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1篇

为了进一步全面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国家人社部确定金华市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59号)、《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金政发〔〕75号)、婺城区政发〔〕21号文件精神,切实推动“创业型社区”工作的落实,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经镇政府研究,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请各村、社区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重要决策的主要抓手,以达到“创业富民,创新强镇”为根本目标。

二、工作计划

(一)舆论引导,加强宣传

金华市被定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试点单位,是人社部等12个部委报经国务院同意出台《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在新时期就业工作中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率先开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创建。

1.要借助国务院、人社部对金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契机,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2.要积极利用黑板报、墙报、网络信息、新闻媒体等媒介充分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营造人人参与创建创业型社区(村)建设的氛围。

3.全面启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广泛宣传市新一轮就业政策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创建工作,为每进一步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宣传发动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投身创业创新事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落实创业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创业平台,全面启动创业型村、社区创建活动。

(二)制定目标,抓落实

制定创建创业型社区(村)工作方案,成立村、社区创建组织。明确创建职责,落实创建责任,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拟定落实创建方案。广泛开展创建动员工作,形成良好创建氛围。

三、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白龙桥镇创建“创业型社区”领导小组,由镇长吴见孙任组长,徐爱娟、孙佳海、程增发、叶伟斌、郑象吉、钱福华、申松青、朱旭全为副组长,包春女、杨菁、郑传锋、倪小妹、陈玉英、郭宛华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汪道勇,办公室成员徐艳春、童小红、阙梅生。各申报行政村(社区)书记、主任、共建单位、联点干部、就业援助员为镇就业联席会成员。

(二)创建创建平台

以浙江省在金华市婺城区城西街道七里殿社区的试点经验为参考,帮助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困难高校毕业生和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小额贷款、自主创业扶持,帮助来料加工人员进行业务联系,采取送政策上门、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把政策落实到位,使符合享受条件的创业者100%享受到创业扶持政策。根据白龙桥镇各村、社区实际情况,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指导,比如,种养殖户比较多的村采取帮扶政策,打出自己的品牌。对失地农民等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有创业意向的困难人员,采取帮扶政策,介绍工作,与企业单位进行社区共建,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可以由培训机构提供技术,由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实行边创边改,打造自己的创业模式。每个申报的村(社区)要建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专人负责。全区计划通过2年整合1000万创业基金,培育25个社区、30个创业项目、10个创业品牌、10个创业先锋、20个创业阵地。

(三)具体实施和验审

1.12月1日—1月31日,申报的村、社区要制定创建方案,根据创建标准,由镇组织所属村、社区进行自查,然后向婺城区劳动局推荐,并进行审核。

2.12月16日—12月31日,由区人劳社保局对各申报的村、社区进行审核,对符合创建标准的村、社区予以公示并上报市劳动保障局。

3.1月1日—1月31日,由市劳动保障局对区人劳社保局上报的符合创建标准的村、社 区进行评审验收。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城 艺术教育资源 共享 仙林大学城

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核心,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稀缺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也关系着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重要目标。21世纪大学的学术中心和重点已从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转移到创造上来,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造新知识、新文化和新财富,现代大学纷纷认识到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科建设力度外,对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也日益重视。然而,各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分布显然是不均匀的,那么在大学城这样一个特定的教育社区,如何合理配置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益和建设文化社区的目的呢?本文将以我所在的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课题。

一、南京仙林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概况

南京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城东,是21世纪江苏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地区,目前拥有11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校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仙林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丰富,现有11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本专科设置了艺术专业,其中有6所高校设置了设计类专业,涉及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设计、影视动画、游戏程序设计等10余个专业方向,1所高校设置了美术类专业,3所高校设置了音乐与舞蹈专业,2所高校设置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专业建设历史最为悠久,学科门类也最为齐全,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其他学校多为新办专业,或依托相近学科创办而成。按照传统大学的办学方式,每个学校都在各自的学科方向上配备了需要的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并独立开设了相应课程。

江苏省教育厅对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当重视,有较为严格的督查制度,仙林大学城内每所大学都开设了艺术选修课程(或博雅课程),鼓励成立大学生艺术社团,仅省级艺术团就有9个,分别是南京大学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南京师范大学合唱团、舞蹈团,南京财经大学歌舞团,南京中医药大学京剧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乐团、合唱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团,其中有些团队屡次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这些学生社团对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起了引领作用。

