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利润的含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早在1890年,经济学家佛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书中提到“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该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账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传统的会计利润恰恰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金成本的弊端,要求扣除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所有者权益资金成本。
2 会计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会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简单表示为:会计利润=收入-费用,分析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3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3.1 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3.2 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3.3 计量的范围不同。会计利润仅考虑与企业经营相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要素,而经济利润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的计量还要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
3.4 计量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以收人与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因此会计利润依据的是权责发生制,经济利润需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投资资本成本,而这项内容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经济利润不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
3.5 成本计量不同。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会计成本仅确认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认识,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3.6 应用范围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经济利润则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
一、价格套餐是为了把消费者分类以便区别定价
考虑张三和李四是某商品的两个潜在消费者,在该商品的单价为1元时,张三愿意购买8个,而李四愿意购买5个;当单价为2元时,张三愿意购买5个,而李四愿意购买4个;单价为3元时,张三愿意购买3个,李四愿意购买3个;当价格升为4元时,张三愿意购买0个,李四原因购买2个。为了方便比较,把这些数据列成表:
现在考虑厂家如何定价才能取得高利润。不妨假设成本为零。如果统一定价为1元,则张三买8个,李四买5个,利润=15×1=15元。如果定价2元,则利润为18元,如果定价为3元,则利润为15元;价格为4元,则利润为8元。显然,定价为2元,利润最高(18元)。
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定价方式,使得利润更高呢?
如果商家知道上面这个数据,则显然商家会发现,采用分别定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利润:对张三,开价是2元,对李四,则开价3元,这样,张三买5个,支付10元,李四买3个,支付9元,商家总共获得利润19元。经济学上,这种分别定价由一个名次――价格歧视。但问题是,商家对上面这个表中的数据不一定完全了解。例如,知道这些数据,但不知道哪一列是张三的,哪一列是属于李四的。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如何搞价格歧视呢?
办法之一就是搞“价格套餐”。例如,商家定出两个套餐:
套餐1:买5个就2元/个――显然,这个套餐只有张三接受;
套餐2:买3个就3元/个――显然,这个套餐只有李四接受;
当然,如果商家知道上述数据,它还能够设计出对商家更有利的价格套餐。例如,考虑下列两个套餐:
套餐3:固定3元+每个2元;
套餐4:固定0元+每个3元;
显然,张三会选择套餐3,而李四则只会选择套餐4。这样,商家共获得利润3+10+9=22元。套餐3中的“固定3元”,类似于月租或者会员会,是商家榨取消费者剩余的一种招数。
事实上,商家难以获得各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准确信息,所以,上述类似套餐1和套餐2这样的套餐很少见到。但是,商家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大体获得各类消费者的大体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然后通过制定类似套餐3和套餐4的价格套餐,就可以把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商家大搞价格套餐,是为了把消费者分离开来,以便搞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榨取消费者剩余。这就是经济学用于解释价格套餐的一个理论假说。
二、可验证含义与验证
问题是,从这个理论假说出发,我们能够推出什么可验证的含义吗?如果能,则这个理论假说就算是有科学的解释了,如果不然,这样的理论假说就没有科学意义。我下面就由这个理论假说――商家搞价格套餐是为了把消费者区分开来以榨取消费者剩余――出发,来推导出一些可验证的含义来。
当商家面临的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时,消费者剩余很小,一个特例是,当商家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完全水平,即消费者只愿意接受一个惟一的价格,这时,消费者剩余为0。既然在任何他接受的价格水平下,任何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都是为0,那么,逻辑上我们就可以推出:这种情况下商家不能通过搞价格套餐把消费者区分开来。由于商家面临的需求曲线平坦的含义是商家的市场份额很小以致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或者说商家没有垄断势力,所以,我们就得到一个可验证的含义:对于商家很多或者潜在商家很多,以致任何商家都没有垄断势力的市场,不会存在价格套餐。在农贸市场里,我们没有见到价格套餐。农产品的商家众多,没有价格套餐。路边的擦皮鞋市场,尽管看到的商家――擦皮鞋的non农村妇女或儿童――不一定很多,但事实上由于进入门坎很低,潜在竞争者又很多,所以,擦皮鞋市场显然也是不具备垄断势力的商家,所以也不会出现价格套餐。
另一个对立面,即商家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很陡的时候,也就是说,商家是垄断者的时候,商家可以通过价格套餐把消费者区分出来并实行价格歧视,这是可验证的含义了。
具备垄断势力的关键是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进入成本比较高,二是消费者选择别的厂商的成本也比较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换言之,这两个条件缺少其一,这个市场中的商家就不具有垄断势力。因此,按照我们上面得出的理论假说,这样的市场也就不会搞什么价格套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市场势力越大的厂商,越有积极性搞价格套餐。
