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57-01

初中生物课本中安排了不少探究实验课,其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学探究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笔者以几个比较典型的生物实验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关键步骤是培养洋葱根尖。在以往,洋葱根尖都是由教师在实验前三四天准备好。由于教师事先已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实验,其他后续实验在课堂上由学生操作时都取得了成功。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本实验的关键步骤是教师在学生完全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无法感知实验的缜密性,他们把实验获得成功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在课堂实验中往往配合度不高。其实,培养洋葱根尖这一准备实验材料的步骤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洋葱根尖时,如果学生单纯地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来做,学生得出的实验材料必然是单一的;如果实验完全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天气和洋葱本身生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按时按量培养出符合实验要求的材料。因此,笔者把“准备实验材料”这个环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培养洋葱根尖,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指导,自主探究培养洋葱根尖的方法。不出所料,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究学习能力,其中一个学生超出课本要求,不仅做出一个洋葱根尖,还培养出一系列洋葱根尖,有大小、长短不一的洋葱根尖,且从质和量上看,这些洋葱根尖都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另外,还有学生突发奇想,拓宽了实验材料的选择面,让大豆、绿豆、水稻、玉米等种子萌发出根尖,并把它们作为观察根尖结构实验的素材。笔者顺势让这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培养洋葱根尖、种子根尖的方法。这些创新的探究学习举动提高了学生实验参与度和配合度,有效提高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师先做演示实验,指出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机械重复。这样的实验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无法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为此,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如笔者的做法是,教师先不做演示实验,而是在进行课堂实验前几天,预先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向学生说明实验要求,对可能出现的有关情况进行提醒,特别指出“划滤液细线”是整个实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纷纷自己去查阅相关材料,找到了许多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有一个学生查阅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后,改进了“划滤液细线”的方法,即不用传统的吸管划滤液细线,改用类似木匠弹线条的办法,取一条棉质缝衣线,让线的中段充分浸染滤液后在水平方向上重复压在滤纸指定位置上,这样压出来的滤液细线又细又直,颜色均匀,比传统用吸管划滤液细线效果好很多,使实验的成功率达到了100%。这个连笔者都没想到的点子,就是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自主发现的。可见,利用生物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以往的“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中,教师先到郊外采集鼠妇标本,准备好实验工具,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实验。这种实验方法虽然省去了学生准备实验工具和标本的时间,让学生更快地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但却无法让学生体验采集标本的经验,无法感知科学实验的艰巨性和缜密性。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在家里自主探究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笔者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校外采集鼠妇标本,然后学生动手制作实验工具,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家里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把各自的实验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报告。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想出了在相同温度或相同湿度条件下的不同实验,也想到了提供不同光照强度的实验装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制作出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工具,掌握了“对照实验”的原理,知道了科学实验步骤必须严谨,思考问题必须周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2篇

第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标

科学实验之前,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做这个实验的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为了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实验分成两种:

一种是验证性实验,如“物体都能导电吗”,这类实验学生往往知道结论,需要引导学生来验证、证明这个结论;

另一种是研究性实验,如“摩擦力的秘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这类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进而探究原因。

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这一课时,上课开始,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课要研究的两个问题:“你听到了吗?”“水能传声吗?”只要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个教学探究目标也就完成了。明确了实验目标,接下来就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猜想,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一点儿都不能马虎。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

因此,有个好的开始就会有个美好的结局,只有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实验。学生确实把握住了实验目标,从而也激发了实验探究的兴趣。

第二把钥匙: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流程

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需要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流程设计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没有流畅清晰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步骤,实验做得很乱,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笔者尝试在实验中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实验流程,明确操作规范,指导学生在实验中严格按照流程、步骤和规范操作,学生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研究磁铁”中,验证磁铁有指示南北的作用。这个实验比较简单,笔者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流程,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选择好的实验操作步骤和规范,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实验成功率达到了95%。

在学习“磁铁的两极”时,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探究磁性的传递。用磁铁连续吸起大头针,看能连续吸起几个。

第二步: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将条形的磁铁放在泡沫板中间,再将泡沫板放在水中,轻轻转动泡沫板,静止后看磁铁指示方向;用力转动泡沫板静止后看磁铁指示方向;先把它转向东西方向,松手后看磁铁指示方向,连续实验三次,得出最终结论。

实验步骤流程一目了然,学生做实验就会得心应手,成功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时,笔者会请几名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先上台示范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规范流程,师生共同讨论,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步骤,避免了学生实验错误的重现,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高难度的实验或其他实验中的高难度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亲身示范了。

