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优化路径

一、前言

医药流通环节属于医药行业税收较为敏感的地带,原存在商、经销商、物流配送以及个人等多个角色,从而出现多票、过票、挂靠等各种现象。而随着“营改增”和“两票制”政策的出现,各个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得到了控制,药品流通环节不断缩减,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利润透明化,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纳税管理及纳税筹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当前医药行业改革与税收征管等新的形势下,探索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的优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纳税筹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特点和优势综合体现在它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涉税行为的事前筹划,来达到节税以及规避税收风险的目的。在实务中,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熟知税收政策和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还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状况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流程,以此来完成对投资、融资、销售等活动涉税行为的事前筹划,使企业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案达到控制税务成本和税务风险的目的。身处医药行业,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存在一定的空间,一方面随着医改的推进,国家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支持,了多项针对行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基础,以这些优惠政策作为纳税筹划的出发点,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企业财税管理人员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纳税筹划人员或专业的咨询机构,通过分析当前医药流通企业的财税政策,构造适用条件,助力企业合理进行纳税筹划,通过纳税筹划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二)必要性首先,纳税筹划的过程可以提升医药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企业的税收合规性。以企业的采购活动为例,纳税筹划的重心可以放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尤其是在营改增之后,能否取得符合要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会使企业的税负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时,可以将纳税筹划的结果列为参考的因素,权衡利弊后实现最优;其次,纳税筹划的实质是根据现有政策结合企业实际的合理应用,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行为与产业链的定位更加合理,可以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流出,从企业的角度讲,确定合理的税负率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再次,税收环境的改变也要求企业不断审视相关政策的变化,使企业在政策的导向下实现稳健经营;最后,营改增之后,多个医药流通企业的税负出现了不降反增的局面,加之专门针对医药行业的“两票制”,一方面需要企业按营改增的要求对业务行为及资料进行慎密安排,另一方面更需要企业通过适当的纳税筹划降低税收来优化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应考虑的要素分析

(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以及关联方税筹划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综合的事前筹划工作,它的确是围绕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展开的,但这些是创造条件的基础。在医药行业中,营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故医药流通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极其紧密,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医药流通企业以销售为主,处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之间,在两票制的政策下,大大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在获得权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税收成本。例如纳税筹划中为了满足优惠条件往往需要规划销售方案,销售方式的组合需要考虑到关联方的信用以及其所处市场的发展形势,否则可能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节税,但会给企业留下更多的应收账款坏账。

(二)经营: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战略发展目标脱离企业经营现状的纳税筹划往往是纸上谈兵,可行性很低还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脱离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也是如此。以对医药流通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为例,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有地域差异,还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注册地或者转换组织形式来调节所得税,例如现在一些企业会选择在西部地区成立分公司,或是在境外避税地区成立境外公司在境内开展业务等,但这些都要基于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战略发展目标,如果医药流通企业脱离两者进行所得税的筹划做出类似的转变,可能会适得其反,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此外,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应综合考虑是否通过设立分子公司等,向研发、生产等方面的领域拓展,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纳税优惠政策,实现企业整体税负的最优化。

(三)财务:纳税筹划所带来的利益和所付出的成本首先,纳税筹划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但其本身也免不了经济支出,也就是所谓的成本,有收益和成本就会有权衡,企业的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收益减去成本后的经济利益流入,哪怕是无形的。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在纳税筹划中考虑收益与成本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在具体的某一项纳税筹划中,所付出的成本不仅仅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包括机会成本,要综合考虑实施纳税筹划的相关成本与税负降低的收益;其次,医药流通企业经济活动的涉税种类不是单一的,而现行的税法下,针对不同税种的税收政策是有差异的,这些税种之间往往还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系,节约某一种税的支出往往会增加另一种税的支出,这需要纳税筹划人员做出权衡。从财务的角度,要综合考虑不同税种组合的税负,而不能单独考虑某一项税负。在具体核算上,对于企业也需要尽量精细化核算,使得各项税种承担最低税率;最后,还应将税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起来。这要求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结合药品流通的业务情况对于合同时间、开票时间、收付款时间进行合理匹配。

