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1、讲演(Lectures)

讲演是指对某一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经过充分准备后,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将该议题系统地讲述给学员。

讲演法的优点为:(1)易于安排整个讲述程序;(2)比单纯的阅读成效高;(3)适合任何数量的听众。

讲演法的局限性在于:(1)学员处于被动的位置,不容易调动其积极性;(2)不容易找到所谓的"名嘴"或"讲手";(3)专家并不见得就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4)不适当的环境容易影响倾听的效果;(5)由于是单向沟通,学员的回馈有限,学习的成效并非很高。

因此,要组织好演讲,就应注意以下的问题:(1)妥善安排好演讲的环境,如场地、音响、辅助媒体等,使所有的学员都能清晰地听到其声音;(2)事先发给学员讲演的大纲与摘要,以便于学员了解演讲者的意图、方向和重点;(3)避免在太短的时间内灌输给学员太多的资讯,以造成接收不良;(4)演讲结束后,适当安排问答或讨论,以便于双方沟通,提高学习成效。

2、示范(Demonstrations)

示范是指在学员面前展示某种动作、解释某种程序或技巧,以使学员能重复相同的动作或程序。

示范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教授某种特殊之技能或介绍某一新的程序或技巧。

示范的优点是:(1)示范的程序比较具体,可重复进行,能"从做中学",掌握快,见效快;(2)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其效果比单纯的听或独要好得多。

示范的局限在于:(1)学员人数不宜太多;(2)常常需要特殊的环境加以配合,如场地、设备、材料、温度、灯光等;(3)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

良好的示范应尽可能作好以下工作:(1)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与设备,场地的布置应使所有的学员都能看清楚细微的动作;(2)事先说明示范的目的及希望达成的目标;(3)间断性地进行示范,使学员能够获得较完整的概念;(4)示范时可配合适当的讲解或其它媒体,使观看的学员均能体会示范的内容与目标;(5)示范后可根据学员的需要说明重点或回答学员的问题。

3、练习(Exercise)

练习是指给学员提供一定的机会尝试或熟练所学的或业已生疏的知识或技能。

练习主要适用于学员在学习完某种知识或技能之后,用此法来测试和增强学员的学习成效,并能给学员提供提高和熟练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练习的优点是:(1)可提高学员的自我学习能力;(2)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3)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练习的局限性有:(1)事先需要良好的策划与试验;(2)如果练习过程需要辅导或协助时,学员人数就不宜太多。

有效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条件予以配合:(1)提供必要的场地、资料、设备、材料等;(2)练习前给予学员详细的说明、指示和要求;(3)练习的项目应具有挑战性并能兼顾学员的兴趣;(4)尽可能提供回馈,以便于学员作及时适当的调整。

4、演练(Skits)

演练就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经过简短的排练之后,通过固定的对话,进行具有幽默感或讽刺意味的表演,以此来唤起学员对某种特殊议题的重视和兴趣。

演练主要适用于管理中凸现的某种特殊情况。通过演练,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特殊问题进行描述,以此来塑造学员的语言或行为模式。

演练的优点是:(1)能吸引学员积极参与;(2)能制造学习,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3)能使学员具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容易吸引学员投入。

演练的局限性有:(1)需要找到好的演员;(2)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筹划与排练;(3)所转达的信息层面较窄。

要搞好演练:(1)准备好场地、舞台、服装、基本道具等,使所有的学员都能清楚地看到表演;(2)定好主题,撰写好台词,挑选好演员;(3)要安排预演;(4)演出前要向观众说明主题;(5)演出后要进行讨论与总结,检讨演出的得失。

5、参观(Fieldtripsorvisit)

参观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环境或事件组织学员作实地的考察和了解。

参观主要适用于某些无法或不易于在课堂上讲述的议题。通过参观帮助学员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些真实情况,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参观的优点有:(1)能够激发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关注;(2)可加强学员与外界间的联系;(3)学习气氛较为轻松。

参观的局限性为:(1)交通与食宿费用可能较高;(2)计划与安排行程可能相当费时;(3)实际行程的安排不见得合乎学习目标;(4)学员的实际参与程度可能较低;(5)学习成效可能不高,易流于玩乐而忽略了学习。

如何组织好参观至关重要。(1)应事先详细计划与联系参观的地点及有关人员;(2)准备详细的行程表、地图、参观地点简介等书面材料;(3)出发前,应使学员了解参观的目的及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及成效。(4)每一参观行程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

6、程式化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

程式化教学是指根据学员的学习步调,以小单元、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等程序化的步骤,使学员逐渐学得所需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容可能为书面资料、录音影带、电脑软件等。

程式化教学主要适用于长距离学习或学习地点太过分散时;以及自我学习或进修。

程式化教学的优点是:(1)学员可自行决定深入学习的方向;(2)比某些传统的教学法更有成效;(3)学员自行决定学习的进度,可减少其焦虑感;(4)学员对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量,有助于自我调整。

程式化教学的局限性为:(1)教材所涵盖的议题有限;(2)欠缺学员间或与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3)预设的教学程序可能太过僵化,反而失去弹性;(4)学员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因争取设备而引起纷争。

程式化教学若要取得成效:(1)准备安静的学习场所与必要的设备;(2)让学员预先阅读有关的学习手册,并了解其中各学习单元的划分;(3)配合学员程度,适度调整学习单元的长短,使学员能够依据教材指示循序渐进;(4)教材中的内容应具挑战性、激励性和趣味性,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5)进行讨论或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7、脑力激荡(Brainstorming)

