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文化的概念

工业文化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工业发展

文化工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文化工业指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性生产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报纸、杂志、光碟、影视、动漫等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一概念一经提出,欧美国家发展迅猛,而且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有人称为“美浪涛涛,欧风阵阵,韩流滚滚”。我国的文化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雏形,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很快,报刊杂志、光线传媒、电影电视、卡通动漫等异军突起。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建设也正在向文化工业的方向发展。如鄂州市鄂城区的剪纸制作和雕花制作,仙桃市的麦秆画制作,阳新县的布贴制作,大冶市的石雕,枝江市的“步步升”布鞋,长阳县的根艺盆景,团凤县的农民画制作等等。这些文化工业产品目前虽然批量不大,但具有鲜明特色,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品既是个文化概念,又是个经济概念。文化成果分三种类型,一类叫作品,用于欣赏;二类叫产品,用于储存;三类叫商品,用于交换。只有通过交换实现“惊险的一跃”,才能将产品变为商品。文化产业,同样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经济概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事业是公益产品,不强调产业链,而文化产业却是交换产品,必须形成产业链。文化产业链一般具有四个环节:一是创作,二是生产,三是传播,四是消费。创作是前提,生产是基础,传播是关键,消费是目的。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或1/5,而我国的文化产业不到10%,我省的文化产业只有5%,各市县的比重也都只在5%左右。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突出的县市却另是一番景象。如利川市投资1200万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从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天上演1-2场,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长阳县引进武汉一家企业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了一个清江古城,其中建设了一个民族大剧院,正在打造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巴王与女神》将走向市场;并正在建设“四馆一院”,即巴人展览馆、中华奇石馆、汪国新美术馆、彭秋潭纪念馆和巴土文化研究院,也将走向市场。清江古城今年元旦开业,将以巴土文化为元素,从研发――创作――生产――展演――展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三、“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创意经济发展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这里有三个概念要区别开:“创意”是想一个“新主意”,“创新”是绘一张新蓝图,“创造”是生产一个新产品。“创意产业”必须按照创意――创新――创造三个环节打造两种产品。一种是文化创意产品,即文化的产业化。如演艺业、节庆业、会展业、动漫业等。另一种是经济创意产品,即产业的文化化。如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服务行业,叫创意工业、创意农业和创意服务业。如武汉市黄陂区开发的木兰泉饮料、木兰牌醇酒、木兰牌泥塑等;宜昌市夷陵区开发的“稻花香”、“关公坊”、“王昭君”白酒等;黄冈市蕲春县建设的李时珍工业园、李时珍医药集团和李时珍系列医药产品等。麻城县举办的“杜鹃节”、老河口市举办的“梨花节”,荆门市举办的“油菜花节”。这些节庆不仅是农业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即“文化杜鹃”、“文化梨花”和“文化油菜花”等。

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旅联姻”已是一种大趋势。实践证明: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形。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一种新的说法叫创意旅游。创意旅游就是文化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将平凡变得不平凡,将低效益变成高效益。如郧县推出“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创意,打造“七夕文化旅游品牌”,巴东县推出“世界纤夫在哪里,中国三峡神农溪”的创意,打造“纤夫文化旅游品牌”;宜昌市夷陵区大打“三峡牌”,建设“三峡长廊”、“生态走廊”、“艺术画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创造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立县发展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2篇

