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化改革措施

市场化改革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1篇

证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创业板市场改革措施,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指标,提高市场覆盖面,相关改革措施将在研究成熟并履行相关程序后实施。

改革创业板市场,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指标,约束上市公司诚信行为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及履行》,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等创业板主要制度措施进行大修,顺应了国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不但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精神,而且也是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具体工作部署的一部分,是市场盼望已久的制度补漏和制度革新举措,值得各方期待。但与预期相比,创业板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时间可能会稍晚。

从证监会1月3日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及履行》及目前透露出的允许互联网与高技术公司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也可以IPO、取消业绩连续增长和30%的增长要求等改革措施看,修订后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改革措施,譬如放宽盈利能力要求,强化信息披露等改革举措,应该说将更能体现公平、效率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修法原则,防止拟上市企业为了达到较高上市标准而造假或“虚假承诺”的利益冲动。

由于完整的创业板市场改革措施尚未正式对外,上述已经的上市公司新规和被披露出来的这些创业板IPO新规信息,多数尚只是具体技术操作细则的改变,基于过往创业板“三高”的不光彩经历和“万福生科式”疯狂财务造假的教训,创业板IPO修订之处绝不仅于此,也不应止于此。在“注册制”业已成为我国IPO监管政策近期既定选择的背景下,为国内整个IPO制度修订打头阵的创业板IPO新规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应该是,体现最低程度行政审核原则,在确立刚性IPO条件的基础上减少行政审核的环节和审核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空间,为实施“注册制”铺平道路,以免创业板IPO新规朝令夕改。

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创业板监管经验,创业板IPO的立法本质上是上市条件和上市过程法制化、程式化的过程,并通过行政监管、司法监管、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予以实现,这几乎是一切创业板成功国家的法律标准制式。此番我国资本市场推动IPO“注册制”实施,作为典型的“新兴+转轨市场”,其创业板IPO立法实践在不背离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遵循国际成功立法范例进行借鉴式立法,将一些反映证券市场规律且符合我国行政改革精神的市场化立法原则落实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措施的具体制度条文,譬如注册制下的最低限度审核原则、审核自由裁量权严格限制制度、信息披露综合司法保障原则等,无疑也是明智的立法选择之一。

笔者认为,在创业板IPO新规的立法上,所谓的渐进立法更容易让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投资困境。与其担心放松上市条件或审核条件会造成劣质公司上市,倒不如从现在开始就领会IPO“注册制”的真谛――行政的归行政,司法的归司法。不要奢望行政监管一家可以解决IPO中的一切事情,也不要希望仅通过降低发行上市条件就可以减少IPO财务 造假。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宏观环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01-03

1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通俗一些讲,利率的市场化,意思是,现在利率是非市场化的,是受国家管制,而非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决定资金价格的。对资金的价格作出强制规定和对商品价格作出限制是一样的,会扭曲资源的配置,使想借钱的人借不到,有资金的人不能得到福利,降低金融机构的效率。

2 中国利率市场现状

自2003年开始,我国利率体系已开始启动市场化进程,先是票据贴现利率市场化,接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与市场接轨。另外,由于国债和公司债的价格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因而此类金融工具的到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是市场化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中国,由于票据贴现、债券交易的规模相对有限,占有最大比例金融活动的存贷款利率改革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最重要步骤与内涵。

利率非市场化也是有好处的。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说,这种低估汇率、压低利率的金融抑制是有其道理的,在中国也非孤例,因为低贷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给企业降低负担。现行利率体系对商业银行是不利的,就是利率水平太低了,一些风险巨大但受社会和地方政府青睐的企业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商业银行施压,使得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情况下却承担着巨大风险,这才是现行利率体制下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如果利率市场化得以真正实现,商业银行能够及时转变经营模式,银行板块便有望在未来得到升值,这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3 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建议

