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

2005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40余名学生被录用企业送往挪威、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继续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6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早早被企业抢聘一空。针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是:得益于我校在办学之初对开设该专业而进行的可行性企业调查;得益于学校的开放型办学理念;得益于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得益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下面笔者就我校的实习、实

验设备配置和利用现状作浅显的分析。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首先考虑的是减少设备投入的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接轨,考虑实习、实验的经费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实习、实验的教学功能要求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我们着重考虑了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验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例如,对实习、实验场所的安排与配电方案的论证,我们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结合现代物流设计方案和教学实习的需要,分别设立了传统机械区、装拆区、数控区、技术准备区、技术讲解区等。对实习车间的配电方案则从科学和安全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采用了配电线路的桥架化,使实习场所更接近于企业生产的环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在企业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其中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施合理配置有着密切关系。无锡新区高新企业的优势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培训和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舍弃传统机械设备的配置,而盲目地增加高新技术设备投入;对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维修、维护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加强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配置了钳工实习区和装拆实习区。同时,还配备了新区企业中自动线和自动机的常用控制系统,如西门子PLC控制系统、日本欧姆龙PLC控制系统,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

企业设备、设施的现状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我们从企业调查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无锡地区数控系统一般有两大系统(即西门子系统和法那克系统)。所以,在购置数控设备时,考虑添置西门子系统,适当添置法那克系统。并且,依托这两大系统有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同时根据企业数控设备以加工中心为主的特点,适当扩大数控铣床的添置力度(数控铣床需要控制三轴,与加工中心技术要求相近),扩大数控学习涵盖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

我校当初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时,因考虑资金的投入、教学目标和产学研结合的客观要求,加强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现实特点,而且使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成为可能。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每学期由教学处编制详细的《教学安排表》、《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和《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教学安排表》是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划表,其中根据教学大纲详细编制了该专业学生三年中实习、实验周数和具体的时间,这样可根据计划表宏观调控各实习、实验场所的合理使用,使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优势充分体观。《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是以学期为单位,各实习、实验场所具体工位分布表,也就是在该表的统筹安排下,把实习、实验具体工位落实到该专业的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实习(或实验)设备设施,同时还能使实习、实验设备按小时安排到具体的学生。《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是某一专业某一班级以学期为单位的实习、实验计划执行表,它应该符合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安排总表。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各班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这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大纲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考工、培训等强化训练对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要求。几年来,通过对这些计划表执行情况的反馈,显示出我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与教学过程的运作已成为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的有机整体。

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综合性技术素质,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可靠的师资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大纲外,还与学校的产学研能力密不可分。产学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得益于可靠、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同时产学研工作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二者在教学平台上具有互动的联系。

1.将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转变为科研优势。建校以来,在努力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门的科研试制小组,从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入手,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合理使用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实习、实验设备的可利用潜力。数控化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设备的合理调整,为进一步优化数控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校先后完成的三台改造数控车床也已经有计划地编入数控实习车间。另一方面,科研立项则注重充实实习、实验室已有设备,着重提高实习、实验设备的利用能力和优化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例如,自动化实验室的机器人实验,由于经费问题,添置的机械手有限,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最少也需6台工业机械手,现存却只有两台,所以机器人科研小组和实习车间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了有关机械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将大部分配件制作分解到各实习车间和实验室,在教学计划许可的情况下,纳入学生正常的实习中。由数控车间负责机械部件的制造和安装,由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电气控制,由PLC实验室负责程序设计,由自动化实验室负责调试和修正,从前期准备到第一台机械手的试制成功,共动用了实习、实验设备30台套,参与学生48人次,调整实训教学计划两次,该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利用。

