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音乐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音乐学期教学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音乐学期教学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音乐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2017年音乐教师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初中部,中一的音乐课,中二的幼儿歌曲课,还有中一部分学生的声乐课。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发扬过去成绩,根据以往的经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现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制定如下计划:

一、思想政治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业务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做到课前先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音乐课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琴声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欢快氛围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本学期我还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

四、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所有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4、开放的音乐教学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高中音乐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探索;实践

“用音乐装点生活吧,相信你的人生会更美!”

这是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我最喜欢写的一句话。在与音乐朝夕相处的二十五年里,音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当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后,我更希望把这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音乐,让美妙的音乐融入他们的生活。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美感、智慧与和谐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一、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自我意识也逐渐成熟”。①教育对于处在青年初期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过重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如今相当多的中学生存在着精神发展状态缺陷和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与花季年龄不符的焦虑、压抑与消沉。在社会媒体的影响下,他们过分关注流行音乐,对民族、古典音乐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耐心。此外,高中生常常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时显得困难重重;欣赏音乐时经常是被动聆听,缺乏思考;缺少合作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

构建生命化课堂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蕴含了丰富的生命价值,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音乐课程是学校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本质是“人”的教育。音乐美育在“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情感塑造”和“精神人格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②因此,音乐课程应当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构建生命化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要企及这个理想境界,除了学校和教师,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配合。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积极创新教学,形成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学校教育中受益。

二、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音乐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要寻找每个教育时机,发挥教育机智,把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我很庆幸自己能通过“音乐”这样一个充满灵性和魅力的文化载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课要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也许就是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容中的生命内涵。

我校现用的是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它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告诉学生: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具有怎样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是如何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什么是音乐的美,音乐具有哪些特征,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与人和社会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内容,揭示音乐文化内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单一音乐内容的创新思路,符合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的需要,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

音乐中的自然——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和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旋律优美、流畅,其音乐风格“倾向于安详与幻想,抒情与明朗。他用肯定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大自然,因此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而温柔。”④又如维瓦尔第《春》、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格罗菲《暴风雨》……这些描绘性很强的音乐作品,时而清丽明快,时而隽永飘逸,时而恢宏壮丽,音乐形象生动,其强烈的色彩感,会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音乐中的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感人”的音乐能充实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欢快、激昂、抒情、庄严、诙谐、无奈、忧伤、悲愤……欣赏中,通过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我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形成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高尚与纯洁,让情感得以升华。

音乐中的精神——音乐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精神的写照。像贺绿汀《嘉陵江上》、冼星海《黄河颂》、柴可夫斯基《1812庄严序曲》、法国歌曲《马赛曲》、《国际歌》……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我们聆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意义深远。永远铭记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中的哲理——无论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中“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李斯特《前奏曲》中对“人生是什么”的困惑与思考,还是柴可夫斯基《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走出逆境,不断奋进”的顽强斗志……这些充满哲理的音乐语言,能有效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音乐中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

音乐中的旅行——乘着音乐的翅膀,我们可以走遍神州大地、周游世界各国,从《绣荷包》、《茉莉花》、《看秧歌》、《山野情歌》到《樱花》、《伏尔加船夫曲》、《云雀》,从《流水》、《十面埋伏》到《小步舞曲》、《五个乐章》……音乐可以跨越地域、超越时空。通过了解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时代、风格的音乐,学生可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学会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欣赏时,我们总会提到美妙音乐的创造者,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华彦钧……这些生活悲惨,但在音乐这个领域有着非凡造诣的音乐家们,他们的故事时刻告诉我们:苦难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勇敢面对苦难,它能拓宽人的生命情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选择和补充生活化的典型音乐素材。

新课程的内容要强调“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有着优良音乐传统的德国,就是“把音乐教育置于整个文化氛围之中,以音乐为钥匙,探寻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从而理解本国家、本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使音乐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⑤