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个百分点,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两次利率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3.1 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渐进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国际上大多数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均是逐步、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如德国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先是解除期限在2.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再解除期限在3个月以上、金额在100万马克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两年后存款利率才全部放开。我国存款利率的放开宜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思路渐进式推进。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下一步可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

3.2 选择合适的改革时机,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时推进利率市场化

调息后,商业银行竞争虽有所加强,但存贷款市场运行基本有序,未出现恶性竞争,整体情况好于预期。总体来看,银行体系并未惊慌失措,应对措施比较理性,大型、中型银行均未将全部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导致大规模存贷款搬家的现象。

这些都得益于我国当前相对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近三年,我国GDP保持9%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财务软约束问题,资产质量处于全球银行业较高水平,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英国和德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选择时,都避免选择经济过热阶段,这有助于利率市场化顺利实施。而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都是在宏观经济情况极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存在巨额财政赤字、经济呈现负增长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管制的,这是这些国家利率自由化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3.3 重视发挥大型银行的引领作用,避免资金价格过度波动

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大型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机构网点设置、盈利能力等方面与中小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充分证明大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起到支柱性的作用,能够在市场中占据较为明显的主动权。

大型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领作用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要提起重视。为了避免资金价格过度波动,中央银行应当指导大型银行,引导市场利率。当然也可以把德国的经验借鉴过来,由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通过自律性管理确定合理的价格竞争区间,并向其成员机构建议。

3.4 尽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

从国际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都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存款利率在进一步开发后,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动荡。为了有效应对此动荡,我国亟需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3.5 协调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

多年来,我国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协调推进。2002年至2009年,我国共出台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人民币汇率体制从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发展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过程中,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实现市场化定价。这些改革的协调推进提高了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改善了整体金融环境,是利率政策调整后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一些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终究走向成功。例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经过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后,本国货币也成为了重要的国际货币,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智利、印尼、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均在重要的金融深化没有实现之前以较为激进的方式仓促地放松了利率管制,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和国内经济进一步动荡。

4 结语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是长期的过程,而中国还处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中长期有利债市发展。中国经济减速意味着赚快钱的年代已经过去,各方投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下降,债券类资产的需求在上升。随着信用债市场的发展,严控信用风险是未来债券投资最核心的因素。中国央行在201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显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将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毛晋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2,(15).

[2] 李津.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7,(9).

[3] 苏培科.利率市场化宜早不宜迟[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3).

[4] 毛晋生.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国有资产管理,2001,(12).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3篇

不久前出台“金十条”毫不客气地指出此前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不够理想。所以,此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谓是适逢其时。此次贷款利率放开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虽然说,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此次对个人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没有作调整;还有,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广泛,且须有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政策,所以此次没有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但是,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宏观调控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显然,贷款利率放开是金融改革方面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这一改革措施的推出,将对金融业发展,对经济改革的提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改变,推动金融运行结构优化调整。

此前,在银行体系以外的市场中,已经有以理财方式存在着的利率市场化,理财产品收益的不断攀升严重分流了股市资金;同时,由于金融业的收益长期居高不下,中央多次号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但几乎是一次次沦为空谈,6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引发“钱荒”,暴露了金融领域资金“空转”的严重问题,也使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问题凸现。虽然说目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也明显存在,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105.45万亿元,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这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利:一方面带来了地方债务膨胀、影子银行等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还有,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两高一剩”等领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所以,盘活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已成为解决当前金融问题的关键,而推进利率改革就成了促进金融机构运行方式改变,优化金融运行结构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改变趋同的商业模式,促进差异化发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这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加速银行之间的分化,负债端的市场化定价将使得资产端定价议价能力高的银行脱颖而出,负债管理能力优秀的银行将能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在竞争中胜出。今后,银行将会出现经营文化的分化,银行将逐渐重构风控体系,提升操作效率。总之,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通过增加非价格竞争手段来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市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改变传统的金融营销理念,力争以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业务赢得市场和客户。

