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阮丹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日益严峻化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严重的时候还会威胁到金融业的安全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一些经营风险正由隐性转向显性,比如说贷款质量下降、经营亏损严重等,决策管理层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从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主要都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我们为了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求得一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要切实加强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从而为银行提供一个可靠的内部管理机制,尽可能的防范或避免各种潜在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稳健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内控是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而对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随着这些年来的金融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内控机制存在不少问题。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风险防范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银行内控机制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认识还不到位,这就使得银行内部的实际控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严重的时候还会制约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意识较为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把内控机制简单的理解为制定或汇总各种规章制度,从而无法使得内控机制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2)银行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应该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具有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从而为各种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修订并不及时,贯彻起来也不给力,它们在新经济体制下显得有些陈旧过时了,主要是考核指标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使得一些违规操作盛行,原则性问题讲的少,而以变通和回避为借口的灵活操作事情频频发生。(3)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存在欠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无法很好的适应内部控制要求,因为内控机制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要能够做到职责分离,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但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目标,很多环节上并没有实现分人分岗,只是停留在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从而容易导致一人多岗和混岗操作现象,使得一些环节的经验风险难以有效控制。(4)商业银行内部的稽核制度不完善。作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内部稽核机制对内控机制的完善和加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内部稽核工作仍然相对较为薄弱,根本谈不上强有力的内部稽核机制。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稽核面过窄,频率偏低,缺乏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内控系统处于低效或流于形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的具体途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操作性风险错误或事故尚难以根绝,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业务处理方式变化使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转移等。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内控原则,比如说,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重在防范的原则、以人为本、全员有责的原则,还要遵循银行会计内控的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规范化原则、谨慎性原则、监督性原则、授权授信原则等,尽快采取措施来探索一条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的新途径。具体来说,这些完善途径如下:(1)切实提高银行管理者对于内控机制的认识。应该来说,商业银行管理层对于内控机制的建设工作认识并不到位,而这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内控效果,影响到员工的内控行为。因此,我们说,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银行管理层必须尽快提高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纠正那种“内控机制就是规章制度”的片面认识,提高对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重大意义的认识,将内控寓于整个经营管理之中,从严管理,形成静态的、潜在的安全保障机制。(2)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内控机制,这是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暴的关键手段之一,是商业银行强化内控机制建设的基础所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整理,要坚持“内控制度先行”的原则,使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坚持“责任追究”原则,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3)合理配置银行人力资源,优化人力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必须注重对于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要从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入手,不断增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工作,从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促进业务发展来设计银行基层网点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坚持内控优化的原则,用制度管人,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落实,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业绩评价考核办法和员工激励竞争机制,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出高素质、善管理的银行人才队伍。(4)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的稽核监督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稽核监督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尽快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构建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但是,毕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具备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实行由总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向一级法人负责的稽核管理体制,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稽核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稽核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从而通过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充分发挥稽核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5)培育良好的企业内控氛围。这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着力于培育出一种优秀的企业内控文化,努力增强银行的内部软实力,从软约束力的角度出发,强调银行的内控文化的软约束力,重视以人为核心,通过自我修养起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培训、建立赏罚机制等手段来培育出一个良好的企业内控氛围,使得银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与风险,理解并随时掌握好进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导向。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权力使用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稽核监督作用,增强组织控制力度,从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即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第二个层次中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在第三个层次中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以“人本主义”做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通过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运转,保证银行内控体系有效运作,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雪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2008(5)

[2]梁春满,陈静.现代银行内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项楚怡,詹彬斌.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实践及成效

(一)以“两综合,两管理”为平台,强化征信监管

为依法履行央行监管职能,人行拉萨中支出台了《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评价办法(试行)》、《自治区机构开业管理与金融服务工作指引(试行)》等文件,对商业银行开业管理、工作评价、系统接入等作出了规范。在这些制度中,征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如在综合评价操作规程中,征信工作权重比例占到了10%,属于权重比例最高的业务之一,增强了商业银行对征信监管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开展了对工、农、建行自治区分行的综合执法检查,征信业务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农行区分行的3家分支机构进行执法检查过程中,征信业务依据其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达11万元,是近几年征信检查处罚力度最大的。通过征信执法检查,规范了征信业务,对商业银行实施了有效监管。同时,掌握和了解了商业银行征信业务开展情况,提高了征信干部素质和能力。

