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财务管理 基础会计 职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要求不断变化,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择才条件,这就迫使当前应用型高校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基础会计》(也称《会计基础》或《会计学(原理)》,以下统称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员遵守国家会计规范、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将所掌握的会计理论和技能熟练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一项管理能力。为此,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对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中不适应的、落后的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市场需要。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总结起来主要围绕以财务会计相关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为主,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介绍顺序上通常是先概述会计职业和岗位,对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起到起点式教育从而发挥其在整个后续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让学习者了解或观看诸如专业背景相关知识(专业入门教育)与当前专业有关时事新闻来使其对专业有个整体框架认知,为后续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学校―学校”招聘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授课教师,理论水平能够胜任,但并没有过多的实务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中涉及诸如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软件操作过于理论和理想化,致使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后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岗前专业培训成本,而且也影响了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理论教学占主体。
1.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本理论内容泛泛而讲居多,比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演示教学会计分录和简单证证、证账、账账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少展示实务中相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账簿账页格式和精美的账本,更没有涉及在具体填制凭证与登记入账过程中如何填写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别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其中,实训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内容介绍之后进行,在具体实训课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实训时间较短,长为一个月左右短则一周左右时间;另一方面,实训内容几乎是选择一套理想化设计好的例子编成的教材和相应凭证与账本供学习者进行手工操作,或者购买相应教学软件进行理想化操作来完成实训教学。
3.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规范方面。(1)会计职业道德介绍笼统甚至缺失。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整个教学中,教学和教材内容中几乎没有提到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哪些具体会计职业道德,甚至在后续的会计组织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亦是简单介绍。(2)会计信息规范介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或者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信息规范法规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致使学习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练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四、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一)“一中心”。是指以强化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为了满足市场所需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既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学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学习与操作。为此,《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为实现培养财务管理专业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目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合理编排包括专业导入、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等内容。
在专业导入内容方面,结合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会计职业和岗位、专业相关背景的导入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专业与课程相关问题。
在基本理论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方式,从介绍实务例子的财务报告出发,首先,引导学习者能够初步对以财务报告中报表为主的内容产生整体框架认识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教学中应逐步从实务实实在在的凭证与账簿中看到操作内容和相互勾稽关系,由此过渡到会计含义、职能、对象、要素、账户及记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当完成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过介绍相应会计信息化规范和财务软件具体操作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边学边做,学做同步来强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双轨制”。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当建立“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该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四个环节,并且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既要对学习者手工处理能力进行训练,又要通过财务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
为了实现“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校内教师外派到相关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或挂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操作后将考核合格的教师安排回校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将部分学习者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到相应实习单位实习,通过具体实务操作强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进来”方式。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用人单位财务经理引入到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或担任课程指导,将实际业务展现在课堂上并指导学习者如何操作。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达成在校内设置企业财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习者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观察或参加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操作实习。
(三)“三注重”。 “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及注重实践性。
1.注重基础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基础性,也为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2.注重开放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实现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仅要发挥校内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应和市场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双导师制”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
3.注重实践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应用型高校和市场联动效应,实行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到用人单位实际操作与“双导师制”指导,促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中,“双轨制”中的“基础技能实训”环节是“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基础会计》课堂理论学习服务于后续“基础技能实训”环节;“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础性、注重实践性的首要环节是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否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从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为满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改革,应采取“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J
参考文献:
1.王跃堂,赵娜,魏晓雁.美国财务业绩报告模式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6,(5):66-72.