在物质资源方面,各校都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了教学研究专用实验室或工作室,每个学校都有礼堂、剧场或音乐厅满足不同程度表演活动的需要,艺术图书资料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建设时间短,资源不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这些老牌综合性大学丰富。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目前没有任何共享平台,只能通过各学校和学院的网站查看相关信息,网络课程的数量也相当少。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共享意识。

艺术在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总盘子里是一个小学科,往往不受重视,学校对这些学科的投入也是不能与一般的文、理、工科相比的,而艺术又恰恰是需要高投入的学科,不论是硬件投入还是师生比例,成本远远高于一般专业。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都是隐性与潜在的,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艺术教育资源往往最先受到压缩与删减,艺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将就就将就,是很多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现状。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资源由于稀少和短缺,更应共享。如一台精彩的演出、一场优秀的画展,都应尽可能扩大共享范围。然而目前各高校艺术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及活动的组织往往局限在本校范围内,缺乏合作共享与合理配置的意识。

2.共享制度不完善,缺乏保障。

资源共享作为大学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和高校早就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与具体的实施办法,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共享。仙林大学城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倡导下,于2004年9月,依据“以生为本、开放建设、创新机制、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强化辐射”的原则,除南京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以外的9所高校制订了《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建设方案》,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了共建内容,但一直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联合。这中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由于各高校在规模、类型、层次等方面的差异,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之间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着障碍。此外,各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给学分的互认、课程的互选带来了难度。因此,这种资源共享仅仅体现在少部分公开的学术讲座和互聘教师授课,共享程度不高。2011年11月,再次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仙林大学城内五所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五所高校成立大学联盟,将利用校区集中的优势,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探索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径。下一步的目标是进行相关调研,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资源共享的真正实施。

三、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法

1.落实管理运作机构、构建制度保障。

由于大学城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办学水平、教育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要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领导协调机制非常重要。仙林大学城高校联盟就是由教育厅牵头五大高校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协调机构。联合协调机构负责制订有关教育资源的共享方案,组织协调各校协作工作,及时讨论解决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各校可明确到教务处或相关部门专人负责,根据制订的共享方案进行资源调查,制定各种联合规章制度,如联合办学章程、跨校选修课程条件、互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并建设共享资源网站。

在总体合作章程与规划下,可成立各学科协调委员会,如艺术学科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大学城艺术学科与专业设置提出建议,对各校已有艺术专业进行适时调整和重组,避免相同或特色专业在同一层次的重复建设。建立各校间艺术教师的相互交流,专业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重组和建设新专业的机制。

2.建立共享资源库。

大学城联合协调机构应对各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做一个彻底的调查,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或运作。资源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特色课程,各校拿出自己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可按跨校选修章程实行,或推出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二是艺术教师,各校将专业艺术教师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每学期末本校排课结束后可公开接受大学城其他高校排课,按互聘教师待遇聘用。三是学术讲座,高校联盟每年可在相同或相近领域联合推出名师讲座,邀请联盟内高校或校外专家讲学,报酬由各高校联合承担。四是艺术表演场所与实验室,联盟内高校在共享网站上公布各校艺术表演场所与实验室情况,以商定的互惠条件共用艺术设施与设备。五是艺术表演与艺术展览,通过网络及时各校组织的艺术表演与艺术展览的时间与地点,让联盟内高校大学生都有机会共享艺术资源。

3.校园文化共建。

大学城的文化建设应进行整体规划,各高校之间的资源要相互交流、融合、互补和共享。高校联盟应对各高校庞杂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社团进行统筹协调。如对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等进行制度化安排。学生艺术社团也可根据各校资源进行整合,如仙林大学城各高校民乐社团可以南京师范大学民乐团为主体,各高校可根据规模以分社团或个人形式加入,依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开展活动。

大学城艺术资源共享关系着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大学城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模式的资源共享方式,持续推进大学城艺术专业建设与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为建立充满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大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树道,李正,刘思安著.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11卷,(2),2009.4.