从总体性到非同一性: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拯救和反抗逻辑

马克思考察事物注重整体思维,主张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社会结构中全面把握事物,他的研究方法的思维特征是总体性,这和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思维有着显著的不同。总体性思维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过来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加以革命性改造的科学方法。在黑格尔那里,总体是从实在具体开始上升到只有简单规定的抽象空洞概念,总体成为脱离具体并凌驾于具体的总体。马克思的总体概念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1]24它是马克思在符合历史本质的基础上,对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整体辩证把握,强调整体对部分、局部的决定性地位。从历史本质意义上讲,总体性思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被资本一体化联系在一起后,提炼出来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总体性思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产物,它体现出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和逻辑在现实进程上的一致性。可以说总体性思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概括。在西马阵营中,卢卡奇最早受卢森堡启发,看到了总体性思维在马克思思想方法中的重要性:“对来说,归根到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6]77艺术生产理论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马克思说:“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生产是总体。”[1]9这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从逻辑上讲显然也要包括艺术生产部门,因此马克思在这里暗含着包括艺术生产在内都要纳入到资本的生产总体体系当中来思考。而艺术生产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也都要联系到由资本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总体当中来探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论述施托尔希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不能简单地理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它是有着复杂的社会中间结构总体的中介过程:“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7]296物质生产不是直接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而是间接通过生产总体在一定的历史自然条件下再生产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结构”来作用于精神生产。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生产总体结构内部复杂的相互关系,精神生产才不是物质生产简单的映射关系,而是常常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7]296要全面地理解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还必须联系到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人与社会、自然的生产总体结构关系,也就是物质生产-社会生产总体结构-精神生产这三者之间的三元关系。这个宏观的社会三元关系构成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总体视野。作为马克思思想解释传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阿多诺却提出了反同一性、反总体性的非同一性思维,也许让人感到困惑不已。阿多诺接受了马克思从资本问题这个总体视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却没有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思想真正贯彻下去。马克思通过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辩证逻辑规律的颠倒和改造,创建了具有现实根基的历史唯物辩证法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角度不同,阿多诺认为整个西方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别是从康德、黑格尔以来的辩证理性思维不过是否定之否定得出肯定的同一性辩证思维。他认为这种同一性思维直接导致客观现实对主观理性思维力量的屈从,一部西方文明史不过是一部掩盖真理的人类理性的癫狂史。这种征服歪曲现实的人类非理性思维,正是以资本为代表的理性力量的体现,所以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说:“交换原则,这抽象一般性概念的人类平均劳动时间的简约化,在根本上类似于同一化原则。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没有这一原则将不会有任何交换。正是通过交换,非同一的个性和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和同一的。这一扩张的原则强加于整个世界,使整个世界被迫成为同一的、总体性的。”[8]146阿多诺认为马克思没有充分估计到资本对精神艺术生产领域的同质化生产,资本的交换逻辑已经转变为同一化一切现实的绝对支配力量。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资本时采取得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辩证科学地看待资本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严峻的历史现实使阿多诺没有做出乐观的回应。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4]172由于文化工业在本质上已经成为资本权力的合谋者,总体、同一性意味着标准化、去个性化,所以文化工业充满着欺骗和不真实性。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总体同一性,阿多诺转而将理论拯救的希望寄托于被总体性压制的特殊性、个别性以及与同一性相异质的非同一性的事物,这是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辩证法的精义所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辩证法的哲学旨趣就是始终坚持一种否定性、非同一性的思维。这种哲学的辩证法通过不断的否定来抵制同一性思维,以达到解放被同一性所压制的非同一性的事物,最终接近对现实事物的正确认识。哲学对异质、非同一性事物的关注,使非同一性的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拯救的力量成为可能。但由于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必然要通过语言概念这个中介来实现对现实事物的表达,阿多诺后来提出了“星丛”概念。“星丛”是为了摆脱同一性概念的牢笼,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非同一性意识的概念群。阿多诺认为思维就意味着同一性,而思维是通过概念来实现的,所以概念不可避免的具有同一性目的。“星丛”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同一性,在概念围绕它所要表达的事物周围形成一个概念的聚集,通过概念间的聚集进入了一个互相作用、互为制衡的张力结构关系,从而扭转概念对同一性绝对思维体系的寻求。不难看出阿多诺的这种突围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抵抗,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立足现实根基、改造世界的实践立场,陷入他所批判的理论思辨陷阱当中。他看到了这种矛盾来自于资本带来的社会结构本身,但是他没有看到对这种矛盾的解决最终也必须通过改造资本这个现实本身开始。不过阿多诺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意味深长地指出:“实践自身是一个突出的理论性概念。”[

