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企业资源计划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计划;资源配置;企业资源计划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2)03-0001-05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尤其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应用中,产业集群战略的创新效应十分明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和利用资源,高技术产业集群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一种新的产业集群形式——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high tech virtual industrycluster,HTVIC)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HTVIC是指高技术领域内的企业、相关机构以合作创新和共同发展为目标,借助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虚拟空间上集聚,通过最大程度的整合集群内的资源和能力,使成员分享机遇、共享资源,在密集的合作竞争活动中实现资源协同的一种组织形式。
区别于传统企业和组织“垂直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模式,HTVIC的资源配置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分布性的特点。HTVIC本身动态、松散的复杂网络结构决定了集群要想获得整体竞争优势必须构建一套满足HTVIC特殊性需求的资源集成和优化配置机制。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与高技术相关的资源进行集成配置,使各类资源要素在HTVIC成员的合作竞争活动中不断挖掘自身优势,与其他资源整合,实现HTVIC资源“1+1>2”的协同效应,进而获得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HTVIC拥有的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些资源在未经过优化配置之前大多都是零散的、非系统化的,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集成、激活、实施、匹配、再构建,使之更具条理性、柔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将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这一系列活动就是资源配置过程。目前对组织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资源观理论(RBV)为基础,分为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模式,但这些方式更适合资源产权明了、边界清晰的组织形式。HTVIC作为一个边界模糊、由多成员构成的一种自组织系统,对其资源的配置应从整体考虑,把握资源和任务相匹配的原则,充分利用HTVIC的虚拟化优势,实现高技术资源的分布式优化配置。在集群资源配置的过程中,HTVIC各种能力逐渐形成,如孵化能力、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市场中表现为HTVIC独特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HTVIC资源配置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作为一种先进的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已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所接受,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通过协调企业业务流、信息流,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和平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ERP思想主要面向企业个体,显然不适合由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集聚的HTVIC的资源管理,因此,以ERP思想作为指导,提出一种基于资源计划思想的HTVIC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1 HTVIC资源内涵及运行基础
1.1 HTVIC资源的内涵
对HTVIC资源内涵的界定是:能够为HTVIC成员所利用并为集群成员创造价值的各类资源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总称。它们由集群成员各自拥有的各类资源、自愿贡献的共享性资源及集群独特的品牌和声誉资源等构成。根据HTVIC的结构,HTVIC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HTVIC资源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说,是分布的、地域分散的。
(2)成员企业对自身的资源拥有最终控制权,成员在集群的公共平台可公开或共享资源信息,在遵守集群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参与集群的资源运作。
(3)HTVIC资源的内容和数量是动态变化的。
(4)HTVIC成员间合作、竞争关系并存,因此资源具有竞争性,同时还表现为协同性。
综上,HTVIC资源的特点可归纳为分布性、自治性、动态性、竞争性、协同性。
1.2 HTVIC资源运行基础
HTVIC资源配置活动是在一定的运行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HTVIC成员围绕高技术价值链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核心高技术企业之间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市场和相似的生产、销售流程,成员间的合作竞争活动因资源和流程的相似性更加频繁。
(2)HTVIC成员彼此资源共享。成员自愿贡献的资源以及集群的公共资源都能为HTVIC成员所共享,共享性资源具有排他性,集群外部企业没有权限使用,这种共享行为促进了成员间更深入的合作,使HTVIC网络结构更紧密、稳固和持久。
(3)HTVIC成员间的协调性比较强。在HTVIC内部,成员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文化氛围和较好的信任关系,这些都为成员间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降低了资源交换过程的交易成本。HTVIC是在成员间不断地合作、竞争、再合作、再竞争的反复磨合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成员间对彼此的资源及合作状态更加熟悉,因此,HTVIC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
HTVIC的运行基础为HTVIC资源计划的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依据。
2 HTVIC资源计划与ERP的区别
HTVIC资源计划(HTVIC resource planning.HTVIC-RP)是对ERP思想应用于集群环境的一个延伸,是一种对HTVIC资源配置过程进行规划的机制,目的是通过规划,使HTVIC内的资源和任务在数量上趋衡,在应用上实现最优匹配,进而实现资源协同。
HTVIC-RP与传统ERP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不同。
(1)应用环境。传统ERP主要面向企业自身及其业务往来相关资源。HTVIC环境下,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是为应对动态的市场环境而形成的,HTVIC运作中对资源的管理,具有网络化、虚拟化、多主体管理和控制的特点,在考虑HTVIC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照顾成员企业的利益。
