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循环建设

水循环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循环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1篇

一、高考高频考点(重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比较如下表。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的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的更新;密切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并在它们之间产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地塑造、改变地表形态。

二、2013年高考对水循环知识考查的角度、能力分析

1.流域开发及重大水利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大规模的生产开发及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高考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各种流域示意图及流量变化统计图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例1.(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3.C 4.D

试题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太行山南段东麓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影响河流流量、补给的因素。

解题思路:第3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7、8月份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该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半湿润地区。故选C。第4题,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提示: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水源,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故选D。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23.AC 24.BD

试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考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解题思路:第23题,本题问的是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也就是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排除B;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排除D。故选AC。第24题,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不会改变流域的降水总量,排除A;跨流域调水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排除C;材料中有“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选择B;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选择D。故选BD。

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水循环过程中各要素的特点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类试题体现了高考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主干知识,并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准确分析地理问题。

例.(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题。(节选)

26.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26.C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从区域地理环境图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排除A、B;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可带来一定降水;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的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排除D。故选C。

3.结合降水量统计图,从时间角度考查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地理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题。(节选)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D

试题立意:本题利用统计图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及水循环的知识。

解题思路:由图3可知5―9月曲线较平缓,说明这个季节(夏季)总体上降水较少;冬季曲线较陡,说明该季节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径流等环节活跃。故选D。

三、模拟训练

1.关于下页图中四地所在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河流蒸发是当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B.乙地区降水丰富,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C.乙、丙是四地区中水循环最活跃的地区

D.东南季风参与甲、丁两地的水汽输送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如右图),完成2~3题。

2.因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3.为了促使该流域水资源日益丰富,下列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5.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下渗量减少 D.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7.图示区域曾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图中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8.据悉,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当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这次暴雨发生时,右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a、c B.b、c、d C.a、b、c、d D.a、b、c、d、e

9.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页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1.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12.污水再生回用(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资源循环经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

现代工业园区的用水问题,我国已经有相关政策,政策鼓励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工业园区可以采取“减量化、水再使用、水再生利用、水再循环、水资源管理”的水循环经济模式,让工业园区搭建一个水资源循环系统的共有平台,延长水资源在社会循环中的使用时间,要把水资源利用到最大限度,削减工业企业的用水量、提高用水的效率和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等问题是解决工业园区的用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国内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不仅不足而且不均,平均每人只有2200立方米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城市中都面临这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有110座工业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的供应不足已是制约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总的来看,中国的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较低,在60%左右,比发达国家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低了近20%左右。就国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国已制定了很多有效措施来促进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的发展。现在很多的工业园区都已经采取了重复利用污水、废水措施:塑料厂、钢铁厂采用冷却池或冷却塔技术重复利用冷却废水;电站、造纸厂采用封闭循环系统使水资源达到最充分利用。

2. 水的循环利用

一般我们把水的循环分成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依赖于自然循环,但是他对自然循环有这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所以,水在进行的其社会循环的过程中要重视遵循水的自然循环的规律,处理好污水清洁和排放工作,尽量的循环使用污水,对污水进行再生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有限淡水资源,人类要多次、重复、持续地高效利用。有很多方法是可以把废水、污水再次利用,企业自身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反复利用是再次利用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水系统的健康循环是指在水社会循环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对天然水体的取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减少对水污染的负荷,加强对废水、污水的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用水,其基本实施策略如图1所示。水资源的利用将由过去的“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恶性循环流动模式,转变为“节制的取水――输水――用户――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流程。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加强,使水的社会循环能够融入到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中,实现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

循环利用工业园区用水是实现水社会循环的关键环节。解决水资源及水环境矛盾、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是针对工业发展和工业系统的特点,遵照经济及生态规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在尽量减少生态环境不被工业废弃水破坏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工业系统水资源生产效率。通过现代技术和政府管理手段,有效的降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程度,维护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能力的稳定性,使其保持长久的良性循环。