四、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的优化路径探索

(一)考虑市场形势,纳税筹划不能脱离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中很少考虑市场因素,市场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相比于内部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风险发生往往会直击纳税筹划的实施过程,拉低纳税筹划的实施质量。因此,转变观念在纳税筹划中考虑市场形势,也可以成为当下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的优化路径之一。因为市场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纳税筹划中难以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所以这里更加强调在纳税筹划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能够应对后期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二)紧贴企业经营现状,纳税筹划要以适用性为基础适用性是纳税筹划的基础要求,一旦不能满足适用性,纳税筹划在企业中就会成为流于形式的工作,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为了满足适用性的要求,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当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年度预算从而测算年度税金成本,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税收优化并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适当调整,如医药制造业广告费的税前列支的比例是30%,而医药流通企业是15%,故存在税收筹划的空间;另外对佣金的处理是否找寻合规的销售外包公司(CSO)等等也可结合公司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因此,为了使纳税筹划紧贴企业的经营现状,医药流通企业在纳税筹划前要以不同的视角洞察企业的经营现状,可以从财务角度出发、从经营角度出发、从市场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公司的整体股权架构、公司性质等角度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往往会更全面,纳税筹划方案会更适用于企业。又如:可根据供销特点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可根据广告费与销售规模的比例来筹划股权架构,可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来满足医药流通环节费用合规化以及税收合理化等等。

(三)树立长远的眼光,以降低整体税负为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医药流通企业纳税筹划的重点除了增值税和所得税,还有一些小税种,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这些小税种的纳税额也是较大的,同样不容忽视。但在实务中,能够在纳税筹划中重视小税种的并不多见,企业更多关注的还是三大税,而且还存忽视各个税种之间内在联系的现象。对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寻找纳税筹划的优化路径,就要树立长远的眼光,放眼于整体的税负,而不是某一税种可观的降税,税种之间的联动反映可以会造成远比某一税种节税金额更多的税务支出,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也要有收益与成本观念,这是贯穿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四)建立政策变动时间轴和空间轴,充分利用每个时期不同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变动频繁,一些优惠政策是有时间限制的,在实务中,有不少医药流通企业会因为时间差错过税收优惠,或是没有及时更新税收政策,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出现合规风险。基于此,医药流通企业可以尝试建立政策变动的时间轴,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政策的变动,一方面还能在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政策的理解。此外列明政策中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内容、时间的期限、特殊的要求等。同时,在监管日渐趋严的情况下,税收灰色地带逐渐减小,企业可以通过寻找税率较低的税收洼地设立相关公司,享有特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返还等,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一)国内外行业内部承包经营情况

1、国内行业内部承包经营情况。

目前国内旅行社部门承包制经营情况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承包人申请某一条旅游线路的专线操作经营权;此类专线承包部门主要表现在:在旅行社总部办公,部门经营和旅行社总部脱钩,部门经营成本由部门承包人自行负责。二是承包人申请成为所在旅行社的服务网点,负责对游客的招徕、接待工作,并在总社或者分社的授权下,与达成合同意向的旅游者签署出游合同。三是承包人缴纳一定数量的品牌使用费用,就可以在专线承包部门或服务网点取得一张办公桌,在一定的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下,使用旅行社的品牌,经营游客出游组织活动。国内旅行社部门承包制主体选择及相应风险如下:一是与企业内部职工签订承包协议,其风险在于一旦产生纠纷,依照现有法律规定,承包协议很可能被认定为企业内部协议,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企业将面临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二是与企业外部人员签订承包协议,若旅行社和非本单位员工签订承包协议,则基本上不存在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但是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旅行社不得以承包、挂靠或变更承包、挂靠方式非法转让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旅行社还是要承担行政上的责任,可能受到旅游局的行政处罚。因此承包人必须与旅行社有法定的劳动关系,“部门承包”才能从法律层面看有合法的依据。

2、国外行业内部承包经营情况。

欧美地区的旅行社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国外行业内部承包经营方式有:一是旅游批发经营商与零售旅行商的垂直分工。航空技术的进步引起了大众旅游的发展,刺激了专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的旅游批发经营商的产生,进而又促进了主要从事销售业务的零售旅行商的发展。二是旅游批发经营商水平分工。旅游批发经营商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一家旅行社能够满足市场上对所有类型旅游产品的需要,因此,旅游批发经营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按照业务范围进行了水平分工。一方面是分化为国内旅游经营商、负责入境接待的旅游经营商和组织出境旅游的旅游经营商。另一方面根据目标市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交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专业化的经营。三是零售旅行商水平分工。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包价旅游的兴起使旅游批发经营商在市场上出现,它们也通过零售旅行商销售产品。从而零售旅行商的业务范围得以拓宽,数量迅速增加。

