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的教育观念

科学的教育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转变

收稿日期:2006―02―19

作者简介: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基本内涵

1.教育观念的内涵、特点及类型。观念一词源于哲学范畴,指的是个体对真理或事实的认识,是个体长期生活经验和认识过程的综合产物。而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则是广泛运用于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两个术语,前者指的是人们对有关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看法或观点的总和;后者指的则是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①作为“群体(或社会)存在”的教育观念往往是社会所倡导的,代表着某一时代人们对所有教育问题(现象)的看法或认识,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公共性。而作为“个体存在”的教育观念,是“社会存在”的教育观念在教师个体上的体现。由于受个体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为“个体存在”的教育观念,即教师个体教育观念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教师个体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以真理性方式存在,②对特定的教师而言,个体的教育观念是以一种真理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中,尽管在别人看来,或与事物的本质相比,这种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它还是很难为他人的劝说所改变;二是教师个体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知识的积蓄,更需要情感的激发。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观念。因而,可以这样说,教师教育观念不是纯粹的一般知识,它是知识基础与情感体验的复合体。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往往将教师教育观念的类型进行适当的划分。如,按照教师教育观念的层次和水平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观念分为“理想的教育观念”,即由一些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观念;“正式的教育观念”,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观念;“领悟的教育观念”,指的是教师基于对正式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解释而所觉悟的观念;“运作的教育观念”,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实施的教育观念。按照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教育观念觉知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教育观念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教育观念。前者是指教师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的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后者则是指教师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出来的,但其日常教育行为却间接地表现出他们对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除外,还可以将教师教育观念的类型划分为:“内化前、内化中、内化后的”、“个体的和群体的”、“宏观的和微观的”、“领导层的和群众层的”、“现代的和传统的”、“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教育观念,等等。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涵义及其衡量准尺。教师剔除头脑中的一些旧质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新质的先进的教育观念的过程,称之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个由教育理论到教育观念再到教育行为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依转变进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类型划分为“表层转变”和“深层转变”,③前者指的是通过外界的讲解或自己的学习,知道某一观念的名称或概念,知道这一概念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理解,对教师实际的教育行为不会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也不会有明显改善;后者指的是在表层转变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师不断的躬亲实践、相互间研讨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的感悟而逐渐内化,成为其“自我的观念”,并在实际中对其教育行为进行日益切实的指导,教师教育行为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本文所探讨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并且认为衡量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成功与否的准尺是,在现实条件下,教师能将其所形成的与教育变革相符合的先进的教育观念,自觉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并转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教学生涯中,教育观念是一种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而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会对其教育行为产生促动作用,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只有转化为日常的教育行为,也才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因而,衡量教师教育观念是否切实转变的指标,也只有通过教育行为才能做有效的检核。

二、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分离现象原因分析

原因一:教师所言说的教育观念并非其个体的真实观念,而是社会所倡导的观念,真正在支配其教育行为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是教师本人并不察知;也可能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离开了承载观念的特定情境,教师因不具有描述这种观念的语言能力,即能意会性地加以运用,却无法很好地给予言传出来,而直接导致教师所言说的并不是在起作用的真实的教育观念;当然,也有可能教师因不愿意真实性地展现那些明知道是不受欢迎的,或具有消极涵义的观念,而企图用“社会所认可”的观念来加以搪塞。

原因二: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难以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对先进教育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如对教育观念做表面性、片面性甚至是错误性的理解,误以为先进的教育观念所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就是这样的。

原因三: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素质的外在形式”,④教师的个性、观念、能力和经验等主观因素,学生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及课堂情境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决定其所要采取的行为时,更多的时候是受主客观诸因素的综合影响,教育观念仅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原因四:教师所能言说的教育观念,确实是其所能理解和领悟的观念,但在实践中因受现实条件的制约,致其实际的教育行为无法将其所领悟的观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探寻观念与行为分离原因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观念转化到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且可能是呈一定发展阶段的过程,也即,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只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说”或“说的一套,做的一套”等观念与行为分离现象不仅是正常,也可能是观念转变进程中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二是在促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干预措施中,既不能只重理论、观念的传授,而忽视实际教育行为的改善,也不能只教给教师具体的行为方式或方法,而忽视观念、理论基础的建构,只有将观念与行为相结合,并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将两者自觉地融合,才能在不断的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切实改善,做到观念与行为的一致。

