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一直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所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排在第一位,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公路运输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1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1.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的温室气体的排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缓全球变暖的气候危害。同时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减缓了气候的剧烈波动,避免了恶劣气候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1.2低碳经济的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个方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前提,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控制自然或者是战胜自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意义:一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表现,保护了大气环境。二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产业一般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新型集约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也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4发展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

第一是可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控制公路运输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的流失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也比较多,通过低碳经济的制约,有利于强制性的实现公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在公路运输工程中,大量的消耗矿产资源是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可以节约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公路运输减排观念不强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上明确要求各个国家深化节能减排系统,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就是以重工业为主的高碳经济,能源矿产的消耗量很大,煤炭占据主要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30%,减排工作还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在减排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对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知识的了解,虽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低碳经济,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节能减排观念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二是节能减排意识不高,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民节能减排工作。

2.2公路运输碳排放技术有待突破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大,而在公路运输中碳排放交易的关键技术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国家也还缺少碳排放量交易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对碳排放量的认识比较滞后,教育行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到位。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国家进行财政扶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为公路运输的事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

2.3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十分巨大

公路交通运输中,运输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型矿产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可持续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另外,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是公路运输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公路运输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很大,而公路运输优势促使人们经常选择这种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尤其表现在尾气排放这一点,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公路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我们要求节能减排并不是说就停止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要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2)公路运输要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不论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和国家引导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3)要加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技术也遇到瓶颈,应该加强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制度,使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主题。4)建设降低公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最好能以有效的法律文件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政策,以强硬的手段来限制公路运输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运输车辆制造时注意碳排放量的限制,针对不同燃料的车辆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5)开发车辆能源限额系统。虽然我国目前没有这种限额系统的存在,但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限额系统在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公路运输碳排放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对车辆使用的能源资源进行限额,就像在城市内对出行的私家车进行限号一样,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6)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要协调公路运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要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变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为了满通运输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在进行货物运输时,结合距离的远近和货物的品种选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说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是水运的枢纽,铁路运输的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适合长途运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7)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公路运输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关的技术越来越重视,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也提上了日程。所以公路运输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技术瓶颈,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的了解,详细分析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地寻找方法改善公路运输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经济。让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汉丽 单位:河南省滑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 发展 措施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华,赵黎明.低碳经济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84―89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碳金融 低碳经济 低碳银行

2011年3月,工信部公布将调高“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指标。在“十二五”期间,低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是密不可分的重要经济政策,也将是重要的经济现象。我国财政部和发改委的代表在首届全球低碳金融高层论坛上明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坚定规范发展国内碳交易市场,并高度认可低碳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关键角色。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在着手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低碳金融、低碳经济列为重要部分。

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商业银行向低碳银行模式转型将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碳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碳金融,即绿色金融,可分为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成为碳融资,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一个被公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如有超标排放就要给予经济补偿,即“出钱购买”排放权,由此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国际贸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金融市场。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提供了一个成本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功能有:促进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加快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分散气候风险、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低碳金融是现在世界公认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手段,也是重要的市场化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中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融资上。兴业银行是这一领域的代表。目前,该行已经开发并成功运作了7种节能减排业务模式,包括:以核证减排量(CERs)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碳金融模式、企业节能技改贷款模式、节能服务商模式、融资租赁公司模式、买方信贷模式、能效设备供应商增产模式和公用事业服务商模式。其中,以CERs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碳金融模式为国内首创。

截至2010年12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1012笔,金额达478.68亿元,提前实现了对社会公开承诺的“三年(2008年至2010年)投放100亿元”目标。节能减排贷款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1871.4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165.08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6.8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2.01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673.76万吨,年节水量4389.10万吨。迄今未发生资产质量问题,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为零,且贷款利率水平参照同期市场基准利率略有上浮,其贷款收益水平在中长期项目中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也较早地开展基于CDM 的项目融资业务。

除CDM项目融资外,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在近年相继推出了挂钩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期货合同的个人理财产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碳交易中介平台上也有所创新。

