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社区文化

Abstract: social harmony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a historical mission throughout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community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effective wa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cornerston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area is millions of oil workers home happy and warm harbor, is enterprise or business unit cohesion, morale, important posi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mmunity. Beautiful, harmoniou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mini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 Petroleum Natural Gas Group Company, Changqing Oilfield Mining Services Division focusing on building in the west of Daqing, and make mine service business strategy goals,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s the focu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beautiful, harmoniou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mining area.Key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中途分类号: C931英文标识码:A

一、深化和谐社区建设思想认识。同志在《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报告阐述了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2012年11月15日与新闻记者见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于此,长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把进一步提高对油田和谐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思考、系统策划、形成共识、着力推进,组织和开展主题宣传教育,营造和谐社区建设浓厚氛围。突出抓好全系统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再认识、再深化、再提高,使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目标任务入心入脑,进而转变为创建和谐社区的内在动力。坚持和谐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着力做好驻矿单位和社区广大居民的宣传引导工作,使其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而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创建实践。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务实高效的联系沟通机制,进一步增强上级组织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油田和谐社区建设的认同度,进而积极支持和有效指导企业主导型和谐社区建设,努力构建与驻矿单位、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四位一体”的共驻共管共建共促良性运行机制。

二、完善和谐社区制度体系建设。事业部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工作主线,在系统学习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以创建绿色社区、健康社区、平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为载体的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从组织建设、硬件完善、推进目标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体系。定期研究安排工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全面实施跟踪帮促。坚持在实践中完善、规范和提高的原则,深入研究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规律,将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成果、新元素适时引入和谐社区建设范畴,进一步丰富和谐社区内涵,切实发挥和谐社区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细化和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及标准体系,固化行之有效的做法,剔除不相适应的条款,吸纳积极先进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操作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既要有“规定动作”,也要鼓励“自选动作”,使创建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夯实社区平安稳定基础。把“平安社区”创建作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平安小区”“平安队站”“平安楼宇”系列活动,重点开展出租房、商业门面房综合治理。同时,加大生活基地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建成了9个大型生活基地视频监控系统,7个系统接入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初步构建了矿区监控“天网”工程。积极落实维护稳定职责,建立健全民意民情汇集和分析调处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不同居民群体的思想动态,协助企业和政府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社区贴近居民群众的优势,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打牢了社区平安稳定基础。

四、蓬勃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长庆企业文化为基石,以社区文化和服务文化为先导,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题、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宗旨,加快培育油田矿区文化体系。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用各类文体场所,规范理顺各种文体协会。不断推进社区大众文化建设,积极落实活动项目和经费,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文化资源,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积极搞好油田社区延伸服务。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事业部大力发展社区金融、商业、票务等延伸服务,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绿化服务、家政服务,以及绿色无公害蔬菜配送和小型连锁超市等新型业务,努力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快捷方便、保本微利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2篇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居委会成了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前沿、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为此,无论是在组织保障机制、工作人员配备及福利待遇,还是在社区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建设、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还是为社区居委会营造良好工作和社会环境上,XX区委、区政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了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健康发展。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有力、使用规范

早在20XX年11月,XX区的《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就明确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相关意见,规定城市社区工作经费每年按社区住户(含居住一年以上外来居民)每百户1万元标准核拨,其中,经济基础较好的街道(乡镇)区级财政承担50%,差一些的区级财政承担70%。20XX年起,该标准提高到每百户XX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

按照这一标准,到20XX年,全区社区工作经费达到XX万元,最少的仅有500多户居民的穿山社区居委会也有XX万元。社区居委会正常工作经费构成一般有:工资、奖金、社保、节日补贴,办公费用,培训考察费、宣传和文体活动,社会组织扶持,平安、生态、文明等社区创建等。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街道(镇)统一管理,即统一预算、统一划拨、统一会计。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福利待遇情况

自20XX年11月《区委常委会议纪要》下发之后,全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月工资统一调整到X元,年终奖金为XX元,社区居委会主任系数为1.5,副主任系数为1.3。20XX年7月开始执行XX市统一标准。20XX年起加大了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一是评先推优。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获得者按照全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年平均收入15%左右的额度,发放一次性奖金。每三年评选一次“模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获得者从评定的次月起三年内,任职期间参照上年度区社平工资50%左右的标准,每月享受岗位补贴。二是选拔担任“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任期一般为三年,任期内按照上年度区社平工资150%左右的额度,按月享受岗位补贴。

按照省里有关规定,目前我区有3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未达到5人以上。原因是社区居民人数少,分别在500户至1000户以内,但符合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工要求。

三、社区居委会工作服务用房情况

早在20XX年,我区就在全国率先制订完成了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并一直在实施和完善着这一规划。按照该规划,我区城市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面积按社区人口数配置,即每百户30平方米,20XX年以来提高到每百户40平方米。如果按人口数配置未达到1000平方米的,就按1000平方米配置。目前,全区3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面积平均已达到1400平方米。

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情况

自200XX年6月北仑区委办公室印发《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报准入试行办法》的通知后,我区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采取申报、核准制度,具体由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审核事宜。然而,几年来试图通过“堵”的办法来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做法,只是治标的多,治本的少,收效甚微,且随着政府工作的重心下移,不知不觉中,有很多部门把政府的一些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社区,造成社区居委会负担越减反而越重。

实施准入制度的难点主要有三点:

1.工作协调难。政府的很多部门大多因为工作任务或目标,纷纷将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街道或社区,尽管其性质是公共服务,利在社区居民,但实施的过程却依靠社区居委会。而街道这级层面因顾忌年度工作考核,即便有心为社区减负,也无可奈何。更何况有些工作达到了某种目标,就能评先进和加分,如一些创建达标活动等。鉴于这种情况,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处的尴尬地位不言而喻。

2.走程序嫌麻烦。按照《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报准入试行办法》规定,申请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资料向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并写明申请事项、时间、配套的工作人员以及下放的相应权利(包括划拨的工作经费)等,由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并提交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经审批同意后,由申请单位持审批表与社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联系,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指导社区居委会按照要求落实。这样一来,一是申请单位嫌时间长,影响工作进度,况且有的事项属于创新性工作,可能拿不出文件依据;二是如果认真参照执行,申请单位就得制订工作方案,落实经费和工作人员等,缺少了灵活性和自由度;三是提交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在时间上的确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难以在时间上自主安排工作。

3.观念上的差异。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习惯性和机械性,加上潜意识里没能正确对待社区居委会的减负工作,有的甚至误认为社区居委会用政府财政,理 应当为政府办事,忽视了居委会的自治属性。

对此,近年来我区采用了变“堵”为“疏”,堵疏结合的办法,为社区居委会减负。首先,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了一大批涉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文体活动、居家养老、卫生教育、治安保洁等社会组织,为社区居委会减负提供人力、智力等条件。

其次,堵疏结合,有理、有节、有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堵,区民政局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部门,仍理直气壮地为维护社区居委会的自而呼吁,为社区减负而坚持政策把关着政府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审核和协调。疏,即梳理政府和居委会的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众多事项,明确哪些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做和不能做的,框定了社区社会组织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事项,和在居民自治上承接联系居民和承载政府、居委会职能的辅工作,做到社区社会组织不越位,社区居委会也不错位。

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社区居委会正确对待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在尽心工作,尽力而为的基础上,区别什么事该主动做,什么事该配合做,什么事转交给社会组织做,什么事可以婉转拒绝。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社区居民自治上。

五、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完善撤村建居社区的社区服务管理

近年来,北仑区在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上着重探索了社区化党建促居委会自身建设、区域化共建促社区自治的做法,今后将尝试着进行社区专职社工的管理探索,厘清专职社工与居委会的关系,促使社区居委会事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的明确区分,改变目前什么事情都冠以“社区”的现象,清晰专职社工身份。

