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旅游营销、旅游产业

目前对于旅游界来说,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站,网络营销已不是个陌生的东西了,并且如今的旅游网站也不是像刚开始那样,声势浩大地要把所有旅行社取而代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网站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也都日益显现出来。

INTERNET的发展始于1994年,其前身是美国的GII计划,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其目的在于连通各国的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亦为美国首先提出),以实现信息的全球共享。INTERNET的应用,实现了大量信息的低成本高速传递。信息的构成,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而且还可以随时更新。由于制作简单,其成本远远低于电视等信息媒体,INTERNET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目前,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国家顶级域名CN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9万,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的首选,稳居亚洲第一。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950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36106M,网站数达到69.4万个。IP地址总数达到7439万个,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媒介,INTERNET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和方式。

一、旅游营销中应用网络营销是一种必然趋势

1.将改变传统接待模式,使供给市场规模增大,个性化愈益明显。一方面,旅游人数将会空前的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特别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将会进一步打破,国际贸易也将逐渐走向自由化,这将给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广阔的市场和平等竞争的机遇。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自由化本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也是信息革命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信息革命的进一步推进,网上旅游、网上预订将促成旅游个性化、多极化的进一步盛行,再加上人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的增长,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完全可形成在办公中旅游、在旅游中办公。旅游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生活的必需,另一方面,散客比例将增大。以前人们外出旅游前,要预知旅游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等情况,往往受到信息传递途径的限制,在较大程度上只好依赖旅行社(团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团队旅游比例较大,旅游个性化和多极化难于发挥。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旅游者可以对旅游地进行预游(网上旅游),这样可以了解旅游地食、宿、行、游、购、娱等具体情况,还可以通过网上预订,事先安排好旅游活动。于是,个性化旅游和多极化旅游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散客比例将会明显增大。据统计,入境旅华游客中团队与散客的比例,已由1997年的40.3:59.7变成2005年的36.5:63.5,〔2〕可以肯定,这一比例在继续扩大。正因为旅游市场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逐渐改变,所以传统的接待模式已难于适应这一变化。

2.将淡化旅行社职能旅行社作为中间服务商,主要职能是提供咨询服务、票务、设计和推销旅游产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旅行社受到的冲击将最大,它的职能将逐渐淡化,如果它不重新构筑生存的基石,那么它将可能消失。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将被网络的自动查询功能所替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网上资源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信息家电的推出,人们可以“在家观世界”,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自动查询功能更具体、更直接、更及时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旅游目的地信息。

(2)旅行社旅游产品的推销模式和手段将被网上营销方式所替代。旅行社传统的广告宣传和推销手段,不仅成本高,而且推广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利用这样全球性的网络进行产品的营销,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成本低、效果好。特别是随着个性化旅游和多样性旅游的发展,很多旅游者通过网上旅游后,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旅游线路,而不使用旅行社为他们安排的旅游线路。

(3)旅行社票务的收入将会随着旅游预订系统(CRS)和银行付款系统(BSP)的完善和推广逐年下降。

3.酒店内部管理模式和营销将面临挑战随着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对酒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管理者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综合运用企业资源,而且还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正确、及时地对客源市场信息作出反应并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酒店内部管理模式通过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将取得较大的突破,它能保证有效信息的采集和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通过酒店信息系统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使决策者根据需求进行资源控制,提高服务效益,改进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项目。

4.旅游地产品将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在这以前,大部分旅游地产品的营销属于一种“被动”的方式,只是运用传统营销手段进行初步加工和包装并推向市场,主要依靠人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通过旅行社的图片、旅游交易会等形式,少量产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运用,人们网上旅游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就对旅游地产品的营销带来了压力,要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对产品组合要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要及时更新资料和信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网络营销在旅游营销中应用

1.在网络空间运作商务,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网站。网站质量的优劣,是决定网上商务成的关键。目前国内许多旅游企业已经上网,但是网页和信息量尚不丰富,互动功能也不很强。因为旅游信息是旅游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因此,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网站,最关键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目前,旅游行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客观上也要求旅游企业提供全方位、详细的旅游信息,以满足各类旅游群对各种不同旅游信息的需要,并承诺和真正做到相应的服务。这是争取顾客,赢得利润十分关键的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部分。第二,建立内部数据库,网页和数据库相关部分应建立链接,以按时自动更新网页上的信息和取得网上的各种反馈信息等。第三,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信息和相关信息。网站应建立和国内外旅游站点的联系和链接,建立和相关服务机构的链接,以满足顾客的各种相关需求,增加顾客对点的访问次数和对站点的依赖性,提高网站的知名度。此外还应尽量制作多语种网页,在设计上也要新颖别致,并做好网站的宣传工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网站真正成为一个面向世界、服务全球的网站。

2.适应网络化改变企业的产品策略,促进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性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消费者的行为正在从静态的信息准备转向动态的信息准备,他们期望最好的选择、市场透明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反映在旅游业上,就是追求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个性化旅游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由于以往的信息交流手段本身的局限,旅游营销者很难了解每一个潜在旅游者的需求,个性化的旅游事实上不可能成为旅游活动的主流。网络的运用为个性化旅游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互联网使得旅游消费者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查询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产品要素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组合,设计适合于自己的旅游产品,然后通知许多卖主,要他们对旅游承包各专项因素出价,从中确定自己的选择。所以形成特色定位是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基础,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旅游电子商务也以服务为本。

3.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6/01/17/3508.htm.

[2]中国旅游资源网,省略/.

[3]柳思维.市场营销学 [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86-87 .

[4]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J].现代管理科学,2002,9: 23-25.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2篇

都需要农业的发展支撑经济的飞跃。台湾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条道路,而济南的农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也将会进步增加,借助双方的优势,学习双方的特点让济台的农业发展来一次质的合作大飞跃。

台湾地区地狭入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百农户78万户,农业人111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50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

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

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

台湾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

济南市以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历城临港农业,章丘现代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区为重点,努力构建“一圈三带”(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带)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新框架。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三条底线”。

济南进一步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苗木)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轮沃土工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发展节约型循环型农业。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山水景观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3篇

Abstract: China hotel industry is in the "winter", the whole industry is generally in the state of loss and bad. On the one h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tels is fie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ssure from OTA (Online Travel Agency) is strong, China hotel industry is faced with severe sit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hotel management to customer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hot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lasted for 30 years accepts the challenges, China hotel industry is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does the hotel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situation.

