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制度

企业经营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企业经营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1篇

在所有国企中,竞争性国企是中国竞争力的代表,本文仅针对此类国企讨论。

[关键词] 激励与约束制度 委托 公司治理结构

一、激励与约束概述

激励制度指组织为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制度,主要通过设立组织行为规范和依据组织成员的行为而进行奖惩来运行。组织通过激励机制使组织成员有动机为实现组织目标工作。同时,组织为防止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背离,建立了约束制度。

任何激励与约束制度都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二、人参加工作的收益不小于不参加工作的收益,即参与约束;三、人为委托人利益尽最大努力工作时得到最大收益,即激励相容约束。显然,任何形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大锅饭和固定报酬制)及累进税率制都是低效的。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钱颖一指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不仅是否用价格配置资源,更本质的是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同”,“激励与约束都是市场经济中很本质的东西,在有效配置资源的背后起了根本性的作用。产权也好,公司治理结构也好,最终是为了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同时对决策人提供约束制度。”

二、产权与委托

产权指实际经营中形成的关于财产的权责利关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对激

励约束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反映的是静态的财产最终归属问题,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并无优劣之分。产权反映的是支配运用财产的规则,由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组成,有效的产权制度是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经济规律自由流动、组合的重要因素。在激励约束制度中,讨论的显然是产权制度,而不是所有权制度。

按照科斯定理: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初始产权界定和经济组织形式就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在现实企业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存在,只有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委托人与人双方的权益。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楚,竞争越激烈负效用可能越大,如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价格战”,产品价格低于成本,原因就在产权界定不清楚。产权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产权是最基础的治理结构,是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改革的过程不能绕过产权制度改革这一环节,这里不是互补关系。

当前国企的产权情况是:人人都是国企的所有者,但又都没有排他性权利,事实上人人都不是国企的所有者,从而导致了经营者权责严重分离,从资源的帕累托效率来看,明晰产权的指导资源配置的功能丧失,这也是国企低效率和“搭便车”行为大量产生的根源。

委托关系实质上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与人就风险分担、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分配达成的契约关系。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经营者作为人,双方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为防止经营者道德风险,所有者在经营者同意承担部分风险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让渡部分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委托关系的形成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博弈的过程,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达到纳什均衡——任何一方无法单独改变自己的决策而增加效用。完整意义上的企业是委托人与人以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这很容易达到或接近纳什均衡,最后可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国企则不同,由于事实上不承认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国企并不是根据平等契约组建的,同时政府以委托人和市场经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出现在企业中,导致委托关系的扭曲。国企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作为人民的人行使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同时作为国企经营者的委托人,行使监督权——这导致了“双重失效”。由于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由于政府首长意志常常与人民不一致(政府首长多追求政绩而不是人民福利),导致第一重失效;同时,由于政府对国企的监督不力及制度的缺陷,国企经营者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也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却享有剩余控制权——这导致了国企的“内部人控制”和经营者行为的较大外部性——导致了第二重失效。 三、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监督的市场机制的统一,是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的组织体系。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之间的制衡,约束经营者的逆向选择行为;通过一套“年薪+奖金+养老金+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行为外部性较大内在化,从而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当前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内部监控机制缺乏导致“内部人控制”,由于国有一股独大导致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而监事会只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不享有决策权,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三方均衡被打破,无法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2、外部监督不健全,来自西方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没有西方完善的市场机制——证券市场不健全,股权全流通问题没有解决,同股不同权,股东“用脚投票”对经营者压力不大;借贷市场上,银行与国企的关系一直没有实现市场化;债券市场不发达,限制了国企融资的渠道;信誉市场尚未建立,中介机构独立性和信誉性差;3、经营者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性,应大力引进股票期权制度。股票期权制度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公司股本,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一致,同时由于行使期权有时限性,又可以使经营者行为具有长期性,避免短期功利主义行为,也有利于留住有能力的经营者。

四、国营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的政策建议

1、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应当由政府部门指派或直接从政府部门中产生,而应当在经理人市场上由企业和经理人双向选择产生,这样才能使稀缺的经理人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研究一套严格的经理人资格、资质评鉴制度,将一些水平低、信誉差的经理赶出经理人市场。

2、激励方式创新,引入股票、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与行政级别挂钩,对经理人的激励不是物质上的高待遇,而是“提拔升官”,在政企分开的大趋势下,改变这种激励方式,同时降低奖金、分红等在经理人收入中的比例,而主要通过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使经理人的经营行为摆脱短期性,使其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真正的企业家。

3、控制经理人职务消费,由于国家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力,经营者事实上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经营者庞大的职务消费,这事实上形成了经营者的“隐性收入”。在实现企业经营者报酬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约束、建立工会职代会对经营者行为制约,并进一步严肃财务纪律,健全财务制度,以抑制不公平、不合理的经营者职务消费。

