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1篇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学生工作尽管特殊学生只是高校中的一个小群体,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会使他们继续成为大学生中的“困难户”和弱势群体,而且会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将积化、演变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困难学生

近年来,因学习困难而被延长学制、降级、退学、不被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日渐攀升。这部分学生有的基础知识太差,学习方法欠妥,虽然主观上很努力,成绩却往往不理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过差,时常逃课、旷课;有的虽然入学成绩优异,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相关科目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学业严重滑坡。

2.经济困难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困生为5%。他们主要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偏远山区、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大多依靠勤工助学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为精神上的枷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心理困难学生

据统计,出现心理困难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际关系不适、遭受重大变故、家里突发不幸、失恋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突出行为表现是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杀意念、行为举止怪异,而普通的教育管理方式此时对其很难凑效。

4.沉迷网络学生

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长时间上网、不良资讯、溺于网络游戏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受到重大伤害,不仅使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困扰,而且使校风、学风建设受到严重腐蚀,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1.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

为了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来,杜绝因贪玩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应当推行强制晚自习制度,要求他们在学院指定的教室统一上自习,以加强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部分学生自行寻找、成绩优异学生自荐等方式,为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每人安排一至两名“学习指导员”,协助、督促相关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此外,还应当采取限制上网制度,规定这些学生不得在同宿舍其他同学或他人电脑上从事网络游戏活动,其本人电脑不得联网,确因学业原因需要上网或开通网络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说明。辅导员也应定期与学生本人座谈,及时、详细了解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状况和早读、晚自习情况。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应当制定详尽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和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搞好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应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拥有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等征文、宣讲活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帮助克服“心理贫困”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经济收入。

3.针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对策

有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参考测评结果和由不同渠道提交的个体异常信息,认真甄别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对象,并邀请专业老师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大多数心理困难学生,可以借鉴和完善这种工作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创造各种条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除了提供现场咨询、特定场所咨询外,还应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4.针对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对具有较大网瘾或其他不良网络习惯的学生应进行重点引导和教育,可以为其每人确定一名“网络监督员”从事专门的帮扶,协助其定期制订和修正学习计划、期末进行检验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高校应经常开展远离网瘾、文明上网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关于网络和如何使用网络的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光,培养他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和休闲双赢的目的。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摸清具体情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具体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特别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和所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2.注意帮扶的技巧

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应区别对待,探索和构建分特点、分群体、分层次的关爱、帮扶、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3.注意帮扶的方法

在帮助他们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尊重其隐私,多给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畏缩、不自卑、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总之,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以细心和责任心面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更满意、让家长更放心。

参考文献: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困难;过程管理;实效性培养

作者简介:刘海峰(197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黎斌(1982-),男,甘肃嘉峪关人,东北电力大学学工部,讲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3JDSZ3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20-02

过程管理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和标准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S.Kirk首先提出学习困难这一概念,用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最终导致挂科、降级甚至是退学,这些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关注高校学习困难学生,探索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运用过程管理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最终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

以笔者所在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研究基点,结合对吉林省其他几所高校的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品质障碍

意志品质障碍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为做事缺乏坚韧性、自制能力差和行为懒惰等。只有具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才有可能克服障碍。

2.学习兴趣障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说明了兴趣与学习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稳定。这类同学比较活跃,对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娱乐性活动却极感兴趣,影响正常的学习。

3.学习情绪障碍

厌学和自卑是当前学习困难学生面临的主要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如有在学习上超过自己的同学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信心。

4.学习方法障碍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授课方法不能很好的适应,听课效果不佳,自学能力差,学习缺乏计划性,最终导致成绩下滑。

二、高校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经过深入了解、仔细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

1.主观原因

(1)自我发展目标模糊,学习上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新的自我发展目标,而是将精力过多放在爱好特长以及玩耍上面,学习没有了方向,丧失了动力,导致学习困难。

(2)学习模式滞后,学习效率低下。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学习模式,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难以应对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

