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铁联运的优势

公铁联运的优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1篇

一、L江多式联运发展的需求空间及实现程度

(一)长江多式联运需求空间广阔

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全国的40%。2015年区域合计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5.1%、41.6%和42.3%,手机、布匹、家用电冰箱、计算机等适合集装箱运输的工业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6%、58.9%、65.1%和80.9%,是我国继东部沿海之后又一个快速隆起的产业聚集发展带。

产业的高度聚集带来货运量规模的迅速壮大。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完成货运量186.1亿吨,其中水路39.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38.0%和65.6%。生产高度集中,供应和销售遍布全球,产地到销地的“门到门”运输既需要水运、铁路等大能力干线运输,又需要公路“最先、最后一公里”运输,是多式联运提供全链条物流服务的用武之地。若按照美国2011年多式联运运量占全社会运量比重9.2%测算,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带来的多式联运需求就高达17.1亿吨,折合成集装箱约1.4亿标箱,规模十分巨大。未来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长江多式联运的需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长江多式联运实现程度较低

尽管多式联运的需求空间巨大,但目前除煤炭、粮食等少量物资外,长江经济带大多数适用集装箱运输的物资或商品中,多式联运实现程度并不高。据统计,上海港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3653.7万标箱,其中一半左右为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比例较小;宁波港201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7.05万标箱,仅占港口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0.8%;江西省港口2014年依托水运完成的多式联运量约为1600万吨,仅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6%;四川泸州港2014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1.1万标箱,仅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4%。与发达国家港口80%的件杂货采用集装箱运输,90%以上的国际运输采用集装箱运输,13%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铁水联运相比,长江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实现程度依然较低。

二、长江多式联运供给侧短板及成因分析

(一)长江多式联运供给侧短板

一是不同运输方式衔接有缝隙。部分港口在实施新港区开发和功能调整时,铁路未能及时根据最新的港口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也存在港口规划建设不重视铁路的问题,许多集装箱港区没有与铁路直接衔接,“港站分离”现象严重,需要经过城市道路借助集装箱卡车短驳才能完成集装箱码头堆场和铁路站场之间的转运,无法做到港区内直取。如上海芦潮港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距离洋山港区在30公里以上,必须由公路接运,不仅大大增加了铁路集疏集装箱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集装箱转运的效率,而且加剧了上海市的交通拥堵。

二是载运工具、转运设施不标准。我国公路货车栏板车约占营运载货汽车的77.6%,集装箱专业车辆所占的比例极小,集装箱卡车尚未在公路干线运输中大量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约1.2万辆,占货车比重不足2%,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10%―20%。此外,一些车站、港口等的转运设施、装卸设备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现代化仓储、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应用不够。

三是信息共享难实现。虽然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均具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孤岛”问题却至今未能解决。在集装箱铁水联运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缺乏铁水联运信息共享平台,铁路部门与港航企业之间信息衔接不畅;集装箱铁水联运各环节业务信息公开程度和共享程度不匹配,港航环节的信息比较透明,铁路环节的信息相对封闭;港口、航运、铁路、海关、商检等各部门之间尚未搭建起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信息不能共享,使集装箱多式联运承运人难以对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运行规则不健全、不统一。目前我国已的多式联运相关标准共计35项,其中国家推荐性标准14项、行业推荐性标准4项、标委会标准17项,涉及到货运服务、信息化、载运工具、装载单元等方面,但在货运枢纽设施、换装设备方面的标准尚属空白。比如,目前尚无关于仓库月台高度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推荐标准。再如,不同运输方式对装载单元标准不统一,公路、铁路、水路集装箱各自有不同尺寸,有时需要换装箱型。

五是多式联运经营人匮乏。我国从事长江航运相关业务的各类经营主体中,公路货运企业“多小散乱”,企业平均拥有营运货车不足2辆,往往仅能承担公路运输业务。铁路企业过度垄断,尚不能很好地整合公路企业开展“门到门”公铁联运。传统航运企业尤其是内河运输企业主要专注于水上运输,与公路、铁路的联系主要借助货代企业完成。第三方货运企业参差不齐,真正有能力承担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的寥寥无几。上述各类经营主体独自均难以承担全程服务,多式联运经营人极度匮乏。

(二)深层次原因分析

首先,工业化未完成,限制了多式联运的需求释放。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集装箱适箱货物达到一定规模,多式联运才能获得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左右开始一路下降,高附加值的适用集装箱运输品的产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集装箱多式联运开始起步,1956年,美国Ideal X号轮船第一次装载58只集装箱,从新泽西州的纽华克运至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开辟了集装箱海运的先河。到80年代初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30%以内时,集装箱多式联运开始大规模应用,1984年,美国双层集装箱列车研制成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从长滩(Long Beach)到芝加哥(Chicago)的双层集装箱班列开始每周1列常态化运行。进入21世纪,美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集装箱多式联运也正式成为了主要运输方式,2003年,多式联运超过煤炭运输,成为最大的铁路货运收入来源。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2015年,工业、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0%和40.5%,工农业增加值合计占GDP的比重约为美国的2.4倍、日本的1.9倍、德国的1.7倍。且产品附加值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为23%,仅相当于美国的60%、日本的55%。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货物运输依旧以低附加值的大宗物资为主,仅煤炭、钢材两项物资在铁路货运总量的比重就超过80%,限制了多式联运潜在需求的有效释放。

其次,管理w制“条块分割”,制约了多式联运的管理协作。多式联运是一种跨部门、跨区域、跨环节的运输组织方式,需要各相关主体在设施建设、标准衔接、运营组织等方面密切协作。而我国现有区域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下,铁路、公路、水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造成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没有有机衔接。比如,不同方式的交通设施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划设计和同步建设,港口规划未能为铁路设施预留用地空间,铁路规划线路未能进入港口堆场,铁路、水运集装箱尺寸不统一、互相不通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信息系统各自孤立、不能共享,无船承运人、船公司难以介入铁路业务,铁路货代不过问公路和海运等,种种表象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均在于行业分割。区域管理方面,长江上、中、下游分属不同省市管辖,区域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和协调,各地港口罔顾需求开展同质化的码头和铁路建设,为低价竞争提供财政补贴等非经济,都是地方保护的产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部门间、区域间和环节间的协作。

第三,比价关系扭曲,弱化了多式联运的优势发挥。我国运输市场秩序尚不完善,各种运输比价关系不合理。在多式联运中,拥有大能力、低成本、全天候优势的铁路本应发挥更大作用,但近年来由于铁路部门连续上调运价(10年内9次提价),导致在运输过程中铁路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尽管目前铁路部门开始下浮运价,但也仅是回到了未涨价之前的水平,再加上取送车费、机车作业费、货物装卸费、货物保价费、延期使用设备费、堆存费等货物杂费,铁路综合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公路运输由于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超限超载、返程低运价等恶性竞争成为行业常态,再加上2015年以来油价下降,公路运费一路走低。市场上出现了铁路与公路运费倒挂现象,比价关系处于扭曲状态,导致铁水联运与公水联运甚至公路直达相比,根本不具备成本优势,一直缺乏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长江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建议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长江航运特点,着眼于补齐长江多式联运的供给侧短板,化解深层次成因,必须在联运系统构建、交通网络布局、市场价格形成、管理体制创新、试点示范推动等方面有所作为,着力补短强基,改善长江多式联运供给,降低长江经济带全域物流运行成本。