(二)旅行社部门承包下旅游产品的经营状况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旅游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规模化标准化正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部门承包下旅游产品营销正在向“一对一”的营销模式转化。旅游产品销售渠道也从原来的长宽并重逐渐短宽化,由于网络的发展更加缩短了旅游社与客户的距离,同时也为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加速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在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方面,新一代的旅游者出于对个性的追求,在旅游的方式上体现出对散客自助式旅游的强烈需求。目前,大多旅行社的承包部门可以通过采取直接销售渠道(网络)和间接销售渠道(通过旅游批发商或旅游零售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销售。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各自的办事处,参加各地的旅游交易会,通过同程网等专业旅行社网站和全国各地的组团社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旅游批发商或旅游零售商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各家旅行社大部分销售人员寻找自己固定长期合作的旅游批发商或旅游零售商,形成很好的合作及互惠互利关系。

(三)部门承包对旅行社及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

1、部门承包经营对当前市场发展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旅行社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达到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二是有利于推进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三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努力去开拓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部门承包经营对当前市场发展的弊端。

部门承包经营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弊端是旅游产品销售环节。承包部门获取客源之后,自主性高,可以选择交给旅行社总部操作,也可以利用各种采购网络自己操作,也可以交给其他承包部门操作。承包部门选择合作对象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利润,对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旅行社的品牌都不注重。因此,就给当前旅游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部门承包后对旅游产品的专利缺乏足够保护,因此只要有一家旅行社设计出新产品,就会招致同行的争相效仿,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寿命。还有每个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都有合理的运作周期,但如果不及时优化设计,就可能会缩短产品的寿命。

二、对部门承包经营模式下的旅游产品分析

(一)部门产品分析

笔者实习的湖北宜昌某旅行社营业部所经营的旅游产品有省外海南游、桂林游、云南游、广东游等;省内游有武当山游、黄鹤楼游、木兰山游、神农架游等;本地游主要有柴埠溪峡谷游、三峡游等。该营业部重要经营三峡游,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客源其本是本地游客。该服务部为游客提供服务有:旅游咨询、线路推介、门票订购、为游客讲解、饮食和休息等方面的需求、拍摄和留念的需求等。旅游服务设施有四星级旅游船1艘,五星级旅游船3艘,全部为钢壳或玻璃钢结构,客位100-200人不等;旅游大巴3辆。购物店主要是三峡游客中心,该中心集农林特产展示展销、三峡风味餐饮、三峡民俗歌舞展演于一体,是三峡区域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宜昌周边交通方便,宜昌三峡机场每日有往返上海、北京等的航班。宜昌火车站为沟通中南、西南、鄂西、川东的铁路交通要道。宜昌和省内的交通主要依靠宜黄高速公路。宜昌码头现已开通了至重庆、万县、奉节等地的客游轮。

(二)部门销售状况分析

目前,宜昌市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该营业部营销活动主要依托湖北省和宜昌市的一些旅游促销会,营销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但在最近3年里,宜昌市的旅游营销活动较为集中,并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大力宣传,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影响。该营业部目前的旅游产品销售表现出以下特征:湖北省和宜昌市是该营业部主要客源地,其中宜昌本地的旅游者占旅游总人数的80%以上,在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该营业部旅游发展的主要支撑市场。

该营业部近5年的接挂入境旅游者人数每年都在3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宜昌市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和本地游的特征十分明显。3年内重复游客不到5%。旅游者在宜昌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宜昌旅游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

(三)分析结论

旅游者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基本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产品设计满意度一般。营销与产品现存缺陷对部门的发展以至于行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有必要优化以及开发创新当前旅游产品。

三、部门营销背景下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的策略

(一)部门承包经营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变

旅行社部门承包制虽然在法律上有所争议,但在旅行社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就现在的状况不断的去优化产品,在行业上守法经营,在未来的5-10年,部门承包经营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变,得到立法的支持。

(二)在国际竞争中提升地位。

面对国外旅行社进入中国,国内旅行社在与国外旅行社竞争要取得先机,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是关键的。现在对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是对国内旅行社今后发展做铺垫,使其能在国际竞争中提升地位。