4、改变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内部监控。⑴在当前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下,通过协议转让引进民营资本或外资,实现国有股减持,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对经营者制衡力量的多样化;⑵在上市公司中引进更大比例的独立董事,并建立一套使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权责统一制度,约束经营者不合理行为;⑶改变以前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弱势地位”,真正赋予其监督职权,并建立对监事会履行职责的问责制度。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结合,但董事会的结构设计不如美国完善,监事会的职权又远弱于德国。鉴于经理与董事的重合问题(尤其是总经理兼董事长)和股东大会的作用难以令人信服,应考虑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部分决策权移交给监事会,建立经营者同时对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的制度,对经理人员的招、解聘应由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联席会议决定,并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的质询权和解聘权。从而在当前外部监督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内部监督解决经营者约束问题。

5、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级市场上的收购、兼并会给经营者带来压力,为避免因公司被收购而被解雇以及由此带来的自身的人力资源的下降,经营者会努力提高业绩,使公司市值高于净资产值,减少被收购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关系到经营者的业绩是否得到真实反映,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会计审核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经营者业绩的实际考核。

参考文献

①方建中:《现代企业知识创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2篇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对企业的兴盛衰败有着至美重要的影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正确评价更是关系到个人的荣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去,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免选拔大多是通过主管部门或人事组织部门直接选拔任用,对经营者的考评奖惩也是依据年终审计结果,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人事组织部门的考棱结果而定,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考评结果往往不能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是因为:其一、年终审计结果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未必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其二、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往往会因经营者采取步提步摊、不提不摊等种种弄虚作假的手段变得圆满完成,另外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合理也值得考虑;其三、人事及组织部门年终短时问内的考核未必能对经营者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过去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样,就使得一部分经营者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该奖的未奖、该罚的未罚,使一些经营者的业绩与所付出的努力在考评这一环节受到影响,使得昼营者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打击,从而使他们走向消极的一面采取种种变相手段为自己获取灰色收人,侵占国有资产因而建立一种良好的考评制度不但是整个监督工怍的延续,更是对经营者进行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能给经营者带来一种荣誉感、社会认同感,也有利于任免部门发现^才、挖掘人才因而,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业绩考评制度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制度

资本的投人不仅仅只注重其社会效益而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增值,这是资本的属性,国家资本也不例外。国家资本所有者将国有资本授权给经营者是希望它充分发挥其经营能力,尽职尽责,忠诚努力地为所有者获取更多的收益而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以不断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为目的。可以说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共同目标是一致的,而资本的所有者更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并且采取种种监控和激励措施来促使经营者台法经营,努力获取资本增值经济效益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获得收益的程度。效益好的企业从侧面也可说明其经营方式可行,市场销售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从这一点来看,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衡量和砰价经营者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是否努力的关键是要从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出发而不能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资产的多少、行业的优劣等等。那么,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选取能反映企业效益的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计算全面衡量负债率、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营运能力。

2、是在考核初期,对所考接企业要求上报企业全面预算情况,并由考核部门对预算情况进行复核调整,根据预算情况计算出考核所需要的指标。

3、是利用企业经营年度结柬实际计算出的考核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求对企业作出准确的定位和拽出差距。纵向比较主要是将考核企业考核年度实际,得到的财务指标同本企业上年情况及预算指标相比较,找出其差异}横向比较是将考按企业同奉行业先进企业相比较,比较时首先要选取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可以选择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是经过严格审查通过的,其经营业绩良好,并且综台反映了所承受的客观政策、市场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先进水平。同时,股市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市公司效益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上市公司中期、年终业绩的审计和詹息的公开披嚣叉为这种比较提供了可能经过横向的比较,才能找出本地区企业与同行业同类先进企业的差距,才可能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取的收益,寸能发现和挖掘出一批有经营能力和品行良好的职业企业家。

4、是利用事中监督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对经营者作出定性的评价事中监督所获取的信息资料主要由派驻企业的监事或财务总监提供.监事或财务总监进驻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并参与企业的重要会议,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用来进行定性的评价是可行的。

5、是利用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考核指标的计算比较全面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品行,并把评定的结果作为奖惩任免的主要依据。

三、评价考核国有企业经营者考核指标的确定

前面提到,评价和考核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要从企业经济效益人手。因此.对经营者考核指标的选择要以能反映资本所带来的增值及经营成果的大小为主。1994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作为评价经营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情况的指标但该指标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有一些局限性。一是该指标的设计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物价上涨因索,在理论上不尽完菩;是计算该指标有许多别除因素,增加了人为的因素和操作上的繁琐;三是期初确定该指标容易在利润额的大小上扯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我们应选择当年净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是因为在一个企业中,注A的资本金是按历史成本A帐的,按照法律依照一定的程序认定的,它的增减不是经营者所能左右的,资本公积金的增减也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盈余公积盘是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有专r用途.而只有本年利润是经过一年经营后得到的投入资本的增喊或亏蚀。它和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品行道德是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有了利润则说明投入资本经过运营带来的增值,亏损则说明投入的资本受到侵蚀。因此,对经营者业绩的考评应以当年实现净利润为主,并设置其它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相对应的辅助指标,如资本金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来全面考核经营者业绩。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企业改革大潮的今天,当务之急是建立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厨与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到位,作者在文章中对建立此机制的关健和其有效运作的方式作了论述。并指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有者追求的是剩余索取权,而经营者则迫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如何使企业经营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积极共谋企业与自身的发展.尽力发挥他自身的所有潜能,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市场为依托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之时,既要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规范其职业行为,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使大批优秀企业经营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涌现、