2.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知识,更需要有“强能力、重应用”的专门技能。西安培华学院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民办院校,其财务管理专业更以“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为原则,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特色突出。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要求在设置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西安培华学院作为在西安扎根生长不断壮大的民办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上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在中小工商企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基层社会组织胜任财务管理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同时学校为了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科学、更切合实际,学校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及兄弟院校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企业管理层及兄弟院校领导层组成,于每年末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进行专门讨论,根据委员会专家的意见认真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
二、实践教学特色突出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体验”为路径,“通用知识+能力教育”为导向,将大学四年构建成了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即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平台以集中实践平台三大工程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实践平台主要为专业认识实习、简单社会实践;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平台主要为课内实践教学,表现为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实务综合模拟、证券投资等;集中实践平台则包括专业实习如企业管理(沙盘部分)、VBSE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实践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1)实行校内实验、实训、实习递接式教学方式
学校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实行实验、实训、实习递接式的教学方式。实验指的是在虚拟环境下,模拟或仿真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如企业沙盘模拟中的对抗训练。实训则是在仿真商业环境下,利用仿真模拟数据进行的相关业务操作,如VBSE综合实训中利用新道软件系统,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固定资产等功能模块,运用所学对其公司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实习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厂矿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实习,实习结束,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以调查报告形式在同学之间交流,以此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试点“请进来”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尽快的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能力,学校已基本实现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不仅积极举办学术报告会、聘请外部实务专家做讲座、开展专业专题讨论、尤其对于校内实践课更是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财务管理人员参讲或担任兼职教师,即某门关键课程或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交由负有实践经验的外聘企业人员讲授,学生反映较好。同时,通过实施“百名财务处长进课堂”,采取“请进来”方式,创造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与财务处长、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界精英“零距离面对面”接触,丰富了课堂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3)开展“以赛代练”训练计划
将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活动、从业技能训练等纳入第二课堂计划,实行学分制,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ERP沙盘等各类比赛,通过“以赛代练”让学生能更好站在管理的角度理解和认识财务工作,关注企业内部实际经营业绩和成本控制,增强财务管理和运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模拟实验室投资力度大
学校斥巨资构建了西北地区最大的“VBSE”综合实训中心。VBSE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简称,设计理念是把企业搬进校园,培养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岗位人员,形成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良性循环,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进行顶岗实习,有一个全面接触社会供应链的核心链条环节和功能的机会。
4.具有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多数院校建立了实习基地,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决策、盈利状况、税收等涉及商业秘密,出于安全和保密原因,却只让学生简单了解财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可与学校深层合作的企业群,通过与学生签订保密合同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等寻求合作,使企业成为学生长期性的培训基地。同时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参考“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即为学生安排校内和校外导师,同样聘请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即弥补了师资的不足,又实现了学生真正能够“走出去”的目标。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专业竞赛获奖数量明显增加。通过以赛代练的创新训练计划,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好评。大批毕业生被职业技术院校、国企、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招募。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有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姚艳.浅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
关键词:财务管理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瓶颈及设计思路
目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瓶颈主要有两点:一是校内专业课程实验项目缺乏创新。目前,国内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二是现行实验教学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的实验内容涉及到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内容少,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略显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核心能力和外延能力的培养。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设计思路:一是确立“由单项到综合,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整体实验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立足本专业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所学知识。二是深入探索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分析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执业能力要求,整合具有课程开发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1.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前序课程《基础会计》采用的是筹资、采购、生产、销售、经营成果计算的架构来讲解复式记账法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中间课程《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业务链的重要环节,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也是按照“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即:筹资业务、长期资产构建业务、存货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活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等;后续课程《审计》在实务中也是采用“业务循环”审计。因此,三门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训。对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等。在此过程中具体项目包括:建立财务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后试算表、结账、报表编制、会计报告。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工作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对已完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装订、整理存档。
