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 顾客价值 价值链 供应链 基本路径

一、引言

“商业模式”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术语,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然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宏微观环境瞬息万变,高科技飞速发展,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之后,正面临着质的改变,面临着“创造性破坏”。在这种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状况下,企业要想把握住市场机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商业模式的内涵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的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这是关于商业模式最早的定义之一。Weill和Vitale(2001)在PaulTimmers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地位提出:商业模式是对公司的顾客、供应商等相关利益者的角色与关系的描述。Scott M.Shafer、H. Jeff Smith、Jane C.Linder(2005)认为模式就是创造价值并能从这个价值中获得回报,他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在一个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潜在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

在国内,埃森哲公司的王波和彭亚利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罗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

三、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分析框架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那么,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通过对目标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分析,区分已满足的需求、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进行创造价值的内部核心资源能力;对供应链分析,把握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有关的外部资源能力,在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的变化为中心,找出创新的可能区域,进而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价值活动的创新,如图1。

1、目标顾客的需求分析。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只有顾客满意了,企业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目标顾客的需求分析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心,只有洞察了顾客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顾客需求,并设计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才能据此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企业持续地对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分析,站在顾客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顾客的需求,不断挖掘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发现新的需求,这里的新需求包括全新的需求和对现有需求的细分。这些不断发现的需求就成为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依据。

2、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静态发展的,都是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的。虽然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企业构成一定的威胁,但是却能够增强市场的活跃度,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深入发展。这里对市场竞争状况的分析,主要是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是针对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定位来做的分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主要竞争对手对目标顾客现有需求满足了哪些方面,从而剔除这些已经满足的需求,界定那些没有满足的需求和有待引导发现的需求。那么,这些没有满足和有待发现的需求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方向。

3、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波特认为,这些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有五种基本类型,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服务;辅助活动有四种基本类型,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每一种类型的价值活动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活动,都对企业竞争优势发挥作用,只是所起的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而已。并且,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识别这些起关键作用的“战略环节”,使得企业资源得以最优化组合利用,从而发挥企业的独特特性,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4、供应链环节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这是通过优化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获得的。通过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起到对内部资源的配置;那么,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外部资源,促进供应链各成员和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紧密相连的价值网络,能够使得网络内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得企业能够有效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空间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寻找:一是从顾客角度,如何创新顾客价值;二是从企业角度,如何来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三是放眼整个产业角度,如何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发挥最大价值。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企业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形成最优组合,使得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获得最大化收益。据此,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有三类:一是顾客价值创新;二是价值链创新;三是供应链体系创新。各种类型具体的创新路径如图2所示。当然,实际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由于变化因素的非单一性和不确定性,更多的可能是它们的各种组合运用。

1、顾客价值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顾客价值创新的实质是企业通过对一种新的顾客价值的搜索和自身使命的调整实现了一种新的市场定位,扩大价值空间的聚焦半径,由此进入新的利润区。综合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种创新途径:第一,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现潜在的顾客,二是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个性化、体验式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么,如何来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使得企业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种创新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来对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但是这里所说的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不是指在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形式或款式局部性的改变。第三,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这种创新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不仅可以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分销渠道的效率,使产品和服务能更便捷到达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也能更好地维持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价值,有助于直接、及时地了解顾客的需求。

2、价值链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使得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发挥成本优势。有以下两种具体的创新途径:第一,价值链组合调整。关键思想就是围绕顾客需求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也就是说,强化企业价值链条上关键环节的主导作用,非关键环节的辅助配合作用,据此来重新组合调整价值链条上资源的配置。具体的做法是以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的某一点或者几点为中心起点,相应调整价值链条上的其他环节来适应这种变化。第二,价值链优化整合。关键思想就是做优势弃弱势,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降低总成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优势环节,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仅具一点或者几点价值链条上的优势环节。然而企业创造价值需要投入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必将带来高额的成本,那么优势环节可以使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有些弱势环节占用较多的资源却创造较少的价值。据此,可以选择具有优势的企业把弱势环节实施外包,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优化整合出一条具有高效率的新的价值链。

3、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激变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重构供应链结构。关键思想是对供应链资源的优化,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这种创新是围绕顾客需求,简化供应链环节,改善企业与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关键环节的联盟合作关系,其他环节的灵活应变性,保障供应链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柔性,能快速依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第二,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这个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并建立相互之间的伙伴关系和隔绝机制,发挥协同效应的同时,也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通过这个价值网络,优化配置企业内外各种资源要素,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对成功商业模式的模仿带来趋同化,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没有商业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始终会是企业所关注的焦点。企业经营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获取利润,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以顾客为中心,来调整、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以合作共赢的观念来建立各种联系,不断地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思考,采用合适的创新途径来调整商业模式,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Scott M. Shafer、H.Jeff Smith、Jane C.Linder: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

[2]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 刘艳巧:探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J].企业活力,2008(10).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2篇

据韩国媒体报道,根据公司的数据显示,易买得2010年在中国损失了910亿韩元(折合8400万美元)。事实上,易买得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可谓一年更胜一年。2007年,易买得中国区亏损59亿韩元,2008年为194亿韩元,2009年为551亿韩元。今年,易买得计划出售中国区部分业绩不佳的门店,同时希望在中小城市投资开店,欲借此扭转颓势。

在韩国本土,易买得占据32%的份额,就在前几年,家乐福和沃尔玛先后退出了韩国市场。不管它们的退出是否与易买得有直接关系,易买得无疑是韩国市场上的胜利者。但是,为什么到了中国市场,同样是面对家乐福和沃尔玛,易买得却连年出现巨大亏损,以致到了出售部分门店的地步?