(二)以日常监管为抓手,建立联动机制

为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人行拉萨中支通过数据核对、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和商业银行的沟通。一是建立数据核对机制。每年10月向各商业银行发送年审数据核对通知,对年审过程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商业银行进行核对确认,并下发问题通报和整改要求。按季对征信中心下发的企业数据进行核对,掌握商业银行数据情况,提高商业银行数据质量。二是建立异议处理监督机制。为保障被征信人的异议和纠错等权力,要求各商业银行确定异议处理电话联系人,对需要商业银行核查或确需更改的异议事项进行电话督促,及时掌握处理情况,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年度征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人行拉萨中支按年度召开由各商业银行分管行领导和征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征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商业银行在征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商业银行领导对征信工作的重视,形成良好的监管联系机制。

(三)以宣传培训为载体,增强监管效果

提高商业银行征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规范征信工作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对存在问题进行彻底整改的保证。拉萨中支结合“信用记录关爱日”、“征信宣传月”等活动,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参加,主动、详细地向社会公众宣传解答征信业务知识,强化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对征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的认识和征信服务意识。同时,针对在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督中商业银行征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办商业银行征信业务培训班,提升了商业银行征信工作水平,为实施监管打下了基础。

二、问题和困难

(一)对征信监管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征信监管认识不到位。在以往征信监管中我们发现,部分商业银行片面地认为征信只是人民银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没有认识到人行的征信职能除提供服务外,最重要的还要履行监管职能,因此其理解和主动配合不够。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管理处和征信分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征信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没有分离,职能不清晰,存在“重服务、轻监管”的倾向,对商业银行征信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征信制度滞后

由于《征信管理条例》还没有正式出台,征信相关的配套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完善。目前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依据只有早期制定的两个办法,即企业征信系统对应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试行)办法》(银发〔1999〕281号)及个人征信系统对应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3号)和相关配套制度,在实效和时效上都已不适应当前征信监管的需要,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试行)办法》面临着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于2007年就被联网上线的企业征信系统代替的尴尬局面。两个办法中涉及的检查和处罚条款不但不能适应目前的征信业务,还存在很多空白,导致人民银行在行使征信业务执法检查时依据不够充分,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监管手段单一

近几年对商业银行的征信监管主要是运用现场检查手段,但现场检查受到检查人员、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检查面不广,不能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的征信业务情况。现场检查对检查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人员既熟悉掌握征信业务及制度,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而现有的征信执法队伍还不成熟,有的地方人员难以达到要求,执法检查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另外,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法在征信系统中直接提取商业银行数据统计、查询明细等情况,非现场监管手段不多。

三、思考及建议

我们认为:加强征信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对商业银行征信监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

2003年国务院在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中正式赋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职责。2009年和2011年在国务院法制办的两次《征信管理条例》(意见征求稿)中也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人民银行作为征信监管部门,通过监管手段规范商业银行征信业务是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客观需求

征信系统中收集了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税收、公积金、行政处罚、奖励等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企业及个人隐私,需要在信息披露和保护隐私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保证商业银行“有条件”地采集、保存、使用征信数据。此外,在征信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信息,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也是维护信息主体合法利益的内容。为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企业及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保障被征信人的知情、异议和纠错等权力,需要人民银行实施征信监管,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三)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信贷征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信贷征信业的主要载体是两大征信系统,而商业银行是征信系统中最大的信息提供方和信息应用方。商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核实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将信贷信息录入相关数据库,完善征信系统,在大量的征信信息中,银行贷款记录占了90%以上。当前,商业银行在行业自律上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权益保护意识不强。这些现象导致征信系统数据不准、信息主体利益受到侵害,阻碍了征信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信贷征信业的正常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征信的监管,保证征信系统的公信力,推动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四)从当前征信工作实际出发,建议采取措施提高对商业银行的征信监管水平

1.完善征信制度。规章制度是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基础,由于征信立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即便《条例》出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征信工作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因此我们要提前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企业征信系统的相关管理办法,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个人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及违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改善现在对商业银行,提高对商业银行征信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正常开展征信监管提供保障。