《审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设计八个实验项目:审计承接业务、安排审计工作、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2.以《税法》、《财务管理》为延伸的实践课程体系。(1)《税法》是为适应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税种的计算、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能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会计处理。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只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2)《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着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筹资、投资、资本分配等一系列理财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完成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验教学方法。在“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设立了实验情景后,每一个技能目标的实现,都以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任务描述与导入;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实例练习实现技能目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角色扮演”实验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仿真的学习情景,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我们根据分工的要求,设计了对应的工作角色。通过让学生担任具体角色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更好地体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下促进学生执业行为的养成。
3.“多元化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教学任务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之后利用校内的仿真实训环境进行综合实训;再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引入网上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网络课程利用率,实验过程以下达任务、总结评价为主,课外辅导、作业练习、答疑解难、问题讨论等通过网络课程完成,打破传统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增强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实践体系更加完善。
(注: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516)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袁春生.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及质量控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3.彭晓英,张庆华.财务管理综合仿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围绕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就成为会计学科教学不可缺甚至无法跳过去的重要环节。为此,独立院校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离开了实践,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从谈起。
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根据社会实际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独立院校应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夯实会计职业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为此,我们应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单项实训、分岗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四个循序渐进、相互依存的部分。
一、认识实习,重内涵
首先,由专业教师进行实习动员,激发同学们热爱会计这个职业。其次,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还可以聘请专家举办讲座,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会计的内涵,树立做会计职业人的目标。
二、单项实训,重基础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可细分企业会计核算及投资理财等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其中核心的实践课程集中一周或两周专门训练,其余的可穿插在相关专业课程中。
1、初级财务会计手工实训
通过实训,学生能规范地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大写数字、汉字;熟悉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各种账页、报表的格式与用途;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传递程序、整理与装订;掌握账簿的启用、建立、登记、更正、结账、对账等方法;熟悉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掌握简单会计业务的处理。为学习专业会计和综合实训打基础。
2、中级财务会计实训
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熟悉各类会计业务,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及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进一步训练;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为综合实训及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本会计实训
使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掌握制造业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原则,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计算技巧;熟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体计算程序,结转方法、会计处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备成本会计的能力要求,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4、税法实训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税种的具体应用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掌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的申报。将学生所学的税法知识转化为税收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税法知识、为综合实训打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5、财务管理实训
以案例贯穿整个环节,学习、运用典型案例。掌握资金筹集方式;杠杆原理的运用;投资的预测与决策,资金的营运;收入的管理和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分析方法。具备财务管理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6、审计实训
选用中外资本市场上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案例中吸取精髓,掌握审计的程序、方法、技术;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具备审计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实践课程如表1所示。
三、分岗综合实训,重岗位
1、分岗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分岗模拟综合实训是在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独立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手工(计算机)操作手段,对模拟会计资料进行分岗位综合实训,增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熟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各财务岗位责任制度,从而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实践能力。
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真实情况为背景,以典型经济业务为主线,通过从建账到日常会计核算、期末会计事项处理,再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全过程的模拟操作,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能够亲身体验会计主管、稽核、出纳、会计核算等各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环节,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以此补充理论教学上没有讲到的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2、分岗实岗综合实训
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财务技能。
一、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陕西省教育厅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看出:一是工学、理学、农学类毕业生普遍受用人单位青睐。交通运输、公共管理与服务、农林牧渔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1%以上;二是综合类本科院校和市属高职院校就业率较低,财经商贸、公安与司法就业较难,收入相对较低。一般层次的财会类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导致出现财会岗位一职难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欧亚学院按照确立了以“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工作。基于此现状,西安欧亚学院提倡搭建通过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将教育技术与创业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彻底转变传统理论教学,通过IT技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由“经验教学”转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并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决策分析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打造贴近实际企业真实财务工作场景的实验环境,实现专业实验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创业思维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心为载体,探索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二、基于财务决策导向,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