一个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了大的亏损,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所有隐藏的问题也都会暴露出来,并被放大。因此,我们无需逐次分析每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和讨论的是那个导致易买得亏损的最根本问题:大卖场的本质是什么?是满足顾客对所有生活必需品或经常性消费品的需求,而顾客对大卖场最关键的要求是低价和品类齐全。(详细分析见后文链接)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看,易买得在这两个方面是不是做得足够好,我们拿同样是外资超市而且在中国市场做得比较成功的家乐福和沃尔玛进行对比。

直接对比易买得与家乐福、沃尔玛各自门店中的商品价格以及商品种类,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判断方式。不过由于市场范围太大,价格变动频繁,笔者没有精力以这种方式得出结论。而我们从分析易买得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入手会更加深刻和富有意义,因为门店中的商品价格和种类是这些理念和策略以及经营好坏的直接结果。从根源处看问题,会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感悟。

对比沃尔玛、家乐福的核心优势

众所周知,沃尔玛的核心优势是其供应链系统,而供应链的核心目的或者说成效就在于获得低价。沃尔玛与供应商紧密合作,控制着产品从出厂到货架上的整个过程,不断地降低在各个环节上的成本。当这个供应链系统一旦建成,其成本优势就是其他零售商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的了。而且,沃尔玛一直保持较低的、稳定的毛利率,它们将通过供应链降低的大部分成本让利给顾客,也就是降价。

在管理商品分类上,沃尔玛也有出色的表现。沃尔玛最早与宝洁、可口可乐等大型消费品公司合作实施了品类管理。沃尔玛利用各个分类中大型厂商掌握的消费者的知识和经验,让厂商们不断提出优化分类的方案和计划,使分类中商品的选择和陈列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

家乐福则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价格方面,家乐福的拿手好戏是超低售价。家乐福将商品按照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分为三类:高敏感商品、敏感商品和非敏感商品。高敏感商品和敏感商品是顾客在购买时非常关注价格的商品,一般情况下,就是那些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中的知名品牌。家乐福通过定期到竞争对手的门店中做市调,使这些商品的价格始终低于竞争对手,从而营造出低价的价格形象。

家乐福在管理商品分类上最具优势,与沃尔玛不同,它并不以依赖供应商为主,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分类管理能力。家乐福的整个经营活动完全是以商品分类为视角的,而不是以供应商或者商品,换句话说,家乐福在经营中的第一视角是商品分类,它有能力使每个分类都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比如,家乐福能够更快地引进新分类和新商品,能够始终抓住顾客对每个不同分类的关键要求等。

除了经营上的策略,沃尔玛和家乐福都是控制内部运营成本的专家,这方面无需多言。而且,相对于沃尔玛而言,家乐福更加重视卖场布置上的实用性,它并不追求设备高档和装修豪华,以及宽敞的通道,而是强调商品是最好的陈列的原则,并以灯光的明亮和环境的卫生,作为营造购物环境的主要手段。这些都大幅度地节省了运营费用,还会烘托出类似集市一样的抢购气氛。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3篇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customers;operation;nature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40-03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业一直保持年增长超过20%的高速增长,很多建筑企业经营意识薄弱、经营方式低端,在粗放式管理的模式下亦能生存。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建筑企业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前20年高速增长期的简单粗放式经营思维已无法延续,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对新常态和新形势,解决企业生存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刻理解企业的经营本质,从以往的“机会经营”转变为“本质经营”。

建筑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工业产品,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直接参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主要是根据业主和顾客的功能要求设计和建造的,施工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的“销售”特点,建筑产品的交易是由生产者与顾客直接进行的,不存在分销和流通环节;建筑产品的所有权自始至终掌握在顾客(业主)手中,无需承包商进行生产之后的销售。因此,传统市场营销的4P组合(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理论对建筑行业缺乏完全适用性。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深刻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本质,建立“运用定位赢得心智,项目管理实现二次经营,价值链整合突破边界,顾客导向贯穿过程”的经营体系,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

1 以顾客为中心是企业经营的核心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顾客的认同和市场的回馈,从而取得经营成效。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重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战略目标,也不是运营管理的流程,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所以,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很多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尝试开展各种管理活动,如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绩效考核、成本控制等等,但收效甚微,甚至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是错误地采取了“产品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企业更多的管理活动是追逐所谓管理时尚的“自娱自乐”,而忽略了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一个能够创造顾客价值的公司应是基于现代价值链进行思考,一切从顾客开始,为顾客创造价值,由顾客的偏好决定企业的技术和服务,由技术和服务的价值引导资源的投入,最后获得公司的资产和核心能力,这样的企业才会被确认是拥有市场能力并能持续成长的企业。所以企业需要能够以顾客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企业往往关注的是技术、产品质量、成本降低等,这是由内向外的思维模式,是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做选择;而顾客思维则是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关注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会依据自身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环境中所必须采取的行动来做选择。

施工企业的顾客大多为组织或机构,而非个人,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等;建筑产品关乎国计民生。一个能够持续获得顾客认同的企业一定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动力增长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引。

党的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实现自主创新的能力,坚持把技术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工程建筑技术。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树立企业战略导向的总体布局,正确建立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和超级战略,重点促进企业经营与(内部)管理,总部和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充分融合,在增强企业软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形成竞争新能力,充分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企业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开放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建筑企业一方面要紧跟国家“一带一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关联的价值链企业开展合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发展是企业的根本使命,一个从社会公民角度出发的企业,除了承载股东和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还承载着客户的依赖以及员工们安身立命的归宿感;同时,也承载着行业的创新和发展,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乃至全民道德操守、伦理规范的恪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永恒追求。

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定位顾客,设计创新商业模式,适时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再造,不断提高企业与社会的契合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 以顾客为中心开展项目管理活动

