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艺术的开端

现代艺术的开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动画;创作;时空性质

0 引言

可以这样说,纯绘画艺术创作是为了表现凝固了的伪时间与空间,而动画艺术创作则是为了表现真正的动态的时间和空间,这种真正的动态的时间和空间是动画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与主题,当代动画艺术不仅在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上有突破传统时所表现出来的迥异,更在内在的时空表现上,以“虚拟”的本质使得观赏者在观赏动画时得到了异乎寻常的非传统动画所能比拟的更加震撼的体验。作为基础性质的研究,本文希望能以时间与空间性质的探讨为出发点去了解当代数字动画艺术的时间空间性质及其表现,以试图摆脱不同领域间的隔阂和自身的束缚。同时,从“时空性质”的角度来分析当代数字动画艺术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动画艺术的时空性

1.1 动画艺术上的“时间”与“空间”概论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使得现代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数都结合了多种媒介和材料,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思维模式,为探寻传统动画艺术空间无法达到的境地拓宽了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使得后现代动画艺术及后现代科学均呈现了一种混沌未知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其呈现的形态与内涵却可以无可限量的发展开去。在电脑发明以来,以数字储存而产生的“数字动画艺术”因其机械复制的方式而受到传统艺术价值观的质疑。数字动画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其“虚拟”的形态也挑战了传统艺术的物质化、商品化的价值观,再加上其互动性的、超乎空间的高度链接与非线性的打破时间惯性思维的编辑模式,通过电子信号及网络的传送,使得其传播的广度及深度已经由单线、面状走向交错、立体。近年来,互动性的数字媒介使得这种形态的动画艺术风格突破了传统艺术家独自创作的模式,观赏者也兼具创作者的角色,这种创作主体的换位方式无疑也会将数字动画艺术创作带入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潮流中。

1.2 动画艺术的空间概念

首先是动画艺术的外在空间形式。人类的视觉是通过光线的传递,使得眼球成像后产生空间扭曲的错觉,这就是透视的由来。描绘者利用形体关系和色彩变化来表现对象间的距离,造成深度幻觉。形体关系的表现包括前漏后遮的重叠法、远大近小的比例法,也包括由于角度变化而造成远小近大的角度法。色彩变化指的是物象的色彩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与混合,所以越远距离的图像越简略、越概括、越模糊。色彩变化造成深度的效果还可以采用晕染法来达到,向背景逐渐淡化,这样就会使前景突出。其次是动画艺术的内在空间概念。无论艺术是怎样的本质与形式,开始的目的均在追求人类“感官”所谓的“真实”,甚至可说是追求感官中的自然“趋近”的动作。科技的发展对于动画艺术创作不但积极地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作题材,也即艺术创作所要表达的主题。电脑动画艺术隶属于整个动画艺术的范畴,它的呈现形态非常多样,在电脑发展的早期,只要是经由电子创作所创造出的美感形态,都可称为电脑动画艺术。从技术的角度看,电脑动画艺术分成模拟传统的创作方式与可做即使思考且能与人互动两大类。

2 数字动画艺术创作的时空特性与时空构建

2.1 时空特性

(1)虚拟性。数字化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空间,数字动画艺术不具有物质实体,且作品的组成,是由程序码所架构,经由编译执行,转化为数字影像,通过屏幕的色光呈现于观者眼前。数字动画艺术是个数值化的再现,存在于网络空间里,也因其虚拟性,以致动画艺术作品收藏的困扰,而目前的解决方式,则是以将数字动画艺术的档案存于光碟片中加以收藏。(2)机械化、平面化。数字动画艺术的创作,大多使用flash、photoshop、director、dreamwever、forngpage、3dmax等套装软件,因此创作受限于软件本身的功能,造成风格会有同质性,效果呈现较机械化。数字动画艺术是借助屏幕来呈现,笔触肌理无法呈现,是个平面化的色光组合,且色光效果,会因个人屏幕而具有差异性。(3)线上即时性。线上即时性是数字化的最大特质。传统的动画作品,有着固定的创作地点,非趋身前往,无法观赏,且有时间的限制,需于真正创作完成期间,才能欣赏到作品。而数字动画艺术的创作往往沉睡于网络之中,通过浏览器的转换,可立即呈现于观者面前。而线上即时性,也赋予了观者可以在私密空间观赏动画作品,能安心的观赏或是批评动画艺术作品,无须在意别人的异样眼光。(4)多媒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改良应用,文字、静态图像、2D动画、3D动画、虚拟实境、音乐等,均成为数字动画艺术的材料,呈现更丰富化的艺术品。