现代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是建立在资源计划的控制基础上,是由物料控制完成计划、有效的控制资源技术,合理的加深整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实现有效化的企业整体发展过程。ERP系统是面向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有资源计划性的企业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的相关需求,合理的结合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过程,完善企业供应链的资源控制效果。除了合理的认识企业系统的相关制造过程,保证企业的供销过程,加上财务的处理功能,完成企业整体管理功能。例如,企业质量的管理、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仓储控制管理、运输控制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和市场管理。采用远程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电子数据交换控制完成工作的动态模式控制,实现信息化的程序处理过程,完成系统的整体管理集成化。ERP的功能已经不只是应用于相关的企业管理,而是以一种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具有强烈适应性的,具有广发企业发展意义的网络系统管理系统。ERP的核心功能是应用与供应链的管理,目前的ERP系统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加深企业整体的集中化经济运转过程,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内部自动化运行过程。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社会、国家进行有效的联系和管理,保证日常的管理联系关系,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从而加深企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地位。具体来看主要分为ERP的系统是否可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管理要求;ERP面向供应链的管理中,对企业的内部重心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发展,ERP系统的应用管理和发展还处理较为初期的阶段,而对电子商务的整体技术支持和发展还没有得到优质的成熟;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与EC的集成化管理控制较低,造成信息后台管理环节疏忽,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流失的客户较多;加深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发展,采用自动化工厂完成企业信息技术网络的自动化管理控制,从而加深企业管理的生产系统控制。
二、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在电子商务市场下的状况分析
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中,B2B和B2C作为现有的商务市场交易平台,已经突破了整体地域的控制,挣脱了时间的束缚,打破了市场的壁垒,加深网络化、信息化的流动过程,简化传统模式下网络流程的有效方法控制,逐步的减少商务业务的中间环节过程,降低整体经济市场的交易过程成本,从而有效的加深企业的整体业务控制,企业的商业业务正逐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企业运营模式是企业内、外的主要运作方式,由于网络化的操作过程可以有效的缩短时间,保证合理的市场空间距离,合理的完善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工作业务管理控制,实现企业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管理过程的交流。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获得了巨大的企业信息。传统的系统主要是依据电脑终端实现的系统使用,而电子商务是依据多样的技术方法,完成企业整体的对外接口,加深企业的整体数字终端数据控制,同时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化资源管理过程。企业内部的管理内涵得到有效地延伸和控制,除了针对原有的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和采购生产管理外,对企业的整体价值链路进行多环节、多角度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模式的转变,实现企业整体供应链的有效控制管理,对企业的信息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实现新一代的信息系统生产和发展过程。
三、电子商务市场应用与ERP企业资源技术的有效整合和发展
1.ERP与电子商务有效整合的前提
加深供应链的有效兼容控制。企业通过对物流、网络化信息和物流管理完成企业的管理。信息流主要反映企业资金和物流的流向,对企业资金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认识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物资流向以及资金流向进行合理的技术分析。企业市场营销通过对网络化ERP系统的软件管理和应用完善的掌握企业的客户相关信息,对企业市场的运营时间、地点以及客户信息进行合理的销量控制,加深销售速度的管理。通过对企业经营的这些数据的合理加工和有效化分析,加深企业市场中产品的有效化的预测过程,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结果需求反馈,实现企业生产产品的有效化宣传,及时反馈企业产品生产情况和采购情况。对电子商务中设计的采购和销售情况进行控制,设立网络采购和网络销售两个部门,从而加深企业对于物资和资金的有效网络化控制,实现企业的出、入管理过程,从而完善企业的整体物流控制。同时对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和业务流进行有效的掌控,在网络模式平台下,加深客户订货、企业采购、商务运营的内部管理,实现企业收支的平衡和有效盈利。ERP系统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主要依靠决策数据的统计和查询分析、系统中的相关内容控制以及业务的有效实现过程。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加深作业产品的发展,实现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综合性网络维护控制,保证市场化运营的发展过程,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下的口碑。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应用过程,提高新型电子商务与传统运营销售模式的组合,实现既有电子商务的优势特点,又不遗失传统营销的优势特点的综合型电子商务新营销,这将是在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管理环境下的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2.ERP与电子商务有效整合的相关要素
ERP与电子商务的有效化整合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完成的,配合相关应用软件的模块完成系统的有效化集成过程。ERP系统采用采购、生产、营销、销售、库管、财务多方面的控制管理完成物流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电子商务中的管理、销售、采购以及资金回笼都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具有新型的综合性系统结构,从而实现多模块化、综合化的扩充接口。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在销售过程中对于产品的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产生增益造成销售不平衡,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网络的营销模式数据都反应在市场营销管理部门,通过汇总市场营销的相关信息,得到适合市场发展的销售过程控制;将传统的采购与网络采购统一调配,合理的完成计划部与生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过程;同时共享资源信息,对供应链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资源数据控制;合理的掌握企业资金,保证企业收支平衡,对应收账款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综合性财务管理的有效化。因此,合理的完善电子商务与ERP的有效控制,加深企业的物流、资金、网络化市场运营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数据统一性和完整性过程控制。