I建立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机制

1.1充分肯定和承认企业经营者的劳动

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其劳动成效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给予科学、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是有效激励机制的杨,

根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五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又须经别人对自己付出的劳动的认同来达到.真正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看重事业上的成功及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肯定和承认经营者所付出的劳动,通常有效的激励方式包括:根据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结果,确定企业家的等级、荣誉级别及任职资格,对经营业绩良好、表现卓著的企业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晋升,使其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对国家和企业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家,政府应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社会荣誉称号,并为他们颁发资格证书或业绩证书.在社会舆论导向上,应通过各种媒介对企业家进行宣传,肯定企业家对国家企业所作的贡献,宜传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其社会影响.在政治地位上.要使企业家能参与国家大事,激励他们经营好企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C17

1.2充分赋予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

经营管理权力是企业经营者进行特殊劳动的必要条件.要使企业经营者的职业潜能充分发挥,市场经营能力能够得到充分表现,就必须充分赋予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

尽管企业经营自主权下放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经营者的政企角色混淆引发的种种矛盾,严重干扰着企业经营队伍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与行政级别脱钩,成为真正赋予经营者经营管理权的客观要求。实行企业经营者与行政级别脱钩,有助于企业经营者认清自己的职业角色,尽快使我国的经营管理队伍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的是与国家公务员一样的退休年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企业经营者对经营管理职业的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成为有效激励的一个严重障碍.也就是说,在充分赋予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拥有权力的期限。以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

1.3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

对于经营者来说,有效的能产生激励作用的报酬模式,应将其工作报酬与经营绩效挂钩。赋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当这种报酬达到一定的水平,使经营者感到努力工作是值得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独立持久的动力支撑经营者的行为,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

要使货币收入对企业家产生有效激励,一方面需要适当提高企业家固定薪金收入;另一方面必须改善企业家货币收入结构,使企业家货币收入与企业利润保持正相关关系.为了使企业家的货币收入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支付给企业家的货币量须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的货币激励包括以下几方面: (1}薪金.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应实行年薪制,每年的薪金原则上是国家的.和普通职工一样,企业家的薪水也会根据工作年限、竞争条件、生活费用和工作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原则上.薪金这一部分应设置在本行业或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但不能向上浮动太高;否则,对企业就不会产生激励作用.

(2)奖金,奖金应是企业家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企业家报酬的25 %,它主要是用来奖励企业家的短期成果.奖金的多少由董事会决定,没有转化为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奖金可由上级主管部门发放.发放标准可以一年的利润或收入增长率来确定.

(3)长期奖励.长期奖励一般以股票和期权的形式出现.长期奖励的设置将对企业家产生长期的财产激励,因为股权的价值取决于企业赚利,期权价值取决于若干年后的赚利情况.

(4)在职消费.在职消费实际上是给予企业家的特权.比如,在公司内部为企业家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如豪华的办公室、经理餐厅。专门的停车场等;再如,报销饭店、飞机、汽车费用等.这些应作为一种制度,作为企业家在职俏费的主要内容,一且经营管理不善,这些在职消费自然就失去,这对企业家提高社会地位会产生较大的激励效果.

(5)福利.和普通职工一样,企业家也应享受企业的福利待遇这些福利待遇包括:带薪度假和由公司购买各种保险或由公司提供服务等飞而且所受到的福利待遇远远高于一般职工.一且经营管理不善,超出普通职工以上的福利费用自然要减去,这对企业家也是一种激励.

2建立企业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者的健康成长,除了播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操纵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的成败,优秀的企业家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使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但也有一些经营者滥用他们的权力,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因此对于企业家手中的权力必须进行监督和约束.有权力就得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应从以下儿方面着手:

(1)权力的约束机制.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实行的是纵向授权制,即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授权给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授权给总经理.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授权,要鉴订经营合同,合同内阐明其权力范围及职贵,使之职权统一,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企业经营者的权力一方面受到其授权机构董事会(或监事)也有权对经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2)制度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机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企业应建立健全以下制度:经营和投资决策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等.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础上,企业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企业内部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使经理人员的一切活动有法可依,使其权力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改制企业 经营者 激励 约束

一、对改制企业经营者激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激励原则不确定

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是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有的则是把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在经营业绩的评价上,有的侧重企业效益,有的侧重安全生产,还有的侧重企业的稳定等;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人应当占企业税后利润的多大比例,企业经营者所持股份应当占股本的多大比例,企业经营者基本收入应当是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多少倍,各地各企业并无统一的标准或者稍具说服力的原则。其实,对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益与其经营业绩挂钩只是一个相对的原则,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相机选择,企业经营者个人收益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的比例更是经营者与各个群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协调的结果。

