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1 现存工作疑难

1.1 专业技术单一

现今时段内,基层推广农技必备的人员仍没能提升水准,缺失整体素质。推广基层农技要面对着全体的农民,村民有着多方面的各异需求。然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技术仍偏单一,很难满足要求。基层队伍之中,非专业这样的推广人员占到了偏多的比值,他们没能熟识应有的技能,缺失推广技巧。现有成员之中,老龄成员仍偏多,很难快速去接纳新的认知,知识更新速率偏慢,与现有趋势并没吻合。

1.2 缺失实际技能

推广新颖技术、新式农技产品,不可脱离实际状态下的操作。但从现状看,农技推广仍缺失可用的操作技能,缺失了操作性。针对基层部门,它们平日内的农技推广依循单一的路径,模式也很落后。农技推广常常借助创设培训班、询问以及答疑、分发农技资料这样的路径予以宣传。村民很难真正去接纳,没能达到满意。

1.3 体系架构并不完备

农技推广配有的体系融汇了多层级,含有省市层面、县乡这一层面。在这之中,市县搭配着推广中心,乡镇配有必备的推广站。现有的难题为:乡镇范畴内的推广中心缺失了供应过来的足量金额,缺失金额保障。针对推广人员,他们现有的水准差异偏大。农技日常推广不可脱离成套的器材、交通类的用具,这些也没能齐备。

偏僻乡镇缺失了最为根本的这类办公场合,缺失配套仪器。这种情形下,推广流程没能真正予以深入,根基不够稳固,阻碍了长久态势下的技术进展。村民日渐递增的总需求凸显了这一缺失现状。村内构建起来的推广体系、服务类的网络都凸显了空白的倾向,仍旧凭借村内的合作社、村镇农机大户才能予以带动并辐射。因此,日常推广暗藏着断层。

1.4 路径不够顺畅

乡镇配有的农技中心拟定了双重路径的推广管理。县级管理范畴的主体并没能调配人事,仅仅指引业务。人事彼此分离,推广宣传这类的人员兼任多样的细碎职责,影响发挥职能。基层没能拥有足量的划拨金额,金额投入递增的速率偏慢。缺失金额支撑,引入进来的新颖品种、新颖农技没能经由试验就予以推广,缺乏示范指引。此外,公益特性的调研很难予以深入,后续展开艰难。

2 探析改进路径

针对现有状态,农技推广遇有的疑难还是偏多的。若要化解难题,应能探析本源的转变点。理顺现有体制,然后更新认知。农技推广应被划归为日常流程,确保真正增效、增添村民收入。对于此,应能照顾大局,接纳最新时段的思路,适应现今态势下的新农技。

2.1 注重增设培训

针对农技推广,基层搭配着的站所应被着手完善,提升水准素质。构建基层站所,政府应当更为注重这一推广流程。为村民供应可寻找的农技站点,提升积极性。创设日常路径下的常规培训,供应优良条件。经由培训以后,农技人员接纳了新近知识、农技的新流程,适应进展趋向。在日常服务中,提升服务水准。日常培训应增添原有的针对性,针对常见难题。

基层接受培训,可以经由多样的路径以便拓展培训。例如:举办专门培训、科技类的赶集;邀请某一范畴的专家予以供应讲座。借助先进手段,还可创设远程路径下的广播讲座、设定网络教育。在偏远村庄内,村民现有的农技认知并不足够。对此,依循季节特性来增设现场示范,并开设培训班。二者彼此结合,增添科技认知,借助农技以便服务于自身。

2.2 凸显带动成效

基层推广之中,应当善用示范。借助示范力量,带动并辐射这一范畴的村民,增添了感召力。经由亲手示范,带领村民实干,接纳新的技能。构建起来的示范基地含有最大潜能,增产成效最高,推广面也很大。要明晰侧重点,为村民供应最为形象的新颖样本,以便提供参照。变更偏旧的认知,借助科技以便真正致富。

依托科技入户,让村民接纳更大范畴的新农技。科技人员被指派至细分出来的农户,直接提供指引。拟定好的目标应被细分至个体,提快集约化特有的进程。区段内的农业预设了产业化这一总体走向,变更服务中心。科技应当入户,创设多元化态势下的新颖服务流程。指引农技进步,创设最为优良的推广氛围。

