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外知识 陪同口译 应用
口译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口译研究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口译规范的描写研究》一书中,作者王斌华提出:“口译是一种译员作为中介进行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而可见,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外知识的应用就显得异常重要。本文首先将简单介绍陪同口译及语外知识,再综合论述语外知识在陪同口译中的重要性。
一、陪同口译的特点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口译形式,陪同口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体上讲,陪同口译是指由译员陪同外宾或者代表团进行旅游、访问等活动时进行的口译,一般使用联络口译的方式。
陪同口译相较于会议口译等口译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第一、灵活性。陪同口译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不像一般在会议室里进行的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例如:医院、商场、旅游景点、办公室等。第二、非正式性。陪同口译主要涉及到日常对话,所以相较于正式且要求严谨的会议口译来说,具有非正式性且难度略低。第三、语外知识相关性。不同于有固定主题的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旅游,就医,购物,文化等等。且通常是不能事先准备的,因为陪同口译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这就要求译员具有足够丰富的语外知识,才能确保口译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语外知识及其应用
语外知识是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词、句字、句法等。语外知识则包括百科知识、常识性知识、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语境知识。语外知识在陪同口译中具有重要性,它能帮助译员提前预测并更好的理解,从而使翻译过程更加顺利。
百科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主要是指通过生活经验等获取的一些关于不同主题、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陪同口译经常会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所以其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在一次国外高中教育巡回展中,当家长问到美国某中学校方代表加州的天气情况时,作为翻译的笔者因为在平时的积累中有了解到加州的天气情况,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事半功倍了。
主题知识主要是指某次口译活动主要涉及到的主题及相关领域。众所周知,口译活动常常会涉及到不同的主题,陪同口译也是如此。所以译员在接到口译活动后应尽快熟悉相关主题内容。例如笔者在一次音乐会欣赏的陪同口译活动前,就事先了解了音乐会相关的一些内容。当时的音乐会是关于巴金的《家》里节选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主要文化背景。在观看的过程中,外国专家在理解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方面有很多疑问。由于提前做了相关主题的准备,解释起来也十分顺利。
口译本就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文化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例如谚语俗语、思维方式、习俗等等。作为一名译员,最好是在文化的每个方面都有一些涉猎。在陪同口译中,文化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最典型的一个方面就是俗语的翻译。例如在一次陪同口译中,中方代表在与外方代表握手准备离开时说了句“辛苦了!”。笔者在现场并没有翻译成“You are so tired”, 因为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人,大家都知道此处的“辛苦了”只是一种客套话,表达的是一种感谢而并非是指身体精神上的劳累。所以当时笔者就直接翻译成了“Thanks for your time!”。笔者这里想强调的是在俗语方面的翻译最好是抓住其内涵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最后是语境知识,主要包括说话双方的背景,口译活动的环境及一些紧急情况等。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双方的背景,例如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口音问题。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受到地域环境文化的影响,英文的发音是有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口译活动之前了解到外方的发音习惯,提前熟悉。尤其是一些亚非国家。三、如何获取语外知识
了解到语外知识在陪同口译中的重要性后,语外知识的获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例如百科知识、常识性知识和文化知识,需要平时阅读大量书籍,同时在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同时在每一次的口译活动后可以记下每次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向有经验的译员学习,经常进行交流。对于主题知识,在每次的口译活动前一定要搜集与主题相关资料,术语的积累十分重要,译前准备是必要的。关于语境知识,在口译活动前要提前了解外方的背景,同时要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不过这些能力都是随着经历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
综上所述,语外知识在陪同口译中意义重大,只有将语言知识与语外知识较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在口译路上越走越远。希望本文能够给予以后励志成为口译员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3—02
一、大学英语中相关人文素养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不仅能够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也能够明确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实施的方法路径。笔者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心得与收获、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作用的认识、课堂内外教与学的情况等三个部分。在问卷调查之后,又对问卷涉及的问题追加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问卷所做回答的真实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级、2011级的非英语专业的312位学生。为了避免学生因为题目涉及自己的授课教师而产生顾虑,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全部问卷均由学生代表负责派发并回收,授课教师不参与学生问卷填写的全过程,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5%。最后,对问卷结果采用SPSS12.0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综合所有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符合学生需求。第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有浓厚的兴趣,但仍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加强,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这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人文的发挥也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第二,学生对异国文化很好奇,因此,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文化元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为此,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的真谛,对加强英语的领悟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提升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第三,人文素养的培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二、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方针是,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中,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具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敏感性和鉴别力,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升其语言交际能力。