[2]孟永红著.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3篇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基地类型单一、教学功能匮乏、教学指导弱化、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着手,使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效影响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于多方原因,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功能单一、管理机制低下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繁荣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急需人才。由于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等存在不同认识,影响着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匮乏。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践的场所,更应该是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指导实习机会深入基地企业,练就“双师”本领;高校与企业将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功能完备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平台。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共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1]因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为中小学校和各类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甚少。有学者统计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黄淮学院等七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状况,几乎全是中小学校、健身房、俱乐部等单位,还有些是与专业无关的单位。[2]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仅用于毕业实习或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被弱化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体育类专业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因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进行教学的功能,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人员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本身不重视教学以外,许多高等体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实习基地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单一。体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是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体育师资方向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不应以中小学校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实习单位类型,以满足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多方就业的需要。

 

(五)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示范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高校派去的指导教师仅负责联系实践教学单位和确保学生安全,甚至要求学生定期与其联系,对实践教学内容很少过问,更不用说指导了。校外指导教师更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指导,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不做太多的纪律要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作自家人。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一)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科研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体育高等院校汇集了体育学科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大多具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素养,研究基础浓厚。实践教学基地多是体育知识的实践履行单位,能够第一手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现实所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着手,高校进行科研攻关,与教学基地联合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并共同申报专利,出版专著,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共享。在更深层次上,双方还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使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发生质的变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双方还可以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由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人才需求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高等体育院校按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由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吸收。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实习单位的人才需要,是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2004年6月,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与联想集团、华映广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启动了预就业培养模式。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等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实践教学人员、基地管理人员、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软件设施都应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乡村社区等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数城市中小学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社区还配备了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运动及指导的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在将这些单位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时,在完成校内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健身房、大型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区群众聚集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状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运动训练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将球类、武术等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或各单项项目协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赛事管理、现场解说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加强管理。说到底,实践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等院校是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应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都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对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来说,虽然不属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在编教师,但基于学校与基地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地指导教师也负有管理职责。因此,高校与实践基地联手,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出台双方教师都遵守的实践教学控制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高校派驻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心,真正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基地的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从应用角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运动队跟队实践,学生应从内心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身份转换为运动员、教练员助理、裁判员助理等身份,完全服从运动队管理,在观察中学习,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纠正理论误解。再者,高等院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实践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细分各方的职责,在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划分双方职责,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企事业单位,公有事业单位如各单项项目管理中心有经费保障,人员、设施、教学条件较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民营企业如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由于全部是市场运作,受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人手较少、设备紧张现象,有些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4]因此,高等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院校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利用教学、科研优势,针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实习基地要求,或者主动要求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促进基地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很难直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投资,但可以以评估方式以评促建。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双方人员共同参与,以高等院校为主,对实习基地的实习设施是否完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完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实习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是否突出、接收实习人数是否众多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评估条件较差单位进行建设经费资助。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共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训练场地,既能满足高等院校实践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事业单位科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还可以联合成立技术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均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各自的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与媒介。[5]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教育、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以及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等专业实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必然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院校内部各相关处室、各类相关科研中心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老年体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该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及学术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多了解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到实践教学基地去考察、座谈,倾听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邀请实践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再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将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让实习工作接地气,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短板和优势,明确就业方向,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动力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88-02

一、应用型酒店人才五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意义

1.五位一体协同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人才是解决国际旅游岛酒店业人力紧缺常态的必然选择。从伦理责任和功能定位出发,明确政校行企社角色定位。政校行企社五位联动从政策、技术、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提供支持,是协同机制创新的体现。协同驱动深度合作,寻求各方平衡点和参与兴趣点,提高各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五位一体协同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人才是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融入、高校中心”的联动模式和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五位一体协同驱动开放共享资源机制,协同整合资源,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协同推动校企深入合作,提高政校行企合作信任度,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驱动多

主体协同的文化共生,旨在推进国际旅游岛酒店本科人才精准培养与就业。

3.政校行企社多元参与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是实现国际旅游岛酒店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酒店业健康发展需求侧平衡的关键保障。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管理机制和共同体平台建设,既能满足酒店业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能驱动共同体平台,提升高校育人能力,促进业态发展,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与酒店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酒店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一)国外酒店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酒店教育发展阶段

1893年成立的瑞士洛桑旅馆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旅馆管理学校,从此欧美旅游与酒店教育历经了百年发展,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探索阶段,主要是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民办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以实践操作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将应用型教育与理论型教育同步,奠定学科独立研究的基础。其间,日本建立了从职业教育到博士前期教育的分层教育模式,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和萨里大学设立了旅馆与餐饮管理硕士学位。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系统完善阶段,欧美的旅游与酒店人才培养逐渐形成层次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旅游与酒店职业教育体系。