2.生产试制,发挥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我校建校之初,在立校方案的论证中,就明确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案,所以对设备设施的配置,已先期考虑了教学生产结合方案的可能性。进入正常教学以后,我们积极开拓适合的生产型项目,与深圳百利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模具制造试验车间,在合理配置设备设施的前提下,满足教学和生产的要求,从原实习车间抽调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铣床、电脉冲、线切割等。运作半年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学生实际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而且通过设备的合理配置,发挥了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在优势,一年可为学校创利25万元左右。去年,该模具试制车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以来,不仅提高了实习设备有效的运作时间,解决了部分实习经费,而且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生产中的品质意识和效益观念。合理化配置的实习设备带来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2篇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开办5个“百兴班”的过程是由浅层次的“订单培养”向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深层合作的过程。“百兴班”是依托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组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从事工业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及其作业单元的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营销策划、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常州和苏南地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中国百兴集团选择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正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开办“百兴班”也提高了中国百兴集团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中国百兴集团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组建“百兴班”的实践探索

“百兴班”主要是根据中国百兴集团的岗位需求而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由中国百兴集团提出意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主,加入材料加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课程。学校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学生离校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承担实际岗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操作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08级和10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主要来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经缜密协商,就省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基础上,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并突出个性化要求。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突出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和强调实践环节等特定内容。按照车间储备管理人才、车间质量管理人员、车间设备维修人员、车间先进设备操作人员的培养标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技能要求,都有明晰的课题进行考核。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图:第二种模式,09级、11级和12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来自于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市场营销等专业。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根据百兴集团提出的具体岗位要求,在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轻工工程系、经管系等学生中广泛宣传。在企业和学校的双管齐下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技能结构的学生,为企业培养既可以面向车间,又可以面向产品销售等其他岗位的优秀人才。

(二)校企合作育人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百兴班”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育人的一项有益尝试,培养模式是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融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加强学生服务岗位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校企共同塑造优良班集体。企业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学院在管理中按照“百兴文化”的要求,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候,学校安排班主任经常到企业走访,并了解学生的表现,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将百兴集团“纳百川之势,兴恒久伟业”的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这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2.校企合作练就学生过硬本领。根据合作要求,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环节,明确阶段性实习课题目标、课时分配等,学院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质量考核。需在百兴集团岗位上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由百兴集团派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配合完成。3.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为了让百兴班学生有竞争压力,百兴集团明确规定,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考核优秀的学生,实行“百兴”奖学金制度,并由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周加清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对学习不认真,实习不努力,表现较差的学生一经发现即采取一对一督促,帮助其进步。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百兴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普通班级。

(三)校企合作就业

校企合作订单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可以促进学生和企业的交流,增进感情,有助于企业下一步的招聘工作。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生活,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企业,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总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高职院校合作一起培养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为他们今后选拔、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百兴班”是中国百兴集团订单培养的产物,每一届“百兴班”学生的培养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的。比如,11级“百兴班”全部培养的是产品销售方面的人才。这个班在组建的时候就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在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宣讲,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就业岗位为产品销售的班级。对没有营销专业知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专门加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类课程模块,对有市场营销知识的管理系同学则开设了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模块。正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2级“百兴班”则主要面向生产车间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要求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一旦进入实习期,直接到中国百兴集团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签订协议者就业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校企合作发展

随着五届“百兴班”的举办,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百兴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的合作领域逐步拓宽,从合作办学、员工培训、师资互聘、设立企业基金、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课题申报到专利开发等,校企合作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百兴班”的发展满足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也符合政府大力倡导的“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策。同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上,因为有企业相关的人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专业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通过下企业,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真正实现了多赢。

二、成效与反响

(一)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事业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双方商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的成效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所需技术人员的知识接轨,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所需员工的专业技能接轨,学生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和企业对员工的素养要求接轨。由此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和市场接轨,实现充分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其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教师与百兴合作开发的“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立项。