(一)构建“素质+机会”的双维度创新创业体系本体系是依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两个纬度进行设置的,即素质纬度与机会纬度。课程体系中横坐标采用精益创业方法,将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创业、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认知、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利用。课程体系中纵坐标是围绕阶段课程培养目标展开的分层次培养,包括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思维三个层次。对于创业知识层,涵盖感知创业意义、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财务指标分析等多个内容;对于创业技能,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分析、市场调研、策划书撰写等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创业方法、决策设计、融资路演等。培养创业思维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创业思维,正确看待风险、积极主动、从问题中看到机会、对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等。
(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建设——引进财务决策平台财务决策平台依托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这种变革方向,培养学生通过企业财务主管的视角去运营一家企业,并进行财务、税务、资金等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强调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与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互相依托。财务决策平台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寓教于乐,以模拟企业运营的模式、游戏式启发式、开放式、协作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师生平等参与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教改的精髓。该平台涵盖了学生创业仿真实训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模拟创业项目筹备过程,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
(三)师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中的“引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建立双创引导师研修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双创教学方法和双创教学资源库。双创引导师培养将从创新创业引导师的核心能力模型入手,培养教师具备基于信息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能力,面向成果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仿真实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后,需要通过校内财务决策平台仿真实训的过程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就是“训”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财务决策实训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训内容激发学习创业意识,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仿真实训将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满足差异化需求。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因已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我们将使用“学校自主理论课(平台内含理论知识)+网中网企业经验+实验+测评”授课模块;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将采用“理论知识+实验+测评”授课模块。通过仿真实训课程,最终形成的实训成果完全符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所需要的项目路演PPT、项目策划书、路演视频文档等,并可以完成资源的生成、上传、导出等。
(五)教学方法——引入PBL教学法在实施PBL教学法中,教师是倡导者、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和发展。因此,在基于财务决策分析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中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准备、调控课程教学的能力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PBL教学法是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牵涉到理性探索、企业认知策略等。一般会采用如下工具。
(六)财务决策大赛+双创大赛——形成“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财务决策大赛是财会专业学科综合性极强的一项重要竞赛,意在考察参赛选手从CFO的角度综合运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税法、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的能力。其特色在于每个环节都体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企业信誉、机会成本,充分体现财务决策的重要地位;该大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是目前国内院校参赛人数最多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参加大赛时,一是“保量”,增加比赛项目数量;二是“保质”,提高参赛项目质量。并将两类大赛比赛内容与日常授课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随着国内金融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国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系列政策出台,地方金融机构的繁荣使得各类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极大改善,资金几乎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唯一瓶颈;但在金融产品日新月异、信贷条件差异化明显的环境下,资金的成本、资金的流动以及资金的借贷方式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非常大,致使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以做账填报表为主,更加侧重于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能力要求。这样,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也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主要培养学生算账记账编报表的能力逐渐转变为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个综合过程,为此,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除了理论讲述,讲透基本方法、理论以及工具外,还必须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否则仅仅有理论知识,还是难以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从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来看,实践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到实际工作单位的相关部门去跟岗甚至顶岗锻炼,而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资金安全与商业秘密)导致这种机会几乎难以普遍推广,除了少数学生能够实现在岗实习外,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就算能够到财务部门实习,也只能是雾里看花。这就要求在大学的培养过程中有承担此功能的教学环节,将校外实习校内化,财务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习平台就显得紧迫且必要。笔者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基于能力要求的校内实习平台建设构想。
二、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分析
(一)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张军等(2008)通过对企业会计负责人的调查了解到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将现有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四点:其一,现有的教育体系与教育理念仍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而忽视了能力化的架构与知识能力化的过程;其二,理论教学是从学科知识的体系出发,而不是从专业学生将要面对的工作流程出发,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的理论需求,使得学生结束学业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其三,职业能力的评价没有与学习过程评价结合,学习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导,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的考核方式缺失;其四,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为主导,缺乏人文素养和协作技能的课程设置。李慧(2010)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归纳出目前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功底、工作技能以及学习能力。而现有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存在以下缺陷: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上课手段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模式,重视知识的讲授,忽视方法的掌握,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实验室环境与企业实际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