2. 激励内容复杂

在实践中,除了基本的经济收益激励,工作创造性和自身价值显示性的激励,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激励、社会任职的权力激励和政治地位激励等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这表明,企业经营者不仅是自然人,有的还是社会活动家、甚至还有个别是政府官员的复合体,在他们的身上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其实,社会分工日趋深化,企业经营者就是企业经营者,虽然有很多方面的利益和追求,但都应当内生于自然人和经营者的复合体。

3. 激励形式多样化

激励的主要形式还在于报酬。在实践中,有的改制企业设计了许多报酬形式:除了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职务消费,有的还有补贴、效益工资、股权激励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报酬形式,无论以哪种报酬形式为主,都应当体现个人收益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基本原则,并具有合法合理性。因此,重要的并不在于报酬形式孰优敦劣,而在于激励原则的作用体现及其所设计制度的合法性。

二、对改制企业经营者约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约束主体社会化

在实践中,企业外部有审计、税务、银行、工商、纪检委、监察部门监控和约束企业经营者行为。在企业内部则有董事会、监事会、党委、工会、职代会等对企业经营者的监控和约束以及一般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说,在企业经营者周围草木皆兵。如此的约束制度与缺少刺激的制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说到底,对于改制企业经营者的正当约束必须建立在内在的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

2. 约束对象扩大化

在实践中,不仅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者,而且以经理甚至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身份出现的诸多管理者都纳入了企业经营者的约束的范围,实际上把经营者与管理者、党务工作者、员工代表混为一谈。企业中可以有经营者监督、管理者监督、党务工作者监督、员工监督等多方面的监督问题,但是,从对象上说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只针对经营决策者。

3. 约束原则绝对化

除了“社会监督”之外,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问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求全责备,实际上要求企业经营者为人处事必须尽善尽美。这不仅有悖常理,而且在实践中把道德水准置于经营能力之上,使经营者“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此外,还应当保持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对称性,只强调约束而不重视激励,或者只强调激励而不重视约束,都是不适当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 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前提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企业的出资者以其全部出资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出资承担有限责任。似乎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有限责任已经不成问题。其实不然,改革至今,多数企业还不得不背着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经营责任的明确性。企业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解除,许多不应有企业经营者承担的责任现在承担了不少;而企业的无限责任倒成了无责任,如经营责任很容易被经营者推掉,企业的无限责任实际上还是由原来的母体企业来承担着。

2.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必须以利益激励为核心

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晋升激励机制和荣誉激励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利益激励机制的核心部分。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利益激励首先应当把企业经营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对待,把他们的利益和一般职工的利益区别开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必须改变企业经营者收入形成的方式,它要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也可以通过资产经营的保值升值获得收入。

3. 实施双管齐下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激励机制;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有一些年头,这期间出现了大量公司制企业,不乏有内控建设和经营管理良好的公司,如青岛的海尔集团。但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良、内控建设不力的仍不在少数。这些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内部人控制、内控流于形式等。企业所有者有强烈的内控建设要求,企业也有形形式式的内控制度及相应组织,但往往难以体现出应有效果。文章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内控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循着传统的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结构所确立的游戏规则:财务资本的出资人――股东,作为企业的终极所有者与责任的终极承担者,享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等两种最基本的权利,且上述权利有着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权责利关系特征,显然有助于激励或迫使股东实现企业运营业绩的不断提高,而作为受托的“企业经营者”,由于不是企业的财务出资者好没有其相关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自然也就缺乏激励的产权动因。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与股权结构的日趋分散,经营者已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管理的实质控制权。如何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和竞争激励机制是做好企业内控建设的首要课题。

(一)企业内控建设必须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企业内控的有效性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日常运营中,企业内控主要通过他们贯彻实施,并反馈具体的执行信息。因此,保持企业经营者的稳定性就有一定的必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日趋成熟,保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稳定性显得更为重要,而这里的关键在于薪酬结构的创新。现阶段,国内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结构主要采用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的模式,这种根据其岗位而设定的基本工资与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而定的奖金,容易形成短期激励。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经营管理者会更关心企业当年的经营效益,以谋取绩效奖金,却容易忽略内部控制的要求,难以有效地推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此种薪酬结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经营者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实现,出于现实条件,他们会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寻找更好的、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而这更容易发生他们的短期行为和目的,这更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创新薪酬结构很有必要。根据企业经理者的报酬体系,在工资和奖金的基础上,如果再设定一定比例依其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而取得的企业盈利的分红或股票期权,即把企业的战略实施与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往往能促使他们对工作有更长远的考虑。譬如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可以根据其能达到的销售业绩,奖励一定比例的股权,那么我想销售部经理就不再会不顾一切的盲目追求销量和业绩,更不会背离内控要求,而是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建立产品品牌,会有效的去规划整个企业长远的发展,从而形成企业整体的销售体系与战略。由此可见,创新薪酬结构可以有效的稳定企业经营者队伍,形成长期激励,并进一步开发企业资源,这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让知识资本享有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同步引入竞争及监督机制