2.2 时空构建

数字动画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创作一个动画作品时,必须考虑到它的时空构建,时空关系也是剧作中必须要完成的要素。传统的时空构建通常以时间的线性叙事为主,构建方式有3种:1)平行结构:通常是指在不同的空间、相同或者不同的时间里,发生的密切相关的事情,这也是叙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例如动画片《鬼妈妈》描述了主人公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面对着不同的爸爸妈妈,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2)交叉结构:是指在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发生的切相关的事情,交叉结构通常用在紧张的情形当中。例如动画片《美丽城三重奏》,剧情慢慢的交代了奶奶和孙子一条线,三姐妹一条线,黑社会一条线,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的交织到了一起,一起推动着剧情的发展。3)环形结构:是指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开端,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叙事结构。例如动画片《千与千寻》就是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开端。

与传统的时空构建相比,现代动画的时空构建打破了线性结构的方式,用空间版块来构建。例如动画片《千年女忧》随着主人公千代子的回忆,带领观众超现实地穿梭在不同的时空,做了一场驰骋银幕上下、真实与幻想世界的旅行。动画的受众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在构建时空时不宜太复杂,而是要求时空线索简洁、清晰,这也是大多数动画片都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原因,而对于动画剧本中时间和空间的探讨将有利于我们创作出符合影视时空逻辑的动画剧本。

参考文献:

[1] 姚敬旭.智能化设计趋势在产品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2).

[2] 李一霏,万妍彦.基于空间艺术设计领域的“光艺术”研究[J].包装工程,2009(09).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新 跨界融合 数字媒体 声光电 中国新媒体艺术

一、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20世纪前期,三大革命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战爆发,世界人民陷入灾难当中。由于战争的缘故,各国前所未有地致力于研发新武器、新技术,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此为基础,二十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被发明并快速发展,这股风潮被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对人们的意识,审美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录像艺术被艺术家用于创作,开始成为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这是新媒体技术用于艺术实践的开端。

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艺术家们善于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诸如电动装置、数码动画、影视特效、数字全息成像技术、光电综合媒介、互动媒介、数控激光投影、编程激光等艺术手段应运而生。

“究竟什么是新媒体?目前仍无科学和严格的界定,学者众说纷。......在的新的媒特殊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包括:交互的多媒体装置、虚拟现实环境和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艺术等。”

由于对新媒体艺术界定的特殊性,结合新媒体手段的实际运用,本文对新媒体的界定具体表现为:数码动画、影视特效、数字全息成像技术、光电综合媒介、互动媒介(数码互动装置、虚拟与现实互动)、数控激光投影、编程激光等。新媒体艺术设计以“创新”为创作重点,弘扬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利用现代数码媒介、声光电媒介技术手段,以原有的形式为立足点,围绕人们的审美需求,为艺术拓宽道路。新媒体艺术,是对以往艺术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媒介的变革,这种变革充分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和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特征。

二、我们的起点及发展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崭新的学科,中国的学校教育里,新媒体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跨入千禧年,新媒体艺术渐渐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其中最为明显、影响最大的是国内大中院校纷纷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从此,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影响甚广,无论是国家性的大型节目,还是地方性的晚会舞台,都运用了新媒体艺术元素。尤其在世博会上,各国绞尽脑汁进行科技创新,以最新科技展示最新颖、最潮流、最高端的全方位艺术效果。2010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包括建筑的外形设计和场内的装饰布置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最新科技水平,也是新媒体艺术最尖端的展示。这次新科技展览吸引了国内外超过7000万观众参观,数以亿计人关注,很多场馆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一次科技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展示,前所未有地出现在中国人面前,震撼了国人。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媒体艺术自此以后在中国被广泛地传播应用。

当今中国社会,信息快速更替,艺术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样。新的信息、技术、观念、形式往往冲击着我们的观念。在当代,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轻易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如何才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要以研究者的角色,以创新的态度去完成这种探索,表明我们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坚定的立场。

三、我们的方向

“我们要大胆地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发,尽可能打破常规意识,利用一切可变因素,不断在‘试一试’中发现、开拓、创造数码动画、数码影像、光动综合造型。”我们知道创新性是事物生存的依据,对未知事物的开拓是创新精神的表现,跨界融合避免了艺术的 “近亲繁殖”,为艺术长远发展作出贡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在“新”,表现在艺术形态与结构上。“新”是相对传统而言,既然是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倘若继续给他加入更多“新”的概念,效果不一定显著;若是我们选择新旧相结合,即新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碰撞,形成的艺术效果也许会更加强烈。

