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星通信特点

卫星通信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卫星通信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干扰 应对措施

一、卫星通信的基础知识

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以通信卫星为中继站,与其它通信系统相比较,卫星通信有如下特点:(1) 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2) 具有多址连接能力。地面微波中继的通信区域基本上是一条线路,而卫星通信可在通信卫星所覆盖的区域内,所有四面八方的地面站都能利用这一卫星进行相互间的通信;(3) 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采用微波频段,传输容量主要由终端站决定,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取决于卫星转发器的带宽和发射功率,而且一颗卫星可设置多个转发器,故通信容量很大;(4) 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电波主要在自由(宇宙)空间传播,传输电波十分稳定,而且通常只经过卫星一次转接,其噪声影响较小,通信质量好;(5) 通信机动灵活。卫星通信系统的建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面站可以建立在边远山区、海岛、汽车、飞机和舰艇上;(6) 电路使用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地面微波中继或光缆通信系统,其建设投资和维护使用费用都随距离而增加。而卫星通信的地面站至空间转发器这一区间并不需要投资,因此线路使用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二、卫星通信中的常见干扰

卫星通信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干扰,特别是其开放式的系统,使用透明转发器,更容易受到一些不可预见的恶意干扰,下面谈谈常见的几种干扰:

1、地面干扰。地面干扰是卫星干扰最为普遍的一种干扰形式。产生地面干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磁干扰。由于地面存在着大量的微波、雷达、无线电视、调频广播、工业电噪声等,这些干扰源串入用户站,通过上行链路发射造成上行干扰或串入下行链路造成接收干扰。另一方面就是互调干扰。一般在卫星通讯处于多载波的状态时,其自身的功放容量总量有限,往返的信号传递中,力度不够,不能够有效地对数据进行传递。在信号运行中,往往会出现三阶互调分量超额或者是发射率不合格等方面的问题。

2、空间干扰。空间干扰是卫星通信干扰中的重要方式。空间干扰主要包括了邻星干扰和相邻信道干扰。随着卫星通信的高速发展,同步轨道卫星越来越多,卫星间隔由原来的5度左右降低到现在的2.5度左右,难免会出现这种邻近的卫星干扰,这种扰的信号超出了原来信号的覆盖率,其容易被掺杂其邻近卫星的信号,传输的信号效果不好。

相邻信道干扰主要是用户载波频率分配与相邻信号的频带出现重叠,没有足够的保护带宽;用户载波频谱特性不符合要求,噪底过高或出现副瓣。

3、自然干扰:(1)雨衰。降雨过程中出现的雨滴是干扰卫星通讯的重要因素。我们这里提到的雨滴会根据风向与卫星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方向不同而会产生信号吸收和信号散射的不同干扰情况;(2)日凌。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在卫星地球站所在地的每天中午时分,卫星将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直线上,这时卫星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太阳,使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是个巨大的噪声源,对其所接收的卫星信号造成干扰从而使接收链路严重恶化甚至中断,这种现象即称为卫星通信的“日凌现象”;(3)电离层闪烁。当电波穿越电离层时,由于电离层结构的不均匀性和随机时变性,造成信号的振幅、相位、到达角等特性短周期变化,形成电离层闪烁。3GHZ频率以下,电离层闪烁是最为严重的电离层现象。

4、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是目前对卫星信号干扰影响很大的一种干扰方式。由于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卫星都是采用透明转发器,对地面传来的信号只是变频转发而不加以任何处理,其主要部件之一是高功放器件,一般为行波管放大器(TWTA)或固态功放(SSPA)。这两种器件最主要的特点是当输入功率小于饱和点时,可以近似地认为工作在线性区,而当输入功率进一步增大超过该电平时,功率放大器就进入饱和区或过饱和区。在过饱和区,不仅输出功率大大降低,而且出现大信号压缩小信号,即所谓的“功率掠夺”现象或“功率占用”。

三、处理卫星通信中常见干扰的措施

为了确保卫星通信的正常发展,确保卫星信号不扰,针对上述通信中常见干扰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1、加强设备的入网验证测试和选址的环境电磁测试。加强设备的入网验证测试,确保杂波功率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正确设置设备的工作点、调整或更换设备,对设备进行合理匹配组合,消除超标杂波。另外,对所有的卫星地球站选址时进行环境电磁测试,尽量减少避免的电磁干扰。

