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热工程知识点

供热工程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热工程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热工程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热工程;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引言

伴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以及国际工程日益增多,因此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专业技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 年9 月就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的通知,其中将双语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一项重要指标[1]。

因此,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2]。工程类课程双语教学以工程类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工程专业知识为教学对象,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交流的能力[3]。工程类课程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是授课的重点,英语是进一步扩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工具。笔者尝试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供热工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以达到专业知识获取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1.课程教学目标

“供热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了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的建筑物室内供暖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并介绍了对有关运行调节的基本知识。该课程原先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供暖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对小区热水供暖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拥有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将供热工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后,不仅要完成原有的教学目标,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掌握专业常用的单词和科技论文比较系统的英语构词法知识,突出对英语科技论文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科技文献的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建立起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熟悉中英文科技文献检索系统(CNKI、EI和SCI等),提高学生的专业软实力。

2.课程体系

2.1 教材选取

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识的高效获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给学生指定了中英文教材各一本。通过中英文教材的对比学习,不仅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专业学习兴趣。英文教材选择了英文原版书《Faber & Kell's Heating & Air-conditioning of Buildings, Tenth Edition》,这本书从第一版到第十版大致经历了70年的时间,是美国供热和空调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图书,内容简洁、易懂,语言平实。中文教材选取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规划教材《供热工程》(第四版)。

除了指定的中英文教材,一些专业学术期刊、国际学术组织或政府机构的手册、报告,如《Energy and Building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SHARE Handbook》等,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的课辅读物。

2.2 多媒体课件建设

根据中英文教材的不同特点,笔者自行制作了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以完善教学内容,个别难懂的概念和词汇给出了汉语解释。。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教材为辅。多媒体课件内容不拘泥于中英文教材,不是简单地将中文或者英文教材内容复制到PowerPoint 文件中,而是合理地整合、取舍和补充中英文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导读教材的作用,有益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课知识。

英文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避免出现大段英文,而尽可能以简洁的图表或视频配合关键词进行表示,这样,不仅可减轻学生( 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对双语授课的心理负担,而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英语词汇的印象和记忆。在课件制作中尽可能地把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形象化、简单化,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出发点,适时添加视频、图片等直观内容,以充分发挥文本所不具备的直观、动态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3.课堂教学实践

由于供热工程课是专业必修课,还是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的必考专业科目,所以在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大纲仍采用中文教材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用英文编写,课堂教学采用部分英语与全英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去学习英文教材的内容并且讨论这两本教材在论述同一问题时的主要差别。经过这样的讲解后,学生既掌握了国内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了解了国外的相关信息。

每节课在授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本节课中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并且熟悉主要英语词汇,然后就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其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增加学生课外自学内容。自学内容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学习小结,作为作业上交。这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完成难点教学,通过英文作业完成简单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通过英文作业进一步推进了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得双语教学顺利开展。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要始终明确英语是双语教学的教学语言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概念,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供热工程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实行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般,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很难始终保证注意力与授课一致。这时,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英文问题,在提问、回答与讨论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这些英文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能听懂,否则学生连问题都听不懂,只会打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所以一些简单问题的互动,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会说。这不仅能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生探求真知的潜能,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适时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课堂上的双语教学,由于时间有限和同学的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得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可能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取得提高。因此我们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学术团体等网站的英文原声视频,让学生课下观看,并写出英语案例报告。由于供热工程所讲述的工程设计和工程项目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学生可以总结身边的供热工程案例,查阅相关的资料,写出图文并茂的英文论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书写案例报告的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词汇,提高了专业英语能力,并锻炼了英语科技文章的书写能力。

4.结束语

笔者在这双语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感觉,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提高的自己的业务水平并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学习氛围,尽快使所有学科基础课程都进行部分或全英语授课,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文化交流能力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晋建秀,陈艳峰.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8

[2]何敏娟,王少曼. 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 14( 4) : 34 - 36.

[3] Anne-Marie de Mejia and Harvey Tejada. B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Empowerment in Colomb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3(1):37-51.