3.企业资源计算管理与电子商务的互联过程
在电子商务的控制管理下,出现了有B2B和B2C等多种运营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应用效率的有效控制完善B2B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交易的加价次数,降低了企业的最终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整体周转速度,保证了企业市场的整体运营成本控制,从而有效的拓展的快速发展过程,实现客户信息的有效化管理,有效的改善客户服务体系过程,增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管理运营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向具有现代化的、高效化的市场运营模式快速发展。设立合理的软件数据控制标准,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格式规定,确保相关管理信息的准确化和规程化;在ERP系统中完善软件数据的有效化提取过程,准确的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具有快速传递的网络发送模式,通过网络完成数据的准确保存和有效化存储过程,实现数据软件的有效化沟通过程。对数据的传输信息采用电子邮件传输的模式,大大的降低了技术劳动成本,增加了技术应用数据发送速度,有效的避免封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数据错误。
四、结语
关键词:建筑企业;ERP;实施。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手段、途径都大大丰富,效率也极大地提高。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业务联系、客户要求和全球化竞争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商业机会和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纷纭繁杂。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高度集成、提高迅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企业亟需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正好迎合了知识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对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转效率的要求,成为建筑企业在信息时代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一、ERP的涵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但是对于ERP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明确的说法。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信息技术”融合了信息界的观点,“管理理念”融合了管理界的观点,而“管理平台”则融合了企业界的观点。
二、建筑企业ERP的核心思想
建筑企业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建筑企业ERP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它将建筑企业的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进行集成管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建筑企业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建筑企业所组织的由特定的供应商群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应链,就形成“动态联盟”,把供应商、分包方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将建筑新产品打入市场,使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
(3)建筑企业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考虑到建筑产品价值大、生产周期长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就要求建筑产品的生产必须特别重视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只有对企业进行事先合理计划,事中实时控制,才不至于造成建筑企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这就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实现。
三、建筑企业ERP的实施
企业实施ERP是重新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为企业搭建合理、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链的复杂过程,它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所以,建筑企业应该科学、公正、有效地实施ERP,才能使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1)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2)建立建筑企业内部信息网(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3)实现建筑企业内部信息的交互,达到网络化管理。
(4)电子商务与协同商务。
四、建筑企业实施ERP应注意的问题
(1)在建筑企业内部树立起ERP的管理理念,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在面向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去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实施目标必须明确而可行。对企业来说,ERP系统的实施绝不是一项简单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明确系统的实施目标需要阶段性地实现,而非一时就能完成。
(3)拥有优秀的实施团队。实施团队是直接面向项目的,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企业ERP项目的实施能否成功。因此团队必须由优秀的人员组成,在整个实施队伍中应包括来自两方面的人员:企业业务部门的参与和咨询公司的顾问人员。
(4)ERP产品的选择。选择一个好的ERP产品是实施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坚持以自我为主。ERP经过50~6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庞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体系,但由于在我国应用不长,ERP市场还很不成熟。
(5)加强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多数建筑企业的现有组织结构和流程同ERP系统提供的结构、工具和信息类型不相容,ERP通常将其固有的逻辑强加给企业的战略、组织和文化。
(6)ERP系统的评价和安全。
在制造业中,物料需求计划(MR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了生产管理和控制中的基本概念。在这个阶段物料单系统(BOM)是主流,它主要包括通过利用目录来实施对订单的管理。MRP的概念逐渐发展,从物料订货库存管理到工厂和人力资源计划以及分销计划,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在此基础上加入财务会计功能、人力资源管理功能、销售功能、管理会计功能等,就成为在全球各种行业企业的信息系统中的主流,也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RP)。
一、ERP概念与内涵
