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4-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而且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成为一所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设有10个教学系部,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5个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学院升本以来,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和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应用型、多样性人才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顺应时展规律,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刚刚升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立足服务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注重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编制了《哈尔滨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上上下下全员参与、分项落实,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财经类行业、专业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两大要素。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覆盖一定的“面”,使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一方面,构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不忘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对学生分层施教,设计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捆绑的课内实训或实验的形式,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依托实验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形式,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自主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甚至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技术实施创业项目。

(三)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培养训练的模式相对灵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科研究方面技能的训练,辅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还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文明修身,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各类文艺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时,应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要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哈尔滨金融学院自2010年升本以来,各系部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适应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各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了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对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时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寻求政府支持、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将“征信知识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该院。该院与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签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与银行业协会在前期培训、咨询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创办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惠民(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水木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署了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中信金融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这些单位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在500人左右。这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赢。

(三)以实训改革为契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跨跃。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和创新,哈尔滨金融学院一直继承优势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在本科教育中实行“五能三好”即打字、点钞、识别假钞、书写、口才、服务礼仪职业能力等金融行业基本功训练。把银行等业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入职条件及新行员技能培训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金融系的模拟银行已建成投入使用;管理系自主研发的跨系跨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已连续两年投入运行,还推广到了金融、商务英语等四个系部进行认知实习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模拟金融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平台也已经开始筹建。学院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将学生分组安排到金融机构、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四)以质量为生命线,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金融学院制定《二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陆续出台并实施了20多项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分和课程认定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教学经费核定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不断推进学风、教风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院陆续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观摩、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奖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方式对于修正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与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对全体本科生实行了英语、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发现分级教学在学生成绩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小班授课,实行学业导师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一直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校企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中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科技、教育体制的支持,没有市场经济基础,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长期未能落实。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校企合作进入实质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校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层次不同,企业所需人才数量和质量差异,校企合作办学仍然有很多问题等亟待解决。本文以学校首个校企联合办学的金融083班为例,分析其就业质量,找出影响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教学和实习环节提供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校企合作办学对就业影响相关研究

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校企合作办学会促进就业。一些学者认为校企联合为毕业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和了解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就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校企联合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有助于学生及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有学者认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工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感受就业的巨大压力,从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更好地认识自我并适当降低就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二)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自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体面劳动”理念以来,西方国家对体面劳动和就业质量理论范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普遍认可的就业质量概念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在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化通过强化资本、弱化劳动,使传统的劳资力量对比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导致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下降,而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专业设置状况、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性别、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和就业能力等都会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二、校企合作办学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变化,2010年我校与五矿期货有限公司深入磋商,决定依托我校金融学专业,联合培养具有很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学(期货方向)专业人才。学生除系统学习金融学课程外,部分期货操作实务课程由五矿期货人员直接授课,并安排实习和实习指导。达到学校规定要求、符合相关条件的学员,在毕业时可以获得金融学专业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由五矿期货颁发的期货培训合格证书和实习证书。2011年首批招生的33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100%就业。33名同学中有1名同学考取研究生,11名同学被银行录用,5名同学去了信用评级公司,10名同学去了期货公司,2名同学分别去了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还有4名同学进入家族企业。

借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问卷和指标对28名就业同学(4名家族企业和1名考研同学没有统计)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该体系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专业指标、素质指标、潜力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工作力、对口率、求职力、适应力、稳定率、自信力、就业率、收入水平和企业满意率,具体指标如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生专业得分为0.23,素质得分为0.25,潜力得分为0.38.其中专业得分较低的项目为收入水平。素质得分较低的是稳定率,其中多名同学已经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潜力得分较低的是晋升率,目前基本没有学生晋升。

三、校企合作办学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重点案例分析,探讨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性别、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就业能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校企在学生就业方面沟通、课程设置以及实习经历等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结果显示,22名同学认为社会资本影响其就业质量,18名同学认为人力资本影响就业质量,15名学生认为就业能力影响就业质量,此外还分别有11名、10名、6名和两名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习经历和性别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针对同学的问卷,重点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如下。

案例1(社会资本):在调查的28名同学中,有5名同学在信用评级公司工作,该工作由学校老师介绍,老师的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人力资本):某萧山同学进入该地区银行系统,同时得到多家银行录用通知。该地区银行基本不要二本学生,只要一本和研究生。该同学之所以能顺利进入,得益于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大学阶段该同学顺利通过了高级口译。