2、转发器用户之间要加强沟通。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节目都是共同使用一个转发器,,因此同一个转发器用户相互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监测,不要随意加大上行功率,以保证转发器能够随时保持在线状态,不被其他干扰。

3、加强卫星通信技术。加强卫星通信是解决卫星通信受到影响的重要措施,比如自然干扰,属于天文自然现象,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对卫星通信的影响,这就需要提升和研发卫星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对于人为干扰,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卫星通信工作的保护措施,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结合实际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堵截非法信号的传输渠道,保证卫星通信业务正常进行。

四、总结

卫星通信是信号传输的重要工具,从介绍卫星通信的特点中找出其在通信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见干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设备的入网验证测试和选址的环境电磁测试、转发器用户之间要加强沟通、加强卫星通信技术、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等方面介绍了解决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通信卫星信号不扰,确保卫星通信信号的有效传输。

参考文献:

[1]张德文,高洪旺撰写:《卫星通信系统的非自然干扰产生原因及分析》。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2篇

1.1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安置在地球上方某一方位的卫星中转站,将地球站发送过来的信息电磁波经过无限放大后在反射到指定的地球上的某一区域。这里的无限放大是指对于所传播区域的无限放大,信息的内容没有任何的改变,并且由于卫星通信技术所经过的只是地球的大气层,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耗是很小的。不但如此,由于其所覆盖面积的广泛性,区域内便可以实现信息的通讯和沟通,并且可以实现多方的互动和交流。下面,我们将对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进行叙述。

1.2卫星通信技术通信的主要特点卫星通信技术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就是通信信息所覆盖的范围大,这是任何一种通信技术都无法超越的(至少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是这样的)。重要的是卫星的电磁波所覆盖的区域都可以接收到信息,并且区域内部可以进行通信;由于利用卫星进行通信所通过的障碍物少,除了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信息传递的。因而,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耗小,信息的质量相对较高;在通信过程中,几乎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操作简单,可以轻松地实现通信和广播。

1.3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状况纵观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自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初具规模,到20世纪70到80年代,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再到20世纪末,卫星通信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并且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是任何通讯都无法替代的。卫星通信技术不但可以应用于航空、海事等环境下的通讯,还可以运用于大众传媒(如视频和音频广播)领域,对于应急事件的处理例如:火灾、地震、洪灾等,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另外,在高科技领域,其应用也日趋广泛,并且得到了发展,例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等。

2卫星通信技术在广电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电视机的总量已经达到了3.5亿台,电视媒体机构也已经达到了数千家,并且有线电视也达到了9000万户。但是,如果了解一下其他发达国家的电视媒体情况便会发现,我国如今的广播电视业总体规模是偏小的,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现在的广播电视系统多是以光缆为基础通信方式,然而,以卫星通信技术为主的发展状况其实是十分可观的。

就用户所收到的电视节目数量而言,如今已经广泛推广的“村村通”的电视节目也只有44套。就设备的拥有量和运用程度而言,我们国家的接受设备也只有百万台。在美国,两亿多的人口就拥有6000万户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已经达到2000万户。总结技术发展的规律会发现,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状况就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状态。所以,在未来,卫星直播电视将在我国电视技术发展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卫星电视直播技术的能力。通过“村村通”所取得的成就,在广大农村受众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在我国,将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广播电视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人口覆盖率。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可以预测,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从现在的几十套跨越到了上百套,以至于几百套的广播电视节目,并将进入寻常的千家万户中。

3结束语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主要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也同时带给我们很多便利。

一、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二、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卫星MPLS体系结构分为用户层、接入层、核心层三部分,其中,用户层包括卫星手持移动终端(直接接入移动卫星网)、小型专用局域网用户(通过小型地面移动终端接入卫星网)、其他网络用户(通过地面网关站接入卫星网络)等。接入层由标签边缘交换路由器(LER)组成,完成卫星MPLS网同其他网络以及卫星手持移动终端的连接,其主要功能包括实现对业务的分类、建立FEC和标签之间的绑定、约束LSP的计算、分发标签、剥去标签以及用户QoS接纳管理和相应的接入流量工程控制等。核心层由标签交换路由器(LSR)组成,完成信息按MPLS标签进行交换转发,其上主要运行MPLS控制协议和第三层路由协议,并负责与其他标签交换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来建立路由表、分发标签绑定信息、建立和维护标签转发表等工作。

