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1篇

城市生态需水的概念

城市生态需水是指保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发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功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特殊功能完整性所需要的一定质量的水量,与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特征以及外界环境因子相关,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

城市生态需水的特征

城市生态需水具有水量、水质、时间、空间四维属性,具有量质统一性、时空分异性、安全阈值性与兼容性等特征。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城市生态需水还具有显著的人控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城市生态需水首先取决于人控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格局的配置。第二,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造就了城市生态需水不同的内涵。这在城市生态需水的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城市的级别、规模和城市生态需水量成正比。城市级别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济南、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其需水量必然相应地增加。而规模较大的城市,其经济能力、城区面积和人口相对较多,对需水主体(绿地和河湖)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作为支撑。

城市生态需水的分类

城市生态需水构成因分类依据而不同。按照生态系统类型来分,城市生态需水包括城市绿地生态需水、城市河道生态需水、城市湖沼生态需水和城市库塘生态需水。按照生态与环境功能来分,城市生态需水可以分为:基本生态功能需水、生态服务功能需水和环境功能需水。基本生态功能需水包括生物生产需水和物质循环过程需水,生态服务功能需水包括调节气候需水、涵养水源需水、控制侵蚀和水土保持需水、美化景观需水、休闲娱乐和文化价值需水等,环境功能需水包括维持水体自净能力需水、净化污染物需水、维持水盐平衡需水、地下水回补需水等。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是城市绿地、河流、湖泊和库塘,还有少数的河湖岸滨发育的湿地和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人工湿地。

保障城市生态需水的对策与措施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工业搬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地区,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进入现代城市阶段以来,人类活动在城市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越来越多,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衡量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实际研究中,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面同时考虑城市健康问题,使研究的对象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有说服力。

(二)老工业搬迁区生态系统健康的现状

老工业搬迁区大都以重工业为主,搬迁之前,企业集聚,原材料、人员和生产设备集中,厂房破旧,设备简陋,用地紧张,工厂和居住、行政等用地混杂在一起,工业对居民区的干扰大,恶劣的环境和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搬迁之后,政府加大了对旧城区的改造,部分工厂外迁或倒闭,工业用地大幅度下降,商业、服务业用地比例增大,工业由城区向边缘区和郊区扩散,逐步实现了从“工业区”到“生态区”的转变,正在向建设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新城区加速迈进。

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尚没形成统一,但大多数学者从活力、组织结构、弹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人群健康状况等五项指标来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高低。

鉴于本文主要研究老工业搬迁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加入能够反映老工业搬迁区的、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包括污染场地恢复治理率、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土壤修复率等)形成最终的指标体系,共34个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研究该区“东搬西建”政策实施以来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发展演变,了解影响铁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限制因子,并通过对限制因子进行分析、改进,使得铁西区的生态系统整体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各指标层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既保证了定性分析的科学性和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又保证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综合评价的统一性。

首先,对一级指标层确定权重,即主准则层对目标层的隶属度。本文运用活力、组织结构、弹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等5个要素来衡量铁西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好坏。通过专家判断的重要程度,得出判断矩阵。

A= 1 31/2641/3 11/34 3 2 3 16 51/6 1/4 1/611/21/4 1/3 1/521

利用方根法求得一级指标层的权重为W=(0.303,0.157,0.419,0.046,

0.075)。

同理利用上述方法得出二级指标层的权重,即分准则层对主准则层的隶属度,得出W1=(0.223,0.081,0.441,0.255),

W2=(0.044,0.054,0.117,0.070,0.417,

0.298),W3=(0.082,0.047,0.075,0.237,

0.019,0.15,0.19,0.066,0.088,0.046),W4=(0.078,0.031,0.218,0.023,0.210,

0.15,0.197,0.093),W5=(0.053,0.248,

0.225,0.225,0.173,0.076)。

2、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模型

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很难对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铁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设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分为{病态,不健康,亚健康,健康,很健康}五个标准。

模型为:H=W×R,其中H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结果;W=(W1,W2,W3,W4,W5),W为5个健康评价要素对总体健康状况的权矩阵;R为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各级健康标准的隶属度矩阵。