关键词:酒店;线上;线下;发展

Key words: hotel;online;offlin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75-03

0 引言

近期最热的词语莫过于“互联网+”、“旅游+”等概念,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同时也对酒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OTA通过自身官网、手机APP、社交工具以及其他主流网站,进行线上酒店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宣传销售,从而占领市场空白点,获得话语权[1]。

而现在酒店出现了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是星级酒店的需求不足,供给远大于需求,出现大量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是“非传统酒店”比如民舍、客栈等个性化酒店供给不足,需求量大。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酒店若想求得生存的机会,赢得市场,求得几方共赢,需要做好线上线下的双重努力。

1 酒店面临的新形势

回顾过去的三年,供求关系的转换和移动互联网狂飙这两大要素导致了整个中国饭店业发生了大分化、大变革和大改组重组[2]。从最初的携程、艺龙、去哪儿线上预订系统,到现在的去啊,驴妈妈、大众点评网等更多电子营销网站的出现,OTA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端”,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需求,同时也拓宽了酒店的营销网络和渠道。酒店行业已出现连续几年的普遍亏损,2014年的亏损额更是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同时出现了很多个性特征突出的“新业态”,他们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此冰火两重天的两极化趋向,势必要引起整个行业的思考。

2 做好酒店线下的服务

2.1 打破常规的个性化服务

所谓标准化服务是指按照岗位职责和服务规程所进行的服务,这是酒店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酒店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尤其是新员工进行培训时所必然涉及到的内容。

但是酒店服务对象是人,酒店所有一切运营的中心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酒店要进行关系营销,要赢得回头客,首先要保证客人在酒店的满意度,也就意味着酒店随时可能面临当客人的需求与酒店的规章制度出现冲突时该如何灵活处理的问题。

因此在教会员工进行标准化操作的同时,还要教会员工当规范化服务与客人需求之间出现冲突时该如何灵活处理,让员工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客人想吃酒店餐厅的招牌菜“走油蹄膀”,而客人只有一个人用餐,因此提出上半只“走油蹄膀”,但是这个菜一直都是按整只来卖,那酒店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呢?酒店客人有时会提出一些看似不合理但是合法的要求,酒店该不该满足?这个度的把握,是摆在所有酒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只要客人提出的合法要求,不会给酒店管理带来混乱,我们都应该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让客人满意。比如那位吃到了半只“走油蹄膀”的客人,很可能会因为酒店的这一行为成为我们的回头客,这是我们在线下加强酒店服务质量的途径,也是传统酒店管理经验教会我们的内容。正如武汉金盾酒店集团总经理宋波所说:“互联网可以改革酒店的经营方式、营销方式,但永远不能取代酒店的服务和产品。客人回头消费、成为忠实会员,一定不是因为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宣传,而是在于这家酒店有能让他满意的客房、餐饮、服务等产品[3]。

2.2 加强酒店的文化韵味和个性特征

现在的很多酒店都是千头一面,商务型酒店以现代、高档和商务服务为主,度假型酒店以休闲娱乐设施为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缺少了酒店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也就失去了酒店的灵魂。

一位著名酒店的总经理曾经说过:“酒店所追求的是文化和品味而不是豪华。酒店建设首先是文化建设,有了文化才有了酒店精神。”现代的酒店都应有自己的文化主题和个性特点。我们可以把文化主题定位在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历史阶段,提取其典型的表现形式而形成文化主题及风格[4]。比如位于景洪市的的西双版纳避寒皇冠假日度假酒店,其主要是以傣文化作为主题特色,从外部建筑到内部设施设备,从酒店餐厅到客房,从员工服饰到服务礼仪,无不体现了尽显傣家王族风范,给客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酒店还需要进行产品的创新,那些“非标准住宿”的亲子、养老、民宿、房车营地等住宿形式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就是由于其个性化。因此星级酒店也必须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扩大酒店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比如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iPhone,有些酒店在客房里配置了苹果基座音箱,既可以为iPhone充电,又可以作为闹钟、收音机、音乐播放器,强大的功能让苹果的用户在酒店房间也能享受手机所带来的乐趣。

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出女性酒店或者女性客房,更注重安全性和保护客人的隐私,服务上也更细腻,比如在女士楼层内一律配备女员和女性保安人员。客房装修装饰上体现温馨,整洁有序,可放精美的时尚类杂志、鲜花干花等。餐饮方面可推出一些时鲜卫生、低脂肪低热量、美容保健或地方特色明显的菜式食物。这些举措既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也是酒店顺应市场竞争,另辟蹊径,走特色化经营的明智之举。

2.3 更加注重细节服务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酒店首先要保证满足客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然后才能满足客人的更高层次需求,因此酒店的安全和卫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酒店为了节省成本,在人力资源、客用品清洁方面进行压缩,因此才屡次被曝光“布草门”、“抹布门”事件,极大地损伤了酒店的信誉和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针对此种情况,有些酒店实行了开放式的清洁卫生程序,比如服务员在打扫客房时树上“正在打扫,欢迎监督”的牌子,全程公开整个清洁过程,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再者就是将卫生细节进行到极致,比如经常被人忽视的遥控器和床头开关,都按照程序进行层层消毒,确保给客人一个更为干净卫生的环境,恢复客人对酒店的信念。其次在细节上注重客人感官的直观感受,比如灯光的调节、气味的控制等,例如日本的酒店管理讲究给客人提供“新鲜的客房”,也就是空气清新、没有异味、干净整洁的房间。

2.4 注重品牌的力量

未来的酒店越来越走向集团化的发展,包括洲际、希尔顿、喜来登、锦江等在内的众多国际国内知名酒店集团未来在中国都有庞大的扩张计划,而在扩张的过程中一般有直营、特许经营、合同经营、租赁经营、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品牌在这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奥美国际首席执行官夏兰泽女士曾指出:“很多时候,品牌就是你最终的竞争力。你的产品很容易被别的公司模仿,但是你的品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模仿。”[5]品牌是酒店集团的无形资产,具有排他专有性,真正吸引消费者购买酒店产品,阻止他去购买其他酒店产品的力量就是品牌。

品牌代表消费者的忠心,拥有好的品牌就会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远高于维护一个老顾客的成本,因此这也是那些大型酒店集团采取多品牌战略,极力进行扩张的优势和基础所在。品牌的创建需要酒店文化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公共关系,承担保障客人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做好绿色、低碳、环保工作,关注社会孤儿、残障人士,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

3 协调线上和线下的协同发展

现在的80后、90后他们已然习惯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便捷,而他们即将成为酒店消费的主力军,因此酒店行业必须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整个行业的转变。但是OTA价格不菲的“佣金”和“返点”也让很多酒店既爱又恨,特别是在整个酒店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之下,酒店一方面需要这些渠道的客源增加入住率,但是另一方面酒店也很容易形成一定的依赖。