三、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的通信卫星中,已采用许多代表当今世界通信卫星的先进技术,如氙粒子发动机、高能太阳电池和蓄电池、大天线和多点波束(如:THURYU、ASES、TORSS、GALILEO等卫星天线)、卫星星上处理器(如:窄带信道化器、数字波束成形网络和BUTLER矩阵放大器)以及射频功率动态按需分配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通信卫星向大、小两极发展

现代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卫星星体本身正在向大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各国为了提高卫星的灵敏度和星上处理能力,以及实现卫星的一星多能,把卫星星体造得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重。卫星大了也有弱点,易受电磁干扰和敌方反卫星武器的破坏,而小卫星、微小卫星却能克服这种弱点。如果用多颗小卫星组网来代替单颗大卫星,就可以提高卫星系统的生存能力。

2. 卫星通信向卫星移动通信方向演进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的功能逐渐增强,许多原来由地球站执行的功能被转移到卫星上去完成,从而使地面设备变得越来越简单,天线尺寸也随之大幅度减小。随着频谱扩展、数字无线接入、智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移动通信在向卫星个人通信方向演进,用手持机可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世界任何地方接入卫星移动通信网的用户进行双向通信。

3. 卫星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由于卫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卫星互联网技术。目前卫星互联网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宽带卫星的双向传输;另一种则是利用卫星的高速下载和地面网络反馈的外交互通信方式,即将卫星链路作为下行数据链路,而将电话拨号、局域网等其他通信链路作为上行数据链路,这种方式是基于当前互联网信息流量的非对称性提出来的,它是卫星通信的一个热点。

4.通信宽带化

为了满足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卫星通信技术已向Ka、Q等波段发展。一些国家卫星系统已拓展直EHF频段。采用EHF频段有很多现有其他频段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是扩大EHF频段的容量,大大减轻现有频谱拥挤现象;二是EHF的波束窄,可减少受核爆炸影响出现的信号闪烁和衰落,抗干扰和抗截收能力强。三是EHF 频段系统使用的部件尺寸和重量都可大大缩小和减轻。

四、小结

在Internet、卫星宽带多媒体业务、卫星IP传输业务、卫星ATM和地面蜂窝业务发展的推动下,卫星通信将获得更大发展。尤其是光开关、光交换、光信息处理、智能化星上网控、超导、新的发射运载工具和新的轨道技术等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实现,将使卫星通信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卫星通信作为全球信息化网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4篇

1.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电力通信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合理应用对电力应急通信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分析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思路时,电力通信企业首先要奋起拼搏。应用前,电力通信企业应合理完善自身应急能力体系和人员管理体系。电力通信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首先要完善自身应急处理体系,完善和规范应急通信技术,通过培训示范和运行标准制定,提高电力通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合理设计管理系统,以当前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完善电力应急系统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电力应急行业的发展;最后,在电力应急通信人员管理制度方面,针对目前电力应急通信人员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现状,可以加强电力应急通信人员管理制度的约束力。通过制定批评教育、罚款、警告、解雇等惩罚制度,对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技术

我们都知道,卫星通信技术有很多种,包括VSAT卫星通信传输技术、MFTDMA卫星通信传输技术和SCPC/DAMA卫星通信传输技术,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在分析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思路时,除了完善自身应急处理体系外,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技术,从而提高电力应急卫星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促进电力应急通信产业的发展。例如,在分析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思路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技术来增强应用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提高电力应急通信系统的水平和能力。在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技术时,要分析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思路,首先要了解目前广泛应用的卫星通信传输技术。在了解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卫星通信技术的参数,还要全面、仔细地了解和梳理其成本投入、灵活性、工作性能和可扩展性;其次,结合电力应急通信的具体需求,通过比较和讨论,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技术,如SCPC/DAMA,其使用成本低,扩展性强,发展前景好,灵活性高。在保证电力应急通信正常进行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投入,增强了电力应急卫星通信技术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科学设计应用方案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5篇

1.1应急通信的定义

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实现通信的机制。应急通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新技术,而是各种通信技术、通信手段在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应急通信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方面。应急通信由于其不确定性,对通信网络和设备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些网络和设备从技术方面提供了通信技术手段的保障。但在管理方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场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协调调度最合适的通信资源,提供最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应急通信网(EmergencyCommunicationNetwork,ECN)是指为应对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而快速建立的临时性通信网络,为救灾组织及人员保证通信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损失、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ECN主要用于遭受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或恐怖袭击事件中[2]。