“工业理论”或“文化理论”:文化工业理论的双重面孔

文化产品的这种标准化和同一化,使文化失去了审美升华的魅力,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已荡然无存。人们在今天吃惊地发现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逐渐消失了,内在的审美完全被商业景观的凝视所取代,资本剥夺了人们一切内在的生活,成为阿多诺所说的:“文化的商业特征导致文化与日常实践生活的区分逐渐走向消失。审美的幻象沉浸于商业广告所持续营造的商品光环之中。”[10]53文化工业商品成为被资本异化的支配物,完全听任交换价值规律的摆布,以致于文化再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杰姆逊所理解的文化工业批判范式具有代表性,但是还应该看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的面孔是双重的,它不是单一的批判范式,它既是一种工业理论,也是一种文化理论。阿多诺在其前期和后期《论音乐的社会情境》、《美学理论》等著作中都指出,由于资本内在的竞争、逐利本性、追求技术的进步,导致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代表在现代社会物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对社会物质生产的这种广泛影响,必然进而影响艺术成为一种生产的整体格局。技术作为一种审美生产力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生产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一角度,阿多诺认为:“根据艺术的经验模式以及随之表现出来的经验危机,艺术只有当它吸收了在既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发展了的工业化成果,它才是现代的艺术。”[11]34阿多诺的技术美学观点可以说受到马克思技术理论的影响。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认为技术、生产工艺作为生产力的核心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资本一般利润率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技术在现代社会结构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力,它还是人作为精神主体生产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种精神生产结构,具有一种文明的意义。在《资本论》的《机器和大工业》一节中容易招致人们忽略的一页注释里,马克思指出:“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2]429在马克思看来,随着技术、工艺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直接促成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和结合,提升了人类主体的自由实践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社会文明的创造力。不过阿多诺远没有马克思那么乐观,他在批评本雅明的技术美学思想时,认为本雅明对技术过于乐观了,没有注意到技术正是启蒙理性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异化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多诺那里,技术是一个充满辩证解释张力的生产美学范畴。他充分利用了德语语言中“Technik”一词天然辩证地结合了“技术和技巧”的双重含义,从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这个美学问题。在艺术领域中,当技术作为物质生产力理解时,它调整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当技术作为艺术技巧理解时,它调整着整个艺术内部生产关系。透过技术这个中介,艺术有效达成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身的辩证互动关系。阿多诺的这一技术美学辩证法思想是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重要发展。他在《美学理论》中指出:“艺术正处在这样一种历史性的时刻,在艺术领域中生产力作为解放的力量代表着一种被生产关系阻碍的真正解放。”[11]33技术作为一种审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整体结构存在着辩证关系。技术生产力的这种解放能力既植根于现实社会生产力量的推动,也来源于艺术自身技术辩证法的自由解放冲动。不过阿多诺更多地强调技术审美生产力推动艺术生产关系,带来艺术生产的进步,有艺术辩证法上的审美乌托邦倾向。这说明阿多诺还是受到了黑格尔、本雅明等人辩证美学思想的消极因素影响。阿多诺对辩证法的盲目推崇,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革命性的实践的哲学世界观。时值当代,我们面临的大众文化形势与阿多诺当年的文化遭遇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阿多诺当年所批评的大众文化弊端,在当代中国也日益凸显。事实上,阿多诺在当代文化理论批评领域的广泛被提及,都说明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生命力之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思想最具影响力的解读和创新性发展。从资本的角度厘清由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到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发展的内在辩证逻辑,无疑对我们中国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研究有方法借鉴和理论启示意义。

作者:吴亚南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

2.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工业设计;可持续发展

1 工业设计的内涵

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的标志,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灵魂,更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科技与经济、文化的统一[1],它的主要部分是产品设计,但伴随着深度处理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工业设计已经跨越了单纯的产品创新研发、外观功能改进的范畴,迈入了包括视觉形象设计、展示设计、服务设计,直至设计战略等众多相关领域的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中。