(二)现有财务管理职务体系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1)财务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杨鼎家等(2007)分析了目前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的工作理念和职业技能,包括现金流管理与企业价值管理;经济信息提供,财务分析与判断能力;预算与计划能力;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与落实能力;商业风险防范能力;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平级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围绕这些职业技能,杨鼎家等(2010)进一步认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专业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同时尽早与国际财务会计行业的执业水准相接轨。翟金花(2010)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了全面调查,认为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财务管理实务、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中小型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几乎都锁定在会计核算能力;同时认为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要工学结合。企业尤其注重毕业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陈育俭(2009)将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的能力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职业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和诊断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融资筹划能力;预算管理能力;投资决策与管理能力;财务成本控制能力;财务工具应用能力;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等。
综合学者的研究,尽管目前的文献研究以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但也可以归纳出相关专业的基本职业能力至少包括:基本业务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财务分析与预测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
(2)适应职业发展的职业能力体系分析。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只是就业,更要为毕业生适应行业发展以及迅速成长奠定能力基础,为此,可结合财务管理职业的岗位需求来进一步分析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尽管大企业与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职位设置不一样,但从人才市场来看,财务管理的职务(职位)体系大致包括财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财务经理、高级财务分析经理、财务主管、基层财务人员等,这就为财务管理职业的能力体系构建奠定了框架:基本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现金与利润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筹备、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以及月度财务报表-财务核算、资金规划、财务预决算、费用控制以及风险防范-资金统筹、资本运作及融资、审查对外会计资料、财务监督和审计、撰写财务报告。通过此能力体系,要求相关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基本业务的动手能力, 还要有决策分析与判断能力, 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企业实际,对行业的资金运行模式有所了解和掌握。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培养效果
(一)现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综观现有大学(含高职体系)的培养模式,都存在着以下共性:教师缺乏对企业运营机制的认识、研究以及向学生的介绍,学生的学习生涯也缺乏对企业运行的了解环节,无法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同时课程结构的“刚性”,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践课时与教学课时的比例提高到40~50%,但与专业理论课程分段开设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张皮”现象,为了实践而实践,职业技能得不到系统训练(翟金花,2010)。陈育俭(2009)以莆田学院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综合能力的薄弱,导致其毕业后不能从事或不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因此提出了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与师资等方面建设内容。从现有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来看,都能围绕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配套实践环节,但整个教学体系还是围绕完成教育部的教学任务来进行设计,对于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存在较大问题,且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施效果还有待改善。
(二)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翟金花(2010)通过调查分析与现有课程体系研究,设计了相对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其中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七个学习项目,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包括“认知实训、案例分析、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四个环节,此课程体系以财务管理岗位为核心,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操作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其理论教学体系围绕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知识要求来设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基本技能、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分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标。而实践技能体系遵循基本认知、理解掌握、专项技能以及顶岗动手的递进顺序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但顶岗实习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难以实现,为此,该课程体系的效果无法实现,必须解决实习环节的可操作性问题。
四、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平台建设构想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要求 要研究专业实习,首先要厘清实习与实验、实践和实训的关系。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而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实践就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凡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融会贯通都属于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梯度(台阶),以产业化的产品和设备(含工件、器件等)为载体,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解认识和行业标准确定的认识过程。而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之后了解自己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的形式,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的过程。
通过四个概念的介绍,不难看出实训和实践是同义词,都是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可以相互替代,而实验是对理论知识验证和巩固的有效方式,实习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综合过程。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而实训是对财务管理过程的认知,可以结合软件环节和各种实践环节进行;实习则是通过各种实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这样,财务管理的实习就是综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顶岗实习是最佳方式,但现实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以及相关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参加ERP沙盘大赛、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大赛是实习的有效形式。
(二)校内实习平台的基本目标 财务管理面临的最大改变是财务数据载体由纸张改变为光盘、优盘等信息存储方式,使得财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变得无比方便;同时财务数据处理工具也由纸张和算盘变为计算机,使得各种手工意义上的“做账”以及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平行登记、过账、结账、对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使得专业的实习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不通过顶岗做账来完成实习任务。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企业模拟经营过程进行检验,因此,参加相关比赛是实现实习的最佳方式。
(三)“实验+证书+比赛”的校内实习平台框架与内涵 实习是对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且需要把实践延伸于教学上(彭晓峰,2011),因此,平时的教学就要围绕实习需要的能力进行培养,不是到毕业环节就把学生推出校园。
(1)已有实习模式评价。现在的实习方式有课程实验、ERP平台以及校内实习平台初步设计等三种主导方式。麦海娟等(2008)则认为课程实验是局部的实验,不能充分体现会计的系统性、连续性。学生根本没机会了解、接触现实中一个企业从建账到结账、出报表、报税的全过程。陈杰(2011)、刘勇等(2010)认为基于“ERP平台”下的系列课程教学是培养和帮助高职管理类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过渡”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何捷(2009)分析现有的校外实习模式如师范类的“院校合作”、工科的“校企合作”以及广东商学院的沙盘模拟校内模式等,发现其在实现实习任务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模式都还没有形成能推广的标准和流程,依然处于积极探索中。