(二)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企业进一步壮大

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氛围相对浓厚,人力资源较丰富,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高职院校师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校企共同研究科学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有助于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百兴集团完成员工培训上百人次,同时协助企业完成省级工程中心的检查验收,并为企业申报专利提供帮助,这些合作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大学生接受多种优秀文化熏陶。通过合作平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学校文化与中国百兴集团“诚信、责任、求精、创新”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对于学生而言,既感受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培育,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百兴”班的同学而言,校企合作使他们提早接触到企业、生产,提高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08“百兴班”的卞奇同学,进入中国百兴集团实习和就业期间,因为表现突出,已担任公司薄膜事业部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班长,深受公司领导赏识;09“百兴班”的刘亚军同学,在公司从事EVA材料的销售,短短两年内,即成长为企业的销售新星,拥有固定客户多人,业绩骄人;10“百兴班”的高士强同学,岗位是车间维修电工,负责电器设备的正常维护和排故,被安排到新车间,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三、政策建议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工程体验;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丁度坤(1981-),男,广东汕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广东高职研究会重点课题“增强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工程体验方法研究”(编号:GDGZ11Z001),主持人:丁度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PCB板微钻视觉检测方法研究”(编号:2011c13),主持人:丁度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86-04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相关的工程能力;必须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与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必须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备对企业工程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美国的ABET对此都有相关的文件规定[1]。

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均是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其工程文化、工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进入相关工作岗位之前,普遍缺乏基本的工程经验以及对工程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根源所在。

培养工程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使得在进入相关设计制造岗位之前,对企业工程文化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培养其严谨朴实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主线,以机电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工程能力与工程文化一体化教学的自动线实训课程,着力使学生获得一种类似于实际的工程体验。

一、体验感在工程类人才培养中作用

体验感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指的是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所获得的个人经验。概括地讲,人的知识来源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书籍、老师传授、图片或者文字等方式间接获得;一种是通过实践直接获得。而体验感更强调的是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实践直接获取的知识要比通过间接手段获取的知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环境的信息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背景,方便学习者协调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和奖励也会使学习者建立起更为浓厚的兴趣和自信,激励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体验感教育对工程类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工程类的课程绝大部分均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工程科学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发明与创造新事物中得到发展的。可以说,工程知识的认知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过程。工程师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社会生产的实际。将工程体验感融入工程类课程的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朴实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为其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回忆我国第一批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他们绝大部分都有工厂、农村的实践经验,所以尽管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如应届高中毕业生,但他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却要比应届高中毕业生强,因此这批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骨干,在各岗位大显身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反观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入学后就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一门又一门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工程经历的缺乏使得各门课程对他们而言都是独立的,无法在相关工程背景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了。不少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课程,都还没弄清楚这门课程的用途,要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了相关的技术岗位,参加了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才能理解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作用,这严重制约了个人未来的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营造一种工程体验感,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均专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美国哈佛的三一学院工程系就开设了“工程设计导引—移动机器人”课程,每年选课人数约2O人。课程以灭火机器人竞赛为背景,通过研制参赛的机器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年的工程经验,以培养专业技能,建立专业视角,了解工程世界的社会与人文环境”[1]。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系开设了“航空航天与设计导引”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和航天器设计项目为学生营造了“提供真实的工程体验”[1]。瑞典的林克平大学开设了名为“Engineering Project Y”的工程导引课程,学生将用一学期四分之一的学时修该课程。课程包括讲课、讨论、项目工作和项目总结报告几个部分。每年大约有140名学生选课,来自5个系的教师参与指导,构建10个不同的项目。每5个学生为一组开展工作,完成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评价的全过程[2]。Joy Beatty等提出了一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工程需求分析师的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工程体验[3]。René Sallier等根据测试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血压测试项目,使用了NI公司的LabVIEW平台,让学生自主去构建相关的软硬件,并体验血压测量,增强其工程体验[4]。国内深圳大学的费跃农等以机器人教学套件为载体,为新生开设了灭火机器人的早期工程体验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各企业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的困境,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它能有效地缓解企业“用工难”的困境,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且能将人类从单调、恶劣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是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全球知名的制造企业—富士康甚至提出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生产线上配置百万台机器人,用来代替人工进行生产、搬运。而以单片机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机电一体化方向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现在,基本每个工科类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可是目前国家却没有关于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标准出台,这使得各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有特色,有的偏机械方向,而有的偏重于电气方面。同时,由于缺少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以及机电产品本身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机电一体化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明确机电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并以此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摆在各院校面前的一道研究课题[5-7]。