案例3(就业能力):某同学身材不高,如果按照常规的银行考试,可能他连第一关简历筛选都无法通过。但该同学同样得到多家银行录用通知,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同学有良好沟通能力,自己主动去每家银行同老总亲自沟通,最终获得了老总青睐。

案例4(课程设置):班级10名同学去了期货公司,除了企业解决部分外,还有部分同学去了永安、中粮等知名的期货公司,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同学系统的学习了期货相关知识,并且在期货公司实习过,能熟练的进行相关操作。

四、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建议。

案例分析表明,学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学校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等因素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影响重大,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实施双证书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坚持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等)和相应的学分数,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作为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前提条件。要加强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双方的优势,使课程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要。

第二,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强调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的重点。另一方面注重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要求专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去学习或代职工作,使其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要求专门从事实训课教学的教师到对口专业学习深造,使其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第三,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树立全程指导的理念,使学生尽早形成就业意识,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要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毕业生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第四,在社会资本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针对用人单位违约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第五,在个人人力资本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逐步增加,因此,要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建设,鼓励并提供条件要学生参加英语口译、商务英语、雅思、托福等考试,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除了英语水平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从事期货、证券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和推广具有一定意义,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惠娜,丁扬.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就业质量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3篇

从中央民族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到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法务部法务经理,再到战略投资部总监,30岁的杨骁一路走来都很顺利,但他却并不满足于此。

“除了工作和生活,好像还缺点啥。这也许就是30岁的焦虑吧。”于是,“爱折腾”的杨骁在那一年选择了就读长江商学院金融MBA来丰富自己。

对于拥有法学硕士学位的杨骁来说,在长江商学院获得学术上的进步并非最重要的目的,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开拓视野、结识伙伴、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从而适应工作中的变化,为自己而立之年的转型做好准备。

“设计师”之梦

2006年,杨骁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律专业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之后,进入了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法务部,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法务专员。法务部的具体工作包括合同审核、制度拟定、诉讼仲裁、重大事项法务支持等。法学功底扎实、勤学肯干的杨骁很快就完成了从法科学生到合格公司律师的转型。一年半后被提升为法务经理。

在法务部工作的过程中,杨骁对“法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法务”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服务”,涉及风险的评估,以及判定合作是否合乎国家法规的要求,而这些工作都是为交易服务的。杨骁说,就好像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关系一样,设计师负责把图纸画出来,至于在工程上能否实现、能不能完成图纸上的样子,这是工程师的职责。在商业中,交易双方希望交易产生利益,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究竟有什么问题,需要法务部门的保驾护航。

随着对商业的了解增多,杨骁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工程师”,他希望自己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交易的策划中去,从后台到前台,成为一个“设计师”。虽然并不是很清楚未来的方向,但他一直在努力雕刻着自己大致的样子。杨骁说,那个时候,先明确了自己不想做诉讼,不想审合同,而是希望做一些偏资本市场的非诉讼业务。当有了这样的思路,就想不如自己直接去做投资好了。

3年后,杨骁内部调动进入了战略规划部,离他的“设计师”之梦更近了一步。

在战略规划部,杨骁开始转型。这期间,律师训练带给他的严谨和细致逐一派上的用场,特别是交易涉及的法律方面,他总是最为敏感。无论对方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杨骁都会一条一条地把权利义务关系紧密地扣合起来;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也会在事后进行整理。就这样逐步投入到新的工作部门。

在战略规划部工作了两年后,杨骁基本适应了工作的转变,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所有对金融和商业的理解都是基于工作的感悟,不成体系,在观念和人脉上也欠缺很多。他总觉得自己虽然已是一位投资经理,但更像是投资部的法务经理。因此,他想到了到商学院去深造。

当时,杨骁有一位同事正在寻找就读商学院的机会,手中有国内外各大商学院的资料,偶然地,杨骁看到了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的招生信息。经过比较,长江商学院浓厚的商业氛围、灵活的学习方式吸引了杨骁,让他做出了选择。为了上长江商学院,不算奖学金和公司赞助,杨骁光自己真金白银就掏出了20万元。因此,他非常看重这次经历,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财富。

不做只说“NO”的人

在参加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的面试时,杨骁见到了金融学教授胡捷。这位物理学背景、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工作过的金融学博士,对律师出身的杨骁转行从事战略投资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胡捷教授告诉杨骁“律师常常会坏事”。胡捷教授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计划将自己一个成功创办的企业出售给一个业内大公司。交易框架谈好之后,他就去爬山了,留下双方律师拟定合同。没想到,几天后,他爬山归来,律师们不仅没有把合同做好,反而挑出了很多问题,快要让交易进行不下去了。