三、关于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因素分析

1.教育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观念与知识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知识是观念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观念是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提升。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观念的来源,没有教育理论知识作基础的教育观念是不牢固的、不科学的。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形成教育观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条件,而且,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代表着教师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个人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经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明其所接受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是比较系统,对支撑教育观念的教育理论,乃至对教育问题(现象)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是较强的。已有学者指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难以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不能及时把现代教育理论内化为支配自己教育行为的基本规范。”⑤

2.专业认知能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先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内化,离不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力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毋庸置疑的是会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事实表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领悟力高的教师,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教育理论;相反,对教育理论的掌握则易出现肤浅的、甚至是误解或曲解的现象。教师能对教育观念背后的教育理论作较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育观念实质的准确把握。而教师对教育观念实质的准确把握,则是教师教育观念实现深层转变的必要前提。此外,教师要将其所领会的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和意识系统之中,还需要教师将教育观念付诸教育实践,并对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作深刻的反思。“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育观念的水平将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很难获得提高。”⑥

3.职业发展动机。教师内在的和外在的职业发展动机都会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影响。但相比之下,教师内在的职业发展动机,更有助于激发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投入到自身的职业生涯之中,对教师完成教育观念转变工作更具有直接的作用。首先,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有了积极情感态度,在其所从事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也就有了内在的动力。显然的,如果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动机强烈,他就会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变革之中,就会表现出对教育变革中所倡导的新观念的热切关注与积极的实践,并在实践尝试中深化和内化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反之,教师则可能会对教育变革,以及对新的教育观念持消极的情感态度,甚至会以一种可无可有的态度淡然处之或漠然置之。其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某些观念和习惯的行为,以及为之而辩护的知识基础也要受到理性的审视和批判。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其实就是教师自身一种痛苦而艰难的反叛与超越。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意志上的考验。

4、教育实践经历。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教育实践经历,主要包括在职的学习培训和躬亲的教育实践。如前所述,教育理论是教育观念的来源,显然的,教师对新教育理论的在职学习培训的力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新观念的了解与把握的程度。而教师躬亲教育实践,指的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将所理解、接受的新观念付诸实践的尝试,教师有目的的教育实践尝试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对新观念的理解与把握,越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速度与质量。

5、学校文化。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效的观念转变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学校作为教师开展职业活动,完成专业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校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即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事实表明,在不同的学校文化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也是不同的。

6、社会舆论。所谓的社会舆论主要指的是社会大众,包括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对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等,这些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教师观念的转变。比如,尽管有的教师也知道应该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但在家长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等影响下,会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适应外界要求。

以上六大因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作用,不过,对不同的教师个体而言,它们实际所起的影响的强度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然,源于教师个体的内在因素,则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但切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特别是学校文化所起的作用。

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内在机制

1.转化的路径模式。根据国外学者所做的关于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研究的成果,有的认为:观念引导行为,观念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强烈地影响其教育行为。也有的认为:观念跟从于行为,是行为的正当理由。据此,我们提出,教师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的现实发生路径模式可能有两种,一是观念在前,行为在后,即先通过理论学习,弄清观念的实质,明白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并且意识到形成新观念的必要性之后,再将头脑中所认识与领会的新观念付诸实践中去尝试与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去深化和内化新观念,完成观念向行为的转化工作。一是行为在前,观念在后,即先通过躬亲实践和“观察学习”(即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现场)等方式,在尝试与体验与新观念相一致的一些做法,感受到这些做法的有效性之后,进而进一步去探究行为背后的观念,最后使观念与行为自觉地统一起来。当然在现实中,这两种路径是会有交叉的。

第一种路径模式是大家较为熟悉和运用较多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第二种转化路径模式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对于有强烈“行为导向”和“情境依赖”特性的一线教师而言,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创设让教师对与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教育行为进行有效体验的机会,以事实说话,则更能极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产生主动吸纳新观念的动机,提高观念向行为转化的质量。

2.转化的途径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将教育观念有效转化为教育行为的途径方式,不外乎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教育理论是教育观念的来源,离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目前常见的理论学习方式主要有:专家讲解,自主学习;通识培训,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各具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综合地加以运用。在促进观念向行为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切实做好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是重要前提,而开展实践尝试活动则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尝试中,教师才能逐渐理解、体会一定的教育观念及在其指导下的适宜教育行为。实践表明,基于真实教育情境来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是帮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和进一步思考所学观念,促进教育观念深化和内化,教育行为切实改善的有效途径。目前旨在促进观念向行为转化的实践尝试方式主要有:行为实践、现场观摩与及时反馈、微格教学、录像分析及时兴的教师教育日志、教育案例等形式。

