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 基线 软件配置项 变更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的规模随之扩大,而软件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其版本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软件开发和变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开发软件的重复利用几率较低,可靠性差等。另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软件开发跟踪和记录备案,这些都给软件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增加软件项目的风险,由此突出了对软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软件管理配置是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的一套办法和活动准则。它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特定的表示来实现软件配置的系统更改,并在软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维护其配置的完整性和跟踪性。

1 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

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内涵和其涉及的内容

软件配置管理是用来标识、组织和控制软件系统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软件错误,提高其生产效率。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是对软件进行更改的一个关键支持过程。它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用于控制软件在其生存周期内的改变并减少这种改变对软件造成的影响,最终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点:

(1)对系统中的标识项进行标识和定义,同时制定与其相关的基线。

(2)控制软件系统中的配置项,或是对其配置项进行变更。

(3)记录软件系统中软件配置项的运行状态和修改请求进行记录。

1.2 软件配置项(SCI)

软件配置项在软件配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集合软件各个周期内个阶段中产生的不同版本的文档程序、数据和环境。软件配置项通常作为一个软件配置中的一个元素,并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软件成分以达到配置管理的目的。

1.3 基线

在软件系统中开发设立基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软件的配置管理。基线的设立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结束,在任意软件配置项中,若是形成文档并通过审议时,便形成了基线。基线是软件配置的交付,更是软件配置管理中进行软件测试过程的里程碑。和基线同时建立的有产品库和受控库。利用统计配置管理在被管理的软件中形成各种基线并控制各种基线的进入和输出。通常情况下,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管理时需要建立以下几种基线:第一,软件测评功能基线,此基线的建立在寄到委托方的相关资料后执行,建立的基线将作为整个软件测评的初始基线;第二,需求基线,此基线的建立根据委托方资料中的要求以及软件测试的需求进行建立。

1.4 版本

在对被指定的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软件测评中每个受控文档都有其相应的版本号,设置文件版本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时更加清晰的辨别文档的修订情况。在软件配置管理中,一些配置项文件在变更后被保存并形成新的版本,而此版本与之前的旧版本同时存在,这样的保存管理形式便于文档的查询。

2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

2.1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

管理计划是一个软件项目进行配置管理的前提,管理活动正是在此计划的引导下开展的。否则,软件配置管理在实施的工程中将会出现过程混乱,进而影响到软件项目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不但能够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它还是软件配置管理测试的基础。

2.2 创设软件配置管理环境

软件配置管理环境创设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统。其中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在构建时需要运用到与该软件相关的数据库技术和文件管理技术,此系统建立时我们采用C/S结构,并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管理工具来实现。在建立软件管理系统时客户端的功能设置中包含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过这几个数据库的建立来保证软件配置项在不同的测试阶段存放于不同的库中。

2.3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既是软件管理中的基础,又是软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软件项目进行配置项管理时,其操作权利都会受到严格的管理,其管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基线都设置有一定的权限,所以测试人员要根据个人权限管理相应的基线。在软件管理中配置标识主要用于标识系统中被测试样品、工具、文档以及记录报告的类型和名称。

2.4 版本控制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便是版本控制。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时,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对象在测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容和数据都会以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保存时系统会对其进行版本标识。而且在此软件当中新旧两个版本同时存在,这样便于文档的查找。而对于配置管理系统中的基线控制项,需要根据基线的保密程度以及其存在的位置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以保证软件使用的安全性。

2.5 变更控制

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测评时会发生变更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被测试件出现问题,此时需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改进,因此便需要对其进行变更;第二,变更后的软件系统其形成的文档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更管理。

2.6 配置状态报告

软件配置管理中设置有配置状态报告,此配置状态报告的设置主要是用用激励和报告软件配置管理中基线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此状态报告的观察为测试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对此报告的分析来加强对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

3 结束语

软件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软件的整体质量和软件测评工作的顺利完成。软件配置管理作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工程中对操作人员和使用工具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此项工作贯穿软件管理测试的整个周期,所以采取有效、合理的配置管理对整个测试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日后的工作当中要结合软件系统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配置管理工作,提高配置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宏霞,陈凯,白英彩.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02).

[2]赵文杰,刘俊萍,南振岐.软件配置管理理论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5).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ITIL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安全运行 服务标准 管理流程

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将会在监理中被暴露出来,并寻求解决方案。而随着目前系统规模的复杂化与庞大化,在运行维护阶段引入ITIL监理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建设企业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与运维管理中的实际能力,实现对设备更好的应用。

1 ITIL概述

1.1 ITIL的服务相关标准

首先,ITIL拥有自己的管理模型,它涵盖了服务支持管理与服务提供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服务支持管理专门负责系统中的基础性管理任务流程,比如说对某些功能的实现及日常管理操作流程,它属于管理模型中的日常项目;而服务提供管理则具有进阶性质,它专门提出某些策略过程来用于与用户交流,实现某些管理或服务职能。也可以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实现对问题的收集和解决意见的反馈,它可以被视为是ITIL管理模型中的客户连接战略中心。如图1。