杨骁说他慢慢理解了胡捷的意思:律师总是纠结于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候会阻碍交易的进行。他做了一个比喻:“这就像两个人还没有结婚就考虑怎么分财产,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在事情的一开始,为了一个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让本来应该发生的事情无法继续进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就是失败的。”

理解了胡捷教授的故事后,杨骁开始回忆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果然,曾经的工作经验让他在严谨细致的同时,角度过分单一,对于风险的理解也不深入,总是会在交易中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真正的商业活动中,看到风险说“NO(不)”容易,不易的是如何创造性的找到化解风险的方法,在风险不可避免时,判断是否可以承受,才最终把“NO”变成“YES”。而这样的变化,需要的是对商业更为深入的理解、创新的意识和执着的意志。杨骁决定,不再做一个单纯说“NO”的人。而这正成为杨骁彻底实现从法务经理向投资经理顺利转型的关键。

转型的开始,杨骁也有过忐忑。有时他会回忆起他在法务部工作时的一位领导,那位领导并不具有专业的法律背景,但却总是能准确地发现案子中最重要的法律问题。起初杨骁觉得很疑惑,但慢慢地,他意识到,法律与商业之间有着相同的地方,最重要的法律问题,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商业问题。

这让杨骁对即将面对的挑战充满了信心。果不其然,杨骁很快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由他2012年牵头执行完成的一项香港上市公司的重组交易,让他自己颇具成就感,甚至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2011年下半年,方正集团计划重组其香港上市业务。由于交易结构复杂,极有可能在风口浪尖触到港交所监管的敏感线,但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设计,杨骁和团队通过转让股权切割两个上市的方式,灵活使用了规则,消除了潜在的风险,把法律作为工具,运用在了商业之中。可以说,法律方面的积累,在长江学习中体验到的创新精神和灵活态度,也让杨骁具备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力。

在商学院的收获

进入长江商学院之后,杨骁每个月有两个周末需要上课,加上平时繁忙的工作,他基本是在连轴转。但这一段时间,也让他收获颇丰—

张弘教授关于博弈论的讲解让杨骁对经济学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他意识到,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解释仅仅是理解经济学的一个角度,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整体的最大化,现实的经济活动情况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东西也更多。

陈雅如教授讲到,“CEO”不只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更是“Chief Emotional Officer(首席情感官)”,让杨骁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管理方式,更加重视团队中情感的维系,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调动起对工作的热情,才是达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

陈志武教授对金融的定义,也即“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分配”理论,让杨骁对金融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认识到合作不一定是立刻就得见到利益,而是从长计议的。比如在商学院认识的一些朋友,虽不能立刻变成“贵人”,但大家在一起产生的思维碰撞让杨骁获益匪浅。

在长江商学院,杨骁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长江商学院金融MBA班的同学平均年龄为31岁,在职场中,大家都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和挑战,这让他们的同学情谊更加深厚。一位券商分析师是杨骁在长江商学院结识的新挚友,“我经常会打电话咨询他。作为董事会秘书,有时候需要见分析师,我也会邀请他一起去。他就像一个观察员,为我提出中肯的意见。”

杨骁说,商学院的同学对于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商学院花费不菲,愿意进入学习的人不仅具有一定的财力和能力,更代表着他们“爱折腾”,不满足于现状,有进步的欲望。他希望与这样的人多多相处。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本;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5

1 中职本学生的特点

1.1 中职升本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中职本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自然会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中职本学生没有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基础,而中职阶段的学习又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之,中职本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现象对中职本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自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就业。

1.2 中职本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动力不足

1.2.1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中职本学生没有给自己设立大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抱着混日子、混证的心态。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中职本沿袭中职阶段的学习状态,自然会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状态。

1.2.2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中职本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秩序不好,主观上没有紧跟老师思路进行学习的意愿,表现出懒散,随意的状态。

1.2.3 学习成绩不尽人意

从学生的成绩统计与分析来看,以我校金融学中职本的学生为例,2014级金融学中职本共有在校生100人,大三开学初进行学业预警筛查发现,28人进入预警行列(累欠必修课学分达10学分以上者即受到学业预警),其中有10人累欠学分达25学分以上,受到退学(陪读)预警,由此看见,中职本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

1.3 中职本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状况复杂

中职本科学生来自于中专、职高、技校,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判断遇到的社会现象,导致理想信念低俗化、现实化。