(一)构建“分类式”联运系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需要

与欧美国家内河主要开展集装箱运输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特点,使长江承担了大量的煤炭、矿石、粮食、建材、危险品等运输任务,集装箱运输仅占较小比重。因此,长江多式联运不能简单地一“集”了之,而应构建分类多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首先应发展完善符合传统产业要求的大宗物资多式联运系统,特别是煤炭、矿石、粮食的“铁水联运”;其次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以集装箱为重点的集装化多式联运系统,重点加强港口公路、铁路的集装箱集散效率;最后针对食品农产品冷链、危险品、汽车整车等特殊货品货类,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专业多式联运系统。

(二)建设“鱼骨状”交通网络,发挥长江多式联运特点

借助黄金水道实现货物的水运出(进)海,是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对长江多式联运的基本诉求。由于距离沿海港口远近不同,这些内陆腹地的货物出(进)海时,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成本存在较大区别。一般而言,距离较近时,公路直达具备成本优势;距离超过一定范围(距离1),铁路直达开始具备成本优势;距离再超过一定范围(距离2),水运直达具备成本优势;而位于距离1和距离2之间,则是公铁联运的优势范围。距离进一步增加到一定范围(距离3),公水联运具备成本优势;在距离3的基础上距离越增加,铁水、公铁水联运的成本优势越明显。

针对长江多式联运的这种特点,长江沿线的交通网络布局形态不能追求铁路、公路在各地的绝对均衡,而应是一种类似“鱼骨状”的结构。具体而言,以长江航运黄金水道为主骨架,下游港口重点建设水路集疏运网络,辅以公路网络;中上游枢纽港口接入长距离干线铁路,近距离辅以公路网络;沿江其他港口重点建设公路集疏运网络;铁路沿线场站建设辅助公路网络,使“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路则路”的运输格局具备交通网络支撑。

(三)理顺比价关系,释放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公路运距过长、铁路份额锐减、水路优势难发挥,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各种运输比价关系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理顺比价关系,引导市场重新选择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运输方案,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公路方面,以《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为契机,多部门、跨区域统一标准,严格治理超载超限,促进公路货运价格回升至合理范围。铁路方面,在“一口价”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铁路运价市场化改革,制定更加动态灵活的运价浮动方案,增强对随时变动市场的适应性。港口方面,清理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除法规规章规定的项目外,禁止指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将水运节能环保的正外部效应内化、显化为成本优势。

(四)成立国家级工作小组,破解长江联运发展制度瓶颈

长江多式联运的发展,涉及发改、交通、铁路、海事、海关、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事关长江沿线带多个省(市、区)利益,在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很难做到“一盘棋”。因此,有必要研究成立国家级长江多式联运发展工作小组,统筹解决新时期长江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加强区域间特别是沿海省份、城市与内陆腹地间的统筹协调,消除行政和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打通多式联运组织全链条。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跨领域跨区域整合重组,用资本纽带消解行业和区域壁垒。

(五)集装箱联运先行,树立多式联运发展的全环节范本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2篇

文 郝攀峰

10月4日,国务院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简称《规划》)受到了物流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多式联运”出现11次,“物流园区”出现13次。在多式联运工程中,提出要“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在物流园区工程中,同样提出要“推进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可以预见,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物流节点建设和政策倾向的高地。

我国物流业发展亟需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建设作为支撑

规划和建设物流节点,要先明确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首先,物流业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物流业是生产业,它的价值在制造业、商贸业(包括电商业)的增值过程中得以体现,对其他产业形成支撑作用;当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例高于5%时,物流业将成为其地区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业的定位仍然处在第一阶段,而像一些港口城市、大型商贸城市,物流业已经却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物流业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合理建立物流节点,尤其是建立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物流园区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1998年我国第一个物流园区出现至今,目前物流园区的发展呈现几个特点:一是物流园区发展迅速,但缺乏顶层的规划、建设的框架指导;二是物流地产持续火热,但圈地现象增加,空置率走高;三是园区业态、功能复杂,但真正意义的多式联运节点极少。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尚未形成对多式联运的运力整合,普遍缺乏多种运力的转化,多种运输方式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各园区之间不能协同开发运输产品,使园区成为“物流孤岛”。特别是一些铁路场站没有公路港配套,一些货运枢纽没有专业物流市场配套,一些公路港与铁路站、河港、海港不衔接,大大增加了多式联运网络运营的成本。

在德国境内目前约有35家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是德国物流园区最显著的一个功能。他们强调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选址尽量处于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的交叉点上,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物流园区多建有完备的吊装、转运等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并且政府还给予铁路吊装等设施一定的财政补贴。由于有多式联运功能,园区和园区之间的跨区域运输就有了组织化、协同化和规模化的基础。显然,德国的物流园区已经成为多式联运网络的节点。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多式联运定义模糊,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框架下;公、铁、水、航、港长期分立体制,多式联运的网络规划和枢纽港站的建设方法尚属空白;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以一种运输方式为主,不能实现多式联运的节点转化需求,且基础设施非常缺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聚集已经从资源型向资本型和信息型转变,相应的生产指向、交通形态等等也在发生变化,与之对应的物流节点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策、投资和消费向西部和北部倾斜,我国物流节点的广度和密度也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同样,物流市场的需求和竞合也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应运而生。

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体现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服务能力

对于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国家关于物流的相关标准中并没有给予标准说明。

我国的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园区包含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形成的物流作业可以相互独立,但必须协调统一、相互补充;园区主要围绕铁路、水路为骨干运输,其他运输方式为补充,主要形式表现为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涉及转运基地、网络模式、运输组织、信息系统、服务模式和联运提单等六大方面;园区是实现多式联运的重要载体之一;服务货物可以是集装箱,也可以是大宗散货;一般来讲,使用园区综合运输组织方式进行全程运输的货物需占园区吞吐量的50%以上;园区通过多式联运服务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运达速度,实现合理运输为目的。

多式联运是系统工程,在水、铁、公、空等多种运输服务方式均已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的实质是转运工程,体现区域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只要有两种运输方式交叉就能建设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园区中的运输方式至少有一种等级耍高,处于大通道节点,多式联运才有意义。比如,某内陆城市,在五星级的内河航道和低等级地方铁路交叉点建立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实现不了换装,也没有换装需求,这样的多式联运物流同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发展绿色物流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物流、转运装备技术标准统一,因此必须从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货运组织的形式创新、信息化手段的跨界应用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综合推进。

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应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重点

我国的运输市场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自去年6月铁路实行货运改革以来,“网上受理”和“实货制”受到社会肯定,但“全程物流”的实行方案合理性有待商榷,公铁联运及其基地建设是未来铁路货运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我国的铁路场站正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在新的场站选址和建设中,如伺纳入多式联运大网络,如何综合考虑国际供应链的竞争需要,如何融入社会大物流的“生态圈”,需要科学方法的引导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理念或为比较合理的解释之一。