第三,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利率市场化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不同的融资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而且,一般来说,银行和大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银行将被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议价优势的中小微企业领域,这对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不过,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将这种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还有待于在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特别是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并需要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贷比等限制的改革措施的实行。当然,取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已经是迈开了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可喜步伐。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4篇

新的改革,带来了各种发展的机遇。创业板的改变是资本市场多项改革的重要一步。

如何厘清资本市场新的游戏规则?新一轮改革中的机遇又在何处?这是投资者很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5年后的创业板成熟了吗

2009年的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董事长敲响上市钟,5年后,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达400家,总市值2.28万亿元,平均市盈率近70倍,估值水平远远超过中小企业板(42.25倍)和沪深主板(11.57倍和20.54倍),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500亿元。

分年度看,新上市公司数量波动性较大。2009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为36家,此后两年分别介于110-130家之间,2012跌至74家,2013年IPO停摆数目为0,今年截至9月末仅为43家。

创业板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资本市场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围绕高管和大股东减持套现行为、财务造假致投资者损失惨重、以及市盈率高低之辩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

2009年和2010年期间,由于证监会取消了发行定价的窗口指导,改为市场定价,在炒新资金的推动下,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在这个阶段,不但“大小非”有套现的冲动,一些持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也纷纷以辞职换来高位套现的自由。舆论对此质疑不断。

创业板在A股市场上一直是被炒作严重的板块,市盈率高居A股市场之首,但是创业板发展五年并未培育出一个标杆企业。

从市场规模、市盈率水平、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和交易活跃度等指标看,创业板短短5年时间取得的成绩已经足以俯视香港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等全球主要交易所的类似板块。但是创业板与美国纳斯达克的距离仍然遥远。一个简单的指标:它缺乏像谷歌这样的标杆企业。

此外,创业板目前上市数量依然不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周明表示,创业板市场现在是400家上市公司,但总体规模还是比较小,纳斯达克历史上最高近万家,培育了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一些企业,创业板跟纳斯达克比差距还非常大。创业板市场的门槛也较高,对新兴产业的覆盖面不够,尤其是对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覆盖不足,创业板对创新经济的包容性不足,大量优秀企业还在海外上市,尽管阿里巴巴去海外上市有它的特殊情况,但是说明创业板的包容度不够。

“现在我们做额度的控制,一年上100家。过去5年创业板取得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才400家上市公司,每年平均还不到100家。”易方达基金董事长叶俊英建议,取消创业板额度控制,实行市场化发行,同时降低上市标准,实行灵活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建立转板制度,完善退市制度。

对此,多方人士指出,创业板在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推动社会创新经济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在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创业板市场需要不断打破制度藩篱,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符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成长特点,契合创新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本平台。

即将进行的改革

创业板成就了一个个财富故事。公司创始人、高管、其他限售股东、PE、投行等利益相关方在创业板的利益链条上不断分走蛋糕。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在创业板设立专门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进一步拓展创业板对创新经济、新兴产业的覆盖面。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持续深化创业板市场化改革,强化创业板服务创新型企业的积极作用,推动创业板健康稳定发展。

张育军表示,今年是我国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之年,为了更好地迎合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证监会结合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板改革措施。

据了解,深交所下一步对创业板或将推动多项制度改革的措施,包括支持尚未盈利企业上市、明确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解决VIE企业回归障碍、深化重组制度改革、放开股权激励限制性规定、试点多重表决权等内容。

与信息披露息息相关的,还有深交所一直力推的退市制度。证监会近期《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上市公司退市未来可望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

创业板健康持续发展,退市制度何为?广发证券一名资深投行人士的建议是:在入口端,审核理念应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淡化对盈利能力等实质问题的判断,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在出口端,强化事后监督力度,加强信息披露遗漏、虚假的责任认定及违规处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做到“宽进宽出”。

包容度之外,发审的效率问题,同样困惑着一批互联网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从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到最终挂牌交易,时间都不足半年。国内则是常见上市IPO排队排成堰塞湖。目前来看,中国的创业板在效率之上并无优势。