经济转型背景下银行实施碳金融策略的必要性

(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转变的需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领域获重点培育。如何尽快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老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显得刻不容缓。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商业银行向低碳银行模式转型。

(二)银行社会责任提升的需要

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即主动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银行业由于其在配置与调控资源上的独特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从而对其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的主流银行都遵循赤道原则,该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它要求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金融机构要尽到审慎性审核调查义务,金融机构应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该项目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前提下,对项目提供融资。

(三)银行盈利能力增长的需要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可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

据估计,在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中一小部分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和可以预知的巨大市场,目前,包括英国、美国、墨西哥、中国等许多国家,在应对危机、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都包括了对绿色项目进行投资的规定。

由于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为了管理和转移碳排放的风险和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将必不可少。毫无疑问,那些能够将对气候变化的洞察力整合到贷款决策中的银行,将拥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

由于碳金融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我国商业银行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二)商业银行相关机构和人才的缺失

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健全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完成碳金融的产品研究、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制定等必要的前提准备工作。然而,目前国内大多商业银行还缺乏专门的部门。较传统业务而言,碳金融业务对拥有化工、金融、法律、外语、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依赖比较大,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综合性人才的储备和积累还很不到位。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和人才的短缺,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政策风险方面,根据《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协议,该框架下的三个关于减排的机制安排仅会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我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中的角色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关乎我国当前CDM项目的经济强度和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

(四)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

场外CDM市场的议价能力不高、交易风险巨大、减排结构有待优化等不足,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场内碳交易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交易平台割据趋势明显,缺少具有公信力的登记系统,交易所尚未真正发挥价格发现和市场交易平台的作用。此外,中介市场发育也不完全,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碳金融业务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的能效项目改造多存在于“两高一资”行业,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因为越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行业就越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和使用可再生资源。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办理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建议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碳金融相关业务的税率,比照中小企业,试行信贷人员尽职免责等。同时,银监会需要制订碳金融业务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如何为节能减排工作服务,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及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大力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担保抵押是防止贷款资金不能回收的一道防线。但对于想融资的企业来说,寻找抵押担保品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对于节能减排项目,往往也会因为缺乏抵押担保品而难以获取银行贷款。通过金融创新,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质押贷款模式,对于CDM项目自然可以用碳权质押贷款。随着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应被允许接受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我国环境金融创新

国际上气候交易的市场化形式,对我国节能减排是一个重要借鉴。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发展排放配额制和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作用,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产品交易,提高交易的规模和相关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积极倡导专注于碳管理技术和低碳技术开发领域投资的碳产业基金,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债券的发行。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可持续利用、金融服务业创新战略协同发展,达到共赢的局面。

(四)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中介组织建设

当前我国碳排放业务中的瓶颈就是中介组织缺失。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我国目前与欧洲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碳排放权购买方之间的交易往往缺乏经验,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中介服务对项目了解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碳排放业务的开展。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应积极与国外投行沟通合作,发挥剂作用。同时,银行自身可充当财务顾问,提供碳金融咨询业务以获取手续费。

(五)加强控制低碳银行经营风险

由于碳金融业务属于新的业务领域,银行应采取预先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和转移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银行应选择那些经营效益好、还款能力强、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CDM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降低信用风险。CDM项目多采用国际合作形式,未来本息大多以外币偿还,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探索商业保险,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等途径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从而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闫冰竹.积极探索低碳金融模式的创新[J].中国金融,2011(2)

2.陈晓春.碳金融公共政策创新与碳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10(12)

3.杨志.碳交易市场走势与欧盟碳金融全球化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1(1)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政策 碳税

无论是国内工业增长与能源之间的矛盾、国际上的减排压力,还是未来低碳发展的广泛前景,发展低碳经济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如何制定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以实现这一减排目标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