这个推论更具有可验证性。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容易把“完全没有垄断势力的厂商”和“有一些垄断势力的厂商”区分开来。
当然,上述理论假说成立的一个隐含条件是政府不能实施价格管制,如果政府实施价格管制,规定了一个唯一的价格,垄断厂商要想搞价格歧视已不可能,那就无所谓什么价格套餐可言了。
三、建议
【关键词】导数;变化率;边际;边际分析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分学则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数又是微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学习导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导数的应用尤为重要。导数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比如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等等,今天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导数的概念
从数量关系而言,导数反映函数的自变量在变化时,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瞬时变化率)。从数学表达式而言,研究的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问题。
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如下:
若函数y=f(x)在某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内可导,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表达式如下:
二、经济中常用的函数
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函数关系,因此必须了解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的函数。
(一)价格函数
一般说来,价格是销售量的函数。生活中随处可见,买的东西越多,消费者砍价的幅度就可以大些。例如:某批发站批发1000只杯子给零售商,批发定价是20元,若批发商每次多批发200只杯子,相应的批发价格就降低1元,现在批发站杯子的存货只有2000只,最小的销量是1000只,求价格函数。
(二)需求函数
作为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商品的需求量仅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即
Q=f(p)
其Q中表示商品需求量,p表示商品市场价格。
例如:某厂家从促进消费的需求考虑,对某空调的价格从3000元/台降到2500元/台,相应的需求量从3000台增到5000台,求需求函数。
(三)成本函数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记为C0。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工资等,记为C1。这两类成本的总和称为总成本,记为C,即
C=C0+C1
假设固定成本不变(C0为常数),变动成本是产量q的函数(C1=C1(q)),则成本函数为C=C(q)=C0+C1(q)。
(四)收益函数
在商业活动中,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记为R.销售某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收入函数为
R=pq
其中q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
(五)利润函数
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记为L.
L=R-C
其中R表示收入,C表示成本。
总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称为毛利润,再减去固定成本称为纯利润。
三、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导数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归结到数学中来,用我们所学的导数知识加以研究并解决。
在此我们就经济学中的边际和边际分析问题加以稍作讨论。
边际概念表示当x的改变量x趋于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的比值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
若设某经济指标y与影响指标值的因素x之间成立函数关系式y=f(x),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记作My。随着y,x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
设生产某产品q单位时所需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则称MC=C′(q)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类似可定义其它概念,如边际收入,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边际销量等等。
经济活动的目的,除了考虑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决策者更多的是考虑经营的成果,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总成本函数)为
C=C(q)=100+4q-0.2q2+0.01q3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适?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2+0.01×103=130(万元)
所以平均成本(单位成本)为C(10)÷10=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C′(q)=4-0.4q+0.03q2
MC│q=10=4-0.4×10+0.03×102=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远低于当前的单位成本,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例2某公司总利润L(万元)与日产量q(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利润函数)为L=L(q)=2q-0.005q2-150
试求每天生产150吨,200吨,350吨时的边际利润,并说明经济含义。
解边际利润ML=L′(q)=2-0.01q
ML│q=150=2-0.01×150=0.5;
ML│q=200=2-0.01×200=0;
ML│q=350=2-0.01×350=-1.5
从上面的结果表明,当日产量在150吨时,每天增加1吨产量可增加总利润0.5万元;当日产量在200吨时,再增加产量,总利润已经不会增加;而当日产量在350吨时,每天产量再增加1吨反而使总利润减少1.5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应该把日产量定在200吨,此时的总利润最大为:L(25)=2×200-0.005×2002-150=50(万元)
从上例可以发现,公司获利最大的时候,边际利润为零。
例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函数和收入函数依次为,C(q)=3000+200q+(1/5)q2,R(q)=350q+(1/20)q2,其中q为产品的月产量,每月的产品均能全部销完,求利润最大的月产量应为多少?