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院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知识的多少、掌握职业技能的深浅、毕业时能从事的岗位以及是否能较好地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等实际问题。

我院近年来非常重视对机电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通过召开培养方案研讨会、到相关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式,着力于制定最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机电一体化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1)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运行、安装、调试和维护;(2)各种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3)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岗位;(4)新兴的岗位如机器人的维护、维修技术员等。

据此确定了我院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与管理。围绕此培养目标,我院将机电类的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职业工具课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职业选修课模块,如图1所示。

三、机电类工程体验一体化实训课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获得一种更为真实的工程体验,我院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选取了“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作为试点,将工程文化课也融入其中,如图2所示。将其贯穿于整个实训课的开始、实施以及最终的课程评价当中,极力营造一种类似于实际生产的全过程,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接近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程体验,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严谨朴实的工作作风。

(一)工程文化课程的选取

工程文化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部员工所认同的、带有特色的价值观、生产作风、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准则等各方面的总和[8-9]。它是企业全体成员在长期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优秀的工程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从目前许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情况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难以真正转变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适应岗位需求。而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意见又可看出,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并不是当前用人企业看重的第一要素,企业更为重视的是员工的基本职业素质、对企业的忠诚感以及对企业工程文化的认同程度。所以,在校期间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工程文化的相关教育,培养他们对工程文化的认同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一个企业的工程文化,往往是各具特色的,但也有其共性所在。因此,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文化四大共性部分作为我院学生的工程文化培训课程,它们分别为: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6S理念(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企业的品质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选取了丰田的看板管理方法)。将这些共性的企业文化贯穿于实训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工程文化的认同感。

(二)工程体验实训课的设计

为使学生获得一种类似于实际生产的工程体验,选取了“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作为实施载体,并在其中贯穿了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我院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是作为“机电一体技术”理论课的实训课程而专门开设的,课时为84学时,共历时3周时间。要求学生在实训前必须具备电工电子基础、传感检测基础、PLC编程基础、电机原理与驱动等前期知识。

实训课选取的设备是亚龙公司的YL-335B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台,如图3所示。它模拟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下料、搬运、加工、装配、分拣的全过程。

整条生产线包括了5个工作分站(即供料站、搬运站、加工站、装配站与分拣站),各分站使用了西门子的S7-200PLC进行控制,可对其进行单独控制,也可将各PLC组合起来,进行联网控制。根据实验台特点,将实训课划分为供料站、搬运站、加工站、装配站、分拣站的拆装与调试,以及整线的安装与调试六大实训模块,每个模块均可自成一体,对学生的机械拆装、电气路连接、PLC编程、触摸屏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其中的“供料站拆装与调试”实训课为例,其具体的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先由指导老师讲授企业工程文化课,以及讲解体现企业工程文化的实训注意事项,总共为12学时。然后进入实训环节,实训环节极力模拟实际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采用采用小班制,每班学生数在40~50人之间,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训,各组配备一台实训台,各小组的学生数为5人左右,配备2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对每一模块的实训,其教学实施过程是先由指导教师对实训内容做简单讲解,然后并对各组下发任务书,最后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相关的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四、结束语

工程能力的匮乏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未来的岗位适应程度,乃至企业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因此,本文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课为载体,融入了职业素养、企业6s理念、企业的品质理念以及丰田的看板管理模式等共性的工程文化课程,极力营造一种类似于实际的工程环境,进行工程体验一体化实训课教学的探索,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获得一种工程体验感。

从实施的效果看,参加过工程体验实训的同学,其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许多,实训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去年我院第一次参加“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全国技能大赛,就取得了团体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工程体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费跃农,邱建,李卫民,等.早期工程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

[2]Edward Crawley eta1.Rethinking Engineeir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York:Springer,2007.