2 产品生命周期

最早提出产品生命周期概念的是美国人Dean和Levirt,他们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产品的市场战略。最初的产品生命周期按照推广、成长、成熟和衰亡划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四个阶段的划分来源于产品在整个市场演化过程的不同表现,但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市场演化阶段,从80年代开始,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已经覆盖了从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装配、产品销售,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全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如图1)

3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

3.1 工业设计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关系

工业设计是将文化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吸收了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的成果,涉及美学、人机工学、社会学、创造学等广泛领域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工业设计作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良起着创造性作用,而产品生命周期思想是一个并行的、整体的概念,是考虑了从设计到回收整个过程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工业设计的方向,因此产品生命周期思想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2]。

3.2 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将产品生命周期思想运用到工业设计中的目的是使所设计的产品从原料采集使用到最后回收和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首先满足环境负荷最小和资源消耗最少,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源头上做到污染预防,此时的工业设计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设计阶段的单纯功能与外观,而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阶段。

3.3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是运用系统观、并行观、集成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维护、回收处理等的质量和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工业设计。它将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产品开发设计全生命周期内的各方面污染预防要求,以及各种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减少产品在开发、生产、装配、消费以及回收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要求设计师从对市场的必要需求识别开始,通过合理的规划,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评价标准,设计出既满足于产品本身功能需求,又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回收利用的创新性优秀产品,实现兼顾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并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环境保护的意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的方形卷纸设计,考虑了方形卷纸在批量运输过程中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降低运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4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的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也开始关注设计对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影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方法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设计方法就是在工业设计(功能和外观设计)过程中,考虑产品开发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规划、全面设计,从而快速开发出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在功能和外观形态上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人们在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对产品的设计、制造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改进,实际上已经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道路上前进了一小步。例如,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充分体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的进程:汽车的设计采用节能型;零件易于拆装,维护;采用纯净燃料与尾气净化原理,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由节能型发展到联动型(电池与汽油),以及使用太阳能原理的绿色汽车。

4 结束语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方法是为了解决产品的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是为了既能降低产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提出的,随着污染和资源问题的愈演愈烈,以及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工业设计方法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5篇

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文化的定义。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可从广义和狭义来区分。广义的工业文化是工业化社会的文化或者工业科技与产品支撑的文化,它具有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生产和活动紧密联系的。

本文从狭义的角度给出定义: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工业文化的分类。工业文化是一个多重复合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在分析工业文化结构时,依据不同,建立的体系范畴也不同。工业文化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如:

从文化性质来分: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

从历史角度分:有传统工业文化(手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

从社会制度看,有封建社会工业文化、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社会主义工业文化;

从来源看,有本土工业文化、外来工业文化;

从产业领域看:石油工业文化、汽车工业文化、航空工业文化、钢铁文化、军工文化、采矿文化、制造文化;

从消费领域来分:工业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影视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从宣传角度来分:会展文化、广告文化、出版文化;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

从主体来分: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

当然,上述分类和涉及的概念有很多是交叉的,但这不影响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的架构。从文化性质来分,工业文化包括了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并以此建立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工业物质文化。工业物质文化包括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和由工业产品组成的工业系统。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包括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工业装备产品;工业系统包括工业生产线、工业建筑、工业园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

工业制度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宏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工业体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

工业精神文化。工业精神文化包括工业科技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价值观念和规范、文艺作品和历史典籍等。工业科技与技能包括工业科技、工艺生产技能、知识产权、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宣传展示活动包括工业旅游、工业博览会、工业展览会、技能大赛、产品广告宣传、品牌营销活动等;价值观念和规范包括工业精神、企业文化、经营哲学、行为准则;文艺作品和历史典籍包括工业影视剧、工业文学、工业演艺、工业文化艺术衍生品等。