供热工程知识点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冷热源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本文分析了现有建筑冷热源课程体系现状,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从授课内容和课程结构方面提出完善本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冷热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0-02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下,唐山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在暖通空调、建筑热能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方面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安装工程造价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建筑冷热源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冷热源设计、控制和运行管理的能力。但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满足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一、现有课程体系现状

筑冷热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冷、热泵、锅炉等制冷制热设备及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以制冷、制热设备为核心组成的各种系统。具体讲授内容为蒸汽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主要设备,制冷剂、冷媒和热媒的热力性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和热泵机组原理与性能调节,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系统调节、燃料、燃烧计算及锅炉的热平衡、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的结构特点、冷热源的燃料系统、烟风系统和水、蒸汽系统,冷热源的监测、控制与运行管理,冷热源的机房设计。其中重点讲解了蒸汽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冷热源设备的工作原理、功能和特性,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和热泵机组的性能调节,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工作原理、性能调节、燃料、燃烧计算及锅炉的热平衡等内容、冷热源水系统的系统形式等内容。

从课程的设计思路看,学生学完建筑冷热源课程,应能达到如下的要求:(1)掌握蒸汽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饱和循环及改进措施,掌握冷热源设备的工作原理、功能和特性,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和热泵机组的性能调节,了解制冷技术的最新发展;(2)掌握燃料、燃烧计算及锅炉的热平衡计算,了解各种锅炉的结构和燃烧方式,了解锅炉技术的最新发展;(3)掌握冷热源系统的燃料系统、烟风系统的组成,了解各种设备的原理,掌握冷热源系统的水系统的类型及特点;(4)了解冷热源的监测、控制原理与方案,掌握冷热源系统的故障分析,了解冷热源的选择原则,熟悉冷热源机房的设计[1]。

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课程讲授内容和结构看,建筑冷热源课程的设置重点是蒸汽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冷热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机组的性能调节等,而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1)简单介绍了冷热源的选择原则,但对冷热源的方案的确定没有提及,对冷热源设备的选型介绍得少之又少,相关的设计规范引入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合理规划冷热源系统的初步能力。(2)单纯地讲授了冷热源的原理、结构和特性调节,没有突出建筑冷热源课程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其他课程如供热工程、空调工程之间的关系、与末端系统的连接,如热源与供热系统、冷源与空调系统等的连接,没有介绍,不利于学生构建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概念。(3)无论是蒸汽压缩式热泵还是吸收式热泵,均是既可以制冷又可以制热,但在课程中对于制冷和制热的转换介绍很模糊,切换时设备的连接方案演示不清楚,不利于学生理解热泵和制冷机组的工作情况。(4)对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及原理介绍不详细,对冷热源系统的节能特性以及与环境的关联阐述偏弱,无法凸显对学生在工程实践中针对空调系统控制、运行管理等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由传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部分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的合并而成的,更名的实质就是要求本专业学生不仅能具备系统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能力,还要具备节能环保意识,具体到冷热源课程上就体现在冷热源系统设计、施工及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特性,并且考虑新能源方式的利用。

鉴于现有建筑冷热源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和新专业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1)突出建筑冷热源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源”作用和地位,在课程授n开始,给出大作业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建筑物的空调系统和供热系统,设计其冷热源,让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个题目,理解每一部分知识在冷热源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构建学生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概念。(2)引入相关规范,补充冷热源设计选型及冷热水系统设计。为学生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同时,讲解实际工程的冷热源系统设计实例,利用多媒体播放冷热源的动画图,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由于课时有限,对蒸汽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的介绍课时缩短,这部分内容与前基础课工程热力学的制冷循环部分内容有重复,故加强工程热力学对这部分的内容的讲解。(3)始终贯穿节能的观点,向学生渗透节能的观点和思想,做到在开发能源的同时注意环保,在利用能源的同时注意节能。重点介绍冷热源系统的节能特性,并补充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及原理,对近几年投入工程中的新冷源,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及污水源热泵进行介绍,增强学生对制冷、热泵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方面,改变过去单门专业课单门课程设计的狭窄思维模式,强调建筑物内的综合课程设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观念,了解室内设备系统的相互联系,深化本专业工程的设计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选择工程实际的真实案例,并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与使用专业规范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规范条文,并能进行准确的应用。

另外,为完善与丰富冷热源课程结构体系,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热工测量及自动化课程所讲内容扩展,讲解冷热源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案,热泵机组的制冷与制热工况的转换,弥补建筑冷热源在这方面的不足。

四、结论

针对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建筑冷热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授课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两方面探讨建筑冷热源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冷热源设计、控制和运行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亚俊.建筑冷热源[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王晏平,黄镭,王造奇,宣玲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5-47.