在传统的铁路场站的迁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随着铁路货场迁出市域,场站硬件能力大幅提升,但货源出现明显下降,原有货源流失率达15%~30%,这是与建设改造的初衷相违背的。分析其原因,是新站位置距市区较远,增加了公略短驳集货的运距,直接成本上升,相比公路价格失去竞争优势。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的问题是铁路货场没有按着物流市场的规律明确市场定位,建设初期在物流设施选址、供应链分析、功能构成、服务内容以及环境配套等方面的基本分析论证缺失,导致迁建后破坏了原来货场几十年形成的生态圈。而存迁建的过程中又没有把原有的生态圈加以分析、加工、再整理,纳入统一的规划建设。

公铁联运型物流园区探索“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综合物流模式,对于传统铁路货运生态圈系统给予规范、整合、提升,设计“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市场+专业物流市场”相结合的模式,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相对独立又有协同联动。公路与铁路形成联运,既为专业市场提供物流服务,又能利用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形成货源,从而形成“1+1+1>3”的效果。如可规划区域面积较大,可以采用“铁路核心作业区+综合物流服务区+商贸交易区或者工业平台”的模式。

在公铁联运物流园区中,公路港对铁路核心作业区的关键作用:一是起到集疏运车辆停泊管理和甩挂运输的作用;二是解决了公路信息服务问题;三是起到集聚货源的作用;四足可以共同提供公铁联运的干线运输产品。同样,专业物流市场或商贸交易市场的聚集,也是将铁路和公路赖以生存的“货源”向其作业区聚集,尽可能在一个区域内打造“产一贸一商一通一流”链条,改变目前专业贸易市场的供应链方式,才能保证其市场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对减低全社会供应链服务成本起到示范作用。

通过提高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内外部交通组织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运输方式之间无缝衔接,提高了物流集散能力和对外服务的辐射能力,以及货物多式联运转运效率。而且,公铁联运物流园区重点围绕物流平台研发物流产品,改变过去铁路货场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投资缺陷和收益模式,在提供传统物流服务的同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便捷商务服务等。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式联运;铁路;集装箱;接驳;MATLAB

中图分类号:U169.6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集装箱多式联运因其便捷、安全、费用低等特点,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客、货运的主要运输形式。但是,在多式联运迅猛发展的今天,铁路参与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却进展缓慢。2010年,上海洋山港完成铁水联运运量3.03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0.3%;2011年1~9月,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 117万TEU,其中铁水联运量136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1%[1]。平均而言,我国铁路参与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的运量不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这与铁路运输在我国整个交通运输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铁道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客货分流、建设铁路专运线、开行集装箱班列等,以求推动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目前,已有很多人对集装箱多式联运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忽略了运输方式转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接驳费用[3-5]。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海铁联运难以实现无缝对接,货主为了规避海铁联运中因接驳运输而额外产生的装卸及运输费用,大多选择了“海—公”联运的方式,使得铁路在多式联运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多式联运方式选择的决策。本文以实现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到我国大部分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的现实情况,将公路接驳运输纳入多式联运系统的考虑范围,建立了多式联运方式选择模型。同时给出了求解此模型的一个算法,此算法相较于智能算法[6-9]简单且容易实现,并可以保证在有限步收敛。最后用MATLAB软件对算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铁路如何更好地参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问题提出建议。

1 多式联运方式选择模型

多式联运可以看成是一个由若干个节点和连接节点间的箭线构成的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节点1到达运输方式是公路,发送运输方式也是公路,即在节点1不发生换装。节点2到达运输方式是公路,发送运输方式是铁路,即在节点2做公路—铁路的换装。这个过程可以在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完成,公路和铁路的换装可以实现无缝衔接。节点3的到达运输方式是铁路,发送运输方式是水路,即在节点3做铁路—水路的换装。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集装箱码头都没有直接连接铁路线,货物在节点3上的换装不能实现无缝衔接,需要通过公路接驳。例如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通过铁路集运的集装箱货物只能运到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接下来30多公里的跨海大桥需要由集卡通过公路完成。实践中,节点3上,增加的换装作业以及接驳作业会增加多式联运的总费用和总时间,也可能会影响到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多式联运组合方式的选择。本文基于海—铁不能实现无缝衔接的情况,以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多式联运方式选择模型。

1.1 模型假设

根据以上描述,对模型做如下假设:

(1)由于集装箱运输对装卸设备有特殊要求,因此,换装只发生在特定中转站点;且根据通常的做法,做如下限定:公铁换装发生在铁路场站;公水换装发生在港口码头;铁水换装不需接驳发生在港口码头,需换装的分别发生在铁路场站和港口码头。

(2)两个节点之间可选的运输方式有3种,即公路、铁路、水路。

(3)转换运输方式时,如需接驳,一般采用公路运输作为接驳方式。

(4)不考虑货运量对运输价格及运输时间的影响。

(5)运量不可分割,即两个城市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

(6)不考虑运输能力的限制。

1.2 参数说明

K:所有节点(城市)的数量;M:所有可选运输方式的集合,M=1,2,3,(“1”表示公路,“2”表示铁路,“3”表示水路);cy■:节点i到节点i+1选择运输方式m所需的单位运输费用;dy■:节点i到节点i+1选择运输方式m的运输距离;v■:运输方式m的运输速度;ty■:节点i到节点i+1选择运输方式m所需的运输时间;ch■:运输方式从m转换为n所产生的单位费用;th■:运输方式从m转换为n所需的时间;cj■:在节点i,当运输方式从m转换为n需要接驳时,产生的公路接驳运费;dj■:在节点i,当运输方式从m转换为n需要接驳时,公路接驳的运输距离;tj■:在节点i,当运输方式从m转换为n需要接驳时,公路接驳的运输时间;C:多式联运单箱运费;C■:表示多式联运单箱最小运费;T■:最小时间约束;T■:最大时间约束;

X■=■;Y■=■;

U■=■。

1.3 模型建立

以多式联运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

minC=■■cy■dy■X■+■■■ch■+cj■+ch■U■+ch■1-U■Y■ (1)

满足约束条件为:

■X■=1, i∈1,2,…,K-1, m∈M (2)

Y■=■,i∈1,2,…,K-1, m,n∈M (3)

■■■X■+■■■th■+th■+■U■+th■1-U■Y■≥T■ i∈1,2,…,K-1, m,n∈M (4)

■■■X■+■■■th■+th■+■U■+th■1-U■Y■≤T■ i∈1,2,…,K-1, m,n∈M (5)

其中,目标函数(1)表示要求多式联运总的运输费用最小,包括运输费用、换装费用和必要时的接驳费用;约束条件(2)表示两个节点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约束条件(3)表示从i-1节点到i节点选择m方式运输,从i节点到i+1节点选择n方式运输,则在i节点要进行运输方式m和n的转换,即保证运输时连续的;约束条件(4)和(5)是时间约束,表示运输时间必须控制在t■,t■之间。

2 MATLAB算法设计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10]。本节利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给出了求解此模型的一个算法,此算法相较于智能算法简单且容易实现,并可以保证在有限步收敛。算法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cy■、dy■、ty■、cj■、U■、ch■、th■、dj■、tj■、v■。

