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1篇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211100)

摘要:国外劳动技术教育具有政府重视程度高、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保障体系完备等特点。从实践效果来看,当前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课程实施等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有如下启示: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切实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国外 劳动与技术教育 启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重视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政策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除有专门的《义务教育法》外,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的法规,以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如1964 年德国

教育委员会提出《文化部部长联席会议建议》, 将引进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对主体中学进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明确指出:“把学生引入当今劳动世界富有成效的做法只能是伴随着解释和思考的亲身实践。因此,劳动技术教学是涉及不同事实领域的、基本的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在6~10 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 岁要擦汽车和去菜园翻地;16~18 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1989 年, 澳大利亚教育理事会通过《霍巴特宣言》,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十大目标, 其中有四大目标涉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如“教育要反映国家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学生传授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向学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掌握技术;提供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关于劳动领域的知识,包括对劳动在社会中的性质及其地位的认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瑞典堪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典范,该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不进行职业教育,但作为普通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则受到高度重视。议会规定,基础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内容之一,与文化基础课处于同等地位。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重视科技和教育,不断推进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到了现代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各国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情况,还反映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如新加坡和韩国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 提出力求使每个学生德、智、体、技兼备,获得全面发展。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正逐步成为各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

对于如何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几乎趋于一致:主张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技术教育。例如, 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1983 年颁发了“参与和平等计划”建议,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转入工作生活。德国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教育学生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技能外, 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 并使他们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关系。日本尾随美、苏、英等发达国家,不单关注少数拨尖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普通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近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生产技术, 作为普通教育中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能力。从1981年至1982 年,法国让中学生在55000 多个企业实习班中接受培训, 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时间越长,基础越好,插入专业教育的时机也就越成熟。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这种变化, 隐含着学校对学生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而是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构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同时也要求各国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出积极的反应,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帮助学生获得驾驭个人和职业生活的能力。

第一,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如德国对技术、环保和经济的一体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主题,如能源、原料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从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把“现代技术”纳入中小学的学习范畴。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如德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行为引导教学,其基本理念与“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等是相通的。在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运用讨论、辩论、讲座、角色扮演、调查研究、游戏、模拟、社会访问、现场参观、设计情境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活动社会化。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典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坚持开放式办学, 通过安排个别和集体活动,让学生接触劳动世界,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此外,各国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创新教育。如俄罗斯规定小学生从2 年级开始,每年要完成一项设计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国从小学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则被引入全美学校教学计划之中。

(四)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各国尤其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这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的培养两个方面。

对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国家积极致力于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例如,德国中小学建有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的金工、木工、电子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以金工专用教室为例,除常规的车、钳、刨、磨、铣床外,还配备了许多专用机床,甚至先进的数控机床等。英国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如同工厂的车间,台钳、机床、电钻等工具设备一应俱全。澳大利亚各学校建立了木工工场、金工工场,有的州还开辟了标准化流动工场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

有关师资的培养,早在1902 年,澳大利亚就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师在职进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手工和家政课教师。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常在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另一个专业,在四年常规学习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考试(相当于硕士水平)。不仅如此,德国还是一个重视在职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修的国家,如各州不仅设有专门的网络化教师培训机构,而且培训形式多样,方法也比较灵活。瑞典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大多由高等师范专门培养,学生必须获得“手工艺师傅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并具有2~7 年的实际经验,才可从教。除职前培训外,瑞典和德国一样, 教师在职培训也是很普遍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待遇方面,瑞典小学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20%,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48.%;高中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58%, 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93%,几乎是工人工资的两倍。由于劳动与技术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积极性高,保证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矛盾也集中凸显出来。

(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自上而下保障劳动与技术课程常态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研制或出台地方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方案;二是缺乏地方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师政策,如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等细则;三是缺乏制定对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缺乏有序开发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来自学校的问题