近日,携程通过与百度的股权置换协议投资去哪儿网,根据劲旅网2015年的研究数据推测,投资去哪儿网后,携程所占在线酒店预定的市场份额为55.6%左右,因此在在线预订市场上有绝对的优势,引起了很多酒店人士的担心,携程是否会因此而擅自提高“佣金”,让酒店的成本更高。但是对于酒店来说,OTA在未来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酒店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如何协调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进行两方面的研究,是很多酒店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酒店需要进一步做好客户关系系统。做好客户档案,掌握客户喜好,这是赢得回头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客人不再满足于常规情感服务,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先行一步”,比如利用现代的互联网系统,让客人的家与酒店连在一起,让客人能够不用通过前台就直接进入房间,里面摆放了自己喜欢的水果,花瓶里有客人钟爱的鲜花,甚至房间电脑上会显示有客人之前在家里或者手机上没有看完的电影或视频,真正的做到家和客房之间的无缝连接。而这一切的技术前提就是充分的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需要线上线下的共同努力。

另一方面OTA现在也在进行价格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OTA巨头都出现亏损,因此OTA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可以说他们的信誉和酒店在某种程度上是连在一起。因此酒店和OTA都应该发挥彼此的优势,OTA重点是在网络营销,招徕吸引客人,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的优势,而酒店继续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方面下功夫,加强与OTA之间的合作,引入网络营销概念,改变传统观念,为传统酒店行业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联合开发新的营销和运营模式,实现OTA、酒店和消费者三方的共赢。

例如武汉金盾酒店集团的微信公众号从2014年1月上线,截止到2015年10月,该号关注的人数就超过了5万人,带来的销售额超过了220万元,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数字,这充分说明酒店是可以既做好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又可以开拓自身的网络营销平台。并且酒店自身搭建的网络营销平台与OTA并不冲突,各有其侧重点,OTA带来的是旅游散客和商务散客,酒店自身的网络营销平台是将线下客户拉到线上维护的一种优化服务的手段。

4 小结

酒店业现在虽然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境遇,整个行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但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给酒店带来了发展机会。酒店一方面要做好线下的工作,做强做硬自身的服务和产品,在与其他酒店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网上营销,加强与OTA之间的竞合,赢得更多的客源,使互联网成为优化酒店服务、创新营销思路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刘康.传统酒店与OTA竞合之道.酒店管理研究[J].2015年8月下半月刊.

[2]张润钢.寒冬中的饭店业怎样才能赢得未来?[N].中国旅游报,2015-11-04.

[3]陈静.五万粉丝为网络营销输入新鲜血液[N].中国旅游报,2015-12-03.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4篇

一、“互联网+”时代旅游的发展变化

“互联网+”给传统旅游业带来更多新的变化趋势,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渐发改变,旅游需求趋向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旅游方式、客源渠道、旅游目的、旅行社地位等的变化尤为明显。

(一)传统旅游方式变化

“互联网+旅游”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即是传统跟团游,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传统旅行社的职能被削弱。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将实现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预订,游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旅行内容。同时,伴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增加,深度游将是大势所趋。专业旅游网站平台的建立,让更多的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概况一目了然。因此,游客在旅行前会在相关旅游信息平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景点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旅行计划,并通过各类短租平台进行特色民宿预定,实现旅行食、住、行三要素预订网络化。

(二)旅行社地位变化

“互联网+旅游”使传统旅行社的地位受到威胁。传统旅行社作为旅游实体与游客之间的中介商,它是客户服务中心,也是后期串联旅游实体服务的中心。但随着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效应,旅游实体销售业务由在线平台实现,游客的入口也随之转移到互联网,导致旅行社地位下降,转变为线上平台的线下服务中心。据了解,国内现有多个旅游目的地省、市,其在线旅游平台接收的团队游客数量已超过各大传统旅行社,国内游市场正在迅速的向互联网和移动端转移。

(三)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在信息透明程度逐渐增加的今天,旅游信息网络查询与预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旅游碎片化程度加强。同时,游客需求呈现个性化,拥有个性旅行欲望的游客逐渐增加,旅行中各环节的互联网化效应使一次预订逐渐被拆分,细分到各个领域,个性化定制将是新的旅游突破口。游客出游方式由以往的旅行社统一安排转变为用户自由选择,甚至自己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与传统旅行社预订不同,这种新的“零售”模式各个环节是分散的,独立的,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四)散客旅游倍受青睐

在旅游“碎片化”的影响下,散客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此种散客并不意味著完全的自助游,实际上他们会借助旅行社或在线旅游平台预订半自由行产品。而团购模式恰适用于散客旅游,通过散客提供需求到在线平台,联动线下旅行社或者旅游实体,实现旅行方式的个性化定制。定制旅游方式一方面迎合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易于旅游实体盈利。因此,在需求与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在线平台及线下旅游实体将会推出更多定制服务,促进旅游散客化进程。

(五)旅行心理需求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增加,通过社交软件“晒”生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晒生活”能够得到来自熟人、朋友的认可,实现人们的“尊重需求”。而旅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所以“晒”旅行成为人们在“晒生活”时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人们获得认同感的需求,又是追求“个性感”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省旅游产业不断寻找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以谋求各地“互联网+旅游业”的创新发展。通过短期的探索、发展,部分地区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改变,但仍存在诸如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完全接轨,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旅游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服务为半径,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转变旅游企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及产品质量等,将会推动旅游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实现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改造。

(一)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提高旅游互联网意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必然发展趋势。“互联网+”开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整个社会也不只迎来组织架构的转型,而是一场互联网价值理念的输送与植入。“互联网+旅游”发展中生态观念和融合观念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44亿人次的出游规模,个性化及多元化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形态,而“互联网+”的旅游新生态,或将是继OTA在线旅游模式后更具发展潜力的模式。“互联网+旅游”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旅游”的生态特征表现为互联网旅游信息的生态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以及线上线下交易互动的生态化。

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构建更加开放、有序的互联网旅游发展新格局,必须秉承开放包容、规范有序、自由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多层次的旅游市场细分、以游客需求为重的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另外,坚守旅游业作为服务经济、实体经济、体验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开展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分工合作。

(二)加强旅游战略合作,转变旅游企业管理

“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转型,不仅要考虑商业模式的转型,更要关注互联网理念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依托“互联网+旅游”服务管理平台及各智能信息终端,准确及时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企业的运营动态,实现旅游业过程监管和实时把控,强化旅游企业间的交流协作,不断推进动态市场营销。

“互网+旅游”的深度融合更加深入推进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使业务扩张到更为广泛的地域范围,并为旅游者不断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通过企业联盟,可在在更广的范围内实行高度协作,在专业化操作过程中获得更显著的“学习曲线”和更大的经验效应,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加市场需求容量。另外,企业在战略合作的同时保持着独立、平等的关系,仍然能够发挥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因此,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建立智慧互联的旅游服务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个性、新颖、信息化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为旅游服务的推广和市场接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推动高品质旅游服务的迅速普及和产业化。