2.3 整合多重的服务细节

农技服务依凭基站,凸显自身优势,有序衔接着各时段的细化服务。例如:筛选服务项目、指引日常技术、产后时段的配套销售。如上的服务应被融汇至成套服务以内,注重服务细节。针对产前流程,应能审慎推测这一时段的市场态势,供应精准信息;针对产后流程,则可联营及独营,延展农副产品特有的供应总链条。消解后顾之忧,凸显多层累加的增值,协助村民去售卖多样的农产品。

2.4 构建农技推广体系的措施

一定要完善基层的机构设置,明确职能职责,真正的做到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已“精简、统一、效能”为标准进行清理和重新整合,县级要根据区域内的农业主导产业、资源特点和经济能力情况进行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级政府要对农业公益性职能给与支持和保护,加强投入和管理,强化公益性职能。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山东临沂;河东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0-02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模式和途径,以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的作用,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和服务手段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河东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机构建设情况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全区建立了区、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区级农技推广队伍为核心,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级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区共拥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7个,其中,区级推广机构9个,乡镇级8个。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由区农业部门管理,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1.2 队伍建设情况

据统计,全区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共有105人,其中区级25人,乡级80人。在职称结构方面,全区有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32人,助理农艺师及以下称职65人;在学历构成方面,全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64人,大专学历20人,中专学历19人;在年龄构成方面,35岁以下27人,36~49岁55人,50岁以上23人。从人员数量上看,每个区级推广机构平均不足2.8人,乡镇级推广机构在编人员虽然平均有8个,但实际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平均仅有1.2人,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1.3 运行情况

1.3.1 科研仪器设施情况。随着国家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区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配备了植物病虫害鉴定检测、种子试验、土壤肥料化验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仪器设备逾60台(套),建立和完善了植保化验室、土肥化验室、种子检验室及综合农产品质检站,具备了农业常规化验和检测能力。目前,所有乡镇农技站基本配备了计算机等办公设备,但均没有独立的化验室,部分乡镇农技站配有放大镜、土肥速测仪、温度计等简便设备,3个乡镇购置了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交通工具。

1.3.2 试验基地建设情况。河东区是一个新建区,区级农技推广机构是从原县级临沂市农业局分离出来的,没有专门的试验基地和试验农场。成立以后,因缺乏经费,没有资金征用土地建设新的试验基地,科研和推广项目的实施主要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租用种植大户和示范户的土地进行,示范基地主要与乡镇农技站联合,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协调下选用农户承包地进行。

1.3.3 工作机制和运行效果。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河东区在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和配合下,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培养了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负责人,形成“以区农技推广机构―乡镇农技站(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社)―村级推广员―农民”四位一体的推广工作机制。近3年来成功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推广新技术10余项,应用面积逾8万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行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不畅

目前,区级机构由区农业部门主管,乡级机构由原来的农业局和乡镇双重管理改变为乡镇管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象是农民,具体的推广工作必须深入生产一线,由于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不足,只能负责业务指导,而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要以政府中心工作为主,造成运行机制不畅,影响工作效率[1-2]。

2.2 业务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手段落后

从调研情况看,区、乡两级财政均未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区级农技推广通过上级支持,科研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但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办公条件仍然较差,没有专项业务工作经费,没有配备化验室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导致乡镇农技站不能深入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2.3 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

河东区镇街农技站工作人员被抽调从事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据调查了解,虽然目前每个乡镇农技站在编技术人员平均达8人,但真正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只有1~2人。

2.4 培训工作滞后,农技人员知识结构亟需更新

受工作经费的限制,长期以来,基层农技人员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较少。随着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农技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够宽阔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进行职能定位,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

为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制定改革意见,对农技推广体系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农技推广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区编制部门核定农技人员编制,明确乡镇农技推广站统一履行所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3项职能。河东区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提高效能”的原则,设立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个,核定编制为28人。设镇街农技推广站8处,核定编制为80人。目前,全区事业编制农技人员占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91%,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达100%。

3.2 正确界定职责,加强体制创新

针对以前乡镇农技站仅受乡镇政府管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业务工作为政府中心工作让路、机构职能弱化等突出问题,河东区由区政府办牵头,区编办、人社局、农业局、乡镇政府联合制定政策,对乡镇农技推广站、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三方职责权限进行了重新定位,以政府正式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区乡共管”的管理体制,人、财、物三权归属乡镇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区农业局、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乡镇农技站长的任命必须经农业局审核同意,乡镇农技人员的年度考核、评先树优、职称评定、聘任由区农业局统一安排,从管理体制上增强了区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乡镇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焕发出新的活力[3-5]。

