

(二)在实践中不能重审批轻监管,而要批管并举,参照建设用地实行后续跟踪管理制度,从而真正服务好设施农业项目,又防止违规现象发生。

三、落实和完善用地政策

一是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空间,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生猪养殖圈舍丶场区内通道及绿化隔离带等生产设施用地,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用地规模;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

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第8篇

正文:

1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1)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提高。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粮食价格上涨等一些原因,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养猪成本的提高,进而生猪,猪肉的价格也会提升。且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必然由消费者承担上升价格的大部分。

(2)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供需失衡导致均衡价格提高

前几年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户的亏损比较厉害在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和对未来市场缺乏预测能力的原因下,部分养殖户便不再愿意养殖,从而导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猪存栏数量部分缩减,在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可以说供需不平衡是这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

(3)猪疫病频繁冲击了生猪供应市场。生猪疫病的流传也对我国的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造成母猪流产),对我国持续低迷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使本来脆弱的生猪养殖业雪上加霜由于小户,散户养殖户无力防治生猪疫病,只好退出生猪养殖,正在养殖的也因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生猪数量减少,猪肉价格上升。

2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措施至十月份,中央已经出台1O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1)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生猪的生产。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专款支持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的保险制度,加大对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母猪饲养补贴制度,国家财政依据参保的母猪数量,原则按每头每年5O元的定额补助标准,给母猪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

(2)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和贷款风险,保费等的补助方面”。此制度的规则在于“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规模化养殖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以及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财政贴息等。

(3)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减轻疫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捕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并对宰杀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

如同因非典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此次生猪疫病也促进了我国建立起来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我国今后生猪产业的发展。

(4)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等困难人群给予补助。由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的生活水平影响最大。国家在调控猪肉价格的同时,也注意到解决其造成的影响。“对低保人员,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4.7亿元,对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

3现有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府已经实施的财政政策,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效应。

(1)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有利于降低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但是在短期内会增加财政负担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首先,母猪价值大,得病率高,是养殖户得宝贵财富,母猪一旦死亡,将是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了母猪保险制度,就使养殖户多了一种保障。另外,母猪饲养直接补贴制度将使养殖户直接受益,增强养殖户抵御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如图1所示。

①因饲养成本的上升,饲养风险加大,5月份,猪肉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O上升到P1。

②由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成本下降,供给曲线由S1向下移动S2,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由此可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确实能够促进猪肉价格的下降。

但是,我们也看到,短期内的各项财政补贴,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财政的稳定。

(2)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但其只能作为短期的调节政策。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之一,此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现时猪肉市场上猪肉的供给。但是,这种财政鼓励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政策,缓解暂时的供需不平衡,等到我国的猪肉市场已经平稳了之后,该政策的继续实行会引起新一轮的供给过剩。

(3)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应该说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只是我国畜牧业防疫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生猪公共防疫服务体系的建立,养殖户的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因为疫病导致的养殖户减少问题将得到解决,在生猪的供应周期波动将趋于平缓。

4稳定猪肉价格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选择

(1)

建立稳定副食品价格波动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说,每年财政可以抽出部分收入,建立为稳定猪肉价格的专项资金,当价格发生波动时,可以立即专款专用,这样就避免了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政府财政的负担的突然增加,有利于财政的稳定。

(2)长期来看,要通过财政政策措施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的支持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生猪散养是造成生猪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财政加强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支持,促进生猪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才能抵御风险,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性,进而从根本上保持猪肉价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