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实习规划

医学生实习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实习质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082-01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临床实习则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转变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从学校到正式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1]。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实习质量成为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实习状况,提高实习质量,自制了临床医学生实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对2016届临床专业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2]。

一、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漳州某高职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因回答不完整剔除问卷34份,回收率约为92.9%。

(二)调查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相关实习医院基础上,结合历届学生在实习医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自编临床医学生实习状况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含性别、专业基础能力、实习困惑及压力、实习医院等级、就业意向、自身评价等31个问题,结果与分析部分将从学生实习前准备、医院实习常见问题以及实习前应加强改进方面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前准备

49.1%~65.9%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达到良好及以上,87.4%的学生在校临床实训操作达到良好及以上。该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有待加强。78.9%的学生认为见习很有必要,75.7%的学生认为对医疗安全有初步了解。60.5%的高职临床医学生是医学世家或亲戚朋友从医,但只有20.7%的学生会主动寻找见习机会提前熟悉医院环境,自主性较差。

(二)实习期间常见问题

高职临床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临床理论知识、经验缺乏,占59.3%的比例,50.6%的学生反映医院提供的自主操作机会不多,实操锻炼少。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面临独自生活的压力以及环境的突然改变,许多常见的个人问题发生,例如,59.2%的学生目标不明确,89.1%的非定向生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而且54.2%感觉就业和专升本的压力较大,55.12%的定向生对5年的基层工作也颇感压力。54.%的学生感到自身学历低,没自信心。

(三)实习生基本能力

77.36%的学生认为在实习前有必要加强临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63.21%的认为需要提高医学诊断知识操作技能,除上述两方面外,相关医院实习带教医生也反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自学能力、人际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医学理论知识差

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重视度,同时引导学习专业理论课,必要时,成绩不理想的直接留级或者退学,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

(二)针对见习等实践教育活动少

调查显示高达60.5%的学生家人、亲戚或朋友是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及早去接触、去了解,这对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助于尽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针对动手机会少

各大医院实习人数多,各层次人才不缺,高职生不占优势,那就需要学生练好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学院也要加強和医院良好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生心理压力大,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校有就业指导课,却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学生重视的同时,老师应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4]。

综上,调查显示高职临床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在校的操作训练非常重要更要提高质量,在校生应注意对职业生涯的简单规划,务必加强自学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建议学院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处境,学有所用,减少对升学、就业、不自信等各方面的负面情绪[3][4]。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实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是整个高职医学教育当下应该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期望本调查对高职医学生部分临床实习问题的解决能有微薄贡献。

作者:房英娟

    参考文献: 

[1]肖明贵,廖建宏,胡建刚,等.高职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137-138. 

[2]杨丽娟,彭强丽,周晓娜.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分析医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6):1289-1290.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期;职业状态

1引言

医学院在学生实习前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指导学生拟定个人职业规划。但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机会少、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医师职业的认识不充分等原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范与实习后的职业规范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这种出入有些是积极的有些与在校期间形成落差,如何引导学生在实习中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培养医师的职业道德是实习生管理应该研究的问题。

2实习期职业状态调查

2.1研究对象及问卷 研究对象是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某医院临床实习的2008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30人。对临床实习生职业状态的调查阶段分为进入实习期与实习结束期2个阶段。问卷是自行设计的围绕实习生职业状态的七个问题及随机访谈,涉及自我评估、环境评估、职业目标评估、行动评估等,指标描述细化为五个等级,对应分值1~5分。

2.2问卷时间 第一次问卷时间为2012年6月,30名临床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前;第二次问卷时间为2013年6月,实习结束期进行调查。问卷不记名。

2.3统计方法 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所有问卷统一录入后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

2.4结果统计,见表1。

3讨论

3.1总体描述 两次数据的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前后职业状态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医师的工作和我实习前认为的一样"及"面对医疗问题我能够适当解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1和0.007,远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显著的不同说明学校环境与临床环境的差异较大,即理论环境与实践环境的脱节。由于医学院校规模的扩大,与见习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不够同步,影响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实习生在实习中对于自己角色的定位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有出入,理论上实习学生觉得自己是见习医师,但实际上他们还把自己当做学生,遇到问题习惯"聆听"老师的答案,不善于独立分析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医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从医师职业中感受成就,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

此外,在笔者的随机访谈中了解到,实习中的考研就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对第6道测试项的重要因素。调查中的多数学生认为考研就业影响他们对实习的专注。