1.创设大学英语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有读写、视听说和小班辅导等三种课型,文化情境教学主要以前两门课程为主,并适当加以拓展。在读写课的授课环节中,授课教师在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特征,特别有关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学习各种文化具有积极态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视听说课中,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通过不同话题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现场模拟化跨文化交际操练,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或者教师自己收集到的视听材料创设出一系列生动的文化交际情境,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辩论、角色扮演、配音表演,以及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流技能。同时,也注重让学生领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手势语、体态语等非言语交际的层面,让学生学到和运用一些实用的交际文化知识。
2.构建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丰富精神食粮。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打造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已经初具模型。此平台依托网考,在引入语言测试理论的基础上拟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区”的基本模型,借助网络和动画技术,将文本、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形成集视频播放、音频播放、信息交互功能为一体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包括七大模块:其一,视听新闻快递。包括VOA、BBC、CNN三大新闻媒体的简介及视频新闻库,每则新闻均以网考题型为参照,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题的新闻进行视听训练。其二,名校开放课程。此模块涵盖了来自哈佛、耶鲁、MIT和斯坦福四所世界顶级高校的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生物、物理、计算机等五十余门学科,容量一百余G的原声课程视频。其三,TED名人演说。TED演讲是专业讲座,观点响亮,种类繁多,看法新颖,并且每个演讲都配有相应的与网考题型相似的练习与答案,让学生在接受思想启迪的同时,也有效地进行了听说练习。其四,寓教于乐。此模块分为配音练习和娱乐学习两个子模块。学生可根据人数和兴趣自行选择电影片段进行配音;在娱乐学习的子模块中可以观赏到各大颁奖典礼,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和资讯。其五,原声电影评鉴。此模块中采用了本校选修课英文电影赏析中筛选的十部经典电影,并配有电影介绍、理解评价、听力练习、小组讨论等多个针对听力和口语的训练环节。其六,英文歌曲欣赏。此模块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将英文歌曲分成不同类别,并分别进行讲解和介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有机会欣赏英文歌曲,还能够了解到作品的背景、歌手的简介以及歌词中核心词汇的用法。由于英文歌曲中融入了包括重音、节奏、连读、爆破音变化、语速变化等众多语音技能,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英文歌曲的同时,能够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也能对歌曲中出现的词汇句型乃至文化背景知识有进一步地理解。此外,课件中还有一个sing and learn的子模块,挑选了一些歌词清晰易学的英文歌,让学生在给歌曲填词的同时,也能学唱,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学习目的。其七,BBS互动平台。此模块目的是建成校内英语交流BBS论坛,包括“每日英语”、“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栏目。论坛中将收录学校优秀主讲教师的讲课视频、课件及讲义,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门课程,每个课程下面设置的子版面里都有留言板内容,上面由不同学习者记载自己所学该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整个论坛采用匿名注册的形式,方便学生能随时进行注册登录。学生使用不同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有效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与尴尬,并保护学生的隐私。该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目的在于借助多媒体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增强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参加教育部即将推行的网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英语社团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首先,英才基地的建设与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英才基地于2010年9月16日获批准正式成立。该基地旨在面向校内学生,面向国内赛事,通过兴趣引导与课外辅导,搭建社团、竞赛、论坛等平台,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建设。英才基地的辅导教师多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承担了英语英语俱乐部、英语文学社、演讲协会、模拟联合国等多个社团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定期举办了文学讲座、文化知识竞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话剧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行动力,培养学生形成踏实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做人理念。其次,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促进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如何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要求授课教师在知识范畴、能力范畴以及品格层面都应该具有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之后,才可能更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担任以下六种角色:组织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检测者(assessor)、启发者(promoter)、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信息源。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只有足够了解西方国家有关民族、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才能因材施教,胜任信息源的角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寓人文精神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此外,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是组织者、控制者和启发者,起着辅助和引导的积极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最终获取所需文化养料,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英语专业 翻译能力 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并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翻译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比较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代外语界广为接受的交际教学法,导致了一种误区:外语教学过程盲目单语化,甚至完全排斥母语或翻译。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二、学生在汉英翻译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以下诸多方面: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意识,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以上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途径来实现,既要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加强翻译意识的锻炼,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语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变化。
2.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3.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
4.有时候中文字面的意思表达不充分,部分信息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了。
5.有些中文词语没有什么特殊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却有着特殊的涵义。