施工企业的营销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基本阶段:投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的市场营销通常被施工企业称之为二次经营。建筑产品的特点是施工企业只负责“承建”环节,在实施产品的过程需要接受顾客的监督,在工程竣工后产品需要得到顾客的认同,建筑产品的实施过程其实是施工企业顾客不断沟通,不断修正(如设计变更或方案优化)的过程,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顾客的事看作自己的事,精确地了解和设法满足顾客希望的产品或服务,将服务理念融入市场营销当中。

传统的工业企业可以独立地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加工及销售,传统的经营假设是企业可以独立创造价值。但建筑产品不同,顾客不断参与产品的形成过程,企业不能独立创造价值,而是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普拉哈拉德把这种模式称为共同创造体验的连续光谱。他说:“在当今的新兴现实中,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将会最终塑造价值创造的过程,挑战现有的价值创造与经营模式”。

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组织,然后有些人误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认为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一己私利;并且没有注意到产品提供过程中思想交流、彼此认同的特点,从而严重忽视了顾客的要求。若是与顾客处在紧张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就很难产生高效的解决问题机制,从而会严重制约项目的进展。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保持利润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组织的效率。这个组织一定不是指导企业自身,而是包括顾客等各方在内的“组织环”。每个顾客都是这个组织链条上的点,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唯有充分尊重顾客,充分尊重顾客的需求,方能提高整个组织的活力和效率,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利润,是市场为了表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而给予的奖励。但是如果企业仅把利润当作企业的目标,漠视顾客的需求,最终只会受到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惩罚。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按图施工的过程,而是不断满足顾客需求,并且提供顾客满意产品的过程。施工企业输出的不仅仅是技术,更主要是提供服务。因此,企业需要打破与顾客之间的界限,与顾客融合在一起,形成顾客与企业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应是被动提品,而应是主动提供顾客的解决方案,通过与顾客之间的共同创造,更充分地理解顾客与趋势的变化,通过服务为企业、为项目增值。

3 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整合是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具备把握并顺应环境发展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顺应环境,需要不断突破企业的边界。对于企业而言,有两个边界:生产边界和组织边界。前者指能够生产什么,在生产上能表现出怎样的差异;后者指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整合更多的资源。打破边界指的就是打破这两个边界。一个成功的企业能够做好边界管理,让自己和资源很快融合,让自己能够保住适应环境的力量。比如耐克,它自己不参与制造,但是它整合多种资源,整合市场、销售、品牌、传播,许多企业都在为它生产。重要的是判断自己组织的可能性和生产的可能性有多大,让自己的组织具有更强大的穿透力,使边界有更好的柔性和模糊性,以便适应巨大的环境变化。

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要顺应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趋势,紧密把握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积极找寻发展机遇,顺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施工企业转型升级要紧紧抓住建筑行业生产方式和工程技术的变革、集成和创新等关键环节,努力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形成“施工工业化”的产业链,实现施工企业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打造以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于一体的产业链,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要延伸产业链、不断技术创新,借助投资业务带动市场地域和领域的开拓,带动业务模式(如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创新,带动业务规模的乘数效应,带动外部资源的引入,引领企业总承包业务的发展方向和业务结构调整。

4 以顾客为中心的要诀是通过定位赢得心智

2015年9月特劳特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和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同质化竞争引起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重视一个比劳动力、土地、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心智资源,如果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取得一个位置,企业就不会成功。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中指出,定位就是如何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当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不是资金、人才或管理,更主要的是缺乏以定位为原则的现代营销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建筑施工企业依旧陷在“招标、投标”的路径依赖中,忽略了企业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本质,而实现这个本质的要诀就是通过定位赢得心智。

5 中国交建“五商中交”的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又被称为竞争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服务的,以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坚持以顾客和市场导向,主动寻求转型升级,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的经营战略,即打造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

在“五商中交”经营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交建成功克服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实现了逆势而上。2015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为4,044.20亿元,同比增长10.3 %。在2015年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15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交建以601.1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165位,比上年提升了22位,继续保持在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前列位置;在入选的中国企业(包括香港、台湾)中排名第30位,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排名第17位。目前,中国交建位居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第5位,首次跃入前5名行列,连续9年位居中国上榜企业第1名。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交建的经营战略和取得的经营业绩值得建筑施工企业思考和借鉴。面对经济新常态,深刻理解经营的本质,回归战略、价值链等问题的基本层面,不断开拓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思维、新路径,是保持企业持续领先的重要战略考量和道路选择。

6 结语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中小餐饮业;采购管理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促进国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业作为支撑人类发展的企业,其消费更是带动了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尤其在当前市场化竞争的阶段,各中小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更多优势市场资源,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采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促进整体餐饮供应链的有效形成,保证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优势条件。

1中小餐饮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

结合当前餐饮行业发展现实和我国几千年的餐饮文化来看,国内的餐饮企业采用的经营模式大多为技术主导模式。在该模式下,厨房的主厨对餐饮企业的原材料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其结合自身手艺所确定采购的菜品直接关乎餐饮企业能否征服食客的味蕾,采购菜品能否满足餐饮企业基本的盈利需求以及未来市场开拓需要。具体来说,此类餐饮原料采购模式特征表现为:首先,餐饮企业是餐饮作业流程的主导者。餐饮原材料的采购、制作、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餐饮企业一手包揽,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优秀的管理者把控着餐饮原料选购、制作、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影响餐饮行业的核心业务形成以及餐饮企业品牌的树立。其次,餐饮企业的利润重点来源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争。餐饮行业之间产品的同质化导致餐饮行业价格战的出现,尤其中小餐饮行业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最后,中小餐饮企业采购管理对厨师依赖性较强。在中小餐饮企业中,厨师是企业的灵魂人物,采购环节主要由厨师确定。此时如果厨师并不具备企业经营意识且无法适应市场发展进行原料创新,则餐饮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影响。