3.2对策

3.2.1落实实习生岗位责任增加实习生工作量 通过落实实习生岗位责任增加实习生工作量引导学生尽快正确定位。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实习生每天早上,在住院总医师查房之前,必须在6:30之前完成自己所管患者的查房:中午,在主治医师主持的教学查房中,需要将自己所管患者的病史、化验、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向上级医师汇报[1],如此规范的医师作业,并辅以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2],定期疑难病讨论、典型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及考核等,既能提高实习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其充分的感受医师职业。

3.2.2加强管理,规避考研就业影响 实习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实习生的"医生意识"[3],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临床实习期的重头变成了找工作,考研。这不符合实习的初衷,也不利于实习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实习管理部门应针对这一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保证实习质量。

3.2.3增加见习课时,重视临床技能培训 部分实习生觉得自己感受不到医师成就感的原因是面对患者时专业知识的捉襟见肘。如果能在在校期间增加见习课时,使学生熟悉临床环境,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对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可以增加学生见习时的自信,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实习,从而提高医师素养。

4结论

归根结底,实习医师职业规划的基础还是在实习期对自身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判断。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重要利器。实习生们应先自我评估,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抓住现在,确立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及相应的方式和途径,最终达成人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Holtz KA, Kokotilo KJ, Fitzgerald BE,et.al. Exercise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among fourth-year medic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J]. Can Fam Physician,2013,59(1):e26-e32.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44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54%。

1.2 研究方法

采用《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5+3培养模式了解情况、毕业后去向和选择考研专业依据等5个方面,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自愿完成问卷,由调查员核实无误后当场收回问卷,问卷经多名专家审阅和预调查,效度与信度较好。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讨论与建议

2.1 5+3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研现状5+3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21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把学生5年本科学习与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相融相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步并轨,质量和效益并举,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5+3人才培养模式将临床本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精髓,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提升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有益探索。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5+3培养模式并不完全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乐观,考研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2 5+3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对策

(1)解读政策,权衡利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还不太了解,这对于学生考研、规培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医学生可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讲座,医学教育部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系统全面了解5+3培养模式,权衡好规培和考研之间的选择。在对就业形势、考研趋势以及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其毕业去向。同时医学生应把研究生考试和规培招生考试两者兼顾起来,分析规培招生考试通知可知,规培招生考试与研究生考试在考试时间、考试内容方面都不冲突,这就要求学生合理规划,两手准备。

(2)明确目标,科学备考。坚定的毅力是医学生考研成功的保障,医学考研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备考内容纷繁复杂,因此,要想考研成功首先应有坚定信念,学生可通过设立公开化目标、相互之间的鼓励等方式增强考研信念。医学生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由其他同学监督执行,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考研讲座,招生单位,权威辅导班等方式了解考研信息,有的放矢。同时,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选择性地参加专题课程培训,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应试能力。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文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后备军,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医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的临床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接受整个医院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医院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人的潜力,使人的文化和医疗技术设备进行完美的融合,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心理和情感上对社会及他人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其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医学生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病人、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医学生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医院实习中,切实做到关心、体贴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为病人解除病痛。

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医学生以同情心和爱心为基础,对自身所应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职业责任和义务,始终表现出自觉主动完成的精神品质,并且能对肯定性结果产生美好体验,自愿承担否定性后果。医学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除了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医学生的主要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病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关爱生命、关爱病人。

三、医院文化在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医院文化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医院价值观、行为规则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为医院良性健康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医学生在较长的实习期间,融进了整个医院文化的大氛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医院文化的熏陶、激励、规范和浸染。医院倡导的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行业道德,有利于医学生自觉地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完善医院文化体系

以培养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行医,督促医学生将其工作宗旨真正的铭记在心,并在行医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下去。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能够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医疗质量,而且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医院形象,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保证和支持。

(三)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医院文化建设两者间相辅相成

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一方面,医院先进文化引领和激励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质。社会责任感泛化就是医院每个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和对规律与秩序的尊重,以及系统的敬业精神和具体日常医疗工作质量。良好、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往往明确了医院文化建设方向。

四、发挥好医院文化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医院文化是极富个性的组织文化,是医院职工长期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共同意识,对医学生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医院文化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医务人员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文化熏陶,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能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从而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宣传,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职工工作素质,保证医疗质量,规范各种医疗行为,提升医院文化的思想基础。

(二)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纳入医院文化内涵

医院应坚持以先进的医院文化点燃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打造医学素质与人文情怀和谐统一的医院文化。医学生在参与医院各项活动中,从意识上认同“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医院精神,并引导医学生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付诸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践。

(三)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有针对性的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