R=R■R■R■R■R■R■R■R■R■R■R■R■R■R■R■R■R■R■R■R■

其中Rij为第i个要素对第j级标准的隶属度,

R■=(w■,w■,w■,w■,w■)r■r■…r■

(其中,k为每一评级指标包含的指标个数;wik为第i要素中第k个指标对该要素的权重;rkj为第k个指标对第j级标准的隶属度。)

将铁西区2002年和2009年的现状值代入模型,对其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将2002年代人指标值后得到的隶属度矩阵为:

R=0.2230.6960.081000.83900.0440 0.1170.5120.2910.047000.1160.18100.703 00.2490.4500.0530.248 0

则H=W・R=(0.303,0.157,0.419,0.046,

0.075)・R

=(0.419,0.291,0.053,

0.075,0.117)

将2009年代入指标值后得到的隶属度矩阵为:

R=0 0 00.6640.3360.124 00.4150.4170.044 000 0.322 0.6780.0310.023 00.5080.4380.076 00.173 0.0530.698

则H=W・R=(0.303,0.157,0.419,

0.046,0.075)・R

=(0.124,0.023,0.157,

0.322,0.419)

三、铁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铁西区2002年的生态系统主要处于病态状态,其中前两项的隶属度较高,说明铁西区的生态系统处于恶劣的状态;2009年的生态系统处于很健康状态,其中后两项的隶属度高,前三项的隶属度很低,说明铁西区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铁西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但是也是污染的重灾区,2002年“东搬西建”政策实施,中心城区的重污染企业搬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其他区,政府加大了对老工业搬迁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包括科学规划,政府主导,形成上下联动的生态城区创建新格局;创新机制,拓展空间,探索老工业区生态建设新途径;全面整治,精细管理,打造绿静美安的生态宜居新城区;完善体系,强化内涵发展,推动生态城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立足长远,谋近抓远,不断谱写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区建设新篇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铁西区逐步实现了由“工业区”到“生态区”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同时由上述数据可知,活力、组织结构、弹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相对于目标层生态系统健康的权重为(0.303,0.157,0.419,0.046,0.075),其中前三项指标的权重最高,说明活力、组织结构和弹性为显性指标,因此,这三项指标对铁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要进一步按照这些指标的目前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改变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限制因素,包括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人口、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教育水平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等,制定相应的生态规划和社会规划,使铁西区的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张彦志,韩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4(2).

2、李艳利,李东艳,李艳粉.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09,9.

3、卢育红,李富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实例分析[J].ENVIRONMENTASSESSMENT,2008(9).

4、魏婷,吴长年.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9).

5、陈旋,张健,杨在贵.佛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6、谭雪红.徐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7、桑燕鸿.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7).

8、史飞,严力蛟.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通报,2006(4).

9、颜文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践,2007(8).

10、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1).

11、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2).

1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6).

13、戴晓兰,季奎,吕方等.基于物元模型的城市生态健康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2).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环境破坏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this concept is in the 70 s UNESCO launched the "man and biosphere (MAB)" plans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submitting, once appear, immediately by global attention.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China's most cities 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mainly embodied in, overall deteriorating, local in improving, management ability is far miss rate of de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deficit gradually expand; Ground water levels fall, water pollution increased obviously; Air pollution is serious; Waste storage dimension, the garbage surrounded the cit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forehead directly economic loss and a loss of wealth.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damage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3.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3.2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3. 应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措施

3.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遐.《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园林建设;重要性

一、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也,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其必要性。尤其在当前人们对生活条件以及居住条件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导向,加强对城市风景的美化,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园林建设以绿地为核心,有效利用园林绿地,合理进行园林布局,维护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首先,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涵义。一般来讲,城市生态园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就是地域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影响到的范围,不只只局限于城市,也包括其近郊以及远郊地区;其二,就是指城郊的绿地、公园以及林地,其形成自然群落,通过生态作用,使得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所消除。

其次,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关键。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其关键环节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好绿地群落的配置,做好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城市绿地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

三、城市园林建设中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渗透。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设计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城市园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却严重忽略了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在各地的园林建设中,大多数都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一味地追求气派、图案或者是面积,对于居民本身的实际需要却根本没有考虑到,甚至于出现极为不协调的塑料仿真植物。