在完善撤村建居社区的社区服务管理上,我区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班子建设。通过依法程序,把具有农村管理工作经验的撤迁村干部选拔到社区居委会中担任主角,同时抽调优秀的城市社区专职社工充实其中,形成一个既有农村工作经验,又有城市社区建设理念的管理服务班子。二是提前介入。在拆迁居民未搬入社区前,充分做好相关的服务准备,让拆迁安置的居民一进入社区就能感受到社区温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三是强化服务。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在开展“四个面向”服务的同时,增加符合农民特点的服务项目,在居民的家政、就医、求学、婚育等综合服务上力求及时、方便、高效,同时开展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想方设法提高失土农民劳动技能,形成社区再就业工程一条龙服务。四是组建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吸引和凝聚居民,增加亲和力、归属感,逐步缩短农民与居民的距离。

六、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目前,我区社会工作主要运用在扶贫帮困、居家养老、社区矫正、矛盾调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健身活动等方面。除了政府主导的扶贫帮困上有较为完善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相应政策外,以社会组织为骨干的服务活动也有自成体系的相应制度,而且一部分社区服务项目政府也有“出钱买服务”的支出。此外,区民政局还在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上也有一些“项目补助”政策,即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00万元予以资助。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刑释归正、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它对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社会工作状况而言,要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

一是要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举措,建立健全或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服务机构,并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机制。

二是为社会组织的脱颖而出提供政策支持,如资金扶助、财税支持、行业准入等。

三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会工作者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便利和条件。同时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呵护社会工作者在自律、勤勉的基础上有个茁壮成长的社会环境。

七、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相得益彰

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社区建设工作理念出发,广义地说,在社区内居住的居民都可视作社区居民,那么,小区业主自然便是社区居民。而业主是指房屋物业的产权人,他具备房屋的使用权、所有权,因此,居住在小区内的居民不一定是业主。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中的主体,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理当担当起组织、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创设和工作。近年来,我区的主要做法有二个:

1.构建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服务、监督体系。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建,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所在地街道(乡镇)社区办和区物业企业管理部门配合或协调,业主委员会运作期间由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当物业企业与小区业主委员会发生矛盾或难以达到一致意见时,社区居委会就予以协调。当然,平常更多的是指导和监督,尽最大努力确保两者和谐相处,避免有矛盾萌芽。

2.建立物业服务管理协调组织。如新碶街道芝兰社区成立了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协调小组,其成员均为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和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该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负责协调小区服务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在老小区物业管理上,我区虽有个别业主自治案例,但总体情况不很理想。往往是开始较为有效,但未能持续,主要原因是未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单凭一腔热情难以为继。而“准物业管理”似乎更为有效。比较典型的是新碶街道办事处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实行的“准物业管理”模式:

新碶街道共有小区143个,其中,1999年以前的老小区有80多个,建筑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这些老小区,一是规划“先天不足”,建筑年代久远、房屋陈旧、硬件基础设施缺乏;二是居民物业消费意识不强;三是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较差,个别物业企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前些年,街道办事处都是委托营利性物业服务企业代行管理,而且每年都有100多万元经费补助,但收效甚差,居民怨声载道。20__年起,街道办事处另辟蹊径,向非营利性组织——新碶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无物业小区的初级物业管理。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3篇

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20*年民政工作可圈可点

(一)救灾救济能力不断提高。

1.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工作体系。

一是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分类管理。去年来,民政部门按照“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原则,严格抓好低保动态管理、分层分类管理、低保档案规范化管理,确保城乡低保工作运转顺畅、绩效优质。通过实施分类管理,真正做到救助资金向常态贫困对象倾斜,动态管理向非常态贫困对象倾斜。通过落实“一户一档”的低保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低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做到有据可查、规范管理。20*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48元、150元提高到280元、168元,共发放低保金985.01万元、物价补贴340.42万元,春节慰问金86.03万元。二是医疗等专项救助成效明显。去年来,民政部门通过采取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额度等措施,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全年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32.13万元,救助689人次。扎实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全年共募集慈善救助资金165万元,累计拨付贫困大学生助学等各类类慈善救助金92.5万元,定向慈善援助金158万元。此外,从去年1月1日起,将精减老职工、定期救济老职工、“三老”人员等部分生活困难对象的生活救济标准再次提高40%,全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达465万元。

2.成功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去年年初,在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前,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预案,执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派出工作组深入乡镇(街道)、村了解受灾情况,做好灾情统计、核查和报告工作。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大米、棉被、柴油碾米机等应急物资送往灾区,并累计下拨133万救灾款帮助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3.积极参与四川抗震抗灾行动。“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迅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成立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慈善总会向社会第一时间公布接收捐赠账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捐赠活动。民政部门及各慈善机构累计接收到1036.7万元捐赠款和价值90.8万元的捐赠物资,捐赠的款物居衢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个城市社区达到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标准,5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顺利建成,初步形成了市有社会福利院,乡镇(街道)有敬老院,村(社区)有老年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的老年福利服务新格局。同时,积极兑现各项老年人优待政策,发放《浙江省老年人优待证》7.6万本,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座公交车减免政策,对全市21位百岁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健康补贴。

2.残疾职工权益有效保障。顺利完成全市福利企业年检年审工作,并对各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用工情况单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查,切实保障残疾职工的各项权益。

3.城市和谐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工作机制,理顺了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组织的关系,改进对社区居委会的指导;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规模设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阵地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经费,从20*年全市各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以上,社区经费按照每百户4000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确保其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参照企业有关标准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

去年来,在两个街道的辛勤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基本完成了县前、城南、周家青等7个城市社区新建办公服务用房任务,提前实现了省民政厅提出的“三年内完成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的目标。在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各社区以创建“和谐示范社区”为载体,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不断规范社区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内容。去年,我市民声社区、安泰社区被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和谐示范社区”。

4.农村社区示范点创建顺利推进。去年共创建示范点39个,在便民、文体、卫生、治安等服务方面构建一整套公益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三)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1.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村规模调整工作平稳有序。按照“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布局调优”的要求,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村数量从557个减少为312个,调减幅度为44.22%。通过调整,村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新村班子更加有战斗力。此外,稳妥做好了*乡前村村划归清湖镇管辖、凤林镇乌鹰垄村划归淤头镇管辖的交接工作,为加快相关乡镇功能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合规。去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完成换届村数3*个,已完成换届村数306个,完成率达99.4%,且所有村均采取“自荐海选”。换届结束后,我市及时向全市各村主任颁发当选证书,明确了权利义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热情接待,耐心疏导,务实办理,积极稳妥化解群众的选举,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支持新年一届村委会工作上,促进新一届村委会健康运行。三是撤村并居工作圆满完成。在双塔街道的辛勤努力,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前、菜农经济合作社正式城市,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复退军人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去年“两会”、奥运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任务艰巨,民政部门专门成立了退伍军人接待室。同时,在各乡镇(街道)、人劳、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民政部门针对复退军人维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周边县市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对有诉求的复退军人逐一进行调查摸排,列出了重点稳控对象,落实了领导包案和专人负责制,通过主动上门解释、解决合理诉求、送温暖献爱心等,有效掌控对象的思想动机与上访动态,实现了赴京、到省“零”上访,去衢“零”集体上访。

3.敬老院“以副补院”全省领先。在抓好敬老院内部长效管理的同时,通过超前谋划、有效激励、精心组织等措施,全市各敬老院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来料加工等院办经济,使敬老院走上了“以副补院”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我市敬老院“以副补院”的做法,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4.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制订边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边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与遂昌县、柯城区、衢江区签订了“平安*”共建协议书。深入开展第二轮界线联检,顺利完成52.26公里“江衢线”联检任务,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圆满承办了浙赣线联检工作会议,联检工作得到了省民政厅充分肯定。