脑力激荡就是指鼓励学员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提出所有能想象到的意见。

脑力激荡主要用于帮助学员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或新办法,用以启发学员的思考能力和开阔其想象力。

脑力激荡的优点为:(1)适合任何人的参与和贡献;(2)可以对旧有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法;(3)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员发表其意见。

脑力激荡的局限性为:(1)所得的部分意见可能一文不值;(2)多数学员可能因拘泥于旧有的观念,不愿踊跃发言。

有效的脑力激荡则需要以下的条件加以保证:(1)准备一个舒适而无干扰的场地;(2)寻找一个热诚而又有激励与统合技巧的主持人;(3)参与者人数不要多于8人;(4)讨论过程要有记录;(5)给予时间限制,让参与者感受压力;(6)激励学员间的资讯交流与辩论,鼓励良性竞争;(7)讨论之前禁止参与者批评任何意见(8)讨论之后,鼓励学员选出最佳意见并进行比较。

8、个案研究(Casestudies)

个案研究就是指藉由口头、书面、或影片等辅助资料,再经讨论程序,以求得对特殊议题的确认与了解。

个案研究适用的时机为: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教授解决问题的程序。

个案研究的优点是:(1)可以帮助学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2)能够帮助学员确认和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

个案研究的局限性有:(1)需要较长的时间;(2)可能同时激励与激怒不同的人;(3)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有时可能不甚明了,影响分析的结果。

成功的个案研究要求:(1)研讨前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员阅读相关的资料;(2)主持人应详细介绍议题,并解释研讨之个案与学员应有的表现或成果;(3)主持人要适时引导研讨以便于达到研讨的目标;(4)所选案例最好来自真实的问题,但切忌透露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

9、学习契约(Learningcontract)

学习契约就是一份由学习者拟定的书面资料,清楚载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学习的时间以及评估的方式等,以详细规范教、学者的职责。

制订学习契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成人学习者规划学习的能力和加强成人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责任心。

学习契约的优点有:(1)可加强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2)可使教学更具弹性,更能顾及学员间的差别;(3)能够有效的控制学习程序;(4)能够同时培养教与学双方的教学设计能力;(5)学员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契约的局限性为:(1)学员可能对未知产生恐惧、退缩或反感;(2)当学员规划能力不足时,可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3)课程时间可能造成重大压力。

学习契约的实施则要求(1)先向学员说明拟定学习契约的目的;(2)给学员学习契约的范例,并说明要点;(3)要求学员根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成果、评估方式等项目,列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契约;(4)单独与学员沟通,修正并确认契约内容;(5)按照契约进行学习,教、学双方共同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10、角色扮演(Roleplays)

角色扮演即学员在观众面前,未经预先演练且无预定的对话剧本而表演实际遭遇的情况,并讨论在类似情况下的各种反应与行为;其演出具有即兴表演的意味。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了给学员提供不同的待人处事的观点和练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寻求在情绪激动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

角色扮演的好处是:(1)能激发学员解决问题的热情;(2)可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3)能够激发热烈的讨论,使学员各抒己见;(4)能够提供在他人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机会;(5)可避免可能的危险与尝试错误的痛苦。

角色扮演的局限性有:(1)观众的数量不宜太多;(2)演出效果可能受限于学员过度羞怯或过深的自我意识。

角色扮演若欲取得好的效果:(1)要准备好场地与设施,使演出学员与观众之间保持一段距离;(2)演出前要明确议题所遭遇的情况;(3)谨慎挑选演出学员与角色分配;(4)鼓励学员以轻松的心情演出;(5)可由不同组的学员重复演出相同的情况;(6)可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演出,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影响。

11、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package)

多媒体教学是指针对某一特殊议题所设计的自学教材,其中可能包括影片、幻灯片、自学手册、讨论问题、参考资料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多强调应用电脑科技,配合光碟设备,以满足学员个别差异、自学步调与双向沟通的需求。

多媒体教学适合学员自我学习的情况。它几乎可以涵盖任何专业主题,可满足标准化、长距离或学习地点分散的需求。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1)适合重复与大量使用;(2)大多不需要专人在旁指导;(3)学习的程序与成效标准化,较易评估学习成果;(4)电脑可储存所有学员的学习记录,易于分析比较;(5)学员能马上知道学习成效,能够满足其立即回馈的需求;(6)学习资讯经严格的选择、设计与测试,符合大多数学员的需要。

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在于:(1)制作成本较昂贵;(2)有时缺乏弹性;(3)制作耗费相当的时间(以CD-ROM而言,每小时的教学至少需要400小时设计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与条件的支持:(1)准备适当的教学软件、电脑与其它辅助设施。如CD-ROM或触摸式监视器等。(2)要求学员先阅读相关资料或手册后再依各单元顺序学习,直至结束。(3)学习结束后召集学员进行讨论或问题解答。(4)避免将多媒体教学流于追求时尚的形式;(5)强化学员的电脑知识,消除其对高科技的恐惧感。

12、电脑化训练(Computer-basedtraining-CBT)

电脑化训练就是应用电脑快速计算、整合、探求相互间的关系,或寻找资料,以提升相关知识和技能。

电脑化训练适用于学员数量极多、工作场地分散、难以匀出空挡时间或需要将学习内容与学员回馈标准化的训练等情形。

电脑化训练的优点有:(1)可降低训练时间;(2)可以提高训练的成效;(3)可以配合学员的空挡时间;(4)可以降低学员的差旅时间与费用;(5)可减少相关昂贵设备的损坏;(6)当学员数量极多时,可降低训练的成本。