(二)缺乏环保意识和绿化意识。大多数普遍都认为,城市绿化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责任,所以,导致很少有市民参与到园林建设当中来。而且一些市民或者是企业违法占用绿地的行为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效果。

(三)种植条件不符合要求,园林养护管理意识偏低。在城市园林建设中,通常都是利用一些城市的废旧垃圾或者是城市废料等来进行地基的填充,而这样的地质条件本身就与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符合。与此同时,在园林建设完工后,缺乏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即使植物存活,也会由于各种养护不善的问题,而导致植物死亡。

(四)植物质量不合理,缺乏对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一些植物苗其本身的质量就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绿化效果,而且不易于成活,还有就是对植物的生长特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施工企业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降低了成活率,而且极易发生病虫害现象,进而大大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无法达到人们所要求的生态环境。

四、城市园林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对城市实际需求作为人手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尤其是在当前,大自然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的情况下,就更加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一种理性的方式,通过城市园林建设,来弥补大自然美的不足和缺失,科学地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二)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为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地增加,人们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物质与精神的同时发展为导向,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和工作的舒适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科学的布局,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确保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五、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园林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配置植物。在园林建设中,要考虑到植物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合理配植植物。另外,还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合理进行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搭配,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园林建设与生态理论的结合。在园林建设中,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结合园林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园林布局,优化园林结构,坚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以城市整个生态环境的效益为基础,使得大自然与城市建设保持相融性,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园林景象与城市的统一性。

(三)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的形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注重植物栽植的多样化,全面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行各个物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效果,提高园林的稳定性。

(四)注重植物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要心理选择当地的植物物种,创造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一方面,使得苗木更加地适合于当地的生长期环境和特点,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利于植物的成长;另一方面,选用本土特色的植物,提高了植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体现了园林建设的本土特色。

六、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现了城市个性,突出了城市建设的品位。通过城市园林建设,使得城市文化的内涵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个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使得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增强城市建设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其次,加强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和城市气候,使得城市景观得到美化,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维系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基础。

另外,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城市的活力和现代化的气息不断地增强,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正好缓解了当前环境的恶化,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5篇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水平,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1.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城市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绿量。增加绿量一是要合理搭配乔、灌、草、藤本植物,使绿地黄土不露天。二是要多种全冠大苗大树。 三是坚持植物品种的多样化,争取尽量多地栽植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2.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殷周时已能筑台掘池,建造“囿”;秦汉建筑宫苑,筑土而山,始建山水;魏晋南北朝,人工山水园,缀山理水技术已经比较高明。唐宋造园艺术受山水画的影响,发展到以诗情画意进入园林的阶段,增强了意境的表现,称唐宋写意山水园。一些官僚地主、文人雅士居住于繁华的城市,渴慕田园生活,欲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辟地茸园,园中就低掘池,就高缀山,接以亭廊,立楼建阁,修竹茂林,悬藤垂萝,造园水平已相当高明。中国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迂回曲折、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等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与其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古典建筑,或是皇宫禁苑,或是豪宅大院。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早已与世界接轨,城市已由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宽畅马路、城市广场、住宅小区等组成。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即能彰显中国园林历史的内涵和文化精髓,又能体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迅猛发展。选择性的引进和吸收国外的造园手法,将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观嫁接到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极大地丰富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的精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产生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等,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们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尤其是要考虑城市景观道路绿化除了建设费用,还要考虑建成后的养护管理费用。养护管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时,谈以下几点看法:

3.1合理搭配乔、灌、草、藤本植物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前期效果的好坏,后期养护管理成本的高低,改造更新时植物资源能否回收利用,是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地上地下植物生长的合理空间,选用绿化效果好,建设、养护成本低,寿命长的乔、灌、草、藤本植物,进行大、中、小,高、中、低合理搭配。

3.2草花

用草花来点缀城市景观道路,是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大量运用草花来装扮景观,其运营费用是相当高的。按杭州市的绿化养护标准,每平方米草花全年的费用是270元,大约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高的维护费用,显然不利于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尽量多用宿根花卉和可自播的花卉,如、凤仙、一串红、鸡冠花、鸢尾、萱草、牵牛花等等。