第二步,计算多式联运货物在途费用。

for m■=1:3 %第一个节点可选运输方式m■有3个

for m■=1:3 %第二个节点可选运输方式m■有3个

for m■=1:3 %第三个节点可选运输方式m■有3个

……

for m■=1:3 %倒数第二个节点可选运输方式m■有3个

计算多式联运总成本

计算多式联运总时间

第三步,计算多式联运货物在站点的换装和接驳费用。

if m■~=m■ %第二个节点转换运输方式

计算第二个节点的换装费用

计算第二个节点的换装时间

if U2,m■,m■==1 %第二个节点换装需接驳

计算第二个节点的接驳费用

计算第二个节点的接驳时间

end

end

……

if m■~=m■ %倒数第二个点转换运输方式

计算倒数第二个节点的换装费用

计算倒数第二个节点的换装时间

if UK-1,m■,m■==1 %倒数第二个节点需要接驳

计算接驳运输费用

计算接驳运输时间

end

end

第四步,选择最优方案。在总时间T∈T■,T■的情况下,如果计算单箱运费C

3 数值仿真

例:假设集装箱货物装运地为成都,途径郑州、南京,最终到达上海洋山港装船出口。本节为该批货物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使其在满足时间约束的基础上实现运输成本的最小化。为了使问题简单起见,本节定义节点K=4,表示有成都、郑州、南京、上海4个节点城市。

仿真中需要的数据如下:

各节点间集装箱多式联运各种运输下的运输距离如表1所示。表1中,南京到上海的公路距离包括了连接洋山港的东海大桥距离,铁路距离为南京西站到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距离,水路运输距离为南京港到洋山港距离。

各种运输方式下,运载工具的速度如表2所示。

针对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各采集了40组数据(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用MATLAB软件的polyfit命令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种运输方式下运费的计算公式。

(1)公路集装箱单箱单位距离运输费用计算公式:

cy■=7.319*dy■+429.06dy■ (6)

(2)铁路集装箱单箱单位距离运输费用计算公式:

cy■=1.5*dy■+1 742.8dy■ (7)

(3)水路集装箱单箱单位距离运输费用计算公式:

cy■=0.8151*dy■+937.2684dy■ (8)

根据费用公式(6)~(8)和表1中数据,计算得到集装箱单箱单位距离运输费用如表3所示。

各种运输方式中转站换装费用如表4所示。

换装过程中,各节点接驳运输距离如表5所示。

中转站换装时间[11]如表6所示。

对上述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程序设计,得到运输方式组合策略如表7所示。

分析表7数据,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多式联运方式组合的策略有所不同,其对应的成本也有较大差别。货主对送达时间上的要求会影响到多式联运方式组合的决策。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公路较铁路运输方式具有优势,但是,只有在对时间要求极强的情况下,公路的这种竞争优势才能凸显,铁路参与多式联运仍有很强的竞争力。

4 铁路参与多式联运的建议

4.1 合理选址铁路集装箱办理站

为了探讨铁路如何更好地参与多式联运的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本文改变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选址来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海铁联运中,公路的接驳距离有一个临界值,当接驳距离小于这个临界值时,铁路运输有优势,当接驳距离大于这个临界值时,公路运输更有优势。也就是说,从费用的角度来看,短距离的接驳运输不影响铁路的竞争优势。这个临界值的确定跟铁路和公路的运价,以及货物在站点内的留存时间和作业成本等有关。随着铁路运价的上升,以及公路运价的下跌,这个临界值趋于减小。

因此,对于铁路专运线不能延伸到达的港口码头,根据本文给出的算法,可以找到海铁联运接驳的临界距离,应该在以港口为中心,以该临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建设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办理站应具有集运堆存、通关、保税监管等功能。出口货物在办理站办结出口手续,按照海关监管货物完成接驳运输并装船出口;进口货物卸船后不落地,按照保税货物在海关监管下疏运至铁路集装箱办理站,与货主的交接在办理站完成。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完善的业务功能和合理的选址,有助于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

4.2 缩短铁路运输服务响应时间

铁路在参与多式联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成本,无法实现海铁的无缝衔接也在其次。铁路运力紧张、货物等待时间长,以及服务质量和市场意识薄弱等,才是铁路参与多式联运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运输工具转换过程中的货物等待时间做了简化处理,而事实上,由于铁路运力紧张,在开展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常常出现有货无箱、有箱无车、有车无计划的现象,很难满足货主对运输时间的要求。这往往正是货主弃铁路而选择其他方式的主要原因。调整模型中铁路站点的货物换装时间,当换装等待时间增加1天,铁路相对水路运输将失去优势。而目前,集装箱货物在铁路站点的等待时间往往是超过1天的。因此,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缩短铁路运输服务响应时间,是铁路更好地参与多式联运的关键。

4.3 引入灵活的国际货运机制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常是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组织全程运输,货主不直接与运输企业联系。多式联运经营人建立自己的运输网络,通过在各地的运输人与各实际承运人达成运输协议,完成货物运输业务。

长期以来,海运货代业务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一个海港城市拥有的货代公司大多数以万计。多式联运经营人想要与货代取得联系或订舱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铁路运输行业由于长期以来市场意识缺乏,铁路货代的入行门槛比较高,一个集装箱货运站的货代业务就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这种现象增加了多式联运经营人选择铁路运输方式的难度,严重影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的主动性。因此,参考海运货代的运作模式,与更多货运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是铁路走向市场,更好地参与多式联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董红梅. 洋山港海铁联运模式的现状及发展[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27-29.

[2] 张戎,秦明霞,艾彩娟. 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海铁联运发展对策研究[J]. 铁道货运,2010(10):12-17.

[3] 李成,盖宇仙,颉栋栋. 构建铁路物流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式联运系统[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4):4-7.

[4] 周跃. 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决策与协调问题的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韩俊,徐奇,靳志宏. 动态规划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运输方式组合优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8):661-664.

[6] 陈相东,刘彦良,王鹏涛,等. 多种运输方式模型优化及求解[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9):66-69.

[7] 贺竹磐,孙林岩,李晓宏. 时效性物流联运方式选择模型及其算法[J]. 管理科学,2007(2):8-12.