2.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与酒店人才

从1897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开始,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德国和日本等国形成的以企业为主的“双元制”模式和“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美国、英国形成校企并重的“社区学院”模式、“契约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形成以学校为主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新学徒制”模式等。

国外研究者对旅游与酒店教育研究的共性特征:首先是相关政策制度较完善;其次是政府财政的合理支持;再次是企业全程参与。国外基本实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外此类研究紧密联系自身条件,但也存在障碍,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官产学研”等过度依赖企业,我国可以借鉴瑞士的“洛桑模式”、加拿大的“实践互动”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但不能照搬。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酒店管理教育培养模式研究、酒店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酒店管理教育国际情况介绍等方面都有建树。然而,也出现了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缺乏持续研究、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等缺陷。政校行企社五方协同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政校行企社”、“协同育人”和“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结果仅为76篇,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上搜索,以“Industry and Education”、“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Hospitality Management”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147篇相关文献。显见,对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协同培养的关注度还不充分。

国内对酒店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对合作机制与协同模式的研究是国内专家学者的切入视角和关注焦点。但存在的问题:一是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不充分,在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远少于高职院校;二是在研究中的实践方面脱离了地方产业实际需要。

三、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应用型酒店本科人才协同培养动力机制的策略

(一)应用型高校酒店人才协同培养动力机制构建的关键

基于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的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旨在驱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规范、标准指导、酒店融入、社会支持与学校推动”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1.政校行企社协同育人动力机制构建的思路

搭建“校企协同教学平台”、“产教融合应用平台”、“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和“协同就业与创业平台”,升级建设发展共同体,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参与专业建设,贯穿应用型酒店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共建专业、共管过程、共育人才、共享资源、共建基地、共担任务、共编教材、共担责任”的应用型酒店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把处在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层次的酒店职业院校及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协同规划,依托酒店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满足新常态下旅游与酒店企业用人的波动性需求。

2.政校行企社协同育人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协同育人动力机制模型主要包括: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协同的科学管理创新机制;政府主导的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驱动机制;基于合作提升信任度,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机制,提高依存度,提升育人质量;协同创新多边开放的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共同体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动双进互融、合作共育机制、专兼职师资共建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智力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文化共生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以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升级五位一体的应用型高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协同配置多元资源,突破定势,驱动协同长效机制。

(二)应用型高校酒店人才协同培养动力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

1.政校行企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协同驱动产教深度融合,是利益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协同精准培养和供给人才的d体。包括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智力共享模式、共建专业与课程开发、共建师资队伍、共研技术升级、共育学生能力、共研合作项目、共监过程路径和共评运行效能、共建共生文化和共建服务平台等。

2.政校行企一体协同育人技术创新

协同构建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即资源与效益产出共享的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创新共同治理的科学管理机制、共建专业的协同工作机制、互利互惠的驱动力机制和多边开放的资源共享机制,以产教融合立体推进为实施手段,基于开放、合作、共享、创新、绿色理念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应用型酒店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技术模型。

3.政校行企一体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制度体系方面,探索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寻求政策上的倾斜,保证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

组织体系方面,多主体共赢协同,定位各方的功能与目标,确保协同效应有利于人才精准培养与供给,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管理体系方面,校企双元共建管理模式,完善和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优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保证人力资源精准供给,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升级服务品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实践教学条件障,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塑造专业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助学金和顶岗工作机会和收入,增强职业认同归属,增大行业留存;职业适应性明显提升,为实现高质量精准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构建应用型高校酒店人才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

1.从伦理责任和功能定位出发,明确政校行企社角色定位。政府主导,推动、监督与评价协同育人实效;行业协会制定职业标准;企业与学校合作完成酒店人才共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协同建设指标;在提高应用型酒店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上创新协同动力机制,寻求各方平衡点,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规范、标准指导、酒店融入、社会支持与学校推动”的联动模式和运行的长效动力机制,深入合作,提高依存度和信任度,驱动文化共生,实现精准培养与就业。

3.五位一体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驱动五位一体的共同体平台建设。依托酒店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实现地方泛旅游业和酒店业需求侧与应用型高校酒店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平衡。