解L(q)=R(q)-C(q)
=350q+(1/20)q2-3000-200q-(1/5)q2
=150q+(3/20)q2-3000(q>0)
L′(q)=150-(3/10)q
令L′(q)=0,得q=500
列表考查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0,+∞)内只有一个极大值点,且L(q)是一个二次函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规律可得,它就是最大值点。
所以,当月产量为500生产单位时,利润最大。
从上例我们可以证明,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即由L′(q)=0,且L(q)-C(q)
得L′(q)=R′(q)-C′(q)=0,即R′(q)=C′(q),
MR=MC
例4某企业生产过程中需使用某种原材料。到外地采购一次这种原材料,要开销采购人员的工资、旅差费、手续费、运输费、检验费等,但每次采购的总的采购费用基本相同。原材料被采购回来后,除了被使用外,存放在仓库里,要开销保管费用,保管费用通常是采购批量、采购价格、保管费率三者乘积的一半,试求总费用最小的采购批量。
解设每年使用原材料的总量为Q,每次采购的批量为q,每次采购费用为k,则年采购次数为(Q/q),每年的采购费用为(Q/q)×k。
又设该原材料的价格为p,保管费率是i,则库存费用为(1/2)·q·p·i,因此总费用为
C(q)=(Q/q)·k+(1/2)·q·p·i
求导得C′(q)=-(Q/q)·k+(1/2)p·i,令C′(q)=0,得。
这是所求的唯一值,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定有最小值,这唯一的点就是最小值点,所以当每次采购批量为时,总费用最小。
上例的结果,是理想化的瞬时送货的最佳库存模型,这个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下面我们看实际的例子。
例5某企业生产使用某原材料100吨/年,每次采购的费用是1000元,每吨原材料的年库存费(材料价格与保管费率之积)为500元,如果材料消耗是均匀的,问应分几批采购,使总费用最小?
解设每次采购原材料q吨,则总费用为
C(q)=(100/q)·1000+(1/2)·q·500
C′(q)=-(100000/q2)+(1/2)500
令C′(q)=0,得(吨)
税收就其本质来说,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预定标准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税收是纳税人财产所有权的单方向转移,税款一旦交出去就不会再回来,对企业来说,税款的支付是企业资金的净流出,而且没有与之相配比的收入项目。
二、市场经济下,税务筹划是企业纳税与盈利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税收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请看:
税后净利润=企业利润总额-应缴所得税
企业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显然,在利润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所得税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大小。国家得的多,企业留的就少;企业留的多,国家得的就少。作为两个利益主体,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而一些流转税,如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等(即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这个会计科目核算的税额)又间接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大小。在相关数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税金越大,企业利润总额就越少;反之,产品销售税金越少,利润总额就越大。以上公式提示我们,税收对企业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在企业投资、筹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利润分配及重组过程中,税收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企业交易往来的一切经济活动中,税收的影响无处不在。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通过合理手段降低税负,应该说是企业自主理财的积极行为。
(二)市场经济下,纳税与企业的根本目标相抵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经济下的企业的自然属性之一就是具有自身的利益取向。企业的制度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必须以独立的经济法人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然而,纳税又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纳税与盈利发生了矛盾。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存,发展、壮大,必然要努力降低一切影响它实现利润最大化根本目标的负担。税务筹划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减轻税收负担的经济行为。版权所有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既然是法治经济,就意味着判断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种经济行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律的规定。在市场经济下,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体现在税收征纳关系上,理应是依法治税。一方面,对于征税方,应是依法征税,那些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违背税法的做法,从表面上看,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其实,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对于纳税方,依法纳税,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理所当然应该存在,应该得到承认,起码在法律框架内不应该对这种行为有非议。有人可能会问,避税也不违法,那么为什么国家还要花费那么多人、才、物力,甚至精力去制定反避税条款呢?这里面有一个表面上合法的行为是否同时也是实质上合法的行为的问题;也有一个合法的行为是否同时也是“合理”的行为的问题。表面上合法实质上合法与否,其实是法律条文外显在字面上的含义与隐含在字面后面的政策导向或立法意图是否一致的问题。任何国家制定任何法律法规,基本的目的无非是限制某种行为或者是鼓励某种行为,比如,税法规定,对生产严重污染产品的企业征重税。该法律条文的表面的含义是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重于生产非污染产品的企业的税收负担;其实际目的是引导企业生产环保产品,减少污染。再比如,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该法律条文的表面的含义是只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其实际目的是吸引外商来我国投资,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税收从本质上说都会或轻或重地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面对不同的税法规定,纳税人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不同的选择,接着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比如说,税法不是规定对生产严重污染产品的企业征重税吗?如果纳税人为了少缴税甚至是不缴税,钻税法的空子,仍然生产污染产品,只是在严重与否这儿做了文章,使其产品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严重污染产品的标准,从而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这就是标准的表面上符合国家的税法规定,实质上违反了国家税收的政策导向的避税行为,是合法但是不合理的行为。如果纳税人采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开发无污染产品,从而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这就是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即国家应予以鼓励的纳税行为。合理似乎还包含道德问题在里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环境下,“为”抑或是“不为”也要受到道德的制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道德标准也模糊不清很难界定。