(三)迎合发展趋势,推动旅游企业的互联网改造

当前各类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使传统旅游业不断面临巨大挑战。旧的格局和框架不断被肢解,新的行业秩序逐步建立。互联网不仅为旅游业带来‘利’的诱惑,更多则是服务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为传统旅游注入了强心剂,使其充满创新动力,但在旅行社网络渠道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旅游业的软实力,提供客户所想,跟上客户所需,才能使旅游产品与互联网的发展有机融合,发挥“互联网+旅游”的最大价值,实现互联网对传统旅游业的改造。

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游习惯,对于游客而言,一次旅游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数字旅游可以使旅游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实现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在“互联网+旅游”深入发展的当前,旅游企业应将互联网作为便捷的沟通工具,使互联网成为企业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平台。并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核心文化具有独特性。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创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重视学习、善于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四)注重服务品质,全方位提升旅游者体验

当前,旅游者的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体验,也更愿意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而“互联网+旅游”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在旅游产品上给游客以更好的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使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定制旅游计划、预订旅游产品、享受旅游过程和回顾旅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能感受到全新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个性化旅游的趋动下,旅游企业应把握数字化时代的契机,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和反应及时等优点,提高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全新的服务体验。

首先,旅游企业要提升旅游者对“有形”产品的感知。在线旅游服务能够提供的为一“有形”产品就是旅游相关网站及其内容。旅游者对在线旅游网站的感知会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因此,要确保在线旅游网站的用户界面、连接速度对旅游者的易用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障性。其次,要加强在线旅游信息的传递的质量。在线旅游服务是一个信息敏感的行业,旅游信息交互及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因此要强化信息传递的渠道,确保服务反馈的效率和态度,准确的提供旅游服务。最后,要建立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分析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产品,甚至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产品,最大化的满足游客的满意度。

三、结语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影响着行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营销思维。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旅游营销模式使游客与合作伙伴广泛参与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参与性的旅游体验。旅游消费者可以在旅游的任何节点进行信息互动,实时快速地获取旅游信息,随心所欲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旅游行程。如果传统旅游业不能走上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将难以适应急剧变化市场。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留学生;旅游产品;市场调查;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5303

1引言

了解留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不仅可充实和丰富旅游行为学理论,拓展海外旅游市场研究范畴,还可引起中国旅游界对此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帮助旅游产品提供者全面深入了解外国留学生的消费需求和偏好,为专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研究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区域,以在沈阳市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究留学生旅游行为偏好、考虑因素、消费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旅游企业或组织提供具体改进建议,以促留学生旅游市场的较好发展。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各式各样的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不论是短途旅游还是长途旅游,都已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轻松的旅游生活方式同样也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追求,大学生对旅游的眼光和爱好要更新奇、更独特。但目前的各大旅行社没顾及到,对中国旅游不太熟悉的在华外国留学生群体,该群体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也同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学生在中国的比例很大,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外国人,所以了解留学生的旅游偏好和旅游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研究开展了留学生旅游市场调查。

中国作为旅游大国、客源大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每年旅游消费数额非常巨大,但中国的旅游发展和地位更需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提升。留学生群体的假期时间大都选择继续在留在中国,但又因语言不通或不了解中国的旅游景点等各种问题,造成出游不便。为探究留学生们会选择中国什么样的景点来旅游、他们偏好的旅游方式有哪些等问题,旅游企业或组织需及时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独特性,专门制定旅游计划来搭建桥梁。

3调查对象

研究以沈阳市外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特别注意选取韩国、澳大利亚、尼日利亚、英国、日本、美国、加纳等在内13个国家为主的留学生群体。涵盖短期研修生,本硕博学历等留学生,样本具备代表性。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7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样本生源地比例与沈阳市外国留学生状况分析情况基本吻合,调查者的自然基本情况分布如表1所示。

4沈阳在华留学生出游倾向特征

4.1留学生假期去向

中国旅游资源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虽然来到中国留学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但假期作为留学生们主要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利用假期选择在中国旅游。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3%的留学生假期会在中国旅游,10%的留学生选择假期在寝室及周边活动;2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30%的留学生会在假期打工、兼职。由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假期期间,选择去向大致为:旅游、兼职、寝室、回国。

4.2留学生对中国旅游服务的印象

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同样,留学生在华旅游满意度直接反映了中国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在中国旅游所体验的整体印象分别为:非常好占20%;好占47%;一般占26%;不好占7%;没有选取非常不好的选项。由此可看出留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整体印象大部分是好的,较少会产生对旅游业不好的印象。留学生对中国旅游业产生的整体印象依次为:好、一般、非常好、不好。因此中国旅游业还需继续调整、发展进步。

4.3留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了解途径

为提高出游质量、降低决策风险,旅游者通常会在决策前做好充分准备,收集信息和资料,但由于人类的理性有限性和信息不对等,会根据自己偏好对信息载体提供资料的广泛度和可信度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选择网络渠道了解信息的高达90%;其次是亲朋好友的推荐(53%);再次是电视33%;其他依次为杂志(17%)、报纸(13%)、其他(3%)。

4.4留学生对旅游消费的价格定位

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属于个体性、高层次、精神性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旅游者的个人消费意识和倾向、行为习惯和消费能力。留学生通过市场细分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学生群体的消费接受能力是研究留学生旅游市场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能接受的旅游价格依次为:3000~5000元(33%)、>5000元(30%)、1000~3000元(23%)、

4.5留学生旅游资源选择偏好

旅游资源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从我国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内容属性分类,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方面。

(1)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指以文化事物为表现内容的旅游资源,也属人造旅游资源范畴。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历史古迹资源享誉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若在人文类景区游览,最偏好的旅游资源为历史古迹类高达77%,其次是少数民族类(47%)、宗教建筑类(33%),其他依次为名人故居类(20%)、其他(13%)。

(2)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指天然生成的,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在国内拥有庞大客源体,同样外国留学生对此资源也尤为感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海滨旅游达70%,其次是山岳旅游(57%)、森林旅游(53%)、沙漠旅游(33%)、其他(7%)。

4.6留学生对季节的偏好

根据个人对季节的喜好不同,受国家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人们在不同季节选择活动的倾向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在旅游决策时,受法定节假日影响和季节影响极大。因此,要开拓留学生旅游市场,更好的满足留学生需求,首先应了解留学生们出游季节偏好。调查结果显示,愿意选择夏天出游的人数高达83%,其次是春天(50%)、秋天(40%)、冬天(26%)。由此看出,多开发夏季旅游产品对开拓留学生市场有着必要优势。