6.避免用中式英语进行表达,而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
7.根据不同场合,英语的表达有庄重与随意之分。
8.要注意各行各业的不同术语的选择。
9.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把“相声”翻译成英语不能只是翻译其形式,还要翻译其内涵。
10.有时候,比如翻译诗句,光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字里行间的深度、力量和美感表达出来。
三、提高汉英翻译教学质量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或其它印刷材料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访谈,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翻译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英汉语言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有益。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些语言差异,翻译能力很难得到较快提高。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把某些练习让学生相互批改,让学生从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
5.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基础之上的。翻译教学除了讲授传统的口、笔译翻译技巧外,还应适当导入翻译理论,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增强英汉对比的内容,培养译语意识;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将翻译训练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每星期300字左右的小篇章,每学期1-2篇大文章似为妥当。同时,课外应看作是课内的延伸,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常常是在每周的两课时之外,翻译课教师应对此“乐而不疲”。
综上所述, 构建翻译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具体讲,都需要他们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基本功、广阔的知识面、充实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翻译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翻译课的综合特点本身就使学生的全部知识、全部语言技能得到应用与实践,并在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如果在指导思想上能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5).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第二课堂;缅甸语;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04-02
狭义的课堂分为课堂教育以及课堂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系统理论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对本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知识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能力和个体竞争力的重要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补充课堂知识之外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场地,同样,作为学习语言来说,第二课堂承担的任务和意义非常重大。不同时期的第二课堂甚至可以影响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是对语言学习者来说,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专业意识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中缅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多,尤其是缅甸大选之后政治经济趋于稳定和渴望经济发展,迎来了缅甸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缅甸语也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语种,对缅甸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多,但是作为较小语种的缅甸语却是不被人们所熟知的语种。尤其是地方院校所招录的缅甸语专业学生,除了极少数同学出于自身意愿报考之外,绝大多数同学多半是都是调剂至本专业的同学,更是谈不上了解。因此,第二课堂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一、入学初期阶段
1.了解专业现状、前景。绝大多数学生以及家长不了解本专业,可以从缅甸语的教育历史、发展、当前状况,通过新闻、报纸、图片等方式实事求是地介绍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缅甸语专业是什么样的一门专业;接着,介绍本专业在本校的办学历史、模式以及办学理念,详细介绍本专业大学四年规划以及培养模式;再次,介绍本校毕业生的已就业情况和毕业就业领域。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缅甸语专业的基本情况。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主要以介绍、分享为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信念。第二课堂大量糅合缅甸文化,把与缅甸相关的民族、服饰、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引入第二课堂。组织者以轻松的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就业前景的介绍,同学们肯定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和职业期望,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信念,从而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入学初期阶段的第二课堂组织主要是以认识、了解缅甸语专业为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循序渐进地树立专业信念和学习信心。
二、语言学习阶段
语言学习阶段第二课堂承担着培养语言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形成。语言学习阶段又分为:初期语言学习阶段、语言发展阶段。
1.初期语言学习阶段。初期语言学习阶段第二课堂组织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进行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传授。面对一门新的语言来说,怎样学好是需要一定的经验总结,这个阶段的第二课堂应该偏向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交流。巩固语音学习和基础的同时,引入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多方位的让学生来了解缅甸的文化和社会现况,特别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民居、风景、旅游等,适度缓解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枯燥。
第二课堂主要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发挥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步入语言学习的正轨。尤其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第二课堂的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不局限于室内课,本阶段正是学生对缅甸产生许多疑问和好奇的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好缅籍教师资源。由缅籍教师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者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缅籍教师纠正发音和引导学生开口讲口语能力。组织老生与新生交流留学心得体会,让他们从学生层面得到感情和认知上的共鸣,获得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打好语言基础。围绕语音、书法等方面采取组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语言发展阶段。任何语言的学习最终都是要应用到时间当中去,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多地是体现在使用当中,正如经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高度熟练的形成要靠大量的实践来完成,第二课堂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课外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充分在第二课堂上体现,巩固和扩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实践性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元音运用环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增强集体协作意识,改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第一课堂的上课效果。此外,通过第二课堂也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这个阶段里,最重要的就是把第一课堂所学充分融入到第二课堂,不仅从语言学习角度使学生获益,更多的还是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在本阶段,适当把考研理念灌输给学生,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第二课堂在延伸和拓展第一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待人接物处事教育,尤其特别是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深刻了解缅甸的各种礼仪和忌讳,缅甸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教教义贯穿到缅甸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文化还要了解缅甸人,了解相应的场合和礼仪用语。