3.转化的干预策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内在动机激发和外部技术支持。所谓内在动机激发的干预策略,一是指应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让教师成为专业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践行者。如果一位教师能将专业发展视为其职业生涯中一种主动的追求,那么,他必然会自觉地利用、发现、创造机会和条件,争取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变革中,必然会对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投入热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实践。而要打造一支在专业发展上具有“自我更新”取向特征的教师队伍,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学校文化。笔者认为,这种新型学校文化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应该承认并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力,即教师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活动中,拥有依据专业活动的特点对专业活动对象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让那些真正致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这种学校文化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专业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除了是物质上的奖励,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是一种能在教师群体中获得充分的尊重。二是要让教师在头脑中能充分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和新观念转变的必要性,让教师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主动转变观念的需要。如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一旦能成为教师内在的一种需要,那么,教师就有了促使观念转变的动力。

内在动机的激发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根本动力,而有效的观念转变是离不开教师自我努力和外界支持。外部技术支持,除了要为教师介绍一些必要的促进观念转变的方式、方法,开展一些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的活动外,有条件还应积极引进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事实表明,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为抓手,借助现场观摩、录像分析、案例分析等形式,引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机制,能为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转化提供最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

可以图示如图1。

上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两种不同路径模式,实线路径表示观念在前,行为在后;虚线表示行为在前,观念在后。从图中可以看出观念向行为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图中所示的前进方向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会有多次的反复,也可能会更加的复杂,而非如上图所示如此的“一帆风顺”。

注释:

①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35.

②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5.

③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1.

④林崇德,辛涛,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20.

⑤曹中平.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2003,(6)6.

⑥韩华球.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2002,(4)45.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2篇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65-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改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每一位地理教师所面对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育观念是影响课堂效果的根本因素。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配角作用,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摒弃那种死板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在与学生共同探索和追求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地理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认真备课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认真备课至关重要。备课不仅仅是要备内容、材料和教具,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和备方法。许多地理教师虽然也认识备课,但是课堂效果确实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是注意到了备课内容的系统、材料的全面以及教具的充分,只是关注到了自己教学的过程,却没有重视学生和方法,导致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程,并没有吸引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地理教师就必须要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适合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

了解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等,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地理这种比较抽象的学科,多媒体的出现更是极大的适应了教学的需求,把单一、死板、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变为丰富、多彩、形象的音像信息,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地理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加上一些视频和声音,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发挥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地理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抛弃那种强制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变为真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尝试地理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教师这一单一的模式。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在应用中巩固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使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尝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由于学生的真正参与,动手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激情,有效的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科学教育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作者简介:司久胜(1971―),男,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副校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总喜欢摆弄小刀,刻刻画画。于是,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王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挖掘数字的奥妙,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我们赞同某种观点,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对某些学生偏爱,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一味指责、训斥,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是团委、学生科的事,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有兴趣了,才会乐意去做,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半个月时间太长,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可事实上,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又确实很短,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人和人相比,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教,任凭学生一味地学,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对他们进行鼓励,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5篇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潜心学习教育理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钻研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认真研读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育论著,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求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求知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等。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桶水”,因为“一桶水”若不及时更新,就会风干、枯竭或者变成一桶死水、废水,既不能喝也不能浇灌。只有不断汲取源头活水,随时吸纳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学科知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具备广博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复合性的,既要横向拓宽,又要纵向深化;也应是文理渗透的,既要熟知人文科学,又要了解自然科学;还应是动态的,要不断补充、丰富、重组知识结构,了解前沿知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欠缺,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三、注重教育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学者型”,这种转变的实现要依靠教育科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科研意识,懂得一般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能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钻研教育理论,拓宽视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断分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学科知识薄弱及知识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首先,确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权威结论,轻反思批判;重识记应试,轻实践应用等,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其次,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理,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次,构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获取、加工和处理最新教育信息,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育科研新领域;要有广博、精深、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开放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6篇

—在*年全县教育质量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努力,去年的质量分析会上,我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今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希望全县干部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破旧立新,身体力行,用一流的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是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主要症结。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周济部长在*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个要求就是转变观念,确切地说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和矛盾、构建体制和机制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县去年高考创下全市第一的历史新高,今年仍然保持在全市前列;中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但是,这些成绩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要把XX县教育真正打造成为全省强县、名县,我们就必须拥有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的教育质量。而如何在我县打造出像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一样的质量名校,办出像河南濮阳、辽宁盘锦一样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我想,首先是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转变。