对于企业来说,只要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展开公平竞争应该就是合理的,道德上就是无可否认的。因此,税务筹划恰是促使税制和征管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的健康因素。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他要求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产出。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既是生产经营者也是消费者。既然是消费者,本能促使他在消费的过程中节约开支,表现出来的有,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等等。节约就是使可能被消耗掉的资源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节税对于企业而言,也是节约费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选择在法律框架下能够把税款压到最低限度的消费方式,是市场经济赋予它的权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需求量;需求;消费者均衡;垄断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非常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本理论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些教材的编写过于抽象,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述本身不够透彻,又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笔者认为,从基本理论概念入手,将一些学生感到抽象与繁难的基本理论概念作严格的界定,讲深讲透,再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例子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也更容易地将这些基本理论概念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下文笔者就抛砖引玉,对微观经济学中几个知识点做些探讨,与同行作些交流,以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
1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需求规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但是刚刚开始接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往往误用需求规律,或者认为需求规律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时,在有些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适用。进而对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经济学的科学性。这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的根源是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掌握得一知半解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需求理论中把影响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数量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另一类是其它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等等。需求规律是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也就是需求量变动。比如消费者对雨伞有需求,如图1,假若雨伞的价格从P,下降到P,,,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量就从Q,增加到Q,,。如果雨伞本身的价格并没有变化,但其它因素产生了变化,比如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对雨伞的最终需求的数量增加,这就是需求的变动,如图2中a所示,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右移到D,的位置。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左移到D,的位置,如图2中b所显示。
通过引入看起来有争议、似乎推翻需求规律的事例,来讲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是特别有用的[1]。
例一:假如雨伞原来的价格是10元,天下大雨,商店老板临时把雨伞的价格提高到15元,但他卖的雨伞数量比平时还多,这种情况有没有违反需求规律?不少学生都认为需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管用了。其实不然,这是典型的搞混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雨伞卖的贵,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就越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是,因为下雨,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增加了,在圖形上,整个需求线从D就右移到D,的位置,在雨伞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雨伞的价格上升,简单说就是,“雨伞的需求增加,所以雨伞的价格上升。”
例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经到北京大学演讲,演讲完后有北大某经济学者问张五常,说你讲需求定律是公理,不可能有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那么现在MBA的学费越来越贵,为什么读MBA的人数还增加了呢?张五常教授当时简洁的回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北大某经济学者显然混了需求量与需求的变动,人们的收入增加,攻读MBA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以及读了MBA之后会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使得人们对MBA的需求增加了,在图形上,也是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
2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的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结论[2]。但学生在学到这一知识点时,常常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机械地记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MRS=PX/Py,(2)MRS递减,其中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PX/Py表示两种商品X与Y的价格比。他们一般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当作数学的结论,难以理解这个条件真正的经济含义。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让学生内省的方式,讲清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经济意义。商品X与商品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的含义,即MUx/MUy,相当于消费者在边际上对两种商品之间比价的主观评价,而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Px/Py代表的是该消费者所面临的市场机会,也就是市场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
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机会给出的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不相等,说明消费者还没有充分将市场给出的机会完全利用,在相同预算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消费组合的调整,达到更大的满足。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的客观评价是相等的,消费者的满足就最大化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随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X与商品Y的数量不同而变动的,但价格比率Px/Py是不变的,如果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不相等,就可以通过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使得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相等。