5.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基本完成。自20*年以来,共设置各类地名标志17.54万块,完成总体工作量的98%。同时,地名总体规划编制论证和《*市标准地名录》编纂工作顺利完成。

6.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逐步加强。全力抓好民间组织培育工作,圆满完成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年审工作。组织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诚信评估工作,评估产生*市海维输变电设备研究所、*文溪实验学校、*市实验幼儿园等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市养蜂产业化协会等2家行业协会为3A级单位。开展社团会费收支专项检查工作,促使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制定、会费收支行为、票据使用、捐赠情况等依法、有序、合规。

7.婚姻和收养登记日益规范。持续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所有婚姻登记员都取得了省级资格证书。严格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切实维护弃婴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办理婚姻登记43*对,离婚登记720对,收养登记81件。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民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市被省民政厅评为“民政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市”,并连续9年被授予“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市”。民政部门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和“包案稳控工作先进单位”等等。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说明我市民政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从事民政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民政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2009年各项工作

民政工作事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固,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省民政厅提出了“保障民生、发展民主、促进民安”的工作主线,这为我们做好今年的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美好*为己任,全面履行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工作核心职责,在和谐中凝聚力量,在稳定中促进发展,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工作要有新提升

一要提高救助工作效率。要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行各类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即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直接发放救助对象手中,最大程序地缩短发放流程。同时,大力推行使用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化系统,确保实现救助审批、数据统计、资料查询、结果公示网上运行,打造最便捷、最高效、最透明的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二要加强救灾应急管理水平。在总结去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根据《*市避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江政办发〔20*〕171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避灾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三要规范社会救助资金的募集。在去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时开展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实行跟踪审计,保质保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救灾任务。因此,今后工作中,民政等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按照有关要求,依法、规范、有序开展救助资金的募集工作。

(二)社会福利事业要有新拓展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市已步入老龄社会,且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会加剧。因此,以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市为契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年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落实对民办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要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制度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提供养老服务,实现多元化共同推进。二要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接轨,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知识和管理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加快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引导职业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三要与发展福利企业相结合。强化福利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福利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公益活动,鼓励福利企业发展老年产业,开发老年人用品,丰富老年服务市场。探索福利机构与福利企业联动新途径,鼓励福利企业托管养老机构或代管残疾老人,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同时,要把慈善事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把慈善捐赠的重点更多地引导到养老事业上来。四要做大做强慈善事业。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补充作用,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要求,大力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关爱奉献”的慈善精神和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慈善总会的规范化运作,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扩大慈善品牌效应。要继续完善慈善超市运作方式,进一步完善慈善市场化劝募机制。五要加强乞讨人员救助。根据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痴呆老人等特殊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的不同身体情况,要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协作救助机制,确保特殊对象的救助顺畅实施。同时,开展救助站独立建站的论证调研,适时启动集办公、住宿为一体救助站的建设,为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基层民主建设要有新突破

一要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形成社区建设工作合力。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实际,把加快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农民群众议事、健身、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二要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要合理配置城市社区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好我市新建的7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模范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三要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工作。指导新村组织做好资产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便民服务机制建设、民主管理、社会稳定等工作,妥善解决后续遗留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四要不断探索撤村并居工作的新经验。

(四)双拥优抚要有新举措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建军82周年,又是双拥模范城的新一轮评审年,双拥优抚安置的工作任务更繁重更光荣。一要认真开展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大感情拥军、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制拥军力度,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要进一步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程,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落实复退军人、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多办稳军心、暖兵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社会事务管理要有新作为

一要引导民间组织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要在广泛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成立民间组织促进会,有效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服务功能优、纽带作用好、助推发展强的工业行业及农业专业协会。要全面实施行业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信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做优做强服务。二要加快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要充分依托地名数据库,开通城市地名问路电话短信服务,遵循“贴近群众、内容丰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建立*地名网站,配合交通、旅游等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内设置好地名触摸屏,制作好地名光盘,提供便捷地地名信息化服务。三要深入推进收养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严格按照民政部下发的《收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依法规范收养登记、认真探索解决“事实收养”问题,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职能,完善登记服务礼仪规范,巩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成果。四要继续完善边界管理相关制度。要“以平安边界”建设为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深化管理内涵,建立健全“两图一责”、“定期走访联络”、“应急纠纷处理”、“界线联合检查”制度,努力提高依法管界的水平。五要深入开展殡葬改革集中整治活动。要以整治活动为起点,加大殡葬监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力度,加快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规范丧葬行为。

(六)老龄事业建设要有新发展

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统筹城乡,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老龄工作基础,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水平。一要统筹推进城乡老龄服务发展。在深化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完善农村户籍和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二要抓好为老年人办实事项目。要创造条件,以国家投资4万亿元为契机,谋划建设*市第二福利院。三要推进基层老龄机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老龄事业宣传,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七)民政队伍建设要有新提高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4篇

经济适用房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全区入住经济适用房的失地适龄劳动力达到数十万人,其中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超过半数以上。但是,由于失地农民其就业的思想比较陈旧,普遍存在“五不干”现象,即钱少了不干,工作时间长了不干,重活脏活不干,离家远了不干,管理太严了不干。他们缺乏就业的紧迫感,过分依赖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再加上普遍缺乏劳动技能,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结构性矛盾明显,稳定性就业率不高,不少失地农民由于没有工作或者就业不稳定而直接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二是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和社区保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经济适用房社区成立时间短,组成结构复杂,处在由村级组织向城市社区过渡的阶段,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社区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和水平上。有些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加强。虽然建立了一些基本社区服务设施,但是还有一些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设施例如文化卫生公益设施、老年福利设施、残疾人康复设施、便民求助电脑网络等,还有待于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另外还有一些社区的治安防控网络还没有建立健全,加上居民的防范意识不强,经济适用房社区的发案率比其他社区都要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安全保障水平不高。此外,部分新建经济适用房社区的服务设施还不够配套,还存在农贸市场、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的设置和建设等问题,群众生活还不够方便。社区的教育还跟不上,虽然有些社区推出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平等友爱、诚实互助的浓郁氛围,有些社区 “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

三是社区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入住社区后,群众处在由农民向市民,由对土地的依赖向对社区、对组织依赖的转变过程,自身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对社区的认同度还不够高,生活习惯、邻里之间不和谐的因素较之以往有所增多,加上拆迁政策前后的差异,直接涉及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因拆迁造成的上访问题还比较突出,使得地方政府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

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栖霞区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中的不足,应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第一,扩大就业。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扩大群众就业,创造环境,鼓励群众创业。坚持把发展作为扩大群众就业的根本渠道,注重把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统筹起来。充分整合开发区和大学城的岗位资源,与上述两区实现“三区联动”,建立岗位对接机制,在经济适用房社区设立工作站,定期开展对接活动,把就业岗位送到失地群众家中。必须实现“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使得困难家庭至少要有一个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重点宣传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就业政策和当前的就业形势,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使他们尽快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区域教育的资源,结合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就业培训,保证失地农民切实掌握1-2门就业技能。二要充分挖掘岗位。做好与新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劳动力岗位对接的工作,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做好服务。完善岗位资料信息库,实现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信息。广泛搜寻保洁、保绿、保安等适合“4045”人员就业的岗位,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三要鼓励自主创业。按照“政府引导、搭建平台、政策扶持”的思路,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有意愿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要组织他们举办创业培训班,系统地培训市场经营常识,并帮助他们论证和选择可行的经营项目。