新媒体艺术的种类层出不穷,许多形式被传统的艺术家使用,成为艺术家专业创新探索的技术手段。现代的艺术追求多元化,传统的平面艺术如油画、版画、国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式微的变化,艺术家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可谓绞尽脑汁,新媒体艺术的加入,使艺术、科学与社会规律被激发出一种跨界融合的生命力,可以让他们的创新变得事半功倍。

四、紧跟世界发展步伐

新媒体艺术在吸取科技与文化的精华,以最尖端的表现形式,在艺术界独树一帜,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拓展艺术的极佳方式,不仅能表达艺术家的想法,还能给受众带了全新的体验。

当今,新媒体艺术俨然成为世界艺术的主流,艺术家利用新媒介手段创造出许多新媒体互动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新媒体艺术被艺术家认为是最流行,最时尚,最前卫的艺术形式;在西欧,新媒体艺术被艺术家运用到各种场合,包括展会,市政广场,商场,街道,由此延伸到指示牌,广告牌,标示系统等;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是新媒体艺术的阵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新锐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兴趣浓厚,有些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3篇

在油画艺术的发展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属于模仿学说认知体系下的场景再现艺术,即写实艺术。以还原和再现场景为表述手段,这种认知体系即模仿学说认知体系下的范式体系。这种范式下的绘画流派众多,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油画派别都以场景再现,还原场景为表达艺术信息的载体。在科技进步和现代主义思想下的印象派艺术及其之后的艺术采用光影分离,描述光影迷离的效果,以及捕捉光线瞬间的变化。在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下,在叔本华、胡塞尔等现代认知体系下;在这种现代主义的文化下,油画艺术表述语言也发生了变化,打破之前以再现场景为方式的油画创作方式,以及打破油画中的透视原理,打破绘画中的人体肌肉解剖关系,甚至打破时空观念来表达画家的感受以及思想。第三种油画范式阶段为后现代主义认知体系下的油画范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下以达达主义、野兽主义、最少主义、波普主义等方式创作油画,打破常规审美观念,反传统意识。

二、油画艺术在清代的范式

清代时期,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这其中就包括西方油画艺术,清代油画主要以西方油画图示为范本有限的进行发展。其图示和绘制技法受到当时西方写实技法和商业绘画的影响,同时部分作品在画面又保留着特有的中国绘画笔意。

1.清代商业油画艺术的范式

清代中后期,乾隆命令关闭沿海港口,广州地区成为中国对外的唯一通商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时代背景,让广州成为繁荣的对外口岸。旅游也得到发展,西方商人、政客、观光客穿梭于这个港口,由此,西方文化也渗透到这个地区,在广州十三行地区,逐渐出现了油画艺术,这些油画艺术大多绘制的是中国的风情地貌,绘制的目的是满足带有猎奇心理的西方游客,以商品的形式输送到西方。这些绘画以写实绘制为主,从现代遗留的作品来看,大多有茶叶制作加工、耕种、植物种植、烧制瓷器、丝绸以及丰富的街巷景致,譬如城市生活、商贩、算命先生、士兵等。从作品的艺术特征来看主要为写实主义绘画;主要以当时西方油画技法和图式为范本;作品描写细致、色彩亮丽、场景生动、以场景记录式的手法绘制了不同的中国风貌。同时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出中国画的笔意和情趣,成为中国式风格的油画艺术。清代商业油画艺术主要屈从于特殊的商业需求。面对西洋来华的旅游群体,其艺术范式主要以中国风情风貌为主,反映中国风俗,其绘制风格主要跟随西方风俗画的绘制技法,结合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形成独特的具有特殊时代气息的绘画。

2.清代宗教油画艺术的范式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4篇

民国书籍设计展示了传统装帧形式向现代书籍设计的演变,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当前对民国书籍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计史、收藏或出版史,无法充分展示民国书籍设计的艺术风貌和深层文化内涵。笔者尝试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研究民国书籍设计艺术,分析其文化内涵,探讨其成功经验。

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

20世纪前期,中国设计与美术的碰撞是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新知、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结果。中国作为设计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新美术和设计体系的形成上,明显受惠于西方的示范效应,显现出借鉴西方成果的印记。

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结果。大批中国学生出洋留学始于1887年。清政府希望借鉴日本的强国之道,于是每年派不少学生赴日留学,研究、学习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借鉴、发展、延伸的西方文化,比较系统地从日本获得了欧洲艺术的观念和技法。到20世纪20年代,这些留学生陆续回国,多居住于上海,在美术学校任教。因此,日本的西方艺术逐渐地有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美术、艺术设计教育最初主要就是受日本的影响。①