国内IPO特有的排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纵览5年历程,大量新兴企业都经历过漫长的等候期,时间成本高昂,而且排队等候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现行发审制度要求企业排队时不能有任何的股份变动,不能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若是排队两三年恰逢行业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就会错失良机。

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愿在国内上市,部分原因正在于此。京东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上市材料后,旋即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建言,一定要大力推进发行上市审核制度改革。如果再不改革,很多企业将陷入迷茫境地。他举例道,中关村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公司目前超过1000家,但只有63家完成了上市,还有五六十家在排队,有的排了两三年,更长的甚至排了四年。

与此相关,中国资本市场的新股改革仍在向前推进,改革重点应是健全股市内在机制,通过放松管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约束。

未来的新股改革措施仍要持续推进,改革重点应是健全股市内在机制,通过放松管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约束。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5篇

面对进入深水区的诸多领域改革,包括金融、财税、资本市场等专业性强的领域,中国在推进改革时不仅需要自上而下,超脱于部门利益之外的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更需要谨防技术官僚借改革之名阻碍改革推进。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放权,而且是核心权力的下放。”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证券业高层称,“IPO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资本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市场,改革不是要市场化吗?出台一个半生不熟的方案。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中国近期推出市场化方向的新股发行改革措施后重启IPO,但1月10日风云突变,江苏奥赛康药业于网上申购前夕暂缓发行。究其原因,老股转让规模过大,以及新股“三高”(高股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问题再现,均对监管层正在推进的新股市场化改革提出挑战。

其后证监会表态新股发行市场化不代表放任自流,并于12日晚再推出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新规定,将对询价、路演过程进行抽查,发现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路演推介过程中使用除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的,中止其发行。

13日5家深交所新股公告称,根据证监会最新的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的精神,暂缓新股发行或推迟刊登发行公告,此前预计的发行时间表也将调整。

瑞银中国研究副主管兼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表示,这轮新股改革对于现在抑制“三高”没有任何帮助,并预计新股频发会在今年3月份对创业板形成巨大压力。股市一地鸡毛

尽管中国2013年的宏观数据尚未出炉,但从已公布的外贸、物价等数据看,实现年初GDP增长7.5%的目标已成定局,中国经济增速依旧在全世界排名靠前。与此同时,中国股市也同样排名在全世界表现最差的榜单前列,一地鸡毛的股市也让借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中国人梦碎。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每一次的IPO重启都是一个制造资本市场富翁的机会,这次也不例外,因此发行询价中有那么高的市盈率也就不足为奇。”一位从事投行业务多年的券商人士称,“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当大股东都想着从股市套现走人,这样的市场让投资人怎么可能有信心呢?”

发行市盈率高达67倍的奥赛康,原计划在深圳创业板发行5546.6万股,其中新发股数为1186.25万股,控股股东南京奥赛康将转让老股4360.35万股。按72.99元人民币/股发行价计算,本次IPO全部募资额约40亿元,其中大股东转让套现31.8亿元左右。主承销商中金公司承销费约3亿元。

前述投行人士指出,此次的新股发行改革本意是通过新股发行改革方式,以及批量发行来抑制新股三高现象,虽然市场化改革大方向对,但问题出在改革方案的不配套,忽视了资本市场上共同利益勾结后产生的能量及对市场的影响。

中国A股市场暂停逾一年的新股发行,于2013年最后一天重新开闸。短短数日逾30家公司启动招股程序。尽管有保险资金获准投资创业板和蓝筹股,意为股市输血的政策利多,但沪综指一路下探,2000点整数关岌岌可危。

该位人士就建议,鉴于目前状况下市场各利益体很容易结成同盟,一方面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查处,另一方面更要在制度设计上尽快完善和推进从审核到注册制的实质改革。“尤其要防止改革被技术官僚绑架,中国很多专业领域都如此。”

