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校园区 文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如何优化园区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是一个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园区文化的内涵
高校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园区及周围环境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园区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1]
二、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现状
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园区内师生2.6万人,进驻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是赣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学生,总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0%。
通过调查,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园区内部文化建设不足
1.硬件服务设施不到位
由于各高校入驻高校园区时间长短不一,园区内部文化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园区位于市郊,居住人群相对较少、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是园区内学生面临的大问题。其次,部分高校还处于建设当中,绿化面积未能达到标准。园区内缺乏休闲场所,致使园区内环境更像工业区。
2.园区缺乏文化活动
虽然高校园区把高校聚集在一起,但是并未把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未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各高校各自发展,缺乏沟通交流。高校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或协会活动。
(二)高校园区高校之间文化建设封闭
高校之间缺乏沟通。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较早进驻高校园区,故“社团或协会组织活动”和“校方组织活动”较之赣南医学院更多。不容忽视的是“很少交流”的比例在三大高校之间均占很大比例。目前,各高校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这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由于规模小、形式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高校之间也没有进行“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
三、加强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调查得知,高校园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高校积极配合,不断完善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赣州高校园区投入使用已有十余年,但基础设施尤其是园区出行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目前园区四万多学生,只有两路公交路线运行,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道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班次等,改善园区交通状况,美化园区整体环境。
2.加强园区人文环境建设。在园内通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各高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园区内悬挂教育教学名师画像,再现和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身价值;设计反映园区文化精神的雕塑,来激励学生刻苦探索、奋发向上;办好园区专题杂志,充分发挥传媒手段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园区内建筑物、道路、景观的命名工作和园区标识设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园区环境格调雅致有序,人文底蕴浓郁,凸显高校园区文化的特色。[2]
3.构建开放的园区。“开放性”被誉为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和最高的办学理念。[3]高教园区的开放不仅是园区内高校之间的开放,而且是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开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园区内各高校之间的开放。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图书、课程等资源的共享。开展校际选课,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互派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主动为高校和其他社区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高校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如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讲座,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凸显高校园区的整体优势。
4.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4]以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肩负的新的责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建设制度,以制度渗透学校文化的要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为上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美化安全的校园环境,以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铸校。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也被称为“文化的堡垒”。由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园区,为大学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创造了条件。随着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园区必将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琪,杨忠旺.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初探——以湖南大学为例[J].商情,2011(35).
[2]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3]刘海波.国外大学城: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N].环球时报,2001-02-0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对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思考
科技时代的生命伦理
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社会成本探析
浅论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试论法律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疗纠纷成因及司法解决机制探析
血液:从商品到礼物——从社会政策角度讨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完善
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理论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用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关于健康体检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
浅谈人体解剖学课堂设计
音乐疗法的功能与应用
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
外科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调查研究
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效应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生态辽宁的重要意义
生态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从伦理视角审视人造技术
试论医疗工作中的亚氏幸福观
“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解读
从伦理视角完善我国的代为同意制度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初探——以《外科学》教学为例
医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途径——以锦州小世界健身俱乐部为例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南通市某中学高三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大学生网游成瘾案例引发的思考
音乐治疗在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MCAI课件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的分类及其条目的编排格式
强迫·打击·震惊——视觉文化研究的几种模式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
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宣传思想工作拉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机制、途径和方法
医疗技术管理的伦理建制
加强研究生临床医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医学伦理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广西医学高职高专的调研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审美要求