[3]Joy Beatty,Mike Alexander. Games-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raining: An Initial Experience Report[C]. NewYork: IEEE press, 2008.

[4]René Sallier, Rüdiger Miβler, Andreas Schütze. VenDASys –a versatile experimentation platform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C].NewYork: IEEE press, 2010.

[5]林昌杰.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6(04).

[6]孙余一,黄玮,杨普国,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6).

[7]谭宪云.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J].高教高职研究,2010(26).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关键要素

A

引言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核心,在对资源、能力和知识等要素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使学校内在的一般竞争力提升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核心能力。他的关键应该是专业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专业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形成学校的竞争特色,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从而形成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不能模仿或无法复制的竞争力。

当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构成应该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有机整体,本文主要谈谈其关键要素之一的实训基地的构建思路及其为高职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所取到的作用。

2009年8月,本专业获得了我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在主持这一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建设思路:

一、实训基地体制机制建设思路

实训基地以“校企共建”为建设模式,实践教学时是实习实训场所,产品生产时是生产车间,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以“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机制运行,实现校企环境校企文化融合;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鼓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人才的制度和环境,确保基地建设有序进行。

如依托湖南省农机局政府机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本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内建成了“校中厂”--湖南省农机展示中心(农机4S店)。实训基地实训指导老师为其开发了一整套的“农机4S店标准规程、流程、制度”,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业务,得到培训并成为技术精品的本专业学生再向用户提供维修技术售后服务,较好地服务了“三农”和地方经济建设。

体制健全、机制灵活,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资本”。

二、实训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思路

为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及技术发展方向,按照超前性产品与主流性产品相结合、生产型产品与仿真型产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来整合实训场地和购置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建成内外线、电工仪表与安全、电控设计安装调试与排故、电子电路安装调试与检修、单片机快速开发、金工、钳工、数控加工、数控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综合实训十大模块式实训场地,重点建设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四个以上的“校中厂”和“厂中校”。新建一栋培训综合楼,能够满足社会培训及外校学生实习要求,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和管理,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基地建设,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集“教学、培训、生产、技能鉴定、新技术推广”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由于本实训基地设施较为先进,先后有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大、长沙学院、工程职院、北气福田、省就业培训中心、东升电工电子高级培训中心等多所学校和企业组织学生和员工来基地进行电工训练和租用实验实训场地;省劳动厅确定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为全省技工学校的定点参观学习基地;省内外一些高职院校也纷纷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从2003年以来到我院参观的学校累计近七十批次。

超前设备、校企共建,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物力资本”。

三、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采用外引内培,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积累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高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聘请企业、行业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完善“双师”结构,建成一支既有高技能水平,又在机电一体化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最终打造区域知名度高、省内一流的优秀教学团队。

以“精诚团结、兼容协作”为宗旨的本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团队成员进行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四新技术”的培训进修,重视“双师”培养等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制造类专业三位省级专业带头人、两个教学团队、六位教授、两位省青年骨干教师的较好成绩。

品牌师资、争创一流,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力资本”。

四、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确定实训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来组织实训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实训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来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制造类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咨询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步骤;按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

初步构建了基本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本位、体系健全,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技能资本”。

五、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利用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建设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完善的教学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实现校校、校企共享,满足教师实践教学需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初步实现网上答疑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等需要。

初步构建了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实践教学资源:

优质资源、开发共享,为学院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资源资本”。

六、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思路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继续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功能完善的实训条件,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强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