(3)缺乏坚韧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大学生差别最小的是智力,差别最大的是毅力,因此,意志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以及外界各种诱惑,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休闲娱乐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如果学生贪图享乐,意志薄弱,每当在学习方面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时马上就会打退堂鼓,缺乏信心和恒心,导致学习成绩不断滑坡,造成学业困难。

2.客观原因

(1)教学缺乏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是机械地将本节课的内容讲完,很少关心学生听了多少,听明白了多少。很多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听不明白之后,导致后面的整堂课都听不懂。老师自顾自地讲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需求,导致学生上课时无法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共鸣,缺乏课堂互动,最后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甚至逃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厌学情绪。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全国高校学生当中,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贫困生的比例为30%,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二者所占的比例高达50%。一些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家庭的大学生,其生活和读书环境与生活条件优裕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造成很多家庭困难学生无法和周围同学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滋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

(3)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心态失衡。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多。2014年将有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人才结构性失调,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技能人才缺乏。现在就业人才市场整体上是供大于求,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岗位少,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缓解。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觉得社会不公,感到前途渺茫,导致他们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三、高校学习困难学生过程管理措施

党的十报告对我国的教育方针进行了十分明确的阐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针对上面这种情况,东北电力大学提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在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形成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思路,使管理过程符合管理目的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过程管理的功能效应,使学习困难学生最终得到教育转化,走出学习困境,获得全面发展。

1.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过程管理机制才能保证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最终得到切实的落实。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全面施行过程管理与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系列教育活动,如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活动。每个学员都制定自己的“学习辅导”服务方案,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学习辅导团队成员,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确定帮扶成员、定制帮扶方案。根据学习困难的成因,把学习困难群体分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类型。根据学习困难成因,配备相应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与相应的任课教师及时沟通情况,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状态。

2.确定特殊学生过程管理对象

需要纳入过程管理的特殊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性格孤僻、行为异常、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统一向各院系提供的,被测评为具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重修以及重考之后遗留超过10学分的学生。

3.为每名帮扶学生建立过程管理培养档案

过程管理的对象确定完毕之后,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过程管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基本材料;被帮扶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帮扶者的定期情况汇报;阶段性效果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的帮助教育过程等。通过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档案,并及时对过程管理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记录,留下完善的第一手资料,方便对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的过程管理方案。

4.建立特殊学生培养方案

过程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即指在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部的双重指导下,各院系成立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带头,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作用,组成帮扶团队,参加到过程管理工作中。全面帮扶,即指在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帮扶团队成员通过对特殊学生的了解,制定帮扶方案和实施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全程跟踪,即指在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帮扶团队成员明确帮扶对象、帮扶计划,采用跟踪式服务,时刻了解被帮扶对象的状态,根据被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计划,更好地服务被帮扶学生。

四、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过程管理实效性评价

2005学年度东北电力大学因学生学习成绩不符合《学生管理规定》要求被降级的学生达182人,被强制退学的达 102人。学校在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后决定,从2006年3月开始以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和输变电技术学院等6个院系作为试点,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过程管理与培养,最终取得显著效果。2006年9月下发《规定》文件,在全校16个院系全面施行过程管理与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学年度被降级的学生人数已降至 107 人,被退学的学生降至 27人。截止到2013年 12月,与2006年相比我校降级退学学生分别减少了50%。

过程管理与培养模式受到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过程中,很多参与帮扶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学习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收获了真挚的同学情谊。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践当中提升了自身的教育能力,丰富了教育手段,减轻了工作压力,工作实效性大大增强。过程管理与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新洛.关于双语教学教材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7):144-145.

[2]易晓明,李斌洲,傅和平,等.学习优秀与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归因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2.

[3]涂素珍,胡永源.大学生的学习困扰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0.

[4]王伟华.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3):85.

[5]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我国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2):77-82.