3.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只要是活的植物,它都有生态效益,至于好看不好看,则要看我们怎么种植,怎么养护了,要大力提倡多用乡土树种,适当引入外来树种。

3.4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所在,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好的植物。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针对种植土来源困难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尽力争取使用符合要求的好的种植土;另一方面就利用城市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废土进行土壤改良,尽量达到《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所需要的土壤要求。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6篇

由此可见,生物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但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物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新物种——人类之后,生物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人类成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因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从以生物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主体,而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就是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开发和利用而建造起来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涉及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必然囊括人类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

“生活在生命里,生命在自然中”,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活、生产、文化文明的萌芽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社会大发展、大进步的同时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改变。追溯人类文明历史,以不同文明时期人类生态系统的状况解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不仅能解决当下人类生存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还能为人类命运的最终归属指明方向。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农村生态系统

在农业文明之前,是史前文明以及采集、狩猎文明,在这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靠自然提供的直接成果维持着基本的生存,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人类依赖自然并且任由自然摆布。

原始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外在分离和对立,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推动着人类不断提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开始逐渐凸显。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依赖逐渐降低,对抗性增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加,开始改造自然,在局部范围内也危及到了自然的存在。总体说来,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威胁趋于减弱,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慢慢增强,但由于能力所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仍处于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农村生态系统是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缩影。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不同区域范围的农村地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能量关系以及占据支配地位的人与各种生物(包括自然生物和农业生命)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由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是一类“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属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维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生态条件的约束,具有自然节律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质大多保留在系统内,许多化学元素基本上可以在系统内部取得循环平衡,不依赖大量输入,是建立在对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能自我维持的物质循环系统。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

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化生产,拉开了迄今为止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工业文明的序幕。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工业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市化。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随着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在控制和改造自然中所取得的空前进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自然对人作用与影响的萎缩和人对自然影响与作用的极度膨胀。秉持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们认为自然不再是人类必须依存的环境条件,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身之外的一个可满足自己需要的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向自然大举进攻和无度索取。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畸形状态,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层面之间的严重失衡,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

产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陆续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取代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一般认为,工业化和现代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人口大规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体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

其特点是: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运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能量和物质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物质和能量的运动是线状而不是环状。

城市生态系统的弊病与文明进程的转变

因为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城市须依赖区域其他生态系统而存在和发展,故城市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再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排出大量废物,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当今世界各国城市的过度集约发展,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缩影,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弊端,昭示着人类又站在转变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转变。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无论在哪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冲突和对冲突的协调,推动并规范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需要根据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状况,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冲突进行适度协调。

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度冲突,迫切需要及时的修正与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而要改变人类的命运走向,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将“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一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因为生态技术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但起根本作用的却是全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将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7篇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摘要】从城市森林建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城市林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 生态效益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和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认真地继承与弘扬。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要求我们的园林事业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面对新时代的综合需求,园林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园林功能的多元属性和园林建设规模化的发展趋向已经提到日程,园林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分散走向系统,已经成为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园林这一建设行业鲜明的时代特征。物质和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实施了市区七条主干道绿化改造,城市园林绿化提位升档、十万大苗进城等重点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8%,绿地率达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2平方米,城市绿量得到大幅增加,绿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为进一步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推动“生态兴市”战略的实施,确保城市绿化工作不断上规模、上档次,我市确定今年的城市绿化具体目标任务为: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生态大市步伐。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对生态园林有全新的认识。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1、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2、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二、园林与生态平衡

一片森林,一个公园或一块草坪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进一步,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城市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园林则是重中之重。园林植物既是系统中其他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园林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园林植物的种类构成及生长状况。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其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人工、自然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的能力差。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量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在规划或改建城市时,就应该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奥德姆曾提出的一些大城市的建设中绿地面积应占1/3左右。我国目前规定新建城市绿地覆盖率应占30%,改建城市不应低于25%,但现实中的甚少。国外有些城市如西德的波恩市绿地覆盖率达33%,155平方米/人,公用面积人均23.4平方米。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绿地覆盖率达60—70%,人均公园面积70.5平方米。挪威的奥斯陆绿地覆盖率占75%等这些城市绿树环绕,芳草如茵,花卉簇拥,环境十分优美,同时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对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