试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以西部地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为例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模式与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论道教的辟恶梦之法及其影响
以当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科学规划发展策略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具备社会的各种功能和多样性,其文化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状态。而社区图书馆(室)作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是社区居民阅读休闲、增长知识的场所,对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信息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有鉴于此,深入研究社区图书馆(室)发展思路,是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社区图书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社区图书馆(室)发展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们尚未对社区图书馆建设达成共识。最早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城市的上海,街道图书馆建成比例也只占一半;深圳市初步形成市、区、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网络,北京地区陆续将建成第二批、第三批分馆。
2、数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加之重视不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相对较少,所以社区图书馆建设还存在着数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发展缓慢,还不具备标准社区的条件。据统计,90%的小区没有文化或图书阅览室,极个别有设施的也是空馆,没有图书,无人管理,流于形式。
3、社区图书馆藏书少、质量差。很多社区图书馆馆均藏书不足1万册,大多比较残旧,且复本量大。图书馆藏书陈旧,可读性差,新书率不足30%,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4、社区图书馆人员缺乏。社区图书馆大多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据调查,绝大多数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人员,工资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发放。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人员队伍极不稳定。
5、电子阅览难以开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没有电子阅览室。一些社区在各级政府及挂点单位的大力地支持下,设有电子阅览室,但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和维护存在困难;电子阅览室日常使用费用巨大(电费、网络费、维护费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子阅览室的正常开放使用。
6、对社区图书馆的认识不到位。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层阵地,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终身学习的场所,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增进社区成员的交往与联系的场所,是推动社区进步、促进社区和谐的场所。而一部分社区干部和员工缺乏对社区图书馆的认识,认为“社区居民中喜欢阅读的人较少,社区图书馆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新形势下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发挥社区图书馆功能与作用,涉及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图书馆意识,科学规划,完善保障,确保社区图书馆运行经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以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意识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将社区文化图书馆事业做实、做强、做好了,大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文化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要有规划、有设想、有目标、有措施,并会同规划设计部门,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好、搞扎实、搞出成效来。
2、做好科学规划,规范统一标准
在制定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时,应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社区文化事业建设的视野,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形成分布较为均衡和规范的基础网点,社区图书馆的选点,应与社区其他服务设施特别是文化设施统筹考虑,有利于节约财力、物力,方便进行管理和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好社区图书馆(室)规划和标准。由于各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尽量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3、完善法律保障,建全激励机制
为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应学习国外的学验,实行立法建馆。通过立法,将图书馆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定社区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服务方向、办馆模式和考核标准,明确人员编制,学费来源等保证措施。每年邀请有关专家和社区居民组成评估组,对社区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对社会效益好的社区图书馆给予适当奖励,对社会效益差的社区图书馆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社区图书馆绩效评估,既是对社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检测,也是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检测,可以提高各方面对建设和完善社区图书馆的积极性。
4、拓展各种渠道,加强硬软件建设
社区图书馆(室)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馆(室)舍的建设和图书的配置(购置),它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多渠道筹措社区图书馆建设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如利用市、区图书馆的下架书,建立社区图书的流动网点等,也可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开展社区捐书支援活动,有条件的社区也可自身购置一些新而实用的图书。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图书馆(室)的管理上,在人员管理上必须配置专、兼职人员,制度建设,业务管理可参照区图书馆的模式,在业务培训和辅导上要了取得社区大学、市、县、街道办事处等图书馆的支持帮助,充分发挥各种积极性,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
5、解决员工待遇,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必须合理解决社区图书馆人员编制问题(职员、雇员或聘用等)。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有利于社区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另外,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如图书馆基础业务、礼仪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
6、利用社区资源,妥善解决电子阅览室问题
充分利用社区大学办学系统和网络资源优势,加大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资金投入,维持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一方面,需要配备一定的数量的技术人员,保证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还需要配备计算机维修人员或购买维护服务,保持计算机及其设备正常运作。另一方面,电子阅览室的日常使用费用相对较高,也需要得到经费保障。电子阅览室正常开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信息资源利用范围。
7、转变服务观念,拓宽服务范围
促进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不断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是社区图书馆创立的初衷。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多采取了开放式为特征服务措施,改变封闭的模式,从简单的的借还和简单的信息咨询服务转向重视自身的教育职能。但这还不够,社区图书馆还应根据社区特点和民众的特殊需求来策划图书馆服务工作。如结合社区的居民素质特点,安排一些旅游经济,历史名城的文化古迹及服装、饮食、果园、水产等适合大众需求的图书。同时联合社区内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努力构建社区公共图书馆网,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向区域中心、社区街道延伸布点,构成全区每个角落的广泛辐射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文化成果,让更多的人受到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淑华.关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02).
[2]冉.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J].图书馆论坛,2003(6).