我们采取“带着项目下厂去,取得成果回校来”的建设模式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如09年实训基地老师带着项目到深圳世新微电子公司联合开展了“LED新技术开发”等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回校后为学校和市内多家公司设计了LED广告屏,并顺利完成了 “多微机联控三面翻广告控制器的应用研究”的科研课题;到深圳泰科智能公司联合开展了“特种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发设计”等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回校后申报获得了“多微机联控多电机随动控制系统”、“智能型船用大功率直流电机调速节能驱动系统”的科研课题,并为基地开发了“控制电机实训模块包”。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了各种技术培训活动,如先后对我省的长沙等四大烟草公司培训了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11批200多人次,对我省黄金洞矿业公司进行了PLC、变频器技术培训。由于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工作成绩突出,今年2月,我院获得了由农业部、财政部主办评出的“全国十佳优秀培训机构”的光荣称号。

产学结合、服务社会,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活力资本”。

结束语

实质上,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必须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通过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之一,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教育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得发展,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陈涛.2008.07

[2]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王彦梅.2010.07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机电类专业 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朱永强(1971-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模具CADCAM、工业机器人;何永强(1981-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黎云汉(1978- ),男,广西昆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自动识别系统和自动化。(浙江 义乌市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义乌工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职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05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56-02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由它的教育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减弱。而单凭高职院校是无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的,而且学校培养的技能也往往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顶岗实习。

目前的有关顶岗实习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学校层面来进行考虑,而缺乏从企业层面进行思考,特别就高职机电类工科专业顶岗实习进行研究的更少了。其中陶晓玫的《关于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中仅就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没有涉及具体专业。张莹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进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提出了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徐利丰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思考》借鉴过程管理理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内涵、特征、内容构成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朱小娟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效果因素分析》对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养成、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分别从学生、企业两个层面展开因素分析,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配合度,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学生、行业、政府方面的事情(如图1),要想共赢,不能不对每一方都考虑到。文章从顶岗实习的两个关键执行者——学生和企业两个层面,就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为机电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往往就在生产第一线,其工作环境要比文科类学生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出现的问题也最多。

一、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才能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和提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最终完成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目的。

2.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以“90后”的学生为主,“90后”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最多,江浙一带的往往家境较好,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因此,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问题就退缩;在工作上表现为,一碰到班组长指出不足或请假不同意就闹情绪,同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跟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带来难度。

江浙一带中小型企业居多,都是外向型企业,企业业务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因此难免时不时会要求学生加班,这也造成学生的反对。偶尔的加班可以认可,但长期的加班要注意轮休制度。加班会造成劳动强度的增加,过度的加班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基础性理论知识在表观与实践上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专业性知识包括实验实训,如果所讲的案例不是来自于相关企业的实践案例,学生会感觉,学校所学知识在顶岗实习中没有用。其实,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所教的是普适性的知识和技能,而非针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案例。现在高职院校流行的是案例教学或者是基于工作工程的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笔者担心教学内容的宽泛性和狭隘性问题,教学内容的取舍没有做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对于学校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微观主体,首先其关心的是经济活动能否带来经济利益,然后才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因此,企业对于学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先天性的,也没有迫切性的需要。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往往也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有时要动用私人关系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局面下安排的顶岗实习往往难以持久。双方也没有相关的文件措施来确保顶岗实习持续性,关系的确立也是临时性的,再加上如果顶岗实习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好处,那么这种顶岗实习很快就会面临结束,甚至会影响到校企关系。企业没有意识到学生经过顶岗实习能够熟练劳动技能,如果未留在该企业,那么毕业后会给其他企业带来好处。而他招收的学生也可能已经经过其他企业的顶岗实习而可以马上派上用场。这样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会尽可能缓解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境况。

2.企业安排顶岗实习的经验先天不足。顶岗实习是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而逐步实行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均没有成熟的章法可循,即使有,此地的高职院校的一套做法并不适合彼地的高职院校,因为高职院校有很强的地方行业特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行业特色,比如在东北,大中型国有企业居多,校企均具有政府背景,容易联姻达成校企合作,由于企业大,也能容纳较多的学生人数。而在江浙一带,中小型私营企业居多,能否校企合作关键取决于顶岗实习能否带来好处,接纳的人数也少,同时,经历过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较少。