第二,落实政策。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创新载体入手,激发各方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好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五保供养等各项救助政策,简化手续,改进服务,提高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二是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文件精神,在资金和政策上落实到位,尤其要的确保经营性用房收益足额到位,切实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三是要推进“关爱困难老人,共建和谐社区”活动,切实关心失地老人的生活,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四是要有效地解决社区实际问题。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各街道应适时自行制定补助政策。尤其要解决好物业费的收取问题,对低保家庭给予物业管理费减免,低收入家庭减半收取,变被动收取为主动减免。对就业压力大的地区要做好地区发展规划,就近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开展创建。坚持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服务进社区的各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开展文明社区、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转变观念,加快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进一步健全群防群控的治安防控网络,建立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争创平安社区。继续深入开展机关部门与经济适用房社区的结对帮促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社区办实事。

第四,配强干部。注重合理使用一批熟悉农村农民、熟悉村情民情、群众信任、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村干部,保证社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对社区干部既要有待遇保障,更要有工作激励。着力制定社区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干部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做到有岗有责,有奖有惩。二是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社区干部的实践能力。重点是组织好社区干部系统性培训班,既要加强对《组织法》、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培训,更重要的是培训社区干部处理社区事务的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寻找就业岗位的能力、帮扶困难家庭的能力、处理邻里纠纷的能力、维护社区秩序的能力、丰富社区文化的能力、发展社区经济的能力等等。三是典型带动,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大力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增强广大社区干部的责任感、事业心,进一步明确自己岗位的要求,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热情从事社区工作。四是把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社区的工作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地增强社区班子的活力。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5篇

上个世纪末,由于国家压缩矿山建设规模,矿建企业都曾有一段“找米下锅”的坎坷经历。那时,施工任务少,下岗职工多,社会包袱重,导致矿建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受此影响,那时的矿建企业,对职工赖以生活的社区文明创建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来,随着矿山建设市场的逐步回暖,矿建企业又脱谷爬坡,二次创业,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那么,习惯了野外施工的矿建人,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满意吗?为此,笔者走进了曾培育出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首——猛虎掘进队的中煤三建集团。

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作为最早的矿山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摆脱困境后,中煤三建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抢抓机遇,巩固矿建主业的同时,乘势而上,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并把市场触角延伸到了铁路、隧道、城市地铁、公路桥梁、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综合实力和经济规模也已连续五年在全国同类企业排名中名列第一位。

在领跑全国矿山建筑市场的同时,集团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作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职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将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和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集团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各单位都提高了认识程度,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造和完善水电路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基础设施;美化、净化、亮化居民的生活环境;组织健康向上、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广大职工及家属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2009年6月以来,为进一步抓好社区文明创建工作,集团重组后,又专门成立了宿州办事处。为履行好集团赋予的重要职责,宿州办事处在一开始就力求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营造“整洁、亲和、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宿州办事处专门成立了社区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和《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考核评比细则》,并督促各单位抓好落实。各单位也都按照宿州办事处的要求,成立组织,调整人员,制定规划,明确职责,狠抓落实。为督促各单位把规划和细则落到实处,宿州办事处坚持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目前,各单位的社区面貌总体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步成为社区组织健全、居住环境舒适、服务功能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方式健康、治安秩序稳定的和谐文明平安社区。

为广泛了解居民对集团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在走访调研时,笔者组织了“社区居民看社区”专题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无记名自填结构式问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68份,回收率达94.7%。在568名调查对象中,在职职工129名,离退职工212名,职工家属122名,社区居民105名,分别占调查对象的22.7%、37.3%、21.5%和18.5%(见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568名调查对象中,80.7%的调查对象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较高评价。在“您对目前社区面貌的总体印象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其中,202名调查对象认为“变化非常大”,占调查对象的35.6%;256名调查对象认为“变化比较大”,占调查对象的45.1%。另外,还有92名调查对象认为“差不多”,占调查对象的16.2%;只有18名调查对象认为“不如以前”,仅占调查对象的3.2%(见表2)。

那么,在居民眼里,究竟是什么原因给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在458名认为社区面貌变化“非常大”和“比较大”的调查对象中(可多选),282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单位领导重视”,占61.6%;241名调查对象认为是“资金投入到位”,占52.6%;189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创建措施得力”,占41.3%;167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广大居民参与”,占36.5%(见表3)。

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调查中,针对“您对目前社区的面貌和环境是否满意”这一问题的回答,在568名调查对象中,有167名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占29.4%;有246名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满意”,占43.3%;有119名调查对象表示“基本满意”,占21%;还有36名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占6.3%(见表4)。

经过统计,调查对象对目前社区面貌和环境的总体满意率很高,达到了93.7%,但仍有6.3%的调查对象“不满意”。在调查中,调查对象对不满意的地方也表达了看法(可多选)。在36名不满意目前社区面貌和环境的调查对象中,19名调查对象不满意“治安保卫”,占52.8%;15名调查对象不满意“规划绿化”,占41.7%;14名调查对象不满意“环境卫生”,占38.9%;4名调查对象不满意“后勤服务”,占11.1%;9名调查对象不满意“其他方面”,占25%(见表5)。

根据调查,结合走访调研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

集团的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虽然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赢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可,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不浓厚。即: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单位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单位基础好、起步早、投入多、见效快;有的单位则基础差、起步晚、投入少、见效慢,甚至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与集团的要求和广大职工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二是“硬件”“软件”不协调,虽然各单位都在“硬件”改造上投入了不少资金,也取得了实效,但个别单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尤其在治安保卫和便民服务上,居民尚有微词,与“硬件”建设相脱节,不能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创建工作不深入,个别单位为了应付检查,只做些表面文章,没有将创建工作向楼道等延伸,甚至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做深入彻底整改;四是文化氛围不浓厚,社区居民的文体活动和精神生活较少,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要求及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

对于以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不浓厚”,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对集团科学发展形势下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未把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甚至把其当作可有可无的工作。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中,个别单位虽然也按要求健全了组织,制定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具体,导致有的制度形同虚设,得不到落实。三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有的单位以经济困难、资金紧张为托词,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上虽然进行了初步的投入,但投入还不到位,与本单位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协调,导致存在年年改造施工,年年没有根本改观的现象。四是问题整改不到位。个别单位为应付检查,只做些表面文章,导致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不扎实,不深入,甚至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没有彻底整改。

在调查时,调查对象还从个人角度,提出了今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努力方向。针对“您所在的社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可多选),291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加强治安保卫”,占51.2%;190名调查对象认为是“拆除乱搭乱建”,占33.5%;183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增加健身器材”,占32.2%;182名调查对象认为是“提高服务质量”,占32%;176名调查对象认为是“组织文体活动”,占31%;141名调查对象认为是“搞好环境绿化”,占24.8%;122名调查对象认为是“整治地面垃圾”,占21.5%;还有87名调查对象认为是“其他方面问题”,占15.3%(见表6)。

对矿建企业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启示

社区是职工赖以生活的家园。能否把社区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关系到矿建企业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矿建企业的科学发展。结合走访情况和调查结果,笔者对矿建企业的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提出如下对策。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想进一步做好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并使之成为促进矿建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就必须把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是促进矿建企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既兼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又兼顾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就是在矿建企业的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了以人为本,满足了职工全面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也是矿建企业广大职工及家属的迫切要求。社区是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场所、娱乐场所、休闲场所,是社情民意反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级领导和党群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维护矿建企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能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就能让一线职工安心工作,家属子女愉快生活,也能让离退休职工安享晚年。认识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对矿建企业而言,要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把广大职工家属赖以生活的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所以,矿建企业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纳入企业的长远规划,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区投入,美化社区环境,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让广大职工家属真正安居、乐业。