1.2 服务支持管理与各管理之间的关系

ITIL服务管理是基于服务台的,它是一个终端,它所发出的所有服务请求都要通过事件管理进行连接,在事件管理平台接收到请求信息后,就会逐一识别筛选问题,最后提供第一线支持,将各种服务请求转移到问题管理的流程环中。在这里,ITIL服务支持管理模式所贡献的是一套具有日常运行功能的管理流程,它可以对系统实施基于运营维护的事前监理机制,同时它也作为事中监理与事后监理的导向指南出现。

在服务支持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事件响应功能的智能化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快速帮助系统实现对日常服务操作的恢复,降低由于服务问题可能带来的各种业务负面影响。当IT基础架构库中由于出现错误而引起各种故障问题或事件时,它其中的问题管理模块会对已发现错误进行明确定义,找出根本原因并予以解决和控制,防止该负面影响的二次发生。

2 ITIL服务在信息系统工程安全运维阶段的监理应用流程分析

ITIL服务在运维阶段监理过程中主要要实现对运维方案构建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了基于ITIL服务标准的运维方案审核。在方案中,诸如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管理等等方案都是需要监理的相应流程。而当方案通过后,则要通过承建方来最终完成整个实施方案,以便于他们在运维期间实现现场实施监理工作。当监理过程出现问题时,可以请求变更管理流程,重新配置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管理方案问题来对已产生的质量偏差进行分析,再作出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后展开修改完善。

3 ITIL服务支持管理下的信息系统工程运维阶段监理要点分析

3.1 配置管理环节的流程设计与监理要点

在ITIL配置管理环节中,主要要经过5项主要活动,这有助于系统建立有关项目的配置管理数据库,满足对服务管理流程中所提出信息的精确性。

3.1.1 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分为5个步骤:

(1)配置管理计划。它是依据项目配置来对目标实施管理并确定配置管理策略的。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配置管理数据库设计、配置管理规划以及其它服务管理流程接口等工作。

(2)配置标识。在这一环节中要确定所配置任务项的具体属性、标识符、范围、基线与配置结构关系等等。

(3)配置项控制。在这一项中可能运用到变更管理,所变更的内容即为在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所记录的可识别配置项等等。

(4)配置状态检测。系统管理人员会对所受控配置项进行定期的状态检查与轨迹变更工作。在该工作中会为系统配置状态编写报告,报告的内容就主要包括对基线、标识符、系统软件变更次数、版本数量、配置项使用状况等等的描述。

(5)对配置的检验与审核工作。当系统评价与审查通过后,要确认系统中的配置项是否存在,这关系到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对它们活动的正确记录。

3.1.2 监理要点

配置管理可根据配置管理具体流程来定义流程角色,再由业主代表、承建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来实现对管理层服务管理过程中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在实际的系统工程运维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对系统的运维过程实现实时监测,并定时更新软件、跟踪事件处理的全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在这一配置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会被一一解决。

3.2 变更管理环节的监理要点

变更管理就是对系统工程安全运维过程中变更请求的监理。在系统常规运维过程中,涉及系统的所有变更都要依照《变更申请表》要求来实施书面申请文档提交。在得到运维承建方与用户方双方同意后才可以生效实施。

变更管理中包括对实施规则的监理,譬如依照变更管理所提出的三方职责,要由业务、财务与技术三方来共同评审变更请求及其方案。而在变更实施过程中,监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变更监理、测试变更监理与实施变更监理。最后,涉及到系统工程的多方代表要共同对所实施的变更进行评价,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预期标准、所服务客户是否满意、服务过程是否产生副作用、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等等。变更管理可以改变监管流程,也可以撤销和修改变更请求,这完全要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维过程而定。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化方法的ITIL管理模型,它使得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行维护过程更加便捷有序、安全高效,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系统在IT监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它必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蔡晶.基于ITIL的企业安全运维管理系统设计[D].复旦大学,2013.10-19.

[2]尉林明,赵辰,孙傲宇等.ITIL服务支持管理在信息系统工程运行维护阶段监理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3):30-34.

[3]沈思,韩普,苏新宁等.基于ITIL模型的动态信任管理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5):75-79.