(2)实现实习要求的校内平台框架设计。实习一直是高校学生专业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迅速淡化,已不再有明确的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何捷,2009)。为此,实习平台校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
随着职业能力的重心由简单的记账、报表职能转向财务分析、资金规划等职能,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都要有动手训练以及接触信息化设备的机会,否则无法适应现实中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为此,校内实习平台不能像校外实习平台一样在一个时间段集中完成,必须结合职业能力进行阶段性训练设计(图1)。
(3)校内实习平台的内涵分析。校内实习平台结合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从大一开始,延伸到大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考证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赛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的了解和认知。
一是课程实验。对于课程实验,必须确保实验时间和效果。围绕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渠道:企业的财务总监,证、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理财规划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财务分析师,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原理设置手工做账、财务管理设置Excel实验、统计学设置财务数据分析等实验课,培养学生做账、出报表和财务数据归类、以及财务信息提供能力,一般在大二结束必须完成相关实验,并参加证书考试和用友ERP等沙盘大赛。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中级财务会计中设置资金运动管理实验、财务管理(二)中设置预算与企业报表绘制实验、证投资学中设置融资成本分析实验、财务报表分析设置上市公司报表阅读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融贷渠道与成本、资金筹划与管理以及从三张表格分析企业运行的能力。
二是证书实训。证书考试与职业生涯紧密相连,但会计财务类证书除了从业资格证书外,都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实践要求,尤其是国际证书还需要深厚的英语功底。为此,学生可以在大二开始接触证书考试环节,结合考试训练提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考证来督促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三是比赛平台。比赛是通过企业组织经营过程的模拟来检验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形式,由于目前的相关比赛都不只是涉及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过程,尽管有学者(李闻一等,2011)认为ERP沙盘模拟本身并不适合用于财务管理课程的专门训练,ERP沙盘模拟过程与实际企业经营差别较大,计量单位采用虚拟单位,无法直接使用真实企业中的计量单位;缺乏税务知识的内容,仅有所得税,没有增值税、营业税等;注重流程与操作,缺乏管理理论模型的支撑;财务管理上局限于现金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涉及面较窄。但这些比赛对于引导学生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证券、融资等财务职能,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明确财务工作在企业运营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检验学生前期所学理论知识,并对培养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都是有益的。而且,随着大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的比赛形式也在推陈出新,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甄选并熟悉比赛规则,引导学生参与。
三类实训平台与实习任务的关系如表1所示。
五、结论
随着扩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受到挑战。为了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必须强化实习环节。在目前社会提供校外实习的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利用现有的实训机制设计校内实习平台,而参加比赛是校内实习的最高境界。尽管大赛的作用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结合度还有争议,但结合毕业生的调查以及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评、用人单位反馈,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并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习平台是必须的。在大量文献查阅以及南昌航空大学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设置了“课程实验+证书实训+比赛平台”三位一体的校内实习平台,通过课程实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并通过证书考试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再通过比赛检验理论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这三个平台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贯穿到大一到大四的各个阶段,让学生的实践训练由易到难,真正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随着比赛形式的不断更新,这个实习平台也可以不断调整,确保最有效的综合实训形式。
[本文系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07-7-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晓峰:《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
[2]翟金花:《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11期。
[3]李闻一、黄林:《基于商业模拟技术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1期。
[4]陈杰:《基于“ERP平台”强化高职管理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杨鼎家、李莉:《我国高等创新教育应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刘勇、郭科、彭蓉:《把“市场”建在实验室把“企业”交给学生》,《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2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网络课程 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01-02
一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
1.使学生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
本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概念、基本方法及管理要素、基本理论,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目标及功能与作用等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是让学生能系统掌握财务知识,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的财务管理问题,以现实中企业的真实案例为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通过面授课、实践教学、网上辅导、学生自学、教学辅导、网上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注意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情境实训模拟实践教学、到企业实习、撰写考察报告、在岗实践、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或专家到学校作具体的财务管理的实践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
4.设计合理的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设计改革之后,平时成绩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网上形成性作业的考核和网上教学的参与情况,平时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50%,采用双及格形式。考核效果的客观公正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1.改编财务管理教材
为了适应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需要,反映新企业财务通则、新会计准则的精神与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编写了财务管理教材,该教材反映了新的法律与法规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适应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开放教育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自学性的特点。(2)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力求教材内容与时俱进。(3)兼顾学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应试内容,提升开放教育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4)配套教学辅导资料和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网络课程,为开放教育师生的教和学提供了方便和帮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文字力求通俗易懂,内容精练,繁简适度,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附有学习指导、课程导入案例、思考与练习题等,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编写教学辅导资料
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小组又根据教材编写了财务管理导学、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资料等辅助资料,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资料齐全,方便学生学习。
3.完善财务管理网络课程
在2008年1月学校立项开发财务管理网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指导、课程资源、教学活动、课程测评、轻松学财务、财务管理指南(实践指导)、模拟实训等内容,是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和特色鲜明的网络课程。 三 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1.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