2中小餐饮业采购管理现状

2.1分工合作意识不足

餐饮企业所采购的原料多为农产品,其产品供应商也大多为农户或者规模较小的农产品批发商。中小餐饮企业与原料供应商之间更是缺乏基于供应链建设的合作意识。在采购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中小餐饮企业和以农户为主的供应商之间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价格博弈战,导致两者之间长期的利益对立。另外,中小餐饮业大多选择自主经营,某些餐饮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为减少采购成本,有可能选择与中间商合作的模式,即与农产品批发商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关系,此种情况虽然提高了采购效率,但是中间商制造的价格差使得餐饮行业与中间商之间很难建立信任互惠的关系,因此在原料供应信息上彼此封锁,分工合作效率较低。

2.2采购监控无法落实

在中小餐饮业的采购管理中,由于企业经营规模或者企业经营现实不允许,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采购机制,但是在实际的采购流程中,并不能对机制进行完整的贯彻执行,因此造成采购监控无法实现的情况。餐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无法实现及时的采购信息沟通也是采购监控过程无法落实的现实因素。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采购过程中的原料质量控制、物流控制等都无法有效实现,采购监控自然受到影响。另外,在遇到采购问题之后,中小企业有可能过分强调管理者的作用,忽略了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采购工作效率无法得到切实提高。

3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中小餐饮业采购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

中小餐饮业采购过程相对分散,且单次采购量较少。加之食品本身不易保存,运输不便等情况,为尽可能避免采购过程中造成的原料损失,中小餐饮企业采购以食品安全为主要考量内容,注重利用多次销量采购满足自身原料加工和销售需求。结合以上特点和当前市场竞争现实,中小餐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商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利用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优化物流供应策略,合理把握资金流,并在与原料供应商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同时更快了解市场价格变化趋势,进而在满足基本供应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供应量,节约采购成本,扩大企业盈利空间。

3.2建设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供应链的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供应商和中小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便更加快捷有效地确定原料采购信息、原料物流信息,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效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针对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化,可以利用采购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方式,即对餐饮企业自身不同原料的销售情况、采购预算、原料物流信息进行电子监控,实现对所需原料的周期盘点;利用电子订单的方式突破供应商把控地域性原料价格的局面,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利用订单追踪的方式了解原料的配送信息,实现对采购环节整体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形成,增强中小餐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互动,同时也保证整体采购流程的有效化和针对性。

3.3加强供应商调查与考评

对供应商信息进行调查,能够帮助中小餐饮企业更加全面了解自身所处的原料采购环境,进而利用市场竞争原则,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实现对供应商的最优选择;对供应商进行考评,则需要从供应商所供应的原料质量,供应商的经营材料、供应商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等进行考察,以便实现与供应商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保证采购过程的有效实现。在供应商信息调查方面,中小餐饮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联系,根据餐饮原材料的销售情况进行供应商的市场搜索,并根据所提供的供应商信息进行供应商所供应原料的考察和经营实验,确定供应原料的市场需求,并以此为采购合作关系的确立依据。在供应商考评过程中,则需要按照多次采购过程中所购原料的基本质量、所购原料的销售情况、原料物流运送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尤其针对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及时做出反应,避免出现某些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中小餐饮企业的长期经营。

4结论

为加强中小餐饮业采购管理过程,提升餐饮业供应链的效率,帮助中小餐饮业占据更大市场空间,从采购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中小餐饮业需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考察,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现实的供应商;同时,加强自身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以便及时了解餐饮原料的市场发展动态;而利用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可以掌握采购原料的供应情况以及物流运输情况,实现对采购环节的整体把控,进而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

作者:李斌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宽.运作中国餐饮产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概念;职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6日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工商管理愈发显得重要。工商管理肩负着市场监管、保护权益、健全体制等重要职责,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干预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树立了他们良好的思想,故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了解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工商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从而使工商管理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工商管理历经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在不断地优化中,被赋予了更丰厚的内涵同时肩负着更多的职能,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具体表述如下: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所谓的工商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通过行政机构依靠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是一个体系,包括商品、生产、批发及零售等诸多要素。行政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地运行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它几经波折,直至21世纪工商管理行政部门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体制,并逐渐形成了富含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理念体系。新的历史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挑战,重新审视管理对象及环境的变化,主动参与相关改革建设,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监管领域,包括对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的监管,有目共睹的政绩为工商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影响了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保障了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可持续性。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在我国的经济市场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清晰定位工商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有针对地发挥这些作用。虽然经济市场在运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任由经济市场自由发展,对经济行为和现象不闻不问、放任管理。假如经济市场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那么市场经济也就难以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活动日渐频繁,大量外部资金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做支撑,那么我国经济就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由此说来,工商管理扮演着市场经济保护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应着眼于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上,指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扩大经济主体的受益面积,刺激他们向社会反馈更多。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需要履行为管理市场经济提供依据的职能,避免商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迷失方向,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二、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着责任,成立的初衷决定了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和监督制度,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行环境。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商标注册及使用权。商标是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主要标识,代表了某个商户长期积累的形象。工商管理对商标注册及使用权的保护,能够有效保护商户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就侵权行为作出处理,维护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拥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二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工商管理严厉打击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抵制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现象,优化了经济市场投资环境,维系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以及诚信,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同时,工商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还对信息传播进行了控制,整治了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净化了广告市场环境,规范了信息传播行为;三是监察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面临着重重问题和挑战,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工商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实践摸索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发挥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能够保护合法权益。除了上文提及对商户权利的维护,工商管理还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提升自身执法力度等途径,担任好消费者保护者重要身份的同时维护了我国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工商管理的本质特征使其与消费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以关注民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化自身的市场监督、管理、引导职能,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及时对消费者在商品、服务、食品等经营中的投诉进行处理,利用群众的视角完善整个监管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或公司的自律性,促进他们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维护了经济市场秩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健康与安全成为了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给予了工商管理部门足够的行政权力,加强了它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监管、引导体系,强化了工商管理的职能,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管理特性,实现了工商管理与消费者管理的融合、统一,从而发挥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工商管理能够健全市场体制。工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历史的沿革不断创新与优化,能够健全市场体制,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一方面工商管理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减少了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健全的市场运营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了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价格宏观调控,促进稀缺资源集中向利用效率高的企业或机构流入,大幅提高了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有效传导并落实国家出台的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市场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却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调控,只有这样,整个经济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若要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要经过市场进行传导和实施。工商管理始终与经济市场关联在一起,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有组织、有目的、有依据地对产品供求、服务价格等进行调节,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对经济的稳定、顺利运行产生了积极效益。

