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验的感受

科学实验的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1篇

与小学高年级的其他文化课不同,科学实验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增强。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分组,继而展开活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课外知识,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科学实验设计阶段的分组实现路径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来说,设计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定要在科学实验的设计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这样才能使实验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科学实验设计以严谨、规范著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严谨的实验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不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展的实验活动一定要是集严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沉和浮的实验为例,在实验设计阶段,教师要将小学生按照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来对其进行分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爱玩、好奇的行为习惯,引导其在生活中观察沉和浮的现象,继而以小组为单位来对本次实验进行设计和阐述,从而使科学实验活动能够达到符合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知识基础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对科学实验更加感兴趣。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区别对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不应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实验能力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实验能力强,反之同样如此,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注,才能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认真、负责,同时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科学实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对其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科学实验设计阶段的份组问题时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的。

二、科学实验研究阶段的分组实现路径

科学实验的研究阶段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整个实验能否得到准确、科学的结果,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同样应该将学生的分组情况放在首位。在这一阶段,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从思想上形成具体的实验方法,以免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够严密,动手能力也不够强而造成对实验无从下手的情况,同时必须提出的是,教师一定要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自己首先动手做实验,才能充分了解到实验中的步骤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同样以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沉和浮实验为例,教师首先要做一次沉和浮的实验,继而对学生展开分组,要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个或者多个小组长,让其分别担当本小组实验的组织者,带领大家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实验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组织领导能力,可以说,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小学生好奇心重,对于自己动手参与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意识来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要尽量避免实验指导中发生错误,教师无心的错误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误导,同时,由于小学高段教育中,学生人数比较多,因此仅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很可能会照顾不到所有的学生,这时小组长就要发挥其领导和带头作用,来保证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中来,为实验成果的获得贡献一分力量。

三、科学实验总结阶段的分组实现路径

总结阶段是科学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引导每一个小组来进行实验的总结,使每个小组通过实验活动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成果和感悟,同时,在实验的总结过程中,教师同样应该将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使参与实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抒发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阐述自己通过实验学习到的东西,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动手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可以说,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报告 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应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的一系列活动。把科学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论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科学实验报告。因此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完整的记录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对科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见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 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1、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

2、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3、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① 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② 实验采用的方法,

③ 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④ 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⑤ 实验结果及分析,

⑥ 实验结论,

⑦ 实验评价和改进,

⑧ 实验体会,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素材 生活化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许多初中的实验素材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实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抽象不直观的。因此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寻求一些提高实验教学实效的途径――实验素材的生活化,使学生学习科学更有兴趣。

一、寻找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标指出:对科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的材料会更贴近学生,打消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学得更有兴趣。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所喜爱的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生活现象出发,创设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实验更有效,这就需要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如饮料瓶等生活废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验用品。如普通玻璃杯或者搪瓷杯(甚至易拉罐)都可以当实验中的烧杯,用饮料吸管代替导管,用装药的玻璃瓶代替集气瓶,用稍长一点的口服液瓶代替小试管等,挖掘生活实验素材。

通过教师课堂上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自行设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验并没想象中的那么神秘,那么遥远。启发学生用生活素材进行实验,废物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活化的材料会更贴近学生,打消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解开生活中的疑惑,使学生体验学有所用

生活是锻炼学生的大舞台,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案例1“学以致用”:我们在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一节的学习中,让学生想想衣服上的油污怎样去洗。我直接在衣服上滴了几滴油,学生说用布擦,用水洗,用汽油擦洗。当用汽油擦洗时油污一下就没有了,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2“科学本质”: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引发思考,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了对该问题进行实验,找出科学本质的欲望。

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科学实验拉近学生与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贴近学生生活应成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新的追求。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体验生活乐趣,让学生学在生活中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为课外实验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学生乐于去体验的场所。如:学生家庭周围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公园、树林、旅游景区、田间、地头、果园、草地、鱼塘、河流等都能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也蕴含着独特的课程资源。科学实验素材应该是开放的,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活化知识,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4篇

1.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学生主动性不高

实验教学时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实验的步骤写在黑板中,让学生按照黑板上写出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不能够自己随意地更改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还不明白这堂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就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对其中的反应以及其中的原理都不知晓。

在这样的科学实验中,学生没有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反而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步骤相同,没有自己的创意,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部分喜欢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说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不但不会被教师表扬,反而会认为是扰乱了课堂纪律,使得学生更加不敢在实验过程中违背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例如,在进行观察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所给出的实验过程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准备好的小草叶子、花、果实等,并根据观察的内容在纸上画一画自己观察的特点,然后再观察大树的特点,找出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的小草有不同的疑问,希望观察的小草果实、叶子也不相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没有进行创新,学生也会认为,大家观察的都是一样的,到时候看看别人的就知道观察的结果了。