一、低碳经济政策研究综述

我国很多学者对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了研究,付允等(2008)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并从节能、化石能源低碳化、设立碳基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金乐琴等(2009)也建议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以实现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提出近期将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则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黄栋(2009)提出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开发低碳能源、强化节能、调整产业结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李建建等(2009)指出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低碳信息平台,并借助绿色利益驱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些学者通过不同的模型模拟各种低碳政策的效果,为政策实施提供参考。庞军、邹骥(2005)指出CGE模型是进行环境政策分析的理想工具,认为CGE模型是唯一有可能精确评估环境政策社会成本的分析手段。魏巍贤(2009)建立CGE模型对中国能源环境政策进行分析,认为征收化石能源从价资源税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对宏观经济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其征收必须结合各种补贴形式,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合理透明的能源价格机制。杨岚等(2009)通过静态CGE模型结果,说明征收能源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有轻微影响,对能源结构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并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建议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渐进提高税率,在征收能源税的同时,降低所得税以及减免行政性收费等方式,可避免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明显冲击。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1、能源以煤为主的结构将长期存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重新重工业化导致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从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费情况看,年均能源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1.8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26.56亿吨标准煤。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煤炭消费量大直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

2、提高能源效率难度较大

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我国重新重工业化的现实直接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将十分困难,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产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因而提高能源效率的困难比较大。从节能减排看,虽然国家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3、低碳技术发展缓慢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从整体上看,我国在鼓励低碳技术发展方面仍然缺少有效的激励手段,现有的相关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服务机构对低碳技术的支持也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低碳技术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

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

低碳经济的政策从英国开始付之实践,而后法国、德国、丹麦、荷兰、日本、美国等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采取的政策手段包括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实践证明,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市场手段被认为是碳减排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此外碳定价、碳基金、发展新能源等政策都被一些国家相继采用。而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碳减排立法、能源立法的方式实现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引导。以下本文重点介绍碳税、碳基金、碳交易以及低碳技术政策。

1、碳税

在中国征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对中国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开征碳税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征收方式,遵循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税收中性的改革措施。所谓中性改革措施是指,一方面将碳税收入返还给公众(企业或居民),用来减轻碳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用碳税收入削减其他的扭曲性税收。征收碳税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理顺能源价格,当前,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由政府制定或管制,价格形成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应该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取消对石油等能源价格的补贴,改变石油等能源的负碳税率趋势,从而为未来实行碳税机制做好铺垫工作。

2、碳基金

发展碳基金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来源,二是资金用途。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因此,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3、碳交易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交易。例如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本质上,碳交易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碳交易被区分为两种型态:配额型交易――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如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项目型交易――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4、低碳技术政策

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依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当前要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此外,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18).

[2]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4]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5] 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6] 庞军、邹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与环境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15).

[7] 魏巍贤:基于CGE模型的中国能源环境政策分析[J].统计研究,2009,7(26).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一些企业已经把节能减排的关注点向生产领域转移。比如,一汽解放锡柴重型柴油机生产基地日前在无锡竣工投产。该生产基地建设就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的绿色工厂设计理念、低碳制造的生产经验,从工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与配套工程、制造技术与工艺装备等方面入手,做到低碳环保。

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虽然会降低资源消耗、节省能源,但在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上的投入在短期内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原料浪费所产生的代价,远小于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进行的技术升级改造的代价,这也是造成多数企业没有在生产中节能减排动力的原因。限于政策环境,多数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只是强调末端治理,这是缺乏系统也是难有远期成效的。

因此,把节能减排向全过程延伸,实行全过程控制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在政策层面上,一方面继续通过末端治理快速解决企业生产后污染物排放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生产环节节能减排的治理,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切实把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和企业增效目标统一在一起,让企业产生自主减排的动力。加强对产业全过程的控制,从产业上游一直到产业下游,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标准,从整个产业链的层面调整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循环体系。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1.1金融机构参与低碳金融的程度低湖南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深度和方式都很有限,发展速度缓慢。商业银行以发展碳金融为目的,积极研发与碳金融相关衍生品,为企业进行中介服务或融资的成功案例较少。商业银行的低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保护环境项目的低碳信贷,且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对碳交易、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没有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培育恰恰是现代金融重要的发展方向。