企业资源计划(ERP)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但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ERP永远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很难给ERP一个严格的描述。我们这里给出ERP一个一般的定义。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就是包括用于商业管理的各种技术和观念,它是建立在有效地应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来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基础上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包结合了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各种软件来实现这个ERP的概念。刚开始的时候,ERP软件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制造业,其中主要包含了有关企业核心的计划和管理的各种功能,但在近几年中,ERP的发展使ERP不仅能适应制造业,还可以适应其他不同的产业。事实上,ERP正在全球的范围内,在不同的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图1显示了企业是如何通过ERP来集成信息的。
二、ERP的功能与局限性
1、业务集成。ERP软件包之所以被称为综合性的软件包,是因为其具备在相关各部门中进行自动数据更新的能力。由于传统的信息系统注重每个部门中的商业活动的最优化,几乎所有的这种系统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能力都很薄弱。尤其是在大企业中,不同的系统由于建立时间、目的等方面的不同,有时候它们根本是不相连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给新产品开发和业务分类方面带来很大的障碍。而与之相反,ERP软件包中,相关业务功能间的数据更新是自动并且实时完成的。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业务的细节,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制定不同的计划。
2、良好的适应性。不同的语言、货币、会计准则和其他类似的东西都可以由一个系统来处理,而且那些用于管理不同地点的公司的功能可以被自动地打包并执行。要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和维持系统的统一性,这种适应性是基本的要求。可以说,这不仅对开发和维护有好处,同时对管理也有不小的好处。
3、更好的分析与计划能力。计划功能的加强也是ERP的优势之一。通过利用相关业务数据,可以实现实时地从多方面获取和分析数据,这就保证了给决策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从而制定出更好的决策。
4、最新技术的应用。ERP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最新的技术成果。ERP的生产商为了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不断的将信息技术中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厂商快速的调整他们的ERP系统,以使之从技术的新发展中获益。例如,开放式系统、客户/服务器技术、计算机辅助获取和逻辑支持CALS、电子商务等。正是由于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才使得企业对未来商业环境的适应成为可能,使得其在系统的配置、维护和扩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和最新的技术组合。
虽然ERP系统提供了一个把分离的商业功能进行集成的功能――将物料管理、产品规划、销售、分销、财务和其它的功能作用在一个统一的应用系统中,ERP的应用有三个严重的限制。第一,管理者在没有程序设计员帮助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如顾客问答通知栏等功能,这限制了管理者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这还为信息系统增加了信息的积压储备。第二,ERP系统仅提供了当前的状态。比如,开放的订货系统,而管理者经常需要回顾寻找过去状态条件,从而便于更好的决策。第三,在ERP应用中的数据与其他企业的数据或其他系统并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能在系统中利用外部的智力因素。
三、解决的方法
针对ERP系统的局限性,一个简单并且节约成本的解决方法是给ERP系统增加一个数据仓库和一个商务智能系统。例如,ERP的资源计划和管理系统,商业智能调节ERP系统。一个数据仓库或者数据市场将ERP数据组织起来,以便决策者能够利用在线分析等工具进行分析决策。商业智能系统通过提供报表和面分析工具,通过在网上和自动提醒等工具来联系整个供应链从而提高商业竞争力。
商业智能系统具有如下的功能:
1、灵活的报告与分析。来自于ERP系统的操作性报告反映了最新的技术与事件,但是他们不能满足管理者实际操作、预测和其他决策分析的要求。分析报告如果具有可伸缩性,商业智能系统就能够揭开并实现ERP报告中数据的实际价值。比如,ERP每月订单报告的信息能够帮助提供决策,并且对一个以上部门的决策者同时起作用。例如:哪些产品没有准时装运、什么产品卖得最好、从哪些顾客身上最容易赚钱、哪些顾客会重复定购、哪些顾客希望得到最大的折扣等。
商业智能系统提供在线分析过程和数据资源工具。管理者通过使用电脑来解决估测未来趋势并挖掘未来潜能的类似问题。比如分析人员能够获得更先进的、更具体的关于零售的信息。可以从适时改变的视图和规律,看到相关图表,重新使用报告,创造“如果……会怎样”的假设分析,从而产生最优和最差的情景分析。通过实现自身价值,ERP系统中的信息在与其他资源相结合时显示了更大的价值―商业智能系统就应该具备这种功能。
2、闭合信息环。企业通过使商务智能系统和ERP系统形成合信息环来优化ERP系统的投资。当公司从ERP系统中找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时,就是这个信息环的开始;进而,当公司将这些发现的信息反馈给ERP系统,从而继续优化商务流程时,此环形回路就闭合了。比如,一个在线商业企业能够利用商务智能系统寻找每个顾客的购买方式,然后将产品的生产计划系统进行更新优化。下一次顾客再来此网址时,运行系统将把网页做成符合展示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的特点。
3、自动警戒行为。ERP的商务智能系统能够在特殊事件发生超过监控门槛时发出警报,从而使你的企业对出现的问题反应得更加迅速。比如,如果一定量的顾客为了相同的原因将同一产品退回,系统就能自动地留心工程、制造、顾客服务等过程,并且发送抱歉信给顾客,并且提供低价格的替换产品。类似的,顾客服务经理可能会要求系统产生一个thank-you便条给所有购买了该产品的顾客,并且建议顾客购买相应保险。
4、扩展ERP的能力。投资于ERP的最终价值来自于集成的ERP系统,不仅通过商业智能系统的前端,而且可以通过Internet。当你提供一个基于网络的接口给商业智能系统中的信息时,Internet就变成了联系雇员、合作者、供应商和顾客的企业信息实体。
一个流行的用Internet整合ERP商业智能系统的早期应用程序是供应链管理。所有的参与者―工程和产品设计者、制造商和供应商、制造人员、销售和市场人员、分销商和顾客――当他们需要商务智能系统来创造共同的利益时,都能得到利用商务智能的机会。考虑企业已有的硬件存储链:零售商用商务智能系统来调整货物,以利于更好的空间利用和保持更好的存货水平;一个工具制造商能够在销售点(POS)信息传播之后,通过趋势监测来调整相应的制造计划。制造商和供应商共同享有信息,商务智能产品的设计者为制造和服务公司在恰当时刻捕捉需要的顾客信息。此外,商务智能系统还能够为了更大的市场额或为更重要的顾客而更新产品。比如,在一个金融服务公司,一个产品设计者能够捕捉到关于顾客投资习惯的信息,并且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开发新的投资软件包。
四、实施的要求
1、澄清你的商业目标,并获得决策者的支持:要清楚你要完成什么和你将在何种水平上影响你的组织。然后,获得管理层从数据仓库水平上的支持,不管它是部门水平还是全企业水平的支持。决策者的支持对项目成功将起关键作用。
2、在合理范围内开始,并且保证你有足够的资源:清晰的商业目标将帮助你决定你的项目范围。建议你在单一的商业领域起步,这样你能够迅速地满足你在投资上的回报。每个组的每一成员都需要了解数据结构、ERP系统中的数据以及数据仓库。依靠你的资源,你可以并行地实施ERP和商业智能系统,或者在开始实施商业智能系统之前等待,一直等到ERP系统开发完成并处于运行阶段。