作者简介

韩广志(1981-),男,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平建(1981-),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单位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3篇

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并从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配置管理功能,介绍了配置管理以及概念和配置管理任务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与配置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软件项目管理 配置管理 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对软件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频繁。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在技术变化和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企业的项目库和管理库,将个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企业知识和经验,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采用科学的配置管理思想,辅以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是管理软件产品不可或缺的方法。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管理相对落后,引入软件配置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是迫切而重要的。 

软件项目管理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 

软件项目管理是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使软件项目能够按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地完成,分析和管理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的活动。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软件项目管理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软件是一种纯知识产品,其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估算和计量,生产效率难以预测和保证。其次,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开发过程中各种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和控制性。软件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的组织和管理、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估计、软件配置管理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贯穿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其中,软件配置管理提出了开发过程中人员和工具的配置和使用的管理策略。 

(2)软件项目管理的原则 

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以下几大原则:即平衡原则、高效原则、分解原则、实时控制原则、分类管理原则、简单有效原则、组织的知识积累原则。 

(3)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频繁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复杂,软件更新、配置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配置管理过程可以涵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宏观管理中,即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良好的配置管理使软件开发过程能够更好地预测,使软件系统具有可重复性,并使用户和管理部门对软件质量和开发团队有更大的信心。 

配置管理 

(1)配置管理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配置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通常都认为配置管理是一种规范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在团队开发中识别、控制和管理软件变更的管理。 

(2)配置管理的任务 

1.定义配置项 

软件配置项目(SCI),即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构成软件配置,它们是:代码(源代码、目标代码)以及数据结构(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文档(技术文档、管理文档、需方文档)、报告,其中每一項称为配置项,软件配置项是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如操作系统、各种支持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也可以纳入软件配置管理的范围。 

2.标识配置项 

识别软件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非常重要,它给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软件项目提供了唯一的标识符,使其易于控制和管理。配置标识符包括文档标识、代码标识和运行文件标识。 

3.定义基线 

基线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当一个个软件配置项形成文档并通过评审,便成为基线。基本功能是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更清晰的划分,使连续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从而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和确认。 

4.定义软件配置库 

软件配置库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开发过程。基线技术将存储库分为3类:即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 

(1)开发库:存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文档、源代码、可执行代码和数据,为开发人员的活动提供支持。 

(2)受控库:存储被评审和批准的基准产品,以及批准的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产品。 

(3)产品库:项目正式交付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操作环境。 

5.控制配置 

配置控制的定义是指定配置管理在实现过程中实现的配置规则,包括出入库控制和变更控制。 

6.配置审核 

它包含物理和功能审核。包括以下活动:验证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应定期安排审核工作;定期的软件备份应该确保备份介质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7.配置状态报告 

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发展状态记录,包括配置管理的现状以及原因(存储、更改)。配置管理人员应定期或在需要时提置状态报告。配置状态报告包含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基线的所有更改的可跟踪性。 

(3)实施配置管理的优点 

1.节约费用: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工程造价。 

2.利于知识库的建立:项目库、管理库 

3.规范管理:量化工作量考核、标准化测试、加强协调与沟通 

配置管理实施的流程 

(1)规划和调整网络开发环境,规划良好的开发环境,是实施配置管理系统的前提。本阶段的配置管理系统规划,主要考虑以下问题:网络带宽、拓扑构造、服务器选择、命名约定、存储位置、开发人员和组的命名规定等。 

(2)设计配置管理库 

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开发资源存储模型,有利于减少管理负担,提高配置管理数据库的访问性能,便于访问控制,保护软件资产。 

(3)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目的是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制定合适的配置管理流程,以更好地支持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定制并行开发策略 

合理的并行发展战略应具备以下特点:协调项目的复杂性和需求,为集成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创建有效的规范,并反映开发过程中方法和需求的变化。 

2.版本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提取软件的相关版本,以形成软件系统的阶段版本或版本。一个基线代表一个新开发活动的开始,一系列精心定制的活动生成一个新的基线。此功能有效地用于管理和跟踪项目开发过程中版本之间的关联。 

(4)相关人员的培训 

要想让配置管理系统顺利实现,相关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 

1.管理员培训:对于配置管理员,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关内容; 

2.开发人员培训: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与开发常用的操作; 

3.管理流程培训:对于所有人员来说,其目的是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过程,以及如何将开发管理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 

CMMI与配置管理 

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组织开发,并于2002年的一种规范、实用的途径,来管理软件过程的模型,经过指导软件开发人员的活动来改进软件过程,以达到软件过程的可重用性、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的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是CMMI可重复级别的一个关键过程域,其目的是在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中维护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其中包括对变更的控制和对可能影响变更的所有软件因素的管理。配置管理作为过程实施和过程优化的一部分,是软件过程的基本保证,也是基于可复用软件开发的管理方法,因此,它成为软件过程管理的核心。CMMI模型清楚地描述了供应链管理,并解释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具体描述了软件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成熟度应该达到的一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这些关键做法分为5类,即所需的承诺、执行能力、执行的活动、度量分析和验证,以实现该组的目标。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时,能够准确地知道该做什么,如何评估团队的配置管理状态,以及在哪些方面也可以改进等,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具体回答。 

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配置管理在某软件项目开发中的应用,该软件开发以及管理的环境如表1所示。 