1.2政府的配套性扶持政策欠缺由于缺乏配套性扶持政策,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受到了制约。湖南在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拉开了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序幕。之后,政府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技术标准、战略规划和普及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具体的方向和措施。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如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难以跟上,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和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无法获得相应补偿,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的时候主动性差、力度不足,自然放弃部分低碳产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1.3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虽然金融业已涉足低碳金融,并在制定和执行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挂钩产品、绿色信贷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关于低碳项目的融资产品、业务、服务品种一直较少,尤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落后,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湖南省的许多金融机构并没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而是停留在传统的项目贷款领域,部分银行虽然在融资方式和抵押担保物范围上尝试创新,但整体进程缓慢。商业银行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支持主要限于技改项目贷款,与节能减排具有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期限相对较长等特点相比,难以体现银行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申请贷款和银行受理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1.4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碳排放交易场所刚刚起步,碳交易还处于试点阶段,还不具备建立低碳金融市场交易制度的基础。而碳交易市场本身产品价格的波动性较大,一些涉及无期交易的碳金融交易项目又加剧了交易价格未来的波动性,这样也使得碳项目开发本身收益的不确定性上升,增加了金融机构为碳交易项目提供服务的谨慎性。

2金融支持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1政府层面(1)提升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政府应发挥宏观引导的作用,加大宣传,提升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政府可通过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电视讲座、银行信贷与企业财务人员专题培训班、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激发金融机构、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另外,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为依托,建立企业碳排放和环境违法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督促企业切实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不良倾向。(2)完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担保、奖励及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出台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的具体措施,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要牵头建立专门的排污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加强相关部门对排污企业惩戒尺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银行,促使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规范行业行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断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费用返还、财政贴息、所得税抵扣等补偿政策支持力度,使银行和企业在节能减排项目上的信贷投入风险降到最低。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配套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开办低碳经济相关业务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3)建立完善区域碳交易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平台。我国区域性差异大,短期内难以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我省应借鉴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首先根据本地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中心,并进行完善,以此为支撑,逐步形成自己的定价机制,提升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权,有效保护国家和省内企业的利益。二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功能。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完善碳交易制度,帮助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作用。三是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建立与国际市场相一致的交易规则,培育具有从事国际碳交易能力的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2.2金融机构层面

2.2.1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生产与使用等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行业的研究力度,把握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路径,使存量贷款的结构调整、新增融资突破口都和国家低碳产业发展方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等产业贷款比重和市场份额,加快培植未来的优质客户群和利润增长点,支持低碳产业和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群优势,建立长期牢固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2.2.2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创新低碳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为起点,进一步推广碳权质押融资贷款以及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探索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提供专业配套的风险规避、套期保值的产品,配合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经济项目中。在碳交易服务领域,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与国际投行、碳基金等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国内中介机构服务碳交易的能力。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节能减碳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政策;节能技术研发体系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104-02

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并于2005年2月16日的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致力于治理气候变暖问题的开始。

全球变暖不仅是气候和全球环境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生产、消费、生活方式以及自下而上空间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追究其因,大多数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所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发展中国家在重工业上的投资以及世界能源和运输需求的增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正在不断上升。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结论,从19世纪后期到现在的100多年中,全球近地面气温平均升高了0.3℃~0.6℃;而与此同时,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了0.1~0.2m。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按现有的CO2排放速率,到21世纪中叶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可能达到现在两倍。据IPCC的估计,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升高1.5℃~4.5℃,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

(2.5~5)×10-3m。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灾难,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量减产,岛国及沿海城市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而被淹。

1二氧化碳减排政策

各国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政策方案很多,可以是经济的或准经济的政策,比如碳税、税收、补贴、排放权交易、复合排放权交易制度等,也可以是非经济手段,比如政府规制、绩效标准等。在现实政策的制定中,都是在确定一定的减排目标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各种政策利弊,再选取合适的政策工具或政策工具组合。在各种政策工具之中,碳税与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被经济学家们公认最有效的减排政策工具。