工业文化的地位。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有学者认为还有信息社会),与之相对应,人类文化的进程也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包括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总体看,工业社会的文明、文化并不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终结,新的文明、文化形态在工业社会中孕育、生长,以至于形成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

工业文化的起源。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初和其他野兽一样狩猎,直到农业和畜牧的出现,人类才进入辉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而正是由于作坊式的手工业发展,才出现了工业文化的萌芽。在农业社会,生产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以手工的方式,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为主,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社会变革和进步迟缓,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广东佛山和陕西南部的冶铁与锻铁业、云南的铜矿业、山东博山和北京的煤矿业、四川的井盐业、山西河东的池盐业、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石湾的制瓷业,等等。中国农业社会的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它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始终占相当比重。

在手工业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经营管理的制度、方法、理念、价值观以及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等等工业文化的要素,于是,工业文化的萌芽诞生了。

人类有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发展都是同步的。从13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到15世纪末,欧洲开辟了新航路,并出现了文艺复兴,它标志着人类一种新的文明与文化――即工业文明与文化的萌芽、产生以及深化。文艺复兴开始时本来是学术思想的运动,但是后来它变成了不仅是学术思想的运动,而且还是文化思想的运动,它对科学探索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意义深远。

工业文化的兴起。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在工业革命中,一个革新接着一个革新,一个发明接着一个发明,人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随之而来是人们的生活、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重新确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造就了新的文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各国先后都开始了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正常有序地发展,它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进行全方位地调整,不仅要求社会结构和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合理化。这具体表现为政治的透明和对经济自由的维护,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工业文化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出工业文化。18世纪中叶,英国人以自由竞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并广泛传播。英国在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成果。

法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晚50年左右。法国工业文化学习了英国自由竞争的主张,但法国人对农耕经济和农业文化的留恋较深,在价值观变革中夹杂着较多的农业文化理念。

德国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与工业生产方式配套的价值观变革,培育竞争意识和严谨作风,并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行全民义务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美国提倡自由竞争,但不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其自由竞争也不是以“金钱至上”为唯一目标,而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开展自由竞争。美国强调教育对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美国对农业的同情似乎是在效仿法国,但以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又是美国竭力推行的。美国的工业文化是结合自身国情摸索出来的,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创新。

日本的工业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日本效仿西方,大力学习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既吸纳西方注重技术和追求效率的文化,又保留日本传统文化中视企业为家庭的观念意识。

总之,200多年来,工业文化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文化。

发展工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为工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精神”是文化中精神动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精神”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和制造业所处的经济地位。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包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制度规则、合作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切构成了工业文化思想的内核。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三个层面。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其建设的核心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激发创造性。建设工业强国,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主导规则的制定。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6篇

本论文主要探究针对现代首饰设计中趋于概念性设计材料多元化的几种形式,为能给现代首饰设计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每一位创造性的艺术设计者自己使用的表现手法(即形式)都是最好的,因为它能够最为适当地表达出这位艺术设计者所强烈希望表达的东西。用何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样成为现代首饰设计师创作的探究主题。设计师们需要确定设计的表现形式,这其中“设计材料”的运用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此创造一种首饰材料探究方式,从宏观的概念性设计中得到启发,以便在实践性设计中设计出富有未来意识或超前意识的跨界首饰。