1.2研究应急通信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灾难多发、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灾难,既考验了通信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也考验了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只有在平时完善应急通信体系,达到应急通信保障的要求,才能在紧急关头发挥它的作用,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应急通信系统是为满足各类紧急情况下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而自然灾害、卫生事件、尤其是社会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规模都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各类紧急情况具有如下共同特点:需要应急通信的时间一般不确定,人们无法进行事先准备,如地震、海啸、火灾、台风、泥石流等突发事件;需要应急通信的地点不确定;进行应急通信时,需要什么类型的网络不确定[3]。

1.3应急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近年来,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给相关国家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应急通信涵盖的应用面相当广泛,除了公众安全、抢险救灾之外,还有战备通信等。在战争中,占领或摧毁敌方的通信设施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环节这一,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应急通信要使用自己的应急通信技术。尤其是无线电应急通信技术,是应急通信的主体和核心,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并根据我国应急通信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应急通信技术。

2卫星通信概述

2.1基本概念及原理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地球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海洋和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1]。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通信地面站)两大部分构成的。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2]。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静止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静止卫星配置的几何关系从卫星向地球引两条切线,切线夹角为17.34°,两切点间弧线距离为18101km,在这个卫星电波波束覆盖区内的地球站均可通过该卫星来实现通信。若以120°的等间隔在静止轨道上配置三颗卫星,则地球表面除了两极未被卫星波束覆盖外,其他区域均在覆盖范围内,而且其中部分区域为两个静止卫星波束的重叠地区,因此,借助于在重叠区内的地球的中继,可以实现在不同卫星覆盖区内地球站之间的通信[3]。由此可见,只要用三颗等间隔配置的静止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这一特点是任何其他通信方式不具备的。

2.2主要特点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优点: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适于多种业务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通信电路灵活;机动性好;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通信具有广播特性,较易被窃听;通信时延较长;通信链路易受外部条件影响;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等[4]。

2.3应急卫星通信网

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通过通信卫星转发器所进行的微波通信。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卫星通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小,卫星电话等通信手段可以作为抢险救灾临时通信的主要设备。在陆地等常规通信传输系统中断或其他通信线缆未铺设到之处,它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信息传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相对落后,若与发达国家交战,恐怕难以掌握制电磁权与制空权。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应急卫星通信网成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通信系统。在汶川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地面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信息孤岛,而卫星通信在这次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灾区与外界的首次通信联络靠的是卫星电话,地面移动通信网的恢复靠的是卫星基站,现场采访、直播报道靠的是通信卫星和移动转播车,现场指挥靠的是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背负式卫星通信小站,堰塞湖无人视频监测、灾区可视电话开通靠的是宽带卫星数据采集终端。[5]针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应急卫星通信网采用VSAT卫星通信、海事卫星等远程接入方式,结合集群通信、北斗卫星、视频会议等多种业务接入手段,提高应急通信能力。

2.4卫星通信技术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了地面公用电信网,造成大面积通信网络的全面中断,该区域内原有的有线、无线等各种通信联络方式都无效,灾区的指挥调度和救援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种卫星通信车辆、VAST终端站、卫星手机等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为前线救灾构建起了卫星通信网络,实现灾后通信“四个第一”:即利用卫星宽带系统送出重灾区映秀镇的第一段视频,利用海事卫星从震区打出第一个电话,利用卫星传输链路,开通震后的第一个移动基站,利用卫星应急通信指挥车和海事卫星电话,协助建立起第一个临时应急通信指挥系统。[6]在汶川地震中,海事卫星和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级政府和相关救援部门使用各类海事卫星近438台,同时,还有一些相关应急通信队伍手中也拥有大量海事卫星终端。据估计,大约有2000部海事卫星设备为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提供服务。目前,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全球覆盖、全天候、可移动、全方位、带宽大等特点,主要业务种类有语音、数据、传真、视频传输等。地震发生后,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紧急沟通,为中国震区争取到了两倍于之前的信道资源,保证了灾区海事卫星设备和通信能力[7]。除海事卫星和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外,鑫诺、全球星、铱星、中星等卫星通信系统也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是我国绝大多数可以调用的、集中在灾区的卫星通信设备。这次抗震救灾活动证明了,卫星通信具有地面网络所不具备的备份性、广泛覆盖性和灵活性,不依赖地面通信条件,不受距离和地形的限制,不需要布设通信基站,在地面通信网络遭受破坏时,或在没有光纤、没有无线通信条件下,卫星通信仍然可以进行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服务,甚至在不具有电力条件的地方,也可保障应急通信的畅通。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体会;发展趋势;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一些新的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如WiMAX、LTE等,显示出了当前我国移动通信业技术水平及实力。卫星通信技术于20世纪发展并兴起,与新通信技术相比,虽然不是新发展起来的,依然具备系统容量大、通信距离远等技术优势,应用价值很大。为了进一步了解卫星通信技术,有必要分析卫星通信技术应用,加深对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的体会,为未来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见解。