笔者在讲解时,举了一个假设的例子来阐明这一点。假定某消费者拿20元到水果店买水果,打算买苹果(X)和梨(Y)。假如苹果与梨的价格比率Px/Py是2,意思是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2个单位梨的购买,这就是市场机会。假如消费者已经购买苹果与梨的一定数量,边际替代率MRS是4,这意味着消费者对1个单位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4个单位的梨。显然,苹果的市场价格是低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消费者若再增加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可以赚到2个单位的梨。这样一来,只要Px/Py小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增加苹果的购买,减少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增加,梨的数量的减少,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下降,边际替代率若下降到2,此时Px/Py等于MRS,所有有利可图的机会都利用完了,消费者均衡就达到了。
假若Px/Py大于MRS,分析正好倒过来。比如价格比率Px/Py是4,意味着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4个单位梨的购买。消费者苹果与梨的边际替代率如果是2,即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2个单位的梨。消费者减少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增加一个单位梨的购买,可以增加自身的利益,赚到的也是2个单位梨。只要Px/Py大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减少苹果的购买,增加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减少,梨的数量的增加,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增加,边际替代率若增加到4,有利可图的机会就利用完了。此时Px/Py等于MRS,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重新达到。
消费者均衡直觉的经济含义可理解为,若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低于市场价格,他的最优决策就是卖出苹果,比如他自己觉得1个单位苹果值2元,市场上1个单位苹果卖4元,他就卖出1个单位苹果,赚到差价2元。反过来也一样成立。通过这一讲解,就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每个人日常的经济行为联系在一起,学生就明白了,消费者均衡条件本质上说明的是人们买进、卖出行为的依据,人们可以通过套利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
在微观经济学垄断理论一章,许多学生很难理解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的区别。为了向学生阐明这一区别,笔者在上课时举了作家拿版税的例子:
例一:著名作家陈丹燕的例子[3]。因为有读者很喜欢读她的书,但向陈丹燕抱怨说,书价太贵了。
“[网友]问:我很喜欢你的文章,买了你几乎所有的书,但这些年,你的书越来越贵了,对爱你的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我希望定价最好不要超过25元。
[陳丹燕书]答:定价不是一个作家可以控制的,控制权在出版社,我自己也希望书价不要太高,因为我自己买书的时候也希望书是比较便宜的,如果那个书是比较贵的我也希望是借来看而不是买一本,特别是买了以后发现这个书的价值不是很大的话也会觉得不高兴,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
例二:畅销书作家大冰的例子[4]。
这是一本长达480页的书籍,但是定价依旧非常亲民,大冰坦言,这个价格是跟出版社反复博弈后的结果。“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内容生产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为读者做点什么,最起码让大家买得起正版,少买点盗版。”他还不忘说,“写书只是我收入来源之一,稍微任性一点也无所谓。”
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家为什么希望自己作品的定价更低一些?难道他们关心读者的利益还要超过关心他们自身利益吗?其实不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作家的著作带有一定独特性,因而具有垄断的特征[3]。因此可以用垄断理论来分析作家的行为。
但作家的书是通过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社与作者在利益方面是存在分歧的。具体而言,作家获得报酬的主要方式是拿版税,与出版社进行收益的分成,版税率相当于分成率,一般在6~8%之间,按作家的名气、作品畅销的程度及销量会有所调整。图书版税的一般计算方式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版税率=总收益×版税率。所以作家关心的是总收益,总收益越高,他所得的分成收益即版税拿的就越多。但出版社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总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营销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营销
1.1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要创造高额利润,同时还应该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环境承担责任。著名学者卡诺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能够用金字塔图示出来,第一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它是上层社会责任实现的经济基础;第二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伦理责任,即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第四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慈善责任,即企业必须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做出贡献。
1.2企业市场营销的含义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宽泛的讲,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和管理过程。从企业这个比较狭义的角度来讲,营销是指和顾客建立有利可图、充满价值的交换过程。更深一层,我们可以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企业为了从顾客身上获得利益回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牢固顾客关系的过程。
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生产观念;二是产品观念;三是推销观念;四是市场营销观念;五是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六是大市场营销观念。
1.3社会责任营销的含义
本文对社会责任营销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指的是企业在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利用新闻媒体和广告来进行宣传,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广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是指企业应该在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换的各个环节,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营销战略中去,追求企业和社会长远和谐的发展。
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