2.教师不重视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兴趣课程,安排的课时少,学校对科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会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中,要进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实验过程时,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进行实验,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以及观察细菌玻片时,没有正确的操作容易观察不到细菌的形态,学生看到教师在课程中的敷衍时,也会不愿意询问教师自己在操作中存在哪些误区,使得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

二、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对于科学实验教学来说,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对科学实验产生热情,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酸奶带到课堂当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喜爱的酸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设立一定的悬念:你想知道你们喜欢的酸奶是如何做出来的吗?我们这堂课就亲自来做一做你喜欢喝的酸奶吧!学生听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酸奶一定会很感兴趣,不同学生喜欢的酸奶口味不同,所以在进行酸奶制作时,要准备不同的器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喜欢的酸奶口味,对照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自我创造。

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是原味酸奶的做法,学生要将原味酸奶做成自己喜欢的味道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呢?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怎样才能够做出风味不同的酸奶口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想到利用不同的水果加入,或是将水果味的糖进行融化加入到酸奶中,就能够形成不同口味的酸奶了。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按部就班的步骤使得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兴趣不高,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也让学生能够想到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时敷衍了事,脑中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就会马虎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写出实验步骤,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实验,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过程,自己写出实验步骤。3.开展课外科学实验,让学生明白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实验的例子,教在教学中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融入生活,进行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进行“太阳和影子”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照射的影子长短不同这个概念时,学生的记忆力不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阳光中感受,进行课外科学实验。

针对“太阳和影子”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早上上学过程中记录太阳的方向,时间以及你自己影子的长短,中午的时候与下午的时候再进行记录,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白实验结论。这样将生活融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5篇

1转变理念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操作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似的实验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形成严谨细致、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等的学习,了解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提高自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水平,并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改善方式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2.1.1激励学生参与准备器材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搜集材料的权力,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收集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在科学课的诸多实验中,都可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准备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教师再查漏补缺,把没有或不能收集、不便准备的器材提供给他们。这样一来,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也很多。

2.1.2激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让一些大胆的学生来动手做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当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前提是实验课前,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以确保这个演示实验能顺利完成。上台演示的人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来挑选可以胜任的学生,如:学习认真的学生、成绩不好但有进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等。

2.2科学合理改进实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预先

多做几次实验,以保证课堂上能“旗开得胜”,使教学内容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这些课本中的实验也的确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教师应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设计。

2.2.1化繁为简

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再者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允许教师花很长时间在一个实验上。但这些实验只要稍作分析,略加改进,就能达到化繁为简且实验现象明显的效果。

2.2.2化拙为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往往有一些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若我们稍微动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与书上的实验相近,但又有异于它的非常有趣的一种新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2.2.3化无为有

我国物理教育界的前辈朱正元先生曾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实验思想,也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实验教学时,可以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这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约部分经费,而且因为材料是学生身边就有的,可以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体验到科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2.3适时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可将一些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观察的科学、事实、物体、变得可观察,也可使科学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或在实际实验环境下不易完成的实验,进行模拟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揭示一些实验的本质,又能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毕竟这样操作,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新鲜感、真实感都会大打折扣,学生对实验的亲身体验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科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2.4及时合理评价学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些及时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第3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某某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你真爱动脑筋,教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你是一个负责任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教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验教学中,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行为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使评价最终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3小结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小实验 导入 兴趣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14

我国20世纪末就开始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科学教育作为完整并且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想要培养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就要关注学生的起步阶段,而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必不可少,具备科学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而这种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就是科学的小实验。很多教师目前虽然也采取科学小实验教学,但是开展的时候受到太多局限,导致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意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导入一定要做足功课。导入对于幼儿来说是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部分,必须做到形象、生动、和科学实验内容有关、足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等。教师在开展科学小实验之前可以先通过讲故事或者设置简单的小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这样他们就会心甘情愿积极跟着老师进行一步步探索,认真思考问题,进入科学实验教学的情境,也便于教师树立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例如,在学习“重力和浮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小的实验,把实验材料小船放在水中,之后在上面不断加被承载的小型实心塑料球或者塑料板,进而使孩子领会小船产生的浮力是有限的,通过换不同大小的船得出船的质量也与浮力大小有关,进而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内容。但是教师不能一开始做小实验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科学内容,而是要设置新奇的导入来带动学生求知欲的膨胀。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猫先生过河”的故事,小朋友都知道小猫不会游泳,但是猫先生为了给别的小动物治病,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以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为猫先生找到解决办法,以此为切入导入“浮力”的教学,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跃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导入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开展,因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多疑问或者感受,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结合幼儿的日常经验进行导入,让幼儿能够快速理解问题,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阶段和生活倾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注意的事件或者内容,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幼儿对于校园里面的一些小草小花很感兴趣,就可以以此为切入,使得导入切合幼儿的接受经验和生活感受,更加自然妥帖。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季节植物的变化原因,就可以以校园的植物为例来进行引导。总之,导入就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丰富创新。