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实施者需要在项目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统一的项目资源管理平台,满足项目团队的角色,是项目资源需求的关键。该平台的建立为避免项目管理混乱、文档和测试程序的源程序版本之间的文件标准化和统一化,变革的有效控制,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并可以保存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通过SVN的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在公司实施配置管理,该平台使得软件项目开发任务,进度,改变可以控制并保存在项目结果的所有阶段,包括各种软件项目的源程序文件的历史版本,形成项目的开发库及受控库,形成了无形而强大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能力。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减少项目人员之间的摩擦,团队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增加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信心,并给予了良好的评价,使公司领导对项目团队有了更多的信心。 

结语 

配置管理系统直接解决了开发团队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通过资源重用建立了知识库,规范了软件开发过程,使软件产品更加可靠。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配置管理和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降低了项目风险,使整个软件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1] 王珍英.配置管理在軟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0):101-104.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机房;配置管理;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为承接大量的教学、实践、实验实训、各类上机考试等任务,各高校机房数量明显增多。但由于各机房建设时间不一,硬件配置不同,所安装软件也各有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加大了机房日常管理的难度,所以各机房日常管理中使用的密码口令,硬件报修,维护记录,软件变更等情况会形成很多不规范文档。如何对这些文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来方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维护效率,排课人员能快速有序地排课,在机房管理人员出现变动时新的管理人员能迅速顺利接管,这些问题在机房管理中是值得重视的。

    对不规范文档(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中产生的文档)进行管理,即实现文档的标准化,惟一的办法就是配置管理。配置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提供了结构化的、有序化的、产品化的管理方法,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对来实现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处理和实现[1]。机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建设的过程,鉴于配置管理的诸多优点并结合多年机房管理的实践经验,想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以配置管理方法为手段,来实现日益复杂的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2],以简化规范机房管理过程,达到机房资源统一管理调配使用的目的。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实现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大致呈现这样一个流程:(1)机房的基础硬件配置;(2)软件配置安装;(3)建立适合教学需求的实践环境;(4)对变更加以管理,版本化配置变更过程。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 硬件配置管理

    各高校因各机房的建设时间先后不同,故硬件配置也是千差万别。建议以单个机房为单位,建立硬件配置表,详细标明所配置的各硬件规格型号,购入日期等信息。将这些文档统一归档,以方便日常维护中硬件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及硬件的扩充或更换[3]。

    机房电脑因其大量的被使用,硬件损坏几率大,而且电脑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为了满足新的教学需求,被损坏的要及时更换,旧设备会被淘汰。所以各机房的硬件配置必须详尽,以便在出现变动时有据可查,方便硬件升级换代,免去了拆装电脑查看硬件型号的麻烦,甚至是因硬件变动没有详细记录而造成的资产混淆不清。

    3. 软件配置管理

    3.1 软件安装清单

    机房软件的安装主要本着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机房电脑硬件配备是否符合软件的环境要求。(2)各类软件安装在同一电脑内是否会引起软件冲突。(3)系统和软件是否能够运行流畅。(4)是否能满足某一项或者某一类的教学实验。一个机房不可能安装完所有教学需要的软件,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合理的使用机房,按照学校开设的专业来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是最好的办法。如软件开发,网络建设,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等。根据课程设计和机房硬件配置确定好软件清单以后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机房安装了哪些软件,可以上哪些课程,以便于随时掌握各机房软件配置情况,保证在排课的过程中少出错,不出错。

    3.2 系统备份

    另外建议利用ghost建立备份各机房系统盘,除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外,更可以在原有的软件安装基础上对软体安装情况进行部分变动,如添加新的软件或卸载原有的软件,免去重新安装系统的麻烦。

    3.3 备忘日志

    环境需求有差异,涉及的软件或软件版本就不同。目前在机房管理中,要安装多台相同配置的机器,一般都是先装好一台机房,其它的靠网络发送完成安装,但有的软件可能网络发送后可能会出现问题,无法运行,还必须要单机再注册。有的软件则只能单机安装。还有的需要有特殊的环境前提才能正常运行。这些情况都是要注意的问题,机房多,软件多,光靠人脑记忆毕竟有限。所以最好是为一些特殊的软件的安装过程和需求写一个备忘日志,为以后安装同样的软件提供查询方便。另外建议制作上课情况登记表,由任课老师自行登记,可以对机房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管理员更好的改进,而且万一设备丢失或者被学生恶意损坏也方便追查和究责。

     4. 变更管理

    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版本不断升级,各机房基本上每学期都会对系统进行变动,有的还经常在行课的中途变动。有的机房可能还会对硬件进行扩充或升级换代。变更不可避免。

    配置管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变更加以控制,使变更对成本、质量、工作量的影响降到最小。高校机房每一学期的课表都要重新安排,机房课程都会做出调整,软件相应的也会有所变动。如果对这些变动有效地加以控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节约不少的时间,降低机房管理难度。并能有效防止出现课表安排混乱,上课了才发现安排的机房没有需要的软件,再调课或安装软件又来不及,影响正常行课秩序。