2.1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违背国家的法律,大量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还有前一阵曝光并且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这些都是典型的缺少社会责任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惜牺牲自己公司长期打拼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企业形象,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最终也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过低,企业很少会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企业无节制的排放“三废”,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长期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的,长此下去,会对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2.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追求最大的利润,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这是马克思所分析的企业的经济属性。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最初的创业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本积累这一过程,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营销活动也是为了增加利润,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盲目的追求企业利润。同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是我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客观原因。
另外,现代经营理念认为企业在创造高额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消费者和社会环境应尽的责任。目前在我国,这种现代经营理念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经营及市场营销中去,这也是我国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利益。从而导致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容易形成短期行为,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推动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引导
对政府来讲,为了使企业尽其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具体措施有: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落实企业应如何尽其社会责任。政府应该努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制化,并且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行使政府的权力,建立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二是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宣传和监督力度,要让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一种履行社会责任光荣的氛围,使企业形成社会责任营销这种意识。
3.2改进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办法与措施
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措施具体包括:一是企业要遵纪守法,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这一点对企业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是企业应该进行的最基础的工作。企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同时协调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使企业在决策和执行等方面体现出对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和社会环境的关切。为社会提供更环保更安全的商品和服务,使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3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监督
对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来说,为了使企业尽其社会责任,推进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社会大众要积极支持并且参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活动。全社会的成员应该共同努力,使企业积极地和全体社会公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营销,实现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共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目标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年年亏损,濒临破产,而同样有的企业却步人良性循环,蒸蒸日上。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敢于创新,他们的“成本控制”是从现代财务管理中引伸、深化出来的,能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
1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
关于成本控制目标,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就是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来降低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目标是以现有既定条件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这些观点局限于成本降低本身。而我认为,成本控制目标是以能否实现财务管理为标准来进行设定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特别是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控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2对成本控制含义的再认识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对报酬、风险、长期战略等诸方面提出了要求。成本一般不改变风险,但可以改变报酬。成本控制对财务管理的意义,还必须重新认识成本含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2.1成本的根源在于作业
传统的成本核算将成本与产品的生产关系作为成本发生的原因,我们忽略了与产出和实物数量并不直接相关的众多组织资源,诸如生产准备及材料操作作业或交易的成本,从而造成了对成本信息的扭曲。有效地控制成本,就应该从作业人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
2.2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含义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
2.3从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现代企业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
2.4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2.5成本管理导向要创新,重点放在市场的设计和售后服务阶段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仅对过程控制还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面向市场的设计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企业必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品种及新产品、新项目开发等提出要求,进行预测,对成本进行估算,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果的最佳方案。