电脑化训练的局限性有:(1)学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电脑知识;(2)初期发展阶段需投资相当的成本去购买电脑设备;(3)自行开发训练软件需花费一定的时间,且成本较高。

电脑化训练的条件与技术支持为:(1)准备良好的学习场所与配备齐全的电脑设备;(2)对毫无电脑基础知识的学员要先教授基本的电脑知识;(3)上机前要先研读有关的资料,严格按照指定的程序进行操作;(4)电脑化训练可配合其它学习方法,将更有成效。

13、模拟(Simulations)

模拟有些类似经角色扮演化并加入许多决策点的程式化个案研读,通常多由多个学员组成团队,以对应真实状况,共同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模拟主要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处理动态人际关系的机会,训练其团队合作和决策判定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员相互学习。

模拟的优点是:(1)使学习活动多元化并能增进学员的学习兴趣;(2)以团队的方式处理问题,更接近真实情况;(3)可为学员提供冒险犯难的机会。

模拟的局限性有:(1)模拟与真实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2)一些学员可能过度强调竞争而破坏学习经验;(3)需投入相当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发展。

成功的模拟:(1)需准备简单、明了、但详尽的书面资料;(2)准备各小组讨论的场地与其他设备;(3)依学员的数量、特质与实力,平均分组;(4)召集各小组解释模拟训练的意义与目标;(5)安排充分的时间,避免匆忙进行;(6)给予各小组自我讨论和分析的机会,使学员能感受到模拟学习的乐趣;(7)模拟结束后,要召集各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估。

14、敏感性训练(T-groupsorsensitivitytraining)

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团队活动、观察、讨论、自我坦白等程序,使学员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并重新建构健全的心理状态。

敏感性训练主要用于为学员提供自我表白与解析的机会和了解团队形成与运作的情况等。

敏感性训练的优点有:(1)使学员能够重新认识自己;(2)能够使学员重新建构自己。

敏感性训练的局限性在于:(1)所需的时间较长;(2)有造成学员心理伤害的可能与危险;(3)需要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支持人与数名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助手;(4)学员可能不愿泄漏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影响整个程序与效果。

要组织好敏感性训练,就必须按照以下的程序来进行:(1)需准备一个舒适的场地,以免给学员形成任何的心理压力;(2)主持人需事先说明训练的程序、规则与目的;(3)主持人先交付所有学员共同参与并完成一项任务;(4)任务结束后,以一学员为中心,其他学员则依序将任务中所见、所听、所闻,与所想象与该目标学员有关的资讯报告出来(包括个人言行与如何影响他人等作为),并由目标学员详细说明、坦白为何产生如此言行;(5)轮流指定目标学员,重复上一步骤,直至所有学员均参与为止;(6)由主持人作最后的评价、总结,并鼓励、赞许学员面对自我的勇气。

15、辩论(Debate)

辩论就是不同立场的参与者面对争议性的议题提出自身看法并反驳对方论点的公开竞赛。

辩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参与者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表达与思辨能力。

辩论的优点有:(1)能够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2)能为学员提供动态学习的机会与经验;(3)能够为学员提供生动、活泼、热烈的学习气氛;(4)能够提高学员在具有一定压力的情形下独立思考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版权所有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 教育 学生成长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37-01

引言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初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1 合作性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一向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善数学教学、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填鸭式教育,老师为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气氛较为严肃,演绎推理为主要推理模式,合情推理受到轻视。这显然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做习题上,而不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于是,学生往往缺乏对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彼此独立,缺乏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缺少温情的互动;一味注重认知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以上种种导致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数学学习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学习效率通常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平衡的发展,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如今,转变学生学习数学方式已迫在眉睫,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结合实际、自主探索、相互合作、重视实践显然应该成为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2 明确个体的任务,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的小组形式、集体目标和团体评价,这些特征都意味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加关注集体。然而,合作学习必须要以独立学习为基础,不讲究个体责任的合作学习,必将导致责任扩散,合作小组成为“避风港”。为了个体责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2.1 明确角色分工

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角色,可以使责任具体化,教师可根据各成员的不同特长分别承担以下的角色:总结人、记录员、监督者和裁判员等。

2.2 分解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占有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小组成员分工的基础上,最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责任到人。

2.3 随机提问

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随机点名提问,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自觉参与学习。

2.4 个别测试

小组学习之后,再进行独立完成的测验,是了解个人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有效的方法。

3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让所有成员都能体验成功

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而“利益共同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这一手段来促使课堂的高效化以及体现出合作性学习的优势。在课堂上,对那些合作行为与自己期望相符的小组进行及时表扬及时巩固这一组良好的合作习惯,并使其他组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哪怕是一句简短的评语,或一项被特殊认可的分数,都会给学生强化自身管理以暗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对小组进行奖励时,也要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如,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测验提高分、平均分、总分作为小组成绩,也可将小组课堂合作表现计入总分,作为评估优秀小组的依据。这样的评价机制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竞争,易于把学生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同时,团体的成功又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4 让优生与后进生携手并进是合作性学习的基础

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尝到成功的滋味。但是,这成功的前提是优生和后进生的的关系必须必处理好,否则两极分化将会更加严重。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学习情感和水平的差距。因此,只有教师和小组内成员对后进生都包容,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使所有学生的情感水平有所提高。在教师方面,应当在实践中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把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做好,鼓励其积极发言,包容其错误。在小组成员方面,也应当以同样宽容的态度对待彼此,是小组内的合作氛围变得轻松和谐。优先听取后进生发言,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鼓励后进生说出他们最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案。而后进生本身,也应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中细心体会分析,及时向他人请教不懂的问题。教师也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各方的身份角色都有所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推动者,会成为学生中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深入参与到学习小组之中去,与学生共同活动,并对其适当加以指导、点拨,对合作小组学习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控。同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便及时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鹏,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J],中学教学参考,2010(17).