    每一学期临近期末时,可请教务处及各系部对机房硬件、软件环境提出需求,机房管理处依据需求验证后在原有机房的硬软件基础上对机房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有的机房内存太小,影响运行速度,则可扩充内存;有的机房应用软件版本较低,功能不齐全,则升级软件版本;有的机房因新的教学需求,需要安装新的软件。总之,要由教务处统一对下学期的机房环境进行全面部署安排,最终敲定各机房如何变动,原则上要能保证新的教学需求,同时对原有的环境变动又不太大。安排通过后各机房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部署安排做相应的变动,最后将变动备案,以备将来翻阅和查询。

    5. 归档——版本化管理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实现高校机房的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想法就是要将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档统一归档保存,以备后需。各机房在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势必经过一系列的变更,对以上提出的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变更管理和上课情况登记表等所产生的文档实行统一归档,可快速准确地了解各机房的变动过程,在以后的配置变动中准确定位原有的配置库中如有同样的资源,则可直接提取变动,如利用ghost直接恢复回与本次需求相同的系统,在归档时,建议 建立文档模板保存信息,并依据时间建立各机房配置日志,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机房配置管理的版本化管理。

    另外譬如机房管理制度、机房安全卫生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员工作职责以及机房硬件清单,软件安装清单,机房介绍资料、机房课表安排、机房维护维修日志等等可一并整理归档。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保存各配置的所有版本,避免因相隔时间久了发生混淆等现象,并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找到各配置的任何版本。

    6.结论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机房管理工作,解决目前高校机房管理中部分文档管理混乱的现象并减轻机房者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避免一些重复的安装卸载工作,甚至是因管理密码丢失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使机房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最终实现日益复杂的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简化规范机房管理过程,达到机房资源统一管理调配使用的目的,更好的保证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4-359.

[2] 陈佐瓒,王达光,蒋炎华.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114-125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配置管理;科研管理;VSS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66-02

Application of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t College

LI Ai-dong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ject, the choice of SCM tools are analyzed. Discusses the use of Visual Source Safe in the design stage and test pha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VSS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提升校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学校全面、实时、准确地科研信息。

开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必然会经历软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集成测试、部署、交付、维护和支持的过程。高校的开发资助经费有限,开发周期较短,凡是参加过软件开发的人都清楚,现在的软件项目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是难以想象的,通常是有一个研发小组来共同分析、设计、编码和维护,并有专门的测试小组对已完成编码调试的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因此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节约开发成本,必须采用团队协作开发方式。

在软件开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中,团队每个人将生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数据,包括文档、源程序、可执行代码,而且软件的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小到对某个源文件中的某个变量的定义改动,大到重新设计程序模块甚至可能是整个需求分析变动。如何使其有序、高效地存放、查找和利用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而最早的开发人员尝试过的手工解决办法,显然已无法应对这一问题。软件配置管理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软件配置管理是CMMI可重复级的一个关键过程域,其目的是在整个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中,保持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踪性,这包含了对改变的控制和所有能影响到改变的软件因素的管理,软件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数软件及相关企业所认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是实施配置管理的重要

部分。

1 配置管理工具选择

配置管理工具有很多种,它们适用于不同环境。要所以在选择工具,既要考虑工具时,既要考虑工具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开发项目的特点。

ClearCase、StarTeam等配置工具软件功能完善,安全性好,可以支持复杂的管理,但成本较高,相关人员需要培训,属于收费软件,比较适合大型的团队开发和建立组织级的配置管理体系。CVS是开发源代码的配置管理工具,其源代码和安装文件都可以免费下载。适合中小型项目开发,缺点是没有生产厂家为其提供技术的支持。如发现问题,通常只能靠自己查找网上的资料进行解决。

鉴于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属于小型软件项目,而且人员、经费、时间都有限,经过比较分析,决定选择Visual Source Safe(简称VSS)作为配置管理工具。首先VSS具备了配置管理所需的基本功能,对于团队开发,VSS提供share(共享)、branch(分支)和合并(merge)的功能。提供文件的版本跟踪功能,对于build和基线的管理,VSS的打标签的功能可以提供支持。在安全性能上,可对文件夹设置不可读,可读,可读/写,可完全控制等四级权限。其次VSS操作使用简单;全部操作都可以通过GUI完成,如Check In/Check Out操作、Get Latest等基本操作;Label、Share、Branch、Merge等高级操作; VSS备份/恢复非常简单;只需要通过拷贝――覆盖就能完成;还有很重要一点,是 VSS对硬件配置要求不高,普通一台P4 PC服务器就能作为配置服务器。

当然最主要的关键是它能解决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以下几个问题:

1) 随时将程序恢复到以前某一时间点;

2) 实现程序修改的有效管理;

3) 将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

4) 评估软件开发人员编写的程序质量,控制软件开发的进度;