笔者在做“空气压力”实验时,课文中是这样说的:“拿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纸板会掉下来吗?”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笔者先把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笔者把玻璃杯换成了塑料杯,用塑料胶板代替了纸板,原因是塑料胶板比较光滑,容易与杯口紧密结合,胶板不像纸板那样容易被水弄湿,用手按住的时候不会塌陷下去,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为了实验更加直观,效果更加明显,笔者在塑料杯底插入了一根静脉输液针头,将针头的另一端用塑料套密封。笔者演示完实验后,把塑料胶管的密封套取下来,空气从杯底进入杯中,塑料胶板掉下来,水也流出来了。

两个对比实验,学生明白不是水吸住了塑料胶板,而是杯外的大气压力向上托住了水。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再一次提示实验成败的关键:杯中的水要满,中间不能有空气隔在里面,要按住慢慢倒过来再放手。学生按照正确的流程做了一次,又以部分学生不正确的步骤演示了一次。两次实验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高难度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正确操作要领。

第三把钥匙:诱导学生探究实验现象

对于实验现象,学生自己很容易就会观察到,也能表达出来,但他们很难主动去顺藤摸瓜,由实验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实验原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诱导。在做实验时,笔者要求学生除了观察大的明显的实验现象外,更要关注实验现象的细节变化。

如做“沸腾”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时有依据,特设了以下问题:“如何判断水是否烧开了呢?”“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虽然设置了问题,但是有的学生粗心大意,只看到了水花翻滚的表面现象,深入不下去,于是笔者设置了更加详细的问题:

1)在烧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

2)在烧水的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规律是:

3)在烧水的过程中,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是

4)在烧水的过程中,你经过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这样学生观察就有了依据,很多学生在观察探究中注意到了沸腾全过程的细节性现象:底部产生小水泡水泡变多变大水泡上升水上下翻滚试管口出现蒸汽。学生发现了现象,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了探究原理的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一步步发现了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第四把钥匙:辅导学生写实验报告

从现象探究结论,从口头述说到书面表达,教师要辅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主要要素,培养学生养成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发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这是教学的宗旨。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实验原理是否明白,步骤流程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写出实验报告。让学生在学习并运用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中一步步学会写实验报告,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严谨做实验的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验动手率低,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对策,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4篇

丰富实验教学,提高趣味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单调,操作难度较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耐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天性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不怕烧的手帕”实验。教师把95%的酒精和水以2:1的比例混匀,将一块手帕在混匀的液体里浸透;然后,教师用一把长镊将手帕挑起一角点燃,之后摇动手帕,使学生看到燃起的火苗,稍等片刻后熄灭火焰;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手帕是否被烧坏,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学生会发现手帕竟然没有被烧过的痕迹,就会对“不怕烧的手帕”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讲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乙醇在燃烧的同时,手帕内有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在摇动的时候带走了大部分的热量,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燃点,故而手帕不会被烧坏。这个实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充满兴趣,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对接受慢的同学多给予关爱和帮助,使他们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动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组织指导,体会实验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多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为主。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教师也应该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工作非常重要,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做实验的器材准备工作时,教师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实验要求。对于危险药品、开水等物品,教师要提示学生倍加小心。教师要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心中有数,以确保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监督学生严守操作规程,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发现学生由于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要及时修正。

比如,学生在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时,教师在测量前要帮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试的液体充分接触。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等到数值稳定后再读数,不能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等。教师要把实验的要领和步骤讲解清楚,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原理。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做好实验记录,把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操作步骤,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或专业的科学术语进行准确记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往往重实验而轻记录,教师必须在实验记录这个环节上把好关,严格要求学生并及时指导修正。

联系生活,注重教学实用性

根据新课程要求,小学科学教材在内容和选材上已经开始注意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和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达到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兴趣的目的。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提高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讲授“吃的学问”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厨房来探究厨房里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提出“怎样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区分盐与糖的区别”“油和水相融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加热的话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食物怎样搭配更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等问题,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出他们自主探究的动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主动实践的小科学家。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作为科学实验的材料,使学生通过使用生活中的材料获得对科学实验的正确认识,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身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鸡蛋变形的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拿一个普通鸡蛋让学生测试一下鸡蛋的硬度;然后再拿两个烧杯,一个瓶口略大于鸡蛋,一个略小于鸡蛋,向学生演示鸡蛋无法放入小的烧杯里。教师在大烧杯里放入稀盐酸,在小烧杯放清水,把鸡蛋先放入大烧杯,稍停片刻后倒出,然后,再尝试放入小烧杯,学生会发现刚刚怎么也无法放入小烧杯的鸡蛋现在可以轻易地放进去。通过实验学生会了解,蛋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当把鸡蛋放入稀盐酸时,蛋壳会溶解变软,但鸡蛋内膜是由非碳酸盐物质组成的,不会溶于稀盐酸,因此鸡蛋能保持原型不破裂。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探究;方法