(三)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平台

现在的旅游产品优化设计都要与国际接轨,精心选择国内外一些精品路线及开发一些有潜力的路线,从设计先进、路线合理、交通方便、购物实惠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对国外路线的设计,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沟通和联系,为日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竞争的平台和合作平台。

四、部门营销背景下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必要性

更好更多的旅游产品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兴衰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游点、游客的追求,也是旅行社及其承包部门的追求。旅游产品优化设计有利于:

(一)优化产品策略提升了部门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

在行业市场占据优势的因素很多,而市场竞争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是指旅行社及其部门经营管理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份额的能力。正确运用营销战术,并且正确使用优化产品的技巧策略,提升部门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的策略创造经济效益

在旅游市场日益成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部门承包制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等狭义层面上的服务,而是越来越多地成为为游客提供增值的过程。部门逐渐把旅游产品作为客户的一个增值过程来管理,通过降低旅游产品费用、以及提高物流效率,来帮助游客赢得并保持顾客满意,通过不断优级化产品,大力创新,提高旅游产品可靠选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从总体上来看,优化产品的策略能从两大方面为客户创造价值,一方面,降低游客购买旅游产品费用,直接增加部门总收益,另一方面,帮助游客实现旅游产品价值多元化,在同等费用基础上,获得更多价值。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业务过程优化产品,不但给部门创收,而且给整个旅行社及业内经济带来很大收益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收储;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土地储备是随着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市土地市场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项新型工作,是政府加强土地一级市场垄断的重要手段。土地储备经过几年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地从储备机构的隶属、融资渠道、收购储备方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收储模式。并为土地收购储备下了定义,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市、县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委托土地储备机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将按照法定程序收回、收购、优先购买或征收的土地纳入政府储备,对储备土地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以备政府供应土地,调控市场的一种制度安排。现结合内蒙古地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对满洲里市土地收储交易做如下分析。

一 土地收储的必要性:

前些年,满洲里市部分平房区由于占地面积大、居住环境差、涉及被拆迁居民多,这一情况造成了开发商不愿开发的局面,这是满洲里市旧城改造的一大难题。满洲里市水源路以西的平房区,处于市区边缘地势低洼,多年没有基础设施投入,老百姓称这里的路面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居住条件非常差。对于这样的情况,只有通过土地收储的方式来运作才能达到合理拆迁安置、改善居住环境、改变城市形象的目的。另外,满洲里市部分地段地理位置较好,很多开发商都有意开发,但拆迁量巨大、拆迁难度更大的现实使得他们无法实施。近两年,满洲里市合作区金山角地段因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等客观原因,成为了一块“黄金地”,可以说是众多开发商竟相争夺的一块宝地,但由于拆迁难度大,钉子户较多,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采取土地储备方式,以政府名义进行收购,把拆迁安置转化为政府行为,才能使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达到旧城改造的目的。此外,满洲里市也存在开发商囤地的不良现象,前些年部分开发商钻法律空子,进行大面积圈地。社会上数量巨大的存量土地导致了土地多头供应的局面,削弱了市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度。具体总结如下:

1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制是政府垄断城市存量土地供应,调控土地市场和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切实执行的必要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高度集中管理。早在 1994年,时任总书记的同志就指出“土地是国家最牢靠、最可靠的国有资产”,“对土地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这非常对”,“对土地不垄断不行”。因此,在满洲里市建立土地储备机制,为政府调控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提供了有效保障。

2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制是改善满洲里市投资环境和获得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措施。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使政府由出让“生地”为主转为出让“熟地”为主,不仅可为开发商提前解决拆迁、配套等问题,缩短开发周期,改善投资环境,而且可增加政府土地收益,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3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不仅可为有形土地市场建设提供物的保障,使政府“有地可招”、“有地可拍”,而且可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和土地市场的统一管理,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4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有利于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二 目前土地收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后,便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并成立了自治区土地储备登记中心,把满洲里市的土地储备也纳入了其中,随之满洲里市也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整理中心。2003年自治区又出台了《国有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使得土地储备工作进一步规范。但土地储备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各地区步调不一,整体上存在法制不健全、主体不明确、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和规划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土地收储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满洲里市的土地收储虽纳入了自治区土地收储计划,而且土地储备中心又被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二级事业单位,并且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委员会。但土地收储在这里的影响力太小。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开发商的足够重视。使得部分收储项目很难进行。