3.3 严格落实农技推广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制度创新

延伸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培育村级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完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措施。针对村级普遍缺乏固定农技服务机构和人员的问题,按照村级推荐、乡镇农技站考察、乡镇政府审批的程序,在每个行政村择优遴选培育1名农民技术人员,由乡镇农技站统一管理,并在农业局备案。区农业局对农民技术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农民技术员资格证书。农民技术员承担农民培训、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业信息服务等工作,其工作任务分配、绩效考核和补助发放由乡镇农技站统一负责。目前,河东区结合农技推广项目实施,已培育农民技术人员240人,计划到2013年底再培育100人,力争使每个行政村都有1人,全面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技术人员中,择优培育扶持农技推广服务点,延伸农技推广机构,培育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目前,三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等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社会力量。

4 参考文献

[1] 胡瑞法,黄季馄,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

[2] 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79-80.

[3] 黄祖辉,何乐琴.浙江省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兼论我国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J]. 农业科技管理,2001,20(5):29-32.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1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技术推广体系诸多不适,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体系转轨滞后,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技推广部门职责不清,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干劲不足,单位农业工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指标少,缺少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种植户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

1.2 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事业性科研及推广机构实验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待遇低,外部评价与内部考核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创新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基础尚未充分建立,创新动力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自觉的科技研发行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不足。

1.3 农业科技领军人物不多,科技引领作用不强。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级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尤其是能引领农业发展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现代农业学科领域人才稀缺。一些单位近10年来没有新进农技人员。当前,种植户的文化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难度大。

1.4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主体投入意识不强。农业科技投入资金近年虽有所增加,但还是存在总额偏小、配套政策较难落实等问题。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的状况仍然存在,部分基层推广单位由于缺乏推广经费,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自主科技投入的意识仍然不强,科技投入停留在靠争取政府支撑上。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历年遭受的洪水、病虫等自然灾害袭击,均使农业经济遭受不小的损失。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能力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 相关对策

2.1 增加资金投入。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制。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

1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然是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并存的体系模式,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间为业务指导关系。历经数次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全市有市级推广机构三个(农技、土壤、植保,本调查不包括市土壤肥料站、市植保植检站)、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2个(其中农技站10个,植保站2个)、乡级推广机构116个(包括街道办事处有独立农业站的)。在13个县(市)区级站中五个城区站与其行政主管部门合属办公,承担部分主管部门的行政工作和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个别站只有1-2名人员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大多数时间协助主管部门抓中心工作。在全市116个农业乡镇中,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双阳区所属八个基层站历经几次变革之后,原农业站和农机站合并,成立了农业(农机)站。

2 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机制创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职能不清楚。县(市、区)级农技推广机构既要承担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要承担行政执法性管理职能,极个别的还做经营性活动。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又要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行政工作。实际用于谋划农技推广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

问题二:体制不理顺。在全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人财物三权”归属县级农业管理部门的有之,归属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的也有之,县、乡双重管理的也部分存在。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受当地政府制约,抓政府中心工作的大有人在。

问题三:机制不灵活。大多数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由于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清,很难实施以岗定责、绩效考评挂钩进行管理。目前一些单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拿着纳税人的薪水而不谋事的人(只拿工资不上班),这属于体制问题,除了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具体推广机构无力解决。

问题四: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非专业技术人员占17.53%。大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四化”现象普遍存在。即:人员老龄化、知识退化、职能弱化、思维僵化。自从国家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来,大多是政策性分配的人员。几乎没有正规学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农业站工作。因此就形成了青黄不接、人员老化的现象。

问题五:保障不力。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四费”即:人员、业务、仪器设备、专项四项经费,除了人员经费有保证外(人员工资给的也不全,各地不一样),其他根本没有保证。全市116个基层农业站几乎都没有基本的培训、示范场所。

3 加快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全省农业科技政策的落实,农技推广事业面临着良好的新的发展机遇。搞好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在创新中寻找对策。

3.1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应采取的创新对策

3.1.1 创新推广观念 彻底从单纯的“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农技推广理念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并存的农技推广模式转变;从以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技推广向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服务方向转变。