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包含的是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而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自然学科的不二法门,所以初中科学教学就不能离开实验教学。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初中生过的是“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能接触到相关自然现象的情况微乎其微,所以许多科学知识只通过抽象理论解说就显得抽象、枯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孩子们来观察和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巩固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初中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说一说怎样引导初中生重视实验,做好实验。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科学,首先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让孩子们喜欢实验,懂得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科学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进行整合和引导,争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探究欲。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深入探究实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教学“压强”时,压强都受哪些因素制约呢?如果我们列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肯定不能引起W生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步步地思考和体验来认知知识。实验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问题来启发和指导: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这样在问题的牵引下,就能有效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的兴趣和能力,为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奠定

基础。

二、重视过程和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实验也有严密的步骤和量化的数据,当然还有很多操作技巧。所以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事实证据,全面培养他们手脑并用的探究能力。

1.启发思考

初中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相关知识,三个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不同的知识点,实验方法不同。初中生又是初次接触实验,所以我们要注意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引入动手实践。通常来说,我们先要让学生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然后我们给学生进行点评和纠正,这样让学生对实验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细节演示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比如,在学习“物体沉浮条件及其应用”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先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木板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铁板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那怎样才能让铁板浮起来呢?这个问题很开放,便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物体沉浮的条件,然后设置出具体实施方案,完成实验目标。思考是实践的前提和指导,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才能深入实践,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所以,科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必须是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

2.演示指导

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科学实验都有很多步骤和细节,要想让学生全面掌握,我们就要给他们“手把手”地演示。演示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学习,还可以启发他们注意细节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实验技能。

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步骤。我们可以边演示边指导:要用稀盐酸,如果用浓盐酸的话会挥发影响制取二氧化碳的纯度;也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会生成硫酸钙阻止进一步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可以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大的特点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这些细节,都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示中进行指导才有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深入思考和严谨操作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以后自主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3.分组实验

许多实验需要数据对照,而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设置分组实验。不但让学生都能完成动手实验,还能通过不同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如:讲解“化合反应”时,因为二氧化碳易制取,故利用分组实验。我们把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再向水中滴加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初中科学实验的几点看法。总之,实验是探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演示和针对性的指导来启发学生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增长科学知识与实践探究技能,才能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6篇

一、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对新奇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兴趣又是促使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重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并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教学的探究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兴趣高效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说,教师在讲《溶解的快与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好本次试验需要用到的筷子、玻璃杯、热水、冷水、糖块以及食盐等材料,在做实验的时候让学生先猜糖块和食盐谁溶解得快、谁溶解得慢?在冷水和热水中哪个溶解得快?先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再进行相关实验,并让一至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的相关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保证教学质量。

二、对探究性的科学实验给予重点关注

探究性的科学实验对开发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外,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处理问题以及动手能力,使之在实验教学中构建起初步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从而达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探究性比较强,因而教师想要不断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关注探究性的科学实验,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讲《滑动和滚动》实验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探究性的科学实验来进行教学,教师先准备好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以及玻璃弹子等相关实验用品,在实验室时先提出“滑动和滚动哪个更省力、为什么说滚动比滑动更省力”等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实验,并教学生实验测量的方法。此外,介绍滚珠轴承的相关工作原理,并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探究性的完成滚珠轴承的制作,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滚珠轴承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滚珠轴承工作原理的认识,从而到保证实验教学的高效完成,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三、对实验教学实用性给予重点关注

新课标要求教师将教材和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能力。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其实用性给予重点关注,并充分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有所用。因为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了解生活,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有效使用生活中实用的材料进行教学,并将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较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比如说,教师讲《吃的学问》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完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探讨厨房中应用到的科学知识来深化所学知识,如在不闻味道的前提下,要怎样正确区分酱油和醋;如何更好地除去洗碗池中的污垢;用什么样的方法洗碗洗得更干净;不尝味道的前提下,要如何正确区分味精、食盐和糖等。联系实际生活情境进行相关实验教学,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适用性及其实效性,使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探究实效 评价机制

教师运用动手实践为主的探究方式,重视科学实验活动,引发学生亲历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规律的发现、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实验课堂活动实效。