[2] 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1994(3).

[3] 徐雪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中学数学月刊,2004(8).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一、鼓励学生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学生思考,任何一个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打断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应当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我就会立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

柏拉图说:“不要靠暴力和严酷来训练年轻人学习,通过愉悦心灵来教导他们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倾向.”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

例如,当学生熟悉了用过滤蒸发法可以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提出:怎样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学生的知识和问题出现了冲突,依据现有的知识还无法顺利解决该问题.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提示:我们进行鉴别或者是分离混合物,都是利用各成分的性质差异,我们应该试着利用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想到“溶解度”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就展开了对“结晶”的教学,并且配合溶解度曲线,使学生对其原理也有深刻了解.

三、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九年级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

例如,在讲“原电池”时,让学生查阅 “钢铁的腐蚀和防护”的课外资料,来解答钢铁如何被腐蚀、钢铁怎样保护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分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是对最近学习的理论知识的验证,演示实验是为了说明某些知识点而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一般是教师作为操作者,学生作为观察者.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动手.

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或多或少具有一种表现欲望,一种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给学生机会上讲台“表演”.

第二,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很少,即使是在实验课中,有些学生的操作都是不太规范的,而教师的视野和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一一矫正.但是,如果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在学生演示实验中,发现以下问题:在用酒精灯加热的时候,学生容易习惯性地将灯帽随手一放,而不是将其倒置;在利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固体时,时常会忘记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放质量相等的称量纸;当取用的试剂过多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将多余的试剂放回试剂瓶中;等等.这些细微的小动作,在实验课中,教师是很难发现的.而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这样,学生能够及时矫正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操作.

五、师生之间交流,使双方调整到最佳状态进入教和学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理念;重要性

从当前来看,高等院校运用互联网线上学习的学生在不断地增加,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在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得以普及,微课程理念也因此而诞生了,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可选性得以增加,运用简短且精细的课程,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以提升[1]。

一、简述微课程理念

微课程理念是由美国先兴起的,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微课程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微课程的特点及优势:其一,微课程具有简短且精细的课业内容。一节课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完成,能够将课程的精髓运用新颖的模式和结构的精细设计,在很短的学习时间内体现出来,无论对于学生学习收获的程度,还是综合时间的利用,都非常有利。其二,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终端得以普及的前提下,实现了微课程。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学生都已经广泛地应用,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可以登录网站或者APP就能够获得,学习的课程也能够自主选择,将学生在学习中地点和时间因素的制约,直接地解决了[2]。其三,微课程将多样化和定制化的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微课程网站学习时,可以选择自主学习,可以直接在线学习,也可以将所需要的课程视频和学习资料下载到网络的终端进行学习,可以多次观看学习,针对于难点和重点的课程,学习的效果比较显著,从而使定制化的学习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

二、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推动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先进思想得以有效传播的窗口就是教育,教育也是引进先进技术的平台,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改变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针对于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微课程可谓是全新的启示,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给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将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地在学习中发挥,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大学音乐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二)优化了大学音乐的教学资源

科学技术和网络环境,是微课程理念的主要依靠,大学音乐教师在设计微课程的内容时,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将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国外的经典音乐类型和我国的传统音乐种类以及现代的流行音乐范围,音乐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对其进行查询和搜索,将综合的经典案例运用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播放,再将音乐课堂中介绍的音乐类型进行配合,学生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对认识音乐的类型加深了,从而使大学音乐的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三)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微课程的作用下,三者进行了完美的整合,把新颖的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播功能展现在受教育者的视野中,从而使资源共享得以强化。其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来,学生的角色转变得以有效地实现;其二,对于先进的音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地进行整合,致使提高实践音乐教学的水平得以有效地促进,因此,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能够加快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3]。

(四)培养大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完善大学的音乐教育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设计的每一项,都与大学音乐教师的构建和构思分不开,微课程是利用精细且简短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在微课程内的设计上,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在微课程中,就是创新提炼精华的内容,这些精华的音乐知识怎样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现给学生,大学音乐教师就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在大学音乐教育的微课程理念上,还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一节微课程结束以后,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薄弱环节,教师也能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对于完善大学音乐教育非常有帮助。

(五)有效应对微课程理念的挑战

针对于大学音乐教育而言,传统模式优势比较大,能够将有效的学习气氛给学生营造出来,但是,局限性也非常大,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从当前来看,传统教学受网络教学的冲击相对比较大,在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微课程理念,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不但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能够将时代变迁精神有效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大学音乐教育对于网络教学的挑战,能够有力地进行应对。

三、构建微课程理念下的大学音乐的教育方法

(一)构建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

其一,构建教学资源。构建微课程体系,既需要软件支持,又需要硬件支持,作为相关高等院校,必须要将投入的资金增加,将微课程的网络平台构建起来,此外,规范微课程的格式和制作流程,在标准的状况下,提高微课程。同时,运用有效公开征集的方式,在高等院校的音乐微课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最新的技术和资源以及想法,从而使微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和整合性得以有效地保证[4]。其二,构建教师团队。当今是一个发展的网络时代,对于各学科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大学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有效整合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和微课程上,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将培训音乐教师的力度加强加大,使大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理念能够尽快地转变,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方法。此外,作为大学音乐教师,在主观上,对于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和特征,应该意识到,并且重视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高等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微课程理念,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下,对于微课程理念的需要必须要把握好,教师在大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微课程与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有机地进行结合,致使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更强。例如,在设置一个学期的音乐课程中,设置网络微课程自学应该占1/3,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成果统一进行验收,对于学生有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和帮助。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必须要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自我学习和个性发展得以促进。