关键词:南昌;社区音乐;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93-02
一、社区音乐文化
一般来说,社区音乐文化中的社区,是若干群体或社会集团(包括家庭、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聚集在某一地域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社会生活单位。它有两大基本条件:一是区域性,二是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1]。我们可以认为,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就是指同一社区群体围绕社区开展的与音乐文化有关的行为。
二、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
(一)南昌市概况
南昌,江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下辖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四县,青山湖区、西湖区、东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五区,以及红谷滩新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县级经济管理区。
(二)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调查概要
我们的社区音乐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参与社区音乐的群体进行详细的活动情况调查,包括参与的群体数量、参加频率,社区音乐文化的形式、场地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对社区音乐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概念认知度情况的调查,包括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知状况、离退休人群参加社区音乐文化的心态以及对社区音乐的需求程度。
我们此次调查的界限是南昌城区街道办事处的辖区范围内,共约30个街道、493个社区。为保证本次对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情况的抽样调查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抽样调查将对南昌市采用分层和概率比例抽样方法,根据五个城区的人口比例情况,确定抽取总共10个街道办事处的20个社区650户居民为本次样本。
调查中居民问卷的发放,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首先根据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各个社区的街道实际情况,抽取相应的街道(东湖区2个、西湖区2个、青云谱区1个、湾里区1个、青山湖区1个),再从所抽取的每个街道中随机抽取居委会(东湖区5个、西湖区5个、青云谱区3个、湾里区1个、青山湖区3个),最后从所选出的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相应的户。
此次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17份,无效问卷33份,回收率为94.92%。管理者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对南昌城市社区20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文化管理者关于社区音乐文化开展状况进行访问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无效问卷0份,回收率为100%。
另外,我们还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走访、当面访谈等方式收集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以增加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南昌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调查分析
问卷回收后,我们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运用SPSS15.0软件,采用了频数分析和利率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处理,下面是部分问题的结果与分析:
(1)社区音乐活动内容调查。从社区音乐活动内容调查数据上看,社区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歌唱类和舞蹈类两种形式上,器乐类较少。我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声乐类活动受外界条件限制较小,无需自带乐器或道具,比较方便;而舞蹈类的活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所以二者基本上占到了全部活动形式的61%。而器乐活动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及排练,花费精力较大,人数较少。
(2)从参与社区音乐文化人群的年龄数据来看,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尤以60岁以上者居多,共452人,占总人数的77%。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的男女比例悬殊极大,从584名参与者的问卷来看,女性共433位,占74%,男性共151,仅占26%。
(3)从参与者的数据来看,参与社区音乐的主要人群为离退休人员。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在职人员与下岗人员分别为97名与35名,基本没有中小学生参加。
(4)众多社区音乐参与者在“为何参加社区音乐”这一问题上选择了愉悦身心这一项,占57%,当然,很多参与者也同时选择了“结交朋友、打发时间”等。可见,中老年人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在逐步加大。
(5)从居民参与社区音乐文化的频率来看,南昌市民参与度相对积极。除恶劣天气外,一周参加两到三次的人数为247人,占42%,一周能参加一次社区活动的为170人,占29%。
(6)从社区音乐教育部分数据来看,教授社区音乐文化的教师层次不统一。有些社区的教课教师为高校退休的专业音乐教师,也有些社区的教课教师为社区里通过自学稍精通音乐的居民,另外,还有一部分社区居民会去老年大学学习,如南昌市老年大学、青山湖区老年大学、 南昌县老年大学等。
(7)关于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与服务方面的数据表明,只有12.8%的居民认为社区的变化不明显,所以并未察觉。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而且看到了近年来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改变。
三、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尚未形成四位一体的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因,其发展应依托政府、社会推动,学校力量的驱动,社区需求的拉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政府舆论引导不够,社会、学校参与社区活动兴趣不高,社区居民认知程度不强,尚未形成四位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参与者趋于老龄化,男女比例不合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参与社区音乐文化的人群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达到77%,而低于25岁的人群只有5%。由于年龄结构,每一代人可能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出入,所以从某一程度上来说,这一现象也会限制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2)社区音乐受场地及天气影响较大
大多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都在露天广场进行,一旦遇到风雨严寒天气,大部分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除此之外,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所必须的音响设备的电源提供也是露天广场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社区音乐的发展。