[8] 李浩. 基于遗传算法的大件物流运输方案选择优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于瑞菊. 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运输组合优化与分级优化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芜湖;铁路货运;多式联运;集装箱;物流基地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没有合理分工、运输径路没有优化、多次装卸作业等因素影响,物流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让多数企业难堪重负。近年来,芜湖外贸经济持续向好,进出口增幅跑赢全国。2017年1—7月,芜湖外贸出口达182.9亿元,同比增长7.7%,排名安徽省第二。数据显示,铁路运输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1/3左右,但2016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仅为7.6%,较欧美等国家40%左右的铁路货运量占比相差甚远。另外,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海铁联运占比约为20%左右,美国为40%、印度为25%,我国仅占2.6%。这表明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滞后,铁路的成本低、运能大、全天候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1],发展铁路多式联运对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2]具有重要作用。芜湖地区多式联运市场以水路、公路联运为主,主要运输产品多通过公路或水路运输至上海洋山港,再从上海洋山港海运至客户指定的目的地,外贸出口通道少,受气候、船期等因素影响大。海铁联运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份额几近空白,因而加快芜湖地区外贸海铁联运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芜湖地区外贸运输市场现状

1.1发展概况。(1)地理环境。芜湖地区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境内318、205国道穿境而过,芜合高速(芜湖—合肥)、宁芜高速(南京—芜湖)、沪渝高速(上海—重庆)、芜雁高速(芜湖—雁翅)4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芜黄高速(芜湖—黄山)、上海至武汉高速、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公铁大桥已经开工建设,宁芜(南京—芜湖)、芜铜(芜湖—铜陵)、皖赣(芜湖—贵溪)、淮南(淮南—芜湖)和宣杭(宣城—杭州)5条铁路在境内交汇,宁安城际铁路(南京—安庆)、合福高速铁路(合肥—福州)已全线贯通。商合杭客运专线(商丘—合肥—杭州)已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建成。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也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年通过能力5000万t,现有码头55座,库场面积60多万m2,拥有各类装卸设备200余台。(2)经济环境。2016年,芜湖地区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57.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进口总额16.4亿美元,增长29.2%;出口总额40.7亿美元,下降23.7%。从出口产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3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5.1%;从产品出口地区看,对欧洲出口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5.0%,对亚洲出口1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45.8%,对北美出口11.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7.1%。1.2出口贸易。芜湖地区重点出口企业的现状如下。①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出口额54803万美元,出口中东地区占70%,主要运输方式走海运通道,由奇瑞物流滚装船公司承运。②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2016年出口额约51655万美元,出口欧洲约占38%,运输方式走海运通道。③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2016年出口额约21962万美元,出口美国约占出口70%,目前有部分走合肥欧洲班列。④江森自控日立空调(芜湖)有限公司。2016年年出口额约17553万美元,主要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出口欧洲约占10%。⑤芜湖中鼎实业有限公司。2016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约10718万美元,出口美洲占60%,出口欧洲占30%,主要运输依赖海运通道。⑥大陆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2016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约8697万美元,出口欧洲占30%。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出台,芜湖地区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将呈现上升趋势,交通运输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1.3多式联运。(1)原有运输方式。芜湖地区出口欧美、东亚等地区的产品多数采取公路或水路运输至上海洋山港,再从上海洋山港海运至客户指定的目的地,从近期情况来看,由于上海冠东码头(洋山港三期)拥堵,造成船期延误,无法按计划时间起航。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出口贸易开始回暖,港口吞吐量增长超出预期。二是2017年4月集装箱航运联盟进行重组,为保证货物顺利上船,企业提早进行订单受理,形成了阶段性小高峰。三是上海洋山港设计吞吐能力约2000万TEU,但2016年实际吞吐量达3713万TEU,已经达到其设计能力的1.85倍,由此造成港口拥堵。(2)现有海铁联运方式。通过对原有运输方式分析,芜湖地区货运中心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开发了芜湖—北仑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项目[3]。此项目以芜湖西—北仑港“点到点”快速货物列车为突破点,利用宁波北仑港区位优势及便利的作业条件,减少了因上海洋山港拥堵导致的船期延误问题,改变了长期以来芜湖地区出口产品依赖上海洋山港海运的惯性思维,赢得了客户的一致赞许,为推动芜湖地方经济发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增添了动力。但是,海铁联运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运输时效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芜湖西—北仑港“点到点”快速货物列车运行距离500多公里,运行径路包括芜宣复线(芜湖—宣城)、萧甬线(萧山—宁波)等线路,中间运输组织经芜湖东、乔司2个编组站,在编组站解编作业中,成组集装箱被打散,造成集装箱不能按时在北仑港集结,影响通关效率。二是各环节衔接不畅。海铁联运涉及公路短驳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运输方式,需要从货源组织、箱源调配、铁路干线运输、港口内短驳等多个运输环节无缝对接[4]。由于几种运输方式缺乏相互合作交流,各运输方式经营主体不同、运营规则不统一,公铁水之间无法用相同的思路和“语言”理解对方的运行规则,影响多式联运发展[5]。

2芜湖地区外贸海铁联运存在问题分析

2.1组织方式有待完善。从芜湖地区外贸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看,芜湖西货运站作为多式联运的主体单位,在全程运输中仅参与铁路装卸作业环节,在货源组织、箱源调配、短驳接卸等方面没有自和积极性,导致参与联运的公路、水路等企业与客户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由于铁路运输涉及需求受理、装卸作业、车辆配送等环节,需要多个岗位协调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而现有营销激励机制难以做到职责明确、赏罚分明,造成营销激励机制流于形式,制约芜湖地区多式联运发展脚步。2.2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从硬件来看,现有集装箱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集装箱门吊设备陈旧。2015年芜湖西站改造了门吊基础,购置集装箱专用吊具,但与水路企业的设施设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缺少集装箱专用堆码机、集装箱专用装卸平台等专用设备。二是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主要表现在,运输高峰期或“点到点”快速货运列车开行期间,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造成部分运输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制约着多式联运的发展。2.3信息共享有待提升。从多式联运发展现状看,现阶段多式联运信息系统近乎空白,铁路集装箱信息管理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6]。现有的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车站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铁路接取送达系统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处理、数据录入等环节仍使用人工录入方式,信息传递不及时、数据录入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多式联运内外部数据交换,导致联运单位信息无法实现共享[7]。

3芜湖地区外贸海铁联运发展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到2018年,我国80%左右的港口和物流园区需引入铁路,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铁路集装箱装车占比提高到10%以上。因此,应制订多层面的推进方案,加快芜湖地区外贸海铁联运发展。3.1制订一体化多式联运方案。从芜湖地区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看,需打破现有运输方式的行政分割,加强合作交流,将发展多式联运、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纳入芜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成立芜湖地区多式联运协会。由铁路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联运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协会定期组织联运单位协调处理多式联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解决方案。二是完善芜湖地区铁路相关单位协调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芜湖东站、芜湖车务站段与芜湖货运中心协调处理机制,健全奖惩分配细则,优化相关考核条款,努力提升多式联运运输效率。三是完善货运中心内部激励机制。细化需求受理、装卸作业、车辆配送等岗位工作流程,实行逐级负责制管理,盯控每个作业环节的工作时效、工作质量,做到奖优罚劣,体现营销激励机制的作用。3.2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芜湖地区多式联运,须加强枢纽节点布局、运输装备改造等硬件方面建设。一是加强芜湖西站二级物流基地建设。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蓝图,抓住“十三五”铁路大规模发展的有利时机,推进芜湖西站二级物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二是优化芜湖西站集装箱场站布局。推进芜湖西站集装箱场地更新改造,建立多式联运集装箱专用堆场,新建多式联运专用作业平台。三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更新芜湖西站装卸设备,购置集装箱专用堆高机、专用吊具等现代化装卸机械设备。3.3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在于减少转运环节,缩短全程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8]。因此,加强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需加快芜湖地区公路、铁路、水路信息系统建设,可利用铁路实施电子货票为契机,开放内外部信息互通通道,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应推进芜湖地区多式联运单位的标准统一,从单证、规则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规则。