3、选择一个在数据仓库和ERP上都有工作经验的销售商:当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时,就会大量增加ERP和数据仓库的复杂性。一个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经验的销售商将更快的安排你的解决方案,并且帮助你开发出满足你需要并能够进一步适应未来需求的结构。
4、选择一个具有高可用性的数据仓库平台:许多商务智能系统强调任务的重要性,这会提高系统可用性的风险。比如,一个股票交易可能使用其商业智能系统储存所有的股票信息或新闻,这些信息既是为了交易,同时也可以供应国有新闻频道。一个电话中心可能在顾客打电话时利用商业智能系统作为客户信息数据库。
5、挑选能够加速执行和减少成本的工具:几个第三方制造商提供了支持主要的ERP应用程序的数据提取工具。在ERP系统中定义的数据将成为商业智能系统的基础。为了减少成本,如果你拥有多个ERP系统的应用程序。例如,在不同的国家或部门,可以用相同的方法配置它们,并且在不同的项目中应用一些标准工具,这种作法将使你的项目受益匪浅。以后,很可能ERP制造商不是购买数据提取工具的产品,就是开发它们自己的数据提取工具。总的来说,购买一个提取打包的数据提取工具要比开发自己的工具成本更低。
6、提高信息的速度:信息传播的趋势是及时的更新。保持电话记录细节的电话公司基本上必须调出每分钟的细节记录,这是由于服务器上繁重的传输工作带来的性能上的调整。保持各种投资组合记录的银行也倾向于应用每时每刻更新的商业智能系统。
7、性能计划和扩展计划:你保留在商业智能系统中的数据越多,管理者就会观察和分析出更多更准确的发展趋势。然而,更多的数据通常要求更高的系统性能,因此大多数的公司都在寻找一个平衡。一些公司愿意存储所有的公开数据项目,每个季度保留一次最近的数据项,在财政年度过后每半年保留一次财务信息。想要进行趋势分析的公司要保存更长时间近期数据项目信息。
关键词:企业;ERP系统;MRP;集团化;北京;垃圾焚烧厂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企业信息管理中采用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其实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维理念。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为了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扩大企业势力,都纷纷采用了集团化管理模式和ERP管理思想,这最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ERP
(一)ERP的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方与管理层提供各种决策和运营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是企业中极为现代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运营管理中,它强调配置优化,提高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集团化管理中,ERP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完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优化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精细管理改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总之,ERP技术对于企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ERP的发展
在ERP出现之前,MRP作为它的前身在世界上已经发展运用了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计算机系统还未出现。为了解决库存控制问题,MRP的理论被提出。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为物料需求计划阶段。它在人类计算机技术和系统普及之后得以广泛应用。它能够解决采购、库存、生产和销售的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MRP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了各类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能够集成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管理技术,为企业的完善管理给出了指导方案。进入90年代,由于企业竞争与发展空间的进一步增大,MRP所倡导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被升华,ERP系统理论的提出让人们开始着眼于如何利用和管理这些MRP已经整合完毕的整体资源,从而高效的发展企业。90年代初,美国的加特纳公司提出了ERP理念,依照这家集团化IT公司的运营管理理念,ERP推动了各类制造产业在信息时代中对自身信息系统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革新。
我国在1981年由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引进了第一套MRP系统,开始了MRP系统在国内20多年的探索,应用和推广。90年代以后,ERP系统被引进中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约有800家以上的企业正在应用ERP系统,这其中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并不乏许多第二、第三产业的加入,尤以第三产业的加入最为受人关注。目前,在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新闻出版业、公共事业甚至医疗保健业和宾馆酒店业等第三产业都已经开始运用ERP系统,可以说,ERP在第三产业中的应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改变了社会的宏观环境,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和妥善运营管理企业运转注入了全新的理念。
(三)ERP的内涵
ERP的管理思想主要强调供应链的管理。它除了具备传统MRP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以外,在管理环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增加了分销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管理等功能。它支持集团化、跨地区和跨国界运行,目的就是充分的调配和平衡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飘红。ERP在企业中形成了一条供需链式的管理结构并加以完善。在这条链条中,所有的管理环节都在进行不断优化,它是随着人类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的,ERP系统由MRP而生,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进化。到目前为止,供需链管理中的所有环节都依托计算机智能化系统来完成,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进化期,它见证了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三、集团化
集团化就是“集团公司”的俗称,通常指投资多个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化公司的优势是发挥了企业团队化的优势。由于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竞争的需求,许多企业都会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和市场扩张,集团化的运营方式就包括了新建、资产兼并、股权运作和相关协议等,从单一经营方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进行转化。在我国,公司集团通过合资,股权投资和合作来联系独立企业法人,而各集团在企业之间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资源的采购以及公司的管理都有联系,这种协同合作的企业运营方式就是集团化运作,集团化运作具有资源共享、低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强项、生产技术和营销模式革新快、综合竞争力强等特点。国内的联想、TCL、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集团化管理为主的企业。集团化管理不但能运行于企业之中,也能运营于公共事业等事业单位之中,比如下文提到的北京市垃圾焚烧厂就是事业单位集团化管理的实例。