我们以前特别强调教育经费的困扰,但是现在都知道充裕的经费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办学条件简陋,但是现在都知道一流的条件也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有大厦还要有大师。今年《人民教育》连续出了两个专辑,分别介绍了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和生本教育,我认真进行了研读,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不搞频繁的统一考试,等等。再比如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经常出去讲学,学生靠自学成绩一流;而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周伟锋老师,教高三时有4个月外出学习,学生完全靠自学,高考平均分比省、市重点学校高出23分。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他们相同教育观念的支撑。教育部原副部长董纯才早在1984年就指出,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贵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本教育更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可以看出,如果用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即使靠学生自学也能持续快速提高质量;相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即使有较好的师资和严格的管理,也不一定能够办出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中,通过大量听课,局领导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或者说还没有把新观念落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更新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县内也深入开展了“学洋思”、“构建有效课堂”、“异课同构”和“生本教育实验”等教研、教改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人发出了“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底学什么”的质疑。这就反映出我们教育观念的严重落后。不知道学什么,是因为抱着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放,只学习外在的教学形式,不注意学习教育思想精髓。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不能在学习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所适从。

观念的落后必将导致决策、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落后,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观念落后,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教条,疆化呆板,缺乏活力;有的校长思维定势,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成为摆设;有的老师只管短期成绩,搞满堂灌、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成风。相反,只有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其次,我们要认真反思,查找当前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陈旧观念。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大量新的教育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今年是我县中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第7个年头,但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积习难改。以“重负低效、物式灌注、单向传输、主体缺失、重知轻能、重接受轻探究、重智能轻情商、重统一性轻个性”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仍有极大的市场。据我的观察,我县起码有以下6个观念需要破除。

一是“权威”观念,师道尊严,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以不惜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为代价,谋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听话”被用来衡量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写,教师布置任务或作业、学生按时保质完成”成为教学常态。

二是“唯本”观念,以教科书、教学用书为唯一标准、唯一依据,没有课本,无法上课。教师不能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而是一本书,一道腔,生搬硬套,生拉硬扯,致使教学脱离学生、脱离生活,索然无味,死气沉沉。

三是“控制”观念,教师全程主宰教学,课堂教学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按照教师的严密设计,全程操纵的过程。即使是优质课、示范课,整节课教学进程也是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被动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师生“表演”完成。

四是“分数”观念,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在教学中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为“分数”不惜挤占其它学科、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压抑学生的个性。只负责学生短期成绩,不考虑学生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

五是“灌输”观念,采用“注入式”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

六是“唯法”观念,过分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把教学方法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为方法而方法。于是不断追风逐俗,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只看形式,不学思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管教学实际,不研究教学规律,不注意吸收和借鉴,结果是把好的方法硬套成僵化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成为一厢情愿的事。

这些不适应教育科学发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内在原因,必须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中引起高度警觉,并彻底根除。

其三,我们要广泛借鉴,牢固树立促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新观念。

一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还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贡献。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让每一位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社会实践的事实告诉我们,考分最高的学生在中学或大学毕业的若干年后,大部分并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从而为人才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打下基础。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还是学校教师都应树立与此相同的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开放兼容的办学观。没有学生的成才,没有教师的个人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办学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牢固地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成长和适宜每一位教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学校应该是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要容得下个性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依托生命,激扬生命,发展生命。要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为教师开展教学实验、推进教育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每一位校长都必须坚定地确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核心的思想,真正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中。要转变观念,围绕教学搞好服务,尽最大努力团结教师,凝聚教师,调动教师,发展教师,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工作上来。

三要树立平等、博爱的教师观。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必须走下讲坛,放下架子,建立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只有教师的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以爱作桥梁。温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在与师生交流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在新课标下,爱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能力。没有爱的教育苍白无力。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情感。

四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天下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智慧、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真理的欲望来到世界上,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所以,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我们要高举生本教育的旗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尊重生命自身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只有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要始终坚信,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

五是树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知识在交往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提高。对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智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六要树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衡量教育强县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推进教育改革艰难,要害是观念问题,而转变观念的最大障碍是质量问题,绕不开的是升学率问题。魏书生说“我一向很重视升学率,但从不排尖子的升学率,强调的是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当了12年局长,他把盘锦市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不足30%提高到92%。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认为,高考、中考是学生学习的成熟期的考试,追求分数的,往往得不到好分数,“而追求人的发展的,人却为之创造了好分数”。这两位大家的实践说明,只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好分数和升学率必然水到渠成。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是促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关键。从今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出,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和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依据,升学率只是作为若干指标之一。评价学校教育,要看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以及巩固率、完成率、及格率、优秀率,等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把学校内升学竞争、考试成绩的竞争转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全面育人水平的竞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竞争。