4结束语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多式联运,分析,物流成本

    引言

    重庆市直辖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凸显,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水陆交通主要枢纽,重庆市在物流规划方面也致力于充分利用重庆市的优势,打造长江上游区域物流中心。经济的巨大发展,催生了对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巨大需求,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运输的成本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2.多式联运的概况分析

    多式联运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新型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传统、单一的各种不同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衔接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实行“门到门”运输,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迅速、安全、便捷的运输服务。正由于此,多式联运成为集装箱和货物运输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我国多式联运起步较晚,目前发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同世界先进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差距。多式联运的优势是根据具体的运输线路,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根据具体的物流需要,组合起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时间优势的运输路线(方式)。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有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经济运输半径和运输优势(图1)。多式联运出现的时间较早,工业社会初期就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多式联运始于集装箱在物流运输业中的广泛运用,这也是因为只有以集装箱为媒介的多式联运才能正在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真正体现多式联运的成本优势、时间优势、业务流程操作优势。

    水运

    平均成本

    图1.主要的运输方式成本-运距曲线

    3.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条件下通过对决策单元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决策单元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决策单元向良性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研究重庆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

    3.1S(Strengths)—重庆市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分析

    3.1.1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经济腹地广阔,是西部地区惟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内陆口岸城市,重庆管辖着长江干线三分之一的航线。北有陕西、宁夏、内蒙,南有云南、贵州、广西,西有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东接湖北、湖南,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结合区、东部和西部结合区、渝贵川结合区的重要节点,是撬动“连接中国l1个省市区。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辐射近4亿人口的长江流域”这一杠杆的支点。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人流、物流的重要集散地.从而也引发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拥有全国“两纵三横”五条水运主通道之一,全国“八纵八横”铁路通道中的包柳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在重庆市交汇:全国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渝湛线和沪蓉线在重庆市交汇,拥有国家干线机场之一的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齐备水陆空交通条件的综合交通枢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具备了较为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形式的运输系统,为发展多式联运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针对重庆的具体情况,目前重庆能形成相对优势的多式联运的方式主要有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公水联运。重庆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辐射能力近些年来,不断提升,重庆的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备了重要的区域战略地位。

    3.1.2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较大,具备较强的政策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直辖、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业被列为国家十大振新行业之一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重庆对内外资的引进。也是重庆市发展物流业以及交通运输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重庆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发展物流业必然要走多式联运的这一道路,这是国外发展的经验,也是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6篇

一、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成效显著,铁路网跨越发展,公路网日趋完善,民航发展持续快速,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加快建设,运输结构优化合理,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总体适应都市区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

(一)铁路枢纽不断增强

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京广客专、郑徐客专已经建成投用,郑万、郑合高铁正在建设,郑济、郑太高铁陆续启动。“十三五”期间,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初步形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促进传统农区开放发展、加速沿线城镇现代化进程,形成贯穿我国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的高效便捷的铁路大通道,完善国家路网结构,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确保国防战略运输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辐射八方的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构成了郑州大都市区重要的支撑轴带。

(二)公路建设连通成网

郑州长期以来一直是河南省及中原地区的公路网络中心、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2014年以后,根《河南省普通省道网规划调整方案(2013―2030年)》,对全省路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当前,以郑州为中心,以京港澳高速郑州段、连霍高速郑州段、郑云高速、郑卢高速、郑民高速、机场高速为放射线,以G107、G107复线、郑开大道、郑汴物流通道、S316、郑新(新密)快速通道等若干联络线为补充的高密度、多层次的公路网初步形成。截止到2015年年底,郑州大都市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2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2公里。

(三)航空经济初步形成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如期建成投用,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郑州南站规划建设,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的综合运营指标在全国排名继续领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郑州都市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上街机场建设有序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2014―2020)》,“十三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登封市、焦作云台山、新乡原阳、许昌等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郑州大都市区意义重大,将极大完善大都市区和全省范围航空运输体系,有力助推郑州作为航空枢纽的地区建设。

(四)口岸功能不断优化

近年来,郑州在推进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口岸经济”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总突破口,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汽车、肉类、粮食、药品等已有特种商品指定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有效引导了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大力发展贸易、仓储、保税加工、展销购物,以及与口岸配套的金融、物流、中介、电子商务等产业,迅速将郑州口岸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继续与中国邮政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和郑欧班列开展国际邮件业务合作,打造中国邮政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第四个国际邮件转运口岸,打通中欧陆路邮路和全球航空邮路。不断加快郑州航空港和郑州国际陆港建设,秉承丝路枢纽节点城市的使命和责任,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二、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布局要求,积极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智慧三大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四网互联式发展和深度融合,着力实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普惠均等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需求,切实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涉及惠民利民的交通项目优先安排。深入落实郑州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合理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

(二)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枢纽建设先行,加强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河南自贸区建设配套衔接,促进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节点体系建设,促进区域间、干支间、城乡间运输网络无缝衔接。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内重点枢纽场站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对各种运输线网的集约组织和优化配置功能,着力完善综合交通“最后一公里”。

(三)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

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等部署要求,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指尖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加快推行交通一卡通,在郑州大都市区率先实现交通领域支付全覆盖,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功能,进入日常生活支付领域。推动实现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制”的联程服务。统一都市区交通信息化标准,着力完善都市区城际间交通信息化合作机制及多种运输方式间衔接机制,推进都市区交通信息化应用同城化和运输生产组织智能化。

三、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

依托郑州国际机场连通全球的客运和货运网络,突出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化功能布局,培育航空物流新的增长点。深化与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合作,推进以郑州为亚太中心、卢森堡为欧洲中心的货运网络建设,加强与国际航空公司合作,谋划构建中亚、东欧、美洲等航空“双枢纽”。推动与仁川、迪拜等枢纽机场建立货运联盟,开通高频货运航班,拓展货源市场。依托中欧班列,大力拓展国际铁路运输辐射范围,增加来回班次和运行密度,加强与卢森堡、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铁路部门对接,开行中欧班列(郑州)南欧、北欧线路。提升国际合资合作水平,完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谋划建设双向合作园区,增设海外物流枢纽和集疏中心,完善国际、国内集疏网络。推动铁路物流优势向国际贸易优势转变,实现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多元发展。依托郑州、洛阳、开封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枢纽经济、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C合交通枢纽和高端商贸平台。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大都市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和公路网,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多式联运规则,完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规范。支持基于标准化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专用站场设施建设和快速转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多式联运关联企业加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协同建设,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共享。鼓励以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为纽带的跨运输方式经营合作,探索资源整合共享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积极推动邮政快递领域多式联运发展。

(三)创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集装箱;物流

中图分类号:U1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48-03

货物运输向便捷化发展的同时要求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由于其货物损耗小、便于“门到门”、集装箱运输可以质量良好地完成国民经济对运输的需要,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便于倒装,具有安全、迅速、经济的特点方便多式联运等特点,得到普遍采用。近年来,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集装箱运输代表着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未来5年的集装箱行业复合增长将达到29.5%。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已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铁路集装箱运输物流化的优势分析