(三)整合音乐教育的资源,提供最佳的音乐学习空间

在大学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应用微课程,既要有相关的硬件支持,互联网技术也必须要完善,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有关的高等院校投入的经费必须要加大,使微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发展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音乐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潮流。在大学微课程的平台上,为了规范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制度制定出来。对于比较先进的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应该有专人负责进行整合,在大学音乐专业的范围内,征集好的教师和资源以及方式,在微课程的应用中融入与学生学习音乐发展相适合的方法,从而将最佳的音乐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从当前来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许多新型教学的技术性和互动性的问题都会出现,这就需要在大学音乐的教学中,将强有力的大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培养。这支大学音乐的教师队伍,必须要熟练和灵活地掌握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相关的互联网终端,在微课程的平台上,优质的音乐教学信息,学生在主动挑选音乐学习课程的同时,音乐教师的说明和引导也能够了解到。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不断地深入和推广,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果。大学音乐教学在应用微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与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将留言和讨论板块在微课程理论的平台上开设,致使学生学习音乐的讨论和交流得以有效地促进,对于学习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评选出来。利用团队性学习音乐的讨论方式,来对学生下个阶段的音乐学习进行促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五)分析具体对象,制订个人学习方案

微课程是互联网的一种教学工具,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像专业音乐教师一样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学,所以,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就需要具体地分析其中的问题。从学生方面而言,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事物接受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在应用微课程教学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将不同层次学习网课的方案制订出来,在微课程的学习平台上,也应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音乐的方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还应该将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的板块进行设计,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音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得以有效地实现,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突破了,而且,大学音乐教学中各类的教学资源也得以丰富,将自由而快乐的音乐学习空间提供给了学生。在对音乐教师创造性课堂设计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大学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美.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20):165—166.

[2]王莎莎.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10):75—76,69.

[3]王祖君.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分析[J].好家长,2015(51):244.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支持 数概念 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

A New Exploration on the Support of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s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Numbers Less than 5

LI Li

(Fuzhou Beilei Kindergarten, Fuzhou, Fujian 350001)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activity is a challenge to the original model of education. We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math which is highly structured and supported the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s to learn the numbers less than five by allotting teaching contents to regional activities. The aim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primary-stage is enabling the kids to grasp the method by synchronous study; the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stage is to enable them to use the method learned and improve themselves through individual study; while the activities in the final-stage aim at sorting out the experience the kids got in regional study.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mor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than simple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hat the boring study of knowledge becomes interesting and the result is beyond expectation.

Key wordssupport; concept of number;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连续发展的过程,其中计数是建构数概念的的基础。研究证明:小班是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正确点数到5的,平均达到95%。因此认识5以内的数量成了小班重要的数学内容。

以往,小班幼儿学习计数,教师多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开展几次活动来认识5以内的数量。每个活动都有统一的目标,相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学习。应该承认,集中教学活动是高效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课程的安排上除了数量的增加,其他活动几乎是相似的。也就是孩子要通过至少5次类似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我们思考:认识数量是同类的知识,具有相似的特点,是否有必要通过一次次教学活动来完成?另外孩子在计数的发展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让他们一起接受统一的集中教学,势必让发展快的孩子失去挑战,发展慢的孩子跟不上,两者都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再者,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拓展,可是同步的教学活动却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价值。

因此,是否可以运用另外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想到了――数学区域活动。它与教学活动明显不同,是幼儿自主、自选的活动,提供材料丰富且有层次性,同时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将集中学习变为个人学习,这是集中教学活动无法做到的。区域活动的优势弥补了教学活动的不足,两者结合是否比单纯的教学活动效果更好?更能帮助孩子自主学习,拓展思维呢?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两种模式相结合,支持幼儿建构5以内数量的实践研究。

1 前期根据小班幼儿的计数特点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掌握方法,解决难点

我们认为在个性化学习之前有必要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计数。孩子只有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了基本计数方法,才能在区域活动中迁移方法,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数量,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根据以上孩子计数的特点,我们分别预设了《认识1和许多》、《认识2的数量》《认识3的数量》3个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以孩子喜爱的游戏贯穿。

以教学活动《认识3的数量》为例,教学目标设置为: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学习点数3以内的数,能按物(量)取物,按数取物。根据孩子实际的水平,学习的重难点定位在: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学习按方向点数,做到不漏数也不重数。

活动以去“小熊家做客”情节贯穿,通过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在“教新课”的阶段,分为三个递进的步骤,首先先复习“2”,然后教师讲解演示3的计数方法(如图1),分别出示小熊家的物品(如棒棒糖、电话、皮球)。每一样物品都是3个摆成一行,而且都从前面的“红旗”处摆起,这与以前只出示同一种物品有所不同,暗示着3的实际意义(即3只要数量是3的物品都可以用数字“3”表示)。这个环节中教师带领孩子三次都从“红旗”处开始数,“红旗”特别提醒初学者计数的顺序和方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通过动作的暗示强调手口一致及说出总数。这个部分以教师的“教”为主。

以后孩子对数量3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进入第二步骤――游戏“跟我来”,可以让幼儿拍手3下、跺脚3下等,通过调动感官来体验3的数量。