ERP沙盘的财务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作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按照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ERP沙盘实训室和网上进行模拟实训,同时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ERP实训比赛,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实践技能。
2.情境实训模拟实践教学
由于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较少,给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自主设计模拟实践教学资料,做法是把一个教学班模拟为一个上市公司或企业,根据公司的组织机构把学生分组,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财务处室、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后勤管理等组织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利润管理、投资决策和证券估价、筹资分析、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应收账款管理、股利政策选择、成本管理等,通过上述模拟操作,使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到企业实习、撰写调查报告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建立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和企业的一线人员进行交流、取经,体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探索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技巧。
4.在岗实践
电大的学生大部分是有工作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投资、筹资、利润分配、流动资产管理等具体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在网上教学时相互交流,有时也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5.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或专家到学校作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讲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每个学期都邀请企业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开座谈会,给学生具体传授企业录用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要求,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实际,有针对性地去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能力。这样培训和交流的效果很明显,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并且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多学生工作比较出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四 考核设计合理、考核成绩提高
1.考核方式合理,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
以往的考核分为形成性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卷面占80%,再折算出综合成绩。学生对形成性考核的完成基本上是应付,很少有学生真正去思考完成作业,基本上是老师给学生作业答案,学生抄一抄,根本达不到练习效果。期末考试教师给出复习范围,学生搞突击,死记硬背,只是应付考试,达不到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果。课程考核设计改革之后,平时成绩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网上形成性作业的考核和网上教学的参与情况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50%,采用双及格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学生要每次上网才能完成作业,每次成绩不及格可以再做,并且电脑自动评分,同时网上的讨论问题,电脑中有记录可查,这样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很强,避免了一些人为的不公正现象的出现。终结性考核的半开卷,学生都是平等的,参考资料相同,减少了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3.学生完成考核测试的积极性和成绩明显提高
从2009年下学期开始实施《财务管理》考核方案以来,以广州电大校本部为统计对象,主要的数据指标如下(表中内容表示及格率):
4.学生上网学习的数量明显增多
学生进入财务管理网络课程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54000人次,每天有近百人上网学习,网上发帖量大幅度提高,互动发帖量、回帖量分别为26062、22116,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五 教学效果明显
第一,学生的成绩合格率大幅度提高。由2010年的85.6%,提高到2012年7月的96%以上。
第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到课率由以前的50%提高到现在的平均85%以上,学生上电大开放教育平台的点击率有非常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财务管理网络课程点击数量增加很快,已经超过54000人次的点击次数,参与网上教学的发帖数量增幅显著,全部完成了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应用,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每讲完一个章节,就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司运作仿真模拟、ERP实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选择企业进行相应的考察等。
第四,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网上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和扮演的角色,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据自己的所想进行回答,反映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第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由于财务管理网络课程的成功开发,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加之财务管理网络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指南、考核巩固,使学生边学习、边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六,通过案例教学和考核设计,使学生掌握了进行案例分析的技巧,提高了解答案例分析题目的能力。
第七,通过模拟实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过近一年的开发,课程组完成了网上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该平台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融入到一个个实训内容之中,学生在家就可以开展实训练习。
六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有很好的适用性,实施效果也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出现,主要有:(1)对于一些上网比较困难的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有不便之处。(2)个别分校的兼职教师流动性大,参加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责任教师的教研会不主动,对于教学改革方案不熟悉,不能给学生以认真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学习。(3)终结性考试的半开卷的一页参考纸,由于部分教师不参加课程教研会,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张参考纸,学生抄而无用,没有发挥应有的参考作用。(4)分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较差,不具备ERP沙盘实践条件,不能按时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 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都是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 因此,我想从职业岗位定位需求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根据我们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动态追踪分析来看,初出校门的学生基本从基层做起。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在各类中小企业从事财务会计的实际工作。针对就业需求及市场需求,我院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进一步明确并突出“应用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起“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其中,“为谁培养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从事会计类岗位的职业,真正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岗位的非常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体现办学特色。为此必须以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非常需要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来提高其管理技术水平。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等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一大批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但由于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对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而言较为简单,且自身发展空间不大,不能长久吸引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所以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选拔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 不容易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师事务所等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发展高职特色教育、保障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必然选择。