3.处理工业冷却水

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用水设备、调整用水结构刻不容缓。因为,我国的工业用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复用率和直流供水和复用率低、严重的浪费等方面。为了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目的,我们采用深度及简单处理来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直流冷却水系统及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化工企业、钢铁厂及电厂等一般采用的水冷却系统的两种组成形式,而密闭式、敞开式、直接接触式又是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几种形式。冷却塔,如玻璃钢、抽风式、及风筒式冷却塔等在冷却水过程中会被用到。循环冷却水系统被国内一些火力发电厂及钢铁公司所采用,这使用水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经济及环境效益。采用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方式减少补充水量被一些石化企业所采用,历经不断的努力浓缩倍数从以前的1.5―2倍提高到2.5―4倍,补水量也相应的减少了30%―40%左右。

4. 中水回用

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称为中水。中水回用是污水处理的开发和延伸,可以为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提供新的水源,发展空间广阔。中水用途相当广泛。

5. 水循环系统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5.1 水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建立。对所有进去工业园区的企业,根据各企业的用水规模的大小和效益好坏,对其进行用水定额管理,以一万元为基本单位,创造万元产值规定用水量的多少,尽量的把水资源平均分配。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水价市场和水权市场,明确规定饮用水和循环水成本和价格,把源生水与再生水的价格差距拉大,有效的利于市场机制,鼓励并刺激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多多使用再生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园区内企业的用水成本的减低,而且还提高了园区内的水资源更好的得到循环利用。

5.2 水循环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工业园区要加强管网建设、水重复利用、污水处理、水质监测和用水信息等一系列的建设与各方面技术服务的完善,给入园企业一个好的用水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7-123.

[2]陈琨.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 (5):120-121.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型水利生态型水利转变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型水利建设向生态型水利建设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相和谐等现代观念的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作贡献的同时,带给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督促人们对传统水利理论进行认真的反思,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探索我国生态水利建设的道路。

纵观20世纪水利建设的全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水利建设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随着大量堤防和水库建成后,降雨迅速汇入河道,其水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二是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在杜绝了洪水灾害的同时也中断了洪泛区的生态过程,使整个洪泛区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三是流域生态系统的孤立化。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大量湿地消失。加上陆地渠道、公路、铁路等大型连续性的工程也割断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流域内的动物难以自由移动觅食,生物通道被阻隔,连续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系统难于保持平衡。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流域水循环状况恶化,从而导致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二、传统型水利与生态型水利的关系 

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不是意味着不再加强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利生态,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生态水利工作,同时水生态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应按照统一的生态规划,通过生态水利结合传统型水利,从而达到生态水利建设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传统水利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特点

传统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建设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二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生态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高度以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二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教育单位及规划设计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利生态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生态水利与传统的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1.要广泛开展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生态管理。

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生态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生态水利的快速发展。

4.在当今以工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生态水利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生态水利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直流锅炉;启动旁路系统;储水罐水位

引言

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其经济性、可靠性和环保特性成为当前国内火电建设的优先选择。对于采用带炉水循环泵内置式启动系统的超临界直流锅炉,其在锅炉启停过程中储水罐水位控制成为一个关键的控制点。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机组采用的两种带炉水循环泵内置式启动系统的对比,阐述其控制方案,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图1