[6]张勤.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3,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3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要:本文依据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及模块化教学的原则,结合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模块化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目的,构建了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指导模块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指导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力图提高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就业困难;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高校大学生

DOI:10.16083/j. cnki. 22-1296/g4. 2015. 08. 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08-03

一、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模块就是指围绕特定的主题或者特定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组合,也就是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有学分、可以测评、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的内容可以包括单一的课程,也可以是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或实习的组合、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目前,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最具代表性。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职业岗位的任务为依据来确定教学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职业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又称为任务模块。CB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来确定教学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又称为能力模块。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职业能力:区别在于CBE是从职业的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点是职业所需要的基础通用能力;而MES是从某种职业具体的职业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点是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结构比较灵活

模块化教学结构组合灵活的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高校利用模块化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既能更好地分配有限的就业指导资源,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又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有效、合理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按照某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喜欢分专题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按照模块化组织教学,可以把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按照专题划分为不同的专题教学模块,分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模块化教学能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模块。对内容庞大的课程进行分解、组合,构建成较小的、彼此相互联系的模块,更方便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通过不断的累积学习,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模块化教学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模块化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子模块时,要准确把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科内容体系。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受帕森斯就业指导模式的影响,比较注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应聘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锻炼累积的过程。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则强调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关注一时的人职匹配,而应该关注个体职业全程的职业生涯发展。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升、应聘技巧的学习与指导,又包括就业实践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业教育等内容模块。

(二)实践性原则

高校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缩小自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与一般的理论课程、实务课程有一定的区别,需要安排较多的实践环节,采取实践、实训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指导的效果。实践性原则是由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在构建就业指导教学模块时要体现其实践性。

(三)主体性原则

“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最好体现。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模块时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状况

就业困难的学生由于其形成就业困难的原因不同、就业状况不同,其在就业方面的表现也不同。

家庭经济困难型的毕业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得不到保证。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保家庭,他们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成就动机,因此其择业期望值较高。他们希望能在大城市里找到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缺乏可靠的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就业信息等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多数会迫于现实表现出就业更为务实的特点。

自身条件困难型的毕业生是指那些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专业实践技能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有的毕业生因为身体残疾、健康欠佳或形象较差,在部分用人单位客观上对身体缺陷毕业生存在排斥和偏见的情况下,处在就业竞争的边缘地位。

教育背景困难型毕业生是指那些毕业生所在的学校知名度不高、学历结构层次较低或所学专业社会需求较小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历高消费”现象使高校中教育背景困难的毕业生的就业更为困难。此外,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上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平衡,导致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由于适用面窄、社会需求量小而形成就业困难群体。

五、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指导教学模块的构建

对于上述就业困难的学生来说,需要学校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就业帮扶指导,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指导模块,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引导困难大学生提升自身潜能,唤醒困难学生的“自助”就业意识。具体而言,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指导模块应包括以下五个子模块:

(一)素质拓展训练模块

训练目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激发困难学生的潜能,使其增强自信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克服心理惰性;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积极融入集体。

训练方法:组队到野外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或到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进行素质拓展训练。

训练方案:一是介绍拓展训练的概念;二是进行破冰游戏;三是训练分组,起队名.定口号;四是正式训练。训练的项目主要有:蜈蚣列阵、地雷阵、抓间谍、飞越激流、信任背摔、神秘的正方形、风雨同舟、拓展训练总结等。

(二)职业目标探索模块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职业目标进行探索,了解本专业可能的职业方向、职业领域;结合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规划锻炼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职业访谈等。

教学内容:一是自我价值观澄清。价值观在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兴趣和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二是职业访谈,对职业进行深度了解。职业访谈应涵盖入职基本条件,如所需教育程度、从业资格、工作经历或经验等;了解职业基本情况,如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从业者的薪资水平、职业发展路径及升职空间等:了解职业核心知识结构和胜任职业的必备技能。三是核心竞争力的梳理。介绍能力及技能的分类、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方法与途径,重点介绍可迁移技能的分类与培养、自身优势技能的识别方法等。四是职业目标的确定。根据对自我的分析、所学专业的分析、社会职业岗位的分析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五是做好两大规划:学业规划、职业准备规划。

(三)简历制作模块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指导及案例分析,教会学生撰写求职自荐材料,重点指导学生写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有自我特色的求职简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简历制作比赛等。