由此可见,中职本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因此探讨中职本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策略,加强学风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2 提升中职本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改变中职本学生学习的现状,必须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学习,从内心接受学习。

(1)对中职本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从理论的角度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此解决中职本学生目标缺失的问题。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辅导员要坚持集体管理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适时的指导和严格的管理。此外辅导员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谈话使中职本科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个人成长与成才的首要前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超越教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使他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的职业,进而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3)做好中职本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对中职本的入学教育,除了常规的入学教育工作外,还应结合群体的实际,增设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内容,让他们充分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及奋斗目标,更好更快地了解、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2.2 改革中职本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中职本学生实际需求

中职学生升本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化,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学习是以够用为准,实用为本。基于中职本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改革其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职本教学中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计算机、英语等科目尝试以等级考试成绩替代课程成绩,不能替代的学生,课程内容以向专业英语词汇识读为标准,计算机以实用为目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职业兴趣为目标,达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引导与提升的目的。

加强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链接。在专业课教学中,减少单纯理论知识讲授的课时量,以技能训练为依托,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知识。同时基于中职本学生大部分在中职阶段学习中对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可以对中职本的教学安排做以调整,将基础的专业课提前到大学一年级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接中职阶段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训练课打好基础,预留时间。

2.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本学生的考核要尝试改变现有的期末考试制度,以过程考核代替期末考试,改变知识性考查的形式,以适应其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考查的内容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过渡减少识记性质的考核内容,,由记忆性学习变为创新性W习,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将课堂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听课效果、实践技能等作为日常考核的项目,做到每节课有考核,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过程控制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及职业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考核中增加技能考核项目,以此改变枯燥的理论学习,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2.4 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中职本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区分普通本科和中职本科的特点,对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中职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减少授课内容的理论性,增加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保证中职本学生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有信心面对自己的本科学习,改变自卑的心态。应尽可能采用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等)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等)相结合,进行巧妙设计,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优化课程设计,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其带着兴趣学,让其感受学习的挑战和乐趣。

2.5 实现个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共同提升中职本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自身要主动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学习,在辅导员和班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学校应该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正能量,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并做好监督。学校则要制定并完善各项校规校纪,进行科学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严格考风考纪,督促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分,这样起到警示的作用,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做到三方联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宜君.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及激励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5).

[2]尹晓伟等.应用型本科中职本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5篇

自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至今,十年来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000个。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鼓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随着三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总体较好,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扩大,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引发社会关注,广大考生和家长也有诸多的困惑:如何认知中外合作办学,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办学机构就读?对此,本刊策划,推出“中外合作办学巡礼”的系列报道,将为读者陆续呈现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教室里的课桌再一次被“打乱”,三五张桌子聚为一处,桌旁围绕椅子,学生们被分成四五组,他们或是在争论,或是做纸上演算,或是在独自思考。桌旁的外国老师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来扶着椅背倾听,时而在学生们争论中插上一两句话……

这里不是某个培训机构的语言突击班,也不是国外某所大学的课堂,这里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室,都柏林国际学院学生们的课堂上。

“我们选择全面依托两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都柏林国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缩写为UCD)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计划引进来,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学模式。”

2011年9月,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郭金龙访问爱尔兰都柏林市,在初步达成双方结成友好城市意向之际,商讨了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其中,在教育领域,确定了开展北京工业大学与都柏林国立大学合作办学的意向。

协议达成之后,都柏林国际学院的筹备、建立工作开始顺风顺水,仅在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后一个多月,便正式签署了建立合作办学机构的协议;3个月后,两校正式签署了建立合作办学机构的合同;2012年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在北京工业大学设立都柏林国际学院的申请。在中外各方的推动之下,都柏林国际学院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建立。但舞台的搭建仅仅是第一步,接下去就要看在这个舞台上如何上演精彩的演出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社会诟病颇多。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关不严,教育部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但许多国内院校盲目引进,对国外大学办学资质把关不严,结果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都柏林国际学院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强强联合,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好的教育模式就成为了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合作办学有多种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直接把学生送出去,或者把某些课程引进来,又或者把老师送出去培训,回来再进行授课。”刘中良院长说,“但是我们选择全面依托两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UCD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计划引进来,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学模式。”