3现阶段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3.1成本控制的范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一说起成本,似乎这只是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其实对成本动因的理解不仅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形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
3.2寓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核算的核心工作难以很好发挥
3.3企业改革不到位多数企业领导既是企业资产的代表者,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有些领导出于个人目的,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谈何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4加强成本控制,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在面临日益强大的竞争中如何能够赚取最大的利润,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呢?答案只有一个:成本,成本,还是成本。“成本控制”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等。在加强成本控制,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成本控制实际上也就是要加强对目标成本的控制。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利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就必须制定目标成本,以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新晨
4.1用价格决定成本
①成本控制就是要从头控制,始于设计阶段,始于由顾客确定的价格、质量和功能。②以顾客为本,提高产品质量前提下降低价格。③产品功能适度,减少无效作业。
4.2用目标成本的制定来实现成本控制
加强成本控制的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制定目标成本。企业必须对所设定的目标按照适当的表示进行分解与落实。目标成本的分解方式上大类可以分为按物为对象分解和按人为对象分解。
目标成本给产品的设计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目标成本是不容商洽的,因为它直接反映了顾客的需要(市场价格)及投资者的预期回报(预期利润)。因此,设计小组往往依赖一定的工具来完成目标成本的实现。
通过结合新制造技术、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ABC,并通过改善组织与人的关系,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3坚持制度,严格把关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还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强化成本管理的措施。
——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确定严格的限额领料制度和成本控制办法。
——学习先进企业经验:一是指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全员参与,每项成本、费用指标都有帐可查,有人控制。
总之成本控制是一个画广、量大的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企业,应该认真学习,开展降低成本为主的财务管理活动,提高成本意识,建立建全成本管理制度,企业只有有效的控制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过度投资 泡沫 货币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大多是在低通货膨胀情况下发生的。从货币均衡理论看,低通货膨胀水平使决策者忽视了泡沫时期信贷资金配置和相对价格扭曲蕴含的造成经济衰退和金融不稳定的风险。本文试图从货币均衡理论分析这一问题。
1 经济周期的货币和信贷理论
以威克赛尔、哈耶克和哈伯勒为代表的货币均衡理论认为,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问题,货币创造与银行信贷创造紧密相关。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由国内储蓄和投资供求均衡形成国内经济均衡;二是这一均衡状态可能被货币和信贷干扰打破。由此看来货币干扰因素不一定是外生的,恰恰相反,在多数情况下影响信贷增长的货币干扰因素是内生的。
威克赛尔和哈耶克强调,一旦货币利率背离自然利率,市场将推动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储蓄的供给(源于收入)等于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贷款),进而形成了等于资本边际成本的自然利率。由于货币当局和银行调整市场利率,使得市场利率背离自然利率。在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的情况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均衡水平,多余的需求由银行信贷资金满足。而银行信贷扩张创造了银行存款。哈耶克等人关于经济周期的过度投资理论,从本质上看是经济波动的货币均衡理论,是由银行行为引发的内生货币的经济周期。
在哈耶克看来,经济周期源于协调失灵,特别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之间的计划不协调,造成了储蓄与投资背离。储蓄和投资失衡源于厂商的错误预期,而错误预期通常是货币变化造成的。货币变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令人失望的预期变化。在哈耶克看来,经济波动的核心问题在于固定资产投资部门,在利率给定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当前投资的长期盈利。资本跨期配置失误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货币既有助于协调经济活动,也可能干扰跨期经济协调。货币供给变化造成资本配置失衡和经济周期,影响短期相对价格变动。
哈耶克和哈伯勒的经济波动理论为理解金融危机和资产价格泡沫提供了四个方面政策含义。首先,货币当局过度关注总体价格稳定而忽视银行行为与信贷扩张,可能对经济秩序产生不良后果;其次,在货币利率严重偏离长期自然利率(资本边际回报)、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可能形成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再次,贸易周期和资产泡沫的货币根源可以看作内生于经济体系的一个态势;最后,在价格稳定下货币保持中性的观点,经济波动是以信贷为基础的经济的自然结果,试图缓解经济波动的政策,反而可能加重经济波动。
2 日本资产价格泡沫和美国高科技泡沫的货币均衡论解释
哈耶克的由信贷引导过度投资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理解日本经济危机。1986年日本经济从低谷走出后,扩张持续了51个月,一直到1991年初,出现了哈耶克理论所说的生产期间延长的问题。生产扩张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为GDP的20%左右,接近60年代高增长时期的水平。资产价格从1983年开始上升,先是股票,随后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扬,1987年泡沫开始出现。据估计,从1986~1989年股票和房地产的资本利得达到名义GDP的452%,相当于1972~1973年早期泡沫的2倍。20世纪80年代泡沫时期,日本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经济平衡。推动实体经济再度高涨和金融与不动产价格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放松后,货币和信贷增长迅速。日本银行研究人员认为在一些因素作用下形成了所说的强牛市预期,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
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日本公司治理处于变化之中。传统公司治理主要来自主银行对借款人的约束,特别是有限的公开信息披露和交叉持股关系中股东对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约束能力。传统中介在顾客流失后,为了弥补损失而增加投机行为。日本公司治理与哈耶克所说的内生因素,即银行行为有关。银行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衡量提供贷款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考虑需求因素。在Ya?鄄maguchi看来,1986年以来的低通货膨胀是日元升值、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缓和了工资压力和强投资改善短期生产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历长期低通货膨胀之后,股票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金融市场仍然预期日本银行会保持低利率。低通货膨胀下私人部门对低利率的预期得到强化,这一预期在没有明显通货膨胀信号的情况下推动泡沫的形成,泡沫一旦形成,中央银行就很难处理。日本并非特例,1987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后,在由系统性风险造成金融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会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在第三次提高利率之后,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仅1990年就下跌了40%。