4.7留学生对中国旅游的看法

旅游资源和服务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有50%的留学生表示对中国旅游非常感兴趣,33%的留学生感兴趣,一般的占13%,不感兴趣的3%,非常不感兴趣0%。少数留学生对在中国旅游不感兴趣,并不影响留学生旅游市场的发展。

4.8留学生对住宿的选择

以赵静[1]《青岛外国留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文中数据为参考,沈阳在华留学生与青岛在华留学生在住宿选择方面存在很大区别,青岛留学生对住宿安全性要求最高,而沈阳留学生对住宿卫生环境和价格要求高,虽然星级酒店的卫生环境无疑是最高的,但价格对沈阳在华留学生造成了压力。快捷酒店满足卫生条件和经济实惠的条件,所以选择快捷酒店的留学生人数最高,其次,通过交叉分析,部分选择星级酒店的留学生生源地多数来自发达国家,且有较高学历和稳定收入。据调查显示沈阳在华留学生对住宿方面的选择偏好依次为快捷酒店(77%),星级酒店(37%),民宿(33%),露营(17%)。

4.9留学生对交通工具的选择

中国大学生出游时首选火车,火车票购买方便又可享受优惠,相比之下,外国留学生不大会使用这种优惠政策,且在节假日期间火车票购买困难。尽管火车不是首选,但因为其便宜的价格也吸引了大量留学生(60%)。由于留学生对环境要求高,因此留学生把高铁(80%)作为出游交通工具的首选。其次是飞机(73%),虽然价格较高,但基本能满足留学生需要。其他依次为巴士(33%)、轮船(17%)、自行车(13%)、其他(3%)。

4.10留学生的订票途径

对订票渠道进行调查,能很好地确定留学生的预定方式,为服务提供者提供思路,在正确的空间发挥营销作用。留学生的购票方式分三种:网络购票、朋友代购和现场购票。留学生虽为外国群体,但由于网络越来越发达,使得留学生对相应的APP使用很上手,网络购票无需等待且方便,在订票时,留学生首选网络购票(87%);也有一部分选择现场购票(33%),因为现场购票会给一些不是很上手的留学生们一种安慰感;还有一部分会找朋友代购(20%)。

4.11留学生出游人数

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学生愿意与朋友结伴而行(77%),一方面可互相照顾,另一方面相对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表示习惯独自一人出游(23%)。

4.12留学生随旅行社团队旅游选择

旅行社作为连接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的纽带,跟随旅行社旅游不仅可享受到优惠价格,又无需自己制定行程计划,一条龙服务会让游客节省很多精力。我国游客在出游时多数会选择到旅行社报名。通过交叉分析,根据调查对象的生源地和民族文化不同,愿意随旅行社团队旅游的留学生占47%,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性格平稳内敛,表示可和陌生团友相处。完全不愿意跟随旅行社团出游的留学生占53%,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他们个性色彩强烈,热爱自由,注重隐私,不擅长和陌生人相处过久,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这部分留学生适合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5研究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中国旅游过的留学生比例高达87%,63%的留学生会选择在假期旅游,虽超半数被调查者表示对中国旅游资源非常感兴趣,但对中国旅游资源了解程度不高,由此看出留学生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通过问卷分析,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留学生,生活水平偏高,生活费普遍来源于父母,他们喜欢长距离的旅游且能接受的价钱也高于其他国家留学生。日本、韩国等亚洲留学生则喜欢短时间、近距离旅游。因此,可针对国籍进行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特点、价格的旅游产品。

留学生普遍喜爱探险、观光、度假类的旅游产品,并对自然风光类中,海滨、山岳、森林等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其次,人文资源中历史古迹、少数民族类资源也非常受欢迎。因此,旅游企业或组织可着重考虑开展相关的旅游项目。在食宿方面留学生和国人的选择差距不大。季节方面,选择春季和夏季的人较多,因此,针对留学生市场,春夏则是旺季。相比国人,外国人普遍喜欢独自或同朋友、家人结伴出游,少部分被调查者能接受向旅行社报名与不熟悉的陌生人出游,因此国内旅行社很难抓住在华留学生这一市场。期望国内能够抓住这一市场,满足留学生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我国的外来收入,使旅游业更加强大。相信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能对未来开拓在华留学生旅游市场提供帮助,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5.2讨论

第一,国内旅游景点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制定相关规定,向先进旅游国家学习;第二,在交通工具选择上,高铁、火车和飞机更受广大留学生青睐,应加强看板和设施的英语提示服务;第三,留学生出游方式具有多样化,相关旅行公司和组织可考虑推出特有的留学生旅游a品,制定符合留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产品,其中,住宿方面,快捷酒店更受留学生们欢迎,沈阳旅游企业、组织或景区可考虑在快捷酒店对留学生开展宣传,与酒店合作,推出优惠产品;第四,留学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途径几乎全部通过网络,半数以上通过朋友介绍,因此可通过网络宣传,也可通过寻找留学生团体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邀请免费或优惠参加体验,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第五,留学生在购票时大部分选择网上购票,因此相关交通、住宿、景区在网络购票构建时,应额外添加外国语种,方便外国人网络购票;第六,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愿意花费3000元以上旅游,因此旅游公司或组织可考虑为其提供相对优质服务,减少模糊混淆的销售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静.青岛外国留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石小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及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李树峰,李翠霞,孟宪林.秦皇岛市外国留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4]石小亮,张颖,毛宇飞,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伊春林区主导产业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5(1):93~98.

[5]胡晚.重庆留学生修学旅游市场开拓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6]石小亮,张颖,赵铁蕊,等.低碳经济下林产品贸易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1):79~81.

[7]郑笑怡.浙江省外国留学生跨文化旅游行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5~186.

[8]石小亮,陈珂,何丹.森林蓄水量价格倒算法公式推演与实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6):165~168.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过程低碳化;低碳经济;社会政策;文化激励

在新的国家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规划中,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技术革新成为中国应对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经济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变革,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共识。各国已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材料研发上倾注了巨大资金与人力资源。而从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层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却依然没有实质性推动。自2009年末《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虽有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但在具体行动后果上,并未产生重大改变。汽车购买量、购物垃圾袋、住宅碳排放、生活垃圾等领域,只增不减。这也从消费需求环节上,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确立。

1 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根本上讲是一种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高能效、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间文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Economy,LCE)概念。2006年《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和2007年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确定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按照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种高能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上可以分为三个核心环节:源头低碳化、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见图1)。源头低碳化关键在于生产、生活领域所需能源供应环节,即能源生产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开发成为低碳经济最基本、最基础、最上游的环节,主要表现为脱碳化的“清洁能源(clean energy)”研发与应用。以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清洁电”生产已经成为最早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的新能源。