对其他领域改革的借鉴

虽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此次IPO改革对正进入深水区的中国其他领域仍提供很多可借鉴之处。包括要建立超脱于利益集团之外的改革领导小组等。

一位不具名的官方人士称,眼下诸多领域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如果让这些部门自己设立改革小组改自己,结果可能就是改革的倒退。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6篇

* 成立银监会是政府对当前运行中存在的多方面进行全盘考虑的结果之一,也是全盘改革银行业的开始。

* 银行业变化在改革大背景下将出现新变化,竞争因素加大,混业经营趋势将加快,但行业总体利益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谨慎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推出。

* 改革的受益者将是四大国有银行和上市银行,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将有更多机会参与投资以分享银行业的成长回报。

* 银监会作为正部级事业单位,其地位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平行。

* 银监会的成立强调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职能的独立性。

* 银监会的成立明晰了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架构,突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 监管架构并没有固定的最优模式。

* 银行监管架构的安排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受多种具体因素的。

一、 银监会促生新的行业监管架构

根据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机构改革方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被委以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任而成立。根据该改革方案,银监会将接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并对原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

继1983年将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使人民银行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以后,国家又于1992年10月成立中国证监会、1998年11月成立中国保监会,本次新设银监会,意味着沿用了近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正式结束。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组织形式上理顺了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分立关系,一方面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将不断加强,同时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改进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明晰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监管架构,着重了金融特别是银行监管工作的。

二、 各国银行监管架构及作用机理

近几十年来,伴随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构类型迅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化、支付和流通渠道广泛并多样化、金融主体经营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这些巨变与混业经营、行业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糅合在一起,迫使各国监管架构不断革新。银行监管在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变化:第一,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第二,银行监管被纳入新成立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中。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等差异,各国的金融体系、银行监管架构以及运行机制仍显得各有特色。美、英、德、日四国各具特色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监管架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举足重轻,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目的和目标如出一辙,主要是增加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加强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监管更肩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银行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架构的安排即要与金融业的总体发展和监管安排相适应,又要与市场约束、银行内部管理相协调,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国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信用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所产生的监管成本,事实上是一个权衡监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结果。各国在权衡各种影响的得失和监管配套手段的发达程度之后,形成本国的监管架构和监管模式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三、 设立银监会是改变行业监管模式和促进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 经济发展对央行和银行业的角色提出转换的要求,分立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来属于银行主导型体系,银行在金融产业中占据绝对地位,并与计划体系下的制度安排相适应,以资金调配功能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冲突,央行同时执行这两项职能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以宏观调控为主要任务,其调控手法虽然有一定变化,但其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仍带行政色彩,另一方面,银行本身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其运行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提高经营效益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不良贷款和提升竞争力等多重问题,监管要求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相适应。这两方面需要从不同角度开辟新的政策执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功能和银行监管功能相互独立更能体现政策效益。

2、 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决定了独立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由于银行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高杠杆"的金融中介,极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利率和价格的变化在银行获利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高风险。另一方面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维持着支付机制的运行,单个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的目标会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难以保证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和主体平等获得资金的机会,而且银行利益最大化目标使银行经理层始终有一种冒险的冲动,一旦银行破产,会造成支付体系的混乱。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来自市场约束、内部管理和政府监控,目前,国内相关立法不健全,银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总体的内部管理意识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而拥有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国有银行仍未建立市场运行和经营管理机制,但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又给该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留下风险隐患,摆在政府面前的监管任务非常重。独立的银监会形式更有利于全方位改造银行业的监管模式,从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3、 目前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监管技术和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独立的子行业监管格局更符合现状。