1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的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卫星通信技术具备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优点,但是也有缺点,主要是传输时延大,通信传输及时性较低。从过去应用现状看,卫星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卫星移动、卫星遥感、卫星广播、卫星固定通讯及飞机等领域。随着智能手机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有了应用,形成了以卫星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定位、导航、测距、测速等功能,提高了智能手机操作水平。

2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体会

2.1主要困境

2.1.1传输时延大卫星通信技术的优势突出,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传输时延大,特别是在宽带通信方面。在宽带上,卫星通信及时性不能与光纤通信技术相比;在移动特性上,卫星通信不能与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相比。由于以上缺陷存在,受宽带限制,卫星通信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高速数据业务需求,光纤通信技术渐渐取代卫星通信技术,这是现阶段卫星通信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如,基于卫星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ATM网络,由于有较大的时延性,要求通信互联时能快速有效的进行转换协议,减少传输时延带来的影响。2.1.2很难保证协议转换方式最佳在卫星通信中采用宽带IP技术,应用难度是较大的,主要在于对不同的协议,卫星通信技术很难保证提供的所有转换方式都最佳。目前,宽带系统传输技术基本以ATM技术为基础,但是ATM技术难以适应卫星通信要求,不能确保准光线质量。特别是ATM技术不同于卫星通信技术,所以想要基于ATM技术建立卫星ATM通信网络难度是较大的,需要对协议及转换进行修改。2.1.3传输安全上的问题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在覆盖面、传输量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与光纤通信技术等相比,其不仅有传输时延大等缺陷,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一定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星传输安全。为此,应当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卫星传输的安全性。

2.2改进对策

针对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采用以下技术加以改进与调整,完善卫星通信技术。2.2.1数据压缩技术由于卫星通信技术有传输时延大缺点,为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业务,可以采用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是一种数据处理激激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动态、静态压缩,无论采用哪一种压缩方式,都能提高通信系统传输效率。移动通信领域,数据压缩公认标准有两个:①CCⅡT的H.26;②ISO中的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数据压缩标准。2.2.2信息同步技术信息同步主要分为两大类:①连续同步;②时间驱动同步。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想要实现信息同步,可以采用以上两种信息同步技术,具体方法有反馈法、时间截法等。然后,按照以上方法建立协议转换方式,发展多信息流会话协议等,与当前最常用的分布式协议相适应。2.2.3智能卫星天线技术移动通信采用卫星通信技术时,需要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传输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但是受宽带限制,传输效率不高。出于通信传输考虑,要求传输效率最低为2500MHz,一般选择Ku、Q等波段。虽然这些波段可以满足传输效率要求,然而实际传输中存在一定的雨衰现象,影响卫星功率。为改进这一问题,需要研究智能卫星天线技术,扩大波束覆盖面,利用多波束快速跳变降低雨衰现象,保证卫星功率。2.2.4宽带卫星通信技术为使宽带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应当积极发展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继续使用ATM协议;②完全摒弃掉ATM协议,发展新的协议。在继续使用ATM协议情况下,需对ATM协议进行改进。如,将信元和VC级业务量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可以控制各种拥塞问题的机制,加快协议转换。在完全摒弃掉ATM协议情况下,可以基于宽带IP建立新的协议,如IP保密安全协议等,建立新型的协议。2.2.5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以激光光波为载波的光通信技术,它以大气作为传输介质,通信传输的高效性、及时性可以光纤通信技术相媲美,且宽带、功率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技术优势。此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波段窄、波速小,很难被截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传输安全性。所以,如果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中,可以确保卫星通信安全可靠。