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一路高歌猛进、遍地开花。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都制定新能源法规,试图在源头低碳化领域取得长足的进展,以占据低碳经济的有利地位。以中国为例,太阳能、风电、核电等“清洁电”等源头低碳化产业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举措,相关领域甚至业已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从源头低碳化着手的低碳经济策略,必然也同时促进了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低碳化则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活消费过程、产生废物过程中采取4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循环社会发展形态以及3L(低能耗Low energy consumption、低污染Low pollution、低排放Low let-out)发展模式。末端低碳化核心在于2R(再利用Reuse,再修复Re-pair)原则基础上对于最终排放后的各种废物、废气、废水进行再利用和再修复,以使得最末端的废物排放产生最少程度的环境危害与生态破坏。目前中国设立的“碳汇基金”,便是末端碳修复的有益尝试。

2 过程低碳化: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的行为主义实践

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过程与行动方式的理论范式。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组织或人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通过改良、改变、优化、变革行动方式来改变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模式。行为主义提倡行动过程中的理念与手段变革。实施过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通过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来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控制碳排放。这种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化战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大推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层面,实施了从法律、制度、政策、公共行为方面的系列变革。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主要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过程都纳入了视野之中,因此它并非仅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根据这种理论,“循环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循环社会将视野提升到人、自然、经济、环境、生态、人文、社会关系、制度文化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层面。循环社会诉求的是一个生态友好、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低、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社会。

循环社会更诉求5C理念。循环社会“是在循环经济的5R基础上透过公共行为理念的5C(协调Coordinate,共识Consensus,合作Cooperate,共存Co-existing,共荣Co-prosperous)策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互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依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良性均衡。循环社会的5C理念,核心在于行动理念的更新。包括从制度设计、政策规划、行动模式、行为方式层面实现绿色化、可循环、可持续、健康社会运行模式。改变单纯的GDP增长,将绿色GDP,幸福GDP等纳入到政策规划层面,凸显了对于循环社会发展理念的坚守。日本在2000年4月通过了《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社会建设的专门法律。之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先后制定了循环社会法案,以切实行动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发展。

3 生产方式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以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为发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集中存在于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的低碳变

革。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变革是控制碳排放最大的领域。根据世界气候大会报告,当前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占据了整个地球碳排放的70%以上。除了能源生产领域的生产,机械、电子、化工、冶金、信息、汽车、造船、航空、航天、轻工业、建筑行业、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制造业等广泛的生产领域,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部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还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每单位GDP的能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是“日本的11倍、德国的10倍,美国的6倍、加拿大的4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

生产过程的低碳转型在发达国家随着整体的“产业置换”获得了长足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粗放型的初级工业化历程。这主要体现在从工业革命到“后工业社会”之间总计近两百多年的时期里。在这一时期,煤炭、化工、钢铁、建材等一般制造业占据了国民生产的主要比例。美国的东北工业地区、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下威尔斯地区、法国的东北部工业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初级工业化历史时期都形成了高能源消耗、重环境污染的产业体系。但是,西方国家积极通过技术革命,发展新型“低碳”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改造传统“高碳”工业,置换了原有的基础性粗放型工业。他们一边将传统工业产业进行国外投资与转移,一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以休闲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文博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最终将“高碳产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便成为了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承接者”,而发达国家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后工业社会国家。日本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项“振兴乡村”的旅游开发计划,使得遍及全国的每个乡村都得到了一笔政府支持的旅游开发资金,用于开发诸如温泉、滑雪、高尔夫、民宿、攀岩、神庙等旅游产业,从而让日本的乡村直接进入了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社会”。

全社会领域开展生产过程的低碳革命,理应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与民族共识。特别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层面,必须要注意低碳化技术嵌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在三个层面实现过程低碳化创新实践。首先,工业生产过程的动力系统要进行低碳型设备更新。工业生产动力系统所需用电、用热、用气的节约化、高能效设备的更新、改造、升级,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技术改造升级的高度。要建立企业、地方政府、国家层面的技术升级财政支撑体系,以实现动力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其次是原料使用、加工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的节能增效系统的改进。工业生产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与碳排放是整个生产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因此必须要对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减排型的系统再造。要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科学工艺流程的研发,来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水平。这需要工业生产领域的各家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努力,制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战略,力争促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个层面是生产领域的产品包装与物流环节的低碳化战略创新。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产品物流、产品的利用等层面,要从可再生包装纸,包装创意设计,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产品利用的简易化设计中寻找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建立规模更大的国家、省、市层面的“低碳经济扶持基金”,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低碳化技术投入、产品更新应该给予大规模的奖励扶持基金,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生产领域的全面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动力。从目前各个层面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的奖励范围来看,仅仅关注了创新技术型的新企业,而对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低碳化技术投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再造,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无论是政策的对象设计,还是资金规划,都没有为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化低碳革新行为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这种低碳经济政策层面的“缺位与偏位”,使得整个国家层面的“过程低碳化”战略步伐缓慢。而期望完全通过市场自由主义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觉转型与升级,具体操作与实践的难度显然很大。在低碳政策规划层面,“需要致力于从运动式的管理向长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方式转变。”。应建立覆盖全国国土范围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激励政策与奖励基金计划,以促使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低碳化改造。

4 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于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也可简单地体现为“衣、食、住、行”;或者可以看成个人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生活习惯、风度、气质等内容。生活方式具有个人、群体、阶层、民族等不同表征形态。工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集中体现为技术与设备的低能耗与低排放。而人的生产过程及生活方式领域的低碳化,则更多地体现为节能降耗低排放型的生活行为,包括了消费、交通、居住、休闲、餐饮等领域的生活习惯层面的低碳化取向。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环保的,文明的、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社会营销与推广,成为了一种最新的时尚。

首先,低碳型饮食方式的倡导。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核心体现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素食也逐渐被认为是拯救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德国生态经济研究协会的研究,证实素食能够减少大量碳足迹。在研究人员比较肉类与非肉品消费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的排放量后,发现食肉者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中型车4 758公里,相较之下,素食饮食可减少这些碳排量的一半;此外,无动物成分的素食只产生低于1/7的温室气体,由此能够省下86%的碳排鞋。联合同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主席帕卓里博士(Dr,Rajendra K,Pachaufi)2007年出版的首份风险预测报告,进一步强调素食在减少温室气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缓和全球暖化的危机。因此,从最基本的饮食方式开始,以素食主义作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社会共

识。虽然中国的素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社会政策层面的推动,还缺乏社会营销行动的介入。但可喜的是,一些民间人士已经在以维护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理念呼吁和提倡素食主义生活方式。