四、ERP系统在集团化垃圾焚烧厂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的进步推动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垃圾产出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在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约为2.2万吨,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提高。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均为生活垃圾,占到每天垃圾总量65%以上。为了合理处理大量的垃圾并进行回收再利用。垃圾的焚烧就成为了城市每天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4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指出了北京市到2015年所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垃圾填埋的比例要达到4:3:3,实现北京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这其中就包括垃圾的分类和原生垃圾的零填埋。为此,北京市环卫局和垃圾焚烧厂等企业和部门规划了一套综合处理垃圾的运营管理方案。在这套运营管理方案中,分析给出了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系统、原生垃圾的预处理及焚烧系统、垃圾填埋系统和垃圾回收再利用系统,这些系统管理模式的共同目标就是减少原生垃圾的填埋量、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垃圾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等。而在焚烧垃圾时,控制好化学反应中有机燃烧物对于空气的污染问题也很重要。
(一)垃圾焚烧厂运营管理的整体设计
北京市现运行的垃圾焚烧厂在顺义区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和朝阳区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厂,这两家垃圾焚烧厂每天都能处理焚烧2000t以上的垃圾。在2013年9月,门头沟的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正式建立,它每天能处理3000t垃圾。由此,北京市的垃圾焚烧厂形成了一个小具规模的集团化管理网络。三家垃圾焚烧厂均采用了智能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对于每日数据分析上都有相应的交流和共享,为北京市的垃圾综合处理工作带来了网状式的,立体化的管理方式。
在厂内设备管理方面,主要利用了先进的IT技术作为工具,而ERP管理系统也被同时引进。利用ERP的管理思想,主要对垃圾焚烧厂中设备的资产生命周期、物产采购、计划统计和设备运行全过程管理的稳定性进行了规划。通过ERP的管理模式,厂内的设备安全运行可靠,总体运行成本有所下降,而且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在北京市的未来规划中,还会有新建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出现,目的在于对城市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进行快速的、分流的、低污染的、高效性的科学处理。由于垃圾焚烧厂还负责为城市提供电力,所以在各个焚烧厂之间数据,信息等进行流动和共享的同时,焚烧厂运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产目标也得以保障。
(二)设备资产的管理
在ERP管理系统的思路下,设备资产管理是一个集成系统,它包括企业资产维护与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中,基础是资产和设备台账,主线是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要按照故障进行设备的处理,检修和预防。对于设备的复役、停役、异动、报废、位置跟踪、设备运行、维修规程、设备运行和维修履历等方面要进行信息库的建立以保证以上环节数据的录入和存储。所以ERP管理系统就是要实现垃圾焚烧厂内设备资产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报废一系列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样能够降低设备总体的维护成本,从而提高垃圾焚烧厂整体的活力。
(三)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操作日志、状态曲线、设备缺陷的管理。在设备运行中积极和准确的记录设备参数,积累设备分析数据是保障设备故障低发生率的前提,这也是ERP系统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保障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提前做好预检,避免设备高故障率的发生。所以设备的状态要做好日报、月报、年报等分析报告并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
(四)垃圾处理管理
北京市每天的所有垃圾中,原生生活垃圾占很大比例。在原生生活垃圾中总有机物含量占到80%以上。生活垃圾中含水率有70%以上,湿基灰分含量为31.8%。所以根据北京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的特征要在处理系统运行中降低垃圾中的水分并提高垃圾热值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同时,要根据北京的季节变化建立好垃圾质量的跟踪制度。因为在北京秋冬季节,垃圾中的渣土含量会很高,所以应该积极利用焚烧厂集团化的优势协调兄弟单位进行垃圾的分流处理,避免垃圾的集中焚烧而带来的空气高污染。
垃圾分类作为各国垃圾前端的重要管理手段,在北京市也确立了相关标准,那就是做到“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当处理”的垃圾分类原则。垃圾分类要建立完善的系统需要北京市垃圾处理部门和北京市民的共同努力,提高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利于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减少焚烧处理所消耗的能源。同时垃圾分类系统的建立也能全面促进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再利用。
(五)生产项目管理
目前,北京市除了已有的三处垃圾处理焚烧中心外,还在积极的建设新的焚烧厂。除此之外,对于厂内项目管理的投资、进度、质量、物资和文档也要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要建立项目的核算系统,对厂内所有运行设备进行成本的预测和增盈减亏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总结:
目前,北京市垃圾焚烧厂已经可以成熟的运用ERP系统于自身的运营管理中。通过ERP这种先进的思想理念,它切实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为规范化垃圾处理焚烧厂的运营带来了思想上的启示和现实中的经验,也为国内企业管理理念软件化,智能统筹化带来了无限可能。ERP系统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材制宜的发展和促进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培燮.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4).
[2] 刘敏,吕志强,邵军等.北京市垃圾焚烧厂建设与运营问题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0).
[3] 吴建华,罗志雄.垃圾焚烧厂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10(4).
关键词:经济 中小型企业 ERP
一、ERP概述
1、ERP概念