其四,我们要深化改革,迅速建立推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体制机制。

转变教育观念,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才有意义,才能用思想唤醒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把观念变为现实,就必须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结合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措施、制度规范和体制机制。教育质量是教育大树结出的果实,良好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系统寒来暑往、经冬历春持续努力的结果。我们把今年定为教育质量年,并不是一年就把教育质量提高多少,而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为指导,集中调整、改革、理顺工作关系,为今后持续快速提升教育质量作好思想准备和体制机制保障。*年我们实施了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的制度规范,尤其今年是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资源整合工程,筹划创建省级示范高中,为今后提高全县教育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把质量年打造成为推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新起点。

一是建立名师引领机制。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建立教育优秀人才数据库,制订培养计划,每年组织县级以上名师参加国家及省内外教育培训、考察和交流。实行名师帮带制,开展对口帮扶,培养青年骨干,带出一批,影响一片。实行名师定期讲学、学科指导、示范授课制,介绍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学术动态,传播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实行名师课题负责制,名师通过主持县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引领教学改革。要以中小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建立教学帮扶制度,城区和城郊学校定期选派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到薄弱学校指导教学,选派教育干部帮助薄弱学校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试验推进机制。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思潮涌动,新经验、新方法层出不穷,及时学习教育新观念、借鉴新经验,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刀切,必须先试点,后推广。县、乡、校都要开展教学试验,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今年教师节,我在县经济开发区庆祝表彰会上,要求开发区以一流的教育质量,作区县教育对接的表率。这之前,我对提高全县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感觉我们的压力很大,必须提前谋划。因为随着区县对接步伐的加快,XX县与市之间距离的日益缩短,市教育资源优势必将吸引我县优质生源,直接威胁我县教育良性发展。防止出现这种情形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我县教育质量,提前实现质量对接。开发区具有较好的教育基础,也是区县对接的前沿阵地,所以我考虑能不能把它作为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武装教育,办出轻负优质高效的教育。希望开发区中心学校积极行动,在教研室和局相关股室的指导下,迅速拿出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都可以选择1-2所学校、各学校也都可以选择1-2个年级和班级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三是建立课堂视导机制。不管是“构建有效课堂”还是“同课异构”,都要深入课堂,把问题发现在课堂、指导在课堂。县教研室要以教研员为龙头,抽派一些在教学上视野广、观念新、经验足、功底深、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担任视导组成员,组成学科视导组,深入教学,随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并及时反馈交流。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此引导教师全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年,“听课”要作为局机关干部的工作任务之一,纳入年终考评,“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四是建立科研创新机制。要扩大教育科研团队,县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与相关学校抽调人员,共同组织教科研工作团队,由教科所牵头,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主持研究,加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广各级科研课题成果。要建立城乡区域联盟,以学区为重点,形成县、乡、区一体化教研机制。课题研究要充分与我县教学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生厌学、观念更新、薄弱学科等难点热点问题,重视解决我县教学的实际问题;要深入仔细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要注意发现、研究、提升县内教育教学先进经验,特别是对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或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乡镇、学校和学科教师,要组织专班,深入研究,切切实实挖出真“金”。当前,要重点总结鲍峡和胡家营的做法,把经验提炼为理念,把亮点转变为观点,把经验推广到全县。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师 创新素质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而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高中课堂教学现状, 结合即将全面开展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谈谈高中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向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停留于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导致了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传统僵化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最重要的又是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的“双边多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创新教学能力是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教学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老师总会通过运用和变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能力一般或教学能力低下的老师总是习惯于“一本教科书(或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这样的课堂教学毫无创新价值可言。究其原因除了教育教学观念未转变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具体的客观条件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简陋,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未健全,不少老师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是部分老师虽有创新觉悟,却无创新行动,教学中满足、习惯于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填鸭式和落后的教学手段,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省事,不用多动脑筋也不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就可以进行教学,但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创造,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本身要创新,教师和校长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智力要靠教师去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要靠教师去引导和激发,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三、增强科研能力是教育创新的源动力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逐渐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作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勤奋型教师向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和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尽快掌握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的洪流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高中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士会,唐德海编著.当代教育理论前沿问题概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第8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创造能力不是自发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新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创新也是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如下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想象力、表达力、操作力等,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 “联想”、 “推理”、 “讨论”等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人才。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使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乃是既重要又迫切的一项工作。

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就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只有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心理学为基础,就是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发展学生的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指向多元目标,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当教师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才能驶入成功的港湾。所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适当的教育,使人人都能成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念之一。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