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很好地体现了“以音乐为支点的文化教育”理念,透过大量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基础上,逐渐拓展到文化的外延。但在选材上有一定局限性,几乎没有涉及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戏剧的内容,还有在通俗音乐方面,显得量少且过于陈旧,没有体现与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融合,缺乏时代性特征。为了让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善于引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一单元“民间流传而成的音乐作品”。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是通过欣赏不同地区、风格的《绣荷包》、《茉莉花》等民歌,使学生懂得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成果,它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知道民间音乐“流传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听赏实践环节我增加了“绿箭”口香糖广告和“世博”宣传片的内容。前者成为了课堂的一个小兴奋点,学生惊讶地发现民间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后者则让大家再次重温了那激动人心的壮丽场面,优美抒情的《茉莉花》旋律化为了气势磅礴的管弦乐,带着大家一起憧憬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熟悉的作品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民间音乐的两大特点。可见,教师要留意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并将它们灵活地应用在教学中。这既保持了音乐课的新鲜度,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

(2)及时抓住中外音乐界的热点,适时补充教材内容。

CCTV音乐台、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和《音乐周报》是音乐教师了解当今中外乐坛新动态的窗口。我们要及时把音乐界的重要事件传达给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学生,使音乐课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青歌赛”。自从1984年第一届大奖赛开始,优秀的歌手和作品不断脱颖而出,它可谓是中国乐坛最重要的赛事之一。然而知道它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原生态”是2007年“青歌赛”的一大亮点,我就在课上增加欣赏了蒙古族“呼麦”、新疆“木卡姆”、侗族大歌……这些奇特的民间艺术珍品,让学生大开眼界,知道了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年的“青歌赛”引入了“合唱”,参赛队水平之高超令世人赞叹不已,学生也完全被这种表现力极强的人声演唱所折服。令我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感受到合唱的巨大魅力,在英国“国王合唱团”来沪演出期间,主动要求我在课上播放他们的演唱录像,并对其表演进行了点评。事实证明:学生并不完全排斥民族和古典音乐,有时只是因为“不了解”。 只有让学生“知道”了,他们才会去“关注”,进而引发对不同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进一步的“了解”,由此产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提高音乐欣赏的品位。

(3)巧妙利用“跨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古典音乐的距离。

“跨界”是近年世界乐坛流行的一个现象。无论是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还是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曲调的曲子,跨界音乐融贯古今,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课上我经常会利用一些“跨界”音乐导入民族或古典音乐的学习,像女子十二乐坊、曾格格和冯晓泉、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马友友、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演奏家和歌唱家的创新之作,学生常会显示出浓厚的欣赏兴趣,教学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音乐教师要为他们打开通往斑斓音乐世界的大门,做他们的音乐领路人。

(4)合理借鉴其它音乐教材,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以我区为例,现在高中音乐课使用的教材有三种:1、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2、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艺术》(试验本)3、由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二期课改至今尚未有一本统一的高中音乐教材,这说明所有的试用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者教材是编写者提供给教师的一个“范本”,它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作为教学第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与自身的情况灵活地运用现有的教材,在尊重现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拓展性教学。比如适当引进原生态民歌、爵士乐、音乐剧、影视作品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音乐,可以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需求,是生命化音乐课堂的重要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绚丽多彩的音乐环境中,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让音乐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听动互补”为原则,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渗透生命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马克思

1.讨论归纳法、比较鉴别法

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感知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感悟音乐中的生命意义。如“跨越美丑唱真爱——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课。我尝试让学生从演员的音色、表演、旋律风格、歌词、演唱形式、舞蹈、布景、道具、灯光、造型等多种角度进行音乐剧赏析。在欣赏《袭击圣母院》时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这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你感到的是哪两种力量的对抗?剧中的黑衣人是谁?活动的栅栏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在知道故事结局之后,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在你心目中,卡西莫多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如何定义美与丑?虽然教学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问题情境的逐步引导下,他们完全能够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美和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比较也是音乐欣赏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理性的思考,培养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趣味。