IT界普遍认为ERP是一种软件产品,是结合了客户机/服务器(C/S)、浏览器/服务器(B/S)、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的方法、UI(用户界面)技术、第四代语一言(4GL)等信息产业的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管理界认为ERP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基于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和MRPII基础进一步发展而成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制造企业则认为ERP是一种管理系统,即一种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即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平台,融合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的调配和平衡,并以最科学的方式整合企业资源,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供解决方案,快速达到组织目标。
2、ERP主要功能
ERP软件应该主要分为基本功能、扩展功能两个方面,基本功能是所有ERP系统软件必备的“入门”功能,强调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所有活动加以整合;扩展功能则是将整合的触角由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的后端厂商和前端客户,与后端厂商信息系统加以整合的是属于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方面的功能,加强整合前端客户信息的则是属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和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SFA)、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方面的功能。以上的功能是 ERP 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除此以外,各软件公司根据自身对ERP思想的理解,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相应地进行调整和补充。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以及企业不同的业务侧重都将导致不同的ERP软件配置和应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ERP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ERP实行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逐步认为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意识,很多中小企业开始实施ERP软件。在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ERP软件投资额达到20.8亿元,比2004年增长24.4%。
在中小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有着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企业要求投入少、见效快,但同时企业的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员工的工作强度较大,对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理解有限,很多基础数据难以得到。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实施ERP也有很多优势。企业人员较少,相对来说用户数目少,部门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系统设置上层次少;业务相对不是很复杂,这样使得软件的再次开发程度要小很多。
2、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对ERP认识不足,实行相对盲目
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ERP的思想内涵和实施过程理解不全面、不准确,认为实施ERP就和花钱买来一套办公软件一样,买回来就能用,而没有意识到ERP的核心是管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将ERP项目预算的90%都花在购买功能齐全的ERP软件系统上,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需求,忽视了对人员的培训和系统流程的调整。
(2)投入不够,缺少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对ERP投资不足。ERP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投资较大,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咨询服务费、培训费,有些企业对这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工程不够重视,因而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由此而来的资金缺乏,则成为困扰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的问题之一。
(3)ERP实施过程较长,疏于相关管理
ERP应用实施工程相当复杂,不仅包括软件配置、网络建设,还牵涉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由于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ERP应用却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非常不利,将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项目实施成本,甚至导致最终建成的ERP系统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认识到ERP项目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这是造成ERP工程进度拖延、预算超标的直接原因。
三、我国中小企业ERP实施的原则及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的ERP应用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规划,确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为总的指导方针。在实施REP的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可采取“循序渐进式”,即企业先从物流、财务着手,逐渐拓展到人力资源、生产、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系统,最终建设涵盖企业各个层面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同时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外购模式,即购买国内外大型专业软件商开发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通用的ERP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目前,在ERP软件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业务需求及资金与技术实力的现状,国内外许多专业的ERP软件商纷纷推出了ERP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打开了中小企业ERP应用的大门。
参考文献:
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为对象,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为主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加入WTOR的压力,使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的成本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地变化。成本管理必须改变以成本核算为主的现状。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变化,满足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成本管理的新趋势