三、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基于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以下几种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最直接的经济载体面临着人才、资金、税费等诸多问题,其本身的发展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新的时期,工商管理行政部门必须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关注我国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明确市场监管需求,重视对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注册程序、拓宽资金来源、升级服务项目、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转型期所面临的重重问题,扮演好企业发展助推者的角色,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工商管理要全面落实国家政府赋予的职权,大力推行行政指导,积极打造利于经济发展的柔性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有效地将发展、维权、执法与服务四项基本体系结合起来,倡导民主化、自主化、引导化管理,尽量采用软管理手段如教育、告诫、引导等实现对企业的柔性管理,辅导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他们主动约束自我市场经营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尽量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应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拓宽自己的行政管理视野,积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事件,及时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披露,切实将管理渗透到各个行业,实现服务管理体系最优化。

(二)引导信息化建设。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俨然成为了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工商管理本身的管理职能为依托,对企业信用进行全面评价,指导行业协会、业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监管,打造体系化的社会监管模式,利用示范作用不断壮大企业队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市场经济主体连成一片,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传导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信息,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用对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税率支持,带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树立市场经济活动各方的诚信意识,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监管力度,主动披露企业的相关违法行为,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公示在网络上,增强民众对工商行政执法的信任度,加大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促进我国良好的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不仅是工商管理强化执法、优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实现信息化,通过网络化、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转变传统单一的人工操作模式,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发挥的必经步骤。

总之,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市场经济变化风云莫测,笔者有关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未来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工商管理,并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更多优化工商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晓波.刍议工商管理与当前经济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4.2.

[2]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9.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加盟关系;加盟费;加盟商;加盟品牌;创新活力

一、概念

1.加盟费:被特许人为获得特许经营权而向特许人支付的一次性费用。

2.加盟品牌:具有授权加盟资格的品牌持有者,经营品牌的特许人。

3.加盟商:加盟品牌授权下的经营者,品牌经营的被特许人。

4.加盟关系:加盟品牌对加盟商进行特许授权后双方形成的双向关系(由于加盟关系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本文的讨论范围也在特许经营这一范围内)。

二、加盟双方选择加盟与被加盟的原因

在加盟双方确立加盟关系之前,加盟双方的选择加盟动机促成了加盟关系的形成,这一动机分别来自于加盟商和加盟品牌。

1.加盟商

(1)加盟商自身缺乏产品和技术及其他方面资源,需获得加盟品牌的支持。出于对自身短板的不自信,包括产品和技术优势为主要的原因导向,使得加盟商选择了有产品和技术做支撑(硬件条件),具备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品牌影响力(软实力)的加盟品牌作为加盟对象。

(2)加盟商认可加盟品牌。当加盟品牌通过“秀肌肉”的形式展现了自身强大的实力后,必然会吸引到一部分人对其关注,加盟者是这一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作出了具体加盟行为。

(3)消费者认可该品牌。除了加盟商认可品牌外,作为品牌的消费对象,“消费者”认可品牌比加盟商认可该品牌更有说服力,在这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成加盟商的“付费”行为。

(4)利益的驱动。通过加盟能够较为迅速的带来品牌资源和消费者的认可,催生经济利润。

2.加盟品牌

(1)为了获得经济利润。企业以经济目标做为活动目标,加盟作为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收益方式,面向广大目标群体,吸引加盟商加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

(2)提升品牌影响力。由于加盟商的区域分散性,所以被加盟会经济而有效的扩大品牌区域分布率,这种分布的广泛程度会直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3)减少加盟品牌“被山寨”的风险,品牌被加盟一方面提高了产品覆盖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对同类别品牌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在数量上形成压力,减少竞争对手在加盟区域的布局动机。

(4)加盟关系作为值得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品牌共识体的范围,增加加盟双方自信。

三、加盟双方创新活力不足的原因

在品牌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活动缺乏创新活力,以至于影响了品牌的长期发展。而导致加盟双方创新活力不足的原因来自于:加盟商、加盟品牌、双向关系。

1.加盟商

(1)部分加盟商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加盟商加盟后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是影响加盟商创新活力的思维本质问题。

(2)加盟关系的确立使得加盟商没有了资源顾虑,造成对既有资源过分依赖。在加盟关系确立的过程中,加盟费是加盟双方交易的基础,且这笔交易是值得信任的。通过加盟费,加盟商自然认为可以获得保值的加盟项目,享受加盟品牌提供的资源和服务项目,借鉴加盟品牌长期的成功经验,加盟者自信可以长期处于一个富足且稳定的状态,这种长期对既有资源的满足感会严重影响加盟商创新活力。