2.明确检点。由于现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没有分开,要处理好服务和监督的关系,不能用监管来代替服务。在实施监管特别是现场执法检查中,重点检查商业银行在查询信息时是否取得授权、是否合法合规使用信息、用户设置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是否及时回复和处理异议事项等方面,而对于数据报送质量则采用数据核对等方式进行。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营销策略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营销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并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实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以帮助中国商业银行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变革,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实施本文所提出的营销策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现在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克服传统运营模式下的经营漏洞和弊端。中国商业银行现在面对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其他金融机构的,以及还有新兴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利用营销策略取胜是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可以为其提供参考。

二、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银行营销越来越被各大银行所接受,并对银行的长久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如下:

(一)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但认识不全面

中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真正确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做更深入的市场调研,不愿意进行营销创新。而且很多银行依然把营销和推销混淆,缺乏对市场营销的正确认识,没有树立起全员营销理念,片面追求“关系”,忽略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要求脱节。

(二)市场营销规划存在盲目性

中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营销实践上缺乏科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经验,也缺乏吸收现代市场营销成果并用来指导实践的能力。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与控制的能力仍然不足,只是简单、被动的利用市场上流行的营销手段,这与成熟银行营销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总体策划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三)开始注重金融创新但创新力不足

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开发出许多新的金融产品。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国各大商业银行自具有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类同,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利润率低。中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反而迫使顾客被动地接受金融服务。

(四)品牌意识不足

在银行产品高度同质化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应当更多地依靠品牌优势。然而,中国商业银行对树立品牌、维护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为银行的金融产品确定品牌名称时,基本从银行自身出发,不能突出产品特色,不够个性化。另外,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中国商业银行在推出品种繁多的银行产品时,只顾追求产品的名称和数量,却忽略了银行产品真正的内涵,缺乏文化品位,名称不够通俗化、生活化,不能体现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内涵,不注重品牌文化营销。

三、商业银行营销策略选择

基于上文对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的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还有所不足,需要向世界上的先进案例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实施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本节从4P出发,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方面,提出了笔者对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一些建议。

(一)产品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可将中国市场上的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整合,产品策略是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金融产品,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中国商业银行产品整合的方式有:(1)服务于资本市场的派生型业务;(2)传统业务向资本市场延伸而发展的业务;(3)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流程交叉而整合的业务;(4)融合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的综合性业务;(5)证券化业务。

(二)价格策略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服务定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特定种类的中间业务产品实行指导价格,其余部分则由各家商业银行自主收费,这样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有了更多定价权限。在部分中间业务的价格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差异化价格策略。

所谓差异化价格策略是指中国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比如中国银行的外币业务,可以将其做的更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精品业务的形象,不仅有利于外币业务的发展,还能传播中国银行的品牌,带动其他业务。

另外,还可以采用综合定价的策略。依照客户的不同需求,把一系列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匹配在一起综合定价,以求成本低的服务收益补偿成本高的服务收益。采用组合定价向客户提供系列化的服务,既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还可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同时,密切银企关系,保证甚至增加市场占有额。比如银行卡业务与网银服务,可以打包定价,吸引更多客户。

(三)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因素包括渠道的长短、宽窄,中间商和选择以及分销渠道的分析评价和变革等内容。增设网点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销售渠道扩展的主要手段,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营业网点已经很多,但是网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保证渠道质量,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中国商业银行可采用分销渠道多元化的策略。分销渠道不仅包括覆盖面广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各种银行卡、信用卡以及电子化的营业网点,通过合理的安排营业网点的位置和数量,对现有网点进行改革等方式提升渠道的质量。中国商业银行要优化已经有的渠道,既包括直接分销渠道也包括间接分销渠道,还可以积极利用兼并、收购、协议联盟等新的方式开拓新的渠道。

(四)促销策略

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促销组合优化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各种不同促销手段、促销工具对商业银行销售和利润的影响,确定最优促销组合。促销组合的优化既要考虑销售额及预算、产品选择、策略选择、购买阶段选择、生命周期选择等因素,还要考虑促销策略的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促销方面是有所缺乏的,可利用的促销策略有:

1.全员营销

全员营销是指在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内部全体员工中,上到高层管理人员,下到基层员工都树立良好的营销意识,把营销行动融入到到自身具体的工作活动中。通过笔者自身的体验以及对中国商业银行部分营业网点的观察,中国商业银行员工并没有全部树立起营销的观念。在进行全员营销的活动时,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特别是要搞好客户的后期营销工作,充分利用银行员工广大的人脉,进行合理的关系营销,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全方位营销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要考虑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不能目光狭窄。主要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立足本地,但是不能忽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二是针对优质客户实行差异化策略,资产与负债并重;三是批发零售业务一体化,中国商业银行应学会综合运用自身的顾客资源和相关资金结算手段,实现零售批发业务并做,并通过批发业务扩展市场。

3.全过程营销

全过程的市场营销是指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时时注重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一是用决策过程来启动营销,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营销活动时,首先要做好决策。但是,目前中国大多商业银行营销观念还没有深入每个活动中,难以做出合理的营销决策;二是用管理过程来监督营销,为了兑现和落实决策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回报,银行应通过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方式来监督银行营销工作的决策和开展过程,确保其规范运行,中国商业银行应注重营销岗位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并培养所有员工的营销观念;三是用流通过程跟踪营销,流通过程跟踪营销通过分析银行现有顾客的资金流量和流向现状,获得其上下游客户的名录,并针对现有客户的上下游客户实现网络式营销。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有比较好的客户基础,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不能浪费客户数据,要进行妥善合理的使用。

四、小结

本文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透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以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本文主要利用4P的方法,分别从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提出了较为适宜的营销策略,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以便适应市场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并给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建议,以便于推广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的具体应用中。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可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认识有所不足,营销建议可能并不适合于所有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而且本文的建议也比较缺乏实证的检验。

当今的社会环境,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市场营销。希望本文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以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孟宇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赵辉,丁玉岚,陈玉平.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需求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作了如下定义: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借入资金,也不用动用本行自己拥有的资产,使用自己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拥有的市场信息资源和电子设备的等仪器,为顾客提供收付服务或者其他相关的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在我国,中央人民银行把中间业务分为九类:支付结算类,商业银行替顾客办理与债权债务有关的货币支付和资金划拨的业务,从而收取一定的费用的业务;银行卡类,由具有授权发行的商业银行向社会大众发行的具有存取现金、转账和消费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类,山野银行为顾客办理委托和指定的一些经济或者金融类的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业务;担保类,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清偿能力和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承诺类,商业银行承诺在未来的某一个日期,根据事前的约定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服务;交易类,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财产保值和自身的一些风险进行管理,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的业务;基金托管,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商业银行对其要求的基金资产进行安全托管;咨询顾问类,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拥有的市场信息、人才和信誉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为顾客提供策略制定的资料;最后一类是除上诉八类业务意外的相关中间业务,例如,保险箱保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分析

1、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较少

当前,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但是与一些外资银行相比,以及和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种类相比,不但种类非常少,而且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种类就更少。国有商业银行现在主要经营的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主要是一些传统性的服务,而市场急需的理财型的较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极度缺乏。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单一,业务涉及的范围也非常狭小,很难满足市场对中间业务的各种需求。

2、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新兴的业务,由于收到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业务只是被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渠道进行发展和管理,看作是一种筹集资金和增加竞争力的业务去展开,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现代管理经营理念,他们并不是一获取利润为自己的目标,而是想通过该业务的拓展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变成了一种附加的、免费的业务,对中间业务的研究、挖掘、投入和思考不多,使得中间业务的收益性非常低,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3、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人才匮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这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专业人才方面特别匮乏,人才是第一能动力,要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和创新性,必须有相关配套的人才作为支柱,必须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是这个行业能够更好发展下去的潜在动力,有市场却没有产品,这是最失败的业务。

4、服务技术和设施落后

电子通讯和计算机处理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技术依托,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并且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虽然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改造,但是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仍然需要继续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普及和覆盖面非常狭小,设备经常发生故障,维修也不够及时,设备对信息的处理速度较慢,影响中间业务的快速开展。