一方面企业必须充分重视经营者的增值创造作用,可将知识资本享有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过程:如在企业每年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供企业经营者所有或由企业经营者实施分配;也比如可实施给企业经营者配“干股”的方式来实现将知识资本享有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竞争、监督机制引入到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工作中。如可实施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效绩考核、评定和民主评议,采取对企业经营者滞后分配奖励基金或交纳风险抵押金等措施。也可对企业经营者引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者动力不仅来自于内在激励机制,也应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来自于在市场经济下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经营者不但关注产权利益的激励,更受着控制权利益(经营者所得到的薪酬以外的名利、地位和在职消费等)的激励。面对市场竞争,企业经营者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努力工作、提高企业效益,而且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是激烈,经营者就越是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追求企业更高的效率。

二、企业内控建设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内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已不断地被认同和接受,其涉及的范围与审计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工作侧重点不再停留在查错纠弊,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并推进企业完善和改革,从而对企业内控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包含内审,内审属于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内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内控贯彻实施的监督与评价上。第一,上至董事长,下至企业普通员工,都需要层层落实执行,否则就形同虚设。不经常监督、检查,执行制度就会变得松懈、就会马虎了事。由此,内审对内部控制来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第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往往内容单一,责任相对具体明确,一般由部门具体负责管理,而内审则会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归口哪个部门运营操作都不合适,只有专设的、具有一定权威的内审部门才能承担这一责任。

(二)内部审计部门机构的定位

常见的内部审计部门机构,其所处的管理定位有监事会领导、董事会领导、总经理领导、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企业宜选择审计部门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的方式,原因在于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它肩负着公司治理行为合法性和可信性的责任;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负责,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局面。

(三)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内控建设应当承担的任务

一般情况下,内审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有两项:第一是参与内控制度的规划、设计,提出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并负责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的不断完善和修正的监督评价。第二是评价内控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及其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内审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职能:第一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的具体规定。第二是对各项经营活动或行为要进行客观评价,以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第三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地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即是否又经济又有效地合理使用企业资源,促进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第四是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产的安全、完整所起的作用。因此,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内审人员,是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查弊纠错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早已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部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已将目标延伸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上,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实现目标。由此,预算控制已成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方式,其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

(一)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杜绝内部人控制

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相互分离、彼此制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制企业实现财务管理“法治”化和高效率的重要保障。按现行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制定预算方案,企业经营管理这实施。但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由企业经营管理者编制,由董事会批准后进入实施。这样的过程,相当于编制者和实施者是同一个主体,而董事会的职权这个过程中被削弱了,从而滋生出内部人控制现象,董事会也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的见解。由此,预算管理委员会设在董事会下面,就很有必要,分别由企业管理、财务、人事、内部审计、产供销、信息中心等人员组成,其负责预算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预算控制权与预算管理权真正回归到董事会,即企业所有者手中。

(二)合理选择预算编织程序,以保持预算目标的一致性

因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和目标利润为前提,全面编制销售预算、采购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和投融资预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而合适的预算编制程序是能否保持预算目标的一致性、预算管理全员参与性和预算执行可行性的关键所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制度管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并基于预测,在管理上实现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战略管理思想与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以形成决策目标实现的秩序化与高效率性。在预算控制与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即应当体现为“人管”,而非“管人”,这是一种具体制度约束下的人性化的自我控制机制。常见的预算编制程序有三种: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上下结合式。从实践过程来看,上下结合式较为可取,其不但能达到预算意识的沟通和预算目标的完全执行,而且可以避免单纯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的种种不足。从而确保了预算目标执行的可行性。

(三)严格执行与监督,以实现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预算管理成败与否的关键是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作为预算的执行,需要各责任中心和二级单位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送预算执行计划进度报告,因为这既是委员会对预算进行过程控制的依据,也是考虑是否调整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在这方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ERP系统)对各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另一方面也堵住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当然,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为加大监督力度,监督工作往往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协同企业内审部门共同完成。同时,内审可以借助ERP系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责任中心实施事中审查,也可以在期末根据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审查。

(四)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确保及时反馈与调整。

预算管理应针对经营业务重点环节,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方面。为此有必要对预算管理执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考核,对预算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的差异,不论有利还是不利因素,预算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都要认真分析原因。通过分析,可以找到内部控制中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制订改进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当然,预算管理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修订与完善,因而企业要利用ERP系统及时把经济运行结果反馈给预算管理委员会,从而使预算管理委员会有可能在远离预算执行现场的情况下能及时了解和控制预算执行过程。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内控建设提升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整体概括,它的发展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级向中级、高级逐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样也需要经历如此的过程,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彼此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这也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低级(分散)层次时,内部控制建设更要符合企业文化实际,推动各层次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熟悉、理解并接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有利于操作实施。伴随着企业文化的提升、发展与职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也可同步提升层次,以实现高层次、高标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内控建设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课题。(作者单位: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财务案例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9.6

[2] 冯宝金.杭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企业世界 2010(5)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产权理论委托———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即MBO)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Wright)1980提出,并在20世纪80~9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1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应当享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