日本经验表明,中央银行处于两个预期陷阱之中,一个是由低通货膨胀和来自外部要求日本缩减经常账户顺差的政治压力形成的低利率预期;另一个是日本银行不会偏离保持低通货膨胀目标所形成的预期。
同样,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出乎很多经济学家的意料。据估计,80年代美国非农商业部门生产率每年增长为0.8%(以1987年为基期),远低于70年代1.3%的水平。OECD估计80年代美国净商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5%,是OECD国家中最低的。投资回报在工业化国家中也是较低的。从1991年美国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从1995~200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美国信息处理设备投资(IPE)占私人非居民投资的比例从27%上升到50%。从1991~1995年非农商业部门生产率年均增长1.53%,从1996~1999年年均增长为2.57%。1995~2001年美国以信息科技为主的投资繁荣与崩溃和股票价格泡沫破裂。一些科技公司投资规模急剧缩减,削弱了早期生产率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1996年以来早期过度投资每年约20%的公司技术投资增长难以持续。
1995~2001年的泡沫实际上由两个泡沫组成,一个是哈耶克式的过度投资泡沫;另一个是高科技股票泡沫。从货币均衡理论看,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成因如下:生产率冲击没有从利率中得到反应,造成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之间差距过大;货币政策对低通货膨胀关注有余,而对信贷增长重视不足;对货币和信贷增长解释不明确;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哈耶克理论强调的贸易周期的内生货币因素,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问题。由于利润预期的改善,货币利率远低于自然利率(资本预期回报率),造成利用现有储蓄仍无法满足贷款需求的问题。实际上,公司盈利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9%上升到1997年的12%。公司储蓄占GNP比重由80年代的低水平开始逐步上升,利息负担也得到缓解。过度借贷主要集中于科技部门,没有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大量的美国居民储蓄转化为居民股票资产和财政顺差。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1998年美联储出于国际因素考虑,不仅没有提高利率反而降低利率。利率由8月的5.5%调低到11月的4.5%,利率与核心通货膨胀率之差由3.25%下降到2.25%。在俄罗斯危机和LTCM危机之后,调低利率是为了应付流动性不足。危机后,直到1999年11月利率才恢复到5.5%的水平。在1998年末利率调低之后,股票市场迅速回升,然而1999年实际利率迅速提高之后,股票市场却未下跌,而是迅速上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议会证词指出,是通货膨胀而不是货币和信贷增长,通过干扰价格信号、削弱对长期的关注和扭曲激励机制,从而破坏资源配置。忽视私人信贷增长的一个原因是美国财政顺差较大。持续的低通货膨胀,在大量财政顺差和降低名义利率共同作用下,股票市场不断攀升。
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都没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现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没有通过提高利率减缓信贷过快增长和对公司盈利和股票价格上升的不现实预期。上述两个中央银行在泡沫形成过程中不愿采取措施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很难估量生产率冲击或资产价格错配。如果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央银行保持低通货膨胀的动机较强,那么在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水平上升过度的情况下不愿提高利率,而在泡沫破灭的情况下却又降低利率,这样一来货币政策可能出现不对称的问题。这一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降低风险溢价或加重道德风险还没有定论。
3 货币非均衡、过度投资与道德风险的政策含义
货币均衡理论对解释和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信用扩张和过度投资具有一定意义。在1980~2001年期间,我国的GDP年年增长率达到9.6%,投资比率达到31%,资本产出率为2.3%,资本存量的年增长率为9%,这些指标已经接近或超出发达国家,如韩国的同期指标。从货币均衡理论看,目前我国出现的过度投资的根源在于过度信贷综合症。而过度信贷实际上是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差距过大的一种现实反映。1998年以来,为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政府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同时采取减员增效等措施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利润大幅提高,资金利润率连续多年超过经济增长率。强投资促进了短期生产率的改善,进而形成供给冲击,使价格水平下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的改善也为银行加速信贷扩张提供了条件。这里把我国的投资利润率作为自然利率,等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货币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零售物价增长率之差。有关统计分析表明,1997~1999年物价水平回落,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差距缩小;2000~2003年期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之差接近9%。因此,由于利率政策不仅未能反应正的生产力冲击,而且连续下调,造成了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过大,从而诱致对高盈利的错误预期,进而造成企业过度借贷。
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回升与市场结构,特别是行业垄断有关。钢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仅受需求和预期等因素影响,也与这些市场具有的垄断竞争特征相关,原因是这一市场结构特征影响了相对价格的变化和预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消费品和贸易品的市场竞争程度高,价格粘性降低,价格信号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而投资品和非贸易品由于市场进入的资本和管制门槛过高或国有比重过大,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具有一定粘性。这样一来,投资品与消费品价格、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价格出现背离。而且,由于当前信贷市场的微观结构由非均衡信贷配给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变,银行信贷对投资品和非贸易品的偏好对相对价格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名义利率,可以缩小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改变近来出现的相对价格的结构性矛盾和过于乐观的投资回报预期,抑制低效率企业的过度投资需求。而且利率调整政策在美联储升息政策的情况下具有了一定空间。同时也要积极推进结构改革,通过放松管制,改变投资品和非贸易品市场的垄断结构,增加价格反应的灵活性。规范土地市场管理,克服土地作为抵押品蕴藏的隐性道德风险。在推进利率自由化同时,加强审慎监管,限制银行信贷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过度集中。
参考文献
1 威克赛尔.利息与价格(中译本)[M].上海:商
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