二、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要做好动员工作,讲清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当然不能以学校老师的理论说教为主,而是要以以前学校毕业的、经历过顶岗实习、在企业里成长起来的干部为主,以近几年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对于以往顶岗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心理准备。最好是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顶岗实习的岗位,毕业实习是顶岗实习的延续。顶岗实习之前,要跟学生父母做好沟通,说明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向父母诉苦,甚至夸大顶岗实习的艰苦性。其实,正是这种学生的所谓顶岗实习的艰苦性,是目前我们整个教学任务中所缺乏的环节,让学生体验这种艰苦性,目的是让他们体会到工作既是辛苦的,又是美好的,同时又要让他们知道技能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的重要性,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尊重技能、重视技能、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这种艰苦性的作用是参观式实习所不具有的,有可能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作用。

2.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是要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做出的。由于江浙一带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因此企业单位接收顶岗实习人数有限,一个班级可能要安排几个企业,那么每个企业顶岗实习的人员的确定是要在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和企业所能提供岗位的情况下做出的,同时也是企业和学生双方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

3.安排好顶岗实习校方指导老师工作。一般情况下指定顶岗实习学生的班主任作为校方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看望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就企业方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向企业指导老师提出交涉意见。顶岗实习动员、岗位安排及指导老师的确定关系如图2。

(二)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出现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企业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开始就当作新招员工看待,而没有看到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的区别,而学生仍然把自己看作学生。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住宿方面,尽可能把学生安排在一起,同时要提供开水、电视和一些必要的娱乐设施。在饮食方面,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实际,比如在晚上加班时,要考虑安排学生吃夜宵。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还没上岗时,要先安排学生进行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厂纪厂规,各个岗位的要求。进入顶岗实习时,企业指导老师要定期巡查学生顶岗实习,听取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就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指导老师,同时尽可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解决的要跟学生说明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在企业里,学生的反馈渠道要畅通。

学生能否安于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企业的一个关键是能否选拔好企业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必须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同时在业务上最好也是一个技能高手。从几年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企业的指导老师,往往都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

总之,顶岗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每个方面都会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岗实习企业库,遴选一批好的规范性的企业;企业层面要利用好政府政策,建立好顶岗实习规则制度,选拔好指导老师,形成学习型企业、学校示范性实习基地;行业协会要做好企业岗位分类,向学校定期提供实习需求企业;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岗实习配套政策。同时由于顶岗企业的更换,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都会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产生影响,只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顶岗实习效果为核心,最终都能解决不同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陶晓玫.关于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1(19).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6篇

1、工学结合的概念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政策依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5.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891~1976)以现代思维给予了科学的证明与强化

波兰尼的理论指出,“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其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

(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研究

在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统计分析,对我们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在1998年对3万多职工所进行的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抽样调查研究,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

二、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概述

2010年12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研室提出《关于“厂中校”建设的申请报告》,在报告中选择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单位。2011年5月,选取20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1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参与实际工作的学习,并先后委派王志威、闫鹏、那顺巴雅尔、巴力吉、赵牧原五位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授课和实习指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生的岗前安全培训、机械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等。2012年6月,这10位同学通过一年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顺利毕业。2012年9月,我院又有2010级专业的十位同学到天津新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并委派教师随行教学和指导。

2、教学过程

为了配合企业的生产,我们把理论授课时间定在晚上19点开始,学习时间一个半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里,每位同学的岗位不一致,对他们进行集中理实一体授课不可能实现,只能针对某一同学的某一岗位上的设备、仪器、工具进行讲解,针对其操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和成长。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但尚未开设的理论课程直接给学生授课。