三、语言运用阶段
语言能力达到熟练运用阶段时,第二课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再是简单的图片浏览和简单的语言交流。第二课堂必须要有相对精细的目标和策划,活动组织应该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本阶段重点着眼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缅甸语的相关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语言综合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实践上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此阶段的第二课堂组织形式趋向于走向课堂外的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大学生创业项目;组织所有学生参与该语种的省级比赛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他们面对压力的缓解能力。
第二课堂的开设对促进语言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和价值。每一阶段所采用的第二课堂形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表现在缅甸语专业上。缅甸语专业的各个阶段采用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的组织内容应该是比较有计划和目的的,这样不仅能巩固延伸第一课堂的文化知识,还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创新实践能力。正确开展好第二课堂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当然,再次过程中还是应该分阶段性的探索和实施,在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内适度开展,不应该本末倒置,不重视第一课堂反而花太多时间在第二课堂上。
参考文献:
[1]赵广平.如何搞好大学英语课外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S).
[2]周淑珍.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377-379
关键词:德育 渗透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学习人数众多,学习时间长,影响面非常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将德育教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之中进行了尝试。
一、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作为传播文化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其承载着生活中各种思想认识。因而语言教学就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能够体现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学科,其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教育力量”。英语不能简单的视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进行思想交流,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丰富其心灵,从而发挥英语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事实上,英语课本在内容设计上即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以我校非英语专业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学体验英语》为例:在四册书的72篇选文中,有励志、和人生价值以及为人处世哲学等方面的体现,有生态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阐释,也有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介绍,富含德育内容的课文比例为占大部分。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非常广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优良的品德素养、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能力的教材并配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外,还要指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经常能够感受到英语信息的刺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极为重要。如,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板开辟英语学习乐园,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语习作、问题解析等知识性的材料,也可以登载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人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好警句,以及配合道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章、小幽默、心得体会、格言等;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晚会;组织各种英语竞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简短对话来再现某一道德场景,可以充分挖掘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开展专题讨论,可以通过短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对当今社会中的道德现象给予赞扬或进行深刻抨击,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道德认识层面的问题。
2、通过英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了,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避免填鸭式的说教,以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真诚的态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熏陶,心灵为之感化。英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因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超前的思想意识。用自身的优势和品德与学生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着装讲究,英语口语流利,而且教学中善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潜能发展的发觉者、引导者,学习的合作伙伴,从生活的点滴当中关心和帮助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3、利用英语教学的内容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但要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经常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溶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环境问题、能源与交通和人际关系等等,在这些内容中或多或少都有德育的渗透。因此,英语教师要以英语文化作为载体,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优良的品德。英语教师应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渗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这种渗透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挖掘文章的内涵,将内在思想意识和道德因素都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启迪,促使他们通过认真思考和领会主动地去接受。例如:英语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中Unit6是关于旅游的内容,在讲授课文时,我通过自身的旅游经历为例证,引导学生描述他们自己的家乡:Who can talk me about your hometown in English ?.学生积极发言,充分显示出其对家乡的热爱;Next,Another question :Talk me about an famous place in your city.对本地优美风景的描述让学生放开视野开阔、了解家乡,领略家乡的繁荣与悠远的历史;接下来,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她的美丽富饶、雄伟壮丽。在每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都能够仔细追忆,勇于参与,由小家到大家,在互动交流中逐步对我们的祖国表达出深厚的感情,引以自豪。通过悉心引导,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多种能力,为伟大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充实自己。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直接或间接地、有一定选择性地把德育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其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修养意义影响深远。因此,我们的教育更应强调以德育为首,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黄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嘲.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6(3).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一、大学外语现状与发展要求