从我国和世界国际集装箱发展趋势来看,大力推进海铁联运、水水联运、水公联运将是我国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铁路运输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铁路运输相对于公路运输来讲,具有适宜于较长距离和成本较低的特殊优势,所以,笔者认为加快推进海铁联运,将是未来我国国际集装箱发展的重要抉择。

随着铁道部18个集装箱中心站的建立,各主要港口相继开通了连接纵深腹地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如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厦门等,运行效果不错,加速了内陆集装箱货物向沿海港口的集中。目前,海铁联运发展势头很好,要维持良好的局面,产生最佳效果,需要各有关管理部门、各相关单位、各主要企业之间加强协调、加强市场监督,从技术上解决标准和规范问题。通过各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和有效配合,我国海铁集装箱多式联运将会出现更好的发展局面。

物流化是当今货物运输的一个重要趋势,物流运输的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铁路运输中。运输是物流系统最基本、最具活力的功能要素。交通运输网络构成现代运输网络的基础平台,交通运输系统的运作优化与成本控制是整个物流系统优化运作与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融入拓展和产业升级,形成国际现代物流发展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趋势。铁路集装箱运输开展物流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各方面的优势。

(一)铁路运输网络规模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先期投资很大的行业,需要大量网络运营投资。到2020年,铁路将建成连接18个集装箱中心站,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铁路货运方面将大力开行集装箱快运班列。中心站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技术先进、能力强大,将成为全国性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四十余个集装箱专门办理站配套仓储、装卸、搬运、检修、维护设备和手段,将成为区域或地区性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一百余个集装箱代办站,将成为吸纳、集散集装箱货源的网点。

(二)运输装备专门化

目前,全路拥有1吨、10吨集装箱和20英尺、40英尺国际通用集装箱和折叠式台架箱、双层汽车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等专用集装箱共计14类38.9万只,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9130辆。近年来,集装箱、集装箱专用车辆保有量逐年提高,装卸机械有所改善,购置了一些正面吊、轮胎吊、叉车等。

(三)信息技术系统化

铁路集装箱运输有比较成熟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了集装箱专用车动态查询系统;建立了统一的集装箱票据管理及清算系统;集装箱追踪系统将集装箱装卸车清单、回空清单信息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中的车辆变化信息紧密衔接,从而实现了集装箱节点式追踪以及集装箱保有量的统计,在调度指挥、资源配置、客户服务等方面己发挥作用。集装箱统计分析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以历年集装箱货票信息为数据源,对集装箱运输的运量与收入情况进行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集装箱与蓬布的制造、修理、报废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与集装箱调度系统的信息共享。

二、铁路集装箱运输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铁路集装箱运输升展物流服务在网络规模、运输装备、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的组建,改变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的原有模式,但由于系统配套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到位,运力掌握在各铁路局,致使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铁路尚未政企分开,铁道部依然用行政命令支配企业行为,铁路运输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权,民资及外资进入则意味着相应丧失了对自己财产行使完整法人权利。铁路财务清算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铁道部进行实质性的分配收入并核算成本,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责任、收益难以界定清楚。铁路运输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实行全国统一运价,既不能反映本线运营成本情况,也不能反映运输市场供求关系,运输企业无法随机运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足

现代物流要求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之间的信息传递。目前,我国的远洋运输公司、海关和公路部门正在开发利用EDI系统,而铁路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大量的货票处理依然沿用落后的老办法。这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无法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给铁路参与多式联运带来一定困难。

(三)管理、服务质量落后

管理方式上,虽然近几年铁路集装箱运输实行了“一口价”,发送、到达货票和跟踪系统也实行了微机管理,但缺乏对箱号等基础信息的采集与管理,以及在站集装箱的作业管理及集装箱到达卸车、交付、受理、承运等过程中的共享等问题。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运输时间长、定箱等待时间长以及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等问题,不能给货主提供很好的服务,导致货主不愿意选择铁路集装箱运输。另外,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多式联运开展不足,空运、海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实行的是条条管理,自我封闭,缺乏配合与协调运作,因此不能实现集装箱“门到门”的高效运输,使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严重制约。

(四)运输通道能力不足

铁路集装箱运输货物大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要求货物运输快捷、安全,而由于我国集装箱运输货源、货流地域上的不平衡,铁路集装箱主要集中在广州、成都、天津、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昆明、重庆、哈尔滨、兰州等10大集装箱作业点,发送量占集装箱总量的30.33%,到达量占总量的35.46%。运输通道主要集中在京广、京沪、京哈、陇海等主要铁路干线,这些干线能力利用率已趋于饱和,这种状况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需求。

三、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未来发展模式初探

(一)改革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权责明确,真正赋予企业经营自。当前,中铁集装箱公司是链接集装箱货源和铁路运力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铁路运力系统是集装箱公司谋求发展的根基。公司只有协调好与铁道部、铁路局、办理站的关系,在运输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与铁路运力系统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建立稳定协调、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在调度指挥中得到支持和帮助,才能建成集装箱从请求车到装卸挂运的顺畅的流水线,才能使相对分割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经营过程成为一个资源共享、高效的运输网络。

改革运输组织管理,建立多式联运组织体系,组建以提供多式联运、全程服务为目标的运输企业,承担多式联运的组织和运输活动。目前,运输己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营销手段,它反映了运输生产一种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经营方式,要充分利用既有集装箱运输网点,推行集装箱运输制,为铁路集装箱运输争取更多的货源。推行制,促进综合物流大发展,是集装箱运输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举措。铁路货运企业应突破现有职能局限,尽快实现经营模式的升级,从单一的到发运输逐步向集采购、运输、加工、包装、存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公司转变。以“门到门”服务和总体报价为核心,采取国际通用的揽货方式,为货主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全程服务。另外,铁路要扩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运输量就应建立与国际货代公司的长期合作,形成一种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铁路延伸至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的营销公司。

(二)加强运输组织,优化班列网络

组织集装箱班列运输是解决运输能力、保证运到时限、合理运用集装箱车辆、提高服务水平的最有效手段。铁路货车传统组织方式是编组站一编组站,这样效率高、能力大,但是时间上无法保证,不能发挥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大力开行集装箱班列,才能满足不同货主的要求。在集装箱班列问题上,要遵循“重去重回、双向开行、每日(隔日)开行”基本原则,其中“每日(隔日)双向开行”是基本条件,否则集装箱班列开行意义不大。

集装箱班列一定要向客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将陆续建设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四十个左右集装箱专办站。届时,铁路集装箱场站布置趋于合理,集装箱比重、专用车数、通道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合理中转、组织高档次集装箱班列创造了条件,双向对开,固定车底,最终建立起“以班列线为通道,辐射全国、优势突出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体系”。