图2

1.内置式直流锅炉启动旁路系统

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冷态、热态循环清洗,建立启动压力和启动流量,以确保水冷壁安全运行:最大可能地回收启动过程中的工质和热量,提高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对蒸汽管道系统进行暖管。内置式启动系统可分为带循环泵启动系统和不带循环泵启动系统。带循环泵的启动系统不仅能适应频繁启动的工况,还具有增减负荷速度快的优点,因此,当机组在系统中作为调峰机组或二班制运行时常选择带BCP泵的启动系统。目前采用的两种设计方案并联式启动系统(如图1所示)、串联式启动系统(如图2所示)在锅炉启动工况下,由分离器经361闻到冷凝器的管路是在冷启动时供水再循环和启动过渡阶段控制分离器储水罐水位用的。在冷启动时,锅炉先要进行冷态清洗,清洗后的炉水通过361阀后的排污管排出系统外,水质达到一定要求后,关闭361出口排污阀,炉水通过361阀到冷凝器,达到锅炉供水再循环;此时启动循环泵,锅炉点火,进行热态清洗,通过炉水质量来确定是否升温升压。在达到要求后,升温升压时的锅炉水循环要求的最低流量主要通过BCP循环泵和锅炉给水泵相互协调配合来满足要求。此时361旁路主要用作分离器储水罐水位控制用。在汽水分离器进口的水全部变为蒸汽时,汽水分离器为干态运行,锅炉进入直流运行状态,BCP停运,360阀、361阀关闭,机组进入滑压运行状态。

2.并联式启动系统

华电某电厂1000MW机组采用图1所示并联式控制系统其控制方案为:启动旁路控制锅炉给水流量;360阀通过控制锅炉循环流量控制贮水箱水位;361阀为开环控制控制贮水箱水位, 这个控制的目的是当汽水分离器水位超过预先设定值时,向冷凝器排水

2.1 启动旁路控制

在机组启动/停止时流过水冷壁的流体为25%MCR,启动控制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保持这一流量。在低负荷区域,锅炉循环泵将启动。锅炉循环水的最大流量被认为是20%ECR。为了和锅炉给水泵释放的流量保持平衡,当汽水分离器水位在高位时,这超过的部分通过汽水分离器储水箱液位控制阀到蒸汽冷凝器。

2.2 锅炉循环水控制(360阀)如图3所示

(1)在低负荷最小给水流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本控制通过炉水循环泵使汽水分离器来的水循环流过省煤器的入口,并且水冷壁管得到保护,在启动时,通过减少给水泵到省煤器的给水流量来实现热回收。

(2)为了保护BCP,必须根据汽水分离器储水箱水位来调整锅炉的循环水流量,根据汽水分离器储水箱的水位来设定锅炉的循环水流量,根据所测流量的偏差来进行PI控制。此外,如果360阀全关或者锅炉循环水流量低于预先设定值,将强行给出-10%的偏差,保持360阀全关。

(3)在BCP启动时,为了防止汽水分离器储水箱水位的突然下降,锅炉循环水流量控制阀必须逐渐打开,打开的上限设在20%的位置,当在循环水流量达到30t/h时,将按预定设定率上升到100%的上限。

(4)为了防止汽水分离器储水箱水位的突然下降,用微分控制器来监视储

水箱水位的变化,根据变化来限制开度上限的变化率。

(5)为了启动时迅速提高省煤器入口给水的温度,通过BCP启动在设定值增

加偏置。通常,设定值和经温度补偿的锅炉循环水流量之间的偏差的PI操作来控制锅炉循环水控制阀。

(6)此外,在锅炉冷却停止模式下或者锅炉清洗时,按预先确定的变化率设定预定开度上限。

3.串联式启动系统

天津某电厂1000MW控制系统为图3所示串联式启动系统,其控制方案为:

3.1 给水泵及启动旁路

(1)通过改变给水旁路的开度来实现贮水箱水位控制。为更加快速的响应机组负荷需求增加给水旁路门蒸汽流量的前馈信号;其控制作用中主要采用积分控制。

(2)给水泵调节给水母管的压力,并接受给水旁路的前馈,同时为防止省煤器沸腾现象,增加省煤器入口流量低闭锁减信号;

3.2 360阀控制

炉水泵出口调门调节省煤器入口给水流量。

3.3 361阀控制

当发生水膨胀时,由溢流调节阀来辅助控制贮水箱水位,是典型的开环控制。当溢流调节阀不再全关位时,应该闭锁给水旁路开。其控制逻辑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3 360阀控制