行业变化将突出表现在

* 混业经营发展加速

* 银行监管模式快速转化

* 行业经营环境向市场化标准加速转化

* 市场竞争主体和主体类型将增加

* 利率改革谨慎,存款保险推出加快

从国际经验看,混业经营监管架构均是在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混业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目前国内金融业存在子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发展不平衡等多重问题,混业经营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而且政府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与混业经营下的全方位、多维度、全覆盖的监管要求之间差距还很大,贸然对金融行业进行统一监管不适应现有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反而将加大监管成本,并隐留监管不到位的巨大风险。保持分业监管的架构,虽然机构人员设置上有些庞杂,但与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相匹配,有利于发展监管技术和培育各子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特别有利于加大银行业的改革力度。

4、 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转轨使银监会的成立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它是政府全盘考虑的结果,也是全盘改革的开始。

开放型经济体系所受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市场对经济的影响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日趋向制定公平的市场制度、监督规则执行状况和保持市场运行秩序转化。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突飞猛进,目前已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选择职能转型和社会资金的运行机制作为再次改革的突破口,而银监会的成立既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社会资金运行机制改革的标志,其背后隐含的改革意义深远。

四、 新的监管架构孵化行业新变化

银监会的设立向外界表明了政府进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显示了政府以加强监管建设为引领,提升行业水平的改革意图。在这一改革背景下,行业的变化将加速体现:

1、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混业经营发展将加速。银监会的成立是一个制度性变革的标志,政府对银行业的指令性安排将全面退出,换之以监督和调控,市场成为银行经营最主要的风向标,而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将更为公平、透明和规范,因此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准入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会迅速加大。此外,央行独立性增强以后,在制定货币政策及建设传导机制方面更能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的安排将以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为目标,这将加快子行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加快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由于存在分业经营管制,混业经营的突破口将最先表现在产品创新上。

2、国有银行的改革首当其冲。当前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及旗下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摆在银行监管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在确保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同时将四大银行成功改制。银监会的成立为国有银行扫清了以前存余的行政性负担和负面,同时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将为银行的两权分离问题提供解决和明确的契机。加入WTO有如对银行的改革定了时限,国有银行的改制只能加速进行,股权转移方代表明确以后,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良资产的处理,从2002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面持续走好和对新增贷款严控风险,不良贷款的下降便顺理成章,因此银监会成立以后必将致力于对监控贷款风险、鼓励扩大贷款总体规模、促进银行拓展新的盈利业务、维护行业盈利空间、向管理要效益等几项工作。

3、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发展将使行业竞争规则产生较大的改变。银监会的最终任务之一是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适当的市场竞争和规范化监管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规范经营也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银监会必将更重视对银行的规范经营进行监管。以前以创造短暂业绩为目标钻政策空子的经营思想,或者通过行政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行为,都不再成为创造业绩的有效措施,行业竞争规则将朝市场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发展,而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客户认同度、市场占有率和内部管理效率。

4、市场竞争主体和类型将有较大幅度和范围的增加。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另一个渠道是适当增加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任务重,银行种类和格局布置受以前的行政指令和规划的影响大,行业主体普遍竞争力弱,类型和格局布置过于单一,现在又要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通过适当增加主体的种类和数量以提升行业竞争效率已被提上议程。银监会成立以后,在行业准入方面必将有新的举措,为了保证业内的基本素质以及基于银行业特殊的资本要求,在准入主体的资本金、硬件配备、人员素质方面估计条件仍会往上调,但至于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其它限制则会相应放宽。这一改革取向使竞争行为朝多层次、多维度和多领域方向发展,竞争必将更为激烈。

5、利率改革措施将显得更为谨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配套推出。市场化改革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利率作为价格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直接体现。目前银行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已经朝市场化方向快速迈进,但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因素,特别是对目前的银行业而言:一方面,大额不良贷款需要依靠银行的经营利润不断化解,在贷款利差收入仍占各银行收入的60%以上的情况下,对存贷利率的改革需要谨慎为之;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经营手段和水平仍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差距,在市场约束和监管无法即时配套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经营主体的违规操作可能性,使系统风险加大;此外,由于银行资产在整个经济中仍占据绝对地位,银行利率也使资金的风向标,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改革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目前已经尝试的8家信用社试点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推广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会以谨慎为主,配合国有银行的改革和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再逐步进行。估计提升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改革举措会很快推出,如果不良贷款的消化进展顺利,放松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会随着推着,在此基础上,其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也才可能逐步推出,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改革过程,具体进度要视行业总体经营和改革状况而定。但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措施将在改革中作为配套措施加快推出。