1、概念性首饰设计

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说起,我们知道是19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设计革新运动。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势推动下,欧美的工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仍然经常留恋手工业生产的新艺术设计运动,已不能适应普遍的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对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对于首饰的设计当然也不例外。设计师们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百老汇歌舞、爵士音乐、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装饰风格和追求形式表现的商业设计风格。它们从纽约开始,逐渐从东海岸扩展到西海岸,并衍生出好莱坞风格。美国装饰风格20世纪30年代传至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重视。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Modernism Design)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它形成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也相继出现了这种设计倾向。在将近30年的发展演变中,它由建筑艺术方面的兴起和壮大、扩展和影响其他设计领域。这种设计思潮是从西方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在首饰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如矶崎新、霍莱因、格雷夫斯、泰格曼和埃托.索得萨斯(Ettore Sottsass,意大利“孟菲斯”设计组核心人物)于1985年-1986年为Cleto Munarl公司设计了一些造型独特、色彩艳丽、用材大胆的首饰。20世纪60年代始发于意大利的一种设计形态———概念设计,又称为观念设计,是以形象设计进行设计描述。它与造型艺术中的概念艺术同步。其设计构思不拘泥于具体的设计形式,它企图凭借新观念和新构思,进行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描述,以求在其中诞生新的设计类型。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待设计和设计对象的一种设计思维方法。从某种角度而言,概念设计是实施全新设计之前的理论思考或称理论设计。设计者并非在纯粹空想中进行理想化描述,而是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预测,打破旧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使科学性与艺术想象紧密结合,在设计思维中排除现代科技水平及市场等方面的实际条件限制,从宏观的、多元的角度思考,为未来的设计寻求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更加丰富、全面的内涵。但有时设计师也作历史性的回顾或对当前某事物展开平行想象,设计师可从宏观的概念性设计中得到启发,以便在实践性设计中设计出富有未来意识或超前意识的全新产品。

后现代设计师甚至把装饰艺术和概念设计有机地结合,最终发展使用多种化的设计材料探究,为探索出一种新思维的创新型设计方式。

2、设计材料多元化

近年来,人们对首饰有了新的认识,金属首饰长期与皮肤接触对人体有害,而且其用于标榜富贵的传统作用已在一些西方人眼中地位下降。所以购买金银首饰可以保值的观念也日渐陈旧,因而首饰的作用主要用来和服装搭配,协调装饰美化人体己日渐被年青者接受,而这些年青者现已发展为人类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推动了首饰设计材料多元化的发展。

因此,设计材料的发展,使艺术首饰设计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至20世纪末,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至少产生了三方面影响:

1、人类文化由“重文化”向“轻文化”转变,社会基本结构的厚重感和体量感正在消失;

2、自然材料与非自然材料的外观差别正在模糊;

3、从一次性使用的材料向可重复使用的材料转变。

这三个转变将极大地影响设计,首饰设计也将有可能从传统形式即“包装”式外观设计,转向建立人与高技术之间的协调关系的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新文化———丰富多彩的世俗文化,世界的外观变得越来越虚实难辩、琢磨不定,使人们对事物的经验变得越来越难以持久和固定了。在首饰设计中,可提供制作首饰的材料,往往决定设计的构思、方向甚至影响设计的优劣。设计师对材料固有特性和表现力的理解正确与否,极大影响其造型设计的品质。尤其是现代设计和现代材料,是一个范围广泛的学术课题,设计师必须对材料进行广泛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从首饰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材料特性使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技艺得以产生和发展,同时又形成了相应的“符合材料特性”的种种首饰造型语言。不同时代的首饰设计产品所使用的不同材料,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原始时代多使用自然材料(如:象牙、皮草等)。工业革命后,工业材料即人工材料因其特性,使看来体积巨大的物体实际质量极轻,感觉柔软的物体却有极高的强度等等(如:贵金属、青铜等)。随着基因材料、克隆材料和碳纳米管超级纤维材料的出现和运用,人们对设计材料的认识又从宏观和表面达到一种微观和深入的理解,并使设计的可行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如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而一个基本的碳纳米管的只有1.4纳米,科学家和设计师正在试图用碳纳米管设计太空升降机、微型探头等。就此发展了多种首饰材料,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型、色彩、材料与配套材料等因素。可以看出在装饰艺术设计和概念设计中所谈到的工艺技术的发展形式,致使有时设计创新推动工艺的发明,促进技术的改良。

首饰的成型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程序,一件首饰设计水平的优劣,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驾驭材料能力的高低。设计者若不熟悉自己所用材料的特性,那么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势必无法运用自如。从材料本身探求首饰设计的艺术效果,也是概念性首饰设计的一个重要法则,充分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所特有的美,也是设计者的智慧所在。有了好的材料,好的设想,还要通过一定的成型工艺才能构成一件完美的造型。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造型,决定用不同的成型工艺。工艺方法的选择,首先应明确材料性能和造型特点,取得工艺、材料和造型的高度统一。