后来,因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反抗,日本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被大大削弱,人们转而学习、引进美国的教育模式。②因美国所标榜的民主特色,也迎合了“五四”时期中国大众的思想需求,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教育界加快了学习美国的进程。与此同时,欧洲的教育模式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美术教育方面,法国的影响尤其显著。留法学生大批归国,有的人担任美术学校的教授,有的人直接进入工厂企业从事设计工作。国内美术界、图案教育领域开始全力学习欧洲的艺术。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模式、欧美模式出现了兼容并包的迹象,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日本或欧美模式的美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民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

二、西方艺术流派对民国书籍设计的影响

新兴的美术教育与艺术社团给民国带来了西方设计风。民国书籍设计艺术家们在借鉴西方成就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和个性。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受西方“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图案”、“装饰”、“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新艺术运动”的杰出代表——英国画家、艺术设计家比亚兹莱的装饰绘画,影响了一大批当时的中国艺术设计家。

书籍设计艺术是一门区别于绘画而又与绘画有着紧密联系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在封面设计、扉页、环衬、插图乃至版式设计方面的风格流派特征,也是绘画艺术的不同形式与风格流派的艺术质态在装帧设计中的反映。尤其是在民国时期,许多从事装帧设计的人都是由从事普通绘画的人兼任的,或是由受过专业绘画教育的人转行而来的。比如,我国早期一代的装帧艺术家陶元庆、丰子恺、司徒乔、陈之佛、孙福熙、郑川谷都是画家兼装帧设计家,所以他们的装帧设计表现出了各种绘画形式与流派。这些刚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设计师,开始探索西方的美术、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结合道路,试图在中西美术、设计文化碰撞中寻找合适的融汇点。若要分析民国装帧设计,就必须从根源上追溯到相应的各种绘画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这些艺术流派对西方以及中国的现代装帧艺术(封面、插图、版式设计等),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1.立体主义

看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的人都知道,在立体主义者那里,现实的物象往往是从空间上解析,从时间上错动过的。立体主义抛开固定视点和焦点透视的传统方法,不断地变动视角,在描绘对象时,破坏物象表面的统一感,并用各种几何形态解析地表现物体,所以立体主义又被称作“立方主义”。③受立体主义的影响,设计家们可以同时在画面上表现同一物象的不同角度,20世纪30年代的《诗刊》、《现代》等设计作品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2.未来主义

绘画中的未来主义流派发端于意大利,它的创始人是诗人马里奈蒂,他的艺术出发点是鼓吹机械文明和“速度之美”。未来主义在造型艺术领域的形象中所展现出来的是时间流迹的连续性。如绘画作品《下楼梯的人》中的人物,画家对腿部都作了重复相叠的艺术处理,就像拍摄连续动态的摄影一样。未来主义强调物象自身在时序中的运动,并力图于静止的画面上,表现这一过程。④受未来主义影响,陶元庆为鲁迅的译作《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图1),“有未来主义风格,一个裸女在深水中挣扎,头发散乱,她的周围有水中动物浮游着”。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达达主义脱胎而来的,其曾“宣言”:“挖掘新的心灵世界,将机运、疯狂、梦幻、错觉、偶然灵感或无意识本能等所提供的下意识主题,用形状表现出来。”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形态,是超越时空的拼合,它首先在国外的装帧设计中产生极大影响。如日本的《观念》期刊,封面上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者的颈项上,却长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有人手、字母、十字、标点等,以及许多难以称名的图像。超现实主义对民国装帧艺术的影响,早在陶元庆的《语丝》和叶灵凤的《戈壁》上就显示出来了。

4.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工作和艺术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坚决地提出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构成主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构成主义的构图法则,在20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在刊物的封面设计中,如1930年前后的《文学月报》、《新俄文艺政策》(图2)在封面及目录设计上均带有构成主义风格。构成主义之所以为当时各种文学期刊所偏好,原因是其主张及构图原则都强调摧毁、破坏旧有社会,重组元素,激发革命动力。这种具有革命性格的动力,与人们对中国社会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革命动力密切相连。⑤