都柏林国际学院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和UCD共同拥有的二级学院。在学科的设计上,基本都采用了UCD的培养方案,“采取这样的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从客观上来讲,我们希望更好地融合西方教育理念,借鉴UCD先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刘院长说。因而,在学院的教学设计上,最大程度地遵照对方的要求。学院特别聘请UCD工学院的院长David Fitz Patrick教授担任教务长,亲自主管教学工作,并且每年指派UCD人员来华督导中方教师的上课。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都柏林国际学院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大学,像本文开头的课堂场景在这里已是屡见不鲜,而学生们更是受益匪浅。

“严格的英语训练,原汁原味的西方教学方法,再加上原版的专业教材,这就是我们的都柏林国际学院的最大优势。”

2013年9月11日,都柏林国际学院举行开学典礼,该学院招收的第一届统考生正式入学。典礼之上,北工大校长郭广生和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校长Hugo Brandy对学生们的未来和学院的发展寄予无限期望。

都柏林国际学院的首届学生共计232名,他们分别在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和金融学三个专业接受本科教育。之所以选择这三个专业,体现了北工大和UCD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比如都柏林国立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其所在的奎因商学院是爱尔兰唯一的,全球仅有的17所同时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发展认证系统(EQUIS)和国际MBA协会(AMBA)认证的商学院,也是爱尔兰唯一一所拥有国际管理学院联盟(CEMS)成员资格的商学院;物联网和软件工程,都属于计算科学信息工程专业,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爱尔兰,都是国家重点扶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以北工大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都柏林国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支撑,结合两校在软件工程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专业优势之外,都柏林国际学院把优势力量集中放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特色的英语教学。学院特别偏重英语的教学,围绕“张开嘴、听得懂、写得出、用得上”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开始,进行全英文授课。语言习惯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习惯,目标依然指向国际化人才。

其二是严格教师选聘。学生刚入学时的基础教学,尽管是由中方老师教授,但也都是实行双语教学,从第二学期开始实行全英文教学,大比例的外籍教师逐渐成为教学主体。所有的教师都要经过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测评,语言表达、学术专业和教学方法等都需要符合标准。

“严格的英语训练,原汁原味的西方教学方法再加上原版的专业教材,这就是我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最大优势。”刘院长说。

“对于都柏林国际学院的学生,我毫不担心他们未来的就业,我坚信,他们都有着极为光明的前途。”

北京工业大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周边就是北京著名的CBD商圈,对于我们学院来说,让学生们与那里的国际型企业对接,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刘院长说,“对于都柏林国际学院的学生,我毫不担心他们未来的就业,我坚信,他们有着极为光明的前途。”

学院充分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做出学习规划,在本学院修满三学年课程,完成前三年全部要求的学分后,可继续升读四年级,也可申请到爱尔兰都柏林校区完成第四年的学业。“这种方式无疑要比本科直接出国好得多。”刘院长曾经在80年代的英国大学里做过访问学者,也曾作为主管领导参与过北工大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工作。对此这种培养模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学术语言基本都是在本科阶段形成,这些语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科研和专业水准,如果本科阶段即在国外,所形成的学术语言都是英语,那么他回国以后就会难以适从。”

不出国同样能够可以享受到国际化的学术资源。学院依托UCD的资源优势,让在国内学习的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地享受到都柏林国立大学的学术资源。国内学院与都柏林国立大学的图书馆实现了远程资源共享,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无障碍浏览和下载。更有都柏林国立大学的电子教学资源,可以获取都柏林国立大学教学课件与教学录像等等。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财务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融合了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课程。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教学大纲不规范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未能及时适应财务管理实务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未能适应财务管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课程内容与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各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协调和衔接好。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还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忽视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很大一部分院校没有根据学校的应用型定位来制定,而是复制研究性院校的或直接在网上下载后简单修改而制定。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应用型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更多地强调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些任课教师已经习惯且安于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原因如下:(1)教师在科研和个人职称以及工资待遇等多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因为在有的院校,科研权重在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中仍高于教学业绩权重,教学质量考核并不能制约教师职务晋升。再者,由于增加实践教学会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有的院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对增加的超课时补贴较少。由于以上多种原因导致一线教师不能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实践教学。因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就不足为奇。(2)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系统,缺乏实践操作。应用型本科院校担任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老师很大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没有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只有纯理论知识。这也是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方法单一,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很大比重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虽不受学生的欢迎,但仍是主要教学方法。受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间少,更不用说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了。即使是使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也存在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且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得时间多,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时间少,这实质也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 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其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是不仅要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增设实践教学时间,尤其是增设综合性实践教学时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也才能促使专任教师关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在2008 年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财务管理课内实验、财务管理综合实验。