3、首饰材料多元化的趋势

首饰材料多元化的发展也推进了艺术首饰概念的步伐,艺术首饰设计的外衣是装饰效果的表现,人们感知首饰时,首先视觉上是首饰的装饰效果,其次触觉上是首饰材料的感受。首饰追求艺术美,艺术美是首饰里飘逸出来的设计者所巧妙寄托的精神内在寓意,是设计者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客观物体的贯通交融;也追求材料美,材料美是设计师对时展的掌握和运用,是时代感带给设计师和佩戴者的体验。追求艺术美不仅要借鉴绘画、雕塑和真它姊妹艺术的经验,而且要打破时空限制,突破原有的艺术形式。当前已经有很多各国艺术家在对材料多元化的首饰设计上进行尝试和发展。此文试图探究虚实变化的首饰材料形式,从而确定首饰设计领域表现出材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视觉上充满装饰美感和自由想象空间的效果,在触觉上追求设计者和佩戴者追求对于不同材料的体验,以此对首饰材料的形式能作一些创新大胆的尝试。通过确定设计的表现形式,认识到“设计材料”的运用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此创造一种首饰材料探究方式,从装饰艺术和概念性设计中得到启发,以便在实践性设计中设计出富有未来意识或超前意识的跨界首饰。

参考文献:

《设计辞典》相关设计术语的名字解释(具有权威性)

《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部分理论性)

《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部分理论性)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7篇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无论从理论角度研究,还是从实践角度探索,都是一对联系远远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期阶段,70%为后期阶段。认为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或地区,工业化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就是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主要界定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至30%。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新型工业化”就是着眼于时代特征,以可持续增长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化。

最后,工业化是个实践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的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近代工业化发生于产业革命过程中,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近代工业化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至于现代化工业,只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产业,但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看:机械化、半机械化劳作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转变。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一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同样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颇有争议,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经济;二是要按产业系列发展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四是要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据此可将农业产业化表述为: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的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养加工、农工商、销一体化经营,达到产业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真正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这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将工业化内涵的一般表述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内涵中,更多地是强调“转变”与“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则更多地强调运作的条件和组织形式。据此,与工业化概念相比较,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个相对“微观”的并且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概念。

从联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不加区分的,统称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译文中,也将Tndacbrialization通译为“工业化”或“产业化”。也就是说,作为动态名词,工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区分不具有国际性,是中国人在改革过程中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如果仅从产业化讲,一国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一国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从我国的实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无论从产品的销,还是从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还更多地保留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检验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客观标准。虽然对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检验标准是综合的,但对于一个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程度无疑是客观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化要求一国的农业产业也要向工业产业那样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系列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诸方面与工业的产业化程度相适应,以实现工农业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国工业化的进展程度,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现代化”水平,集中地体现一国工业化的水平。再次,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一国的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一方面,一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最后完成,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一国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对一国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时,它自身作为结果,也将最终完成于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工业文化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稀缺性

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

通常情况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被创造出来的那个时代赋予其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在以后岁月中,因各种历史事件与人类需求变化而遗留的印迹所负载的价值。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教育等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

具有物品价值。马克思认为,任何物品要具有价值,就必须是用来交换的人类劳动产品。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为价值。城市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状态的土地上,经人类开发出来的产品,包含人类劳动的物化,因而城市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具有价值。

具有特殊价值。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等等。利用经济学的供给规律来分析:由于城市物质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甚至是衰退资源,故它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其斜率无穷大。这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均不会变动。在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大,不仅有相对应的价格,而且价格还随着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稀缺的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支付意愿将不断上升,亦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将不断升值。