大学外语教授对象是面对全校的学生,它所教授的是必备普及的知识,这一点区别其他学科的教学。正因为采用“一对多”大班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表现的尤为重要与突出,在教学中,时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观察、体味、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教师首先应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本人的反应、接受程度,启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为学生初步计划教学进程;再有教学计划一旦规划好后,教师与学生要一同努力来完成。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思考,是否教学计划有过快或过慢的弊病,要学会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另外、除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还要引领学生开阔本学科的视野,帮助学生寻求学习榜样,解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学习英语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方面综合能力,语言的学习重在能够交流沟通。那么,教师一定要有重点有技巧的授课,让学生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使英语学习起来不枯燥,使四、六级过级率提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对于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与课堂反思评价,所以在专业研究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目前本专业在学术领域中发展的地位与进程,以及空白的课题,潜心教学,全面相结合的方式更好、更系统的梳理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
二、 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有创新
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自我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与提高。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同时,每个人也都在追求完美。教学需要取长补短,教学经验又是搞好教学所必需的,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各自的授课风格,多听课才能多取经,这样自身才能获得一定收效。有些老师上课语言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有些老师教学环节设计新颖,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些老师将课分析到位、清晰易懂。因此,尽可能多向别人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快速提高自己,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和心得体会融会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点在三亚学院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让新教师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性强的老师课的这种方式,个人受益匪浅,现有几点认识如下:
(一)先进教师对教材研究深入,教学基本功扎实,调动课堂能力强,与学生互动性好,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结合。
(二)板书清晰易懂,便于学生掌握知识难点要点。
(三)教学方法多样,教学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也会更好的理解。
(四)因材施教,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在学习中的不断思考,在思考中的不断改进,在改进中的不懈追求,这样才更快的进步 。
三、在教学中年轻教师应对自己的要求
(一)研究教学性质与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悉心备课、搞好教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必须拿出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来不断充实自己,要认真钻研专业方面的业务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博览群书,多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更好的充实课堂内容,使授课内容丰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真备课,认真讲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一些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吸取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采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认真吸取老教师教学的精华,力争在授课时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同时尽力使学生在畅游历史知识的海洋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使英语学习实用化。
(四)严于律已。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正人先正已”,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衣着要清洁整齐,举止要文明和谐,语言要和蔼可亲,态度要平易近人,语言要准确生动,思想要表里如一,于无声处感召学生,影响学生。
(五)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从爱学生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意见。 “打铁还须自身硬”,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业务素质,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
四、结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学中应更深刻的理解课本,在把握课本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新课改的要求体现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开阔大家的视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再有,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充分了解以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英,王立新.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
[2]黄勇,李庆明.浅谈博客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10).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各个领域急剧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全面提高国民的英语水平。通过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均得到锻炼,并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却仍然普遍较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让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国外各类参考文献,获取先进的科技信息并参与国际交流。将翻译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必要。另外,由于师生语言背景相同,在课堂上,适当的母语解释,尤其是在解释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和母语中所没有的语法现象时,翻译教学既省时省力又简洁易懂。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处于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操作都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认为只要增强听力能力,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和精力专门学习翻译理论。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在每单元各编有一些汉译英或英译汉的摸纺练习,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学的词汇与句型,至于有关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只字未提,于是教师也就基本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翻译知识、翻译理论,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翻译能力,学生课后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译教学的对策