五、谁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导致行业竞争更激烈、行业利润减少、行业集中度提高、产品创新加快,但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银行业本身的产业特征,使改革必然带有"保护"的性质,基于对行业变化的基本判断,改革的受益者包括:

1、保护行业总体利益的取向使现有银行能够利用"最后的晚餐"加速提升竞争力。目前银行汇集的资金量非常大,银行业改革必须以社会安全为前提条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内向型改革,即通过改良银行系统逐步实现改革目标,改革的成本需要在行业经营过程中逐步消化,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总量、降低新增贷款不良率和利用银行利润化解,四大银行的改制也需要充足的资本金,这就决定政府对行业的保护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现有银行在价格机制的保护下主营业务利润得以保证,再加上中间业务市场的日渐成熟,银行的总体收入来源有望得到保障。

2、上市银行将先行一步,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上市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场内部资产和管理上的市场化改革,在现有银行之中资产质量相对较好,透明度也较高。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上市银行机制灵活创新力强,市场活力足,更容易获得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青睐。相对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好、融资渠道广,并已经通过上市筹资在总体规模和内部技术系统的建设上先行一步,无疑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说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上市银行将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并凭借已有优势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回报。

3、各种投资主体将有机会获得银行业的投资资格,分享行业的成长回报。基于对银监会成立以后改革措施的基本判断,为增强行业总体竞争力和加大行业竞争度,对银行业经营主体的性质、地域等限制将有可能放宽。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银行业属于红筹投资行业,目前业界对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看好,银行业的成长空间有目共睹,改革给各种投资主体提供了一个参与银行业投资分享行业成长回报的机会。

表一:外国典型的金融体系与监管架构的安排

国家

金融系统

改革前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新变化

美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小于股票市值

*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同时监管银行)*货币监理署(国民银行管理机构,隶属财政部)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督联储外的投保银行) *储蓄监督局(监督储贷协会)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监管联邦信用社协会)

1999年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持股公司的监管权力,目前是美国唯一同时监管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联邦级机构。--伞式功能型金融监管

英国

市场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持有的家庭金融资产最多

*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指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 *证券投资委员会(监管证券业) *其他金融自律组织

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同年分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与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为金融监管局,监管所有金融机构。财政部负责法规和组织体系建设、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及金融安全问题、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金融机构监管。--分立监管

日本

银行主导型

银行资产大于股票市值

*财政部(下设官方金融检查部和证券交易等监督委员会) *日本银行(中央银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监管银行业)

1998年进行重大改革,财政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全面淡出,日本银行独立性增强并对银行有现场稽核权,成立金融监管厅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双重监管

德国

银行主导型

银行资产远大于股票市值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措施

高校的后勤管理是我国高校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体系是运用管理政策、技能以及手段将高校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为了保证我国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不及时进行改革。将会给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本文针对现阶段各类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目标

在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创新必须要遵从本校的发展方向,将高校后勤管理逐渐向社会化发展,让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从而对高校内的财务、人、各种制度以及稳定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高校的后勤管理的模式以及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后勤管理体系的创新已经成为能否推动高校向前发展的突破口。所以,高校的后勤管理创新一定要加大力度,不断深化高校的后勤管理体系以及运行的机制,从改革成功的高校借鉴改革的经验,同时也不能盲目的跟从,必须从本学校自身发展的方向出发,从成功的经验上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改革路线,要从成功的改革中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本校的后勤管理体系,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好的利益。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措施

管理的创新,就是利用新的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融合到之前的管理系统中,让改革后的系统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后勤管理就是指高校的领导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而来制定出一套更加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体系。