(3)社区音乐组织不完善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有51%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性,偶尔有组织的进行活动的占到30%,通常有组织的仅占到19%。可见,南昌音乐文化活动虽然较多,但大部分都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规模小而独立,管理相对散漫,各个社区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4)活动形式单一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南昌市现阶段各社区音乐文化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声乐类形式上,其他音乐形式较少。且在调查人群中,女性比例占据74%,而男性只占到26%,男女比例失调,这也是导致南昌市社区音乐文化形式单一的原因之一。
四、对于南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社区音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部分,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必要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如场地)建设及社区文化经费投入,积极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引导,要把社区文化列入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应实验点,进一步发展其社区文化公共政策的制定、舆论的引导、资源的调控方面的主导作用。
(二)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是国外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社会力量的参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创建社区音乐文化组织、社会力量投资社区音乐教育、创建社区文化基金会等。
(三)高校及相关专业音乐人才的积极协助
高校是城市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与学习机会。而对于音乐人才来讲,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社区就是一个艺术的载体,就从专业音乐人才来说,投身社区音乐文化中,可以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找到自我的价值。
(四)社区音乐网络化
当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认为互联网和多媒体将会极大促进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建立一个与社区音乐文化有关的网站,提供在线的课程、视频等各种资料,这不仅能让社区音乐文化人员随时随地的学习,也能使更多年轻人关注到社区音乐文化。
五、结语
现今,南昌市的社区音乐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虽然这些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整体来看,参与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人数还是在逐渐增加,这不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使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总之,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花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效的工程。只有政府和群众共同合作才能把社区音乐文化真正融入到社区、融入到整个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Dirk Riehle,Heinz Zullighoven,Patterns and Software.Es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J].2003.
[2]严雄心.提高社区居民音乐素养的理性审视[J].成人教育,2012(04).
[3]龙逸.社区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1(04).
[4]李莉莉.终生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1(11).
[5]孙岚岚.社区音乐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2011(26).
[6]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1(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志愿文化;大众化;山珍海味;家常便饭
志愿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志愿精神为核心,以志愿者和接受志愿服务的人为直接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符号标志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近年来,随着中国志愿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志愿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党的十报告又重申了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文化事业发展的极大支持与鼓励。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对比中找出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索找寻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有效道路。
一、在中西方比较中认识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新世纪开始之后,党和国家提高了对志愿文化的重视程度,从2005年 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的新机制,逐渐取得成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积极评价。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文化存在的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滞后等缺陷不可否认。
(一)发展的周期角度
世界上的志愿文化起源于19世纪初的基督教博爱思想和救世情怀,从那时起,一些西方国家便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志愿性质的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二战后,出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回应,志愿文化扩展到调整社会关系领域,并且志愿文化走向规范化,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当前,国外志愿文化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
中国的志愿文化虽然也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儒家文化就强调与人为善、舍己为人、和平和谐等思想,与志愿文化中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相吻合。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活动在中国的出现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前后几个重大赛事和严重灾难才促使中国的志愿文化事业出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中国的志愿文化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体制机制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二)民众认知角度
一些发达国家的民众参与志愿事业的程度极高,志愿组织多而有效,居民可以选择合适的志愿组织加入并参加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如198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超过半数的妇女每周奉献3.4小时、接近半数的男人每周奉献3.6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志愿者群体主要是大学生或者是专门志愿组织的人员,一般成年人和居民参与率极低。在一些落后地区,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没参加过志愿活动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大部分普通市民也很少有过志愿活动的经历。人们对志愿事业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些人甚至对志愿事业抱着一种不解、漠视、嘲讽的态度。可见,中国的志愿事业仍是少数特殊群体和个人的专属品,中国的广大民众对志愿事业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亟待提高。