推进共同体平台的建设,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酒店人才的模型将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能力、酒业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从而使酒店职业教育与酒店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昌国.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旅游学刊,2016,(10):18-19.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5篇

Jin Shumei;Lv Xiaolin

(①西安邮电学院,西安 710061;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710049)

①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61,China;②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摘要:根据调查统计,对陕西省目前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haring the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sports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陕西省;体育资源;学校;社区;共享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sports resources;school;community;sharing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84-01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目前陕西省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的优势资源,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是本文的目的。本研究对陕西省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体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与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西安、宝鸡、咸阳、延安、榆林、汉中、商洛等7个城市的26个社区的居民和社区管理人员以及18所学校的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搜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体育资源现状、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资源的利用等具有权威的文献资料的研究理论。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对18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计72份,回收问卷72份,全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对26个社区的管理者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2份,回收52份全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对26个社区的居民发放问卷1010份,回收965份,回收率为95.54%,有效问卷898份,有效率均为88.91%。本调查问卷在回收率和有效率两方面均符合相关原则。

1.2.3 数理统计法本研究调查过程中使用的两种问卷所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现状

2.1.1 学校教师对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教师认为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分别为52.7%和33.5%,两者占总数的86.2%,认为无所谓的占11.1%、没有必要的占2.7%、完全没有必要的为0,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持支持态度。

2.1.2 社区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和社区开放的意义看法调查社区管理人员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最重要的是能增加居民的体育活动场所占76.9%,其次是增强了居民锻炼的积极性占75%,同时对社区体育场所的有益补充占71.2%,缓解社区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占69.2%,还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活动项目占65.4%。所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会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1.3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社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每周1-2次的占9.4%。每周3-4次的占11.8%,每周5次以上的占78.8%,证明现在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在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中,参加跑步、武术、秧歌和羽毛球的群众较多,像篮、排、足、乒乓球等项目在这次调查中所占比例较少。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选择的运动场所主要是在居民小区65.3%、广场占55.8%、公园占49.1%、街边空地占38.7,而学校仅占26.5%。丰富的学校体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社区居民却在街边、空地、广场等非运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社区居民非常愿意和愿意去居住小区附近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6.6%,还有18.2%的居民持观望的态度,只有5.2%的居民不希望和非常不希望去居住小区附近的学校参加体育锻炼。

2.2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存在的问题①场地匮乏;②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③学校体育场馆不能完全对社区居民开放,造成资源浪费;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造成了学校的体育资源不能与社区体育共享。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①陕西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已不能适应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是社区体育经费不足,历史欠账太多,规划不落实的原因。②学校和社区在工作中墨守陈规,缺乏开拓创新,致使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不能共享。③主管部门职责不清,导致学校体育资源闲置,社区体育资源不足。④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中的法则、政策不够健全,影响了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

3.2 建议

3.2.1 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在社区的开发建设中,按规定、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设立社区体育专项经费;从体育彩票中,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2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与拓展,是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在实施二者资源共享与拓展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格局。本着开拓创新、互利互惠的精神,制定共建、共享方案和具体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3.2.3 明确学校与社区各自的职责任务,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学校是政府投入的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应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效益。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向社区充分开放、社区体育资源为学校所充分利用,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

3.2.4 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中的法规、政策,巩固和提高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的数量和质量,逐步解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有限的矛盾,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25-27.

[2]王小虎.依托高校体育资源构建新型社区体育体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6,(6):68-69.

[3]叶海.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316-318.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围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展开讨论,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南阳文化强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制约高校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37-03

1高校图书馆在南阳文化强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全国都会之一,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繁华之城;还是中华楚汉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南阳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医圣”张仲景、“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等都是南阳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历史赋予南阳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南阳人民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一位西方学者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南阳这个容器里,承载的文化是厚重、大气的。目前,南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个。南阳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交通中心,是豫陕鄂三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是中原经济区重要核心城市,是河南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南阳大力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强大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南阳文化的全面振兴。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信息聚集、传播、交流、共享的中心,为南阳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文化的学习、交流、传承提供了服务平台,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输送了高级人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开阔的视野,是南阳市最具价值的文化载体,处于引领南阳城市文化的重要地位。