(3)加盟商本身力量薄弱,没有对产品和技术的控制力。据上文提到加盟商选择加盟的原因第一要点(加盟商自身缺乏产品和技术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加盟商不具备对品牌产品和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力,所以在加盟后,仍然会受加盟品牌的控制,很多时候创新活动受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困扰,这种非经济因素的困扰导致创新受限,把本该有的对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转移向经营方式的创新,所以加盟商创新可见的也多是对当前的管理思路和产品可塑外在的创新,难以实现结构性的创新。

(4)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创新要面对高成本的风险。加盟品牌出于对品牌发展的长远考虑,所以更加愿意选择平稳的发展和自上而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盟商的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是合理的。加盟商选择加盟品牌的时候,风险小是支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加盟选择动机也带有了规避风险的趋向。在面对创新这一新问题时候,不仅要考虑市场的接受能力和已经形成的其他环境压力,在创新活动不受加盟品牌的支持的情况下,创新要面对高成本风险,其中这一过程风险成本包括经济,人力,时间成本等,而这些成本中最大挑战便是经济成本,如果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果未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创新活动会严重受挫,影响其他创新尝试。

(5)组织发展惯性僵化了创新环境。加盟关系的确立将加盟商限定在一个稳定的组织环境中,该组织存在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惯性之中,长期的组织发展惯性缺少创新的传统,在这条缺少创新传统的道路上行走,以至于加盟商离创新越来越远。

2.加盟品牌

(1)加盟品牌本身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加盟商还是加盟品牌,创新意识都是阻碍创新的基础问题,没有创新意识,便没有创新活力,也不会有品牌活力。

(2)加盟品牌组织本身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愿意创新。就组织关系而言,加盟品牌规模大反而会造成组织臃肿,创新灵活性也会变小。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且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之下,平稳发展成为其发展目标,另外缺少创新的传统也是长期占领组织的发展惯性中的,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创新活力严重缺乏。

(3)加盟品牌本身各方面条件趋于完善,可供创新的空间不足。创新是对既有状态的改变,当既有状态处于较为完善的状态之时,可供创新的空间也会变得微乎其微,加盟品牌在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以后,各方面的力量已处于一种相对完善的状态,本身可供创新的空间变得少之又少,这时候加盟者本身的创新空间全面受限,只能进行一部分的适当完善,极个别时候,完善也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是为了进步,但创新颇为艰难。

(4)创新成本高,风险高。即便是对于已经成熟的加盟品牌,创新仍然是可行的,不过,对于创新所要面对的经济成本来说,产生的投资顾虑会阻碍其创新行动,另外,创新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投入和产出的回报未能满足加盟品牌期望也会影响到其他创新活动的发展。

3.双向关系

(1)加盟品牌对加盟商的严格管理不利于加盟商自主性的良好发挥。加盟双方在加盟关系的确立以及缴纳加盟费后,加盟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定,加盟品牌必须根据授权内容向加盟商提供应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授权合同上是服务,但同时,有些服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转化为经营要求(加盟品牌的管理述求)。该管理述求多是管理成熟化的表现,所以管理总部为了确保加盟商运行的规范,一般会严格要求加盟商履行该内容。这种情况下严格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加盟商自我创新意识的表达,个别时候更会把加盟品牌授权的规范管理视为一种极度成功管理经验和一种管理权威,形成管理权威崇拜,导致创新能力衰弱,长久以往会致使加盟商更加缺乏创新的思维和跳跃度。这种习惯无论是对品牌本身还是对品牌组织管理都是对品牌创新机会的伤害。

(2)加盟双方互动交流信息不畅,影响创新深入。加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扩展加盟双方信息交流途径,有利于加盟双方的信息补充,深入交流则使加盟双方深入了解品牌内涵,更加有利于完善加盟品牌内涵,促进品牌本身的发展,有利于加盟双方的管理结构优化和品牌升级。加盟关系的确立带来的是对这种经济绑定的长期稳定性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各方面因素影响加盟双方交流内容对发展的探讨比较多,对创新的探讨比较少,所以信息交流的问题也更容易流向更表面的问题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问题也就更偏向于表象问题,缺少结构性的创新。然而,问题就在于当一个产品在很长时间内或一直都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就意味着后退,社会和经济都是持续发展的,模仿,不管怎么做都没有灵魂,必将输在“不会变通”。

(3)处于“联结”状态的加盟关系既是稳定的,又是脆弱的。加盟双方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系,也是加盟双方建立的一种组织联系,这种联系稳定而脆弱,表现为个别时候加盟商不必须为加盟品牌负责,因为加盟商的付费加盟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行为所建立的加盟关系也会带来双方的合理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伴随的是加盟双方的信任破裂,在品牌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不利于加盟双方的合作交流,不利于品牌文化的活力塑造,不利于创新活力的形成。

四、如何优化加盟关系下创新动力的负面影响

1.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加盟者双方来说,树立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加盟商相对于加盟品牌来说是微经营者,对市场拥有更多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创新意识更容易凸显,也更容易实现创新。加盟品牌拥有更加强大的资源优势,更加全面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也是同样是一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意识可以更加全面的运用这些优势,促进发展,所以加盟双方更应该充分了解自身优势,树立创新意识,实现创新。

2.树立风险意识。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绝不能小视躲在暗处的风险。它就像尾随在人身后的恶狼,好整以暇、不紧不慢地跟着,等到时机成熟,才发动致命的一击。这时,风险就转化成了危机,足以摧毁脆弱的企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加盟双方增强抵御外部危机的能力,是一个关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创新的问题,是加盟双方在稳定环境中的关键性的创新动力。