图4

串联式启动系统因主给水管道至炉水循环泵入口接有给水管路,所以炉水循环泵对贮水箱水位及锅炉负荷要求并不敏感,炉水循环泵在贮水箱水位较低和锅炉负荷较高时也可以运行。大大减小了炉水循环泵的运行危险,在机组启动过程中可以减少因为炉水循环泵最小流量低原因引起的频繁跳泵。认为串联式启动系统具有系统布置简单可靠、运行安全性高和水位易于控制的优点,更适于超临界火电机组启动及低负荷工况的安全稳定运行

4.结束语

超临界锅炉是我国电站锅炉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启动系统则是超临界锅炉非常重要的部分,启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超临界锅炉运行至关重要。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启动过程中汽水分离器水位的合理控制对于机组正常运行非常关键,关系到启动过程的稳定进行,是直流锅炉启动中一个重要的控制点。

参考文献

[1]李华东天津北疆电厂1000MW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600/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09年会[C].2009.

[2]邹县发电厂1000MW机组DCS控制说明[Z].2006.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问题;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 TB494文献标识码:A

引言:暖通空调安装工程现在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暖通空调系统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暖通空调系统对施工的技术规范性要求很高。但目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仍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如施工过程中的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噪声超标、空调水系统水循环不畅、结露滴水等等问题。为此,规范好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才能确保建筑物内的暖通空调系统运行正常。

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是现今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人们创造一种的舒适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的安装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如果某个施工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质量,严重时造成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如下:

(一)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建筑物内的各种专业管线多而且复杂,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的管线,多并且管道尺寸比较大,涉及到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等,这些管线由于管线的不同性能用途不同,所以在安装上要对其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高度重视,如果安装上没有注意这些细节,很容易给后期工程施工造成困难,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二)设备噪声超标方面问题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噪声超标方面问题,主要跟空调末端设备运转有关,特别是在空调末端设备设计和安装中容易产生噪声,部分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单位对空调设备进场检查不仔细,没有通电试运行,测试超声标准是否规范。同时在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防止噪声的专业知识,没有协调配合控制好噪声超标问题。

(三)空调水系统水循环问题

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最关键的技术在于合理处理空调水系统水循环,也是整个安装施工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如冷冻水系统管道循环不畅、水系统管线交叉协调不当,形成的气囊影响了管网的水系统循环,如果空调水系统管道不够清洁,受到某个物体的阻塞,也会影响空调水系统水循环的正常工作。

(四)结露滴水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如果在安装环节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在运行中出现结露滴水问题,这跟劣质管道材料有关系,如保温材料容重不足或保温材料厚度不够等。另外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管道与管件、管道与设备之间连接不严密,冷凝水管路太长等也是结露滴水原因之一。暖通空调一旦长期出现结露滴水问题,将会使保温材料失效、防潮层破损,产生暖通空调的质量问题。

二、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技术规范

(一)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要对建筑物内各项管线工程统一安排,设计好各项管线工程的分布,合理安排位置和走向,避免出现工程直接的冲突矛盾,影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进度。管线工程综合设计要根据管道的性能和用途而定,暖通空调安装单位应该跟管线工程有关的单位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是管线定位,还是标高交叉问题,都要确保众多功能各异的管线布置得当,并作出管线综合布置图,详细注明各种管线的位置、标高和走向。其中重点在风管设计上,要与吊顶高度保持一致,风管走线不宜太长,合理安排空间的利用价值,提高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完善噪声超标的技术处理

首先要对空调设备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最好要进行通电试运行,如果出现噪声超标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更换,排除暖通空调出现噪声超标的质量问题。其次就是要在安装过程中完善噪声超标的技术处理,在设备安装时,应采取有效的减震措施,如加装减震吊架或减震器,设备进出风(水)口设置减震软接等,并对空调机房进行吸音处理,采用隔声材料做成围护结构,或是采用凹凸型吸声板作为机房墙面或吊顶板,减少噪音外传。在风系统安装时,在风机的不同部位设置不同的消声器件,如在风口处可采用消声百叶,在将消声弯头设置在风管弯头部位等等。