(三)政府管理支持角度
西方国家的志愿组织是政府的合作伙伴或民间的维权力量,志愿组织的功能是政府功能的让渡。大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发展志愿文化是民众的权利,大部分志愿文化事业都是民间团体自主组织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组织和团体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主体,国家对志愿组织的工作采取不干涉政策。但是,政府对于志愿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却毫不降低。例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为志愿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或减免志愿组织和资助志愿事业的企业的税款,或委托项目给志愿组织,或直接投资志愿事业等。
中国的志愿组织多为政府的助理或延伸机构,志愿组织的功能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民间的志愿组织发展面临的资金、人员等困难较多,志愿组织数量不足、规模不大、力量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普通民众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立法保证志愿文化的发展,志愿活动参加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可靠保障,政府的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也少儿无力。志愿文化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四)企业角度
国外志愿文化发达的国家,企业是志愿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认为支持志愿文化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企业预算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留作志愿基金的,企业文化活动中也有一份是志愿活动,企业家和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合理有序、持续长久。
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认为志愿文化的发展于己无关,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非社会利益。也有一些企业参与志愿文化发展,但是参与动机多源于企业家个人情感和道德,或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或是作为一种手段为提升企业形象而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发展观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
(五)学校角度
西方国家的学校是志愿文化发展的重地。志愿文化教育属于学校的社会教育之列,一些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必修课,学生的志愿服务关系到学分和学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志愿活动计划和行动规范及必要的活动经费,给校园志愿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西方学校的志愿文化发展从中小学就开始,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志愿文化意识。
在大部分领域志愿文化力量都很弱小的环境下,中国学校里的志愿文化成为其中相对较强的一块阵地。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学校里的志愿文化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校园志愿活动一般从大学才开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学校迫于升学压力而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志愿文化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二、志愿文化发展的家常便饭式对比山珍海味式的优点
由于珍稀难得,山珍海味出现的频率不会太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山珍海味永远只能是一部分人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家常便饭是家中日常的饭食,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家常便饭也可以做得精致美味、营养丰富。家常便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它,生活便无以生存。家常便饭相对于山珍海味来说,具有成本低廉、简单易行,高效好用,普及率高、影响持久等优点。
(一)成本低廉、简单易行
山珍海味的食材是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因为原料的难得,成本必然很高;而且由于食材的不一般,烹饪的方法也不同寻常。如此做成的食物必然不是普通人所消费得起的。
而家常便饭的食材都是随手可得的,作法也灵活多样、简单易行,人人都可以享有,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以创新塑造,使普通的食材融入个人情感和智慧,变幻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发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志愿文化发展之初是山珍海味式的,只有少数人在少数特殊的时刻才能享有;慢慢地,山珍海味式的志愿文化开始向社会的普通公民蔓延,志愿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接受和实践,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珍海味式的志愿文化向家常便饭式的志愿文化转变。志愿文化也因此增添了不少人气和活力,成为志愿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利于志愿文化走下单纯神圣崇高的“神台”,进入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日常化、持久化的行为习惯,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效用好、作用大,影响广泛而持久
山珍海味的营养丰富而特别,对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个人会产生特殊的功效。但是并非人人都需要这种营养,山珍海味的群众基础是不牢固的。很多情况下,它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一种营养不如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有时,山珍海味对人们的消极作用甚至超过积极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山珍海味永远不能发展到一种较高的普及度,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山珍海味了;同样也将山珍海味的影响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家常便饭也可以营养丰富、多姿多彩,家常便饭给人们提供生活的燃料和动力,人们在对家常便饭的消耗中得以生活下去。因此,人们凭借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进行一切低级和高级生存活动的资本和基础。家常便饭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是人人不可少、天天离不开的,它已经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常便饭式志愿文化深入人心,得到普遍的认可、支持。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动受助者、感染周围的人们,参与者和受助者乃至旁观者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和道德之化育。在志愿文化实践中,人们感受到志愿文化不可阻挡的魅力,不知不觉受到志愿文化的熏陶塑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思想人格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志愿文化获得牢固的生存根基,志愿文化的发展得以持久,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刻。
三、家常便饭式志愿文化发展之路