三、民国书籍设计给予我们的启示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5篇

    一、西方绘画艺术的渐变及现代艺术观念的跳跃式突变

    相对于过去的简单模仿,保罗·塞尚(1839~1906)开始将西方绘画引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艺术发展时期。通过塞尚的视角,人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绘画的独立性,整体性。基于塞尚的观点,绘画理应被当作具有完整结构的独立体,而不仅仅是用来反映世界的工具;绘画因自身而存在,应该根据被表达内容加以构建和完善。在这样的,有着全新艺术倾向的环境下,西方绘画在塞尚的指引下从传统演变到了现代。而后经历了毕加索对绘画独立性的进一步强调及康定斯基对画面全体结构的否定,使得现代绘画艺术发生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彻底性转变;达达派对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标准、随性无拘束等的强烈追求;约瑟夫·鲍依斯将艺术作为观念的载体,纠正传统审美的狭隘性,导致了架上绘画被“影像”等取代。至此,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开始了围绕“油画艺术的去向”的话题展开争辩。那么,是否艺术真的会走向死亡?不论结局怎样,我们都应面对这样的现实,即绘画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似乎已经到了由文艺复兴给予的支配地位的尽头。

    二、我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民族化

    中国油画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门的打开,人们思想愈发受到外界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为艺术到20世纪90年代便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开来,这也招致了人们对于中国油画价值存在与否的深入思考,不同关于我国油画的理论开始形成,于是对于油画“民族化”讨论变成了焦点。而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民族化”无非是继承传统并融汇外界较好的因素,这是一种模糊而又不好掌握的概念。概念上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说明了认识的不足。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并非“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初,刘海粟就已提出了油画艺术民族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宗旨是保护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用中国文化传统来包容、融合西方文化。然而这种近乎口号式的观点,却使得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过于模式化、标准化,即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咎其原因不难发现,民族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是自外来文化跨境域传播自我国之后,不断被模仿、覆盖、融合甚至于创新的整体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来讲,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是以向西方学习布景画和画技法为开端的。

    其次,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民族化”才是学术界议论的焦点。通常所说的冷战,时间范围是从冷战结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资本、劳动力、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侵染以及增强本国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则显得格外重要。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民族化”的思考。如今,在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逐渐开始流行,中国油画艺术则是其中之一,理论界关于中国油画艺术前途的思考逐步加深。但是,基于中国油画艺术仍旧游离于世界油画艺术之外的情况,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高举“民族化”的旗帜?这着实需要我们重新对中国油画艺术所处的境地进行审视。

    三、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所处的境地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处在尴尬的境地中。明朝时期,就有意大利的传教士携带西方油画走进中国,后来发展到专聘西洋画家为朝廷作画。但在随后的朝代,专职为宫廷作画的西洋画家不断减少至消失。可见,当时我们对西方油画的认识只是通过那些接触了西方油画的中国画家,并非油画真在中国被推而广之。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中国出现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家,如,李淑同、徐悲鸿等,更有甚者远涉国外学习油画。因此可以说,中国油画的发展受到西方油画的强烈影响。尽管这样,由于中国油画基础薄、发展时间的相对滞后,最终便使得当代中国的油画艺术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

    与西方传统油画相比,一方面,在西方印象派激战并取得统领地位及后印象派又应运而生的环境下,中国油画则由于发展的相对滞后而错过了黄金时期,因此中国的油画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像梵高、莫纳那样的大家。另一方面,西方油画艺术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伟大事件后才有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不朽作品,伟大的事件是伟大作品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油画艺术更是望尘莫及了。

    四、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道路

    中国油画艺术面临着追随传统还是转向现代的双重难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尤其是针对美的不同理解及与美相关的文化艺术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纯粹的“跟随”与“附和”西方油画艺术是行不通的,这会导致与中国传统、现代文化价值差异的造成。另一方面,中国处于转型期,需要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的注入,因此不能将陈规惯例照搬和简单复制,即不能走单纯传统的民族化道路。

    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应将中国油画艺术与中国自身艺术的发展体系相结合,使得油画艺术真正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的发展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创新的文化与艺术风貌,引领中国油画艺术成为真正只具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6篇

【关键词】蒙太奇 电影剪辑 奥斯卡

电影剪辑的工作过程是整个影片蒙太奇艺术构思的最后完成阶段,而蒙太奇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电影剪辑的理论依据。纵观近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获奖影片,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的剪辑手段越来越多,剪辑技术越来越高超,剪辑艺术手法的运用也越来越纯熟,影片的各个镜头与各种蒙太奇艺术手法结合得相得益彰,令人赞叹不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编排严谨 叙述顺畅