教学内容:一是讲解自荐材料写作方法,必要的证明材料(如获奖证书,英语、计算机等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学习成绩表及学校推荐表的准备等。二是通过实例分析,介绍自荐信、个人简历的内容、写作方法、写作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是介绍自荐的方法与技巧:介绍英文简历、电子简历的制作方法、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四是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求职应聘。五是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大赛,通过大赛提高学生的简历写作水平。

(四)面试模拟模块

教学目的:通过面试综合考察应聘者的业务水平、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通过学习指导,使学生掌握面试的技巧,提升面试能力,锻炼面试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面试等。

教学内容:一是介绍面试的基本礼仪,使学生面试时有礼貌、举止得体,展示个人风采。二是重点讲解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包括面试的语言技巧、面试常见问题的应答策略与技巧等。三是组织模拟面试,可通过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安排模拟面试现场、模拟面试流程,让学生亲身感受招聘面试的全过程。

(五)职业心理调适及团体心理训练模块

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顺利就业,需要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以克服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团体心理训练等。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人教育;学业困难;学生管理

“全人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论,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对目前的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医科高校的学生虽然均是通过高考考核进入大学的,但是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考试成绩不合格、学分不达标、因各种原因无法毕业或无法获取学位证书的情况。这类学业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机制。

1 全人教育理念概述

全人教育就是应用完全的、完整的教育方法,塑造一个全面的人,不仅注重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医科高校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念,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顺利走上就业道路,救死扶伤,为社会做贡献。

2 造成学业困难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新阶段目标不明确 在大学之前的所有学习阶段,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当这些学习目标逐一实现,最终顺利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新生都松了一口气,没有及时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甚至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只要“混”到毕业即可,根本不需要制定学习目标,更不知如何制定学习目标。

2.1.2自控能力差 在小学、中学及高中阶段,多数学生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鞭策下被动学习,而医科类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小学、中学完全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外部的监督减弱了,大学生们的自控能力又很差,往往无所适从,造成学业困难。

2.1.3适应性较弱 进入医科大学后,学生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环境,不仅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尤其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科高校,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气,语言不通、人际交往等的困难会导致情绪不佳,影响学习;还有的学生在真正开始学习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2.2客观因素 学生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态度,对于青年学生的学业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有的父母关系不好或离异,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问题或产生消极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监督过严,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内、班级中和宿舍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学习气氛浓、学风良好的集体中,几乎不会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而在一个消极的、厌学的集体中,不良情绪会不断蔓延、相互影响,容易产生学业困难。

3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管理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管理,应从预防与矫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1预防机制

3.1.1建立学生档案 普遍来看,大学新生的补考率都比较高。因此,学校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根据学生的自我总结和一段时间的考察,明确重点关注学生及重点关注方面,除了及时给予学业上的帮助外,还要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经济和心理扶助。

3.1.2开设指导课程 在医学生入学后,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指导课程,以便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高校应该设立一门大学学习指导课程,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

3.1.3形成家校联系机制 如今,高校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指导和监督,二者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对于医学高校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学校应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等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也要与学校沟通学生在家的表现,二者合力,解决医学生学业困难问题。

3.2矫治机制

3.2.1制定帮扶计划 对于医科高校已经形成的学业困难学生,学校要及时建立帮扶档案,全面分析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和学科专业的掌握状况,得出学业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方式。

3.2.2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这些学生因为学业不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学业困难情况加重,甚至影响毕业。因此,要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和困惑,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2.3构建“三方协同”机制 从学生的接触面来讲,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是学校、辅导员和家长。因此,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矫治,需要建立“三方协同”机制,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努力。

在医科高校,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在进行医学专业教学时,要考虑到学业困难学生的特殊情况,多应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在进行口腔医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模型,模拟各种口腔问题的处理方法,清晰明了。

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全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辅导员要积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这些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同时,辅导员作为三方中的纽带,要发挥沟通、传达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坚实后盾和支撑,当学生出现学业困难时,家长不能抱怨、责骂,应多给予孩子自信和鼓励。同时,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配合,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4 结论

“全人教育”教育理念,就是注重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双重培养的新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论,对目前的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由于医科高校的专业特殊性,医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业困难的状况。对于这类学生,学校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机制。