三、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和更新观念

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应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客户对于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理财的重视,以及各种公司基金委托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对中间业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不再将中间业务作为顾客存取款业务的附加产品,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全球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的表现,是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的标志。

2、加大中间业务的人才培养

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将中间业务长期发展下去,并且将中间业务变成一种不仅仅是吸引顾客的附加业务,而是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业务,就必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可以进行,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3、建立专业职位等级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大力改革人事制度,除了一些必须的行政岗位之外,应该尝试去设立一些能够反映专业技能能力的职位或者职务,在建立职位等级体系时,应根据职员的技能水准,业务完成情况,分别设立高级中级的相关职务,并给予不同的薪金待遇,对员工进行激励。

四、总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开始的几种到现在的上百种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滞后带来的约束,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营收益还是很低,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业务。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其中间业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更加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变中间业务的附属地位。(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支行行长)

参考文献

[1]李红波,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6.11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7篇

1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正当其时

当今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收入结构多元化的问题,投行业务成本低、收益高,可以帮助银行在现有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打通资本市场,有必要大力发展投行业务。

1.1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投行业务调查

在发达国家,投资银行有几十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无疑似新生儿。直到2002年,工行才在四大行中率先设立了投资银行部,2005年建行才铺开投行业务,浦发、中信、光大、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2005和2006年相继建立投行机构的。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虽然起步晚,但得益于我国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短短时间已经取得的令人炫目的成绩。据统计,2009年,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增长迅速,收入同比增幅大都超过50%,有些甚至超过100%,同时投行业务收入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更快,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的投行业务就有几百亿元收入,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39%。

1.2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不利因素

辉煌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发展速度很快,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行还有巨大的差距。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不一样,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有其先进性,也有不足点。

政策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最大劣势,受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相当有限,如简单的、风险和收益低的业务,要想改变现状,不得不以变通手段进行合规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正常发展。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不同的风险观,是制约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另一个因素。从风险特征上看,投资银行从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为客户分担风险展开经营,其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溢价,部分服务工具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超额收益。如果从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角度考虑,控制投资银行业务,这将束缚投资银行的发展,没有了生命力。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最大的一根软肋是人才的缺乏。从事投资银行的职业人群是属于运用别人资本的智力人群,业务发展也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商业银行应该提高业务人员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有利于开展投行业务。要培养投行专业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而且商业银行的薪酬水平,对行外的专业人士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专业人才匮乏将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要发展有自己的特色投行业务

在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下,普遍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只是从事投资银行顾问的中间业务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仅是中间业务而已,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和专门的投资银行区分开来,包括不同的活动领域、产品和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要对自身的优势有清醒的认识,从现有国情及金融制度出发,进行有特色的产品和商业开发模式,使投行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提升,让投行业务大有所为。如果一味地模仿国内外投行,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和气候,那样只能注定在业界做配角。

2.1追求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和谐共存

商业银行业务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投行业务的直接效应是中间业务收入,间接效应是提升银行竞争力,促进传统银行业务发展。一个项目,商业银行既可以提供贷款业务,收取利息,这是商业银行的范围;也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筹到行外资金,收取顾问费,这是投行业务的范围。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商业银行要进行正确处理。追求商业银行业务同投资银行两种机制和谐共存,实现两种效益同时最大化,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努力的方向。

2.2在发展投行业务中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优势

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应当把资金作为撬动投行业务的重要手段,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和服务方案中,出现融资这一重要组成,要包括战略咨询、风险管理、融资和交易等,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够在企业直接融资中,体现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2.3商业银行的投行机构和同业的合作大于竞争

投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组成机构,区别于专门的投资银行,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主要的。商业银行的投行机构可以考虑和专门投资银行结成业务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资源,这样能够更好地向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各个阶段的不同服务进行合作。

2.4处理好投资银行部与监管机构的关系

商业银行开展有新业务,必须向监管部门报批。目前有部分政策和监管法规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进行规范管理,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但还没有制定监管投行业务的细则。有些投资银行业务还要接受多边监管,商业银行要处理好与监管部门的关系,若协调不力,投行业务就可能产生政策法律风险。