一、有效管理材料,激发探究动力

教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有效管理,善于利用实验材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进行体验,规范操作程序,讲清操作程序、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中常用仪器的性能、用途及操作要点,利用实验材料正确、胜任地操作,逐步提升探究能力。

如教学《磁针有磁性》时,教师要先把实验材料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有利于学生实验时做到尽快、有序地拿到这些实验材料,不要把实验材料放到学生的课桌上,以免分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当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实验要求,明确实验的各种事项,要求学生到固定的位置提取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提醒这些小组的学生整理实验材料,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回固定的位置。对实验材料归类较好的学习小组,教师给予充分的表扬,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如实验前,学生了解此次实验要求和操作程序,然后组成实验小组到教室讲台左边屋角堆放实验材料的桌上,取走若干根大头针、磁铁、手帕、铁皮等实验材料,接着开始实验,用磁铁吸起大头针,又用手帕包住磁铁,或在磁铁底部放一块铁皮,顺利地拿下磁铁上方的大头针……实验结束后,学生分别把这些实验材料依次放在固定的地方,再进行探究交流。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材料,有效地避开学生的认知盲点和错误的认识,充分发挥实验材料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引导操作示范,保障探究有序

“学会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知道使用工具观察、测量可以使观察、测量更精确”。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清楚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具体操作、还须知哪些注意事项,要开展科学实验操作之前,必须引导学生先动脑,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怎样操作,避免盲目操作影响实验结果,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师生相互探讨使实验结论完善化、合理化。

如教学《摆锤摆动的快慢可能与摆绳有关》,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①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探究什么内容?需要哪些实验材料?②在实验过程中须注意哪些事项?要完成哪些数据的收集,小组成员应该怎样分工比较合理?③实验结束后,怎样探究出实验结果?对实验器材如何整理归类,放回固定的地方?在学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后,教师指导点拨,师生一起研讨并制订实验活动探究计划,计划列举出需要制定的事项,如探究问题、探究器材、需要观察的实验变量、实验中注意事项,分工合作等,并以表格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有了周全的考虑,就能理性、有序地展开实验操作。又如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如何看的:教师把左眼靠近近目镜,提醒学生不要把眼睛贴在镜面上,必须两眼睁开着看,双手要轻轻地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让它对着光线,将光线发射到镜筒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在教师示范操作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学生操作方法,与教师的操作方法相对比,看看是否正确?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加深实验操作程序的规范性。通过这种教师示范、学生对比演示、学习教材知识的活动过程,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正确操作规则、程序和方法,有利于在进一步实验操作中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养成科学地思考事情、做事情,有条理地考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和提高动手、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综合素质。

三、激活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探究步骤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操作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1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自然和地理、生物和实验等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操作中得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良性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考虑实验的操作性,利用可操作的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二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程序,保证实验准确无误,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标准。

一、提高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小学时期,学生处于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对于深奥困难的科学实验理解能力较低,但是有很多操作性强、便利、容易理解、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科学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少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就能预先估计实验结果。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联系各方面教育因素,设计整合教学实验,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设计符合生活场景的真实实验情境,增强可操作性

教师要想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绝大部分精力都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如果小学科学教师讲述的一些知识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了解过的,没有丝毫积累和经验的,那么科学的学科教学将会困难重重,更别提开展实验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挖掘现实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切身体会,设计真实的实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顺利克服困难,完成实验过程,获得升华版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聚集太阳光使纸燃烧的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举出一些生活中自燃的物品或者现象,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辨析其原因,之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及时把所得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一些自燃现象的发生呢?这里实际上又会涉及到燃烧的条件等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在家长的配合、帮助下,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或预防办法。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实验内容,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步骤,便于学生及时操作,顺利完成,成功总结发现科学原理。

(二)教师组织互动的科学实验,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实验过程,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热情是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会受到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组织互动的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激励,促进思维活跃,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一般来说,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验,学生单独探索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相比,自然后者的操作性会更强。因此,提高实验的操作性,除了需要在实验的内容和建构方面进行有效筛选,还需要涉及活跃的、积极的实验过程。通过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快速找到实验方法和技巧,获得实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到难度较大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小组合作预习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先启发小组相互进行讲解,内部初步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改进实验计划。教师予以评价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极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要做到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实验精神。这对其今后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价值追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中最活生生的示范者,是学生行为和态度的直接学习榜样。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样在给学生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结合生活实践,多开展示范性实验。比如,周末参观科学实验、利用假期普及实验知识等。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也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实验,在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