具有连带价值。由于遗产本身的知名度以及(对)周边环境的辐射,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周边地价、房价的提升以及周边经济、商业的发展与提升。突出的例子就是上海新天地周边地价的上涨。随着“新天地”知名度的提升,原有的石库门地区的地价随之变化,带来了周边开发的高水平和高收益。

无边际替代性。从商业角度评价,每座城市中都有许多区位条件适宜的地块可以用来建造新的商业楼盘,这就意味着某一地块的商业开发完全可以由其他地块的商业开发来替代,供应呈弹性。而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无论从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潜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都基本无边际替代性,且在供应方面具有完全的刚性。

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经济学上所说的“商品价值”及其规律则是实现经济价值的现实必然形式。上文所述证明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经济价值的功能与特性,对人和社会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即具有经济价值。

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内容

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是指居住收入(作为纯粹的住宅出租的租金)、商业收入(开设店铺)和其它经济活动(如旅游、休闲、娱乐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第一,居住收入,指城市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出卖其具有的居住功能获取一定的租金。例如: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的山塘街(苏州),作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来访。有一些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长期在此租房居住;有些游客则是为此优美的环境慕名而来,经常租住一段时日,或是更长时间。因此,无论是长时期的租住,还是短时间的租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遗产能够带来居住收入。

第二,商业收入,指集团或个人通过一定的商业途径和商业手段作用于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获取的经济收入。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SOHO商业区”,是由废弃的厂区改造而成的,起初较多地融入了艺术创作和起居生活,而后大约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繁荣历史。如今,SOHO已是一个文化商业区了。该商业区囊括了600家各具特色的百货服装店和饰品店。以SOHO中心区的百老汇大道为例,特色店有50余家,经营范围包括珠宝、服饰、化妆品、家居用品、文具及百货等;各式餐馆逾100家,囊括了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和高级主题餐厅等等。这是一个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直接表现――通过开设店铺来获取商业利益。

第三,其他经济活动收入,包括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等活动带来的经济收入。城市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自身使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等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苏州园林为例,其直接的经济收益可体现在:游园的门票、服务设施(如景区内导游、停车场等)、景区内休闲茶室(如留园、艺圃等)等方面的收入。此外,瑞士的苏黎士传统工业区,通过设计者对其“资质”的挖掘与释放,最终对旧的工业建筑更新利用,将其改造为集商业、娱乐、办公、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建筑。此举不仅从很多方面促进了包括商业饮食、公用事业、旅游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该地区重新建立城市生活和社区功能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从而又拉动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

间接或潜在经济价值。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时间比其它城市建筑更久,因此有可能产生间接的或潜在的未来收益。这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未来是否因受到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波动,这是我们目前所不能估计的。而选择保护、实现科学发展,很有从而会使其产生未来的经济价值乃至经济价值的增值。

脱胎于工业考古学的工业遗产,已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得到开发。工业遗产的概念源自工业化最早的英国。二战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遗留下了大批工业遗产资源,这些资源成为考古学家的目标。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从对工业遗产概念的理解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工业遗产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工业的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的人文信息,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也是城市个性的有力诠释。它曾经为城市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模范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遗产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综合了时尚与怀旧等要素之后,很有可能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变废为宝”,增加就业,实现城市发展中形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981年悉尼歌剧院被“世界文化遗产”拒之于门外之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开始对近现代建筑给予关注,此后展开了关于保护“二十世纪遗产”的相关会议,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性的文件。“二十世纪遗产”的概念也从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一些存在仅数十年的园林、纪念碑、雕塑、港口码头也同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2008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这是国内首个关于“二十世纪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二十世纪遗产”已经纳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对20世纪建筑的合理利用,有助于避免建筑物因闲置而加速损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载体也会衍生出新功能,这样既有利于节省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无形中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避免重复性建设。

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概念

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直接经济价值,是由于经济物品的稀缺性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其具有间接或潜在经济价值,是由于遗产的存在时间久于其它城市建筑,其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历史背景,可能在当今及以后产生间接或潜在的收益。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高低。同时,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表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存的不可替代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