结构是影视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部影视作品结构的优劣,对其成败影响很大。要想塑造出新鲜生动的影视形象,创作出完整、统一、和谐的影视作品,就要从总体艺术构思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动作及其它艺术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奥斯卡最佳剪辑奖每一部获奖影片都有着严密的结构编排,就拿影片《飞行者》来说,该影片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霍华德·休斯的事业从起步到顶峰这段时期内的艰难历程,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拍摄当时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地狱天使》;第二段是霍华德·休斯入主环球航空公司,与工程师一起讨论飞机性能的改善,并亲自驾机试飞;第三段是经过诸多坎坷后,重型运输机“大力神”最终试飞成功,霍华德·休斯的飞机公司进入全盛时期。从局部来看,每一个段落都是通过常规的事件“开端-经过-结果”的因果顺序来展开的;从整体来看,《飞行者》遵循的是一个“成功-挫折-更加成功”的常规结构。但这部影片结构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用“quarantine(隔离)”这样一个在影片开头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单词将影片的三大段落自然连接起来,使影片的整体结构叙述通畅,给观众留下了思路清晰流畅的印象。

二、转场过渡合理 节奏流畅

场景的转换不是简单的场地转换,它是行为的变化,是一个主要内容告一段落后的转变。场景的转换在后期剪辑别重要,因为影片的主线、思路、层次是否清晰,关键就在于转场效果的控制,也只有把转场效果控制好,才能使观众的客观观察和亲身感受两个方面自然融合于故事情节中,才能紧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奥斯卡最佳剪辑奖获奖影片中好的转场效果比比皆是: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开头,贾马尔·马利克受审讯,被严刑拷打并最终承认他在乔合呼叫中心工作的那一节中,先是用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然后转为俯拍的近景镜头,再接着转为俯拍的全景镜头,仅仅三个镜头,而且是常规的后退式镜头,但剪辑者利用拍摄角度的不同,将贾马尔,或者说是许多像贾马尔一样的贫民窟下层人民的那种渺小、无助,被任意欺压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特写镜头,影片《飞行者》中有许多个霍华德·休斯先生的手部特写镜头,而“手”是人类心灵的第二扇窗户,相对于“训练有素”的面部表情,手的表现更能流露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那些手部的特写,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了霍华德在不同情境中或厌恶或气愤的心理状态,使影片更富有节奏感。

三、时空安排准确 情节精彩

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时空观念的表达,电影艺术可以说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是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的复合。当然,拥有这两个因素是基本要求,但如果仅仅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时空因素,那么画面内容就仅仅是一个故事,作品将变得平淡无奇。因此,如何使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更加准确、合理,在合乎影片编排逻辑的前提下创新时空结合的方式,使其时空结构更能体现电影主题,电影作品的情节更加完美,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三条时间线交叉,《社交网络》中有两条时间线交叉,还有影片《撞车》也有用到时间线的交叉。虽然故事叙述的时间线是交叉的,但是它们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混乱的印象,相反其内容衔接非常自然,既起到了很好的为情节发展服务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与形式,活跃了影片的视听感受。比如在《社交网络》中将温克莱沃斯兄弟决定让马克·扎克伯格加入他们的团队,共同组建一个社交网站的片段,与他受到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段落衔接在了一起,自然地引发了观众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到最后不得不依靠法庭来解决?从而激起了观众看下去的欲望。还有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贾马尔的受审与他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现场上的精彩表现,他惨淡却一直乐观坚强的过去,这三条时间线交叉相接,以《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内容为线索,一步步引导观众了解贾马尔的过去,又穿插了贾马尔的受审讯过程,一个故事刚刚结束,紧接着下一个悬念又在观众心里留下了不小的疑问,使得整个影片精彩纷呈,扣人心弦,最终将一个感人的故事完整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回味无穷。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编织;纤维;技艺

一、中国传统编织的发展演变

1、编织艺术之源

编织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中我们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学会用藤或草编成绳子,据大量考古资料中得知,我们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学会利用骨针把草丝和树叶缝制成简单的遮羞衣物,用草或藤制作成绳子。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用草、苇、麻、竹等各类植物来编织成我们生活所需的器物。由此可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编织工艺。

2、编织艺术之流

然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原材料加工和编织技法上不断完善。并随着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将编织物品依据材料大概分为:麻编、藤编、草编、棕编。中国传统编织工艺在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其功能也有了明确的特点:装饰与实用功能。用植物编织的家用筐、篓等,以及用丝、棉线等绣织成装饰物配戴在人身上。