参考文献: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路径

近年来,为体现教育公平,促进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奖、助、贷、勤、补、免”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应在对学生实行保障性资助的同时,解决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资助模式和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脱困”,将他们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助方式简单化,工作效果不明显。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大多以经济资助为主,资助目标设置简单化。学校没有很好地把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使资助偏离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主题。

2.被动执行国家政策,高校难以发挥主动性。在资助工作实践中,高校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形成了既定的工作流程,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不能灵活应变,其主动性难以有效l挥。

3.资助工作程序化,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高校为按时完成资助工作,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学生从申请到受助,要经过多次审查。冷冰冰的工作流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负担。

二、建立健全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

发展性资助是指高校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资助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起经济资助、能力提升、教育引导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应逐步由单一强调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诉求,发展至兼顾并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前提下的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效率诉求。

1.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高校要在传统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更新理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构建新的资助体系;通过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发展性资助,有效解决保障性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立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公益类发展性资助项目。第二,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在校内外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报酬补贴生活;同时,设置助学金,在资格考试、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方面提供扶持。第三,设置专项奖学金。高校通过积极引入企业赞助、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助学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个人努力和发展获得资助。

3.以教育引导为手段,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生活的困顿,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胆怯、焦虑、抑郁等问题,容易自闭。第二,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将诚信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解决受助学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加强责任教育,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4.以综合评估为保障,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第一,对事进行评估,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困难对象认定、资助项目管理、勤工助学岗位、奖助金收支、资助流程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奖优罚劣。第二,对人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受助生、资助管理工作人员、资助项目指导教师进行评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第三,对制度进行评估。在发展性资助体系中,重点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盲点。

参考文献:

[1]周文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关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6篇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招生数连年增加,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学生由于学业、身体、综合素质、就业观念等种种原因导致就业竞争力较低,出现就业困难甚至无业可就的情况,形成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较大“质疑声”,给社会总体就业带来了较大压力,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探讨高校如何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给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结合众多学者、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下,部分有就业意愿,但由于社会、学校、专业、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导致竞争力较弱而“无业可就”群体,或者那些处在感到就业困难心理状态的群体。概括而言,这类“困难群体”通常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不切合实际;综合能力低,如性格怪癖,人际交往能力差或学习成绩极差等,缺乏市场竞争力;自身有健康问题、身体残疾、外貌缺陷;家庭经济困难;屡次遭到就业歧视的女性毕业生;所学专业适应较差等[1]。

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资源分配、指导手段、人力物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专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更加缺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 就业指导“趋利而行”,针对性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目的是促使毕业生就业,从而保证学校的就业率。在“高就业率”这一“利”的驱使下,就业指导仅是针对全体毕业生的“面”上的就业指导,忽视毕业生的个人差异,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知,盲目择业,导致一部分本不该有就业问题的学生也沦为“就业困难生”。与此同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点”上的就业指导缺乏,使得已经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就业更加无望。

2.2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大部分高校仅设有校一级的就业工作部门,与规模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极少,而且大部分工作人员并非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并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对于职业规划的流程及测评工具和方法并不熟悉,同时也缺乏对未来和职业发展的预测能力[2]。这就使得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迫切需要的“一对一”的专业化就业指导很难实现。这将导致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问题、综合能力问题、就业观念偏差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从而使得个人就业难问题不断加深。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在针对2012届52名研究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问卷调查中,有76.61%的学生均表示希望获得“一对一”就业指导。

2.3 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局限于传统的大班集中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开课时间集中在某一学期,缺乏系统性和全程化的指导,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另外,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也仅限于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的传达,求职材料准备,笔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而缺乏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职业道德及社会适应性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3]。

3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对策探索

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为了真正发挥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中的桥梁、纽带和帮扶作用,促使就业困难群体顺利、稳定就业,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工作对策做了深入探讨。

3.1 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层面,把就业指导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把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纳入高校教师队伍,推进专业化道路。一是确保数量,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按照高校学生总数制定合理的师生比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配备。二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制定标准、课程、课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熟练掌握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了解最新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动态,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专兼结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聘请用人单位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通过交流,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总体水平,提升指导能力。