3.积极了解市场环境,勇于创新。有效的了解市场信息能够降低创新风险成本,创新要立足于实践。加盟双方要深入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顺应潮流,不断学习,才能积极与时俱进做出创新,达到长远发展的效果。

4.优化管理方式,培养合作的心态[3]。管理方式是指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工作内容,加盟双方处于俩个不同但是相关的管理共同体中,管理方式必然有所差距,这时候加盟双方管理方式的差距矛盾形成必然不利于双方述求的满足,创新所需条件自然会受限。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品牌的健康发展,加盟品牌和加盟商的不同工作要求需要加盟双方灵活调整二者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管理方式。另外,培养加盟双方合作的心态有利于搞好加盟双方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品牌活力,促进品牌内部和品牌共同体的发展,最终带动创新的实现。

五、结论

加盟关系的确立过程是加盟双方各取所需的过程,在这种授权形式下,加盟双方为了实现自身进步必然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创新促进发展,研究加盟关系的确立对加盟双方创新活力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发现品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创新问题并解决它。加盟双方加盟关系确立后的创新问题必然不是单纯的二者中单独一方的创新问题,加盟关系的确立使得加盟双方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除了加盟双方自身因素影响创新活力外,还要面对加盟双方复杂的联系环境对创新活力的消极影响,这就更加要求加盟双方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对任何存在的安静状态与风险环境都保持正确的态度,勇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枷锁,敢于接受新思维、新观念,并且善于运用加盟双方的各种优势资源进行创新,以谋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令.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Z].商务部令四条,2004.(25).

[2]叶陈刚.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分形;分形理论;分形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ractal supply chain and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odel of the fractal supply chain, then proposes a design procedur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of supply chain and discuss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ract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 fractal; fractal theory; fractal supply chain

现今,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寻找最大化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利润的途径。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寿命越来越短,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传统的供应链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传统供应链从构成稳定度上可分为稳定供应链和非稳定供应链,前者寻求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间的稳定联盟关系,其结构是刚性的,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而后者为具有不稳定和不可控的组织行为的混沌结构,对目标和环境参数极度敏感、因目标而组成,在目标完成时解体、频繁进行修正,同时其组织结构极不确定,因目标及环境不同而做出不可预测的变化调整。为了综合这两种形态供应链的优势并尽可能克服其不足,急需发展一种兼具一定组织结构稳定性和相当灵活度的供应链结构,而分形供应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1分形理论与分形供应链

1.1分形理论的概述

分形理论是描述混沌和非线性的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研究一类不规则、支离破碎、分维数的物体,如海岸线、岩石表面、云彩等形成机制及其数学模型。这些自然物都具有复杂的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在人类社会中,先进制造系统中顾客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系统重构与经营过程重组,这些逻辑过程同上述自然物的研究原理完全一致,因此分形理论是进行研制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的基础[1]。

相似性是分形理论最重要的原理,它表征为分形在通常的几何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无论怎样变换观测的尺度,局部仍然保持整体的性质,也就是具有无标度性。分形元是分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构成分形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又叫生成元,是分形组织的基本单位。

1.2分形供应链的定义

分形供应链是由若干在组织形态、运作模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分形供应链元组成;针对环境背景及所需完成的供应链任务不同,通过自组织机制构建不同规模、层次的可重构的面向任务型供应链,通过协调运作实现该供应链任务的全部或部分运作;在任务或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分形供应链元的再组织实现分形供应链系统的重构;分形供应链元、自组织机制、优化机制共同构成其可重构的基础。分形供应链元指以任务为驱动力的,具有能完成特定供应链运作功能的运作单元, 它们在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具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以及自包容。

1.3分形供应链的特点

分形供应链具有以下4个特点:

(1)自相似:这是分形供应链最基本的特点。这种相似性不仅指各分形元在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且也指在价值理念、运作模式、企业目标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分形元之间的相似性还表现在系统的输出效果上。

(2)自组织: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性体现在运作及战略目标设定两方面。在运作上,分形供应链的运作流程“自动地”以合适方式加以组织;在战略目标设定上,每个分形供应链元根据其对整体战略目标的理解以及对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能力定位来设定自身的战略目标,它们以某种自组织机制形成联盟、运作、最后解散。

(3)自优化:分形供应链强调每个分形元的自我发展能力。分形元在自我活动空间内,能够不断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且能够自主决定与优化内部流程,在自我活动空间内达到最优化效果。

(4)目标驱动性:分形供应链要求各分形元能够通过协商确定好组织的总体目标,并分解成各分形元的目标加以贯彻执行,这种目标驱动机制是解决各分形元间冲突的最可靠方法。

2分形供应链结构

2.1分形供应链纵向结构

以简单的制造企业为例,介绍分形供应链的纵向结构。如图1所示,其最高层次的分形是企业层,其次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所构建的分形供应链,最下面一层是制造单元或供应商等。无论是企业还是供应链或制造单元、供应商,本质上讲都是一个个分形元,都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只是层次不同。

2.2分形供应链横向结构

仍以上面的制造企业为例,假设该企业有3个部门:D■、D■、D■,它们分别负责某一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根据客户的订单C■、C■、C■,企业将产品分别在3个制造部门M■、M■、M■进行生产,同时,每个制造部门都有2个一级供应商S■~S■,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F■、F■、F■都是一个分形供应链,它们负责某种或某些相似产品的供应链任务,具有产品导向性。在供应链内部,每个部门D■~D■、制造单元以及供应商M■~M■、S■~S■等都是分形元,它们也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目标自组织完成某些制造或采购方面的任务。由于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在企业开发新产品而需要增加相应的供应链时,企业可以模仿已有的供应链进行构建和管理。而运作中涉及到采购、制造以及销售等活动则由各分形元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总体目标独立或合作完成。

2.3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设计

首先,分析所在行业的形势,审查企业的目标,包括利润目标、市场目标等,结合目标设计供应链的初始结构。

然后,进行结构调整,确定系统目标,建立供应链。这里必须设计各成员企业的合作规范,包括利润分配、成本分摊、合作标准等,这是实现供应链自优化和自组织的重点。

最后,运行和完善,设计分形单元自控制机制,进行自优化和自组织。供应链的运行和完善原则:实现工作流与信息透明性,充分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合作而不是对抗,质量意识,连续优化等。

3结论

本文在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供应链管理,并对分形供应链的特点、结构和功能模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与以往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分形供应链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好地协调供应链网络中各个合作伙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安麟. 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方耀楣,夏晓鹏. 独立学院的体制与模式:分形论的观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4(3):54-56.