(二)调整相关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大纲

财务管理课程应根据理财环境的新变化和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财务管理有关教学前沿动态,进行合并、重组、更新原教学大纲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财务管理业务能力为出发点重组课程,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在修订财务管理教学大纲时,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交叉的“项目投资管理”重点放到财务管理中讲解,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分析”和“纳税筹划”两章分别与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纳税筹划这两门课程交叉,因此重点放到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纳税筹划这两门课程中讲解。在各课程开课的顺序方面,广泛征求教师、专家意见,重新设置各课程开课的年份,使之日臻完善与科学。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为现代企业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为主。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课堂报告或演讲、专题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数学、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其知识背景中至少应包括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并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深刻领会,融于一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教师。同时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所以财务管理教师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访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案例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所讲授课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五)全方位全过程改革考核体制

单一的期末考试制度完全凭一张试卷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有失公平。为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水平,应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传统的考核体制,创建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考核体系。①实施“四个结合”的考核办法。即实施“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与课外知识考查相结合;专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推进考试方法改革。②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核,将学生成绩评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采取“综合评价”法,从实训出勤、工作态度、奉献精神、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分配权数,制定评分标准细则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莹,王景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2]吴永立,李素英等.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5).

[3]杭瑞友.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职业统一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生涯探索行为三个维度,就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和验证职业探索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影响因素和内在规律。

1.被试

从河北金融学院选取了24名一年级学生做被试。采取随机编号的形式,将24名学生分为三组,同期实施职业生涯探索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同时选取同样类型的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随干预组一起,在实施辅导干预活动前实测生涯同一性量表、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职业探索量表;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后实测生涯同一性量表、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再过六个月再次实测生涯同一性量表、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职业探索量表。

3.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探索团体辅导活动分为职业兴趣探索、职业能力探索、职业价值观探索、自我整合与职业信息探索四个单元。

二、结果分析

1.干预的即时效果

为了探究干预对学生所产生的即时效果,我们以时间(前测,后测)为被试内变量,组别(干预组,对照组)为被试间变量,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2*2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性和决策效能感这两个变量上,时间的主效应,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但是在同一性和效能感上组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9.470,p

为了进一步的检查组别的主效应,我们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进行F检验,该结果表明,干预组的职业同一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职业同一性(F=8.176,p

2.干预的延时效果

为了检验干预的持续性,我们使用了干预六个月之后的数据,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各个问卷上的前后测差异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间(前测,后测,六个月后)×组别(干预组,对照组),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我们所涉及的这些变量,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而且时间和组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也都不显著。不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他们的职业同一性、职业决策效能感和职业探索行为,在这六个月内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而组别在职业决策效能以及职业同一性上的主效应依然显著(F=6.404,p

为了进一步的检查组别的主效应,将六个月后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进行F检验,该结果表明,干预组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效能感(F=4.392,p

虽然时间的主效应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但这并不表明没有变化的趋势(图1~图3)。从趋势上来看,六个月内,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都有所增加。对照组的职业同一性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干预组在职业同一性则是先升后降。

职业决策效能感方面,对照组的效能感持续下降,而干预组的效能感则保持了相对恒定,后测时及六个月后的两组比较均出现了差异。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本研究证实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团体辅导前后直到结束六个月,在职业同一性、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轨迹上有着显著差异。这说明在高校对低年级学生实施职业探索团体辅导干预能够促进其职业同一性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稳固,是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

(2)团体辅导干预对大学生职业同一性和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影响效果持久力不佳,但能显著且持久的维持学生的决策效能感。

2.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醒我们,个体进行职业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探索能力、水平程度和探索频度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团体辅导是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促进职业定向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要对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有准确的把握,具体辅导活动内容上也要有科学的预测和安排。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应当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除了将职业指导课程和团体辅导活动干预作为重要载体以外,也要将其同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蔡红霞,马越,孙秀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考试周刊,2009,39(上).

[2]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5).

[3]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4]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 2009,(2).