二要抓好工作落实。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更能使职工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对广大职工来说,是一件好事、实事。所以,矿建企业一定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因为,即使组织再健全,制度再完善,如果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和职工诉求,及时调整和充实活动组织和相关人员,并保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并抓好落实,稳步推进,尤其要向楼道走廊、公共厕所等延伸,切实改变年年改造施工、年年整治治理、年年没有根本改观的现象。要建立健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各项制度,如:检查评比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奖惩兑现制度、居民参与制度等,通过落实制度,把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固定下来,坚持下去,逐步形成抓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把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与“文明家庭”、“文明楼栋”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与“文明家庭”、“文明楼栋”的评选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中,要处理好创新和落实的关系,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抓好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落实,把创新作为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动力,把落实作为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保证,使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满足职工及家属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要加大各项投入。对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中煤三建集团各单位的特色做法值得其他矿建企业借鉴。如:29工程处社区的体育健身场所已成为宿州市唯一一家省级体育社区俱乐部;30工程处社区的规划绿化美化,使社区成为“省级园林社区”;71工程处社区的配套综合服务,让社区成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等,不仅提高了居民的舒适度,也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评价。因受宏观政策的影响,矿建企业都经历了近10年的困难,走出困境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也有较大分化。由于矿建企业效益的不同和经济投入的多少,导致了矿建企业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上的差距较大。其实,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上的投入既包括经济上的投入,也包括非经济上的投入。经济条件好的矿建企业要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在改造水、电、路网的同时,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区文化、健身活动场所,硬化社区道路,增加绿地面积,并加大对生活服务、卫生医疗、文体娱乐和商店餐饮等场所的管理,使社区的“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经济条件不太好的矿建企业要力所能及地加大必要的经济投入,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多做些“软件”的工作,例如:建立宣传阵地,定时清运垃圾,消除卫生死角,搞好便民服务,组织治安巡逻,加强社区管理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以,不论矿建企业规模大小、利润多少,都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组织或引导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平安社区”活动,在社区内形成争当先进、争创文明的良好风气。

四要加强督促检查。要想把社区建设成矿建人的美丽家园,在今后的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中,矿建企业应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主要看措施是否得力、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落实是否到位、创建是否深入、资料是否齐全等,尤其把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检查结果,要及时通报。为此,各社区也要从有利于工作的高度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要不遮掩,不护短,逐条分析,认真整改。在此基础上,矿建企业应对整改情况进行再次检查,对于那些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社区进行通报,必要时责令其限期整改,使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除此之外,矿建企业还应选树好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典型。不论是总体部署,还是单项工作,只要工作有特色,有实效,有推广和借鉴意义,都可以树为典型,必要时,将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以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相反,对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落实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矿建企业也应采取必要措施“解剖麻雀”,帮其查找不足,分析原因,落实整改,以此推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营造工作机制健全、环境整洁优美、服务便民利民、治安秩序良好、活动丰富多彩、邻里团结和睦的生活环境,让广大职工及家属共享矿建企业的发展成果。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6篇

据考证,人类用火最早的历史是在我国的元谋人和西候度人,距今大约170-180万年。人类学会用火,是跨入文明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消防”一词,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间才出现的。中国历史上一般将同火灾作斗争称之为“火政”或“火禁”,防火与救火等。20世纪初,“消防”一词从日本引进我国,曾经泛指消灭与预防火灾、水灾等灾害,后来,约定成俗,“消防”一词才具有现在“火灾消防”的特定含意。而“社区消防”这个概念的产生是由于1986年民政部为配合,首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同时,把社区消防作为社区服务项目之一也推进了千家万户。如今,社区消防安全现在已经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如何通过社区这一有效载休,发挥群众消防组织的作用,实现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无缝隙"覆盖,形成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合人们生存环境需要和现代城市发展的火灾预防及救助体系,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和城市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推动城市的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已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环境现代化、家庭设施电气化、家庭装潢高档化、家庭生活燃气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社区消防安全的管理、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已远远跟不上居民家庭的快速变化,致使居民家庭火灾持续高发。据统计,1990至1999年,仅上海市共发生居民火灾10953起,死亡327人,伤40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84.6万元。火灾起数、死亡人数、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市火灾总数的36.3%、63.2%、38.3%和15.4%。由此可见,居民火灾占相当大的比重。自从2000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各地普遍建立社区居委会,形成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把消防建设列入社区建设之中,建立起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网络,是新形势下社区消防工作的新模式。

一、社区消防的特点和意义

(一)新形势下社区消防工作的特点

1、社区自主性。目前,社区建设是以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开展的,其基本特征是让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居民委员会可以利用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按照群众的意愿自主发展,按国家政策法规做好相关工作,为依法行政、落实管理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国家管理与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所以,公安消防机构在开展社区消防工作时,必须树立群众自治理念,依靠社区群众,尊重群众意愿,重视和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把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社区消防功能,作为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重要基础。

2、政府指导性。作为政府机构的公安消防机构,随着社区消防工作的迅速发展,引起公安消防机构在社区消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地变化,公安消防机构不再扮演包办、管理的领导角色,而是处于指导、协助、服务社区消防建设的地位。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在社区消防建设中既要看到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消防工作自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尊重和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避免短期行为,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社区自治,单纯认为社区消防工作是社区的事情,社区居民愿意怎么搞就怎么搞,不积极履行推动和参与社区消防建设的职能。

3、工作群众性。社区建设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单位的积极性,依靠自身力量,对社区公共事务实施自我管理。而这一目标也正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内涵所在,即组织和动员社区单位、群众广泛参与,挖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自己管理自己的消防事务,维护消防安全,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本质特征仍然是群防群治。

(二)推进社区消防的重要意义

1、建立社区消防安全体系是配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的需要。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标志,它反映出国民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变化规律。据国家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我国城市发展进程迅速,2001年底全国有城市688个,城市人口39590万人,城市面积832817.

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2.9%(上述数字不包括建制镇和集镇)。根据中国科学院与民政部"中国城市预测与规划"课题研究组研究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为42%左右,今后10年我国每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0.8-1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以上,我国城市化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其中沿海多数地方的城市化水平高达50%-60%,而西部大多数省区城市化水平将保持在30%-40%之间。我国城市的建设和改革适应了社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城市住宅小区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区的发展。由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单位而组成的、居住在同一社区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开展消防工作,积极适应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建立全新的、真正大众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性化的大消防的格局,是各级消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2、立足社区开展消防工作,是适应当今世界消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需要。适应国际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我们探索和拓展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新领域提供了契机。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建立完善的社区消防安全体系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也是其社区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城市社区消防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我国社区消防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如在日本,社区建立了完善的防灾体系,不仅有完备的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和器材,而且社区消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他们在社区和市民中倡导"自己居住的地方应由自己来保护"的理念,以及社区消防宣传、防灾、救灾体验和演习、消防纪念和表彰大会、消防志愿者活动等,吸引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防灾、救灾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消防安全环境。这些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主题,代表着当今城市社区消防建设和发展的潮流。因此,重视社区消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区消防安全环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社区消防管理经验,是适应当今世界消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符合我国加入WTO后社区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潮流。

3、推进社区消防工作是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城市社区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前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民对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防火越来越重视,人们希望远离火灾,而消防安全又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需要帮助的问题,以社区为依托,以"火灾发生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强化城市基层消防工作,明确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职能,帮助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消防问题,发展社区消防文化,建立安全稳定的社区消防安全新秩序,实行社区消防自治,做到消防安全人人参与,可以及时消防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为安全生存的空间提供有力保障,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的目的。

二、社区消防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不足

(一)社区消防的管理模式

根据社区管理活动中主体角色不同,可以将社区消防管理分成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四种类型。

1、企业主导型消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对社区内各种基础性设施享有所有权,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下,企业直接或间接行使社区消防管理职能的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社区消防管理模式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在企业的基础上建立社区消防。然后,企业对社区消防进行管理。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是企业对社区消防实行直线管理,融社区消防设施建设管理、消防宣传教育服务于一体,由企业房产、保卫、宣传等有关部门实施统一管理,对社区内消防设施器材安装、配备、维修、管理、使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社区内的各项消防事务实施一条龙服务,政府、社会、市场在单位社区内消防管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社区消防的各项活动基本上由企业包办。