所谓剩余控制权,是指企业契约中由企业所有者把权利和责任都已经界定清楚的那部分控制权委托给人后,剩余的没有被明确界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货币收入在支付了各项生产要素的报酬和投入品价格之后所剩余的(如净利润、未分配利润等)索取权。

依据产权理论的观点,企业经营者除了要拿正常的工资之外,还要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体现着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剩余(净利润、未分配利润等)的占有和控制权的分配,涉及到产权改革的诸多领域。企业所有权本质上是由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定义的(或由剩余控制权定义更为明确)。因为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其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进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激活人的因素,生产力才能彻底解放,而规范的MBO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近20年的改革和探索,国有企业走过了从扩大企业自、实行经营责任制、利改税到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条责权逐渐明晰的道路。但红塔集团的褚时健、首钢集团的周北方等事件的发生再一次引发了学者们的大讨论,制度缺陷因素的影响、中外企业经营者在报酬制度(尤其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上)的差异成了讨论的主题。讨论的结果大都认为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激励不足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改到今天终于触动到了产权,而产权的改革是最复杂、最容易给以后留有隐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风险而畏缩不前。因为经过MBO后,原来的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而且实现了出资人到位,企业开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经营运作效率将逐步提高,企业发展将更有后劲。

2委托———理论认为,降低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翻版

由于“委托———涉及一个人(委托人,比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人,比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所以,委托———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实质是激励问题,降低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翻版。因此,有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研究,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为激励理论,它是经济学家迄今为止所拥有的分析激励问题最有效、最通用的工具。

在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古典企业中,资产所有者分配之后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均归于所有者。但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企业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安排,出资者只承担部分所有权职能,如何解决现代企业的成本,使人按照委托人所希望的目标行事,就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经营者控制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经营者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会在企业经营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行为,经常会偏离甚至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导致成本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既要强调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在非常倾向于经营者在享有很高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又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但是由于剩余控制权掌握在企业经营者手中,二者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从委托———理论出发,为降低成本,促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一致,必须给予经营者适当、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实现两者相容。因此,矛盾的有效化解,就是让人参与剩余分配,让他们享有企业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营和其承担市场风险的收益,努力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相一致。完善形式下的管理层收购就是一种充分尊重和理解经营者的价值,将人及附加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与企业分配问题制度化的激励改革措施。

3管理激励理论认为,给经营者以寻求剩余最大化的较大空间是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因为不同的报酬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不相同:固定的工资收入只是企业经营者的保健因素———经营者得不到会产生不满,但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并不一定满意);如果经营者享受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管理层持股(包括MBO)计划等激励因素—————得不到则不满,得到后才感到满意。

另外,管理激励理论的观点指出:让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让决策者承担决策的全部经营后果。在这种激励———约束动态平衡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自利动机就会驱使他尽可能地作出好的决策,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和长远性,减少失误和短视。相反,如果作决策的一方只负担决策引致的部分成本或收益,那么他就有可能“怠工”。因此,如果留给企业经营者的寻求剩余的范围是一块不可预见性的范围的话,如果企业得到的剩余就是接近于经营者非常规性的挖掘和开创性的努力,他们就会去挖掘其潜力,全力实现剩余的最大化,剩余越大,激励效果就可能越好。

4企业家理论认为,经营者是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虽然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的需求与供给问题,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家理论所探讨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角色、企业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等一般意义的企业家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基本对应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者身上。企业家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家是经营者型的企业家,是以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同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其他要素一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经营者(即企业家)成了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无论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要拥有报酬索取权和分享企业剩余价值的权力。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地发展,这与其成功完成经济转型,IT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不无关系。在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的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企业家的才能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家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突显出人力资本的地位空前强大,于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此即MBO的直接操作结果)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将人力资本产权化是经营者激励性报酬制度的原动力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对市场中企业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要素投入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完整描述,论及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分享企业产权和共享企业剩余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由于所有者不到位或者即使到位但不具人格化特征的局限,企业的经营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道德自律。如果将人力资本产权化视为经营者激励制度的原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被当作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通过MBO方式让企业经营者同时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

6实证分析发现,把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授予企业经营者优于授予企业的全体成员

中西方实证分析发现,如果企业所有的团队成员依赖于对利润的分享,则集权的企业经营者偷闲的增加所导致的亏失将超过对其他团队成员不偷闲的激励的增加所导致的产出收益。

实行MBO后,企业的经营者成了公司的真正“老板”,进而具有企业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此时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归属于集权的企业经营者,那么由于他们同时既是决策者又是管理者,出于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的愿望,他们就会竭尽所能地作出好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MBO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达到从根本上激励经营者的目的,同时,这种激励方式优于员工持股。

7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MBO在引入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策也不成熟,一度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定价过低、暗箱操作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但是,只要我们去客观、冷静、正确、辨证地看待和对待MBO,既不盲目夸大它的作用,也不一概否定它的积极意义。国有企业难以从整体上借助外部投资者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而拥有控制权的企业经营者深知企业的价值所在,愿意成为公司未来的股东,因此MBO就成为今后我国国企改革的一种现实选择。笔者深信,只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贯穿于MBO的全过程,只要能够从制度上改革,企业是能够焕发活力的,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也一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日后MBO在我国也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靳玉英.MB特点及作用[J].中国改革,1998(6)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黄慧群.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7篇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排名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由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从2003年开始联合推出,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企业经营环境便利程度每年进行评价与排名。