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制约因素

2.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仅靠政府的支持和图书馆的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协调诸多方面的问题,如资金的投入、人才队伍的培训、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引导,将会导致高校图书馆的诸多服务工作无指导、无依据、无保障。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在图书馆法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尚无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及高校图书馆应该面向公众开发,而对详细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序、借阅证的办理、服务项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收费标准等未做详细、明确的指示,缺乏权威性和指导作用,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力。

2.2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社会化服务,就必须对其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协调相关服务工作的开展,这不仅需要图书馆各部门人员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更需要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都闭门造车,其传统、封闭、保守的体制造成其在实施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其管理制度和评估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进展缓慢。

2.3文献资源的局限性

高校图书馆要想真正地做到服务于社会,必须拥有丰富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的馆藏资源。要想促进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相关的信息文献资料的支撑。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往往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方向等决定,能够全面服务社会的文献也很缺乏,而其要想加大这方面的资源购置又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很难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2.4人力资源的制约

长期以来,受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图书馆成了学校的“收容所”,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在图书馆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就另谋高就。高校图书馆的激励机制大多不够健全,导致很多图书馆员上班就是混日子,图书馆成了退休人员的“转折地”。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原有的简单借还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信息需求,这也成为当前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矛盾。而且,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仅仅服务全校师生,缺乏集知识型、专业型、技能型和经营性为一体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进展。

2.5馆藏资源的“阻塞效应”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高校读者的数量也大幅度提升,如果再面向社会公众开发,那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规模就更大了。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原有读者(即在校的师生)而言,图书馆读者的增加导致他们使用这些馆藏信息资源的交易成本增加,也就是说,他们在使用同一馆藏信息资源时的平均等待时间会增加,这就是信息资源利用的“阻塞效应”。如何处理好原有读者和公众读者的服务关系,缓解资源共享的冲突,降低信息资源的“阻塞效应”,是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中的又一难题。

3高校图书馆参与南阳文化强市战略的具体措施

3.1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白雪冰:南阳文化强市战略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白雪冰:南阳文化强市战略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南阳市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大多各自为政,缺少有效的配合和协调,这导致了资源的大量重复、无序的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南阳市各高校要树立“服务社会求发展”的新型服务理念,应成立“南阳市图书馆学会”,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统一规范,以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目的,加速数字资源的整合,加强馆际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馆际之间文献种类、学科种类等方面的互补,增强信息使用的辐射范围,提升本地区整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挥整体效应,优化地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服务质量[1],实现区域内各盟员图书馆的协调发展。

3.2建立特色文献资源

3.2.1构建南阳地方特色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南阳历史文献、经济、文化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到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2],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调整自身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发展模式,积极扩大信息资源的规模,提升文化传承的创新能力,提高馆藏资源的质量,突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完善馆藏资源结构,参与南阳特色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将本馆特色资源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

3.2.2构建南阳地方名人文库。南阳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古往今来的地方名人很多。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本校特色收集相关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的相关文献资料,如生平事迹、杰出贡献、精神传承等,使南阳市的读者更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如:南阳师范学院就建立有“南阳作家群数据库”,收集了如二月河等南阳籍作家的生平简历及作品,让文学爱好者们可以更好地分享相关文献资料;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自建了“张仲景医籍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有关张仲景的医籍文献资料80部,让读者可以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张仲景的研究成果。

3.2.3挖掘南阳市核心文化要素。高校图书馆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观念,拓展社会化服务空间,不仅要围绕南阳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从南阳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整合出南阳市的文化主题和价值取向,集中提炼出南阳的核心文化要素,增强市民对南阳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程度,也要为图书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达到双赢的效果[3]。

3.3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发挥图书馆情报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优势,结合本馆馆藏资源和特色资源,主动了解和掌握南阳市文化研究信息动态,结合文化市场的具体需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代查、代译、代检、文献传递等服务,并结合读者需求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书目文献、文献综述、调研分析等多渠道、多途径的深层次信息服务。各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区社会化服务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补充、整合、完善自身的馆藏结构,形成具有南阳地方文化特色的馆藏体系,打造本馆品牌服务特色,推动社会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3.4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由本校读者拓展为本地区读者,服务手段也由传统的借还服务发展为数字化、信息化、多元化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转变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加强馆际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全方位提高馆员的专业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一支一专多能的服务团队。