2、政府主导型消防管理模式。这种社区消防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以市辖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消防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消防设施器材安装、配备、维修、管理、使用,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各项消防事务进行管理。上海市人大1997年1月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规定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①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开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②举办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活动,普及科学法律知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③开展绿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维护社区整洁,优化生活环境;④健全治安防范网络,创建安定社会秩序;⑤其他社区建设工作。因社区消防是社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从法律上确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型社区消防管理模式的地位。

3、市场主导型消防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又可称“物业管理模式”。它是在城市综合开发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经营性的社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内容:⑴由物业管理部门依照法规、合同对统一规划开发的新建设住宅小区的各类消防设施器材,以经营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向居住人提供多方面的消防服务。⑵小区消防管理通常采用签订消防承包责任书和承诺的方式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岗位管理人员身上。⑶对住宅小区中消防方面的社会管理、行政管理职能由街道办事处和公安、消防等有关方面配合进行。

4、社会主导型消防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可称自治模式,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其他各种主体(非政府组织、新经济组织、企业、个人)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消防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的消防管理模式。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内的基层民主形式.在社区中以居委会为核心,挖掘社区中各项潜在的消防资源,共同建设社区消防,为社区的消防建设服务。社区内的各项社区消防事务由社区居委会及其他成员按社区的各项规则办理,社区消防的管理经费由社区成员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国家对社区消防事务的管理,以社区内各种组织、团体等为载体,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从宏观上对社区消防的工作进行指导,引导社区消防建设和发展。

(二)社区消防存在的不足

纵观各类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其共同存在的不足有:

1、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课程里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几乎是空白和消防宣传教育的不到位,人们对消防的了解,只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和单位的安全培训。因此,社区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防自救的能力差,有的居民对消防一无所知,不会使用任何灭火器材,缺乏在火灾情况下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甚至不知道消防队是干什么的,火警电话是多少。社区居民对社区消防建设工作也不接受、不支持,听之任之,阻碍了消防进社区持续发展。有的社区从领导到居民,他们对“消防进社区”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社区消防建设中,这些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不够高,认为那是消防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你上头要啥就干啥,大家跟“风”行事。这种表面上“热闹”的现象,事实上只能是“昙花一现”。到头来,各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精力、人力乃至财力得到的结果,必然是“雷声大”而“雨点小”,社区消防工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另外社区消防宣传教育资金落实困难也是制约社区消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各街道办事处,在消防宣传教育资金上可谓捉襟见肘,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往往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社区居民受到的教育不多,效果不大。

2、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一是现有的《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等,都只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了笼统的规定,而对社区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均未明确,所以从法律角度而言,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存在法律规定不明的难度。正缘于此,消防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这在市、区两级都基本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贯彻落实,而在街道和社区一级,由于缺乏专门的消防机构具体操作,组织上没有了保证。大部分社区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都是通过签订“乡规”、“民约”等形式,与辖区单位及居民群众等建立协调关系,共同做好消防工作。采用这样的体制和方法管理消防,用一时可能有效,但长此以往,没有了规矩势必难成“方圆”,使社区消防建设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流于形式成“花瓶”,起不到“保一方平安”的实际作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条虽然规定了居民住宅区地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如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道畅通,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等等,但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各地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致使该规定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操作性不强。例如物业管理单位如果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应受到怎样的处罚,由谁来处罚以及如果居民区没有物业管理单位,消防安全由谁来管理等等问题均不明确。二是《消防法》对于建立社会消防管理体系缺乏宏观整体制约和保障,不利于社会消防管理机制的长效建立。《消防法》虽然明确由各级人民政府在消防工作中负责,也规定了教育、劳动、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主管部门在消防工作中的法定职责,但是缺少有效的整体制约和保障机制,各行政主管部门实际操作中也是按照本部门相关基本法律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同时,《消防法》设定的法律义务,不能有效地与其他法律进行配合,其他的法律也没有相应的消防规定,这样不利于纠正人们惯常认为的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的传统思维模式,消防部门既要向政府争取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部队装备建设投入,又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处理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审批前置等诸多问题,更要承担着对社会面的监督管理职责,工作被动。

3、社区消防工作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社区体制改革后,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转化为社会服务职能,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不少社区没有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社区服务的内容,仍然依靠上级会议、通知等行政命令开展工作,注重工作的突击性,忽视工作的连续性,工作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长效管理措施。譬如消防宣传工作,有的社区仅在“安全月”、“119消防宣传日”期间开展几次活动,没有将消防宣传纳入社区教育等日常性基础工作。二是工作运行机制整体还不协调,横向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往往注重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忽视社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消防规划的完善等工作,对全局性工作的把握和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具体工作增多,未能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派出所、社区、物业公司、业主之间也有类似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消防工作难以落实到位。部分社区居委会没有将消防组织网络建设延伸到居民小组、楼道、经营单位,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安全责任制,责任职责不能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居民家庭,使得社区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自主性,各级消防安全职责还不够明确,直接影响到消防工作的有效落实,而社区消防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往往沿袭了以前的保安人员工作体制,不要说怎么去定期维护、检测、操作消防设施,有些管理人员竟连灭火器的使用和判断是否过期都不知道,加之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难以将消防安全管理经常化,制度化。此外,公安派出所在对社区业主实施消防监督的过程中,由于社区民警承担着专项治理、治安防范等大量工作,在社区工作的时间一般很难达到规定要求,同时由于重罚轻奖的考核机制,使社区民警对消防执法的积极性不高,与严格执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4、社区消防基础建设薄弱。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许多场所的消防设计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根据甲方要求的建筑布局、设想来设计,并未考虑消防安全。有些建筑施工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而施工仍然是原班人马,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二是社区消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在城区内规划的新建社区的消防基础设施还比较完善,而且消防安全管理上也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但是经济落后的老城区社区消防建设“先天不足”,电器线路老化、消防水源缺乏、乱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群众消防意识淡薄等现象十分普遍,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多数社区灭火器材等设施配置较少,少数社区即使配置了,也是量少质差,甚至失效过期;有些社区尽管安装了室内消火栓,但水带、水枪没有配备到位,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形同虚设,毫无作用。硬件设施的缺乏和保管不当,一旦发生火灾,就难以进行火灾初期的有效扑救。在如有的社区为便于管理,禁止机动车辆随意进入,便在社区入口安上铁栅栏、石礅等,只能让行人通过,机动车辆不得进入。从而在万一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消防车也不能顺利进入社区内部,进行扑救。此外,社区内的一些菜市场、小地摊、书报亭、修车摊等也见缝插针,占用着消防通道。社区内的建筑一般都是一个单元一个疏散楼梯,对于每一户居民来讲特别是在六层及六层以下的单元或住宅中,只有唯一的一个疏散楼梯,一个安全出口。而有的居民经常将家中的自行车、破旧家具、纸箱等堆放在楼梯间和通道上,甚至在通道上搭盖厨房、储藏室,严重占用了疏散楼梯。