第三步骤――操作练习“送礼物”,即每个幼儿都有一个操作板练习,“送礼物”时幼儿从右上角的小袋中取出“礼物”,把它摆放在下面的袋子里,注意从“红旗”处摆起,幼儿边有序地摆一个数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初学阶段我们教师提供的点数材料应是一样的“礼物”,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学习按顺序点数的方法。

第一环节孩子通过观看示范感官体验操作学习对计数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完成了计数方法的学习。接下来第二、三阶段根据孩子操作发展顺序进行设计。

第二环节――“送礼物”,在这次操作中,幼儿要点数罐子上圆点标记,然后插上相应数量的“棒棒糖”, 操作中实现实物和点卡之间的匹配,接着,幼儿拿着插好棒棒糖的罐子,将它摆放在有相应数字的架子上,这一步骤是让幼儿根据具体数量与抽象数字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实现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要求(如图2)。

图2

第三环节以音乐游戏“找朋友”作为结束,将数学活动推向。玩法是每人一个挂牌,一面红色,一面绿色。幼儿根据红色面上的小动物或者绿色面上的圆点的数量,随音乐找与自己挂牌上相应的数字。在点卡上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再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点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2 中期结合区域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促进每个孩子不同层次的提高

区域活动的增加让教师组织活动变得灵活起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集中教学活动的延续,主要目的是巩固学到的方法。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提供相同的实物如:相同的胶粒,以及相应数量的点卡和数字。操作内容可分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三个层次。发展慢的儿可选取实物从按物取物开始进行手口一致的学习计数点。发展快的幼儿可计数实物数量,然后将相应的点卡或数字符号与之匹配,还可以过渡到按数取物,实现具体的实物到抽象数字的过渡。

第二阶段我们将材料的数量增加到“4”。这时,教师有必要在区域之前的谈话中,用简短的时间向孩子介绍“4”,引发幼儿兴趣,请孩子去数一数,并再次强调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

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幼儿“4”的数量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原先的材料只是量的增加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孩子们失去了兴趣,必须在材料上进行了改变,让它更富有挑战性。我们认为,学数学重要的是锻炼思维,于是我们寻找拓展思维的切入点,最后决定在材料中增加干扰因素,让孩子学习排除干扰的计数,材料也不再提供一样的物体,而是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或排列方式,让幼儿计数。

第三阶段:数量增加到了“5”,由于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区域中得到了巩固,他们很快掌握了“5”的数量。这时干扰也加大了难度,如数“苹果”,“苹果”可以竖着排,或者排成圈。有的还可以重叠着排。观察中发现此干扰对幼儿是一个挑战,它需要幼儿全神贯注地计数。开始孩子容易出现漏数或重数,这很正常,教师应该允许孩子出错,然后进行调整。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大部分幼儿学会了排除干扰的数数。他们欣喜地发现:不管“苹果”怎样摆放,他们都能数出来,连藏着的“苹果”也不放过。

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小部分孩子,与大家相比,发展总是慢半拍。这时我们保留适合他的材料上让他继续练习。可以说区域学习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层次不同丰富的学具,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发展。

3 后期开展总结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梳理获得的经验

在区域活动的基础上,孩子的计数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后期有必要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梳理。这个活动要点已不同于以往的集中活动《复习5以内的数量》,计数已不再成为重点,而是重在思维的拓展。

总结性教学活动以“到果园做客”为线索,仍然分为三个环节,但与前期活动《认识3的数量》相比,每个环节的目的性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环节教师请小朋友清点“水果”,在展示的“货架”上出现的不再是一样的“水果”,而是具有不同特征的“水果”让幼儿计数。(如图3)目的是复习排除大小、颜色干扰的计数,这也是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内容的总结复习。

第二环节“分水果”的操作活动,每个幼儿都要根据自己水果篮上的标记去取相应数量的“水果”实物,“水果”提供也存在差异,此操作又再次复习了排除干扰的点数。

图4

第三环节为“数苹果” 此次操作的特点是:让幼儿排除多项干扰,正确点数,并与抽象的数字符号对应。孩子们要先仔细看看数数卡片上有几个“苹果”,再找到有相应数字的苹果树,把“苹果”插在“树枝”上。这时的教师要重点观察幼儿能否排除各种干扰,自如点数卡片上苹果的数量,说出总数,并与相应的数字对应(如图4)。

此次活动发现幼儿有了区域练习的基础,能排除多项干扰进行正确的点数,而且由于操作材料具有适当的难度,幼儿很兴趣,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从研究中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的教学方式适合所有的数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孩子学习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式。如小班幼儿认识数量的特点,他们需要与适合他们的材料(实物、或图片)进行有效互动,经过一些列动作的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而且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只靠几次类似的教学活动,是达不到的。相对来说数学区域活动更适应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区域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数学,既可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滞后;原因;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1-02

站在新世纪的舞台上,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就需要英语,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英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英语。英语,是社会发展对人类强制要求,是时代提出的挑战。进行英语交流时应用自如、能说会道并非朝夕之事。实践中,很多人往往感到掌握英语口语很困难。中学生也如此,大学生毕业后仍是“哑巴英语”的也不乏其人。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目的。

一、国内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是“重语法规则的讲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且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培养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农村,绝大多数班级容量较大,一般在50-6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实践机会。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有的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遇到外国人还是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在传统教学法中,教材是“圣经”,老师无权思考课程,老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孤立,使师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权威”,不容学生置疑,而学生的任务只是听、记、问、答。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要学生记过就行了,而不是注重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论,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教学方式上,“一刀切”、“满堂灌”居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到头来近是“聋子”、“哑巴”居多。