3、教学评价

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我院学生的收获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5)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5、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的管理。由于脱离学校,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组织纪律性降低,极个别学生出现迟到等违纪情况。我院施行学生实习成绩与实训表现挂钩,对于在企业出现严重违纪情况的,坚决返送学校,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学习时间难保障。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部分同学企业加班的情况,个别同学有病事假的情况,导致一两次课不听之后的前后知识联系不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听评课,在生产实际中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学生,同时对我们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想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服务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制度和体制必须到位。

2、学校为学生统一安排此种教学有一定困难、要安排完全对口的岗位更难

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不很理想。企业为追求利润,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传统方法,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但是,学生数过多又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运行,仅能安排部分学生参与此类教学模式的教学。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48-02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质,缓解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衔接的局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对策

1.政府应成为高职院校实习与就业链接的保驾者。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需要具有一套刚性的制约机制和柔性的激励机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制度”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这些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借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政府的介入。国家行政机关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对该项工作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

针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都应有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如对学校而言,要从招生的计划支持、专项实践经费的设立、评估标准的建立等等予以规定;针对企业要从资金投入、税收减免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针对学生要明确其法律关系,对突发的意外伤害事件要明确的处理指导性意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政府部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增进校企双方的互信和沟通了解。搭建校企双方沟通、对接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例如,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展的校企合作实例中,上海通用武汉分公司落户江夏金口,我院领导积极争取,在区政府的安排下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在搭建校企合作建设平台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联合开展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对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基地的企业,政府实行直接财政补贴或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补贴予以促进。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挂职锻炼及从事科研活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的校外场所,是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践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从制度建设应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通过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与所设专业对口,在行业中有良好影响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实训场所,为学生创造实质性的岗位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的实习岗位性质和就业岗位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也可以通过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全面了解、考核学生,为招聘、选拔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有助于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互利三赢。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实习与就业链接的实践为例,学院与上海通用武汉分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把企业、行业的工程师、专家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针对性讲座和指导,让学生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有效保证。实践证明,此种方式切实可行,在实习与就业链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双方共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师资结构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质量保障。现阶段,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实行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可是,从培养的过程来看,企业和行业的参与度很低,仍然仅停留在合作的表面。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严格实施企业制定的师傅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负责的模式。学校指导教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期间的思想、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进行跟踪指导;企业指导师傅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对其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岗位上的实操技能。在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过程中,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材料。另一方面,合作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顶岗实习学生授业解惑。

4.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学生成绩的评定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目前情况下一般是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生产实习一年的模式。在校内完成的课程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执行考核,由相应课程的专任教师和负责平时成绩的辅导员共同完成。

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第三年,生产实践环节由指导老师、企业指导师傅、驻场管理的辅导员共同完成考核工作。企业指导师傅对学生在生产一线的评价或考核占总成绩的40%;学校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的《生产实践报告》占占总成绩的30%;驻场管理辅导员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情况负责30%的考核。三方分别从遵章守纪、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成效、团队合作、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结等方面综合测评。

二、给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建议

1.学校应积极主动,慎重选择合作企业。学校在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践中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慎重确定合作专业。一旦确定合适的企业要主动出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确保合作取得成功。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生产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所以当企业遇到用人瓶颈时,可以考虑让订单班学生提前或者是利用寒暑假,按要求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但需要强调的是,此种情况必须是和学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特定企业,否则,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会给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使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践中的学生成为一些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2.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将学校当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企业也应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成本投入,除了设定专项奖助学金、不定期企业专家授课外,还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把合作培养的学生当作企业今后发展的人才储备加以重视。从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正式由于企业的介入,才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活力。企业可以尝试逐渐将企业一线比较简单的生产线从车间搬到学校的实训中心,一方面,可以提前让订单班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转交给学校研究实践,发挥学校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机电一体化实习单位意见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X9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领域,主要从事机械零件生产加工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机械制造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机械制图即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机床的简单维修和保养方法;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原理等核心技能。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机械制造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生产班组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结合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绘图描图、班组管理、各类机床操作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车间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0)

[2] 崔秀敏,黄子辉,李显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