2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政策法律支持还不完善

自治区没有出台相应土地储备管理实施细则,法律支持不充分,在满洲里市亦是如此。提高土地收储的法律地位,建立土地收购储备的法律体系,完善土地收购储备的政策依据是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政策法律是当务之急。

3 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利益分配还有待于解决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财政、规划、计划、建设、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各部门之间如果不能很好的衔接,就会影响收储土地的正常流转和资金的回收。 因此,需要发挥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的职能,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给予土地收购储备以相应的政策扶持。

三 对土地储备的对策研究: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土地收储工作顺利高效运转

满洲里市应加大土地收储的宣传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土地收储的必要性及优越性。让各部门对土地收储工作由一个新的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

2 加强学习考察,做好全市土地收储计划

满洲里市应积极与自治区土地收储中心联系,加强沟通,让自治区对满洲里市的土地收储工作重视起来,多给与指导。同时,我们应该走出去,去学习杭州、青岛等地较先进的土地收储工作经验。另外,应该聘请专家对全市的土地做一个收储计划,这样土地收储工作就会科学地、有计划、有依据地进行。

3 组织实施土地前期开发。根据政府供应土地的需要,组织对储备土地进行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前期开发,这个环节的实施主体应为土地储备机构。

4 管护和临时利用储备土地。在储备土地供应前,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对储备土地进行管理和保护,防止他人侵占、破坏储备土地,并依法对储备土地单独或连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以出租、临时改变用途等方式进行暂时利用。临时利用的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

总之,土地收储只要本着平等、互利、守信的原则,加强联系和沟通,不断修炼内功,与金融机构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借着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强劲东风,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产的基础性作用,盘活国有土地资产,就能走上储备业务发展的快车道,进而推动全市土地收储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内蒙古土地收储交易[J].内蒙古土地收储交易,2007(01).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意为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信息系统。简而言之, ERP是面向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产、供、销、存、人、财、物各系统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ERP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强调仅靠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是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部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环节资源的集成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今市场特征为:新产品开发日益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必须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靠价格、质量、产品和服务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在企业管理方面多下工夫,即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向管理变革要效益,才有望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加强企业管理、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正是中国企业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的必然趋势。

具体而言,企业实施ERP这个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企业具备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而原来金字塔形职能型层次式的组织结构已越来越成为组织发展的障碍,且机构臃肿,人员繁多,严重影响了办事的效率。因此,被扁平小组中心型流程式组织替代是势在必行的。所谓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新组织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部门,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专家、顾问,实际上企业管理已超越企业本身固有框架,这与ERP管理系统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注重通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管理、营销扩张和售后服务等来建立竞争优势。但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发现在分工日趋细化、开放合作的年代,仅仅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显得很被动,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如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等纳入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从而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ERP系统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正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价值链上的供应链,从而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协作的子系统,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另外供应链管理还能使多个企业在一个整体的 ERP系统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同运作,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前瞻性、及时性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上很多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电算化管理,应该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各个企业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践。但是为了实现“快鱼吃慢鱼”的神话,为了在“速度经济”竞争中先迈出一步、把握市场、抢占先机,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层楼,以便于财务管理人员动态地捕捉市场需求变化,提出应对方案 。而ERP系统正是通过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建立了财务管理一体化,使经济活动信息数出一门多方使用。在此基础上财务和其他各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便于事前预测,从而使决策层利用充分的时间考虑战略管理决策,这是企业的灵魂,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的策略;同时通过整合性的功能化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采用滚动成本核算法,实物账和资金账同时产生,通过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无缝管理,极大地降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财务数据处理真正达到及时性、准确性。

(二)内外价值链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价值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通过价值分析消除不增值环节,优化流程,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而传统财务管理一般以产品、部门、地区等为主体进行管理,关注产品获利能力、部门预算完成情况、部门绩效等问题,这些管理方法尽管非常重要,但忽视了价值来源于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所创造,从而无法真正把握应该如何挖掘企业增值的潜力。因此,企业需要实施ERP,即以价值活动为核心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强化增值活动。企业外部价值链管理则是在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 ,分析产业链中利润和价值的转移环节、方向,收集竞争对手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市场分析、产业链分析,最终通过建立联盟等方式改善阻碍企业发展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总之,ERP对价值链的控制是通过对供应链中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实现的。