由于私营企业是全球各经济体内最常见的经营模式,因此,报告排名重点考察各经济体内最大商业城市中的私营中小型企业的监管环境,包括企业开办和运营、跨境贸易、纳税和解决破产等。

报告表明,十年来,除个别经济体外,大多数经济体的企业监管实践都缩小了与全球最好水平之间的差距。虽然可度量的改革只能反映经济体企业经营环境的一个侧面,但这些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发达国家排名靠前

按七大区域分,企业经营环境排名最高的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收入区域,其平均水平在全部185个经济体中排名居29位,与2011年相同;东欧和中亚区域平均水平居73位,比2011年上升四位;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水平连续两年均居86位;南亚区域平均水平居121位,下降四位。

按国家(地区)分,新加坡企业经营环境排名连续七年蝉联全球榜首,中国香港和新西兰分别位居第二、三。美国、丹麦、挪威、英国、韩国、格鲁吉亚和澳大利亚依次居四至十位。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过去一年中,有108个经济体共实施了201项监管规则改革,实施改革的经济体占比为58%。在实施改革的经济体中,67%的经济体实行了两类或两类以上改革。东欧和中亚再次成为开展监管改革的经济体占比最高的区域,达88%。金砖国家中,改善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和南非,与前沿水平各缩小1.1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缩小1.0个百分点;再次是印度,缩小0.2个百分点;但巴西扩大了0.3个百分点。

报告还显示,各经济体企业监管实践已经逐步趋同,有三分之二的分类指标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分区域来看,OECD高收入经济体仍然拥有最为友好的经营环境;东欧和中亚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步伐更快,该区域每个经济体平均开展了17项监管改革,已超过东亚和太平洋区域,成为居第二位的企业经营友好区域;第三位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开展了八项监管改革。撒哈拉以南非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17个经济体进入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最多的50个经济体之列。

2005~2012年,在全球185个经济体中,改善最大的是格鲁吉亚,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31.6个百分点,实行了35项监管制度改革;其次是卢旺达,改善幅度达26.5个百分点;位列第三的是白俄罗斯,达23.5个百分点;中国改善幅度达14.3个百分点,居12位;印度改善幅度为10.6个百分点,居27位。

从分类指标来看,共有1227项改革针对降低监管程序复杂性和成本方面,但针对强化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到600项。开办企业方面改善幅度最大,其次是纳税。但在跨境贸易、投资者保护和解决破产方面的差距却在扩大。

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2012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排名在185个经济体中居91位,与上年持平(见表1)。但与2008~2010年第86、89、87位相比,略有退步,排名低于所有发达经济体,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居中上游。

从分类排名情况看,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在合同执行、注册财产、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和解决破产等方面排名均高于91位的总排名,其中合同执行和注册财产比较靠前,分别居19位和44位;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和解决破产分别居68、70和82位。其他五类指标均低于总排名,投资者保护、获得电力和纳税居100、114和122位,开办企业和办理建筑许可分别居151和181位(见表2)。

在全球推荐的40种做法中,中国有两项入选:一是在获取信贷方面,同时提供正面和负面的信用信息;二是在提高纳税便利度方面,允许企业自行估算税款。

简政放权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方向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所针对的中小企业对中国来讲就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改善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政府要明晰定位,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个体,是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政府要借助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适应力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功能,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有关部门要简化办理手续,完善工作流程,增强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合理利用,避免重复或多头登记,大力缩减办理相关程序所需时间。如中国办理建筑许可平均耗时270天,几乎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时间143天的两倍,这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得到改善。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以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切入点,为从业者、投资者和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条件。

我国开办企业和办理建筑许可类指标均居世界后40位,其中办理建筑许可居倒数第五位,与全球其它经济体差距很大,应在企业准入制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竞争性领域,要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进入权利。应大幅缩小各级政府审批范围,在竞争性领域,改企业准入的审批制度为登记制度。

借鉴有益经验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中列出了全球经济体在十类指标中的良好作法。如提供一站式服务、允许以电子方式登记并上报信息(提讼)、建立相关数据库等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好办法,可作为重点改进措施进行调研、试用和推广。

企业经营制度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电力系统由以往的垄断行业和计划经济环境转变为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运作,已经成为必须遵循的准则。因此,只有通过建立以市场竞争机制为核心的电力企业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更好的加强电力企业管理和提高电力企业效益。

1对电力企业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1对电力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经营者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如何对电力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决定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一般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一般由工资、奖金和企业分红构成。“精神激励”由“名誉激励”和“职务激励”构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电力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有以下几种:

1.1.1实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

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是根据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的大小,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收入。使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从而构建和完善电力企业公司制经营者动力的管理机制。根据年薪制计算公式:经营者年薪收入=基本工资+效益奖金+其他奖罚。基本工资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相关工资标准套算而得到;效益奖金可采取分段计算法;其他奖罚为具体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奖罚,如:安全事故发生率、职工满意率、顾客投诉率、设备完好率等直接的奖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1.2实行风险抵押来实现激励

风险抵押是将经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入风险基金,用于部分抵补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体现收入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由于风险抵押体现了经营者因享有企业剩余权益而相应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其核心是体现权责对等原则。因此,将风险抵押金的数额定为经营者年薪的一倍,这就意味着经营者如果玩忽职守将可能为之付出一年薪酬的代价。

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必须要考虑如何对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电力系统因体制的原因,尚未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无法采用股票期权的办法对经营者进行长期激励。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将经营者的部分收入由企业来保管,以解决对经营者长期激励的问题。具体作法为:将经营者应该获得的年薪的一半存入企业为其专门设立的账号中,由企业保管,本人不得随意支取。将存入的资金与企业的净收益率相联系。按照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和降低比率来增减该账号的金额比率。待其离任或退休后,一次性发给经营者本人。同时若经营者在任期内如有重大违法乱纪行为,一经查实则将该账号封存,从而加大经营者违法的成本,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

1.1.3精神奖励机制

(1)事业激励:对有卓越才干、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及时予以提拔重用,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2)荣誉激励:分级建立荣誉制度,按照贡献的大小,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优秀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

(3)榜样激励:大力表彰优秀经营管理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的榜样。

1.2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机制

在强化电力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建立经营者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和机制上保证经营者的行为目标的合理化、规范化,保证所有者的权益不被侵犯。建立对电力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主要有:

1.2.1完善经营者监督机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审核制。例如:外部监督主要有1)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2)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垂直监督,审计所委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是否有违规行为;3)财务责任审计:审查企业经营者是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是否完成利润指标,是否合理利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是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信贷管理和银行结算纪律;是否制定健全的会计制度。4)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审查经营者是否加强职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否不断改善企业福利条件,是否严格履行各项合法的合同等。内部监督主要有1)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方法,实行内务公开的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监督;2)选举职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3)通过职工大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审议有关职工工资、奖金分配方案、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重要规章制度制定等重大问题;4)审查企业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经过可行性分析和科学论证;是否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济实力有效的组织生产经营;是否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通过挖潜革新和技术改造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1.2.2建立电力企业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通过该制度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科学化,减少盲目决策给国家、电力行业、本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建立该制度必须和经营者任期的经济责任审核相结合,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检查和评价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对于电力企业管理者的约束,要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强化企业监督和职工民主管理的职能,使企业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提高效益。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2对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各个部门的分目标实现为前提。故建立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2.1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2.1.1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杠杆作用。经济责任制是当前电力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分配方式。同时,又是规范职工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就是用制度去规范人、管理人、激励人、约束人,从而保证使不同职务、不同岗位职工预期要达到的工作状况变为现实。

(1)针对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产值目标。使各部门负责人将该产值目标继续细化和分解,最终为实现本企业的总体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确定各部门产值方法有:历史法、成本倒推法。历史法是根据历年该部门产值完成的情况。实行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该部门本年的产值(即:本年产值目标=前一年完成产值数×0.5+第二年完成产值数×0.3+第三年完成产值数×0.2)。该方法的好处在于以历史为依据,所确定的目标产值数较为真实。成本倒推法是将该部门要实现的收入(如保证该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和一定的奖金数额),加上为实现该收入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再加上该部门所要该承担的公共成本或上缴一定的利润。就是最终需要完成的目标产值(即:本部门收入+实现本部门收入所要支出的成本+上缴利润=要完成的目标产值)。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根据该部门的实际状况,动态的制定产值,使制定的目标产值更为实际和可行。

(2)针对不同的部门制定可控成本支出比例。通过制定部门的可控成本支出比例或数额,可使该部门在成本支出时,能够有明确的目标,使各分项工作的成本在可控的比例之内,从而保证企业总成本达到目标所规定的控制比例之内。

(3)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制定出利润提成比例,来激励完成产值目标的部门。具体分配方式如下:

2.1.2为增强企业文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企业长效发展,可以将各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现场管理、综合治理的考核指标细化,采用计分考核制,与该部门的经济责任制挂钩。从经济责任制上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综合考核精神。

2.1.3为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完成企业其他所规定的指标予以奖励(如:科技项目获奖、技术发明、新工艺的研制、先进成果的应用等)。奖励的具体操作为该部门的实际分配利润×(1+奖励系数)为最终分配结果,对作出贡献的部门进行奖励。

2.2对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

2.2.1充分发挥效能监察机制对各部门进行生产经营的导向和约束。对本单位的“二级领导”进行监督。使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工作一直处于健康、良性的循环和发展中。如:对各部门的二次分配结果要报备企业监察部门审核,并对各部门进行落实追踪制度,保证二次分配的公正、公开、公平,从而稳定和培养企业职工队伍,保证正常的企业生产运营,维护企业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