3.1.2 创新推广体制 要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改革与创新,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联合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3.1.3 创新运行机制 要逐步探索建立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技队伍人员的考评制度,推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以确保在岗人员的应得利益,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要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实行招聘制、职称评聘制,农技人员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解决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问题,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生机与活力。

3.1.4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强化农技服务终端 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农技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一般农户的技术推广新模式。明确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职责,强化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

3.2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主要建议

3.2.1 进一步完善推广体系,充实基层推广组织,加强终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我市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存在问题最多,力量最薄弱的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

3.2.2 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积极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在目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还在队未散的情况下,一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并要逐渐充实队伍。二要逐步改变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三要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科技推广工作。四是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的业务经费问题。五是创造条件,通过进修、培训等措施改善基层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

3.2.3 积极建议政府依法制订相关政策,全面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

积极借鉴本地和外地经验,首先要明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严格区分推广和经营。其次要科学设置基层推广机构。三是要改革推广系统用人机制,建立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竞争流动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四是创新考评机制,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五是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费供给,落实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确保其正常履行公益性职能。六是切实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业务能力显著提高,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素质。

3.2.4 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农民需求获取机制得到高效畅通

一是完善各地农技信息网,以满足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二是完善农技服务热线,建立建全信息咨询平台。 三是建立与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联席交流制度。为带动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四是开展送科技下乡入户活动。及时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随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县域内农技成果转化工作更显卓越成效。尤其是,“绿色工程”、“效益农业”等推广理念的转变,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既成的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文章就当前博兴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发挥不平衡;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不通畅;农户素质较偏低,科技推广难度较大;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提高难度大等都是急需额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此提出了财政支持,资金投入;创新模式,完善体系;政策落实,成果转化;科技宣传,素质提升;基地建设,区域发展等应对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需要更好的策略和办法解决可能存在的新问题、新对策。

2.1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发挥不平衡

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行政方式管理、计划模式运行的推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推广运行中存在着行政倾向性强、市场导向性差、各自为政、推广责任不明、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弱化的的弊端,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技术需求及市场需求。

2.2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不通畅

由于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较弱,流通不畅,使得一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残缺不全。目前很多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还主要靠基层,发展缓慢,数量少,功能差,服务价格高,还不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有效作用。

2.3农户素质较偏低,科技推广难度较大

目前,农村劳动力剩余,农业劳作效率低。很多有文化、有素质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向更深牟利的二、三产业发展。可以说,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素质低下,接受科技能力水平有限。此外,传统农作思想的制约,导致农户更重视现实,养成逃避风险的本能,更多的人愿意沿用效率低、风险有担保的传统技术,而不轻易选择高风险、高效益的农技推广技术。2.4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提高难度大对于农户急需的农技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多局限于产前、产中服务,产后的销售、加工、贮藏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率、普及率较低,许多名、优、特、新、珍、稀产品的开发措施少,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推广的能力还很差,设备不足,水平低,技术人员不适应。

3农业技术推广转化问题解决策略

3.1财政支持,资金投入

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今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专配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增加惠农资金支出比例。同时,注意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信贷资金扶持、以工补农资金、涉农赞助资金等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此外,考虑到农业成果投资回报短、风险低等问题,在加强审计、政府监督的同时,注意农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比例。

3.2创新模式,完善体系

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农户、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技推广工作之中,逐步形成国家扶持结合市场引导、有偿服务结合无偿服务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而农技推广工作,更应该观念更新、体制更新,农技服务领域逐渐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调动大中院校、科研人员等工作积极性,建立社会各阶层多元参与的农技推广队伍。鼓励农技开发。开展农技咨询,转化农技技术等,完成农技推广形式的多元化。

3.3政策落实,成果转化

第一,加大优惠力度,促进农技成果转化。所有涉及技术转让、开发、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均实现免税政策。并尽快落实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今后科技成果转让提供保护政策。第二,借助法律手段,搞活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转化。第三,完善激励机制,所有科研人员涉及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功的应与职称评定、待遇等挂钩到位。第四,地方政府有促进成果转化的,制定配套的奖励政策,鼓励科研推广人员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做贡献。

3.4科技宣传,素质提升

科技推广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推广的质量。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企业家,组织一系列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及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3.5基地建设,区域发展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1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108万亩。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1.1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差,待遇低,发展潜力小,加之部分乡镇对农技推广认识不足,使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跳出农技推广队伍,从事了与农技推广不相干的行政工作,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变化大,流动性强,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主要人员,65%左右系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充实,知识老化,观念相对陈旧,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太大。