二、中学生英语口语滞后的原因

(一)教师的素质

我国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国内土生土长的,所讲的英语不够地道,没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对话,这些都无法使他们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顾问和组织者的角色,以致无法创设“逼真”的交际环境。

(二)学生的情感障碍

这里的“情感障碍”不是一般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它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对外语学习的阻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导致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口语练习的主要情感障碍有以下几种:

1、学习动机

在学生中大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而很少考虑交际的需要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目前英语口试成绩尚不记入总分,所以绝大部分的学生寄希望于笔试高分。升学心理使学生认为应当集中精力搞好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法、词汇的训练,而不注意口语能力的提高。

2、自信心

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而且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因而口语能力较低,怕犯错误。学生过分的注重自我形象,以为英语讲的不正确、不流利有损面子,常常自信心不足。

3、焦虑感

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交际时最为强烈。焦虑感给外语学习者到来心理压力。

三、师生的教学思想

由于现行中学英语测试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及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各类考试成了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成绩被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重视口语教学,使英语教学一开始就陷入了“讲解――死记――模拟――考试”的怪圈。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以导致大多数学生仍未重视口语的训练。

四、学生的实践量

目前我国学校的实施情况是学生多教师少,各校基本上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很难用英语交际法或整体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无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和会话。

五、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作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示范者、引导着、激发者、促进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和组织能力。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博文强识,具有发达地思维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正常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并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英国英语。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成功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如耐心、幽默、赋予人情味等,而且要明确他与学生各自在课堂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减少、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

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动机、自信心、焦虑感、虚荣心理、自卑心理、升学心理、家长和教师的态度、评价等。情感障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反作用不可低估。

1、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民主、宽松、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

2、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中学生开口说英语,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此时,老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份由衷的赞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3、平等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好英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学习活动中。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扩大知识面,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并精心设计导入语(问题导入式、实际导入式、情感导入式、背景契领式等)和课堂总结。

5、开展各项活动

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自信的性格,使学生有正确地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外,家长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学校、社会对学生成绩的正确态度都能减少、消除学生情感障碍。

六、端正教学思想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听说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有声的,声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必须首先从听说考试。听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读写能力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英语学习的成败。其次,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思想,自觉地认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七、加大实践量

口语是一种产出性技能。教师给予学生最优化的“输入”之后,要积极鼓励“输出”。要激发学生的输出,加大实践量,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让学生以自由发言、“伙伴谈话法”的方式对某个问题进行简短的交流和讨论,或根据某篇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改编、复述等,或在学完一至两个单元后抽出一节课专门让学生用所学英语知识谈谈身边的人、事、物;而且要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组织英语角、英语口语比赛、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八、教授适当的跨文化知识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处理好文化冲撞和交融的关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口语练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操作,不再是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模拟和重复,而是成为一种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静态转向动态的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开口说话”的充分自信,为“能说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结束语

相对而言,“语言输出”是英语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开口说话”、“开口能说”、“能说会道”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但“说”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活动,对口语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因素很多。中学英语教师要用于实践,深入研究探讨,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桂近.高考英语品试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教育,2002第7-8期.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7篇

一、案例实施背景

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趋势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开展。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已纳入选修课程范畴。我校从2012年起开始开设生涯规划类选修课程,我所开发的课程“高中生生涯规划”共设置四个课程模块:认识自我、了解环境、生涯愿景和职业素养,12课时。“我的生涯家谱”是“了解环境”这个模块里的一课时,因此,该教学案例首先是在这样一个课程的背景下实施的。

生涯家谱(career genogram)是用来搜集家族成员三代之间的经纬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一种分析工具,透过家谱,可以从当事人的位置透视其个人行为或问题与原生家族之间的深度关联,分析家族职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的相互影响。

课前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生涯的选择上受父母职业及价值观的影响,有些会沿袭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而有一些会在职业选择上与父母有冲突。而许多研究也表明:在个人生涯外在环境影响的众多因子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影响概居首要,例如原生家庭的性格特点、教养方式、职业类别、职业价值观等都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本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搜集、绘制和探讨生涯家谱,了解家族的职业及职业价值观,感受原生家庭对其生涯选择或生涯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二、案例的主要目标与定位

本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高一学生了解自己家族的职业以及这些职业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在生涯家谱的绘制中体验与感悟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方向。

三、案例的主要做法

1.课前调查,心中有数

在上课前,教师自制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该问卷包括以下问题:

(1)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亲兄弟姐妹、母亲兄弟姐妹以及自己这一代兄弟姐妹的工作类别和职称是什么?

(2)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及高考想报考的专业是什么?

(3)自己的理想职业是否有受到家族某个成员职业的影响?如果有,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生涯的选择上受父母职业及价值观的影响,有些会沿袭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而有一些会在职业选择上与父母有冲突。比如: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化学教师,受父亲影响,他以后想读化学专业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而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父母都希望她以后从事类似的较稳定的工作,但是她坚持要学艺术类专业,与父母有较大的冲突。

2.游戏热身,引出课题

在约定了课堂规则“积极参与,用心体验;心灵感悟,真诚分享;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之后,教师通过游戏“我爱记歌词”进行了团体热身。在游戏当中,教师出示《听妈妈的话》的歌词,请学生们抢答填词。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

飞得比别人高

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

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听妈妈的话)