二、在当代纤维中传统编织工艺的创新

1、纤维艺术的概念

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又名织锦艺术、织物艺术、壁挂艺术、染织艺术、编织艺术,其来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国外曾使用“Tapestry”一词形容纤维艺术,意指挂毯、绒绣、织锦,Textile另有“Fiber”一词,意味纺织品,解释为纤维制品、纤维、纤维质料等,相对而言,Fiber Art 更能准确的来阐述主要以纤维材料作为载体来表现当代的艺术形式。洛桑壁挂双年展在上世界60年代在瑞士展出,作为现代纤维艺术在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起点。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纤维艺术的形式也不断在创新,并从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即从壁画形式走向雕塑形式,在材料上也从传统的麻绳、羊毛、枝条等走向头发、树脂、毛笔等各种奇特材料。同时,艺术家们的表现手法也从传统的编织技法:缠绕、缝纫、综合刺绣、编结等传统技法结合多媒体实验,以影像、装置、数码喷绘、等呈现一幅艺术作品,成为当代纤维艺术中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而现代纤维艺术既有现代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加入,又有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淀――即中国传统编织工艺。

2、纤维艺术――中国传统编织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织物在后殖民主义、全球的后现代的浪潮中,在认同与差异、身份与他者的文化内涵的纠葛中,被作为一种身份追溯和文化冲突的重要载体,成为艺术试验中的一个主流。因此在最近的几十年,我们可以在许多国际艺术作品展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以不同的材料创作技法来创作纤维艺术。

2.1 编织工艺在壁挂中的创新

据《易・系辞》中既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以佃以渔”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需求早已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编织活动。如,作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结绳,其用竹、藤、枝条等材料编结成篓、席、筐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编织物被人们纤维编织艺术的开端或雏形,也是最早的纤维编织成品。然而纵观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是对中国传统编织工艺的再次创作,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纤维,作为一种文化的眼光。其艺术文化视野不仅存在于人类生存与文化交流中,同时表现在技艺的范畴。从最初的绳结记事开始,无论世界各地的织物如何改变,都是以一种共同的表现手法及站在经纬线上行走,这也与人类的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纤维壁挂其编织技法传承与传统的地毯经纬线编织并加以改造创新。作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路程中最重要的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纳・阿巴康诺维奇,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阿巴康》(如图1)。这件作品突破了纤维艺术的二维形式,将传统的纤维编织形式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即壁挂式转化成为一件大型的三维立体软雕塑。在杭州国际纤维国际三年展中施惠与朱伟的《寿》(如图2)用传统麻线与传统编织技法创新的结合创作了一幅巨大的《寿》,同时也将“寿”赋予新的生命。

图1《阿巴康》 图2《寿》

2.2 在当代纤维中传统刺绣的创新

中国手工刺绣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约有2000多年历史了。在最初时期,人们只能用简单的纹面、纹身来进行装饰。而自从有了毛纺织品、麻布、丝织品等材料的衣物,人们开始用一些刺绣的方法来给自己的衣服装饰不同的纹样图案。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

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刺绣也被引用到其中,以一种新的媒介来诠释。王雷,作为当代纤维艺术伽之一,其主要将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这段时间的《人民日报》通过搜集、整理、剪裁和制线将其转化成为“带有社会属性的一根纤维质”,用艺术的手法将其编织成50件衣服。与此同时,武文雯和王陶然作为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将优美精细的手工刺绣与廉价实用的塑料袋相结合,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常见的塑料袋上绣上纯洁优美的荷花。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塑料袋赋予了一定涵义,在将塑料袋的外形进行再一次创作的同时,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也进一步说明了纤维织品的多元性。如,在南昌举办的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来自立陶宛的艺术家Severija Incirauskaite-Kriauneviciene其作品《The Path of Rose&Morning Trio III》获得铜奖,在一个新的媒介上,将传统刺绣赋予了一个新的生命呈现在大众视野下,成为当代纤维艺术的一种新生力量。

2.3、纤维艺术中传统竹编的创新

从考古资料中我们得知,我们祖先在从事简单的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将所猎取的食物、米粟和饮水为了不时之需储存起来,便用石刀、石斧等工具将周围的树枝条、竹子等材料砍伐下来编织成筐、篮等器皿。尤其对江浙一带来说,竹编早已视为平常家用器皿。

随着艺术越来越现代化,竹编由家常器皿也逐渐变成了艺术化,供人欣赏。在杭州举办的“纤维作为一种眼光”的杭州纤维国际三年展中,纤维作品《世界观》,将竹子以编织、塑造、雕刻、建构的形式来进行的再次创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在纤维艺术展中(如图4)。作品《世界观》是由2 0 个山体造型和2 4 个球体造型的竹编组成,山体造型几乎在同一高度并略高于人类视线,而球体却参差不齐最高可至45米,其球体的直径在20厘米――40

厘米,犹如大小黾球,且都用竹筒做支撑。几乎在整个展厅中布满这些星球和山体,44根“棒棒糖”占地接近100平米左右,可以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来观看这些“本土世界观”。