3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卫星通信系统功能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监管如此,与光纤通信技术等相比,技术先进性依然存在一定差异,还需持续加大技术研究投入。卫星通信技术研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能退缩、胆怯,要勇于科研、敢于探索,促进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从当前及未来卫星通信技术应用需求看,今后工作中可以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建立独立的卫星通信系统,不需要通过地面电信网,直接利用自身的独立通信网服务于民,减少对地面电信设施的依赖,可提高卫星通信传输效率。(2)加大卫星通信技术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研究,扩大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带动社会建设。(3)综合卫星业务。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移动、卫星遥感、卫星广播等领域,这些业务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可以考虑建立综合卫星业务,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卫星通信网络。(4)移动卫星通信方面,将其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建立更高效、高速的的个人通信网,提高卫星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上的服务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卫星通信技术在社会生产很多领域有着应用,如卫星移动、卫星遥感、航空航海、救灾等,极大促进了社会建设与发展。面临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延时大等问题,可以采用数据压缩技术、信息同步技术、智能卫星天线技术等,解决当前卫星通信系统应用中的难题,从根本上提高卫星通信技术水平,扩大微信通信技术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肖跃,秦红祥.国内外卫星通信产业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卫星与网络,2010(7):20~25.

[2]黄睿.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体会及未来趋势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81.

[3]付强.卫星通信产业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00286.

[4]徐明月.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00017.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搜救;马航

中图分类号:TN927.2

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系统是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多个地球站(包括陆地、水面和大气层)利用空中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人造卫星按轨道可分为三种类型:低轨道卫星(

2 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卫星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卫星通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2.1 通信距离远,切通信费与距离无关

卫星就是利用距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高空的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通信形式。由此可知,卫星的通信的距离很远,但是其总通信成本却相对低廉,所耗资金少,并且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设计和工艺的发展,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

2.2 覆盖面积巨大

一颗同步卫星就能覆盖约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三颗同步卫星就能将除南北极以外的地区全部覆盖到,覆盖面积相当于三百多个微波中继站,在海、陆、空三个领域的车、船、飞机等移动通信中也在逐步发展,并且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中低轨道通信卫星的系统解决了个人手机移动通信,较著名的“依星”系统、“全球星系统”等。这些系统用十几颗中低轨道卫星把整个地球表面覆盖起来,就像是挂在天上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但是每颗卫星的覆盖面积要比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小区系统的一个基站要大的多,并且无论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海洋或是沙漠、海岛,都能覆盖到,这一特点使卫星成为海上搜救必不可少的方法。

2.3 通信频道宽,传输容量大

卫星通信工作再微波频段,可利用的频率带宽达到500MHZ以上。一颗人造卫星,可携带几个到十个转发器可供几路电视如果用上频分多址、时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等接入方式,就能达到成千上万路电话的使用。一颗人造卫星,可携带几个到十个转发器可供几路电视。

2.4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地球站的建立很灵活,在各种环境的条件下都能建立。卫星的数据传输同样也很灵活,它既可以实现陆地上两点间的通信,也能实现船与船、船与陆地、空中与陆地之间的通信,由此形成了一个多点、多方向的立体通信网络。

2.5 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卫星通信电磁波的传播主要在接近真空的外层空间传输,并且转发数量少,因此噪声影响小。对于极其恶劣的天气状况例如暴雨、冰雹、暴雪等,现阶段的卫星通信使用了KU波段和高功率卫星进行传输,相较于传统的C波段,这种技术使其抗天气干扰能力大大的提升了,这样就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卫星通信在马航搜救中的具体应用及成效

首先了解一下一般民用飞机的通信手段。一般的飞机上都装有三部甚高频(VHF)电台、两步高频(HF)电台、和一部卫星通信系统(SATCOM)。甚高频VHF的频段为118至135.975MHZ,间隔25KHZ,视距:

无线电波发射到地面接收机,为近距离通信。

高频通信的频段为3至30MHZ,间隔1KHZ,传播方式为空间波和地面波。通过飞机上的发射机将无线电波发射到电离层再反射到地面接收机。由于HF通信质量较低等缺陷,仅作为辅助。