5) 管理开发文档。

2 配置管理的应用

配置管理贯穿软件开发全过程,下面以开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对其的应用。

2.1 项目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SourceSafe Database的数据库,存放所有被VSS管理的文件。将VSS集成到开发环境(Microsoft Access、 Visual Basic、 Visual C++等)中,建立新的项目,项目是用户存储在VSS数据库中的所有文件(file)的集合,它支持文件合并、历史和版本控制。

然后明确与配置管理相关的角色及其相关活动。由于人手有限,在开发过程中,每个人可能身兼数职,如他可能既是软件开发人员,又是配置管理员。但一项任务中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角色来执行。定义软件配置库,配置管理的存储库分为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最后制定项目计划以及进度,明确开发工具以及确定需要的控件,定义和标识配置项,配置项可以包括代码、文档、操作系统、支撑软件等等。

2.2 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价、文档编写、评审等一系列步骤,

需求分析的结果是系统开发的基础,关系到开发的成败和软件产品的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小型软件项目,编写需求文档和提供解决方案的往往是同一部门,更要注重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项目负责人根据需求分析前期成果提交软件的详细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简明算法描述到VSS服务器;开发人员了解全局需求后,就自己负责部分,提出自己的理解,提交新的版本供项目负责人修改,交互几次,直至两者看法一致,确保需求完整、准确、清晰、具体,至此,正式需求文档形成,以此为基线,并提交到VSS服务器,任何改变将属于需求变更。牢固树立产品需求文档的建立是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控制的最首要环节,对达成一致的需求文档的严格变更控制有助于对整个项目的控制。

2.3 设计和编码阶段

软件开发人员有个通病,就是喜欢将想法直接付诸到代码上,而不愿意花时间去编写文档,这是很大隐患。所以文档管理很重要,设计文档包括整个项目的框架设计文档,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文档,以及各种接口的设置要求。

权限的分配要合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管理员创建权限,项目所有文件组内成员都有读的权限,写的权限只针对自己负责开发的部分。

VSS数据库文件建立在服务器上,开发组的成员不能对该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直接的修改,而是由该版本管理器将该项目的源程序或是子项目的源程序拷贝到各个成员自己的工作目录下进行调试和修改,在一般情况下,确保在任何时刻都只有一个成员对某个特定的文件进行修改,这样可以防止文件被其他成员的修改意外更新。当然,VSS管理员可以改变此缺省设置以允许对单个文件同时有多个Checkout,并且仍禁止对他人的修改进行覆盖。修改完后的项目文件作Checkin提交给VSS,VSS再将它从用户的工作目录拷回到VSS的数据库中,其他人又可以对此文件进行编辑了,这样很好解决了协同编码的问题。在用户作Checkout时,VSS将会自动管理他的工作目录,诸如创建必要的子目录。而且工作目录可以随时创建或修改,进行综合更新。

当某个成员向VSS中添加文件时,该文件将会被备份到数据库中,以便所有的成员都能共享该文件。而且每个成员对所有的项目文件所作的修改都将被记录到数据库中,从而使得修改的恢复和撤销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都成为可能。小组的成员可能得到该项目的最新版本,对它进行修改,并保存一个新的版本。

2.4 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确认一个程序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开发之前所提出的一些要求。总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的质量。 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测试代码、自动化测试程序代码均需要作为配置项,纳入到配置管理库中。

由于配置管理覆盖整个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因此测试用例的主要来源,如需求相关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资料都能在配置库中获得,测试人员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档来细化测试用例,找出测试的重点,分解出若干小的“功能点”,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

需求和设计的变更势必引起测试用例的变更,用例跟踪的问题由于VSS的引入,而得到解决,从配置库能得到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当需求和设计发生变化时,只需要跟踪“功能点”是否变化,是否增加了新的功能点。

3 结论

用VSS来组织管理项目,使得项目组间的沟通与合作更简易而且直观。由此可见,配置管理的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直接解决了开发团队所面临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不仅对软件的版本进行了控制,还能够协调多个开发人员的工作,并且实现了资源重用,规范了软件开发过程,使软件产品更加可靠。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配置管理的合理运用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差错,降低项目风险,同时使整个软件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珍英.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6):101-104.

[2] 贾宗宣,龚晓峰.基于CVS的软件项目管理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3):222-224.

[3] 侍作先,高杰.软件配置管理中的数据分析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08(2):47-48.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6篇

 

一、认识软件产品库

 

(一)“三库”的概念和联系

 

在软件实施开发过程中,把不同时期存储配置的库划分为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开发库:开发库用于软件的设计、编码、调试和内部测试,由项目组管理,项目CM维护,主要放置项目组正在开发但还没被批准的工作产品。受控库:受控库存放评审通过并完成评审缺陷修改后的工作产品,由项目CM管理和维护。产品库:产品库用于存放验收通过后的产品,用于交付、生产等,由档案管理员控制。

 

软件开发组日常的工作在开发库中开展,当工作达到里程碑时,再迁移到受控库,在受控库中经过更严格的测试后,再上升到产品库,最后。配置项在三库之间迁移,一级比一级的控制更加严格。通过权限和流程的控制来实现配置项在不同库的访问。