高校图书馆要想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地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与社区图书馆联合开展服务工作。社区图书馆作为地区文献信息服务的基层单位,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队伍匮乏、场地局限等诸多问题,往往不能满足本社区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要走出象牙塔,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真正融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去,方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提高社区文化生活的品位。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开设“社区文化服务站”,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开辟社区服务专栏,搭建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培训、知识讲座、诵读比赛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开放、良性运转的服务环境;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建立“社区文化服务系统”,为社区居民在线提供各种服务信息,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文化资源。

4结语

南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政府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培养有现代文化素质的市民,建筑个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4]。但南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图书馆面向南阳开展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人才的优势,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为建设文化强市服务,真正做到文化育人、文化服务、文化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促进和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31-33.

[2]王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37-40.

[3]王彦.中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104-106.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

一、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丰富的实训教学资源、一流的实训教学师资、完备的实训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型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需要以学校的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资源整合等作为基础条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如何将校内实训资源合理利用并与社会服务相挂钩,作为社区型高职院校,一直积极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同时更要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实现社会服务。要把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使用相结合,避免重建设、轻管理以及利用率低等情况的发生,防止闲置浪费。

三、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开展社会服务的尝试与成效

近年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在学院的领导下,在系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全面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积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全面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和运行绩效水平。学院积极支持社区(早教)国际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训基地的新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我校社区早教体验中心采取师生合力的方式,以校内社区早教专业教师团队为根本,优秀的专业学生为主要服务力量,共同在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开展社会服务,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模式、社会服务开放运行机制等制度。

在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的功能实现上积极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社区(早教)专业中开办国际合作项目,将国际早教机构人才培养分中心设立在学院。创建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一流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提升实训环境标准,为学生到国际早教机构实习提供机会,搭建学生联合培养的平台。不断完善实训中心功能,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思维锻炼,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学生素养培养,通过开展“蒙氏班”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效。本专业师资团队,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为平台,以“引进国际标准・打造早教旗舰”为引领,积极开展对外社会服务。中心包含国际蒙台梭利教育学习区、电子多感官体验区、奥尔夫乐器演奏区、英文绘本阅读区、益智(建构等)玩具互动区以及大型室外感觉统合体能训练区共六大教育功能区。丰富的校内实训条件和真实可见的早教场景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参观见习,甚至将课堂学习到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实践,获得提升。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的对外开放获得家长和外界的一致好评,受益人数达百余人。不仅仅为周围社区的0~6岁幼儿提供了交流和活动的空间,更为社区的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了科学的国际化的育儿方案和经验。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各个领域的学习经验,并为今后的入园和入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一方面,丰富了社区的教育资源,优化了社区的教育质量,为家长们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指导。另一方面,使学校充分挖掘了社区的资源,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团队社会服务的能力。

社区早教学习体验中心在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作为国家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分中心,承接了多期师资培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并加强师资的实践环节培养,效果良好,评价满意。今后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四、开展对外社会服务项目展望

1. 校内实训基地在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在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再进一步探索提升。

2.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功能,多措并举,挖掘新项目,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开展社会服务同时,联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协助社区开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培训方案,努力实现更多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学院 转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06-02

1 民办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民办学院是教育部对公立大学民办二级院进行规范而出现的高校办学模式,它的发展是一个不规范到规范的历程,在发展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近些年,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1.2 存在的问题

在民办学院的建设、转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的滞后。民办院校的创建均依附于传统的高校,即便一部分高校已经独立办学,但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办学的思想和模式的创新程度不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部分民办院校在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时,只是几个老教师将原有方案改一改,做了简单的修订工作。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等,未能充分有效结合专业发展制定整体规划。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的入学条件决定了其原有知识背景偏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而现有的教师,尤其是资历较深的老专家、教授,过于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容易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同时,由于民办学校成立时间较短,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则相对缺乏,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不到位、教学的整体把控能力不高。

第四,教师应用技能欠缺。近两年,国内的普通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文件、理念在各个层面提出,但就具体的实施效果而言,一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不足,难以开展真正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2 转型发展建议

2.1 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2.1.1 转变办学理念

很多发展迅速的民办院校及时有效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西方人文精神相结合,办学思想开放、民主。

深入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理念,历经思想转变、专业发展为导向、培养模式转型、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型等几个发展阶段。核心价值观清晰明确,贯穿于所有的师生及学院工作人员,执行、落实到实处,强烈的氛围建设,已经从制度管理过渡到习惯管理、文化管理。