志愿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志愿文化的大众化、公民化,使志愿文化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使志愿参与成为“公民”的题中之义。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志愿文化却并不与我们的愿望完全吻合,问题较多、缺口较大,志愿文化发展的任务较重、工作较多。我们必须沿着志愿文化普及发展之路不懈努力。
(一)加大宣传、加强培训、提升意识、提高技能
志愿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很多人对志愿文化不了解,宣传教育活动必不可少且迫不及待。学校、社区、企业和新闻媒体都应成为宣传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宣传,还要向成年人宣传,向体力劳动者宣传,向妇女儿童和老人宣传;要在学校开展志愿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还要在企业和社区开展志愿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新闻舆论是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新闻舆论的积极有效的宣传将对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进行志愿文化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教育,把志愿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志愿文化的作用及其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让他们从心里面认可和接受志愿文化,使志愿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仅要使人们在意识层面得到认可和信仰,还要开展专门的志愿知识技能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与专项教育,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实际需要选择接受相关的志愿技能培训,提高其参加志愿活动的能力。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中国的志愿文化领域仍没有一部统一的可操作的规范立法。一些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一些人出于一时冲动或作秀而承诺援助志愿活动,但实际不能落实,使志愿活动陷入困境等。因此,要加大立法,明确志愿文化领域中的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为志愿文化的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导,减少志愿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减少避免因不规范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社会生活领域有时是政府所力所不能及的,这时就需要政府以一种开明大度的胸怀把相关职能让渡给社会、让渡给民间组织,而政府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支持鼓励。志愿文化发展需要政府放权,需要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给予志愿组织以独立行动的权利,激发志愿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志愿组织能轻松灵活地活动,促进志愿组织更好地生长发展。
(三)降低门槛,为广大民众提供参与志愿文化建设的平台
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具有参加志愿意愿的人数与实际志愿者人数之间有很大差距,相当大一部分人有参加意愿却苦于找不到参加门路,志愿组织所能够提供的职位和机会远不足以满足民众参与的热情与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既是问题也是机遇。
应大力加强志愿组织建设,增加志愿组织的数量与覆盖面。社区是志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区居民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社区中空闲人口较多,特别是妇女和老人。应该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平台进行双向活动:社区居民既可以申请加入团队进行志愿培训教育,准备开展志愿服务,也可以向社区志愿组织申请获得志愿服务,实现社区内的资源实现优化整合。同时提高社区的整体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提升社区人文精神关怀,增强社区的团结友好与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学校和企业也是进行志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和企业人员因业源关系而结合在一起,他们具有相似的文化程度和生活志向,容易因共同的意志结合在一起。而且学校和企业是学习和工作的场所,相比社区的安逸生活氛围,比较有共同参与活动的激情和活力。学校和企业应该为学生和员工提供明确的志愿文化发展指导规范和平台,促进志愿文化在本单位的蓬勃发展。
降低门槛、大力吸收志愿者,并不意味着降低志愿文化的水平和质量,而是要在总体加入条件放松的同时,吸收多种多样的人才,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人员实际状况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展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灵活多样而又高效持久的志愿活动,从多个渠道全面促进志愿文化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为所有公民提供开放、自由的志愿平台,让每一个有志于从事志愿事业的公民都能在组织中或不在组织中自由地从事志愿活动。
(四)利用契机,实现志愿文化的飞跃发展
利用契机,实现志愿文化的飞跃发展。这是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我国志愿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策略。21世纪之前,中国的志愿文化发展始终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中国民众对志愿文化发展的认知与参与度极低。本世纪头几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5・12大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使志愿精神在社会迅速传播,一大批志愿者迅速成长起来,中国的志愿文化得到了一个飞跃式发展,这次的发展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更大、更猛烈、更高效。因此,在今后,在志愿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认识和把握和好机遇,在适当的时候促进志愿文化的飞跃发展。
要发展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的志愿文化同样也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由于中国志愿文化起步晚、规模小、力量有限,中国的志愿文化发展中存在众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的志愿文化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应坚信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做基础,有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做向导,有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志愿文化的工作者为主体,有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供借鉴,我国的志愿文化道路定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光明!
参考文献:
[1]廖恳.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J].青年与共青团工作,2012(03).
[2]丁元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J].社区,2005(08).
[3]董晓艳,黄芳,张晶,等.现代中西方志愿文化思维层次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
[4]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01).
[5]沈建良,傅忠道.志愿精神:先进文化的典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4).