收稿日期:2016-11-28

供热工程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绪论;探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16-02

绪论课是指每门课程正式教学前的前言课或者简介课,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重点、学习方法和教学总体安排等。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绪论课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工程热力学”是众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其绪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力求在与学生的第一次交流中就使其明确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原因、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几个重要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工程热力学”及相关课程的兴趣。

一、绪论部分教学内容

“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绪论总共包括四个部分,即:热能的利用、热力学的发展简史、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1.热能的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能源主要有: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燃料化学能、原子能等。在这些能源中,除风能和水能是以机械能的形式直接被利用外,其他各种能源只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燃烧、核反应)提供热能。据统计,有85%~90%的能源是转换成热能后再加以利用的。热能利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热能的利用这部分一方面讲述了能源的定义、主要存在形式以及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讲述了能源中最常用的能源――热能的利用方式:通过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发电机,使燃料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或者电能和热能的直接利用。

2.热力学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热的本质及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古代,人们就知道热与冷的差别,能够利用摩擦生热、燃烧、传热、爆炸等热现象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只看到了热的现象,认为热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热素”,物体得之则热,失之则冷。直到1850年,迈耶(Mayer)和焦耳(Joule)等人经过艰苦实践,才确立了热能之间的当量关系,也就是确认了热力学第一定律。1850―1851年间,克劳修斯(Clausius)和汤姆逊(Thomson)先后提出了关于热能和机械能在转换上存在着方向性问题,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观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公理性的定律,这两个定律的确立奠定了热力学的基础。热力学形成初期,主要是研究热机中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后来,随着热力学本身的不断发展,除了指导热机的发展外,又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自然科学和生产部门中。热力学不但与热机、制冷、热泵、空气分离、空气调节等传统工程有关,还发展到宇宙航行、新能源探索等新技术领域中,并相应地发展了新的理论,形成了若干分支。工程热力学就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介绍构成工程热力学理论基础的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2)介绍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3)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结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分析计算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各种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阐明提高转换效率的正确途径。

4.热力学的研究方法。热力学的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现象或经典热力学;二是统计热力学。经典热力学完全由宏观现象出发,以实践为基础来描述客观规律,把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物质看成是连续均匀的整体,采用一些宏观物理量来描述物质所处的状况,并且根据两个基本定律,导出这些物理量之间的普遍关系,因此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可靠性。经典热力学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利用几个基本概念就能进行热力学定律的推演,而这些基本概念较为直观,易于理解,涉及的变量也少。统计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它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应用力学规律说明分子的运动,并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大量分子紊乱运动的统计平均性质,因而它能够从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机理,更好地说明宏观热现象的物理实质。但它的分析过程较为复杂,不像宏观理论那样直观、简单,故主要用于理论研究工作。本科阶段的“工程热力学”课程主要采用宏观方法进行讨论。

二、绪论部分的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的,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工程热力学”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且抽象;公式推导多,应用条件复杂,学生感觉课程的内容繁多,难以抓住重点,容易陷入复杂的公式推导中,造成学习困难,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现实情况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于必修课重视程度高,愿意花费精力学习,而对于选修课,则多以应付的态度草草了事。因此,绪论部分的教学就更加重要。绪论是“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第一节课,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一般都存在着一种好奇,如果能在第一节课将学生的这种好奇转变为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力,则意味着本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也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联系,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疑惑――学习一门知识不知道到底该学习什么,又有什么用处,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以后完全用不到,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往往只是孤立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点横向、纵向的延伸,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又造成了学生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学习一门课程要在头脑中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在绪论课上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各个章节内容时目的性就会更加明确,更清楚为什么学习这部分内容,也就能较好的避免陷入公式推导和记忆中,避免只抓住个别的知识点而偏离了课程的主线。绪论课的内容丰富而分配的课时却不多,一般只有1~2个课时,学生也往往认为不属于课程主要考试内容不予重视。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查找相关知识。例如,热力学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相互传递、转换的关系和规律,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热能的利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热能的利用。再例如,绪论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热力学的发展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历史,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图片,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动态的图像记忆,将历史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三、绪论部分的教学方法