医院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场所,培养医术精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是教学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医院不仅传授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传播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医院文化带给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在医院文化的建设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医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规范的行医过程,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个病人。

(四)在教学内容中有组织、有计划的加入社会责任感教育

医院要在医学生实习过程中达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达成思想共识,在实习计划中设立教育环节。如组织学习医院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邀请医院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与医学生交流,用医学前辈“大医精诚”的博大情怀激励医学生,医学生从名医榜样中体会大医情怀、以仁心仁术、大医精诚为行为表率深化责任认识,提升责任情感,塑造责任品格,最终自觉成为医院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五)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开展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提升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医院应依托志愿者活动,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志愿服务中,医学生不仅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寻找自身价值,而且对社会寄予更多的关注。

在医院内以医院门急诊和相关病区为重点,根据患者需求拓展志愿服务内容。医学生在与病患及家属的交流中活动中切身的感受到病患的痛苦,以提高其对事物的理解力、判断力,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自觉萌发出社会责任感。

(六)做好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的过渡与衔接

医学生在校园文化教育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进入医院实习后,需处理好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的衔接。如果实习医院是一个具有优秀医院文化的医院,医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接受的正面人文知识,就会胜任医院的工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素养。反之,实习医院存在不正之风,就会动摇医学生的价值观,更严重的价值观会发生悖逆和冲突。因此,学校和医院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对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职业生涯。

全面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关注患者,服务患者,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营造积极健康的医院文化氛围,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蔚青.谢颂平.李娟娟.彭明利.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西北医学教育[J].2008.6.

[2]温萍.新时期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学生调查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刘英、米方林、王大庆、李天江.论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12.

[4]倪志芬.浅谈医德教育的社会责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5]宋加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山东农大学报.2007.

课题来源: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麻醉学 综合性实验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尤其是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麻醉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密切结合的学科,它来自于临床医学,同时又对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麻醉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既存在显著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一、麻醉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适用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准备与治疗,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麻醉工作范围已不局限于手术室,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疼痛治疗等功能,涉及整个医院和其他场所。由此可见,麻醉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及技能。因此,麻醉学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的麻醉专业人才的要求,以适应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每个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点,各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自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麻醉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与相关专业知识、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麻醉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公共基础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基础上,重视麻醉专业基础及麻醉学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麻醉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全国多数麻醉学专业的实验课都是在基础实验室或机能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程的内容多数仅仅为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属简单验证性的重复实验,只是对医学基础知识和麻醉专业基础理论的验证和融合,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简单枯燥,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后感到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2],影响实习质量,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法律法规的健全,医疗行为规范,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要求日益增加,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操作机会逐年减少[3];临床见习和实习能提供的医疗教学资源已满足不了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麻醉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急救复苏的病人病情危重,不容许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在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使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医疗环境。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完成理论课后进入临床实践前,借助多种医学模拟设备对医学生进行严格的模拟临床培训,但由于高级仿真医学模拟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许多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模拟设备大多数仅限于局部功能的训练,远远满足不了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处理“临件”的需要。怎样来弥补医学教学资源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结构和内容,重视综合性实验课的建设以适应现代医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这是现代医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探讨麻醉学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师职业精神 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12―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等交错在一起,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职业价值、职业态度在医学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具备医师职业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成为一名名医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的一种内在意识,是一种理想信念,敬业与责任,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再通过行为进行表达。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表现在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维护医学的圣洁与荣耀。

2002年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 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医师宣言》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其基本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患者自主的原则,三是社会公平的原则。医学知识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是一种态度,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2.1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的必要性。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很多医学生主观上也认为专业课比较重要,而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以人为本,要为病人服务,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所以医学生要成长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育高等医学人才的重任。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观愈加深入人心,这一切都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作为以培养未来医护人员为己任的医学院校,必须在医学教育中,围绕专业特色,大力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从教育的手段、方法及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彰显专业性,追求实效性,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2.2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病求医”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向合约式医患关系转化。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认识的提高,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来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社会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被曝光的有悖医德的人和事,也从反面证明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医师职业精神对于当前医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新时期培养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3.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

医学院校大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组织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情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多元化的社会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通过案例教育,课外实践如志愿者劳动、假期社会调查、跟随教师义诊、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情景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将每次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考核,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而且能激发爱心、责任心。加强对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3.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帮助医学生明确目标和坚定信念。