为适应集装箱运输的高效快速和优质服务的需求,集装箱中心站、专办站运输组织应采用如下原则:一是根据地区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货源产生和分布的特点,采用开行定期直达和不定期直达班列并重的方式运行;二是运量充足的专办站间组织开行一站直达集装箱班列,采用列车固定车底,循环使用,定时、定点、定线、定期开行,途中不进行车辆的集结作业;三是在有一定量、但运量不足以开行一站直达集装箱班列的专办站间开行集装箱快速班列,这种列车可选择在中途的中心站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四是集装箱在专办站的中转作业采用“动箱不动车”的方式,尽量组织集装箱不落地直取,不采用动车方式;五是在有条件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上,组织开行双层集装箱班列,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铁道部在全国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建设18个集装箱中心站,构建双层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铁路货运重点地区,也将因集装箱中心的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被铁道部列入“十一五”期间铁路规划建设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重要项目之一,预计哈尔滨铁路局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后,将具备接发5000吨整列双层集装箱专列的能力,可形成与全国17个中心站的铁路干线运输网络,在全国境内实现集装箱货运的铁路直达,中心站建成后将具备港口口岸的出关功能,出口的货物可在中心站一次性装运,实现铁海联运。中心站的前景令人颇为看好。中心站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铁路网络核心节点,能够开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运输枢纽,带动周边经济和物流业发展。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中部、哈大齐工业走廊香坊工业新区内光明屯北侧,即既有滨绥线新香坊站南侧,北起哈成路,南至光明村,西至香福路。将成为黑龙江省唯一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内容包括相关铁路、公路、综合物流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主要承担国际贸易、出口处理、免税仓库设施等功能,形成与全国17个中心站的铁路干线运输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集装箱货运的铁路直达。

目前,在集装箱运输组织上,延续着多年来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不管接卸站能力如何,区段通过能力是否受限,有箱就装、有箱就发,这样势必造成一部分地区大量积压,而另一部分地区箱源短缺,从运输整体上造成集装箱停站时间延长,周转率下降。因此,建议由中铁集装箱公司组织各分公司编制月度集装箱运输计划,对全部适箱货源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全面均衡梳理,定期公布货源信息。然后根据各分公司发送量去向,考虑接卸站接卸能力和限制口装车等主要因素,来确定各分公司跨局装车和到限制口的装车指标,以及各分公司间及其管内的装车数,以此作为编制计划依据,并与运输局协商各局集装箱月计划去向别的装车数。另外,铁路集装箱运输需要在“门到门”运输的配送上下工夫,推出集装箱的拼箱运输业务,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把铁路的集装箱运输做大做强。

(三)积极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

集装箱是开展多式联运的最好媒介,多式联运又是提高综合运输系统整体效益的基本措施。多式联运已成为集装箱和货物运输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推广。目前,由于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实行条块管理,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缺乏清晰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模式,集装箱运输还处在一种分割的、各自为战的状态,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关键在于把各种运输方式组成连贯、有效的运输链。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组织模式,实行联合经营,互惠互利,并对分段运输和各区段衔接按一体化运输设计,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组织、合理分工,实行一体化管理。全程运输组织业务由多式联运经营者承担,提供全面服务,对分段运输和各区段衔接按一体化运输设计,选择最佳衔接和配合。例如,我国即将建成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可作为配套设施齐全的集装箱联运站,衔接海运、公路、铁路、水运,负责始发、终到处理和接续运输,同时包括集散、分拨等业务。

公铁联运的优势范文第8篇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明确指出,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的基本前提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运输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高铁2.2万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469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221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19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通用机场300余个。全国邮政快递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超过80%,城市标准化网点达到4.1万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进一步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国家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从运输服务能力水平来看,2016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达192亿人次和433亿吨,稳居世界前列。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3.3亿吨、旅客发送量28.1亿人次,其中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442.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公路全年完成客、货运量156亿人次、336亿吨,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年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5%。水运承担了国内大宗物资调运和90%以上外贸进出口物资运输,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民航全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959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4.8亿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2.6%、11%。快递业务量完成313.5亿件,同比增长51.7%,居世界首位。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快速发展,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治理体系完善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统领,由铁路、民航、邮政3个子规划和公路、水运等16个专项规划等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了由3500余项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技术标准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与政策体系。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已经基本建立,在地方层面也在逐步加快建立和完善。这些都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进入黄金时期

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对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将是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的黄金时期。经过多年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正进入衔接成网的重要时期。“十三五”仍然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成网、优化结构的关键时期。预计“十三五”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高位运行,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将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将基本建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将全部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将增长一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基本形成。

这将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结构优化的黄金时期。主要体现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为降本增效提供支撑。客运方面,铁路、民航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承担更多中长途客运量;公路客运将逐步从中长途转向中短途,转向对铁路、民航的接驳运输以及城乡客运等方面,运输结构将更加合理。货运方面,大宗物资铁路、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将上升;公路货运将从大规模大宗逐步转向小批次、多品种,从长距离跨域运输转向中短距离分拨集散;小批量、快速化和高附加值的货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快递业务量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各种运输方式将各展其长,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格局将基本形成,社会物流成本也将有效降低。

这将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主要体现在各种运输的组合效率将大幅提高,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和“门到门”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融合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解决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合发展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标志着多式联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融合发展具备有利的政策基础。国家和地方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为融合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多方面积极因素推动下,各种运输方式将加快从竞争、独立发展转向融合、协同发展。预计“十三五”时期,空铁、公铁、空巴等旅客联程服务模式将加快发展,旅客出行将更加便捷,选择性更强。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将有序发展,集装箱铁路联运比重将明显上升,运输一体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指出,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支撑经济的发展,支撑民生不断改善,在各个方面发挥先行作用。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大循环中,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更加安全、绿色、高效、便捷、经济的运输服务产品,促进交通运输业提质降本增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升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有利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市场经济是成本经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持我国经济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货物多式联运,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大宗货运从公路运输向成本更低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合理回归,提升货物换装转运效率和运输链综合效率,以更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更大限度地满足运输需求,是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最大潜力空间,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促进客运提质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出行需求。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跨区域、跨方式出行日益增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旅客联程运输,有利于推动实现一票制出行、零距离换乘,提升公众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增进民生福祉。

有利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乡区域内外发展结构。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和前提是形成内畅外联的基础设施网络。这有利于加快形成高品质快速交通网、高效率普通干线网、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有利于补齐城乡间、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城乡空间开发和布局优化,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发展结构;有利于推动我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国内与国外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解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关键环节

指出,在体制机制上、方式方法上、工作措施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关键环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各种运输方式自身建设的问题,也有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问题,但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都是融合发展的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融合发展这个关键环节,开拓创新、持续用劲、久久为功。

促进基础设施联网。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着力打造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高品质快速交通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的高效率普通干线网,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等为主体和通用航空为补充的广覆盖基础服务网,不断强化交通运输对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化格局。

促进综合枢纽衔接。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着力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分层次打造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及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口岸枢纽。着力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重点打造约150个开放式、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着力促进货运枢纽站场“无缝化衔接”,重点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功能以及线上线下结合、干支衔接的货运枢纽。着力促进枢纽站场的有效衔接,实施重要客运枢纽的轨道交通引入工程,推进重要港区、物流园区等直通铁路,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

促进联程联运发展。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鼓励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推动实现旅客出行一次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着力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

促进治理体系协调。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着力推进战略协同,协同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协同谋划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着力推进规划衔接,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估机制。着力推进法规协调,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着力推进标准统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以标准为突破口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着力推进政策协调,研究综合运输产业政策,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形成合理比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