3.2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从大一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职业技能培训课、社会实践课等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规范教材教案,做到有章可循、科学高效;特色课程注重总结特色,提高针对性,鼓励总结创新,做到学校、学院、专业特色突出,针对性强。

3.3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指导。依托学院、辅导员老师提前开展调查研究,对毕业生进行科学分类,科学界定就业困难群体,明晰就业困难学生的主要问题,建设好数据库,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对因性别、身体等学生生理条件造成的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重点放在积极推荐、联系用人单位上,帮助学生展示优势;对因学业不精、专业技能弱造成就业困难学生,要重点放在加强培训,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力争短期提升;对于因性格内向,综合素质差造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要积极举办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担负就业成本造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要积极开展各类救助帮扶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推进资源共享,有效降低学生担负的就业成本;对于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就业困难学生,大力加强心理疏导,有效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对全体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能、社交礼仪等培训,有效减少学生因不善于展示而错失工作机会。

3.4 创新载体,拓展途径,丰富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拓展高校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园内外相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授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业指导应积极创新形式,除课堂授课外,广泛开展讲座、报告、集体活动等,强化集体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研究所、经济发达地区等学习、参观,开阔就业困难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到与专业或者就业意向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查找不足,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组织专业课教师讲解专业发展前景,就业方向渠道,帮助学生做出合适选择;鼓励引导就业困难群体参加各类规范的职业培训,考取专业技能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整体就业中的“短板”部分,提高整体就业率,提升总体就业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雷等.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1):40-41.

[2]栗民等.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兼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10(3):108-112.

[3]李平.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90-92.

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第8篇

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市心连心基金会第十二次爱心助学活动暨市工会2007年金秋助学活动启动仪式,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特困大学生圆梦大学。这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港城的具体举措;是身体力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多年来奉献爱心、倾注真情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资助同学们表示由衷的祝贺!

多年来,我市心连心基金会的爱心助学和市工会金秋助学活动成绩斐然,已经有407名困难学子得到资助完成学业,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成为我市各级工会最具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一,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港城在这一新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企业转制等因素,我们关注到一些职工因改革改制而下岗分流,家庭经济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职工因病因灾返贫,造成经济上的暂时困难。对他们进行帮扶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刚才李国章主席对近年来全市爱心助学活动进行了总结部署,各捐助单位向特困大学生发放了助学金,远东名品、德邦集团和受捐助大学生还作了代表性发言,大家都讲得很好,使我们倍感启发、倍受感动、倍觉欣慰。下面,我就进一步推动全市扶贫助学工作的开展,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帮困助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工会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

帮困助学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各级工会组织要站在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深入广泛地组织开展好各类形式的帮困助学活动。一是当好“第一责任人”。要积极引导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支持工会的助学活动,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扶贫解困,多方面争取支持,把工会的金秋助学活动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运作,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动中来;二是当好“第一知情人”。要定期不定期排查本地区、本单位困难职工的实际情况,并以此认真研究制订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帮困助学方案,做到底数翔实、对象明确,有针对性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措施,提高助学工作实效;三是当好“第一帮扶人”。要充分利用工会组织健全、联系广泛的优势,聚集社会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上下联动的社会化助学格局;要通过联系减免学杂费、帮助申请助学贷款、联系岗位勤工俭学等方式,拓展助学领域,延伸助学触角,丰富助学形式;要健全完善助学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定期回访等制度,力求做到高标准、规范化、严要求,增强每一个操作环节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社会放心,让职工满意,使工会的“民心工程”真正成为“阳光工程”。

三、深入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关注帮困助学的良好氛围

帮困助学是一项慈善性、公益性的活动,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大力宣传帮扶助学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民营私营企业家以及党政干部、职工群众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夯实金秋助学活动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奉献爱心,凝聚各方力量,为更多的特困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每个人都成为帮扶助学的支持者、参与者和监督者;要大力总结和宣传在开展这一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典型经验、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入学的生动局面,在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使金秋助学活动成为工会围绕大局、履行职责、服务职工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