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环节是基础环节,除了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等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外,还可以形成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医学生一旦牢固树立了医德信念,就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善恶,自觉地依照自己确定的信念去选择行为,所以,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德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3.3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医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土壤,医学院校应结合实际,培育有医学特色、催人奋发的校园精神,建设内涵丰厚、“医”色鲜明的校园标志。学校应积极营造博爱、奉献、遵从伦理道德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每年的护士节,医学院校举行隆重节日庆典活动;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解剖学课程学习前,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向那些曾经的生命默哀,感谢他们身后对医学的贡献;建立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着校史的熏陶等。这些都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与医学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为医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一片天地,让志同道合的学子们可以在校园里,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4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完整性。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所处阶段不同,侧重不同。临床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是医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由学生转变为医师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理念渗透的最佳阶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接触的人、面对的事都是形形、错综复杂的,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而现实与理想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学生的思想会随之产生波动,这更需要带教老师的及时引导和沟通,晓之以理,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以论坛、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与带教班级实习同学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正面导向观点,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通过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坚定服务人民的决心,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Project of the ABIM Foundation,ACP-ASIM Foundation,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 : A Physician Charter.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43-246

[2] 钟南山,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伦理学杂志,2007(4)

[3] 张轶 黄祖辉,浅析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年6月24第3期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作者简介: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7篇

目的医德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医学人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医德教育的最佳策略。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7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采用IBMSPSSStatistics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实习生认为现有医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开课时间、教学模式等内容均不完善。结论依据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医德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评价,提出改善医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从完善医德课程体系,创新医德教育模式,合理分配医德师资教育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医学生医德素质教育。

〔关键词〕

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问卷调查;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本质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培养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医德的合格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三个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在医德教育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1-2]。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经历了高等院校的医德理论教学,又正在进行医德理论及规范的临床实践[3-4]。因此,分析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实习生对医德教育整体过程的认识,了解目前高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应当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实习生的医德教学的认知和现况,为加强医学实习生职业医德素质、改善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调查对象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临床专业课等全部理论课程,并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超过半年以上的高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部分学生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接触,了解临床医疗行业现状。调查对象中男生132名,女生170名,分别占43.7%和56.3%,平均年龄为(22.09±0.85)岁。本研究通过无记名方式进行,学生自愿参加,共发放问卷307份,回收问卷307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37%。根据课题设计,笔者针对医学院校实习生医德教育情况,在参考已有的调查问卷[5-7]、征求心理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医学实习生问卷调查表》,问卷共有17道题,主要围绕学生基本情况、医德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师资队伍等内容进行设计,对高校医德教育现况作出评估。调查结果采用双人双录,通过采用IBMSPSSStatistic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实习生对医德课程设置的评价

2.1.1医德课程的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在回答“医德课程应加强哪些内容的教育”时,35.3%的实习生认为是医疗法规的教育;25.6%的实习生认为是医学伦理学的教育;23.6%的实习生认为是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的教育;15.5%的实习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知,实习生认为医疗法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较好的规范临床医疗行为,建立正确的医德观。实习生对医学伦理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课程也比较感兴趣和期待,希望能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略有不足。

2.1.2开课时间的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医德教育的开课时间,57.2%的实习生认为最佳的时间是“临床实习阶段”;26.5%的实习生认为是“临床专业课阶段”;16.3%的实习生认为是“公共课或基础课阶段”,反映出实习生对医德实践教学的需求。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提高阶段,也是医德情感培养的最好课堂。通过在日常救治病人的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理解病人、帮助病人、替病人着想、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所以,在临床实习前后,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理论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2.1.3授课内容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您认为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有39.7%的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原则化;30.4%的学生认为内容空洞乏味,帮助不大;17.5%的学生认为知识陈旧,脱离实际;8.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有一定帮助作用;只有4.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反映出大部分实习生对医德教育内容不满意,说明当前的医德教育理论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导向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德教育内容也应该随之更新,使其具有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

2.2对医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评价

2.2.1教育载体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您认为医德教育可以利用以下哪些载体进行医德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社会实践的学生占32.7%,第二课堂活动占26.4%,网络占21.5%,课堂教学占17.3%,其他占2.1%。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有效的医德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是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课余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医德修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常通过网络了解到舆论对医德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增长对医德的思考。因此,通过课外多种途径对医德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质。

2.2.2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医德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时,35.5%的学生认为医德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颖性;27.1%的学生认为缺乏师生互动,授课效果不理想;22.7%的学生认为单纯理论讲解过多,缺乏具体案例的分析;14.7%的学生认为是其他问题。由此可知,较多医学实习生对目前的医德教学方法不满意,应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增加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2.3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如何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的问题,36.2%的学生认为应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9.8%的学生认为应增加社会实践,25.6%的学生认为应改革教学方法,只有8.4%的学生认为应请名医开讲座、座谈会。由此可见,参与调查的实习生对临床实践的医德教育作用比较认可,其次是社会实践,再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加强对以上三方面的医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