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ACARS)通过VHF以报文的形式发送给地面工作站,在传送到地面指定的数据控制中心(CPS),由CPS将数据传送至指定航空公司或ACARS地面工作站,地面工作站同时也可以向飞机发信号和数据。ACARS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在飞机移动过程中进行链路建立、维护和断链。因此在飞机上VHF电台超出与地面工作站通信距离或者出现故障时,ACARS的数据就会自动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因此,即使飞机上种种通讯设备都停止工作了,卫星数据链接仍然存在。飞机会自动发出信号,但不携带ACARS的数据,只是发出ping信号,即所谓脉冲信号。英国卫星公司Inmarsat就是基于这一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的猜想。

卫星接收到从飞机上每隔一小时发来的脉冲信号(ping),依据这些信号从飞机传回卫星的仰角和时间,我们可以大致推知飞机飞行的时间和轨迹。飞机上天线的仰角,即为在接收点处,接收点与卫星之间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天线仰角计算公式:

式中,θ为接收点地理纬度,φ为接收点地理经度,φ*为星下点的地理经度,R为地球半径,h为卫星高度。由其公式可知,在已知卫星同步轨道半径与天线仰角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推出接收点(发送点)的地理的经纬度。但如果接收或发射点的波源变成运动的物体,这个公式算出来的答案就不正确了。由于移动卫星通信的信道是时变信道,其特性相对复杂、不易分析,存在多径衰落、多普勒效应等干扰。然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就是通过分析多普勒效应来估测马航的航线和方向的。多普勒效应是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并不相同的现象,即当波源背离观察者远去时,接收到的波频率小于波源实际频率,当波源朝着观察者运动时,接收到的波频率大于波源实际频率。多普勒的频移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f0是实际工作频率,v是波源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c为光速3×108m/s。由于卫星和飞机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卫星接收的脉冲信号由于多普勒效应产生了微小变化,是我们分析飞机去向的关键。若飞机沿着某一方向(假设不折返)先是离卫星越来越近,然后离卫星越来越远,这样就导致接受的信号先朝着高频移动然后向低频,这也叫信号的扩张和压缩,通过飞机距离卫星所处64.5度的纬度位置的远近,来获知在十亿分之一秒单位下,信号是被压缩,还是扩张了。卫星每收到一次ping,就需要对其进行一次计算,由此判断飞机方向和飞行时间。

4 结束语

尽管卫星通信在马航的搜救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例如由于马航未购买ACARS系统,因此卫星无法获知飞机具体的飞行状态;对卫星通信获得的数据分析还不够成熟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卫星通信在搜寻马航过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民航航空越来越普及,航空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的数据链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卫星通信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我国民用飞机的自助研制刚刚起步,这一块相对薄弱。因此在我国大力研发民用航空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卫星通信技术在航空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对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庆.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晖.卫星通信发展及特点研究[J].科技资讯,2008(32).

卫星通信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播,卫星宽带通信

中图分类号: P185.18 文献标识码: A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在空间无线电通信领域中,通过空间站的转发或反射来进行的地球站相互间的通信就是通常所称的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

卫星通信具有如下特点: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可实现多址联接。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

纵观全球,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卫星通信迅速发展,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70~80 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80 年代末、90 年代以后,由于光纤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的崛起,传统的国际、国内长途通信和陆地移动通信业务已不再属于卫星通信的主要领地。但是,毫无疑问地,在军事应用中,卫星通信仍然是其主要的通信手段,是其他通信手段所不能取代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卫星通信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其他通信手段的不足或不能(如海事、远程航空的通信等),而且作为大众传媒(如视频和音频广播),防灾、救灾、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等,均大有作为。此外,近年来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活动的频繁活动,也极大促进了卫星通信的发展。

本文以我国为例,拟就当前卫星通信技术中,大范围投入使用的、前景可观的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播以及卫星宽带通信的技术和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三、常见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固定通信

1.目前我国卫星固定通信技术取得的成就从取得的成就上来看,目前我国已建成一个资源较丰富的空间段和一定规模的卫星公用通信网。其中空间段由覆盖国内外地区的多卫星和多频段组成,由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5家卫星公司建成。该空间段拥有的转发器容量和波束覆盖区,已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国内各种卫星通信用户的需求,并可为国外部分用户提供通信服务。我国的卫星公用通信网由多颗卫星和各种地球站组成,能较好地起到地面通信网的补充、延伸和应急备份作用。另外,作为对公用通信网的补充,我国还建立起各种用途和不同规模的卫星专用通信网供使用。