 

(二)产品库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软件的产品库相当于工厂的成品库,它存放的是最终提交给用户的产品。如同其他科技档案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的扮演的角色一样,产品库的软件产品在武器装备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从软件产品库出去的软件必须是唯一的、现行有效的,如果用于生产的设备安装的是不受控的非法的软件,那么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软件是一种数字产品,其复制成本极低,几乎为零,复制过程中不会降低软件本事的质量,与原始版本基本没有差别,而软件版权保护的关键技术,如软件水印技术、加密技术和混淆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并不能给软件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这就给盗版提供了机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盗版光盘,这里说的盗版活动是指生产调试人员为了省事而将私自留存的软件自行修改、刻录的行为,如果此类不受控制的软件用于生产,会造成软件故障无法追溯和查询的困境。

 

其次,软件的复用性和移用性程度高,设计师通过局域网进行软件的共享和传递,一方面造成软件不受控,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的原因,往往造成软件病毒的传播,这对公共调试网和武器装备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最后,软件与硬件不同,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磨损、没有消耗,但软件是有生命的,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求专人跟踪、管理。

 

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软件产品库管理必不可少。

 

二、软件产品库管理实践

 

(一)加强技术支持,实现优化配置

 

为软件开发和管理配置管理工具,因为配置管理是以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和维护产品的完整性为目的的,主要用来标识软件配置项,对配置项的修改加以系统控制,建立和维护产品基线库、了解产品基线库的状态,如果缺乏良好的配置管理工具,要顺利进行配置管理工作十分困难。我所应用的是QONE平台,配置项、变更都会通过平台通知利益相关方,项目组成员能通过平台了解和掌握软件产品的状态。

 

在软件产品库的管理过程中,除了硬件工具外,还必须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配置管理程序和制度,并配备完整的三库管理人员。在GJB5000A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管理特点,编制适合我所的相关规范文件,如《配置项和基线标识规范》《三库管理规范》《变更控制规程》《软件档案管理制度》等。我所在实施软件工程化管理的过程中,成立了软件配置管理组(SCM组),明确档案人员作为SCM中的软件产品库管理员。软件产品库管理员是本单位最高级别的管理员,其授权也高于开发库和受控库,产品库管理员根据软件规章制度和规范文件,结合档案管理要求,保证产品库软件配置项的归属明确、分类合理、标识明确,确保在实现软件配置项严格控制的同时方便科研人员的利用。

 

(二)加强产品库的科学管理,确保软件产品的有效控制

 

为保证产品库内软件的稳定可靠。产品库内的软件在未经审批,不允许对其进行任何删除和更改。产品库中的软件都是已写入了不可擦写的光盘中进行物理归档的,产品库管理员要对其进行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等一系列检查,具体操作是,根据《产品库物理审核检查单》,对比光盘中的配置项和QONE平台上的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以及归档入库单,检查配置项的命名、标识、版本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完成检查后还要进行信息录入和光盘备份,然后产品库信息并通知利益相关方。

 

软件产品库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出库申请,不能擅自使用产品库以外的软件用于生产和交付。当由于产品交付、生产的需要时,由项目CM申请产品出库,填写《产品库出库申请单》提交部门主管和所级CCB审批。档案管理员根据审批通过的《产品库出库申请单》办理产品出库。

 

软件产品的更改控制和版本管理是产品库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产品库内的软件一般是不允许更改的,若确须更改,须经用户同意或在用户提出更改要求并经军方领导同意后。由产品库管理员提取软件到受控库,按照受控库中文件更改的相关要求。在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后,方能进行更改。更改后的文件,经专家评审确认满足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经用户同意和批准后,再次存入软件产品库,从而完成对产品库中软件产品的有效更改。具体做法是:当软件配置项需要更改时,由问题提出者填写《软件问题报告单》,《软件问题报告单》被批准(同意更改)后,由软件开发人员根据《软件问题报告单》填写《软件产品出库单》,配置管理员“拣出”须更改的软件,关闭配置项的发行,并向软件开发人员出库通知。当更改和测试完成后,由软件开发人员填写《软件更改报告》,根据评审后通过的《软件更改报告》,软件配置管理员将更改后的程序及相关文档重新“拣入”产品库,配置项版本升级成新的文件版本。

 

三、结语

 

在军工企业中,科学有效的产品库管理是提高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软件产品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将档案管理和软件配置管理相结合,在软件开发全周期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状态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从而最终保证电子装备系统的质量。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过程改进

一、引言

CMM是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简称,它主要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开发能力的评估与改进,CMM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在很多国家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衡量软件公司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和软件过程改进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二、CMM的主要用途有

1.软件过程评估。软件过程评估主要用于软件企业自身内部的软件过程的改进问题,目的在于发现缺陷与不足,提出软件过程改进的方向。在评估过程中,由经过CMM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调查,评估与鉴别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出企业软件过程的现状,从中分析出企业最急于解决或者最重要的与软件过程相关的问题,将问题汇报给企业管理层,以便取得企业管理层对软件过程改进的支持。