四、企业全球化、多元化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为了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全球化潮流,一方面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而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必然需要良好的资讯管理工具,以便及时且精确地掌握各地的生产进度、发货状况与财务资源状况等,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需求,而ERP正适应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纷纷实现资本多元化,并从单一生产向混合型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而ERP正好适应这种生产环境,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求。

五、企业优化业务流程的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全球化;业组织变革;手段与方法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的全球化运营,它们为供应链全球化提供了信息和业务集成的基础支持。供应链全球化使生产的组织和实现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和限制,可以以网络信息为依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采用灵活有效的管理组合模式,更加方便有效地实现多种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然而,大多数公司的供应链是基于传统组织结构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基于公司的战略规划。因此,对传统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变革能给公司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

一、供应链全球化概念

如果供应链在一国国内建立,所有加盟节点企业都是国内的企业,那么,这条供应链就是国内供应链。如果供应链越过国界,加盟的节点企业属于不同的国家或者位于不同的国家,那么,这条供应链就是跨国供应链或供应链全球化。我们必须说明,所谓供应链全球化也并不是说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必须遍布全球,而是链中节点企业可以位于全球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说组建或构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从全球这个大范围,而不是仅局限于一国国内来考虑如何设计和构建供应链的。

供应链全球化与供应链在结构、功能上完全相同,差别仅在于节点企业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涉及到了不同国家间的企业的分工与合作。但也需指出,如果供应链不是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而仅局限于一国国内的话,那它就不会对国际贸易产生特别影响。实质上,供应链全球化正是随着工业生产社会化、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组织结构的取向

企业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是根据其追求的特定战略进行的。组织结构设计一般遵循生产、市场和信息三种企业战略。

1.生产战略。生产战略是以最高效率将处于原材料状态的货物通过加工过程转化成产成品为目标的。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计关注的重点就是将那些产生成本的采购、库存管理、生产计划、订单处理和运输等经营活动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

2.市场策略。市场策略是对跨越多部门或多经营单位的一组有限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采用基于市场策略的物流组织强调:联合装运不同经营单位或不同产品组的产品给客户;采用一张订单发票,简化销售和物流的协调。通常高级销售主管和高级物流主管向各自的高级经理汇报。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可能不会处于最低水平。

3.信息战略。一般情况下,拥有大规模下游经销商、分销组织网络和大量库存的企业追求的是信息战略。这个分散网络的首要目标就是协调物流活动,而信息是良好的协调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结构将会超越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经营单位的范围,以便得到尽量详细的信息。

三、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模型

供应链组织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经营无国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与此同时,用户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导致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这种变化使得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与这种横向思维相适应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应运而生,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供应链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

协调中心为主体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本文定义的供应链全球化组织结构是以协调中心为主体的供应链模型。供应链中建立一个协调中心,阐述合作的基础和准则,协同供应链的目标,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必须遵守的条例,以公正合理的方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局控制把握,这样的协调中心更像一个超大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协调中心与各部门更多的是信息沟通,目的是加强组织合作,增进供应链协同。

四、供应链全球化企业组织变革

供应链全球化组织应该根据世界各地的优势调配资源,有效地支持全球化战略,优化供应链运作。’因为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供应链全球化的分工与协作会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如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优惠的招商政策是一个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供应链全球化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哪里资源最好,就在哪里设立节点。供应链全球化组织架构变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有效实施供应链全球化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的组织,对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控制各成员企业的绩效,不断强化供应链全球化的整体竞争力。

1.供应链全球化组织的两个关键

(1)企业组织文化。供应链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结构模式,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企业文化冲突。在供应链全球化战略框架中,企业文化整合是一个关键。构建供应链全球化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与协调的文化体系。

(2)组织中的利益冲突。供应链全球化是一个超组织。所谓超组织就是一个企业群组,其中的企业垂直相关,但法律上各自独立,且在各自独立的决策中享有共同的利益。作为一个由多节点组成的系统,每个节点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成员企业的目标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如果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企业各自作出购买和定价的决策不仅会导致该企业群组的利润次优化,而且也会造成个别企业利润次优。例如,供应商可能希望看到稳定数量的需求,而且还希望所需物料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制造商则希望能够是灵活需求,能够快速及时地收货。

2.供应链全球化的构建

(1)分析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流的供应链全球化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从而确认成员企业选择的必要性,分析总结供应链全球化中各成员企业存在的问题。