(一)、给翻译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给学生学习翻译知识一些外部的推动。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和练习的方式强化翻译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另外,在期末考试中也要添加或增加翻译的分值和比重。有了考核的压力,学生应该能够开始重视翻译的学习。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选用四级考试的材料,也可结合四级考试中汉英翻译的要求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搜集整理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通过考试的压力和教学的实用性来进行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功效性。
(二)、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翻译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翻译理论讲授只能涉及一些基本原则。通常我们都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译文忠实、通顺、优美。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怎样翻译是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译文。关于翻译的常用方法直译和意译,若译者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则要直译;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运用直译、意译两种手段时又要贯彻“能直译便直译,不能直译便意译”的大原则。在进行直译和意译时,要防止进入以下两种误区:不知道直译该“忠实”到哪一步,过分依从原文,从而出现“死译”;不知道意译该创造到哪一步,放任自流,导致出现“胡译”,所以要注意死译与直译、意译与胡译的差异。
(三)、充分利用教材在精读课上讲解翻译知识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把精读课文的讲解作为是渗透教学翻译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例句或段落作为翻译技巧讲解的例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印象,也可以通过翻译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有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学生的译文才能更规范、更严谨,译文质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适当地将一些翻译理论融人到学生的翻译实践中,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通过一些例句对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训练和翻译技巧的操练,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他们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过程中就必须作适当的处理,这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曾说过:“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翻译时能熟知中西文化的异同,无疑可使翻译跨越东西南北,有的放矢,行之有效。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有时即便对某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任何翻译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汉语言各具特色,比如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难从中透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同时领略和欣赏其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熟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主要差异,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即“忠实和通顺”。
(五)、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对学生语言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非文学文体主要传递信息功能,翻译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逻辑性强;而文学文体除了传递信息功能以外还有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因而翻译的语言的要求多样化,或是平实、自然,或是精练、洒脱。“……对于文学翻译,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纯文学的翻译家,因为文学翻译有其无以伦比的独特性。”(王佐良,1984)而非文学翻译的教学,我们又不能过多地追求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途有:(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 或其它途径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2)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3)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相互批改练习,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4)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词典的能力。词典能为学生确定忠实原文或适当创造的基点和标准,以避免译文过分死板或过度发挥。但词典又只是翻译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忽略句子的语境,生搬字词。
(六)、注重精讲多练的翻译教学模式
翻译教学必须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太多,学生实践机会就太少,翻译出来的文章或段落很自然就存在语篇缺乏连贯性、语法病句多、搭配不当、逻辑含混不清等毛病。教师的动机固然是好的,力图讲明道理,但客观上却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更多的笔头或口头翻译练习,然后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改,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提高实际翻译水平;只有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翻译的技巧,形成翻译时的良好经验,翻译出来的文章才会体现出原文行云流水般的节奏和美感。
四、结论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翻译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领会其文化,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容和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进行理解和沟通的过程。翻译教学通过母语和外语的互译与对比,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是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另外,通过翻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英语特有表达方式的认识,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将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祖国的建设造就一批国际型、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让・德利尔.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孙致礼. 译者的克已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1).
[4]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 翻译通讯,2005(1).
[5]郭士香.关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1).