学校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 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2) 劳动与技术课时严重被挤占;(3)劳动与技术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够合理,随意性比较大;(4)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规划;(5) 缺乏必要的实践场地(专业教室)和校外教学场所;(6)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学习、深造;(7)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三)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 少数教师平时疏于学习、研究,导致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作用和意义认识的偏差;(2) 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欠缺,动手能力差,对教学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3)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四)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开发的简单化和非科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较为完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可以帮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活道路的教学内容;三是校本课程内容庞杂、混乱,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常常以讲授、示范为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课堂教学评价多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而且评定的指标、内容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各种教育成效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同时它又影响着其他各种教育的发展。但这种理念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因此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宣传报道,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从而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二) 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要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课程上有人教,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教育科研形成系统。尤其是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 改变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上的门类多、科目杂、不规范状况,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建议必修课程以统编教材为主,选修课程以地方教材为主,但无论哪种教材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拟定统一标准,经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学校要根据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特点, 搞好教学常规的布置与检查,包括调整和安排教师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等, 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或实习基地,建立与教学项目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农村地区,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及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将学校办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农林科学技术的推广基地和农林优良品种的繁育基地,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让家长部分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任务。如自我服务劳动、基本的家务劳动、烹饪、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保养、常见的种养技术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指导、督促来完成。社会是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学校要密切与街道、社区、农村村组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设备、场地等条件外,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质量较高、数量充足、项目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一要重视培养、培训教师,二要留得住教师。主要措施有:(1)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师;(2)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点)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动与技术教师;(3) 选用农林工科院校毕业生从事劳动与技术教学工作;(4) 强化现有劳动与技术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日常教研活动;(5)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适当对劳动与技术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一教学工作;(6) 建议师范院校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来源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复文出版社,1985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弱智儿童;劳技教育;探索

劳动和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普遍应用的技能。基于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手工艺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途径,使弱智儿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为日后进入社会、进而自立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校在对弱智儿童的劳动职业教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3年级)阶段以自我服务为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弱智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每个年级约安排16项劳动技能。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学习3-4项内容,就进行一次综合练习。

中年级(4-6年级)阶段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料理家务,并适当地参加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

高年级(7-9年级)阶段,以学习简单生产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自己生活和料理家务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技能。

以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教师要详细记录调整原因。

二、采用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渠道完成教学任务:

(一)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这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1-4年级每周安排2节劳技课,5-8年级4节。

(二)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行,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我校分别设立了编织、缝纫、书法、舞蹈、剪贴等多个兴趣小组。采用了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遵循多原则指导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适当性原则。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本身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所收获。例如学习《削铅笔》一课,较好的学生要学会用小刀子削铅笔的方法;较差的学生只掌握用转笔刀削铅笔;再差的学生能认识铅笔刀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削铅笔就可以了。

(二)激发兴趣原则。由于弱智儿童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趣。

四、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对劳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对劳动技术教育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测验的内容:

1、劳动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

2、劳动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技能。

3、劳动态度和习惯:包括是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劳动是否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等。

(二)测验的形式

分理论和实践及平时表现三部分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采用笔试、口试两种形式。低年级以口试为主,高年级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是通过现场操作比赛的形式进行,当场打分。平时表现是以日常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及劳动态度为主进行打分。

(三)计分方法

采用等级评定法。即优、良、中、差。三种考核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理论20分,实践40分,平时表现40分。三个分数之和达到90—100分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中等,59分以下为较差。

五、劳动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质和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初步的劳动观念,懂得了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补偿和矫正作用。使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加深了,感知觉和动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还增进了弱智儿童与周围人员的交往,培养了交往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等良好的品质。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原则;新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孙玲霞(1981-),女,汉族,湖北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0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38-03

一、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社会适应原则。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功能的发挥总是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规格、层次由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脱离了这种需要,或因人才培养不足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或因人才培养过剩、结构失调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不适应的结果,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会导致教育自身的萎缩。这在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服务农民和农业的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不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数量少,而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体系脱离了农村社会实际。要改变这种教育与社会需要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惟一的办法就是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型、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等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层次。其次,要与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农业技术教育具有与工业技术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不能照搬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与农民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职业需求和对科技的需要。

(二)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目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使各个部分协调起来的机制,导致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打破以学校教育为惟一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只有学历教育才是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部必须处理好各类别、各层次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完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形成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网络体系。

(三)多样性与灵活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统一性,这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更要讲究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样性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区差异,反映的是各地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资源、产业结构、文化传统、农民素质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四川乐山教委在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出了“短平快”的农村成人教育优化模式,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典型表述。“短”主要指教学时间要短,科技传播时间要短;“平”就是强调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农民的接受水平;“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要快,学员把所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见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于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者的手中,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相应的传播、推广体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就面临难以迅速推广的困境。随着技术陈旧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项技术尚未面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与僵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可以概括为“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不稳定性不断加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和资金密集型经济在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在生产投入的各种要素中,科学技术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适应这一要求,除了加快科技开发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转化。“不稳定性加剧”是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世界产业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曾一度追求农民教育的“正规化”,如举办全日制的扫盲班,需要几百个学时,脱离实际,结果越办越萎缩。由于农民文化教育没有同学习技术相结合,在脱盲后又大量复盲,单纯的扫盲教育也并不能改变农民的贫困状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走出“只有拿文凭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误区,采取灵活性的职业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强调了培育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和教育服务功能的整体性。