别让她受伤

因为这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因此学生们基本都能答出来,马上就有了兴趣与热情。接下来教师请学生交流“在周杰伦的家庭中,谁影响了他的职业梦想?如何影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周杰伦今天有这么大的成就,他要感谢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看出他在音乐上的天分,就用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周杰伦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他的妈妈的影响。确实,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或多或少会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从而引出课题。

3.案例呈现,引发思考

教师呈现了咨询当中遇到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征得来访者同意,稍微做了修改并以化名方式出现,案例是这样的:“我是晓洁,现在读高一。我初中时在大姑家住了两年,与大姑的家人接触的较多。堂姐的工作与淘宝有关,我经常听她和大姑讲这份工作工资较高。对于未来的工作,我希望我将来能够赚多多的钱,因为妈妈生病了,我想多赚钱来为她治病,也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我的性格和妈妈有些像,不太爱和人打交道,我觉得做淘宝工作比较适合我,因此如果填志愿的话,我对电子商务比较感兴趣。”

然后,请学生讨论家族因素中,哪些对晓洁的专业选择有影响?学生会谈到案例中的人物:大姑、堂姐、妈妈等。堂姐与大姑的互动、大姑能赚比较多的钱,妈妈生病,性格与妈妈像,这些都能影响晓洁的专业选择,然后教师引导:“如晓洁一样,我们的选择也会受到家族因素的影响,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或其他家人及长辈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来画一画属于自己的生涯家谱。”

4.绘制生涯家谱

教师请学生画出“我的生涯家谱”。要求如下:

第一步:画出自己的父母。圆圈代表女性,正方形代表男性。在图形的下方表明父母的姓名与工作、职称。然后在图形上方标示出生年月日。

第二步:画出自己这一代,包括兄弟姐妹。同样的,图形上方是出生年月日,下方是名字与工作、职称。

第三步:用同样的方法向上画出祖父母那一代。如果图形中所标示的人已经过世,在图形中用×标示,同时在出生年月日的下方标出过世的时间。

第四步:将家族旁支的其他成T,如姑嫂妯娌等绘入。

为了更清楚绘制的程序及方法,教师绘制了一张自己的生涯家谱,如图1。

绘制结束后,请学生小组内分析与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家谱图中,哪些职业是重复出现的?

(2)你对其中哪些职业有兴趣?哪些比较了解?

(3)哪些职业是你绝不考虑的?哪些职业是你有考虑的?选择职业时,你还重视哪些条件?

(4)家族中谁对职业的想法对你影响深刻?他/她怎么说?为什么对你影响深远?

以下用几个例子呈现学生的分享:

例1:小方谈到姑姑对自己的影响时,是这样说的:“姑姑是大学心理学教授,一直是我的目标。她对学习的孜孜不倦,使得她从事心理学三十多年都一直在进取,从未因为自己的年龄或者学历而停滞不前。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成功不了,那么谁能成功呢?确实不错啊,正如我的姑姑所说,任何事,只要你去做,肯定能成功。其实在我看来,心理学这样的学科,比起语数外这些专业性的学科,更多了一份神秘,也是因为我姑姑,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我想,无论是从她对学习的热爱还是对工作的热情,或者是对后辈的关怀,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例2:小阮谈到姨父对自己的影响,他这样描述:“我姨父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他原先是做木匠的,因为一次意外伤了眼睛,只好改行做电炉。白手起家的那几年是极其辛苦的,没技术,没资本,没客户,创业前三四年,他一直跟着别人学技术,跑坏了四五双球鞋,第三年才扭亏为盈。如今的他,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大客户与他长期保持生意往来,而且他的儿子,我的表哥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财经大学,如今已出国留学。我想我姨父的恒心与坚持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我的表哥一直是我的榜样,是我努力的目标。”

例3:小张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了解了医生这一个职业,在他对未来的预想里,医生这个职业排在了第二位,他决定要试着通过其他渠道多了解一些其他职业的相关信息,再做决定。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交流可以发现家人对自己职业期待以及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做职业选择时,不妨从自己最熟悉的身边人开始,用他们影响自己。

5.分享收获

教师请学生为自己的生涯家谱命名,并用一句话描述本次辅导活动课的收获。通过简短的命名及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回应课题,在感性及理性层面上提升生涯决策能力。

四、案例成效、特色与启示

此案例在长兴县生涯规划教育教研活动上进行了公开课展示,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而在生涯规划的辅导中选择与家庭相关的生涯家谱作为切入点,是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突破与创新。有调查显示:53%的高中生认为家长是对自己生涯规划影响最大的人,但是自己平时却很少跟家长共同探讨生涯规划。此次生涯家谱活动提供了学生与家长探讨生涯规划的机会,从前期的家庭职业调查到绘制生涯家谱,都让学生能好好地梳理家长对自己的影响。

青少年的社会化受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而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生涯家谱是家庭文化的一面,探讨生涯家谱既肯定了家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又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引导,让这种文化环境发挥正面和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里,人们家族观念很强。而现在,以小家庭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使得小家庭很少与长辈族亲们生活在一起,也不存在传统大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等,传统家庭教育的作用正在弱化,重拾传统文化,探索生涯家谱也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传承,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涯规划方式。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放慢节奏,用心体验

学生讨论时要尽可能给他们较多的时间,以便讨论得更加深入,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刻。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生涯家谱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的自我探索营造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生涯家谱的深入思考。

2.传承与创新

绘制生涯家谱传承了家族文化,为了让生涯家谱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生涯家谱图做一些装饰,涂色,命名,这样既有对家谱的传承,也有学生自己的创新。

简短的个人学习总结范文第8篇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

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

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二、具体指标项的分析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