[3] 徐向肱,顾新建,陈子辰. 基于网络制造的仿生自组织协同进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42-48.

[4] 王成恩. 分形公司概念及理论[J]. 信息与控制,1998,27(4):249-254.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营业权;流动摊贩;合法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37-02

自1992年提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随之而来的流动摊贩数量也不断增加,成为了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由之衍生的法律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流动摊贩的管理常年呈出复杂化,混乱化的局面。而对于流动摊贩的合法化之争论,一直无休无止。究竟流动摊贩合法化是不是一种误读,它否需要合法化又如何合法化?成为了法学人士普遍想要探究的问题。

一、流动摊贩合法化之法理分析

(一)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性

要想研究流动摊贩的相关问题,首先需对其进行定义。流动摊贩是指未经过工商登记注册,利用路边广场、空地等公共空间从事小规模商业经营者。因此,它是以自然人个人或家庭从事营业并以此为业的商事主体。流动摊贩的存在是具有必然与合理性的。其一,它的存在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相当便利。社会对其有相当的需求,加之其服务价格低廉,方式简单,更成为了其存在的砝码。其次,从流动摊贩本身来说,它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如需要的启动资金少,成本低,回报快,营利显然易见,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再次,流动摊贩的出现已然成为了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城市的一抹色彩。但是,在承认了流动摊贩存在的价值以外,也应当看到它的很多弊端。例如,它的存在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小摊贩的叫卖对市容市貌也有所影响。权衡利弊,我们要重视流动摊贩的合法化问题,对其进行规制,并对它们的相关权利加以保护。

(二)流动摊贩的基本权利

1.生存权

生存权是基于人类生存的本能而产生的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生存权是一个人保持最低人性尊严和价值底线保障。众所周知,流动摊贩的主体主要是农村流动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这些人大多没有可以一张的生存技能,无资金技术,摆摊设点几乎是最好的谋生之路。取缔这些摊贩,就是掠夺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可能使很多家庭雪上加霜。因此允许摊贩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在保障摊贩这个巨大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权。

2.劳动权

劳动权就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参与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的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摊贩以走街串巷,深入社区的方式从事商品售卖和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来获取经营报酬,是一种“自我雇用”的就业形式,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取缔摊贩,就是剥夺了他们通过自我劳动实现就业的权利。

3.流动摊贩的营业权

营业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平等的营业机会和独立的投资主体、营业主体资格,自主选则特定产业领域或特定商事事项作为其主营事项。流动摊贩所经营的物品大多只是日常用品,规模也往往较小,仅能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要,根本不影响所谓公序良俗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理应获得正当的保护。

(三)国外法律动摊贩的相关规定

跳蚤市场并不是我国的独创。小商小贩的分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多数政府不仅允许小商贩存在,还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适宜的营业环境。法国在对小商贩进行管理的同时,还注重为其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每个早市上的摊位和每周营业时间是固定的。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营业活动并获取利益,政府部门无需也没有必要进行确认或限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商贩由州和地方政府管辖,两国中央政府没有关于商贩的法律,也不对其进行商事登记。国家主要通过征税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商贩向市场主办者缴纳摊位费,进行税务登记后就可营业。对于日常营业,市政部门不主动监管,除非接到消费者投诉才出面进行调查和处理。

二、流动摊贩合法化的途径

(一)纳入商主体模式

纳入商主体模式,是指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将所有流动商贩纳入商主体的范围的一种模式。商主体,是指具有商事经营能力,以自己名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和组织。一个经营主体只有成为商主体,才能由商法来调整,才能适用商法的保护制度及限制制度。这种模式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从外延的角度分析,认为将流动摊贩纳入商事主体的关键在于是否应当赋予他们自由的商事经营权。也有人提出重构商主体法律的理念相当重要,追求营利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是正解。对于流动摊贩的法律地位,应当为其提供宽松有弹性的环境供其发展,使商自然人法律制度得以有效利用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也有人认为,对于商自然人的判定要以营利为目的。只要他是以营利为目的,就是商人,应当对其商主体地位予以明确。我国商事主体理论和立法中一直都存在过分强调企业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很多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大量弱势个体的存在,我们需要大型企业的同时,也需要中小型企业、个体户和小商小贩来搞活经济并稳定社会。从上,我们可以将赞同将流动商贩纳入商主体的理由归纳为下列几点:1.其经营活动虽然力量小,但仍具有商主体的本质;2.自然人有“天赋”的营业权,商事登记不过是确认这种权利罢了;3.从私法自治的理念出发,流动商贩具有从事商事经营活动的自由;4.流动商贩活跃了市场经济,促进了商事交易发展,使得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但是,流动摊贩纳入商主体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准入问题,如果对流动摊贩进行这些限制,势必会提高其门槛,不利于其存在的初衷。其次是交易效率。商的营利本质决定了效率的地位。流动摊贩商事交易的成本加大、程序繁琐、这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时却降低了交易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