如果底层住户发生火灾,楼上各层人员将难以从疏散楼梯顺利疏散。再者现在许多居民为了家中防盗,在门窗上均安装了比较坚固的防盗门和铁栏杆,这样既不利于安全疏散,也不利于消防人员进行火灾扑救。有的社区由于规模小、开发早,根本未设置一只室外消火栓。住宅楼特别是七层以下单元式住宅、六层以下的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根本没有任何室内消防设施和器材。即使是超过七层的单元式住宅和超过六层的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以及底部设有商业网点的单元式住宅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置了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但由于开发公司或物业管理部门对此疏于管理,不按照维修、检测、保养,再加上居民的挪用,不法分子的盗窃等原因,使住宅楼内消防设施损坏丢失严重,绝大部分都不能正常使用。此外,由于居民的消防意识薄弱,几乎没有居民家庭中配有小型灭火器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区内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初起火灾的扑救,极易使小火酿成火灾。三是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导致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难以为继。由于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运作机制不规范、整体水平低等原因,物管费收缴率低,用于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上的更是屈指可数,部分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生存危机,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更是举步维艰,造成消防设施失管失修问题严重。部分社区消火栓损坏、消防器材被盗现象时有发生,物业管理公司对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积极性不高,投入较少。部分经营较好的物业的消防设施维护费主要依靠政府拨一点、社区筹一点、共建单位出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而部分长期亏损的物业公司消防设施维护费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补贴,房产开发公司出资的目的是从售房的实际需要出发的,社区内住房一旦售完,开发公司势必停止补贴,因此物业公司无法长期保证消防设施维护费用的落实,这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火灾扑救。

三、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以广泛深入的消防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和物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

一是建立社区消防宣传网络社区消防宣传工作,应在已有社区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消防宣传网络。社区消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社区消防宣传活动的开展。只有依托这种完善的社区消防管理网络,才能使社区消防宣传工作的全面开展得以实现。二是建立社区消防宣传阵地。每个社区要在人员集中或休闲场所建立消防宣传栏,有条件的可建立“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中心”、消防画廊、消防公益广告栏,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消防文体娱乐活动。各社区可借助社区内的人文景观、文化广场等场所,组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要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各社区可将对外开放的消防站作为重要的消防宣传教育阵地之一,组织群众定期到消防站参观、体验消防生活,接受消防教育。各社区领导机构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增强新闻单位对社区消防宣传的关注力度,在提高人民群众对社区消防宣传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消防意识,通过消防宣传阵地,在社区营造浓厚的消防宣传氛围。社区内应普遍设立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宣传橱窗、消防画廊等,统一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119”消防警示牌。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场所和有线广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社区应在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社区报刊中增加消防方面的内容;在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宣传栏、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室、消防画廊等;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提供各种消防法规、书籍和画册供群众阅读,定期播放消防安全VCD宣传片;利用社区培训家庭防火员,发行《社区消防安全简报》;社区志愿消防巡逻人员每天早晚鸣响防火警示笛,提醒居民关闭“三源”(电源、气源、火源),防止火灾。各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应组织少年儿童进行防火教育,召集老弱病残人员向其讲授防火常识,举办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艺汇演,结合季节火灾特点和重大节日,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活动,将消防知识融入其中,做到寓教于乐。公安消防机构也要加大社区消防宣传力度。消防站应对社会开放,定期接纳社区群众进行参观,开展火场逃生训练,使其增强对消防知识的了解。公安消防部门还可以开通消防热线,随时接待群众的消防投拆和消防咨询,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消防宣传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是提高物业人员的消防技能.对社区内物业的相关人员要进行专门的集中培训,使之更多地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扑救与组织施救技能,提高对社区内公共设施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保养技能,能够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技术认证考试来规范和保证社区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上海市就充分发挥上海消防学校的固有资源,对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化学危险品“三员”、公众聚集场所经营人员等各类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灭火技能的专业培训,两年内共计培训各类人员8万多人,大大提高了消防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另外,建议社区内的单位和家庭参加火灾保险,以提高其抗御灾害的能力。

(二)加快保障社区消防安全及消防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

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居民社区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管理职责,填补了长期居民社区消防工作无人管理的空白,但还没有统一的社区建设国家消防安全标准,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效果仍然参差不齐,使城市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很难进入标准化,法制化轨道。因此,针对社区消防法治不健全,应尽快制定出高质量、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与《消防法》衔接配套的社区消防法规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根据《消防法》出台相应的规定,逐步使社区消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对相关职能部门、公安消防机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和居民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要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明确民政、城建、工商、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根据社区消防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负有建设、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明确公安派出所实行责任区民警包片负责制,督促辖区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履行消防职责、开展防火检查,切实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作用;明确消防处(科)要加强社区消防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对社区内的单位实行抽查,消除火灾隐患;明确规定辖区消防中队要做好消防站开放工作,对辖区内单位、居民住宅区底数清、情况明,制定灭火预案并实施演练;明确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将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内容;制定社区消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社区消防工作会议;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与驻区单位签订防火安全责任状等;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制定防火公约,定期对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住宅楼院及消防通道开展防火检查,对辖区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提供消防安全服务等。特别是当因其不履行其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时,应处以什么样的处罚要有较详细地规定。并根据社区的规模、性质,特别是针对新建社区和老城区的特点,分层次对消防组织建设、消防安全责任、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车库等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等制定相应的规定,《规定》要把握好尺度,不宜过细,既要有普遍性,又要灵活性。对新建社区消防软硬件建设要坚持高标准,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把实现规范化管理作为这类社区消防安全的主要目标;对老城区以及未实施物业管理的社区,重点从软件上下功夫,突出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严格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对车库等配套设施不健全的老城区和建设相对较晚的社区,在政府未统一规划建设停车场的情况下,可会同城管、“创建办”等部门,利用小区空地,采取划线管理的临时措施,保证消防车通道畅通。如上海就根据建设部、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召开的济南会议精神,在立足本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工作的意见》、《社区消防工作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建立社区消防工作三级网络、推进“八个一”工程和强化消防工作责任制为重点,确定了五年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目标,并在03年内及时总结和推广了黄浦、长宁等区试点工作经验,实现全市100%的社区消防工作达标.

在单独制定《社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将消防安全纳入社区其他管理规定中。社区自身也要建立、健全具体的社区消防工作制度、消防联席会议制度、消防宣传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等。建立社区消防档案,对社区单位、住宅小区、重点辖区分别登记、造册建档,实现社区消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外,在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的指导下,还可以编写《社区消防工作指南》、《社区消防工作手册》等,用于指导社区的消防实践工作。

(三)要从源头上建章立制,进一步细化规范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消防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主要是加强社区消防的制度建设,明确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办公室、警务室等机构及社区消防安全责任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各类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和落实社区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例会、宣传教育、防火巡查检查与火灾隐患整改、消防设施管理、火灾扑救等制度,规范社区消防管理。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召集不少于一次的年度社区消防工作会议;社区每年与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和居民住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推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居委会为依托,社区单位、行业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作机制。主要是建立如下机制:

1、互动机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要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工作关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与被管理者一般都是单向互动,即定期向被管理者下发文件、传达指示,公布信息,这种单向的互动能使被管理者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倾向和政策动态。但社区消防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果只有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没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同时单向的信息流通也不利于社区消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制定定期走访制度,或者定期、不定期地与社区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共同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工作。

2、服务机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促进管理,增强社区消防建设的活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为社区消防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政策服务、协调服务、引导服务、宣传服务。一是政策服务,即制定出台规章制度,为社区消防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支持社区依靠自身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火灾事故防范功能,解决社区消防安全问题,为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二是协调服务,即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其完善组织建设,实现责、权一致,积极帮助解决社区消防建设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帮助社区健全各类消防组织,主要应建好“四张网”:一要建好组织管理网。通过颁发消防责任任命书、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构建社区、居民小组、楼道三级管理网络,负责社区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同时,明确物业管理部门的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责任和经营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二要建好自救网。把社区义务消防组织建设作为扑救社区初起火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以发展,组织妇女、物业管理人员、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经营业主等常备力量,定期开展灭火演练,提高社区扑救火灾的能力。三要建好防护网。在发挥社区保安作用的基础上,把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共青团员等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建立消防志愿巡逻队、义务值勤队,增加消防巡查密度,进一步严密火灾防护网络。四要建好监控网。通过采取加大返还罚款额比例的措施,调动派出所、社区民警做好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依法强化对社区业主的消防监控。同时,在社区保洁员、收费员等服务人员中建立松散型的流动消防监控网,使其成为安全防范的“耳目”,派出所定期组织活动,了解掌握社区治安、消防动态,形成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立体组织网络,夯实社区消防工作基础;三是引导服务,即引导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整合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和推动社区消防建设;四是宣传服务,即社区消防建设要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必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消防建设。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着重宣传社区消防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还可以举办“社区消防建设义务服务日”等活动,为社区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扩大影响,进一步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工作。