其次,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个人碳足迹的形成,很大程度集中于个人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因此要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才能真正做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行动。低碳生活方式融入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在消费方式、交通出行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家居生活的细节层面,以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式来构建个人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阶层开始以“低碳生活”作为时尚生活方式,实行“适度吃住行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生活理念。比如提出打印纸双面使用,及时关闭办公室电器,夏天多使用手扇、电扇,少用空调,淘米水留着浇花、热水器先流出的一部分冷水留着冲马桶、购物使用环保布袋、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选择环保日用消费品、上班尽量坚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低碳家装风格、简约化生活、少乘电梯多爬楼梯等等大量细节化的低碳生活行动方式。除此之外,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中,已经出台了个人“碳足迹计算器”用于个人缴纳“碳中和”补偿金,并通过捐赠树苗等方式用于植树造林,吸收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明星及公众人物,都在开始自觉缴纳“碳中和”补偿金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公众倡导与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提供低碳化的居民消费产品。这就建立了企业、公民、城市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低碳生态链。

再次,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的拓展。在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同时,加快、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具有重要的社会倡导意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者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低碳生活方式要成为一种普遍的主流的公民生活方式,还需要更有力度,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手段。通过挖掘个人生活习惯的“高碳”弊端、呈现“低碳”利益图景,建立公共传播渠道,借助大众媒体广告、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动漫、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传播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并由志愿者团体、明星、公众人物、代言人等层面的低碳生活方式沟通、引领、劝导,建立起一套关于低碳生活的大众社会营销公益机制。将低碳纳入时尚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文化激励机制,从而将时尚型低碳生活内化为大众生活习惯,以推动全社会所有人树立低碳生活方式。这要求政府部门、NGO,媒体、企业、公众人物构建出一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共识。籍由各自资源的动员,从政策支撑、媒介动员、基金投入、NGO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行动,汇聚成合力,展开对全体公民规模化的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最终变革公共行为,建立起全社会的公共低碳生活方式。作为当前低碳主题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应该协同各地区的“碳汇基金”一起,承担起向全社会营销、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的重任。在“碳汇林”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国的“碳汇民”低碳生活普及工程。

5 结论

低碳经济体现为个人、企业、社区、城市、国家、全球性共同价值观与行动伦理。在全球追求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中国已经走出了科学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设计、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生活方式变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可以预见,在新的战略规划指引下,生产领域、生活方式层面的低碳诉求,将会更加成为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的重点。目前各地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化、低碳消费都已经被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计体系。

只要政策规划层面能够在“过程低碳化”环节中能够更给力,强化推动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动力系统、工艺流程、终端产品体系上实现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流程的转型、升级与更新;同时,继续在低碳生活方式领域进行更有力度、更有效率、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与推广,过程低碳化战略将真正发挥重大转变,真正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根本转变,走一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化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机制创新与和谐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2。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36。

[4]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5。

[5]冯之俊、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8。

[6]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1。

[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民宿的市场营销计划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 大旅游 苏州

论文摘要:现代旅游区不仅仅是给旅游者提供几个旅游景点的问题,它是一个旅游整体,旅游者在旅游地内的每一活动都在享受一种完美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大市也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实施大旅游战略。本文利用PEST方法分析了苏州发展大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苏州大旅游提出了实施对策。

现代旅游己越来越表现出其学习型特征。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有审美的体验,也有文化的沉思及投资机会的考察等。旅游者己不再局限在几个旅游景点内观光和游山玩水,而是追求对旅游地的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经验—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胜的领略,还应该有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和风情的体验。现代旅游地必须能够给旅游者这样一样感受:整个旅游地(一个城市或地区)就是一个旅游区,而不只是为旅游者简单地提供几个旅游景点,它是一个旅游整体,旅游者在旅游地内的每一活动都在享受一种完美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大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大旅游观念.实施大旅游战略

大旅游系统

现代旅游必须建立一种大旅游意识,即将整个旅游地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来看待,这些要素包括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还包括其他相关的企、事业部门及从业人员,甚至包括所有的旅游地居民。

在我国由于旅游业是首先是从观光旅游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对旅游的普遍理解存在以观光、游览来代替全部活动类型的倾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和高级化,出游动机也不仅是中一的观光、游览、而是史加复杂化、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国际现代旅游从广义的角度,把一切以度假、商务、康复、学习、公务、会议、探亲、访友、宗教、体育、科学考察等为目的的旅游,都定义为旅游活动。

所以,我们所说的大旅游是一个系统,直接系统(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或旅游项目、旅游媒体或服务业)、介入系统(通过直接系统介入服务如电信、保险、金融等)和支持系统(即支持系统的行业或部门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业和社会文化部门等),三个子系统组成。

1、大旅游的直接系统

旅游主体范围的扩大,在传统的观念下,旅游企业促销招徕的对象主要是潜在的观光客。而在大旅游观的指导下,可促销、招徕的对象与原来相比有了很大的拓展。同时,大旅游观十分注重旅游需求的复杂和个性化,旅游者的类型也史为复杂,对市场的分类史加细分化。

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丰富,传统的旅游观史多的是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遗迹等。大旅游观则是把儿是能吸引游客前来木地进行活动的一切因素均看作是旅游资源。

旅游服务业的扩大,在大旅游观念下旅游者在旅游地涉及的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都需要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服务,相互协作才能提供旅客满意的产品。大旅游的服务对象(游客)的范围、类型、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种类、数量都较为广泛和丰富。

2、大旅游的介入和支持系统大旅游

涉及的社会而史宽,社会的许多部门和行业都可参与旅游业的经营或是提供间接的支持。旅游产品的组成和类型史趋复杂。若利益分配得当,便能大大提高当地居民和企业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都来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旅游的重点是为游客在目的地的活动提供全而的服务

二、发展苏州大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苏州位于长三角东南部.拥有众多旅游资源.是全国著名的占典园林旅游地。此外,交通、购物、旅业、饮食等旅游配套设施已较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适合观光、体闲度假、商务洽谈、购物以及体育、会议、政务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格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苏州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1、观念问题。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发展的观念,缺乏共创苏州整体旅游形象意识。苏州各级地方政府、各种类型的组织对旅游开发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旅游业的发展却是各自为政、区域内的各级旅游景区不仅没有形成联动优势,反而相互竞争激烈。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对苏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危害,破坏了苏州整体旅游形象。

2、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整合问题。苏州目前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正处于开发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与当前国际上单纯观光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小,度假型、文化型旅游、追求刺激的特种旅游市场,以及复合式旅游市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不相一致。换言之,旅游产品开发还不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另外,对苏州现有的旅游资源也缺乏有机的整合,使旅游产品单一的现象史为明显。

3,管理体制的问题。旅游行业之间缺乏互动性,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网络化。苏州的旅游业经营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经营状态。无论是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旅游实体均没有和其他行业建立联合、互动机制的意识。同时,苏州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落后,造成了苏州旅游业经营管理各自独立、分散、没有形成连锁化、网络化经营机制,使苏州旅游业不能形成协调的、高容量的接待能力,不能形成整体经济效益。