2.问题和建议首先,我国国产卫星和国产地球站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性能差、占有率低等差距。现有空间段仍有大部分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因此,自主研制卫星和地球站,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逐步增加国产设备比例,以适应市场需要,是我们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中星-6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除继续研制和发展东三卫星平台(即中星-6卫星平台)外,并正在研制工作能力更大的东四卫星平台,以满足各种卫星需要。另外,我国国内5家卫星公司力量较分散,不具规模优势。为此,在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其中两家公司和其它有关公司组建成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二)移动卫星通信中国尚无自建的国内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现使用的都是外商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国际移动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铱星系统、全球星系统、轨道通信系统和ICO系统等。此处主要探讨以下三类应用广泛、发展良好的通信系统:1.国际移动卫星系统

国际移动卫星系统是由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倡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卫星使用的是对地静止轨道卫星。使用该系统的中国用户有6000多。中国几乎所有的远洋船舶都安装了该系统的卫星设备。2.亚洲蜂窝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系统是由亚洲蜂窝卫星公司建立起来的一个服务于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向手持机等用户终端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因特网等通信业务。中国地区约占该系统卫星服务区的1/3,是该系统最大的潜在市场。亚洲蜂窝卫星公司目前与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3.全球星系统全球星系统是由美国劳拉、高通等公司倡导发展的系统。它是由48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的用户终端有单模手机、双模手机(全球星/GSM)、三模手机(全球星/AMPS/CDMA)、车载机和固定终端。2000年5月该系统在国内正式提供全球星服务。总体来讲,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兴起、盛行、停滞、衰落、重生等阶段,尤其是手持式用户终端的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一项新业务,其技术发展、社会定位、市场开拓、发展前景有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特别是要看到,在低价位、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地面移动通信网中,卫星移动通信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进一步做好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定位工作,制定好相应的对策,是我们改变困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卫星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

我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已达3.5亿台,并拥有数千家各类电视媒体机构,有线电视用户已有9000万户。但与国际现况相较,我国广播电视业总体规模仍偏小,可以说正处于亟待发展的前夕,潜力巨大。从电视节目的数量来看,到现在供“村村通”的电视节目仅有44套(中央加地方节目)。从各种设备拥有量来看,我国单收设备恐怕也只有百万多台。而美国人口不过2亿多,其有线电视用户已达6000万户,卫星电视直播(DTH或Direc四)用户已近2000万户。根据现代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推广应用的规律推算,发达国家的现状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前奏,很明显,卫星直播电视(D伙)将是我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首选。我国政府及广播电视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发展卫星电视直播的业务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在国际上已获得发展DBs的轨位和频道。通过“村村通”的实践,我国又已取得Ku一DTH卫星广播的经验,并得到广大农村的认可。我国自行研制的工RD已进人市场。在地广人多的我国客观条件下,利用卫星传送和广播电视是进一步提高人口覆盖率的重要手段。进人新世纪,我们可以预见,从现在几十套,到不久将有上百套甚至几百套的广播电视节目,将进人千家万户。因此积极推动DTH技术,有利于扶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规模化。

(四)卫星宽带通信技术

卫星宽带通信业务属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由于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它作为一个专题来阐述。国际上卫星宽带通信业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传统的VSAT技术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并利用现有C和Ku频段卫星资源,快速地建立起宽带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急需,并在与快速发展的地面宽带通信业务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发展频率更高的Ka等频段新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以适应新业务的需求,并力争与发展中的地面宽带通信系统相适应,起到应有的补充和延伸作用。

至于我国目前卫星宽带通信技术,有如下发展趋势:首先是积极发展卫星宽带通信业务。中国国内电信经营商很关心和重视卫星宽带通信技术在宽带通信业务中的应用。该系统视不同要求可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海量数据下载、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视频会议、多点广播等业务。其次是跟踪国外在建的新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传统的C和Ku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发展中的各种宽带通信业务的需求,国外正在建设新型的专用卫星宽带通信系统。最后是自建国内卫星宽带通信系统。

结语:

总之,在社会需求牵引和技术发展推动的双重作用下,21 世纪的卫星通信正在向一个新的水平攀升。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卫星发射技术,系列运载火箭领先世界,大推力、无污染、无毒的环保型火箭发动机中国已试验成功,这为发展中国的大型通信卫星乃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将沿着天地一体、优势互补、军民结合的长远发展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储钟圻.数字卫星通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丁龙刚.卫星通信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王秉钧.VSAT小型站卫星通信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