3、监督机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充分履行监督职责,是社区消防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监督可分为法律监督和过程监督。一是法律监督,即社区消防建设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要监督社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二是过程监督,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参与社区消防建设的重大活动,定期到社区进行走访调查,听取社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和情况反映,了解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督促落实政府有关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任务。

4、激励机制。社区消防建设具有自主性、社会性和群众性,为发挥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社区三方面都要运用激励手段来推动和鼓励社区消防工作。可采取目标激励、精神与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三种方法。一是目标激励,即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各地积极开展社区消防建设各项活动的内在动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帮助社区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推动社区消防建设的进程;二是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即要及时总结社区消防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定期总结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有条件的可适当采用物质激励。社区也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对参加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评比奖励;三是情感激励,即社区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实行以联络社区消防建设工作人员的情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主动与社区消防建设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心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打造社区消防建设的良好发展局面。上海市公安局就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制订出台了《上海市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明确了派出所第三级消防监督工作的范围和权限,并对1000余名专(兼)管消防民警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同时,结合公安警务机制改革,把社区火灾控制指标列入了社区等民警的目标量化考核范围,有效地发挥了基层一线民警开展消防监督检查的主观能动性。

(四)建立完善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基本的灭火装备器材和社区消防队伍。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7篇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讦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发展的真经。

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和**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和**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和**的了解,增

。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经(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文章请登陆网络.com查看)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第8篇

摘要 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是独特而重要的。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对精神关怀的内在需求。老年群体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各种发展性的需求的满足和国家与政府、社区、家庭与老年个体所组成的这一支持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我国老龄事业面临快速老龄化、老人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三大特点。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社会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尚不完善的情境下冲击而来。如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思考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以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将会继续上升,可见,老年人的问题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普遍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需求十分广泛的课题;第二,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面,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充足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有条件转变观念,把对老年人群的关心从躯体健康层面向精神健康层面转向,把对老年人的关注从仅仅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到关注他们的文化、休闲生活,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条件。

 二、精神赡养的涵义与内容

(一)精神赡养的涵义

精神赡养问题构成了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众所周知,养老的话题一般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的。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独特”是说精神赡养问题的性质不同于物质赡养或经济供养,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重要”是说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价值、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从广义来讲,“精神赡养”大致包括了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的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层面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

(二)、精神赡养的主要内容

1、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

2、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之感,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欣慰。 

3、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从心了,小到穿针引线,大至粗重活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4、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5、环境优美,满足舒适的需求:老年人要求生活环境好些,是满足其舒适感的需要。有活动场地进行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活动可结交新的朋友,以排除孤独感。

    6、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由健康人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很不适应,内心向往健康,便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安慰、支持和帮助。居丧老年人(指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剧烈,很多人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而致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早衰、早亡。

三、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是老龄社会的深层挑战

1、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结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一项对城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意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老人在日常生活照顾和就医两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因此有迫切和实际的需求。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这种“责任伦理”在养老中表现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存必需的经济来源和日常生活照料这两件大事,对于城市家庭赡养必须具备的精神慰藉的问题,他们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当子女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他们也采取了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只是希望子女提供一个家庭养老所必需的亲情环境。调查发现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按主次排列为医疗与健康照顾、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经济需求四个方面。从“五个老有”角度,将老年人的需求分成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感情需求、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三个方面。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老年人最基本需求的物质需求正在下降和弱化,健康需求是许多老年人的首要需求,精神需求中的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2、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

我国老龄化正在加剧,体制的完善还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养老还代替不了家庭养老,即使是在城市,社区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家庭的需求,告别孝道为时尚早,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孝道。现代社会(尤其在城市中)条件下物质供养通常已经不是老年保障问题的核心,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很多调查表明,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他们认为儿女孝顺是自己幸福的重要因素。家庭赡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且也是老年人最易得到的一种资本形式。

3、精神赡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内容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无论是无子女的“真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独住的“形式空巢”老人、还是虽和子女同住,却缺乏沟通的“无形的空巢”老人都面临心事没处诉说、生活无法料理、怕生病、怕意外、怕孤独寂寞的困境。通过对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所需求的机构设置的分类,可以看出缺乏精神照料是一个共同内容。

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

现状

机构设置需求

高龄老人

非自理老人

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

经济需求大

与子女的沟通越来越少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电子呼叫系统

上门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护理、洗涤等)

低龄老人

空巢家庭老人

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度低

社会照料需求大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老年志愿者中心

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

老年人协会、老年婚介所等

残疾老人

独居老人

经济需求相对比较大

缺乏人文关怀

精神慰籍缺乏

社会救济和低保、应急呼救电话、“守望协议”

对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老年群体对社区的知晓程度、对社区服务的依赖程度、对社区服务的实际利用频度以及社区活动的实际参与度都非常低,社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更加低微,所以加强对社区工作职能、社区机制、社区队伍、社区设施、社区资源、以及服务点的宣传也是社会化居家养老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能动性的老年群体自己要充分动用自己的资本,以弥补自身的弱势。

四、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几种养老模式维形

1、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切合生活实际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中的养老模式。目前社区养老的普遍做法是:老人仍然在家中居住,由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养老服务。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全部承担养老费用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无疑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个较好的办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近些年来,一些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为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问题,黑龙江实施“一键通”服务,重庆实施“黄丝带”计划,广州实施“平安钟”计划,北京实施“一对一”结对子老年人互助组,即以社区为依托,解决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服务难题。在建立养老运行机制方面,许多地方也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杭州采取“社区服务政府买单”的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四网合一”帮助“空巢老人”,即建立安全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温情服务“四网合一”空巢家庭老人帮扶网络。各地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此模式既节省经费,又符合人们的传统理念,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主要是指由专业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福利院、敬老院等负责为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照料与服务。根据其不同功能,有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院舍服务的安老院;有为独居老人提供独立居住和生活照顾的社屋中心,由社区社工为其提供日常家居服务。目前,在内地,这种养老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日间照料模式。“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往往借助专业养老机构、社区日托中心和短期护理服务中心进行。通过这些小型机构的日间护理治疗与生活照料,使“空巢老人”仍然可以生活在社区中,继续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老人白天在照料中心活动,由中心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组织形式灵活、讲究实效的活动,并提供两餐廉价的膳食,晚上由中心护理人员护送回家。这样,家人在白天也能够正常工作,养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五、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支持系统

    一要着力打造城市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在城市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社会管理,增强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积极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的依托功能;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建设,重新构筑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二要完善社会协调配合机制。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帮扶“空巢”老人,发展老年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三要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建立为老服务长效机制,实施社区为老服务项目开发、指导、管理、监督职能。在全省范围内由老龄办牵头,以社区为基础,对“空巢”老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为其建立家庭档案。要大力创造条件在社区安装老人应急救助系统,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形成适应城乡不同特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四要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要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由社区内的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低保户中志愿者为补充。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使“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固定化;五要大力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和专业服务人才。有条件的院校要尽快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开办“社会工作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社工人才。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将一些年富力强的医护人员充实到社区医院或社区医疗站,以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六要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在集中的住宅区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送货上门、家庭病床、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项目,为“空巢老人”提供便利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实际困难;七要发挥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作用。要通过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甚至为居家的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救系统等服务,解决养老社会化的问题。

   (二)加强老年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