图4

三、结语

传统编织技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从传统的手工技法逐渐上升成为手工艺术,尤其是在纤维艺术这一门类中。它不仅在传统纤维中起着支撑的作用,也在现代的“织布机”上编织它自己的新艺术

参考文献:

[1]黄俊《编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

[2]李思然《传统编织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启示》

[3]龚建培《纤维艺术的创意与表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林乐成《纤维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 创作意义 情感表现

摄影艺术从发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在1839年,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法(银版摄影术)”,这标志着现代摄影艺术的开端。达盖尔这巧夺天工的设计到今天也在使用,从公布到现在已经有170多年了。早期,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摸索和实践困难程度很高;到了中期,绘画艺术逐渐崛起,可是好景不长,又逐渐沉寂在人们的视线里;当摄影艺术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它经历了分裂和突变;直至今日摄影艺术的卓越成绩。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摄影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正是因为摄影艺术经历的这为时170年的曲折又艰辛的路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迎来了摄影艺术的演替与转变以及摄影艺术的鼎盛时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情感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能激发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人们生存的心理方面的工具。所以,艺术创作的灵魂就是情感,艺术创作的宗旨也非情感莫属。

一、摄影艺术与情感

摄影是人头脑里对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摄影借助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景象来反映社会现状,这种艺术形式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直接、客观。摄影创作的基础是技巧、想法,“情感”被称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激素”。情感以桥梁的作用存在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欣赏中。一切的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来自生活,一切的艺术创作都依赖于多生活的思考、观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这时就离不开我们的情感,一切的艺术都不能离开情感,摄影艺术也不例外,只有赋予艺术情感它才能更贴切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摄影过程中,除了注重光影运用的技法,摄影者本身也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蕴含其中,如下图摄影者命名为《求知》,就是抓住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一个在书架前认真阅读的小女孩的身影,整个作品给人以恬静、美好的感觉。(图1)

二、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与摄影艺术欣赏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其自己的真实情感都是密不可分的,从艺术作品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不管是什么事物在艺术家的笔尖下都是被赋予了情感的。

要想研究和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了解摄影艺术与摄影史是研究和探究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的第一步,只有充分的.客观的了解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将史实作为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证据,去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学习《世界摄影思想史》与《世界摄影史》的过程,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到:促进摄影艺术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有两个, 一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外在因素,二是内在原因,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技巧、用具、概念、原理等影响摄影艺术创作的内在因素。但是促进摄影艺术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以及对自己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而且对这个世界的摄影艺术的创作不断地探究与探索的完美结合的摄影艺术创作的大师。

摄影艺术家亚当斯的每一个作品都赋予其对该景物的浓烈的情感感受在里面,亚当斯对于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的感悟和情感在亚当斯的作品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有的通过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等表现方式表现的形容尽致。亚当斯在其的每个作品上赋予了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三、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

古今中外不断地推崇的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呢?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普遍性乃是一种事业或者一桩成就的元素,没有思想,就没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就是基础。”回顾学习世界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世界摄影大师将情感表现和对社会万物的观察以及丰富的心理契合,并把它集中体现到摄影艺术创作的作品上,这是摄影艺术的灵魂所在之,也是艺术作品的精华之处。

在摄影身上具有久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文化底蕴、历史进程、政治等方面的集中影响力,无论何类艺术创作的形式最根本的目的与宗旨都在于情感表现和思维情感的内涵的最后表现。所以,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回顾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堪称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的概念、原理、思维、风格、流派或者是技巧原理、器具使用,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且持久的重要影响,为什么对促进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原因在于,其包含着最真实、最原始、最丰富的情感。

刘易斯?维克斯?海因一直坚持情感表现是创作作品最重要的依托,他的《童工》这一作品在世界上是最哟影响力的,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写照,儿童们的悲惨且不公的命运,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受欢迎,正是因为这个作品上赋予了刘易斯?维克斯?海因足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喜爱这个作品的观众,从而使得全社会为之而骚动。正是因为刘易斯?维克斯?海因的不懈坚持,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改革历程的因素,这其中蕴含着超越时代、逾越文化、逾越语言、逾越民族和逾越国家、跨越种族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博大情怀,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全社会深刻反思历史,反思自己。

四、结语

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其中一种。从古至今摄影艺术从未停止过发展,摄影艺术一直不停的在进化发展。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永不停歇发展的艺术形式,是被赋予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安德烈?柯特兹曾经说过:“相机是我的工具,经由它,给予我所周遭的所有事物一个理由。”摄影艺术的灵魂将永远都是最丰富的情感表现与最真实的思维表达,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摄影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冯笑男.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艺术研究,2013,(11):25-27.

[2]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