(三)水循环故障的技术解决

暖通空调系统水循环的畅通是暖通空调正常运行的保障,当暖通空调安装出现水循环故障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技术问题,一是对管道质量的严格要求,要确保管道温度、水压得当,耐腐蚀等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管线的倾斜度、标高改善水循环故障问题。二是要改善水质,对冷却循环水进行物理排污,或者是通过化学法投加水质稳定剂法和离子交换法,防止出现杂质阻碍水循环。另外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在施工间断期对管口进行封堵保护,防止异物进入管道内,造成循环水管道堵塞。

(四)水凝结的技术处理暖通空调出现冷凝水,可造成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加大或滴水破坏室内装饰等问题。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要合理设计好管道的位置,其长度和坡度都应适宜,要尽可能的让冷凝水能够顺利排出管道外,也可以设置水封装置和透气装置。同时对于管道的保温作用也要严格要求,要保证管道材料的密闭完整,避免出现冷损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冷损,要及时做隔热处理对保温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冷凝水不会影响暖通空调的正常使用。

结语:通过以上对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规范的探讨,可见暖通空调安装并非易事,而是一个相当系统而又繁琐的工程,需要具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需要随时对暖通空调安装技术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准确把握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综合管线、噪音超标、水循环故障、凝结水的防治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处理,加强各专业配合,逐步提高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技术水平。参考文献:

[1] 贺新.浅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17-18.

[2] 梁晓东.BSCE新工厂暖通空调节能与自控改造设计[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22-23.

[3] 满超.浅谈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方法[J],《华章》,2011;(20):27-28.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渗透

1城市园林绿化和海绵城市

随着低碳理念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城市建设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当中,存在多种循环系统,其中水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无论是物质能量的转换还是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和水循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水循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具有很好的水循环系统,才能对降水实现有效的循环。但是如果降水只能在地表进行汇集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引发一定的城市内涝现象发生,可见水循环的重要性。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有对其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实现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共同生存与发展,不断促进与大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合理应用就可以使得城市园林绿化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的净化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构建其一个更加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

2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设计

2.1加强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实现因地制宜

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的环境不同,其植被、降雨情况以及土壤的性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和这些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与要求。遵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旨,注意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最大限度实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1.1道路渗滤沟设计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降水量,如果降水量非常大就会给土地的渗透性带来一定的压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对雨水的收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创建一定的道路渗滤沟,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绿地坡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与建设。2.1.2渗透性铺装设计在城市园林工程设计的时候,只有做好对渗透性的铺装设计,才能有效发挥地面的渗水工呢过和排水功能,大大节约了各种物料的使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生态化设计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得自然环境和园林设计两者可以更加和谐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在铺装设计过程中都会采用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砾层以有效增加路面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如果是主路的话最好是铺设砖层以更好地方便人们的行走,对于两侧的辅道可以采用石子进行铺设,其也就有非常好的透水性。2.1.3园林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结合园林内部的实际地势来设计一定的生态水渠,这样其不仅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对雨水实现很好的回收。水渠主要包括暗渠和明渠两种,暗渠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留出一定的排水沟使得水流可以顺势而下,而明渠则主要采用透水性能比较好的沙石材料来进行铺设,然后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

2.2雨水储蓄系统的合理设计

2.2.1集雨型绿地集雨型绿地的建设的过程中,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最好选用那些不怕湿涝的植被,在将多余雨水充分导入到这种绿地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存贮,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可以暂时以湿地的形式存在。2.2.2人工湖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当加入一定的人工湖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整个园林的意境,而且人工湖还对雨水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湖水的水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在下雨的时候有足够的储水空间。另外,还应该注意对人工湖当中各种水生植物的配置,从而使得泥沙进入到湖里之后,其便可以对水质进行有效的净化。

2.3雨水净化系统的合理设计

2.3.1土壤渗透净化土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其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净化处理,例如雨水在经过草坪的渗透之后就可以实现很好的净化,大多数的雨水都是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的渗滤净化,渗滤过的雨水会被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循环利用。2.3.2生物处理净化该项技术主要是对生物可以有效分解污染物的这一功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植物对雨水的净化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充分利用植被比较密集的地区,由于植物元素的密集浓度要远远高于水的密集浓度,所以可以对雨水中各种杂质和元素进行有效的吸收与净化;②由于植物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所以还可以对雨水当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进行一定的分解。总而言之,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应该充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还应该充分结合该城市的具体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同时还应该对各种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促进城市园林各项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陶涛.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6(06):70~71.