所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应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竞争同一岗位,同时还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现时需求并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层次定位的基本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根据市场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认为,人才培养要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运用 “顾客导向”的原则方能收到成效。所以高职院校应在对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去定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 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理财工作的职责是保证公司和机构的有效运转,保证其财务记录的准确及时。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好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好本单位与其他单位的财务关系,将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于理财活动的一系列经济管理工作。如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单位所需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合理分担企业的投资融资风险等。财务管理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岗位、投资理财岗位、财务分析岗位和资金管理岗位和财务总监岗位。具备上述财务管理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可同时胜任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财务咨询等岗位工作。从上述就业领域来看,要求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在中小型企业等单位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总体来看,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体现在智能及社会协作素质。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适应第一线需要,在中小工商企业、财务公司等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中层、基层财务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结合。主要课程应包括,会计学、税收实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审计学和毕业设计,等等。课程体系体现层次性,实现最佳组合,从而产生部分功能之大于整体功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衡量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 , 老师应多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章节的有关内容, 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综合财务案例,提高学生动手及分析能力。财务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在多变复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环境下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通过财务案例的接触,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操作, 最终实现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获得显然仅仅通过书本知识的灌输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在岗位实践中的长期积累。如果在学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对案例多角度分析及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相比较理论原理的教学在实施上面临更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需要进行适合教学用的案例的选择、每一个案例分析的内容设计、发动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材料的分析和讨论、课堂集体讨论过程的互动控制以及教师对案例理解分析能力及教师课堂讨论组织和控制能力的提高等等。在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上:通常一个案例的学习和分析需要经过学生的个人准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几个环节,而每经过一个环节,学生从案例中都能够由于交流面的扩大而能够学到更多的方法和分析技巧。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每个人的课堂前的准备学习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质量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极为重要,而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包括许多的背景介绍、报表和数据分析,学生通常存在畏难情绪,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讨论的活跃度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加强了在每个教学组织和环节上的控制。在课前准备上:我们将班级学生按方便讨论为标准分成多个小组,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事前按案例讨论要求布置讨论思考题,并要求讨论课前准备好分析报告文档和演示PPT;在课堂讨论中由两个小组演示对该案例的分析,在演示结束后可在小组间相互提问,演示的得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不参加演示的小组负责点评,教师再进行点评讲解分析,这样保证最大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参与度,所有教学及考核环节都围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面临的财务决策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大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三)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缩短专业教育与职场的距离
现在好多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有要求,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马上投入使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课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在实践中可能更容易理解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训课是不断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很好途径。
实际生活中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协调企业在理财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样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实践教学应以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必备能力,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缩短专业教育与职场的距离。对高职类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校内实训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 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取得成效,除了需要必要的设施环境,实践课程设计也非常重要。实践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实践课内容应以ERP为主的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例如模拟金融大赛与创业项目策划比赛;筹资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投资项目决策;财务成本费用控制,税收筹划;企业财务业绩的分析与评价;财务工具应用等。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在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学院内的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不少课程是实务类课程,因此教这些课程的老师仅仅有很高学历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进部分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外,还可以在一些课程教学中邀请有实务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课堂,为学生介绍行业该领域的一些发展动态和具体的实务操作,加强师生和实务界的联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学校可加大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在会计事务所、投资管理公司等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公司兼职,学校也可强制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外出实践。
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前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在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前提下制订,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就业是社会对学校和专业教学的评价,也是未来的学生家长选择学校的主要考虑条件。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重点培养学生“上手快”的工作能力。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能够在中小工商企业、财务公司等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中层、基层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刚厚.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