论文摘要: 对于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讲,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英语教学应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即教师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教师应以中介理论为依据,清楚意识到发挥其中介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改革,学习者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制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教师的作用与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与期待。在此模式下,教师充当着自主学习倡导者、课堂活动协调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与他人友好合作和为自己所处的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
对于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讲,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习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意识到外语教学应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本身是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因此英语专业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其中介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还应该起组织、指导、控制、评估、提升、参与和心理支持的作用,即中介作用。
本文以中介理论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笔者长期工作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第一线积累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以及实现中介作用的具体方法,对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进行了诠释。以期对改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帮助广大英语专业教师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教师的根本任务,从而为信息时代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提供依据。下面笔者就从两大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介理论
中介作用理论是由苏联著名的社会互动理论学者、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1981)、以色列心理学家与教育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1991)等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概念,其认为:中介作用是指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其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帮助他开发潜在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赋予能力以帮助学生获得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境和社会应付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儿童从出生起,其学习活动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年人——中介者的干预和影响,包括父母、教师等。这些中介者以其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为儿童选择、组织并呈现各种刺激,同时,通过具体的解释和鼓励来引导儿童对刺激作出更恰当的反应。
费厄斯坦指出了教师中介作用的十二种特征:让对方明白意图;重要性;超越当前的目的;培养胜任感;行为控制;树立目标;创造挑战;认识不断变化;相信积极的结果;共享;个性;归属感。
中介作用理论强调“中介”不是仅仅作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是使用“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首先,它赋予学习者权利,关系到帮助其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再者,涉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最后,强调学生对中介者意图作出反馈这种相互作用。费厄斯坦关于中介作用十二项特征的描述,对于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有效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中介作用意味着教师的“支架作用”,对于英语专业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有助其对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的理解,而且个人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其人格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传递的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中介体。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在其间扮演着多种角色,比如控制者、组织者、管理者、评估者、促进者、参与者、信息传递者、顾问等。教师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以恰当的方式扮演合适的角色,方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兴趣培养和动机的激发,而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兴趣和动机的全面发展,因而不能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充当什么角色才能最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有效学习的秘密在于中介者与学习者社会性的互动,作为中介者,教师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向着自主化学习的方向迈进。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受到教师、学习环境(学校)、学习同伴及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而教师最先将学生引往自主学习的轨道。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虽然英语基础不错,专注力强,但调查反馈表明他们有着各自的困扰,都感到费时太多,却成效不大;理解力不错,却创造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极其需要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让自己能够完成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应付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只有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有能力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行动,有能力制定现实的目标和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有能力认识和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只有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某个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让他们明白该活动对他们个人及对社会的价值;只有当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能真正挖掘出探索知识的方法,自觉、有效地在知识的江河海洋中畅游,着眼现实,面对未来,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当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能在知识的大海中自由提取知识,充实自己,在竞争的社会里迅速发展能力,提升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真正的历史推动者。
(二)发挥英语专业教师中介作用的具体方法
中介作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还关系到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习得为获得进步和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应付新的、不期而遇的需求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还应帮助学生变成主动的、能自我控制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些英语专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实施教师中介作用的力度不够,中介作用的意识不强。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上机械呆板操练、教师一人讲解注入灌输的方式依然存在,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进行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符合信息时展的要求。信息时代外语教学观念、方式和手段的变化要求教师对于角色问题进行认真反思。由于信息源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信息的垄断者,因此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中介作用理论的核心是“中介”二字,即教师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过程中充当了助学者、顾问和信息资源的角色,并在学生个体知识建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中介者必须与学习者结合起来,学习者必须是此过程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他们必须愿意并随时准备完成呈现出的任务。中介者还需要帮助学习者以各种方式与外界结合起来,直到他们变成真正的自我行为者。外语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交流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基于中介作用理论,笔者据研究所得,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并非局限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促使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与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相关的中介特征有共享、个性及归属感等三个方面。
共享与合作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形式,因而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使他们懂得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力倡导协作式学习,提倡学生以对等形式学习,在与同学的协作中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通过在真实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形成对于同一个语言社团的归属感。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
动机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学习者主动学习时,学习才能有效。毋庸置疑,动机与学习紧密相连。怎样才能最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第一,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例如,组织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讲座、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英文电视、电影节目,听英语广播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对于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吸收新的语言规则知识,增强语感及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母语干扰等都行之有效。
第二,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或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让他们理解当前的学习活动对他们个体和社会的近期及远期价值,明白完成当前的任务除了达到眼前目的以外,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个人、社会的当前与未来联系起来,把个体学习行为的价值纳入一个更大的框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三,以英语教师自身或其他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吸引学生,向学生讲述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或者向他们介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第四,教师应以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学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及积极、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即以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3.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英语专业教学策略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英语学习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学习效果。英语教学中需转变的思想观念有:
第一,从知识传授转变到技能掌握;
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三,从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变到以课外学习为主;
第四,从以读写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
第五,从以单纯的英语学习为主转变到以英语为载体去学习另外一门专业为主。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他们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对于英语教学举足轻重。基于中介作用理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发挥其中介作用的重要性,积极用行动说话,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只有当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有效发挥时,英语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教师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巧平.信息时代外语教师角色的转换.云梦学刊,2003,(5).
[2]刘学惠.语言教师心理学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革英.“中介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