(2)寻找准目标。企业一般而言,供应链全球化的目标企业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优秀企业。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这样在找寻过程中可以避免时间和成本的过多耗费。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可以由外向内进行核心能力的识别: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所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

(4)设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一是供应商的综合优势。质量、成本、时问、价格、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是影响供应商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二是制造商的综合优势。质量、成本与收益、制造的敏捷性、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影响制造商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三是分销商的综合优势。企业的市场形象、客户分析、时间、服务水平、销售能力和销售网络等是影响分销商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

(5)成立供应链全球化协调中心。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进行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在供应链全球化中的商业行为。

(6)准组织成员企业评价。调查、收集准组织成员企业的全方位信息,利用一定的技术工进行评价。如果符合要求,就可成为供应链全球化的成员企业。

(7)选定目标企业。供应链全球化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这样即使某一个企业出现失误,另外的企业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供应链全球化失败的风险。

(8)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供应链全球化组织。战略联盟本身就是基于供应链全球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供应链全球化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强度,使供应链全球化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组织。

3.供应链全球化组织形成的合作手段和方法

(1)资源共享。资源不仅仅是物资,还包括技术、资金等因素,资源共享意味着资源在供应链中的合理配置。资源通过重新优化配置,在整条供应链中合理流动,使供应链全球化众多的成员企业共同获益,实现利益协调。资源共享是减少供应链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开发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组织关系连接。组织中的合作是通过组织之间各种关系的连接而进行的,连接如果断开,价值链就失去意义,价值就不复存在。供应链全球化成员企业通过适当的绩效标准来监控并提高和激励组织之间的连接,促进成员企业间更为密切地合作与协调。

(3)流程重组。供应链全球化的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达到供应链资源的合理分配,发挥最大的作用。渠道精简,流程再造,供应链全球化运作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以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当地整合供应链流程来提高产品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从而提升竞争力。

(4)关系承诺。供应链全球化中上下游的关系承诺水平是影响供应链全球化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承诺是组织关系连续性的一个显性或者隐性的保证,是基于对发展稳定关系有信心而对保持长期关系的渴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愿意牺牲短期利益来获得长期利益。

参考文献:

[1]丁伟东,刘凯:供应链流程变革模式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8)

[2]张德荣:浅析全球化供应链趋势下我国企业的应对措施[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苏北地区;封闭供应链;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苏北地区属农业主产区,粮食、棉花、油料、瓜果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质量问题。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法是通过对农产品来源与加工过程监控来实现的,忽视了物流控制这一有效手段。封闭供应链体系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苏北地区物流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苏南、苏中地区。本文结合苏北地区特点,分析构建封闭供应链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理论综述

关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封闭供应链的概念由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6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具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陈恭和(2007)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的概念、功能、数据结构和开发框架。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其产生的质量问题,并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1)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2)强调供应链运行标准的一致性;(3)强调成员的门槛性。王多宏(2008)认为,研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首先应进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研究,然后开发基于JIT的配送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以及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的研究,最后实现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焦志伦(2009)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封闭供应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食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并从这些设计要素出发,尝试从理论上构建不同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四种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彭剑(2009)认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较好地解决湖南省当前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较好地体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仍然强调在封闭供应链内涵探讨等方面,尚缺乏针对性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为此,本文将着力于针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三、苏北地区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必要性

(一)苏北地区物流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管理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尽管苏北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物流系统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不仅如此,苏北农产品供应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开放的供应链体系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和价值增值。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就是在管理、技术以及运行上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技术集成,通过供应链各级节点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达到高度一致的默契,从而实现消费者需求快速响应和即时准确供货,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苏北地区供应链技术环节落后,难以保证物流过程中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整个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还十分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整个物流过程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配送、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据统计,苏北地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被控制在5%以下。因此,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苏北地区的供应链模式是环节开放式经营结构,不利于成本降低。食品经营企业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以价格为主要评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反复的筛选、替换,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致使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混迹其中,危害消费者。同时,供应链的环节过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四、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苏北地区农产品核心企业,根据不同农产品和不同流通环节的特点,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以及部分农产品连锁超市等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封闭供应链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农产品供应链设计时应坚持流程简洁性、能力(资源)互补性、运行协调性、响应敏捷性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吸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有利于根据企业的综合能力和优势加以创新。