金融学的学业规划范文第8篇

以“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背景,基于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本文拟从高校课堂这一场域对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进行分析,明确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要素与功能;通过对领导力要素的梳理,指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已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方向。

二、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要素与功能分析

1.内涵:从单一走向多元

有效学校研究的出现,教学领导力成为校长领域关注的热点,经历了兴起、削弱和再度回潮三个时期。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教学领导力的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从专业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教育领导力,而且教学领导力是教育领导力中学校领导力的核心。从学科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领导力,是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目前教学领导力的认识仅限于学校领导力的层面。理解教学领导力内涵,应清楚不同场域下的教学领导力层次。在中小学学校领导力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1所示;在高等院校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2所示。因此,大学场域下教学领导力更应从院系主任和教师这样的主体来探讨,这和中小学侧重校长教学领导力有着场域的差异性。从实施主体与场域看,教学领导力呈现层次多元化,内涵个性化和复杂化。其中,影响广泛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海林杰和贾思铂·墨菲提出的“三维度、十职能”模型,它从行为和职能两个线索上界定了教学领导力的内涵和成分,直接与非直接的教学领导行为都得到了体现,结构清晰,组织文化、干群关系、教师激励等情境性因素也得到了适度的关照。到20世纪末受建构主义影响,出现了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学领导力内涵的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教学领导力研究加强了以学习为中心取向。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不仅关注校长教学领导力活动本身,而且强调将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结果导向和质量意识。国内对教学领导力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导者影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协调课程与教学,以实现学校教学使命和愿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另一类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前者是狭义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体现了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多元化。本文更倾向于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从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教学领导力的要素领域。

2.要素:从孤立走向整合

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要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测评指标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这里仅从要素的宏观方面进行简略的阐述。教学领导力的内涵由于其层次的多元化决定了内涵的广泛性。任何教学领导力的内涵都应充分考虑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对教师愿景的追随力和课堂教学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校领导力的微观表现,其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场域和主体的规定性;二是教师教学领导力实现过程的系统性;三是体现了大学教学、学术师承与文化传承三大功能。通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界定,它的组成要素得以凸显。通过三个方面交互作用,实现教学活动任务,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通过领导力的视角,不仅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实现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提升的交互作用的机制原理,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整合。

3.过程:从学校走进课堂

校长教学领导力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前者涉及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如资源提供、教学资源、协调者和分析学校现状等四个方面;后者仅限于直接影响课程、教师教学、教师发展和指导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目标是协调和激励学校中的员工和学生达到目的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校,最终是为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服务。这一目标通过校长教学领导力更多的是间接实现。因此,从高校课堂这一微观层面来看,教师教学领导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成就的主体。教师教学领导力是要通过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机制。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衍生和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外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不足,更多地只能从校长教学领导力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对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起到借鉴作用。从校长到教师这一实施主体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从中观走向微观、从学校走进课堂,也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实施主体维度的关注实施主体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施者,即领导力的实现者。目前,国外对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的关注多集中在中小学校长身上,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识别学校愿景和使命、规划和管理教育、员工发展、监督与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创造和发展积极的学校氛围。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优化学校结构,另一方面是领导力行为影响员工关系,从而促进员工对教学更加投入。校长基本职责表现为肩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使命而实施有利于有效教和学的行为。另外,校长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领导力就必须授权。授权的途径是形成有力的领导力团队帮助识别和更好地服务教学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如父母期望、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求和政府教育目标等。教学领导力起初被认为是学校校长众多角色中的一种。但有研究指出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也应该具备作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理解个体学习的需要、组织和社会环境及其交互作用、鼓励学习专业技术和合适的任务、激励个体改善自我和加强认可和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这些行为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习环境和加强教—学的过程。教学领导力开始被理解为教和学过程中的能力。(2)实施客体维度的关注实施客体是指追随者的追随力。目前,在领导力理论中,追随力已经成为关注的对象,其核心是追随者的类型将影响领导者领导力的实现和发展。从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情况来看,仍停留在领导者的角度,大部分校长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需要使用一定的技能,刺激和领导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校长通过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帮助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显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现起到间接的作用。当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还需要对教师这一重要追随群体进行关注,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教师的信任。也有研究关注根据教师观点反映校长领导能力,校长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是否相关。(3)交互载体维度的关注交互载体是指领导力实施主、客体所处的情景,即领导力实现与发展的环境维度。目前研究发现,涉及改善教和学过程的特定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就是有效的。这也是狭义的教学领导力概念更能为人理解的缘故。这种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教学领导力实现的环境要素。还有学者关注到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研究还显示,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理解对学校学习氛围的改善与学生学业成就高相关,而校长自身对教学领导力的理解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学校情景在校长教学领导力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学校使命和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阅读成绩具有高显著性。可以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是通过学校情景变量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校长应该创造更加民主的氛围。这是指校长教学领导力实现的专业背景和学校地位。在教育管理领域,教育领导力研究备受关注,有关理论和模型的研究非常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导力的现状研究,很少关注学校校长在过去历史时期的类型。究其原因,校长在其他领域与当今学校管理和社会历史有关的领导力和职业经历文献相对缺乏。(4)实施效果评价的关注实施效果评价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现与发展,这是目前教育领导力领域亟须深入探讨的方面。虽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高相关性,但教育系统基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评价尚未进入政策视野。当然,是否关注特定的标准行为对学生发展有益尚未进一步证实。也就是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走向实践还需要教育领导者和政府给予更多的理解,不能忽视实践对教学领导力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通过研究和阅历评价教学领导力强调的是教学领导力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实践和校长能够实施的行为。