2.1.2 标准化的评审机制导向

借鉴国外的专业评审标准及认证模式,有效地促进各个专业学科的发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注重国际化认证体系的指导。

同时,是否可以考虑学生如果几门专业必修课不及格,考虑降级、调其它专业、甚至是退学的处理,为学生负责,为社会的需求负责。

2.1.3 规范制度管理

学院可以形成“格局、空间、发展”的三层管理理念。格局,属顶层设计,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主旨在干什么;空间,中层力量,充分发挥,全面并具有创造性思维地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怎么干;发展,基层力量,执行到位,重点在于干成什么样,追求卓效。

系部以制度管理为约束,人文关怀为导向,强化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思想。工作的开展,力争达到艺术的层面。学院制度的建设可以开展“废、改、立”原则。废除长期无效的机制,修改、完善有效的运行制度,设立新时期应对问题的管理体系。

同时,突出学生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很多民办高校开展了社区化管理,提升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及主体性。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以社团的活动为主体及组织形式,社团充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2 加强基础性建设,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2.1 校园环境的建设

舒适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整个园区、办公室、会议室等,应该充满生机,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建立专门的小型考研自习室,2~8人规模,并配有一定的多媒体设施。

同时,园区的建设与周边的环境协调、一致。若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大面积的草坪及广场,视野开阔,铸就师生广阔的胸怀。个别高校已开展校园的“4A风景区”建设目标。

2.2.2 应用型氛围的建设

应用型教学过程的开展离不开整体氛围的建设工作。可以在教学楼内的开展专业氛围建设,包括小型展板及各种形式的图案粘贴,甚至是玻璃上也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整体的环境设计,应用性原则为导向。

2.2.3 授课及考核模式变革

民办院校立足于现有条件,专业课尽可能开展小型班级授课,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W、案例式教学等。同时,转变专业课的考核模式,提升过程考核的比重,打破学生期末背题、划题的思想,开展学业成绩过程性评价、一页开卷、教考分离等考核方式。逐步改进学风,形成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无效的意识与氛围建设。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均会有很大层面的隐性改进。

2.2.4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结合地方的社会需求及专业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有执行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首先,调研各个专业的招生发展规模及趋势及社会人才领域需求、方向发展为导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预判资料,模块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与完善。大一,基础课不动;大二,基本不动,课程内容更新;大三,内容课程幅度调整;大四,紧跟社会需求。真正做到依托市场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在保障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实训实验室等自行开展组件方案。基础公共课,大班授课。专业基础课,小班授课,保障学时、提升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或公共专业基础课,可以聘请资深老教授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学,专职教师;只有实践类课程,考虑企业人员担任。

同时,系部建立学术型社团组织,充分围绕学科教育、教学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加强系部的活动,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开展。例如,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计算机协会等。

2.2.5 实验室的转型建设

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规划合理,一线实验教师参与其中,提出规划。大气、整洁、封闭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有机结合,提高空间利用率。校区的资源对社会半开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地方需求。

实验的类型由验证性逐步向创新型、综合型等方向转变,鼓励教师自行设计、建立小型、微型的实验室或实训室,最小的资金投入,保障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很多实验项目来自于相关技能大赛,学习的同时也进行了演练。

2.2.6 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效果

学科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相连。专业实习过程结束后,让学生带回问题,自拟一个具有行业经历、符合实际发展的毕业设计题目,指Ы淌Ω涸鹕蠖ā

争取企业资金投入,开展产学研工作。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于企业,实用型为导向,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校友会、创业创新第一站,积累成功人士资源及科研基金,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有效开展相关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老总参与选题、提问,真实打造实际情景,设立创新创业学分。

2.3 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水平

人才培养方案为应用型,但师资的能力与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应结合各种模式,广泛开展教师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师资建设机制,定期输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开展师资培训。

同时,结合自身院系特点,开展科研及工程能力应用提高的师资建设工作。将教学科研纳入教师考核一项硬性指标,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科研任务的分级量化指标要求。每位教师要具有自己的学生科研团队。加强教师的企业进修学习能力培养,可以设立假期的额定工作量,作为激励机制鼓舞教师行业技能的提升。

2.4 有效开展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