1.成本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的扩大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传统成本会计主要是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界定的产品成本当作一般的成本概念,即将C+V当作成本的全部,却忽略了成本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事实上,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
多年来,人们对成本的理解一直是有形的损耗,却忽略了无形的耗费,一直没有将科学技术的部分包含在成本的内涵中。我国成本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的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从而扭曲了成本价格,使人们对利润产生错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科技的价值,并将它作为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清楚地认识到成本内涵正在扩大这样一个事实,这样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产品成本。却忽视对产品管理过程的成本核算,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忽视管理作业引起的成本管理。“成本”概念是广义的、综合的。首先,它不仅包括产品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质量成本、战略成本、责任成本、技术成本等。其次,成本是速度、可靠性能、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的提高、可靠性的增强、速度的增长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保证。
综上所述,凡是有目的的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换言之,成本可以是有形或无形,主观认定或客观认定,货币性或非货币性,也可以包括社会成本如噪音和污染所引起的成本。
2.成本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向“用户满意”转换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一种“生产型导向”的成本管理,通过最大限度的避免成本这种价值牺牲的发生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却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有时会使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盲目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结果使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减弱,必然为竞争所淘汰。已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经济环境的巨变,迫使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成本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视角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的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从本质上说,现代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市场型导向”的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用户满意”为目标而进行的价值控制和实体并重的管理。
总之,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已突破单纯价值管理的制约,突破孤立的生产阶段,融入了生产经营中实体运作过程的种种要素,将生产前与生产后各阶段和管理要素连系起来作动态管理。
3.成本管理方法逐渐地趋向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
随车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迫使许多企业必须彻底改变其惯用地经营方式与管理策略。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是成本管理地范围向着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其不仅要求提升成本管理地目标,而且要求建立科学的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从而使单一的价值成本管理专项系统地成本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地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系统管理模式具有协调经济环境、加值控制与实体控制并重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适时生产系统。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JIT),它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传统生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产出极大化.然后就得尽力将所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如果产量大于销量,那么就产生了存货。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其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以期达到排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要求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等能及时地到货并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零部件能及时地加工完成,并组装成成品及时地销售出去供应给客户。所以,也有人称为“及时生产系统。”其目标是使所有的工作都能连续、不间断地进行,从而消除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实现生产过程零缺陷,经营过程零存货。让企业会计人员在为准备外部报告而评价存货价值方面花费较少的时间,从而集中更多的精力于质量和生产效率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最早由美国的费根堡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三全”管理,全方位是指质量管理的对象不限于狭义的产品质量,而是扩大到工作质量、一切质量;全过程是指质量管理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扩展到质量环的所有环节;全员参与是指质量管理人人有责。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施“零缺陷”作为出发点的。质量成本的计量和报告都是现代成本会计系统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借以全面降低质量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用户效益。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利用ERP进行成本控制。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对企业三种资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的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ERP的主线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企业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著,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