1.运用案例,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在课堂上多举一些日常生活及工业上运用工程热力学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的运用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实际中的问题,以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第一部分热能的利用时,就可以举例具体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

2.“多管齐下”,图文并茂。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同时接收信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绪论的第二部分热力学的发展简史,由于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普遍不高,认为历史只有枯燥的文字和难以记忆的年代,这部分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历史知识用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既能让学生观看,增加趣味性,又将学生置身于那个年代,增强记忆性。此外,一些大型热工设备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图形展现,其热力过程以Flas展现。如此一来,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就能生动的表达出来,学生对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也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老师讲解、多媒体播放等教学手段多管齐下,学生能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设置问题,激发讨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老师讲的时候都会,自己想的时候就一片空白的状况。一味的听老师讲课,学生不学会自己思考,也只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集中精力听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兴趣。

4.掌握特点,突出重点。绪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简单性、枯燥性和浓缩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体系,教学时懂得如何更好的突出内容重点和学习特点,避免学生出现不知道学习内容、分不清学习重点,全部内容一概而论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什么该掌握、什么该了解,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学。

总之,要做好绪论课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在清楚绪论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不断地反复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实践,完善绪论教学。

参考文献:

供热工程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高职教育的职业技术课程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必须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技术进步同步,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拟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课程与教学分析

《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是建筑水暖安装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是学习《建筑给排水》、《空调工程》、《供热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2007年起,我院暖通教研组就开始着手在此课程的优化与实践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逐步将该课程建设成一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专业主干课程。

传统教学的问题分析 (1)本课程知识点多且抽象,各知识点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比较困难,造成理论与实际无法较好地结合。(2)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致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教学无专门实训基地,缺乏对实践环节有效的组织,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无法很好地结合,不能达到培养实践技能的目的。

现行教学改革的要点分析 为满足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病,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的教学任务。(1)基本知识:包括水泵的基本构造、分类、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2)实训现场:讲授水泵的选择、水泵的布置与安装要求;(3)拓展延伸:水泵站施工规范,站房运行调节与故障处理程序;(4)计算机实训室:完成水泵站的工艺设计。现行教学内容根据应职岗位所需的技能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了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注重现场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学中以学生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际技能为目标,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针对上述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教学方案的设计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案由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课后作业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授课部分主要讲授水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特性、选型等基本知识;实践教学强调多动、多练,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所谓“真题”化教学,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借助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以自学为主,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布置一些模仿性的题目,同时,可加入难度不大但能增加知识面的选做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实践教学

实训内容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专业技能标准,确定可以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校内实训项目。我们确定了《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课程实践教学安装施工、调试及设计三大实训子项,并确定了每个实训子项的具体内容(见图1)。前两个实训子项必须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水泵设计实训可在公用计算机实训室完成。

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基础建设的核心,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它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校内设计与企业相类似的工作环境,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实训教学。由于实训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非常贴近,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工作经验,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通过模拟性生产和自主性学习,学生获得了各类机具、设备、测试仪表的操作经验,获得了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运行控制的实践经验,获得了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职业综合能力等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普通课堂中无法获得的,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基础。图2为我院建立的水泵及水泵房实训室平面图。这是我院自行研制的水泵全套教学、实训设备,含实训工位各12套,每年能满足100名建筑设备专业学生进行水泵系统安装、检测、操作实训的要求。学生可以现场通过对仪器仪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水泵安装和水管的流量、流速测定。

(二)理论教学

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应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强调对理论结果的运用,淡化理论推导过程,降低内容的深度。

围绕图1水泵实训的内容确定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见图1右侧),这些内容支撑水泵实训。

通过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操作,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学生初步学会安装水泵、布置泵房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应注重知识的延伸性、连贯性,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作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适当加入一些诸如查找并研读各类生产中涉及水泵设备的样本、泵房设计有关规范等作业,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

《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新教学方案实施之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3)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技术课程教育应突出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赋予学生履行职业职责所必需的技能、理论知识及道德品质,体现工学结合的精髓。《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课程既是专业课程,又是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为今后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