4.功能:从困境走向突破

(1)解构与延异:大课堂教学有效观教学领导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瞩目。于是,有效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从教育经济学、教育学还是教学的内部结构看,教学有效性都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的内涵,并呈现出模糊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对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领导力又存在着发生场域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与模式。于是,要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科学的理解与理性的认知,其前提必须要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进行解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教师的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时间投入)等方面[26]。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发生场域的固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使延异现象发生,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延缓到学生第二课堂中,把在课堂上精神对话后的愉悦和满足带到课外实践活动行为中,实现大课堂教学有效观,这就是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持续性体现。(2)教师生命实现:教学能力的聚焦“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今大学课堂陷入的困境无疑与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密切相关。可见,对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小学,大学课堂场域因其更具复杂性而少有涉足,这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领导力尚未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有关教学有效性成果无不提及教师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对教师的指涉,其意在学生成长,而非是对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关照及对教师个体的伦理关怀。在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教师教学生命成长历程来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违背教学改革的逻辑环节,而且无法真正解决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因此,教学有效性提升离不开教师教学生命的关照,抛却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同时,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历程,与教学能力提升息息相关,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影响着教学能力的形成。然而,现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认识,还停留在共性化阶段,致使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陷入僵局。由此可见,这是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新生点,值得深入探讨。(3)教师的自我实现:超越知识的追随课堂教学有效性无不提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从教学领导力的角度看,就是形成领追型的师生关系。然而,对关系形成的途径却未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传统课堂教学有效性大都以知识传授为标尺,这是一元智力观的假设;而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是以成功智力观为理论基础。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这一理论体现了大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充分彰显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识。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领追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超越学科知识的追随。教师的学术信仰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始终,使教师学术追求愿景和学术信仰与学生追随力类型相匹配,真正实现超越知识的学术愿景的追随,以此反馈给教师的是学术生命的满足和实现,进而最终延续到课堂内外,形成学术一脉相承的学术流派,实现师生领追关系。这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卓越追求,更是经师与人师融合的体现。因此,在大课堂教学有效观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同益发展的课堂有效性的伦理关怀和学术信仰共同愉悦下的师生领追型关系的形成,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共同体。这里的教学共同体涉及教学、学术和文化,并且使大学使命形成连续统一体,实现教学、学术和文化传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逻辑归宿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的观点。

三、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未来趋势

在对教育质量持续关注的影响下,丰富和发展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场域下,在成功智力发展理论假设的前提下,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对大学课堂改进,直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关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内外学界对其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因此,该领域在未来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可供涉足,未来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内容与视角

通过领导力的要素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需要对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追随力和教学文化这三大因素进行系统性整合,才能建构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视角的日益多元化,该研究领域也将愈发的丰富与成熟。也就是说,研究领域的丰富和发展依赖于研究视角的多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出现就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当然,这也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多元视角审视同一问题,从而不断创新和丰富各个学科领域的需要。不管基于何种领导学理论,无论是共性的领导力研究,抑或是特殊的领导力探索,关于领导力的探究,已然从某一方面如对特质、行为、伦理、价值、道德和文化等的研究,发展到了对领导力概念视野下的实施主体(领导者)的领导力、实施客体(追随者)的追随力、实施环境要素以及三者交互作用实现的影响力程度即领导力效能。从领导力概念深化的认识上来看,无论是具体职位、团体、社团和组织,在追求卓越过程中,赋予实现其目标的影响力,而这种目标和影响都最终归结到个体人的因素上。也就是说,领导力已不再仅仅高居于领导职位,已经从神圣、绝对服从和命令的权力作用走向个体实现其卓越追求的平凡、合作和授权的权威影响力,领导力已成为每个人分内的事情。从领导力形成和开发的角度来看,领导力已经从经院式苦思冥想走向了在实践中提升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所言:“毕竟,领导力的实质是行动。”

2.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