[2]张艺.浅析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1):175.

[3]周小明.浅析如何将人性化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中[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81~82.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水资源 循环经济 再利用 意义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

2.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

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

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3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

3.1节约用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3.2清洁生产模式。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资源化模式。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3.4雨水资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国拥有1万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4 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创新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 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加强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实践水循环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包括循环水权制度的研究、循环水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循环水价的研究、水循环经济政府财政和税收的研究、有关循环水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引入水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技术。通过水循环与资源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水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环境。因此,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体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昌,张荔,袁宠林,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水循环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字】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发展状况

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原则

(一)循环性

1.物质循环。目前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石化、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但工业生产总是在不段地消耗这些资源,同时经过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后又大量地产生废物,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工业体系内在的物质循环。

2.合理用能。能量虽然不能循环使用,但是可以根据能量品质的不同实现阶梯用能、回收生产过程的废热或利用废物充当能源,合理用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3.信息共享与反馈。现代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可以被无限分享,信息的传播将部分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同时也是生态工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链接性

设计生态工业园区必须首先考虑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是否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和事物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园区的组织是有着市场供需关系的成员在地域上邻近,园区成员间是否具备供需关系以及供需规模,供需要的稳定性均是影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链原则要求工业园区成员的匹配,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的关键是企业、行业的匹配。

(三)多样性

多样性原则是建设园区生态工业链网结构的基础。以经济价值作为唯一目标将使生态工业的多样性大打折扣。要实现工业经济的多样性,首先要目标多元化,它确保了工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柔性和适应性。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生态、社会等多重目标,政府在制度政策的过程中可考虑将这些内容涵盖进去。

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步骤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其进行规划要受到多种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充分考虑规划综合性、战略性、动态性,才能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1.园区规划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园区范围,充分利用现有工业企业、污染的废弃地区或当前运行的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2.现状调研阶段:主要调查和分析园区以及周围区域内当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现有行业和企业状况,物流、水流和能流,废物产生和处置,现有生态工业雏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可能的废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产业链等。

3.规划目标确定:针对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4.方案设计阶段包括:

(1)总体框架设计: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结合规划目标,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从而给出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工业链、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

(2)产业发展规划: 主要产品或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

(3)链接项目筛选和入园项目指南: 根据企业或区域各生态工业链情况,筛选适合的链接项目补充不足,如果项目需要进入园区及考虑园区今后发展需要应制订入园项目指南。

三、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内容

(一)系统集成

1.物质集成

物质集成主要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尽可能考虑资源(包括水、油和溶剂等)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物质集成可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要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2.水系统集成

水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水系统的目标是节水,应考虑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传统上,将水的质量水平分成饮用水和废水。近年来,在一些企业、宾馆、学校、小区出现了所谓的“中水”(相当于工业上的循环水)回用概念。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3.能源集成

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园区总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减少50%。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4.技术集成

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创新,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园区内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管理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为此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区.其他生态工业项目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山西潞城煤炭生态工业园项目,四川沱酒集团生态工业园,山东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项目,大连环保工业园项目,温州化工生态工业园项目,海南环保工业园项目,江苏宜兴环境科技生态工业园项目等类似的项目正在进行,可以说生态工业园在我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有润;沈静珠;胡山鹰.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与发.化工学报,2001.

[2]吴峰;徐栋;邓南圣.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与实施.环境科学学报,2002.

[3][美]劳爱乐;耿勇著.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