各国需要在国际性协作框架内采取各自的政策措施。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其碳减排的目标和时间表,那么他们就需要根据这些既定的目标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去制定其国内的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并无具体的目标和时间表,但这不表示其没有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需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或排放标准等,也可通过国际协作来达到减排的效果,比如参与全球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1.1主要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

主要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上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而且也收到了不同成效,有现金补贴、税收政策、低息贷款、节能技术研发及服务体系的建立、信息共享、公众宣传教育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以下为发达国家在该政策上一些成功的案例。

1.1.1财政政策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提供的政策中都包含了该项政策,这主要是因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其投资也是非常巨大的,巨大的投资导致必须由国家引领来减少因过大投资导致企业风险的增大,加拿大建立了气候变化基金、伙伴合作基金、研究基金等来规避风险、促进工作;英国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给与贴息贷款或免(低)息贷款,2002年节能基金的2亿英镑预算中,25%用于贴息贷款,其中1000万英镑是无息贷款,对公布的节能设备目录,实施加速折旧政策。日本对节能设备推广、示范项目实行补贴等,经济产业省每年财政拨款380亿日元(约3亿美元),用于补贴家庭和楼房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热水器等。此外,意大利、法国等国也采取了相应的财政政策。

1.1.2低息贷款日本实行为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以鼓励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

1.1.3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也是一项非常有力度的措施。2003年7月31日美国决定在今后十年对能源效率、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等领域实施减免能源税政策。对新建建筑和各种节能型设备根据所判定的能效指标不同,减税额度分别为10%或20%,鼓励推广乙醇汽油,对每吨乙醇补贴1400~1500元。法国采取的税收政策为,征收汽车燃料税和新的环境污染税。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主要包括对家庭保温和供暖设备以及高效锅炉的安装减免所得税;工业领域能源效率技术投资第一年实施加速折旧制度,并少征商业税;对节能进行投资的公司在节能设备使用和租赁中的盈利免税。日本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的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大大鼓励了节能设备的生产。意大利从1998年开始实施二氧化碳-能源税收政策,于2004年全面实施。2000年政府决定从1999年的碳税中提取3000亿里拉用于减排温室气体,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和促进能源效率提高。(1)节能技术研发及服务体系的建立:在这方面,德国做得非常有成效。德国高度重视节能技术研发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深挖管理节能潜力,建立高效节能咨询机构,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不仅给予政策倾斜,而且给予资金扶持,使得行业协会得以健康发展,协会的职能也得到很好的履行。(2)信息共享:德国坚持统计信息的共享、公开,为社会服务,这样能源统计不仅能准确掌握能源消耗量和利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帮助。(3)公众宣传教育: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增强民众的节能意识非常重要。德国政府认为,政府高级官员不定期与民众举行研讨会,就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研讨,听取意见,并鼓励民众对政府、企业在节能与环保领域的工作进行监督。每年在全国开展节能知识和技能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不仅增强了民众的节能意识,还宣传了节能知识。

1.2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能源构成以煤炭为主,中国能源消费中有70%是煤炭,其中发电用煤占60%左右。中国目前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石能源约占全球能源和消费总量的10%,这相当于排放出全球CO2总排放量的10%。

因此,中国作为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着非常大的国际压力,虽然《京都议定书》中当前没有对中国及其他大排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进行限制,但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的任务势在必行。2009年8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各国发展。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我国将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主张哥本哈根会议应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进一步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结论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问题,解决的任务是繁重的、紧迫的。

首先,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是认真、积极的,采取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进行温室气体的减排,所以各发达国家都在努力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没有签署该议定书,但仍然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其次,虽然目前各国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这些工作相对于节能减排这个大工程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如在立法、政策扶持、技术突破等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再次,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等,虽然没有被列入有减排义务的国家当中,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采取的措施是积极的。

最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上还需要作进一步努力,这些努力主要体现在:(1)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2)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努力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4)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保障能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订相应的标准、监测和考核规范,健全必要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5)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对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交流,拓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渠道,加快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克毅,孙绍增,黄丽坤.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J].节能技术,2005,(3).

[2]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3] 中国节能网,2008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