Zhang Hongwu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渭南 714000)
(Librar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文化力核心的图书馆,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根据我国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改革创新,从争取社会关注、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推行人本管理、共享信息资源、拓展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入手,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能保证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推动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Abstract: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core of the library as a cultural force, and only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fight for social concern,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building, enhance service awaren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 management, share information, develop personalized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self-improvement, work hard, can we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promote socialis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关键词:和谐社会 图书馆服务 现状 创新策略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library services;the status quo;innov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321-02
1现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文化积累的宝库。人类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书籍,在图书馆中人们能获取各种自己想要的知识。要想提高全民素质,改建图书馆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是很重视图书馆的建设的。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都集中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也很不发达,初高中升学率低,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占了12%。[3]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的人平等地提供资料。”[4]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一1.8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5]
我国图书馆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个别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致使有的图书馆资金、人才短缺,设施陈旧、知识信息落后,特别是服务的落后,与和谐社会建设极不协调。从文献资源看,我国很多图书馆文献老化现象严重;有限制利用范围增大,一些图书馆任意扩大所谓“特色馆藏”的范围,只向部分用户开放;馆藏文献结构不尽合理。从发展差异看,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广大欠发达地区公民面临“信息贫困”问题。从内部管理看,缺少有效的持续发展规划,馆内规章制度约束力不强,馆员培训不及时且质量不高,不重视用户研究。从用户看,图书馆的用户服务还存在利用限制、办证程序复杂、开架文献范围有限制、开放时间短、服务手段单一、休闲娱乐功能低。同样,各图书馆书籍被“撕、画、涂、割”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说明用户道德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农村人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一部分人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有的几乎与文化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系统的良性发展。
2创新策略
2.1 深化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关注图书馆应加强其宣传力度,可以采取馆藏资源宣传、基本服务宣传、公关宣传等不同的宣传方法,多方位积极与上级领导、主管单位、政府部门沟通,汇报图书馆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争取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员和地方政府,都来关注和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图书馆投资的力度,并争取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服务设施,加快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提升服务职能,形成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良性机制。图书馆也可以借鉴市场营销和现代传播的理念与方法,树立品牌,提高社会地位,取得资金来源。这样才可能在文献资源建设和社会认同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图书馆数量少、馆藏少、读者少、经费少和东西部差距大的“四少一大”问题,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持续的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2 励精图治,加强自身建设
2.2.1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革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建立起包括学校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等完善的图书馆体系。在业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馆系统,实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有序的服务网络。要建立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联盟。高校图书馆应与各级各类图书馆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城乡、跨社区的图书馆联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图书室之间的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途径。图书馆应利用新时期赋予图书馆的新内涵,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实现观念、体制、功能、服务、管理、技术等的创新和超越,使图书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对策
柳州辖区农村信用社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了统一法人,有的改制成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辖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三种形式: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005年省级联社成立后,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突飞猛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在县域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了当地金融主力军,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稳定、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须要进一步解决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柳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状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68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214.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42万人(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其中市区常住人口约160万人 。2005年9月成立省级信用联社后,柳州辖区农村信用社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7家法人机构,2013年末,有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3家,改革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存、贷款市场存量、增量份额大幅提升,存款存量、增量居当地同业第一位,贷款存量、增量居当地同业第二位;收入渠道逐年拓宽,利润逐年提升,全面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成为当地纳税大户之一;通过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成功兑付央行票据,不良贷款大幅减少,各项监管指标持续向好,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填补空白营业网点后,营业网点增至168个,覆盖了所有乡镇,实现了市、县、乡(镇)全覆盖,成为当地同业网点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规模小,利润来源渠道单一。虽然实现了扭亏为盈,并逐渐消化了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逐年提高,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资本净额仍然偏小,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单笔贷款最大发放额度不足两千万元,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虽然有网点多、决策链短的优势,但无法满足当地金融大户需求,导致客户流失。当前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拓宽收入渠道,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单一,还主要靠存贷利差收入,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仅依靠存贷利差收入,提高利润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环境。