1.3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条件差,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莒县县、乡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这部分经费,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甚至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示范项目也不能组织实施,全县一年应组织培训10~20次或现场技术指导500~600场次。但由于经费紧缺,一些正常的、必需的培训、指导都难以付诸实施。形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欲胜则不能的局面。以至于形成了农民群众盼望农业科技人员而见不到农技人员,渴望农业新技术而难以得到新技术.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提高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1.1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央十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就是说,国家把农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要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农业技术,要靠不断增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所担负的正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生产结构和建设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职能,理所当然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2.2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新角色 吃、穿、住、行、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县人民吃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没得吃或吃不饱发展到饱足有余。不仅如此,群众在饮食观上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的健康吃的安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行有效监督,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规的行为给予制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方面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再次说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适宜的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基础。这里的经费主要是指试验示范经费、培训用的器材建设经费,交通经费等,建议国家、省、市各级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4根据群众的需要,创新推广方法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法,要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新理念,要变过去说教式、行政命令式为双向听技术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到基层中,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等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示范基地,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会、弄懂使用农业新技术。总之,所有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均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准则。

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云南省麻栗坡县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将农业技术进行传递的过程,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上联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教授,下联广大农民群众,协调、推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指导村级农科员开展工作,在整个农技推广体系中发挥着支柱作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1基本县情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文山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热湿润,年度温差小,年平均温度17.6℃,平均降雨量1100mm,基本县情可以用“老、边、少、穷、山、战”6个字来概述。全县国土面积2334km2,99.9%的面积为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共辖4镇7乡93个村委会195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8.1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全县耕地面积1.884万hm2,人均耕地仅733.33m2。

2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7.37a,文化层次低,加之边疆地区群众获得信息技术的渠道单一,普遍存在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同时,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种养殖模式,且基本能自给自足,不愿接受高新技术。

2.2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新知识渠道少,能力水平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体制机制不完善。到上级农业学院、农业技术研究院等部门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听取专家教授讲解、专业人员指导和亲自实践操作的机会更少。部分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缺乏专研业务知识的干劲,存在吃“老本”现象或是遇到问题临时上网搜,了解掌握的技术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指导实践。

2.3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缺位,工作开展难

麻栗坡县于2011年3月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新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双重管理。人事权在乡镇,但职称评定、聘用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容易导致管理双方一旦缺乏有效沟通,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就不到位,造成监管上的缺位。例如,乡镇安排农技人员去开展中心工作后,没有与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又在此时安排了推广任务就找不到人员去开展,致使推广工作难以落实。

2.4经费投入少,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单一

除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举办几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外,全县安排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普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县内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全县农业试验示范只能挂靠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推广渠道单一,效果不明显。

2.5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全县在引才、留才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不能更好地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加之边疆地区条件较为艰苦,新招录的人员把自身岗位当作跳板,一但有更好的岗位,就与当地主管部门解除合同,造成高、专、精人才外流严重。

3对策

3.1以提高群众技能为目标,推动科技在农村落地生根

农技推广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科学编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长期规划,分年度实施。要建立科技推广考核制度,分解任务,层层抓落实,提高推广率。培训工作要注重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通俗易懂,让群众乐于接受。农技推广人员要学会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培训搬到田间地头,让群众边学边实践,达到农技推广的目的。

3.2以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为核心,畅通培训渠道

建议县委、政府把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工作纳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主动牵线搭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对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实地讲解或通过视频授课等途径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理论水平。业务主管部门也要列出计划,采取轮训方式,安排农技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在农业系统内部注重培养本土专家,开展好本地区传、帮、带工作。

3.3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为重点,推动工作落实

县乡两级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助机制,强化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共同管理。一是管理上的沟通。乡镇要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程把关,每年进行一次年终总评,对每个农业技术人员全年开展工作情况、取得成效、问题不足、改进措施等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考核评价情况送县级农业部门,作为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聘用依据。二是工作上的沟通。乡镇党委政府在安排中心工作时,事先与县级农业部门沟通,相互协调,结合农技推广重点,适当安排工作任务,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中心工作时把农技推广工作一并完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两不误。

3.4以经费投入为突破口,扩大农技推广面

政府要活注重对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资金整合,集中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财政、集体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投入体系,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求。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把县级试验示范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3~5个试验示范推广基地,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3.5以激励机制为保障,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