其次,兴趣是开展科学小实验教学的重点考量因素,符合幼儿兴趣的科学实验内容会极大带动其参与性,实现实验过程的高效和高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围绕幼儿的兴趣方向综合设计科学小实验的内容。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孩子参与知识掌握过程的第一任老师,是内在的推动力,是孩子真正自主参与的必要支撑。而有了兴趣的加入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被充分带动,继而促进教学的高效完成。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实验教育的目标。我们并不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经验,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树立科学的实验意识和参与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的时候不能过分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步骤或者要求统一进行规范实验,而是要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引导,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方向,循序引导,尊重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兴趣的产生和维持。

第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关注孩子爱动、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设置内容方面也要多设计这样的实验内容,例如,在让孩子掌握磁铁的引力方面,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简单的实验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铁类物品,然后利用磁铁来进行挨个实验,他们就会发现一个磁铁可以吸6至8个回形针,而对于重一点的铁勺却只能吸一个,教师可以再让幼儿思考原因,这样他们在自己的玩乐过程中就会自觉理解基本的科学小实验内容,继而掌握科学知识,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兴趣的建立还需要教师对孩子开展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幼儿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同,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建立自信,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带动整体实验氛围的活跃,实现高效实验教学。总之,兴趣是幼儿实验教学的内在助推力,教师要不断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开展新的兴趣科学小实验教学。

最后,结合幼儿的生活内容开展科学小实验,增强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活意识,这是推动幼儿今后科学、健康发展的必要内容。生活和科学两者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也是科学小实验开展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生活实践来开展科学实验,从而增强孩子的生活适应和解决能力。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 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仪器和科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加深记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充分准备好第一节科学课,进行科学实验的启蒙教育

在上初中科学课中,我并不是先急于上课本绪言,首先通过演示自己先准备的几组有趣的实验。例如“烧不坏的手帕”“口吹牛奶”,把学生领进科学的大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神奇魅力,然后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预先好的教学轨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观察时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包括人的耳听、手摸、鼻嗅等。

二、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仪器或具体的基本操作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基本动作,要求规范、准确、熟练。

首先讲解所用到的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我演示操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训练过程中,我逐人检查指导,对不规范动作加以纠正。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抽签进行比赛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操作,当场评比,表扬做得好的,指出做的不足的地方。对同学们都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再集中讲解,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对以后类似的实验达到触类旁通

根据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有关制取气态物质的实验,如实验室制取O2、CO2等。

2. 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验证H2O的组成”等。

3. 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 有关操作方面的实验,如“溶液的稀释”“粗盐的提纯”等。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如通过讲解并且做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O2的实验时,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时的实验原理、仪器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这样为我们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①药品的选择;②实验装置的选择;③需要弄清反应条件。

在实验能力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气体物质的制取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实验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实验也是学生科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完成O2和CO2的制取实验并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进度,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在实验室制取H2气体。这时,我指定两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当评判。

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是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验能力的又一做法。如在《酸、碱、盐》总复习时,由于学生本身对酸、碱和盐这块的知识就觉得比较难懂,我采用由实验引出,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边小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由个别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归纳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反应规律。然后在规律的指导下,具体解决个别物质的性质、制作及转化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科学实验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了,我们许多伟大的发现归功于创新,归功于创造,智慧的火花常常产生于某种灵感——灵机——动机,教师应克服平时呆板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多多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总之,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归纳、善总结,才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感受科学 主体发展 契机 融合 素养提升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学生实验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探究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秉持“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发挥”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学生实验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实验,支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分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变热了”实验

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油都融化了。第一个先融化,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生:因为给铜条加热,这一端温度高,然后热沿着铜条传到下一个孔,这里的温度变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加热点温度高,后面的部分温度低,然后热又传递到下一个温度较低的部位,其温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温差就会出现传递,就像是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

实验的过程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观察蜡油的融化现象变成了讨论热传递的方向问题,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本质的欲望。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了解实验开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验精神”,积极投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情景,寻找介入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教师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实验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学生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实验结论而即将放弃实验时,教师必须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实验

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接下来马老师想让大家用玻璃球来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会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

结论:力可以使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也可以使玻璃球动得更快些,还可以使玻璃球停下来。力还可以改变玻璃球运动的方向。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操作员积极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使实验前期知识储备有了突破,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主导优势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科学教学目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实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性以及严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素养。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学生实验为前提,以不破坏学生兴趣和实验的操作思路为原则,以让学生获得实验体验以及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学生实验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

案例:自己动手设计滑轮组

制作滑轮组的几个同学坐在桌子边设计滑轮组方案,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学生什么也没组装出来。有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设计滑轮组好吗?”学生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滑轮组就设计好了,他们高兴地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验探究。

几天后,学生又要设计难一点的滑轮组了,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同学,并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在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设计出几种很好的滑轮组方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学生对滑轮组的认识比较抽象,在设计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同学们实验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实验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学生实验水平素养和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儿童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学生科学实验活动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行)》

[2] 《谈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曾宝骏。

[3] 《实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