具体思路是:1、依据苏北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各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评估,明确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根据各个节点竞争实力的强弱,确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销售商或者是农产品加工制造商;2、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重组。通过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方法来改善资源状况,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尽量吸收入供应链,对负担性企业进行重组,以此整合优秀的上下游企业;3、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评估、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或合作者;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供应链运行的技术平台;5、根据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性能条件、物流渠道、营销渠道和产品销售情况等因素来优化供应链结构。

(二)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主要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等。1、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企业准入许可体系。首先,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日常监督检测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等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其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在主体资格、程序、监管、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再次,实施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管理,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无公害标识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和惩罚。最后,做好产地认证,对本地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主产地实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录,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2、农产品安全监控与管理体系。为了确保农产品跟踪追溯系统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及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无疑是有效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是多边共赢的关系,各阶段企业不能仅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而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充分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整个供应链就像是一个虚拟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合成整合式农产品物流增值链结构体系,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服务作用。政府应出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规划指导意见,通过规划来合理引导封闭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出台各种支持和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焦志伦.我国城市食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及其政策研究[C].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与国外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维护好经济秩序具有必要性。近年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时刻牵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大对工商管理职能的分析成为当前相关专家和学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工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工商管理职能日渐凸显,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具有必要性。但是,当前的工商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和管理,区域性较强,各个区域的业务各自为政,不利于工商管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且,地方政府部门会运用行业封锁或地区割据等保护措施,削弱了工商管理职能,导致市场经济无法有效建立,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市场经济发展。

2.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工商管理人才是确保市场经济高效建立的保障,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状来看,工商管理人才普遍存在缺乏现象,并且人才的专业性不强,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无法确保工商管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且,工商管理部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度重视专业性和传授知识,不利于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考核方式单一化,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工商管理人员的学习效果,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人员的真实学习水平。

3.工商管理执法力度差。工商管理机关是工商部门行政执法和监管市场中的重要部门,对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工商管理执法活动中,工商管理执法部门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各项管理工作,导致执法力度不断弱化,削弱了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且,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常会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干扰,将工商管理部门当做当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未经政府的允许,不允许对企业进行处理和检查,增加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1]。4.工商管理内控制度不完善。工商管理机关对促进工商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却存在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虽然国家对工商管理部门的投入较多,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部门较多,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部门却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资产使用效率低等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并且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主要职能仅是涉及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职能,导致各项经济监督工作和会计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1.树立工商管理意识。工商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对确保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商管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工商管理者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创新工商管理环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工商管理部门需要端正服务态度,严格按照国家工商管理机构的要求,树立为人民服务管理观念。将良好的工商管理意识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去,优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职能,构建健全的工商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2.严格遵循工商管理原则。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传统的工商管理政策与新时期的市场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需要遵从以下工商管理原则:第一,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大企业改革,与工商管理职能相联系,工商管理部门应该主动为企业进行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企业在进行改革时,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不要轻易做出承诺,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二,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来行使管理职能,加大法制监督力度。企业要遵守法律规定,一旦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给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环境。第三,企业在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原则,要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

3.调整工商管理内部职能结构。第一,坚持市场主体准入资格,支持企业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情况下,需要明确企业的设立、变更、程序、出资等问题,从培育和扶持的角度出发,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加大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充分运用工商管理职能,推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企业更快的占领市场和开拓市场,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第三,加大对市场竞争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的工商管理举报和投诉网络,促进公平交易,强化市场监察,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同行业间群管、协管和共管的作用,提高整体办案效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4.优化处理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从当前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各职能部门相互交叉,管理分散和分头现象突出,削弱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要求,合理划分工商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工商管理内部职能,加强工商执法能力,防止工商机构出现既不相干又不重叠现象。第一,积极引导基础性和相关性产业的深入发展,对于生产方式落后、设备简陋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应该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做好企业转产工作。第二,掌握市场信息,明确市场经济发展动向。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引导当地企业到外地开办经营,对于技术和资金达不到政策要求的企业,需要确保登记的优化。对于市场饱和和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企业,一律不准注册和登记,需要引导这些行业积极开办其他企业。通过严格控制注册和登记,保证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

三、结语

工商管理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工商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在新形势下,工商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树立工商管理意识、严格遵循工商管理原则、调整工商管理内部职能结构、优化处理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提高工商执法效率,加大对工商管理职能的探索,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构建持续、稳定的市场环境。

作者:冯泽渊 单位:衡水二中高三四班

参考文献:

[1]代荣华.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发展与完善[J].中国商论,2016,0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