二、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

综观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历程,都是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在这一条历史长河中,各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注重推广普及功能到强调推广普及、疏导转移、陶冶净化等多功能并重的演变过程。与之相对应,在培养目标上,也实现了一个由培养传统农业技术人员到培养现代农民转变的过程。要实现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目标,就需要按照新的理念,结合中国农村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构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合理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考虑农业科技大发展与应用趋势,同时要考虑农民对教育的需要趋势。由此出发参照有关的研究,笔者提出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如图1)

新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化特点。只有实现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并覆盖尽可能多的农民群体。长期以来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主要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在学校中进行,或者说主要不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综合发挥作用的格局。在本文中把学校教育作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包括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其中有学历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

非正式教育,主要包括农业推广教育和农民在各种学习型组织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农业推广教育,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示范教育和培训,也包括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示范。

农村中的学习型组织,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方面。它包括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机构、学习型的团体等等。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农村中就发展起不少的学习型组织。陶行知等人发起的平民读书处,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后来陶行知总结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一种促进学习型家庭形成的良好方法。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地方成立的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青年读书会,以及各种职业协会等组织,不仅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也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流。

(二)多层次特点。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需求,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就现实而言,我国目前有三个农民教育层次:

一是农民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初中教育中渗入职教因素、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的农民绿色培训、推广机构进行的科技培训等。

二是农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学校、农民中专等。在这些学校中,既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例如农村职高和农业中专对适龄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例如对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的资格认证教育。

三是农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领域,它主要依托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学考试、资格认证等教育。目前的农林高校中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尚属于学历教育,对农民开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办高校的兴起则为农民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三)多渠道特点。从受教育的方式来看,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了多种途径,如函授、面授、远程教育等;从办学主体看,有公办、民办、企业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教育等各种形式;从教育的性质看,有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也有系统的学历教育,既包括参观示范,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尽可能多的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家骥等.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P142-164.

[2]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0年,第5期.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应用能力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尾声,学生经过高中教育后直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及授课计划都较之小学和初中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要面临高考的抉择。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目前的信息社会,如果没有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就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文盲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终点,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明晰学习目标,然后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一起向着学习目标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更是一个难点,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更要教师在备课中进一步明晰,将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分别实现。有了教学目标的指引,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目的明确,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提高上机操作的能力。

二、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策略;路径;比较

作者简介:徐向平(1967-),男,江苏泰州人,教育学博士,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和国际比较。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基于能力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研究”(编号:SM20144073002),主持人:苏春林。课题组核心成员有苏春林、欧阳新年、徐向平、侯爱民、于久洪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7-0005-09

一、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概况

(一)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标准

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1]是指在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核查产品和服务满足特殊需要的系统性加工过程,也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差错和瑕疵、避免问题型解决方案的基本方式,更是采取标准设置、过程监控以及缺失反馈等有效措施满足产品设计要求、实现服务目标的程序性管理活动,旨在增强消费信心和提升企业声誉,改进加工过程和效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质量保障遵循“契合目标”和“防微杜渐”等两条主要原则,最早在“二战”的军工生产中引进运用,检查和测试产品中的缺陷和瑕疵。如今,质量保障已经拓展到设计、咨询、投融资、保险、软件开发、商业零售、交通运输以及教育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作用是加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理性调配岗位管理、精确加工、操作标准和身份认证等管控元素,增强知识、技能、经验和资质等职业胜任能力,注重个体人格整合、自信心、组织文化、动机、团队精神等综合品质塑造。

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2]通常指用明晰无误的特定标准和客观指标,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者的清晰意图,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拥有较高质量,满足职业技术教育所有利益攸关方的特殊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涉及毕业率、就业能力、利益攸关方的满意程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系统维度,依赖于利益攸关方的思想观念、目标设置、可用社会资源以及决策背景。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就是要明确界定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标准,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结构、利益攸关者的角色、治理原则以及总体历史文化背景,通盘考量质量管控的方法、路径和目标,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等各个层面上保持适度一致和高度统一,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别具一格的内在特质。