2.即时教学法、谈话交流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心,关爱、尊重、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的不断进取。例如:有一个高一女生A在欣赏到古典音乐时总会出现一种极其厌烦的表情。事后我了解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就被热爱古典音乐的父母逼着学习圆号。枯燥、严厉的多年训练让她渐渐地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反感情绪。到初二考出圆号十级时,她已经对古典音乐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可见,在家长和教师的重压之下,孩子虽然通过机械的重复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曲目,但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却付出了孩子情感的巨大代价。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爱心与耐心,进行及时沟通,化解心结。虽然情感修复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随着对艺术的进一步的了解,她一定能爱上古典音乐。

3.鼓励引导法、探究发现法

音乐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的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在歌唱、演奏、创作、表演中建立自信,抒发内心情感,展现自我风采。教育要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的爱好、个性,因材施教,在唱、奏、跳、演、赏、创方面给予积极地指导。

4.亲身体验法、欣赏指导法

合唱经常是一种长时间听觉、声音的枯燥训练,需要牺牲自我,需要有坚强毅力。音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合作的精神。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挫折,让他们逐步认识“和谐”是合唱的最高境界,培养合作意识。

在课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持久的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并进行阅读、欣赏指导,让他们不仅能够热爱音乐,而且还能够博爱音乐,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的现代人。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传统的观念把教学评价单一地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具有片面性与狭隘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音乐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它包括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两个方面,两者互相渗透与影响。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除了少量公开课、随堂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得到同行的指导外,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这种单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它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教和学不同角度,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观察与交流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比如我校采用录像技术进行的课例研究方法,就是将教师从“如何教”的视角转化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的实际教学效果上。把常态课的视频资料转化为文本信息,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自己的每一句话语、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回答出发,仔细观察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先进理论学习,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的音乐观点,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感受与想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新时代的教师,只要肯在细节上下功夫,勇于探索创新,勤于实践反思,课堂一定能闪烁出智慧、灵动的火花,学生也一定能在精彩而且真实的课堂中受益。

2.学生学习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评价应以音乐课程目标作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心理学家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教学评价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旦学生在自我价值、能力方面获得了正面评价,他们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反之就有可能使学生萎靡不振。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就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承认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领域有足够的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必须作为学期总评的重要依据,包括课上认真聆听音乐作品、善于倾听他人感受、大胆表达个人观点、积极参与课内外的音乐实践等各个方面。因为跨班较多,周课时数少,音乐教师可以每次着重观察5-8位学生,课上及时表扬、鼓励或指正,课后做好记录,同时在各种艺术类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2)采用不同侧面的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中音乐课以欣赏为主,教师可进行阶段性的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内容可涉及各种音乐知识,如听辨器乐和人声音色、乐曲的节拍和节奏、乐曲的主题、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调式等,也可以论述题的形式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当然,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还必须注重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倾向,可表现在唱、奏、跳、演、赏、创等各个方面。每个学期可安排一次音乐技能测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音乐特长,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以此促进他们音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

(3)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

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强评价的民主气氛,有利于相互学习,提高学生音乐评价能力。它可以运用在音乐技能考查中,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量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根据学生互相(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三、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的变化需要靠听觉去辨别。训练一双“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关键,也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对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和声等要素的正确感知,欣赏者是无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验的。要充分认识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体会音乐中的生命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欣赏者必须提高其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与联想等综合素质。因此,审美体验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做到“少说教、多感悟”

高中生容易带着一种怀疑和逆反的情绪来对待教师告诉他们的东西。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课堂要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的转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音乐为中介,传达情感、交流思想、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创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教师自身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

音乐教师要具备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学习,形成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能力。

教师、学生——同样在经历生命历程的生命个体,教育是我们的精彩生活,在大量知识与技能的背后,教育应该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对于教师、学生的意义更大。让我们共同追求、创造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编写,《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P90-91.

[2]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224-225.

[3]陈虹,高中生命教育探微,选自《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论文集》,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