(二)业务产品少,创新不足,网点综合竞争力弱。在当前金融业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中,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运用金融工具,新产品层出不穷,能满足各种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然以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手段不多,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现在银行业逐渐提高服务竞争的地位,以优势、贴心的服务赢得客户,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部分营业网点存在客户排队、装修落伍、设施陈旧、专业人员缺乏问题,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电子设备不足,服务窗口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
(三)营销理念落后,培训力度不够,员工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撤销县、乡营业网点后,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相对较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销理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认为客户需要办理业务自然会找上门来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危机意识不强,客户至上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与现代金融企业营销管理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和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省级联社成立后,虽然每年组织招聘大专学历以上的员工充实到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队伍中,但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均未对新员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员工的后续培训几乎为零,职业规划模糊,归宿感不强,业务水平仍然是停留在原地,绝大部分属于操作性员工,员工综合业务素质整体不高,能够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提供理财,融资、资产规划、客户咨询等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少,难以维护或发展优质客户。
(四)信贷管理粗放,风险管控能力弱。随着改革不断深化,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水平依然粗放,忽视第一还款来源,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管理模式没有改变,认为抵押物足值的贷款风险少,对行业走势的分析判断不科学或较为滞后,贷款发放后,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借款人保持沟通或进行实地检查,即使进行实地检查也只是走走形式、完成例行任务,未能有效地掌握借款人资金(包括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去向以及真实经营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只是等借款人出现贷款欠息时才予以关注或警惕,错失风险处置的最佳时间。
(五)合规意识不强,合规文化建设落后。合规文化建设在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员工合规意识不强,高管尚未重视合规文化建设,仍然重业务,轻文化建设,以制定处罚办法代替合规文化建设,员工往往迫于处罚压力才合规操作,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合规操作;合规管理人员缺乏,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尚未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设立了合规管理部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是由稽核人员或风险管理岗人员兼任;合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规管理人员是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在工作重点仍在原工作岗位上,对合规管理往往是应付式的工作,大部分未接受过合规管理专业学习或系统培训,合规管理水平、能力、经验相对缺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增加资本净额,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在组建省级或市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出台前,县级法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净额的有效途径有:在分红压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溢价增资扩股,提高资本金,增加资本公积;不断优化负债结构,加强和改进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全面提高经营效益,增加盈余公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风险资产,运用多种有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加大呆账核销减少附属资本的减项。
(二)加强成本管理,拓宽收入渠道,减少对存贷利差的收入的依赖。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控制固定开支费用,各项工作做到厉行节约,竭尽全力压低成本;借助科技的支撑作用,推进电子化建设,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挖掘县域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县域市场消费者心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县域消费者的中间业务种类,增加手续费收入。
(三)加大产品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提升竞争力。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立足社区,充分发挥决策链短,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下,根据不同客户群体推出新产品,如对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微贷款,对一些优质小微型企业主提供存贷款、结算、理财、贴现、保函、银行承兑汇票、金融租赁等组合式一揽子服务, 根据客户贡献度,实行差别的利率政策,全面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四)改变网点布局,增加自助设备功能,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对一些地理位置偏僻、辐射面窄、装修落后的网点进行搬迁,选址要考虑到网点布局及发展规划,降低选址的盲目性。网点的内部格局和装修设计应考虑到客户的偏好和服务的差异性,做好现金区与非现金区的功能分区,设置专属的VIP室,为客户营造舒适的沟通环境,通过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搭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进网点对目标客户的有效营销。适度增加自助设备数量,加大自助设备上各种服务功能的开发,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柜员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柜台工作压力和减少客户等待时间。
(五)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客户至上”服务理念。破除坐等客户上门的经营习惯,树立现代企业营销观,因地制宜,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发扬“背包串户”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挺进学校、专业(综合)市场、繁华地段、机关单位、社(园、商)区等“五挺进”工程,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具体、贴切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整合营销资源、完善营销体,将营销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等营销向票据、保函、、银行卡等综合性营销转变,促使全员营销合力和营销效率的提高。
(六)加强培训力度、频度,提高员工综合业务素质。坚持“逢进必考”原则,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后,每年组织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资格考试,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成长的设计,制定公平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措施,使每位员工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营销型、专业型员工数量,培养和留住人才。
(七)强化信贷管理,提供风险管控能力。科学分析、前瞻把握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和行业市场变化情况,全面收集行业市场的各类信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产品市场变化,争取主动,防止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做实贷款“三查”工作,重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摒弃“重放轻管”、“抵押物至上”的理念,经常走访贷款客户,了解其经营情况和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效地把控信贷风险。
(八)加快合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合规意识。高管要转变“重业务、轻文化”的观念,应通过多种手段和宣传,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员工合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结合本机构业务发展建立独立有效的合规管理部门,选聘懂法律、金融、财务、信贷、管理的员工充实到合规管理队伍中,加强合规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合规队伍的培训,每年组织相应的合规管理知识学习,鼓励合规管理人员参加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并适当提供奖学金,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家龙.农村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如何达标?[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5).
[2]李永真.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j].西南金融.2007(09).
[3]张兰.存贷利差趋小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6).
[4]姜建林.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6(s1).
[5]刘耀文.浅谈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建设及优化[j].中国外资.2012(05).
[6]郭田勇,郭修瑞.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211-256).
Analyses on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ong Jianzhi
(Guangxi Rural Credit Unions Liuzhou Office , Liuzhou Guangxi 54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