2.软件能力评价。对接受评价的企业或软件开发小姐,评价出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即资金与时间的约束条件下能否按时按质完成软件开发项目的能力。分析出其能够承受风险的系数大小。通过利用CMM确定评价结果后,可以利用这些结果确定选择软件外包企业的风险,也可以判断相关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作进程,指导他们改进相关的软件过程。3.软件过程改进。CMM可以用于指导软件开发企业优化软件过程,对软件过程进行计划,制定与过程定义。CMM指出了软件企业如何摆脱无序与不成熟的软件过程,形成一个成熟的有规律的软件过程所必经的优化与提高的途径。同时CMM也列出了达到每一个成熟度等级所必须关注的软件过程的关键内容,即软件过程域,以及完成每一个软件过程域所必须要做的关键实践。随着软件企业CMM级别的提高,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不断地增长。

三、中小型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特征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例如不同的规模,企业文化,技术水平,不同的优劣势,所以在实施软件过程改进时,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有所裁减,要在软件过程改善时,有针对性的发挥优势,减少劣势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小软件企业相对于大型软件企业有以下鲜明特征:第一,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导致中小软件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系统集成软件的开发,即特性软件的开发,人员规模与资金规模相对于大型软件开发企业的有限,使中小软件企业很难花费大量时间对开发员工进行彻底的软件过程改善的培训,且在软件发行过程中很难进行良好的商业宣传与运作,这些都是由于规模有限产生的负面效应。第二,在企业文化上,中小软件企业的员工可能参与到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与方面,例如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或测试。在开发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上,以员工为中心而不是以角色为中心。软件开发层次不明晰,不利于保障软件开发质量,因为不能做到像大型软件企业那样,设立不同的专业软件过程组来进行软件过程改善,比如划分了专门的软件工程组与软件过程组等。第三,中小企软件企业的项目成功主要依赖于核心开发人员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企业缺乏明确定义的软件过程,虽然这种开发模式能确保开发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自由化,但同时造成少部分人的工作量超负荷,也使得成功的开发模式与经验得不到有效的继承,限制了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中小型软件企业的人员变更相对频繁,这使得软件过程改善必须以软件过程及其活动为中心,而不能以某个员工为中心。第四,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沟通比较容易,这造成各项工作的文档化程度不高,主要是通过交流来达到监控项目的目的,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库存的过往开发项目的文档资料。

四、CMM在中小型软件企业中实施的步骤

1.需求管理。从客户处获取原始需求,经分析后形成需求说明书,获得客户授权与认可,软件开发项目组评审需求说明书,加入配置管理,创建需求基线,对需求的开发状况进行跟踪,要及时了解需求的变化与实现情况,一旦需求变更,需要按配置管理变更流程的执行。

2.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计划是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的基础,项目经理根据需求说明书进行估算,拟定软件项目计划,交上交软件开发计划给上级部门评审与审批。审批通过后,加入配置管理。

3.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项目经理使用进度表进行监控,根据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拟定进度报告,并得到项目组相关成员的确认,一旦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有偏差,项目经理要发现差距,并形成问题报告。高层经理审查项目报告,监督项目经理修正计划和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软件质量保证。如有专人负责软件质量保证,可拟定专门的质量保证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审查,记录下不一致的问题,将问题记录到项目问题日志,了解问题的解决情况,并定期向高层经理汇报。

5.软件配置管理。如有专人负责软件配置管理,可以拟定专门的配置管理计划。创建开发域和基线域,开发人员在各自的开发域上工作,软件配置管理则标识配置项并加入基线域。在各个阶段结束时创建基线,对配置项和基线进行审计。质量保证人员定期审计配置管理活动。

6.同行评审。项目经理确定评审的人员、时间与地点,将相关材料发给评审人员,评审人员评审材料,记录发现的问题,如果时间充足,以会议方式进行交流,否则由项目组成员各自提交发现的问题,最后汇总发现的问题,由项目经理指定相关人员跟踪解决问题。

五、CMM在中小型软件企业中实施的策略

对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CMM的培训,对软件企业当前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整理及文档化,制定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软件过程。合并管理任务,没有必要重复设置经理职位,可以把相关工作交给有关人员实施,个人可以执行项目或者组织中的多个角色。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成立软件工程过程组,同时软件质量保证部门要独立于研发及测试部门。可以合并的文档就合并,可以消除的文档就消除,从而减少生成文档的负担,保持文档的简单性。适当合并评审实践,把评审实践非正式化,充分利用其他会议或者碰头机会解决评审需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CMM与个体软件过程PSP和小组软件过程TSP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提高软件企业的开发管理能力。

总结: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嵌入式SIM 签约管理 部署模式 监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 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 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 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 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 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 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 信息通信技术, 2012(5):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