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重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各种标准却惊人相似,几乎都涵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业绩成就、产品质量、有效系统改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诚实守信、财务责任、健保义务、用户保护等方面的确认,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方式,聚焦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力度,确保教学传授服务的较高质量,增进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强化教师和培训师所拥有的基本职业胜任能力,注重质量评估专家的能力建设,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质量保障的调控体系[3]。欧盟《Bruges宣言》①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要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及时反应就需要构建基于操作结果的课程体系,促进企业、非盈利公司和学徒制类型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基于操作过程的学习加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雇主的密切协作,让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能够全面了解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的真实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率。截止2013年已经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设置了必要的质量标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改革。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爱尔兰、丹麦和荷兰等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质量保障标准的重要元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结果,在质量保障管控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目标驱动和结果监控的质量保障可以保证质量确认和结果度量,有助于利益攸关者的全面参与,在提升整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质量过程中居功至伟[4]。

(二)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路径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7篇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担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重大任务。因此,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贯彻“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对全国各类教育提出的总要求和根本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归宿。因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服务意识,为广大青年成才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客观依据。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考察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变化,使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克服以前部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滞论文格式后性和盲目性:一种情况是默守陈规,多年一贯制在“传统专业”名义之下招生培养,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种情况则是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赶时髦,不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头脑一热就开办一个新专业。同时,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劳务市场走向,不断调整对原有专业的改造、调整供过于求的专业,增加供不应求的专业,自觉主动地接受市场调节,将过去“我培养什么你接受什么”变化为“你需要什么我培养什么”,真正做到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办学之要,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素养。因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教师的政治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严管理,严格考核;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要特别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研学术水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既是教授、讲师,又是技师、工程师、经济师或会计师,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当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和长期任务。

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永恒的管理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已成为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共识。为此,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领导,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教学管理制度与体系建设,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分配制度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同时,还必须在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实践性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学校专业建设、外聘教师管理等各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严格执行,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对教学加强领导与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面向生产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学课程和教法改革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体现这一与时俱进的思想,要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要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对部分课程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删除那些脱离时代及学生实际的过时的内容,增加更多体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新兴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电教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信息量。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增长才干。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的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18-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和培训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的教育,是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各方重视,教育的基础能力、规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应抓住机遇,敢于面对挑战,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实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信心

近现代史上,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受发达国家的影响而突飞猛进,并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没有达到相当水平,突出表现在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认可度低,整个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低,在体制上、在社会实践中职业教育仍然是处于被歧视的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当然也影响到教师自己对本职工作的信心。职业教育无人认可,从事职业教育的培训人员待遇差、素质低,反过来会极大影响职业教育的水平。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职业信心,热爱自己的专业,相信从事教育事业前途光明,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当好老师的思想基础。职业学校应更多关注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既要讲文化课又要讲职业道德,既能讲理论又要会实践的教师。

二、教学上要进行关键性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专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过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脱出普教的胎,换成职教的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构建现代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是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要注重时代的要求,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删去与时展不相适应,与学生发展及就业不相适应的课程,增设实用性强的课程,职业教育才能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有生源,有出路。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加强计算机和英语教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一线的技术人员除了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英语水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现实可能性,适应学校本身的发展情况,这包括适应学校可能具备的物质条件、师资等,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环境,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相适应。

三、教育目标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职教界则把能力本位教育视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一定要把握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凸显教育的基础功能、先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好地方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本身就是由许多知识重组、交叉而产生的。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也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众多企业、行业需要的人才规模,已很难用传统的专业来划分,而是需要一种复合型的人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已从操作技能型人才转向智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也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向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心智技能的开发;由原来的对从业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培养创造意识、开发创造能力。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打破陈旧的办学思路与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情操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机制

职业教育的质量就是看学生能不能就业、市场满意不满意、企业满意不满意。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市场满意、企业满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职教的长处不在于他的理论性教学,而在于技能性操作性教学。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方,要与企业加强联系,跟着市场走,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才有强大生命力。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数量,适时调整专业与课程。企业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相互服务的原则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宽办学之路,有效地打破教育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并通过开设就业讲座,举办培训班和就业成果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总之,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既要从战略的高度系统考虑,又要从现实出发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正确面对社会需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出路。这样才能保证中职教育科学的、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长根.浅谈中职教育强化德育建设[J].才智,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