(一)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要想做到高校的后勤管理创新,首先,学校的管理者本身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到本身的不足,树立更为先进的创新理念。在后勤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以人为本”是各类先进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核心内容。

高校的“以人为本”与先进企业中的还不同,学校的“以人为本”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以学校的发展为目标,这种原则从根本上就已经转变了传统的以人为工具的观念,所以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若想做到真正的创新,就一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创新中,还需要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完全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真正的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二)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上做到创新,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学校内部所容易出现的问题。若想达到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就必须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一定要发挥“市场”在高校后勤部门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多样化。在我国各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中表明,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利用社会的资源来为本身进行最大程度的服务。与其他的资源配置方式相比较,更加趋向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更加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需要,能够帮助学校及时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高校在按照市场化来管理学校后勤的同时,一定要实现统一,做到公平公正,将学校内的各项收费都制定出一定的标准,在学校引进外来小型企业的同时,必须对学校后勤与外来企业的竞争与奖罚制度同时实现公平公正。

高校的后勤管理创新不仅更加社会化,同时,在学校的内部,学校本身与后勤管理之间必须能够妥善处理好各个职能的分配,要想做到后勤管理的创新,就必须突破以往的后勤部门全权负责的管理方法,将后勤部门的管理与学校整体的管理分开,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区域,一定要做到,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能管。从而实现学校与学校后勤部门的管理系统化。

(三)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高校想做到后勤管理的创新,同时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其核心的问题是对学校内人以及资源的管理,而绩效的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对学校后勤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能够积极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就是,能够妥善帮助学校处理好学校与各部分之间产生的矛盾,从而让学校能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总结

在我国的高校整体管理中,后勤管理虽然在整体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某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所以说,高校的后勤管理一定要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让学校稳步的发展,也更加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徐建华,张燕,吴雪燕,蓝兰.学校设施设备及后勤安全问题的法律思考[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2).

[2]陶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德治”与“法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严丽娜,娄琴.柔性管理与高校学习型复合人才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市场化改革措施范文第8篇

“真正有质量的牛市仍旧取决于盈利增长、估值和风险偏好”

虽然自今年2月以来,A股市场行情一度高涨,沪港通的推进和经济预期的改善让人们对股市重拾信心,但在邱红丽看来,真正有质量的牛市仍旧取决于盈利增长、估值和风险偏好。

她认为,上述三点是影响股价波动的主要因素。业绩和经济增长趋势一致,估值水平的波动则主要取决于流动性;风险偏好可以强化或者削弱业绩和流动性的影响,风险偏好受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

改革是中国经济近阶段的最主要变量,因此其节奏和路线都是行业聚焦的关键。邱红丽表示,短期内,国企改革、服务业准入限制放松、资本市场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有望快速推进,而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重新划分、汇率完全市场化及资本项目完全放开等领域的改革措施,预计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她认为,改革提升风险偏好,并有望主导明年市场波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改革降低了投资者对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风险的担忧程度;国企改革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引入活水;各领域的改革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众多的投资主题和热点机会,有助于吸引资金。

“慎重的基本面心态和积极地参与改革主题是资金配置的中心思想”

2014年4月,邱红丽管理的中海蓝筹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获得银河证券、晨星“三年期五星评级”,同期还获得晨星“五年期五星评级”。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29日,该只基金回报率为18.83%。

取得这一成绩与资金的配置密不可分。邱红丽表示,慎重的基本面心态和积极地参与改革主题是资金配置过程中的中心思想。在这一基础上,资金配置分3条主线:改革、成长和低估值蓝筹。重点关注改革相关的主题投资机会如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券商、军工、环保、信息安全、医疗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等;坚持基本面稳定增长的基础消费行业、增长确定的新兴成长股。

邱红丽认为,重点关注的行业有油气、电力、铁路等。此外,地缘紧张局势下,结合强国战略,军工集团改革有望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