4、旅游的文化含量偏低。现代旅游业己经从对自然风光的开发过渡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动力,离开了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是低层次、低品位的旅游。目前,苏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不高,让人觉得景点仅有“躯壳”而没有主题和丰富的内涵。这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称,也无法体现苏州旅游的文化特征与比较优势。

三、苏州旅游业发展问题PEST分析

1、政治原因(P):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体制,行业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明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尚未纳入正轨,旅游市场难以统一规划、管理目前苏州市的旅游管理体制仍处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制、职贡不清的状态。从横向上看,旅游市场涉及到旅游、园林、文物、宗教、文化、交通等方方而而,多部门各管一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在产品开发、市场管理、宣传促销等方而缺乏全局意识,给统一规划、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从纵向来看,省、市旅游管理交叉重迭的矛盾比较突出,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既没有实行属地管理,也没有明确分级管理,贡、权、利不统一,审批与管理不统一,行业管理尚未进入规范化轨道,市场呈无序状态。

2,经济原因(E):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苏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轻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所以,重视轻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旅游经济则相对被忽视。虽然政府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金融、则政、税收、上地等方而给子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与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史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外资企业发展迅猛,使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了苏州旅游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苏州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其中,多数旅游企业的市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落后,企业缺少活力。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人员不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

3、社会原因(S):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在苏州仍未形成共识,旅游业作为三产突出重点的地位没有落实。

苏州虽己明确旅游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并提出发展大旅游的战略构想,但从总体上看,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远未提高到其应有的高度,还没有在各行各业和全市人民中形成共识,因而在上地批租、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上交税费、产品开发政策措施、领泞管理、规划落实等方而与先进城市相比显得乏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总体环境仍不够宽松。

4、技术原因(T):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盲目性,旅游规划布局不合理,景点建设各自为政等现象。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缺乏力度,手段单调。大部分旅游企业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以科学管理为指泞的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普遍的应用。旅游业法制化的进程缓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手段。

四、发展苏州大旅游的对策研究

大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刘传统旅游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把发展变化了的东西包含进来,进行真实记录、反映和评价,以指导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具有现代特征的综合性产业。“大旅游”具有深厚的背景和宽泛的外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就不能遵循一些自身发展的基木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土必须从产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业;②必须从广义旅游业的外延来统盘考虑旅游业;;必须从大区域、大市场、大功能、大覆盖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业;必须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来发展旅游业。

1、树立“大旅游”产业的观念

为了满足发展“大旅游”的基本条件,加快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树立大旅游产业观点。在旅游业中出现的大量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以一定的特殊方式联系,构成相互间的影响、依存和作用,就势必出现了新的产业——旅游产业。近10多年来,我市旅游业从小到大,出现了较快的持续发展势头。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支撑着旅游内部的游、行、食、宿、娱、购诸环节,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三资企业为辅、个体、私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旅游企业结构,以及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表明苏州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一个共性,即当规模、总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产业出现以后,其内部结构、功能都将发展根本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从产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去规划、指泞全行业的发展,努力疏通各个环节的阻滞因素,否则,将会贻误发展的机会和减弱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在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指泞思想必须明确。此外我们还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苏州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潜力较大,我们应瞄准跨县、市、省份和跨国的大市场,加强与这些大市场的联系,强化对这些市场的开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仅不易磨损,而日‘还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会历久弥新,史快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人为的破坏,也将使其失去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创造“大旅游”良好的制度环境

发展大旅游涉及社会而广,要求全社会都参与或支持,特别是与旅游业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和行业应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积极参与、支持旅游业,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的内部环境。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依赖是相当大的。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阻碍。另外,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的区域,人员、物资、信息的交流十分频繁,在全国区域系统中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本身就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不仅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目带来大量的客源。大旅游涉及社会而广,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来为旅游业服务,全社会都要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物、建筑、民宗、水利等部门要转变观念,计划、则政、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商业、邮电、铁路等部门,要增强为发展全市旅游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职能,积极扶植旅游产业发展。宣传、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工会、工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和旅游意识。为建设苏州大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

3,培育“大旅游”产业制度创新

苏州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完全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旅游市场体系。虽然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也是迫在眉睫和充满希望的事业,它对苏州实现大旅游产业是至关重要的。

(1)旅游产业管理制度创新

进行有利于发展旅游的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改变行业归口管理与地方、部门各自为阵难以祸合的状况。旅游是一种多行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极高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发展大旅游,没有政府的主导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为,提高现有的旅游管理部门的权威.实施统一的宏观规划和决策. 统一的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改变目前存在的文物、商业、园林、交通,各县区政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冲突的局而。

大旅游追求的是本地区甚至跨地区(由旅游路线串起来的相关地区)整体的利益,对部门和行业的协作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有统一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协调、彻底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互相冲突,削弱的局而。对全社会的旅游发展应有统一的规划。

(2)旅游产业制度创新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它相关行业的繁荣,而旅游业又必须在各个关联行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依托”它只有在各基木要素协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苏州大旅游体系的建立必须加强旅游业同各相关行业之间的联合、协调和开拓,本着“旅游带动一切,一切促进旅游”的原则,聚合方方而而的力量,使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大旅游、大产业”格局。

深化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引入优胜劣汰机制,给子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现代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开放旅行社市场,走集约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之路。对旅游经营机制、人才机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筹资融资等方面都要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旅游产业。

4、提升发展苏州大旅游的管理水平

(1)建设大旅游网络

20世纪最后10年,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产生了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一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旅游者越来越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从而使自己能在一次确定的旅程中获得集知识、娱乐、体验、享受于一体的多重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提出了开展旅游区域合作的要求。苏州应利用旅游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及旅游地之间的通达性建立多向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大网络。

“大旅游”强调旅游业不仅是旅游部门的事,而且包括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种内外联系和条件。要看到旅游与经济、贸易、文化、城市建设都是互为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时甚至是起先,,作用的。对于苏州市来讲,我们设想的大旅游是以市区及近邻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行圈层,构筑同心圆式的大旅游网络。

(2)加强旅游业行业管理。一是市旅游局作为全市旅游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行业的发展规划、指,,_ ,协调、服务和人才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充分发挥苏州旅游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提倡行业自律,通过制订行业内各项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协调行业内各方关系。二是真正发挥旅游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完善旅游涉外企业的审批和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要实现以经验管理为主向以科学管理为主的转变。这是管理上的一个革命,主要依靠经验的管理长此以往,是不能使旅游产业迅速成长、壮大的,必须尽快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无论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开发上,都必须有一套正规的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旅而发展人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郝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勇.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

4乔力.“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i江大学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