3发展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投资银行区别于其它银行就在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这与现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不同。商业银行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调整制度安排,以适应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促进投资银行的发展。首先,要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商业银行开展投行时日尚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通常被视为服务传统业务的工具,强调的是投资银行业务对传统业务的服务功能,在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过程中,无法体现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缺乏必要的资源投入,更无法体现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对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要有清醒的认识,制定的规划要长远,构建的战略要系统,提供必要的资源投入,体现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深厚的商业潜力,并将之转化为生产力,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拥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要构建与投行业务相应的风险文化。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从风险特征上看,商业银行明显不同于其它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一旦发生风险暴露,将给社会公众乃至金融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最应坚持的是“安全性”,一旦出现了风险,通常采取的是“规避”态度。而投资银行更加强调“安全性”,在风险观上,更加强调风险的承担和控制,在分散和控制风险方面,采用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赚取超额收益。商业银行的风险观不同于投资银行,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无法适应其业务发展。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要进行深度的改革,要区别于与原有保守的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要能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获得利润要靠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提升投资银行的竞争力和经营能力。第三,要建立导向性的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传统银行业务的考核激励机制日趋成熟,不同的考核指标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经营单位有内生的积极性去发展业务。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投资银行。面对一项创新业务,经营单位应该花大力量去学习业务和营销客户,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营销力量,更加体现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客户优势。另外,投资银行要通过“承担风险”赚取超额收益,还要不蒙受损失,这就关键在于用创新的方法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要紧紧依靠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制定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承担风险。第四,建立有竞争力专业人才队伍。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投资银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智力高度密集金融中介服务,它所拥有的主要资产、所卖出的主要产品都是人的智力。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级人才队伍,这个团队不仅精通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这样的团队才有竞争力。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范文第8篇

精细化管理理论是和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理论相对应来说的,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对预算的精确制定,对开支进行严格控制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使管理者对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视,而对长期成本投资有所忽视,对长远利益有一定影响。而精细化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对企业成本的各个方面,包括员工、客户、职能部门、所产的产品等,通过对成本和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企业提供更精确的决策依据[1]。现在,在金融企业的管理上,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作用

(一)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及时转变经营观念

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首先其工作地点主要在乡、镇和农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联系,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比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各个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对农村更加重视,在农村纷纷设立网点机构,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采用的是提高储蓄的利率水平以及降低贷款利息等手段,来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揽储收息任务,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对中间性业务的开展程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这样比较严峻的局面下,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这对降低银行的成本费用,改善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扎根于农村,主要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商业银行,其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良好经营来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实现银行经营理念,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为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农村商业银行因其服务对象为最基层的“三农”,客户文化程度和法制理念普遍较低,信用风险相对较较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银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也加大,但农村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和设备力量相对薄弱。而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分析风险产生原因、计量风险程度,来寻找控制风险、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营。

三、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应用途径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制后成为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员工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而要想使财务精细化管理能够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就是要加强银行员工的重视程度,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进行完善[2]。首先,需要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考量,对所有网点机构进行分析,对资本的平衡结构进行检测,对员工的素质和各级的组织结构、发展规划以及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同时在总行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制定精细化管理的流程制度;下级的各个职能部门和营业网点也要设立相对应的负责精细化管理的机构,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传递,信息的收集和及时反馈,对精细化管理的程序进行监督,对全体员工管理理念做细致引导,最终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制度

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中,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准确的成本认定,可以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开展,资金的有效流通起到很好的促进。如何建立完善、准确的成本认定,首先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部门对整个银行有一个综合的分析和整体的了解。对银行运行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中的成本有清晰的认识,防止成本认定不到位,造成缺失现象。其次要注意成本认定的范围包括业务部门和非业务部门两种。同时,财务精细化管理要对费用的分摊建立良好的机制。要本着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要对各个部门的费用分摊数额进行精确计算。例如,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中推出了一种新的借记卡,那么这种借记卡在办理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的核算要做到科学和准确,并最终计入到这种新型借记卡的业务中。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中,需要对以下的各种费用进行注意:宣传方面的费用,用于招待的费用以及相关资产的折旧费。这些费用的分摊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必须通过合理的计算,将这些费用平均分摊到相应的部门中,确保成本核算的合理和准确。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