2.2.4教育改革的调查结果分析。

当问及“希望医德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时,75.5%的学生认为多联系临床实践,13.9%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传统优秀医德的教育内容,9.9%的学生选择其他,反映出绝大多数实习生认为医德教育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医德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另外,需要加强大医精诚等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式教育,提高学生医德实践的应用能力。

2.3对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的评价

2.3.1医德教育主体涵盖范围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实习生回答“您认为当前学校医德教育主体应该包括什么”时,29.2%的实习生认为是专业课老师,28.7%的实习生认为是医学伦理学老师,26.9%的实习生认为是临床带教老师,11.98%的实习生认为是思政辅导员,1.5%的实习生认为是亲朋好友,1.8%的实习生认为是社会公众。由此反映出医德教育主体的多样化,专业课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德育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2专业课教师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当问及“您认为临床专业课老师授课过程中是否有加入相关的医德教育内容”时,41.7%的实习生认为有时有,38.4%的实习生认为经常有,11.9%的实习生认为较少,8%的实习生认为几乎没有。从这一数据可知,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绝大多数临床专业课教师能够将医德理念贯穿到医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临床专业课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生动的讲授医德事例,对学生医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3.3临床带教老师医德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6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能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培养,26.5%的实习生认为带教老师有时能注意自身职业道德,只有6.0%的学生认为临床老师不能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59.7%的实习生认为医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实习带教老师的言行”,29.5%的学生认为是“医生榜样”,8.3%的学生选择了“医德理论教育”,2.5%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由此可知,实习带教老师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带教老师医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对实习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临床实习生对医德教育现况的认知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完善医德教育体系、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合理分配医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意识、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优秀医护人员奠定基础。

3.1完善医德教育体系

虽然目前医德教育已融入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8],但医德教育尚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设计。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医德理论转化为医德行为,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习生对医德认知的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建立适合我国医学生具体情况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医德教育并不是讲授一门或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从医疗法规、医疗规范、医学伦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行为科学、思想政治等多角度进行系统教育,形成完整的医德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开课的时间方面,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有所不同的侧重点,把相应阶段出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医德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分阶段、渐进性的医德理论教育,在临床实习、见习阶段或临床专业课程阶段,开设相应的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医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少而精、针对性强,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材,全方位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增加安乐死、克隆人等伦理问题,夯实医德教育的基础理论,使医德教育内容结构合理,要求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各项素质。

3.2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并不满意。灌输式、强迫式的说教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创新现有的医德教育模式和方法。首先,在医德教育模式方面,不能仅仅局限医德层面的教育,应从宏观的品德教育角度出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医学生对名利有理性的理解;其次,在医德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应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法、两难讨论、互动式、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医德心理体验;再次,完善医德教学方法应该以课外教学为主,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社会等多种课外途径进行医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医德的认知;最后,加强临床实践环节的医德教育,医德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将医德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将医德理论转化为医德行为。

3.3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分配

教师对学生医德知识的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德教育不仅仅是医学伦理学等医德专业授课老师的任务,还包括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实习带教老师、辅导员、亲朋好友及社会公众,他们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德育专业课老师来说,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发展教学理念、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临床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讲授临床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临床医德问题的实际事例,可做到医德教育形象化、直观化、清晰化,从而有机地将医德教育溶入到医学知识当中;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医德观的树立,通过临床医护人员的言传身教,在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将医德理论贯彻到医疗实践中去,对医德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9];对于辅导员来说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通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学生的“思”与“行”有机统一起来。不同领域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发挥医德的教育作用,对高等院校不同师资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加强医德教育,使学生从医德认知、到具有医德情感,从而规范其医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医德习惯[10],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合格医学生。医德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查找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善医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显得尤为重要[11]。本文通过对实习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增强医德教育的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付辉 徐溢明 于少泓 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学工办 山东大学医学院团委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未,张晨,杨放,等.欧美医德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8):99-101.

[2]熊亮,季春元,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

[3]黄国珍,刘志勇.浅谈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医德教育[J].医学与社会,1996,9(1):62-67.

[4]夏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3-387.

[6]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27-30.

[7]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11.

[8]章毓林.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36-39.

[9]王媛.浅议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1):35.

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第8篇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改进措施

2.1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江波 杨延辉 邓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